《中华儿女》专访方舟子:十年一觉打假梦
5 04 2009年方舟子:十年一觉打假梦
记者李肖含
中华儿女2009年第4期
初春,京郊的一间小茶馆。
方舟子正端坐在茶馆的一角和记者聊天。他的话匣子明显已经打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且语速很快,不时还会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或许是因为经常熬夜,这位41岁的学术打假专业户的脑袋已经略微有点儿谢顶。他的双眼不大,但炯炯有神,透着几许异乎常人的洞察力,脸上则带着始终如一的微笑。
关于最近的蒙牛特仑苏OMP事件,方舟子的反应相当低调:“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特仑苏’,但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蒙牛’也曾多次派人来找过我,但我没有和他们在私下见面。”怀里的手机不时响起,大多是一些媒体的访谈邀请,他冲记者连声抱歉,爽快地答应下来。
从2007年3月起,方舟子开始关注蒙牛特仑苏,并公开发表质疑,其间双方数度交锋,攻防激烈,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
诗歌少年
多年来,方舟子参与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论战,国内学术界的几乎每一次论战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外界看来,这位高高瘦瘦的生化博士更像是一个拔剑四顾的侠士,时刻睁大了双眼,注意着国内科学界的种种异动。
“其实我并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英雄。”他说,“小时候我喜欢写诗,现在则一直在从事科普创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朦胧诗刚刚兴起的时候,方舟子正在读高一。读惯了中学课本上的老式文章,顾城、北岛等人那些朦朦胧胧的诗句竟对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于是便偷偷地开始学着写,一个学期下来竟然写了厚厚的一大本。
彼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清除思想领域“精神污染”的大运动,他的所作所为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必须批判的对象。但生性倔强的他,在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之后仍然拒绝认错。这让他的班主任大为恼火,一怒之下竟然要求学校将他开除。后来,虽然他在校长的照顾下得以继续留在学校,但最后还是被撤销了班干部的职务,转到另外一个班级。
经历了这一次的“重大挫折”,文科成绩极好、曾想过要夺取福建省高考文科状元的他便逐渐将自己的精力转向理科。当然,他还有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文科的东西可以自学,科学的东西则必须要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
1985年,方舟子参加高考,之后便进入了高手云集的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学习生物化学。“当时的科大有着全国最好的理科实验室,录取分数比清华、北大还要高出许多。而生物系又是科大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系,所以那时的我们常常自认为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提起当时的经历,方舟子依然有些得意。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诗社遍地。在科大那样一个理科气氛浓重的地方,方舟子对诗歌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他成了科大“荒原诗社”的创社元老之一,并一直在社里工作到自己出国前夕。
1990年,他从科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继续深造,但他对诗歌的热情依然如故。课业之余,他经常通过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留美的华人学生交流写诗的经验与心得。即便是到了1994年,他创办全球著名的中文网站——新语丝,其本意也不过是想有一个与众多文友相互唱和、交流感想的平台。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偶然。
1998年,在美国呆了8年的方舟子第一次回到国内。他到北京的各大书店里转了转,发现大量所谓的科普读物居然都是在宣扬各种特异功能和神秘现象。早在科大读书时,方舟子就曾亲眼见过一些“气功大师”的特异功能表演,并了解到了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
1999年,国内的许多报刊开始纷纷上网,远在美国的方舟子也能通过网络看到国内的报纸、杂志了。但仔细一读,竟发现有那么多虚假、愚昧的东西在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过市。他感觉自己必须要做点儿什么了。
于是,他在自己的新语丝网站上开设“立此存照”栏目,专门揭露各种伪科学及学术造假行为。
2000年8月的一天,国内的一则科技新闻引起了方舟子的注意。该报道称中国留美生物学家陈晓宁将世界三大基因库带回国内,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此举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国际顶尖的基因技术,陈晓宁本人也因此被封为“基因皇后”。
方舟子惊呆了:“一个在美国花几千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东西,怎么就被吹嘘成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的高科技产品了呢?而且在留美的华人科学家当中,出了这么一位世界顶尖的生物科学家,我也是搞生物出身的,居然都没有听说过!”
他决定查一查,结果发现陈晓宁不过是美国一所医院的普通技术员,这个所谓的基因库也不是他们实验室做出来的,而且国内早在1998年就有了。方舟子立即联络了国内外88位生物学者,以在网站发表公开信的形式,对基因库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基因皇后”居然有假?国内各大媒体立即跟进报道。不久,陈晓宁便在国内外的一片质疑声中销声匿迹。
几个月后的一天,国内又一条消息又吸引了方舟子的注意:大连医科大学某教授发明的“生命核酸”对人体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核酸有营养?太不可思议了!他立即撰写了《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文,直斥该教授造假,并指出“核酸营养”在美国早就已被认定为是骗局。
不久,《南方周末》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揭露了“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方舟子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两次轰动全国的学术打假事件让他成为国人眼中的勇士。一时间,方舟子名满天下,有数不清的人都自称是他的拥趸。接下来他越战越勇:从吴征假文凭事件、王铭铭剽窃事件到“克隆人”论战、“中医存废”论战,短短几年间,他先后主导、参与了大大小小近800起学术打假和争论。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由于过多地参与学术打假,他被斥“不务正业”、“做不了科研”,而他指名道姓的打假方式又被许多人批评为“红卫兵式的‘文革’思维”、“科学主义的傲慢”,更有一些人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些流言,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而在媒体中间,他也迅速地被“妖魔化”:在一些媒体看来,他的面目是狰狞的,态度是傲慢的,行为是变态的。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短短几年间方舟子便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是:“以前我揭露学术造假,科大以我为荣,可是等我揭了科大的丑,说了郭光灿、朱清时,科大也开始反对我了。”
从未想过放弃
青联刊 (以下简称“青”):您认为这次蒙牛OMP事件的最终结果会怎样?
方舟子(以下简称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既然被国家监管部门认定是违法产品、做夸大宣传,按照法律的规定,就应该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但是这条法律很难被执行,从来没有哪个名牌企业被这么处罚过。所以最终结果还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蒙牛不再添加OMP,这个事件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青:最先揭露三鹿奶粉事件的记者简广洲受到了民众和广大传媒的高度赞扬,而您最先揭露了蒙牛特仑苏却遭到一些人的辱骂。
方:有一些人明显是有利益关系的枪手、托儿。还有一些人是以前因为别的事情被我得罪过,或者与我的理念不合,所以不管我干什么事,他们都要出来骂。
青:揭黑这么多年,您遭遇过无数次的攻击、谩骂,也打过那么多的官司,您觉得哪一次的遭遇最危险?
方:2007年2月,我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出版,我到网站做访谈,之后有人尾随我到我的住处。他们装作是送快递的,挤上了电梯,之后敲开门塞进来一个信封就走了,就撂下一句话:“你干了什么你自己知道”!
青:后来怎么样?
方:我赶紧报了案,小区保安也把监控录像调了出来,但因没有对我造成事实伤害,警方也不好定案。后来我把监控录像拍下的照片传到了我的博客上,立此存照。
青:遭遇了这么多凶险,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到现在?
方:新语丝网站开办这么多年了,在大家心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直到现在每天还会有很多热心人士寄来揭黑的线索。大家对我这么信任,如果突然退出了,觉得有愧于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青:您在学术界的一些朋友怎么看您的揭黑行动?
方:支持的非常支持,反对的坚决反对,就是这样。
青:很多人觉得您是在博名利。
方:或许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吧!可你看这些年我打假,那么多人在网上骂我,还惹了不少的官司,赔钱呢!再说,我这个人对生活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现在我的稿费和出书的版税已经够我生活的了,我用不着去博什么名利。
青:您揭露别人学术造假都是指名道姓的,为什么?
方:我常说,如果怕惹事儿,就别出来揭黑了;如果不指名道姓,也别出来揭黑了。你不指名道姓,那叫什么揭黑?大家知道你说的是谁呀?这样很可能会伤及无辜,而且大家还有可能怀疑你说的是假的。再说,那些造假的人自己的脸都不要了,你还给他留一张脸干什么?
青:打了这么多年的学术造假,您觉得学术界有进步吗?
方:当然有进步,不过还是很有限。这些年我揭了那么多人,但真正被处理的没有多少个。学生被处理的倒是有一些,教授没几个。而且,官方也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青:有没有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
方:有啊,当然会有。学术打假这东西本来是应该由国家来出面的,因为它总会牵涉到一些人的利益嘛,我们来做是有困难的,他们做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青:近年来,国家也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以防止学术造假现象,这些您关注过吗?
方:2007年,教育部和科技部都颁发过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条例,甚至还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但是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我曾向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等机构举报造假事件,他们从来没有受理过。这些年也没有见到有谁因为学术造假而受到这些条例的处罚。
青:您打算揭黑到什么时候?如果未来相关的制度健全了,您会退出吗?
方:可能未来我亲自参与的揭黑活动会越来越少,但我应该不会退出。而且,即使有了相关的制度,还是需要民间力量的配合、舆论的监督的。
我是刚刚才接触新语丝的,看昨天不更新,还以为方先生周末也要休息。看了这个贴子才知道原来是接受采访去了。话说回来,方先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啊。
支持方舟子
支持。我看新语丝有五、六年了,非常佩服方舟子的学识和人品。以前也在高校呆过几年,对学校里的黑暗是深有感触。
这些年我揭了那么多人,但真正被处理的没有多少个。学生被处理的倒是有一些,教授没几个。
今天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节目和王丁棉有一个交流,只有两个感想:1盛世中好人也不好当;2.CCTV还有好人。
请方舟子先生探索一桩更有意义的当代医学(生物科学)悬案: 现有初筛试剂查不出抗体的HIV(如O型或N型)是否已在中国流行?
此问题目前医学界没有统一认识,各种说法不能自圆其说.此课题意义重大.方先生若能揭示,功劳可就大了.
方先生这方面贡献的确是非常大,浙大这次,新闻调查拍过一个节目,院士毕竟是院士,连CCTV都不放眼里,根本不接待。
恩,人品更值得尊重。
想问问,生吃鱼生(三文鱼等),生蚝,会不会影响健康啊,听宣传只说淡水鱼生容易得肝吸虫能讲解一下吗
生吃淡水鱼的风险比较大,但是生吃海鲜也并非就安全,同样会有寄生虫,比如异尖线虫。还是少吃为好。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南宋词人辛弃疾……
方先生评论一下这种鱼啊,贵如黄金,我天天钓鱼,只想钓一条这样的鱼啊:
渔民拾获珍稀黄唇鱼卖出近百万高价(图)
2009年04月08日 00:49东南快报
长得和黄瓜鱼有些像,身价百万
东南快报讯(记者 本报记者 张学得 通讯员 刘德清)
一条鱼!42公斤!98万元!
4月1日,福鼎市嵛山岛,两渔民在海上拾获一条类似“大黄鱼”(俗称黄瓜鱼)的大鱼,并以近百万元天价卖出,这成了当地人们奔走相告的一大新闻。后经宁德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初步鉴定,这只酷似大黄鱼的“怪鱼”实际上是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珍稀鱼类——黄唇鱼,此鱼鱼膘(俗称“鱼胶”)非常珍贵,素有“贵如黄金”之说。
渔民海上作业 拾“天价鱼”
拾获黄唇鱼的是陈先生和另外一位渔民,陈先生说起这件事,脸上满是欣喜。
他说,4月1日早上6点,他跟往常一样,和另一渔民划着小船去嵛山岛干活。返回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离船不远处的海面上若隐若现地浮着一条体色金黄的鱼,当时鱼只露出一部分。
“野生大黄鱼!”见此情形,两人兴奋极了,作为渔民,野生大黄鱼的身价,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以前在当地有人捕到一两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卖了上万块钱。”
两人急忙划着船向鱼靠去。近身一看,两人顿时都被惊呆了,这头鱼遍体金黄,体形修长硕大,长约1.8米,有几十斤重,已奄奄一息,嘴巴微张,尾巴轻摆,形似大黄瓜鱼但又不太像。
两人连拉带拖,费了好大劲,才把它捞到船上,欣喜之余,他俩仔细端详这头奇特的大鱼,感觉它酷似人们所说的珍稀罕见的特大黄唇鱼(当地人叫黄瓜甘)。后经宁德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初步鉴定,两人拾获的正是黄唇鱼。
客商闻讯而至 98万元成交
回到码头后,拾获“大鱼”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小村里迅速传开,许多好奇的群众蜂拥而至。一位70多岁老渔民看后,惊叹说:“这是黄唇鱼,已有50多年未见了,这么大太稀奇了”。有渔民说,这么大的黄唇鱼可值几十万呢。
听了乡亲们的话,两位渔民很高兴,叫来朋友帮助,用冰把这“宝鱼”保鲜,马上用船运到三沙,再用车转运到霞浦牙城,同时通过鱼贩联系买家,好几位闻讯客商迅速赶往牙城。
看货的客商们,都为自己所见惊叹不已,“真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能见到这么大的野生黄唇鱼”,有人甚至说,陈先生两人捡到这条黄唇鱼,这简直比中了彩票还幸运。
随后,一位温州客商看中了这条黄唇鱼,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最终以98万元成交。此间,一名广东客商也得知陈先生拾获黄唇鱼连忙赶到福州,还没来得及到福鼎,就得知鱼已被卖掉,他又联系温州客商,提出以125万元要求转卖,但被温州客商拒绝。
“天价鱼”贵在鱼膘医用价值高
98万元!黄唇鱼身价为何有如此高?
经过初步鉴定,宁德水产专家刘家富说,目前,野生大黄鱼若达到10斤以上已属罕见,此次渔民拾获的这条黄唇鱼到达84斤更是少见,这种鱼全身都可入药,具有重要医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鱼膘(俗称“鱼胶”)非常珍贵,素有“贵如黄金”之说。
中医认为:有扶正固本、大补真元、强身健体之药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用于治疗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脉管炎、神经衰弱、妇女经亏等症,且对防治过敏性出血紫斑病、肾亏腰痛、食道癌也有一定的疗效。
据购得黄唇鱼的温州客商透露,他购买此鱼后,将把鱼肉转卖给酒店,鱼膘再通过其他渠道出手。98万元买下此鱼,他还能有多大利润空间呢?对此温州客商拒绝透露。
但参与竞买的广东客商说,一转手就能赚27万元钱,温州客商还不愿意,就多少能说明利润之大了。他说,42公斤黄唇鱼取出的鲜胶至少能卖百余万元,就是同等重量黄金价格也难望其项背。据他估计,买下42公斤重的野生黄唇鱼,细分转手共能卖约200万元。
据广东媒体报道,2007年4月初,广东湛江市一渔民也曾捕获一条重达49公斤的黄唇鱼,随后被一酒店以58万元收购,酒店烹食了鱼肉,留下价值200万元的鱼肚不肯卖。
对于“天价鱼”,厦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雅芝教授表示怀疑。
据张教授介绍,黄唇鱼与黄瓜鱼同类,最重可达100多斤,长到42公斤至少要20几年,在我省主要分布在连江以北闽东海域,它的高价与物以稀为贵有关。
然而,张教授表示,98万元买一条42公斤的黄唇鱼,这绝对是天价,是市场炒作出来的价格。黄唇鱼确实营养丰富,且有诸多药效,尤其是鱼膘很珍贵且用途很多,但它的营养和药效是否达到百万天价的价值,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严谨的科学论证。
□相关链接
黄唇鱼
别名金钱鳘,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
黄唇鱼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仅分布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海域,是我国的特有鱼种。在东莞设有全国唯一一个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由于数量稀少,加上沿海各地捕捞强度加剧,黄唇鱼目前濒临灭绝。
方舟子 (04:08:38) :
生吃淡水鱼的风险比较大,但是生吃海鲜也并非就安全,同样会有寄生虫,比如异尖线虫。还是少吃为好。
=======================
配图: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4/734404/1/0/1.shtml
坚持,不畏惧压力,中国应该有更多的方舟子。当被误解时,更要坚持。只要是对的,我们都支持你。
讲的对极了: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4583435.html
记者:在中国,从官员变为院士的现象很常见。
丘成桐: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我坦白地讲,要想做院士,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你去贿赂。让选你的院士得到好处,好处多了以后,他会投你一票。香港就有很多人做这个事,国内也有很多人做这个事。
记者:那美国呢?
丘成桐:美国你想做也做不了。
记者:为什么?
丘成桐: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虽然有两三个不见得那么高水平,可是90%以上都是真有学问,中国,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有些学霸在很多的评奖委员会中做主席。他给你一个奖,说让你去选其他的人做院士。谁把持了经费,谁把持了评奖的能力,他就有这个影响力。
记者:那您认为怎么去打破这种局面?
丘成桐:在我看来,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一个群体,假定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一个群体,结果60%都名不副实,这个团体存在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