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谈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12 01 2010年

《柳叶刀》发社论支招中国学术打假

2010/01/12北京青年报

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要防止学术造假,应该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

■打假需要道德、制度“两手抓”

《柳叶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具同行评审性质的医学期刊之一。1月9日出版的《柳叶刀》发表了题为《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的社论,称对中国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在另一个国际期刊上发表70篇造假论文感到吃惊,因为论文居然经过了同行评审程序,而且在公共数据库中那么长时间后才被发现有问题。

上个月19日,英国《晶体学报》在官方网站上发表社论称,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2007年发表在该刊物的70篇论文造假,予以撤回。

社论建议,中国有关机构应该以此为契机,重振科研道德和学术研究规范,同时建立健全透明的程序,处理学术违纪投诉,防止未来再发生学术丑闻。“中国要想实现在2020年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必须保证在科学尊严方面更强的领导力。”

■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这不是国际学术期刊第一次发社论谈中国学术造假问题。”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告诉本报记者,近些年中国发生过多起重大学术造假事件,涉及到工程、医学等多个领域,一些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如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都对此进行过新闻报道或评论。

学术造假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方舟子认为,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和现行的科研评估体制和管理机制有关。据媒体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SCI论文数量成为中国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效考核评价学术成果的主要标准,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钩,部分高校还用重奖鼓励教师多发表SCI论文,这种过分追求量化的机制使得部分素养不高的人走了造假的“捷径”。

“要打击学术造假,要改变现行的科研评估体制和学术官本位的状况,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和处罚体制,”方舟子说。

■大规模造假影响中国学术声誉

《柳叶刀》在社论中指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让人失望,不仅浪费了研究时间和金钱,而且会使得研究者、研究机构和期刊本身的声誉受损。《柳叶刀》也遭遇过“造假”事件,一名挪威癌症专家承认,他于2005年10月发表在该刊物上的一篇文章中列举的数据纯属编造。

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论文被发现后,《晶体学报》称,将对来自该校的所有论文进行全面的真实性检查,但不会对来自中国的文章加以区别对待。

从数量上看,中国称得上是论文大国。据统计,200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总数为11.67万篇,占世界份额的9.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等国家。但是从引用情况看,中国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

方舟子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会使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受到影响。“即使国际期刊表示不会因此专门针对中国作者,但印象上会打些折扣。”方舟子说,据他了解,目前有些国际期刊的科研人员不愿意给来自中国的稿件审稿,一方面因为中国爆出的造假事件较多,另一方面是他们听说有些人写论文是为了获取高额奖金,认为有悖于科学研究的初衷。

■文/本报记者 刘一



井冈山大学教师学术造假事件调查

8 01 2010年

    新华社南昌1月7日电(记者沈洋 李兴文) 井冈山大学日前对两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学术造假的教师开除公职、开除党籍。但是,这一事件并未因为学校快速坚决、果断严厉的处理而结束。两名教师疯狂发表造假文章的动机是什么?这种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为何未被学校及时发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赴井冈山大学进行了调查。

    短短两年疯狂炮制70篇SCI论文

    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发表社论,认为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从2006年到2008年在这一刊物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销的决定。

    《晶体学报》属于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这篇社论一公布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介绍说,SCI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是美国科学家创建的一个科学论文资料数据库,收录发表在较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论文的相互引用情况。

    获知两名教师涉嫌学术造假的消息后,井冈山大学立即对两名当事人予以停职调查,并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调查组成员、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方小牛告诉记者,调查发现,《晶体学报》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所涉及的70篇文章系钟华一人所为,其中29篇以刘涛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也是钟华代写的。

    调查组介绍,两位当事人的爱人是同乡,平时两家联系密切,一次偶然的机会,钟华的爱人向刘涛的爱人表示可以让钟华帮刘涛发表SCI论文。在得到刘涛的认可后,钟华炮制的29篇署名“刘涛”的论文陆续发表。

    方小牛说,调查组专家分析了钟华发表在《晶体学报,E辑》的文章,认为存在三种情况:一类是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一类是学术不严谨、记录不准确造成的错误;还有一类文章实验数据是真实的。

    12月28日,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定钟华、刘涛的学术造假事实,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和“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类型,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

    根据相关规定,井冈山大学决定对钟华和刘涛作出“撤销造假学术成果、追回奖金、解聘专业技术职务、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等”严厉处罚。

    疯狂学术造假的背后

    井冈山大学认为,两名教师丧失起码的学术道德是发生这起学术造假事件的最重要原因。

    据调查组介绍,钟华和刘涛是学校分别于2004年、2006年引进的硕士,2009年12月15日,钟华获得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学校没聘其为副教授,目前两人的所聘职务均为讲师,科研任务都不重。

    调查组成员、井冈山大学工学院院长肖冠云说,发生这样的学术造假事件,是年轻教师名利思想作怪。作为年轻教师,钟华和刘涛过于重视名利,导致道德沦陷,丧失了高校教师应有的自律、诚信的品质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据调查组介绍,在被问及为何发这么多文章的问题时,钟华的解释是,自己发现篡改数据能通过《晶体学报,E辑》的自动检测程序,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疯狂地伪造、篡改数据。但校方以经办人出差为由未向记者提供调查组的原始记录和钟华、刘涛本人的情况说明。调查组认为钟华如此造假是因为失去了理智,“走火入魔”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强调,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实事求是,学校对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十分痛恨的,钟华和刘涛两名教师学术造假只是他们的个人行为。

    但记者调查发现,这起学术造假的原因并非仅限于此。据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2007年井冈山学院更名为井冈山大学),凡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同时附加奖励1000元(含网络版)。

    记者在一份被井冈山大学认定为公示版的《2007年论文奖励汇总表》上看到,钟华和刘涛分别有39篇和28篇发表在《晶体学报,E辑》的文章上榜。按照井冈山大学的规定,钟华和刘涛分别可以获得19.5万元和14万元的奖励。

    对此,井冈山大学副校长曾建平解释说,由于2007年学校调整了奖励方法,钟华所有造假论文实际得到的奖励只有3.2万元。而刘涛的专业是控制理论和工程,因论文内容不属于其专业研究范围,按学校规定未予奖励。

    记者采取多种办法联系钟华、刘涛,均没有成功。他们到底获得了多少奖励,真正的动机一时无从得知,但自井冈山大学调整论文奖励办法,《晶体学报,E辑》每篇文章又要收150美元的费用后,2008年以来,钟华只在《晶体学报,E辑》发表1篇文章。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钟华在《晶体学报,E辑》疯狂炮制论文,“就是奔钱和名去的”。倘若没有学校高额的奖励制度的存在,两位当事人的学术造假行为或许不至于如此疯狂。

    高校鼓励学术研究,奖励科研成果,无疑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这项制度为何会成为学术不端者进行学术造假的诱因呢?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一些高校纷纷把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将其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职务晋升等挂钩,论文被SCI转载的越多,成就越大。

    业内人士坦言,刘涛作为控制理论和工程专业的教师,与化工领域的科研根本沾不上边,却一年内发表了近30篇晶体结构的文章。对于这种异常现象,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众多资深专家竟然一路绿灯,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杜绝学术造假任重道远

    学术造假浪费了国家科研经费,既无益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败坏了高校严谨的学术科研风气。为规范学术道德,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从2006年起先后下发了相关文件。但是近年来学术造假行为为何仍时有发生?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邹勇文说,一些高校为追求大学排名,提高学校知名度,单纯追求论文数量,唯“SCI”是从,纷纷出台重奖措施,这些做法客观上诱使一些学术素养不高的教师急功近利,走向极端。

    由于《晶体学报,E辑》刊物被SCI收录,论文发表后还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奖金,因此,这份刊物迅速成了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学术研究投机取巧的“终南捷径”。2009年12月19日,《晶体学报,E辑》发表钟华、刘涛学术造假的社论后,方舟子专门进行了一次检索,结果发现,这期刊物290篇文章,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章就达到134篇。

    方舟子说,现在高校“研而优则仕”,行政化趋向明显。发表论文多,就代表学术成就大,自然得到奖励多,职称晋升快,提拔重用的机会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教师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由此还衍生出购买者-中介-枪手-出版机构等一条龙的“产业链”。

    张泰城表示,井冈山大学将认真吸取钟华、刘涛学术造假事件的教训,进一步加大对师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对科研工作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再次发生。

    江西省人大常委、资深学者温锐说,这一学术造假事件给一些高校浮躁的学术研究氛围再次敲响了警钟。井冈山大学学术打假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学术造假并非个别,如果没有科学的考评体制,高校学术研究不端行为就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专家认为,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办学纷纷走研究型大学之路,这本无可厚非,但有的高校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特别是SCI论文的数量,偏离了高校“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要求,这种做法亟待修正。同时加强教师品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准,也是当务之急。



灭了傅德志,是植物所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8 01 2010年

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认为,“灭了傅德志,是植物所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傅德志:打“周老虎”也是一项重大学术成果

2010年01月08日成都商报

本报记者 龙灿 为您报道

中科院植物所傅德志研究组被解散,傅德志含冤称因打虎等原因被穿小鞋。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后发现,即使在打虎队伍中,傅德志研究组被解散也没有获得广泛的同情。尽管植物所称,他们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无权对专家组施加影响。但来自其内部的证据显示,一些参与评估的专家,和植物所内部的一些被评估研究组有着直接的利益关联。一向阳春白雪的科研国家队,成了优雅“腐败”的重灾区?

傅德志下课

打虎人士幸灾乐祸

昨日,傅德志研究组“被下课”的消息传开后,傅德志本人再也没有得到打“周老虎”时那如潮的声援。相反,那些被他骂过的挺虎或者是打虎人士,都表达出了“幸灾乐祸”的意思。而更多的打虎人士,则完全置身事外,看着这个曾经的英雄在网络上“喊冤”、“骂人”。一个同在中科院工作的网友称,老傅动不动拿着鸡毛当令箭,捕风捉影……打老虎怎么能算自己的学术成果?

但傅德志本人不这么看。他坚称打周老虎是自己运用植物学的成果,打全莉更是一项重大的分类学“学术成果”。傅否认自己已经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他认为,在植物所内部,没有人敢公开身份挑战他的学术结论。

据悉,尽管傅德志的研究组已经被解散,但由于研究组的经费来源系自己争取,因此并没有被封存。尽管傅德志自信满满,但被问到申诉结果时,他无奈地表示,不知道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委员会什么时候才会给他答复,因为这没有明确的受理期限规定。

对于未来,他称自己是科学家,对做官无兴趣,而是真正做学问的科学家。但在昨天的采访中,没有一个植物所的同事愿意就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公开表态。而反对傅德志的人列举的证据显示,傅德志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打周老虎、骂全莉、挺邓玉娇的“社会活动”中。从2007年10月到现在,他写了3190多篇博文,平均每天4篇。但傅德志却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成果,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家。

方舟子打假

评估组是专家还是友人

“傅德志的研究组被解散一点不冤。”著名的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这样看待傅德志目前的遭遇。但他称,评估组灭了傅德志这个垃圾学术组,并不能说明这个由来自北美的专家组成的评估组的评估过程就是公正的。

他介绍,早在2009年11月12日,就有植物所内部的人给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报料:这次所里请的专家竟然有多位是植物所的特聘教授,如邬建国、桑涛等;还有一些是与植物所领导有直接合作关系的专家,如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何芳良教授。

方舟子说,选择国外的专家对同行的业务进行评价,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是,专家组全部由海外华人专家组成,并由从事癌症研究的王小凡教授负责组团,这却是一个笑话。中科院找的是和植物所有诸多关联的专家,违背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也直接违反了避免人情影响学术评价的初衷。还有人直接指出,这不是国际专家评估组,而是国际友人评估组。方舟子认为,植物所在这次国际评估中做的唯一一件正确的事情,就是解散了傅德志研究组。

据该所内部人士介绍,评估从开始到结束,知情人反复地曝光中科院植物所内部的“学术腐败”,并举报,该所一个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掌管着数千万的研究经费。尽管他没有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但他的研究组这次被评为特优。而举报者称,他挥霍科研经费,利用科研经费请了这些华人专家大吃大喝,他喝的酒,一瓶就达数千元……而被公认为在植物所做得最好的专家张立新,一个不会来事的、只会老实做学问的人,在这次评估中并没有被评为特优,只是优秀。

此外,植物所内部人士称,植物所有约百名研究员,相当于10-20个美国国家级研究所的教授数量。可是没有几个有学术成就。植物所称,二级研究员要达到美国知名教授的水平。但整个植物所,包括院士,达到美国州立大学教授水平的也寥寥无几。

这样持续不断的报料引起了植物所相关领导的警惕,他们直接在植物所内屏蔽了这个知名的打假网站,并在内部严查泄密人。并有消息称,植物所将投资30万元安装软件,严查这样的“泄密”行为。

■ 本报对话中科院植物所

“仅靠方舟子一个人,就能评判所有学术界的对错是非吗?”

昨日,记者与中科院植物所取得了联系,该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和论坛上的读者,包括你们内部的人对你们的这个评估有一些看法?

植物所:我理解。但这只是他的观点。我想你也应该能感觉到,很多东西都是人身攻击。如果说植物所科研有问题,或者管理有问题,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在那里说谁谁谁拉关系,谁谁谁是领导的亲戚。我看了就是一笑了之,这个东西,发表上去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记者:但学术领域的圈子化和近亲繁殖倾向,一直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

植物所:圈子问题是存在,但一个研究所,考虑的一定是这个所的科研怎么走,将来怎么发展。专家评分,我可以保证是独立的,不受所高层影响。

记者:这10个专家中,有几个是世界顶级的植物学家?

植物所:权威性,我没有发言权。我不是专业人士。比如评估专家朱健康教授,那是抗逆领域国际上最牛的。其他人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如果一定要对一个所和各研究组进行评价,让他们来评,至少比让国内的专家评,结果更客观,利害关系更少。我们叫外部评估。

记者:那能不能多几个老外,而不是清一色的华人?这样现在被怀疑是科学院生物局高层变相照顾相关的关系网。

植物所:那也许更好,也许更不好,因为,我们有很多老外很难理解的特色。国外的研究组,组成单一,一个老板加博士后加研究生。国内,因为在转变体制中,建立研究组的时候,考虑平衡,考虑很多人的生存问题。一个组可能会有若干个方向,老外很难理解。而且,这些研究方向,还时常跟着国家需求跑,不然你没有科研经费。比如,国家觉得,现在应用研究不足了,大家都要靠应用。我们这种基础研究的所,写本子也必须要和农业挂钩。其实,这些问题,国外也同样存在,可以说是普遍问题。国家拿钱,都是有导向性的。

记者:你们这种外部评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植物所:其实,科学院的一些所好像自己已经开始做了。我知道生物局是从去年开始的。外部评估模式,是国外比较通行的模式。

记者:方舟子说,解散傅的研究组,是植物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但将某些人评优,是植物所错误的决定。

植物所:那是他个人的看法。评优,不是植物所做的决定,我觉得,大家的误解就在于都以为评估是植物所自己搞的,评出来的结果,也是植物所评的。事实上,评估的前前后后,植物所只有提供材料被评的份儿。评估结果,也是等到评估组告知才知道的。至于解散的3个组,的确是参考了评估结果。另外,你觉得,仅靠方舟子一个人,就能正确评判所有学术界的对错是非吗?他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他说的就是绝对正确的。

记者:你们植物所屏蔽了举报“评估可能有问题”的学术打假网站?

植物所:这个很奇怪。至于所说的装价值30万的监控软件,我个人认为,植物所不会做这样明显授人以柄的事情。这个30万的东西,我也只在网上看到,所里没听到有人说起。



一场与SCI有关的丑闻

4 01 2010年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扬
中国青年报2010-01-04

    《晶体学报》(E分卷)已撤回钟华、刘涛二人提交的文章。图为其中一篇文章的检索信息截图,摘要显示,该文章已被撤回(黑框内文字)。

    本报记者 来扬制图

    论文造假事件震惊学界

    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公布了以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该刊物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销的决定。文章称:“这些报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文章还表示,调查工作仍在继续,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

    消息迅速传回国内,在互联网上引爆新一轮对学术造假的声讨。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回应媒体:发生这样的事情,学校感到非常震惊。

    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感慨:“在一个刊物、短短一段时间内发表几十篇论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

    然而,这一切不是没有征兆。

    2009年12月2日,已退休的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胡盛志在其博客中发文指出,他在2009年和国外的一名教授合写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提到了2008年被国际《晶体学报》撤稿的我国学者的两篇文章。

    胡盛志表示,“撤稿是该杂志前所未有的举措,值得认真的思考。”同时,他在文章中贴出了《晶体学报》编辑去年早些时候给他的一封邮件的部分内容,邮件透露,《晶体学报》的编辑们正在对中国一所大学老师2007年发表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的大量造假文章进行调查。

    他在文章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是否还会有学者发表的晶体结构报告论文被撤?我们目前大力提倡创新的同时,是否得强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做学问的基本游戏规则?”

    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截至记者发稿时,该文仅有1709次点击,而胡盛志随后发表的《70篇晶体结构报告一次性撤稿的启示》一文的点击量接近 14000次。

    胡盛志在文章中写道:“此次撤稿不只是一两篇,而是一次性撤下70篇。据我所知,这是国际晶体学报前所未有的严肃查处,很有可能在科技刊物的历史上空前绝后。”

    但他同时表示,“我一直认为应慎用‘垃圾’这两个字,因为即使在E版(即E分卷——记者注)上发表的论文,都是收集到数据库成为将来开发利用的战略储备,说不上何年何月就派上用场,这方面我将以例见证。但有两类结构文章难免要背此罪名,一类是宣布不得不撤稿的根本无中生有的虚假结构,另一类就是低水平重复的论文。这两类论文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和版面,在数据库中造成的污染后果极其严重,因此对撤稿既感到心情沉重又认可科学追求真善美。”

    造假事件曝光后,井冈山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钟华和刘涛因发表论文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这充其量是实验数据报告,根本不是论文”

    “这充其量只是实验数据报告,根本不是论文。”2009年12月30日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对此事件保持持续关注的知名学术打假人士、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语出惊人。

    方舟子介绍,《晶体学报》E分卷其实只是一个小分子晶体数据库,在那里发的“论文”一篇只有一页,只是一篇实验记录,一般这种提交在两三周后就能发表,门槛很低。

    文章的发表过程也十分格式化,只需要自己到该网站填写一些试验数据和化合物名称就会自动生成,“英语不会写都没关系。”

    极低的门槛带来一系列泛滥。方舟子发现,一些不是做化学研究的国内高校老师也出现在《晶体学报》E分卷的作者大军中。

    与此同时,虽然是SCI收录期刊,发表在这一卷上的文章引用率极低,2007年的影响因子仅为0.508,2008年这一数据降到了0.367。

    方舟子介绍,发现造假的过程其实很有意思,“是出于别的检测目的偶然发现两个人的数据很奇怪,一检测发现根本不存在”。

    在方舟子看来,这样的造假多少有些肆无忌惮——其实即使不造假,这样的文章也很好发,测一个新的小分子晶体结构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就是说,到后来,这两位老师连这几个小时也不愿意花了。”

    但方舟子同时表示,这些造假的数据对于科学研究的影响有限,“造假的都是很偏的化合物,一般研究人员在自己课题的深入研究中完全可以测出来。”

    一篇SCI论文 校方奖励1万

    2009年1月,有网友曾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题为《“著名”刊物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灌水榜》的帖子,罗列了2001年至2009年1月20日期间,来自中国的作者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的发文情况。其中的一个排名统计显示,彼时中国发表的9204篇文章的作者,来自中国内地超过500所大专院校,共有24所大专院校发表的文章数超过100篇。

    方舟子注意到,这其中,青岛某高校一位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3年时间在该刊上发表了110篇文章,而她的专业与化学晶体没有任何关系,在其后来公开的简历中,对于这一历史则只字未提。

    事实上,一切可以回溯到更远。

    亲历学术打假十余年的方舟子介绍,自己2004年就开始接触这类在国外影响因子极低的杂志上大量发文的现象,当时接到举报宁波大学理学院一位郑姓教授的简历中,有这样一串令人炫目的数字:130余篇论文被《SCI系统》收录,2001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在化学类论文排序中居全国第一,2001年被SCI文章引用总篇次全国排名第九,1997年至2001年SCI收录论文在2002年被引用篇数排名全国第三。

    郑教授简历中的这些“硬指标”,无一例外地都连着“SCI”——当下中国学术界最时髦的一个词。

    方舟子发现,郑教授发表文章的方式,是通过同一模式给不同的金属化合物测结构,测出一个,便可作为一个成果发表。而这些文章,大都发在国外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

    方舟子进一步了解到,每发一篇文章,这位教授都可以从学校获得4000元的奖励。

    还有更加高产的。武汉某学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共发表65篇SCI论文,平均不到一周就发表一篇,成为2003年度中国被 SCI收录篇目最多的作者。每篇被校方奖励1万元,共计65万元。而他采用的方法和郑某类似,都是到一些影响因子极低、发论文非常容易的刊物上刊登小论文,论文的内容都大同小异,用相同的简单方法不停地测不同的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他们发表论文的速度比得上专栏杂文作家。一篇8000元到10000元奖励,报酬也超过了专栏作家。因此,我认为这些人不该叫科学家了,该改叫SCI百万富翁。”方舟子称。

    中国高校SCI饥渴

    2009年12月31日,记者致电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文数排名靠前的几所高校的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均称,“听说了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在该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涉及造假的事情”,但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自己所在学校在该期刊上的发文数在国内高校中排名靠前的消息,学校也没有针对该情况进行调查。

    其中一所高校的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在给记者的回电中表示,《晶体学报》E分卷的影响因子较低,该校自2006年起开始鼓励师生在高层次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丑闻震荡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对于SCI的极度饥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知名专家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将SCI 论文数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引入中国大陆。引入该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研究同一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美国科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 arfield)在1961 年创建的一个科学论文资料数据库,收录发表在较重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相互引用情况。该数据库不断扩大,到现在已收录了约9000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的论文,在国内被简称为“SCI论文”。

    方舟子认为,强调“SCI论文”有助于鼓励中国学者到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与外国同行的交流,其初衷不可谓不好。

    然而,就在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后,各高校纷纷跟进,将SCI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上钩,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整个科技界的“SCI崇拜”,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晋升乃至院士评选,都无不与SCI挂钩,SCI由此滥觞。

    在井冈山大学的官网中,有着这样的表述: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学科团队,强化激励机制。近年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4297篇,被SC I、EI、ISTP收录338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12部。

    而此前的媒体报道中,这所2007年挂牌的综合性大学,为了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采用各种措施鼓励教师们发表论文,包括职称、奖金等切身利益。同时,学校规定:在《科学》、《自然》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10万元;在该校规定的A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B 类奖励2000元、C类奖励1000元。

    记者对《晶体学报》国内发文排名靠前的部分高校采访中了解到,SCI与职称、奖金挂钩的情形比比皆是,下发文件表示给予重奖的也不在少数。

    “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方舟子介绍,过分强调SCI其实是一种误区。首先,被SCI收录的同一本期刊中,文章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同时,被收录的不同期刊间也有很大差距,如《晶体学报》E分卷之类,门槛相对就很低。

    在方舟子看来,单一的导向性必然导致很多科研人员挖空心思增加自己的SCI论文数,或一稿多发,或将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发表,或专门找一些被SCI收录、但发表门槛很低的期刊投稿。“评价体系如果只看论文数量,轻视成果质量;只看刊物级别,轻视成果实际价值和影响力,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只会变成行政人员的数数了。”

    方舟子称,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开始注意到SCI评价的局限性,引入了影响因子的考量,“但这一事件的发生,还是从侧面暴露出普通地方院校相当程度的饥渴。”

    事实上,被誉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尔德博士首次在中国公众面前亮相接受专访时,就已经明确表示,不能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研水平,应该运用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组数据为这场“畸形竞赛”写下了最好的注脚: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 年增加2万多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日等国家。但是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

最早发现论文造假事件的Spek教授接受本报独家采访
纠错程序成了造假“测谎仪”

本报记者 来扬 雷宇
中国青年报2010-01-04

    “我在晶体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超过40年,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我感到,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大了。”最早发现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论文造假事件的荷兰乌德勒支大学Bijvoet生物分子研究中心教授 Anthony.L.Spek (以下简称“Spek”——记者注)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

    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于2009年12月19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师钟华、工学院讲师刘涛,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

    “对单晶X射线的研究旨在为分子层面的研究提供详细而可靠的数据。”Spek告诉记者,当这些数据发表时,将会为各领域(如药物研发、材料科学以及合成化学)的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他介绍,国际晶体学会旗下的系列期刊是刊发高质量且可被验证的晶体结构的研究文章的专业期刊。其中,《晶体学报》E分卷创办的本意,是希望作者将那些经过实验检验的数据和详细信息呈报上来,收录进该学会专门发布晶体结构的数据库。《晶体学报》E分卷在中国颇具知名度。如果要在这一公开的网络期刊上发表数据,作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记者从国际晶体学会的网站上看到,《晶体学报》E分卷又名“晶体结构报告在线”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是一份专门刊载晶体结构报告的网络期刊,所有读者都可以免费阅读。为了支付同行评议、期刊制作及网络服务器和存储数据的费用,有意在该网络期刊上发表报告的作者需要支付每篇150美元的“开放阅读费”。但一些符合特定条件的作者可申请减免支付该费用。

    从1995年起就担任《晶体学报》C分卷联合编辑之一的Spek表示,除了E分卷上单纯发表晶体结构数据之外,作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文章阐明研究制作该单晶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这样的文章将会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上。但他同时表示,许多来自中国的作者在给C分卷投稿时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达不到发表的标准,稿件的退回率比较高。他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中国的研究者不习惯用英语撰写文章。

    除担任《晶体学报》C分卷联合编辑一职外,Spek还负责编纂国际晶体学会用于检测晶体结构数据的权威检测程序PLATON。他告诉记者,《晶体学报》C分卷和E分卷使用网络投稿系统已有多年,相关软件会自动验证所提交的数据的合理性,检查其是否出错。同时,用于验证的 CheckCIF软件(其核心是PLATON程序——记者注)也会不断升级。

    据介绍,《晶体学报》系列期刊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分卷也收录那些已作出分析报告的数据。因此,前不久编辑们在复查相关数据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已发表的数据存在问题。而此后更详细的分析表明,来自井冈山大学的投稿人钟华和刘涛,以及目前尚未披露的一些作者此前所提交的数据存在造假。

    “实际上,这一软件并不是专门为了发现造假行为而研发的,它的用途主要在于检测数据是否出错。”Spek告诉记者。他在 2008年曾撰写了一篇题为《晶体学研究中的结构验证》的论文,发表在2009年2月的《晶体学报》D分卷上。他在该文中指出,钟华与其他作者于2007 年、2008年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存在错误。

    但让Spek大感意外的是,他编纂的原本用于“纠错”的程序,最终成了检验是否存在造假行为的“测谎仪”。他在谈到相关作者为何造假的问题时表示,“我猜测货币奖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此外,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可能要为发表文章而承受极其巨大的压力。而《晶体学报》E分卷无意中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相对的‘捷径’,作者可以在这一国际期刊上发表很多被科学期刊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这些作者所犯的错误在于,他们此前没有意识到《晶体学报》系列期刊有收录此前已发表的数据的特点,这使得期刊最终能在后来发现他们的造假行为。”

     Spek介绍,2009年12月19日《晶体学报》E分卷“编者的话”中提到的用于数据对比的软件,可以对两个单晶结构的相关图案进行简单对比。目前,可以做更复杂对比的该软件的更高级版本正在研发中。

    此外,《晶体学报》系列期刊的所有编辑都很重视这一系列造假行为,将有更多的编辑重做那些他们认为可疑的实验,以检验作者提交的数据是否真实,而作者将被要求提供数据采集者和采集地的信息。

    记者从《晶体学报》网站主页发现,该刊E分卷“编者的话”表示,已决定将所有该校投递本刊E分卷和C分卷的所有来稿进行标注处理,并将对这些文章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复查。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将有更多的论文会被撤回。”“编者的话”称,此次造假行为给所有《晶体学报》E分卷和C分卷的编辑们提了个醒,他们被建议对今后此类造假行为的作者予以警告。而期刊的联合编辑本应在审稿阶段保持高度注意和细心,不采用那些有造假可能的来稿。但如此大范围的造假行为被曝光,说明有人在诚信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

黑龙江大学一教授5年间在《晶体学报》发表论文279篇
“我没有造假”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扬
中国青年报2010-01-04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04年~2009年这5年间,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在《晶体学报》系列期刊上发表了279篇文章,在该刊发表文章的中国科研人员中首屈一指。

    “发表这么多文章就是想引起学术界讨论。”1月3日下午,高山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他介绍,《晶体学报》E分卷虽然影响因子低,但对结构解析而言却是权威期刊。这些论文完全是他辛苦得来的,完成这样大规模的文章数量,也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Spek 教授在题为《晶体学研究中的结构验证》的论文中也提到,20世纪60年代末,即便是一个设备条件较好的晶体实验室,测定一个小分子晶体结构一般也需要几个月时间。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期刊刊发的小分子晶体结构报告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一数目已经从1967年的每年1000个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每年超过 3.5万个。

    他写道:“目前,研究者完全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收集衍射数据、解析并细化晶体结构,然后将相关数据发给《晶体学报》E分卷发表。”

    也有人为高山辩护:“如果高山教授一没有伪造数据,二没有剽窃文章,三没有一稿多投,那么,高山教授就没有错误。”

    高山认为,当前学术界太多怪现状,很多人跑院士跑项目;一篇文章多个作者,往往署名第一作者其实却是不干事的,甚至文章都没看过,照样是成果的拥有者。

    “我有话想说,为什么我走这种极端的方式,因为我是小人物,写文章也不会有人重视,现在这种方式肯定有人关注。我们要反对的就是这些。”高山这样解释大量发文的初衷。“我的性格很直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有一种表达,我没有造假,我没有浪费国家的财产。”

    “钱学森这样的大家很厉害,但毕竟是少数,科研工作者应该重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在高山看来,自己在《晶体学报》上发表的一些文章,虽然影响因子很低,但是对于后来者的研究毕竟有所借鉴,填补了一些空白。

    事实上,2005年前后,高山在《晶体学报》上的大量发文也曾在网上引起一些争议;2007年年末以后,高山开始给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投稿,两年来在影响因子3.5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目前已经发表了5篇,也算是对大家的一个交代。”

    高山说,自己目前每周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基础教学上,“周一周二整个下午要给大一学生上无机化学课,周三周五有实验,只有周四有空;同时,自己拿到的都是省级课题,没有国家级课题,每个项目不到3万元,但是同样能做这样的贡献”。

    “我就是想证明,我的小项目小课题一样可以搞科研,这个东西(科研)的关键就是努力,这也可以反思拿了上百万上千万元科研基金出不了成果的意义。”

    连日来媒体对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让高山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些了解。在他看来,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他们很多都是造假,只有十几个是真的。”

    对于一些网上质疑的发表文章系为“赚钱”一说,高山表示,学校的确有奖励,但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多,其实自己的学校早有规定,封顶10万元,加上缴税,到手的并不多,剩下的都是作为科研经费,还要带学生。

    几天前,高山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在等待今天的采访。”

    而现在,高山的回应中增添了新的色调,“对这次事件的关注给晶体学界带来了很大压力和质疑,对不起晶体学界,也希望通过你们(媒体)对他们表示歉意。”



方舟子就“牛奶致癌”问题答《中国消费者》记者问

18 12 2009年

一、说喝牛奶会诱发癌症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性激素、IGF-1能诱发癌症是早就知道的,但是这些成分都是人体自然分泌的,不能因为牛奶或其他食品中含有性激素、IGF-1就认为牛奶能致癌,关键是它们的含量有多高?实际上,牛奶中的性激素、IGF-1含量与人体自身的分泌量相比,微不足道,其可能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例如,1.5升牛奶中的IGF-1含量,还不到人体每天分泌的胃肠分泌物中的IGF-1的2%,还不到人体每天自己生产的IGF-1总量的0.1%。因此即便每天喝1.5升牛奶,即便牛奶中的IGF-1都被完整地吸收进了体内,对人体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何况,IGF-1是一种蛋白质,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掉,难以完整地进入人体。

二、《麦考文报告》是1977年美国参议院营养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其主要目的是鉴别出美国饮食中的风险因素,并减少它们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该报告主要是针对高脂肪、高盐份、高糖份的饮食的危害性,建议减少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食糖和食盐的摄入,并不是针对蛋白质或牛奶的。

三、美国医学界的主流仍认为喝牛奶有益健康,把喝牛奶做为补钙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美国经常见到有关牛奶有益健康的广告,例如,电视上长期播放一则“喝牛奶了吗?”(Got Milk?)的著名广告。

四、国内“牛奶有害论”的主要宣传者林光常是一个骗子,已因保健方面的诈骗罪行在台湾被判刑,所以他的说法不足为凭。

五、在医疗保健方面一定要听从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要盲目相信耸人听闻的另类观点,否则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主流观点虽然有可能出错,但是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临床证据基础上的,出错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对主流观点有不同看法,首先应该在学术界争鸣,而不要急着向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大众推销。

六、在医疗保健方面,媒体应该抱着为大众健康负责的态度,不要传播、宣扬、炒作另类观点。林光常之所以会火,“牛奶有害健康论”之所以会迷惑很多人,就是由于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导致的,这是非常害人的。



【视频】央视新闻频道采访方舟子:论文考核成造假推手

15 12 2009年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27091533&uid=1195403385



诺贝尔奖 中国需不需要

13 12 2009年

深圳卫视22度观察

09年诺贝尔奖新鲜出炉,中国本土再次落空。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作家及社会人士中,中国本土竟无一人上榜,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人们不禁要问: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为何百年来无缘问鼎?强烈的“诺奖情结”促使很多媒体、专家也高声呼吁:关注诺贝尔奖、冲击诺贝尔奖!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是大国崛起的面子工程,还是理性追求的科学精神?中国的诺奖之路又该如何前行?《22度观察》,正在关注。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看《22度观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科学家叫做诺贝尔,这位科学家很有钱,他在去世之后就把他的钱全部交给了一个基金,说要办奖,这个奖叫做诺贝尔奖。1901年这个奖就开始颁发,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得到过。有些人觉得很遗憾,有些人觉得无所谓,有些人觉得诺贝尔奖本来就是外国人的游戏,跟咱们中国人毫无相干。到底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诺贝尔奖呢?这个奖对我们来讲是不是很重要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介绍一下今天的几位嘉宾,他们是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欢迎您。著名学者方舟子先生,欢迎您。文化批评家叶匡政先生,欢迎您。还有我们今天的评论员,他是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先生,欢迎您。

第一帕:诺贝尔奖,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

主持人:请教一下各位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没有拿到过诺贝尔奖,是我们不行呢?还是他们有偏见?首先有请何院士。

何祚庥: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当然他们也有偏见。物理学奖化学奖怎么样?那是中国人不行。但是如果说文学奖或者和平奖或者经济奖,我觉得这个就可以讨论了。

主持人:不知道方先生怎么看?

方舟子:说中国人没有得诺贝尔奖,这个说法实际上不太准确。杨振宁、李政道他们当时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拿的还是中国的护照,所以在诺贝尔奖那个网站上是把他们列为中国人的,这就说明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并不是歧视华人或者歧视中国人的,因为我们中国人、我们华人也得过奖。说你诺贝尔奖不给中国人,并不是说是诺贝尔奖本身的原因,而是我们中国本身的原因。

主持人:还是我们没干好。那叶先生怎么看?

叶匡政:我认为也是我们不行,因为比如像物理学奖、化学奖还是医学奖它这个学科本身都是从西方来的,比如一百年前中国可能没有这些学科,这种基础学科的研究机制的建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时统宇:我倒是觉得,尤其中国的文学界乃至我们整个的文化界应该反思,我愿意在这里放一炮:中国文学界让我们不是很满意,包括一些著名作家说现在中国的文学创作处于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觉得根据不足。坦率地讲在整个中国文学已经有的创作几乎到了所谓脏乱差、身体写作的情况下,我们文学本质的那种对于人性和人情的那种关注和关怀已经显得非常的薄弱。坦率地讲,我想到了我们著名的京派作家老舍先生当年和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擦肩而过,这样称之为人民艺术家的中国的文学家和戏剧学家们,今天我认为已经凤毛麟角了。中国文学界在诺贝尔奖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反思,而不是抱怨。

主持人:好,那我们再请教一下我们的观众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诺贝尔奖跟我们中国人自身的关系?是我们做得不好呢?还是他们没有把这个奖给到咱们身上?那位先生。

观众A:我首先说一句,中国人不要有阿Q精神,你不足就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说他们的评论体系有问题。诺贝尔奖在经济学领域它的评判标准以及它所评判的成果都是得到全人类所认可的。

主持人:但最近也发现他们前几任得奖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导致我们目前全球经济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观众A:理论的影响本身就是理论的成功。

何祚庥:理论它要符合客观实际,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它的理论导致很错误的结果,你说这个理论有什么好?

观众B:本人以前比较关注文学这块。我首先认为中国作家应该首先学会外语,并且让世界能够读懂中国的作品,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能够了解外语才能汲取各路文化,从而能够集百家之大成,来成他们一家之说。

主持人:所以呢我们就得学外语,然后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去写作就容易得奖,是这意思吗?

时统宇:这个观点有点为获奖而获奖,甚至有一些迎合的嫌疑,我觉得这条道路是一条穷途末路,走不得。

观众C:我主要说一下,就是经济学这个领域的颁发上西方是存在偏见的。因为西方在研究经济学这个体系里边,它跟我们国家是有一定偏差的,我们国家有好多很注重实际的能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问题的这样一些好的经济学家却不能获奖。

时统宇:这位同学,我倒是想发表点不同的意见。你认为中国的经济学也有这种获诺贝尔奖的这种实力,我恰恰认为不是。我对中国现存的经济学家这个群体表示一种整体的失望。坦率地讲当中国的股市到六千点的时候,他们高唱说看见八千点了,当中国股市跌到一千多点的时候,他们又鼓吹要集体重来了。他们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对于我们的国计民生,我觉得缺乏一种应该有的那种人文的关怀。坦率地来讲,我认为在中国的这种居高不下,甚至越来越高的房价的这个非常让人感到焦虑的事实面前,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整体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导视一】

【配音】外籍华人科学家频频得奖,诺贝尔为何只在墙外开花?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为何如此艰难重重?

【同期】何祚庥: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绝对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

方舟子: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不去搞科学研究,怎么可能得诺贝尔奖?

【配音】下一节《22度观察》,为您继续解析中国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

主持人:到底现在就是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有哪些人?我们从中看能不能找寻一条规律?到底我们是怎样可以得到诺贝尔奖?

时统宇:这个名单首先一眼看去,他们在获奖的时候有相当一批人都比较年轻,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李政道先生,他获奖的时候只有31岁,杨振宁 35岁,丁肇中40岁,包括我们今年的高锟–光纤之父,他已经有这个称号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多岁。第二点呢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中国和西方文化教育的背景,比如说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他只出生在河南,在中国的大陆上了小学,在台湾上了中学,在美国受到了本科的就是大学的教育。还有一点我最想强调的,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他们获奖以后一致表示根本就没想到能获奖,他们这些年来一贯的淡薄名利远离浮躁,他们甘于寂寞,踏踏实实搞研究,远离尘世间的利益之争,这是他们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样。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科学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何祚庥:我觉得他说的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了解一下李先生跟杨先生得奖的过程,你说他怎么远离名誉,远离什么得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一个国家科学水平不完全取决于人,取决于它一系列的过去的传统,过去老师关注过什么问题,老师的老师关注过什么问题,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它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们之所以得奖,是由于继承了西方的科学的传统,加上在中国的学校基础还不错,能力也很强,跟西方的传统一结合,因此他赶上了时代,就得了奖。

时统宇:中西结合。

主持人:用时髦的话叫与国际接轨。这个名单里面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除了崔琦之外,其实其他人都没有在中国受过基础教育。

何祚庥:李远哲是台湾受的教育。

方舟子:有的是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像钱永健他就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受的教育。李政道、杨振宁当时是在西南联大读的本科,他们也只是受到本科的教育,研究生是在美国读的。

主持人:那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在新中国受过基础教育,这是不是我们教育有问题啊?

时统宇:对我们的教育制度呢也有一种反思。我很同意这种思路,就是咱们教不出诺贝尔奖来。在目前中国的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的这种状态下,要想能够板凳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踏踏实实地搞研究,淡薄名利,尤其现在大学生本科生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要想冲击诺贝尔奖?做梦吧。

何祚庥:我不认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绝对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流的科技也是在一流的科技实践基础产生的,不是教书教出来的,所以这个跟基础教育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科学评价体系有很严重的问题,什么叫做好的工作,什么叫做坏的工作,这件事情讲标准跟诺贝尔奖金的标准不一样,得奖给领导人,给官。

方舟子:给奖的话还不是说看你的工作,跟其他的因素是很有关系的,比如说跟人事的关系,排第一位的还看领导喜不喜欢你。

何祚庥:你去了解了解,院士的位置远不如官高。

主持人:毕竟他领导大家嘛。

何祚庥:德国绝对科学家的地位比政治家高得多。

时统宇:实际上到底是官本位,还是学术本位?

何祚庥:学问的话,他怎么奖励科学家?给你封个官,到了院士就要当校长,不当校长好像这个院士就不怎么样了。

方舟子:我们国内采取的这种体制是一种官本位的体制,最后实际上是由当官的来拍板的。如果说体制好了,即使是你去当科学院院长,也影响不了这个评估;体制不好随便再好的科学家当院长,他还是……

主持人:我这就有一个特别活生生的例子,是我父亲的中学同学,他是一家大医院的手艺特别好的大夫,他是某个可的主任,后来医院跟他谈话,说希望你来当院长,他就不想当,他说我要搞医学,我不去管行政。结果他不当,医院就派了另外一个人来当,发现那个人又不行,就老管他,于是他就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说这院长是我不当的,你派了个院长不懂反而还来管我,就不对。于是他也放弃了他的学术研究,整整花了十几年跟那个院长一直在做斗争,直到他前不久退休了。

何祚庥:比如说我就问,我们中国科学落后,我们哪一个领导人站出来说话,你这个科学太落后了?但是一个足球项目要惊动领导人来讲话。为什么我们科学上的落后,领导人就没听见他在讲话?可见得是一个评价体系问题,对不对?反映了领导上对这个科学啊他看的位置不重要。

观众D:我不同意何先生的观点,其实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要抓紧抓牢科学技术的研究。

方舟子:诺贝尔奖它主要是颁发给基础科学研究的,作为领导来说可能觉得你这个基础科学研究它不能产生什么太大的经济的效益,所以把重点实际上主要的是放在技术方面,或者是等别人研究出来了我跟踪一下,模仿一下。

主持人:好像当年日本人就这么干的。

方舟子:但是日本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它也重视基础研究,所以日本就拿了很多的诺贝尔奖。所以我们一直说科技、科技、科技,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技术方面的。

主持人:你要把科技变成生产力嘛。

方舟子:对,都是强调是生产力的一方面,但实际上诺贝尔奖颁发给这种比较具体的技术应用很少。

时统宇:学术科研环境已经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我还是那句话,要想冲击诺贝尔奖,做梦吧。

叶匡政:我觉得是跟教育有关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也好,还是我们的现在研究机制也好,还是给学生的这种人格培养也好,它其实都是功利主义的。无论是对你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是文学精神的培养,还是理想主义的这种或者对良知或者对这种真理的这种探寻,它没有在整个教育体制里面,这一块整个是空白的。

主持人:其实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叶匡政:对,因为价值观也必然影响到你工作的态度,或者你对待一个学问的态度,基础研究是要远离功利的。

方舟子:现在不仅说老师功利,包括学生也非常功利,对科学本身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不像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说向科学进军,然后最好的学生都去学物理学化学学生物,那你现在看看这几年的那些最好的学生,高考状元去学了什么?学经济学金融,都是想着以后要赚钱的,最好最聪明的学生都不去搞科学研究,你怎么说可能去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怎么可能拿诺贝尔奖?

主持人:那我们中国目前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呢?是迢迢千里呢?还是只有一步之遥?

何祚庥:绝对不是一步之遥,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为什么?我们没有传统的问题,我们的科学研究绝大部分都是跟着人家走,就是说人家干什么我就跟着干什么。

主持人:好听点叫借鉴。

何祚庥:借鉴也可以,它糟糕的话就是还不是借鉴,就是抄。这样一种心态鼓励出的东西怎么可能得国际大奖呢?

主持人:我们四位嘉宾都认为目前我们中国人离诺贝尔奖其实路还很远,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这些观众朋友们有没有谁认为其实挺近的了,过不了两年?女孩子都是理想主义者。

观众E:我是学教育的,所以我对中国的教育还是怀着一种很虔诚的心态。我对中国人得诺贝尔奖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们可以把诺贝尔奖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激励国人的这么一种全国人民……

时统宇:得诺贝尔奖不是大跃进,不是人海战术,不是全民参与。仰望星空,永远是比较少数人的事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凡是这种大忽悠、一窝蜂的,大家都搞一个什么工程,一定要在未来多少年或者下几代拿到多少诺贝尔奖,对于我们的教育,对于我们整个科学的发展,我觉得危害太大,此风不可长。

观众F: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有个诺贝尔奖的意识,诺贝尔奖它讲的是创造性、创新性,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在也在提创造性和创新性,我觉得如果从小要他们都有创造意识的话,他们将来很可能就会拿到诺贝尔奖,会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而且我觉得是中国人本土人拿到诺贝尔奖,不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如果说像老师刚才说的中国人想拿奖做梦去吧的话,如果这期节目被我们的幼儿看到了,自己就消沉了,说我自己就拿不到。

主持人:你一句做梦吧,伤害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

时统宇:如果要是这个观点放在三十年前呢,中国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掀起非常火爆的爱国主义热情,出现中国女排得一个冠军大家上街游行,热血沸腾。中国男排包括中国的足球三比零赢了科威特,大家就觉得长出一口恶气,因为那个时候在中国我们60%的玉米面,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的情况下,中国太需要一个理由证明我能行。但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中国人行不是表现在我们要拿一个奖或者赢一场球,中国的综合实力是通过多方面表现的。我觉得我们在诺贝尔这个情结上过多的一种狭义的,甚至是激愤的那种爱国主义教育恰恰会影响我们得奖。

主持人:对,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慢慢的,既要向往,同时也要克服我们的这种心理障碍。好,我们稍适休息,马上进行第二回合讨论。

第二帕:诺贝尔奖,中国真的需要吗?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就目前我们中国的内地人离诺贝尔奖其实还比较遥远。那么在这个比较遥远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再讨论另外一个问题,那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需要诺贝尔奖?既然太远了我们就放弃了,就跟中国足球一样,我们是不是特别需要一个世界冠军?没有那个冠军我们一样踢球,一样挺开心的,也一样好多球迷。到底需不需要?我们再请教何院士。

何祚庥:中国该不该冲击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是赞成冲击的。为什么赞成冲击?不一定冲击就成功,但这个冲击有一些好处:第一、让我们了解一下跟诺贝尔奖差距多大,现在我们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差距多大。了解一下比如那九个人,为什么他能够得诺贝尔奖?当时同时竞争者有谁,为什么他们能胜出?胜出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里有个标准的。为什么他得了?为什么别人没有得?比如李政道、杨振宁得了,吴健雄教授没有得,为什么?因为吴健雄做的实验的思想是李政道杨振宁建议的,原创性在李政道杨振宁,一定要原创性。得不着,就知道我们差距在什么地方,评价体系在什么样,我们挑选的题目它有什么问题。这些地方最影响我们科学发展,所以我赞成适当冲击一下,至于成败看冲击的效果。

方舟子:适当的冲击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去过分的关注,为什么?因为这个诺贝尔奖,我说了是自然科学的奖,它本身实际上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就是物理化学还有生理医学,生物学很大一块领地它是不奖的。所以如果说过分地去关注这个诺贝尔奖,然后把钱都给投到这几个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领域,你可能就把其他的领域就给忽略掉了,这样的话是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的。第二,得不到诺贝尔奖,也不要说因此对我们中国这个科研的水平就太过于失望。得了诺贝尔奖不一定能够代表说你这个国家的科技整体的科技水平就发展到多大的程度。如果说你很多人很多人得,像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时不时来冒一个,这能说明问题;如果说你只冒出那么一个,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像印度巴基斯坦都有人得过那个物理学奖的,不能说明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整体的科技水平就比我们中国强。

主持人:但我们国人可能就因为这一点:巴基斯坦人都得了。

方舟子:主要是个面子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科研水平在某一些领域里做得还是不错的,就像你刚才提到袁隆平,他得到沃尔夫的农业奖,可以说就是农业领域的一个诺贝尔奖。还有一个我提一下,就是我们已经去世一个院士,叫刘东升,他是搞黄土高原研究的,他得过一个叫泰勒环境奖,这个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也可以说是环境科学里面的诺贝尔奖,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把眼光只关注到诺贝尔奖这一块。

时统宇:那好了,我不跟你玩儿了,我自己踏踏实实干我的事情。我们的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一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先把我们的事情办好,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打扎实了,整个科研环境都比较真善美了,干净了,也安静了,我觉得这比获一般两个奖大概要重要得多。

何祚庥: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把我们这个事情办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因为诺贝尔奖的标准我认为是公道的。

方舟子:是世界的标准,说我们中国人不跟你玩,那是跟整个世界对着干。

何祚庥:物理、化学、医学这几个奖它的标准是比较公道的,所以我刚刚问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搞好?你不按这个高标准来,你搞了半天就搞不好,这就是我就赞成为什么适当冲击这个原因。适当的冲击知道了人家为什么是好,我们为什么搞了半天还不怎么好。

主持人:观众朋友还有什么意见?

观众B:我认为我们对那个诺贝尔奖应该区别对待,相对公正的物理化学还有那个生理医学,我们认识差距,并且自我努力,但是它明显存在意识形态性,比如像和平奖、文学奖,我们就应该听之任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主持人:但我觉得至少这一届和平奖还是比较公平的。他们说那个奥巴马总统什么事没干,怎么会得和平奖呢?但是问题就在这儿,一旦美国总统什么事都不干的时候,世界就和平了呀,对吧?

第三帕:要得奖,怎么做?

主持人:诺贝尔奖它是一个高峰,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不一定说要把它当做我们必须要去奋斗的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要把它当做一个目标的话,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接近诺贝尔奖?

何祚庥:必须整治学术腐败,如果不整治学术腐败的话那什么奖也得不到。

叶匡政:无论是我们的学者还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好,能多一点理想主义,多一点对良知的追求,可能离诺贝尔奖距离就会近一点。

方舟子:我觉得对诺贝尔奖没有太必要过度地关注和刻意地追求,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科研的环境,如果你把科研环境搞好了,那以后得诺贝尔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那可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至少在目前十年、二十年内,我是看不到中国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得诺贝尔奖的这种希望。

时统宇:我们讨论了一个非常高端也非常专业的问题,但是最后还要回到常识,我想回到大家比较爱看的《士兵突击》的许三多:第一、不抛弃不放弃;第二、更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我认为在未来中国人冲击诺贝尔这个奖的高峰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淡薄名利、甘于寂寞,这个比聪明才智更重要也更迫切。

主持人:谢谢。诺贝尔是一个奖,诺贝尔的奖金很高,很多人都愿意去得这个奖,得到这份奖当然是一份光荣,但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问播种,少问收获。谢谢各位。



调查神源医院——“肖氏手术”案最新进展

8 12 2009年

记者:蔡虹 谭娜
2009-12-08北京科技报

“现在有人质疑这项技术的治愈率,我认为肖传国确实需要拿出更多的成功病例来证实他的说法。”

“手术前,大小便失禁,身体没有其他症状;手术后,一条腿肌肉萎缩,走路时,落地重。”打开信封,北京国纲华辰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剑看到了这样的字条。 11月以来,他接到类似的患者投诉信已经不下二十几封,而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曾在河南神源医院接受“肖氏反射弧”手术治疗脊柱裂。

11月10日,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两位脊柱裂患儿的母亲对河南神源泌尿外科医院(以下简称“神源医院”),郑州大学神经泌尿外科研究中心的诉讼请求。而彭剑则作为代理律师出庭。

两位患儿母亲的诉状显示,三年前,她们的孩子在河南神源医院接受了治疗大小便失禁的手术,病情至今没有好转。在接受治疗前,医院宣称这项手术有 “85%的成功率”。但据她们了解,和她们的孩子同期住院的病友中,没有一例治愈。更让她们难以接受的是,手术给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腿出现萎缩、 变形。

两个孩子患有脊柱裂,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人在胚胎时,脊髓和脊髓神经的发育速度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患有脊柱裂的孩子在胚胎四个月后脊髓生长速度加 快,脊髓神经的生长速度变慢,两者开始出现生长差距,导致椎管闭合不全,从而影响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出现大小便失禁等问题。脊柱裂在全球新生儿中平均发 病率为1‰,但中国北方由于孕妇很少补充叶酸等营养物质,该病在发病率则高达5‰。

治疗脊柱裂造成的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目前在医学界还是一个难题,此次状告神源医院的一位母亲就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各大医 院,但是都没有收到很好的疗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报纸上刊登的神源医院的广告,“85%的治愈率,手术后8~10个月可以痊愈”让她看到了希望。而 河南神源泌尿外科医院脊柱裂治疗手术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武汉协和医院教授肖传国提出的“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为“肖氏反射 弧”。

前河南神源医院院长高晓群向《北京科技报》解释,目前,治疗脊柱裂的常规手术是对脊髓栓系进行松解来完成的,这就好比把神经看作一个松紧带,由于这根 “松紧带”没有达到脊髓的适应长度,因此栓系松解手术就是将过紧的神经解开后重新衔接以此达到延长这根“松紧带”的目的来完成治疗,而“肖氏反射弧”采用 的方法则是除了松解以外,医生还会用患儿上肢或者腰部健康的神经连接到受损的膀胱神经上,让膀胱神经与健康神经生在一起恢复成健康神经。根据其理论,术 后,如果恢复情况良好,患者就会出现小便的感觉。

高晓群表示,2004年8月,由同济医学院裘法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等7位院士和一名教授组成的鉴定会认定“肖氏反射弧”对于解决先天性脊柱裂患 儿大小便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的创新性”,并授予“国际先进”技术的称号。在高晓群看来,他和肖传国实属合作关系。“我们都是国家973项目的科学 家,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只是,我在肖传国的大课题下承担着一个分课题。”他说:“超过55%的治愈率都属于世界水平,对于新技术要求不要太高。”

但先进技术怎么会突然惹上官司?“肖氏反射弧”究竟疗效如何?

2006年,一个名叫小善善的脊柱裂患儿经“肖氏反射弧”手术彻底解决大小便失禁问题的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经彭剑律师的介绍,记者联系到小善善的妈妈。

“善善手术后还没有好,他还是不懂排尿,现在走路一拐一拐的。”小善善的妈妈告诉记者,7岁的善善至今还要穿着“尿不湿”。

2006年8月,善善妈妈带他在河南神源医院接受了“肖氏反射弧”手术。“手术以后,善善觉得排尿时不痛了。但是医生要借助电刺激来辅助善善排尿。当 时,有很多媒体报道善善的手术,而一遇到媒体来采访,医生就会给善善喝很多水。医生嘱咐我,由于神经是刚接好的,善善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排尿时需要别人 教。”回到海南后,善善总是在妈妈的指导下,尝试用力排尿。但即使让他坐得再久,他也不能排完。同年,小善善回到河南神源医院接受复查。“当时,善善的情 况仍然没有好转。医院给我们的回复就是慢慢来。”

“这几年,神源医院的何朝宏大夫也会打电话来询问善善的情况。在我们汇报情况以后,他总是告诉我们孩子大点就好了。”善善的父亲无奈地说。

小善善的病虽然没有如宣传中所称的“已经被治愈”,但是关于他的报道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6年12月底,我在电视台看见了关于‘小善善’的报道。抱着希望,我和父亲在2007年1月去了神源医院。当时,神源医院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 一个私人诊所。” 今年22岁的东北小伙儿谷志波也是一位脊柱裂患者,他告诉记者,医院的简陋并没有打消他做手术的念头。“手术前,我小便时其实是有一些感觉的,但做完手术 后,一点感觉都没有了。现在,我的左脚比右脚明显小一些,左脚脚跟和臀部用针扎都没有知觉。”谷志波说,这项手术共花费了三万元。后来,因为家中再拿不出 钱,他也没有进行复查。手术一年多以后,高晓群曾给他打过一次电话,得知他的情况后,高晓群给出的解释是,吃点营养品,再养养,年龄大的人恢复慢,两年以 后也有恢复的。

彭剑告诉记者,“我们通过电话成功访问了74位从2006年8月末至2007年3月下旬在神源医院接受‘肖氏反射弧’治疗的患者或患者家长。统计结果 显示,患者认为手术无效率的比例高达73%、手术后出现其他病症的人数高达39%。如果将‘手术成功’定义为‘治愈,患者大小便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且无残疾 或不良反应’,那么,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例成功,即成功率为零。这个调查结果与郑州神源泌尿外科医院、郑州大学神经泌尿外科研究中心自吹的‘85%的成功 率,且在术后8~10个月痊愈’的宣传存在天壤之别。”

此后,彭剑开始密切接触这些接受过“肖氏反射弧”手术的患者。2009年11月,彭剑在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诉讼请求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电话寻访调查。记者在一份32名病患寻访的统计记录中看到,有23位患者叙述说“无任何明显效果”,19位患者在术后出现腿脚异常。

既然有这么多患者术后没有达到当时医院宣称的疗效,那么“肖氏反射弧”被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的创新性”是怎么来的呢?

记者试图联系“肖氏反射弧”的创始人肖传国,但是他的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参与该医院脊柱裂手术的医生、郑州大学附属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何朝宏给出了 这样的答案:“我们有完整资料的是四五百例,目前,手术能达到85%的治愈率。关于成功率的统计,我们都会让病人回到医院,亲自观看他们的恢复情况。”当 记者谈到手术后一些患者出现腿脚异常情况时,何朝宏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作为该技术鉴定方之一的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韩济生告诉《北京科技报》,当时,肖传国带了一些患者找到 专家鉴定组,但由于时间关系,专家只亲眼目睹了一男一女两位患者的术后情况。其中一位用手按摩腿部时,可以排出小便;另一位通过电刺激器的辅助,大小便全 部可以排出。“对于治愈率,我记得不太清楚了,我们也没有看到全部成功病例,我们认为这项技术在理论上行得通。”韩济生说,现在有人质疑这项技术的治愈 率,我认为肖传国确实需要拿出更多的成功病例来证实他的说法。

参加那次鉴定会的另一位专家也回忆,肖传国提供给鉴定组的,只是部分资料,有选择性地找了七八个病人的。并表示他早期做了20个病例,但专家们并没看这 20个人的资料。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泌尿外科学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表示“肖传国的这个手术在道理上能讲得通,但不是所有病人的神经都能接得上的而且你得能找得到神经才能接”,郭应禄说,“所以,就算他说得对,能起作用也是有限制的。”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也表示,神经愈合至今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神经是很难长在一起的。打个比方,每根神经就像电话线,里面有好多分支,只 有每一根分支都对上了,它才能长好。而现有的任何显微手术都做不到这点,只能靠两根神经自己去找,手术能否成功存在偶然因素。”

“我是专门研究神经再生的,我认为这种想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于炎冰告诉《北京科技报》,先天性脊柱裂利用常规的手术也就 是解栓手术,术后的成功率可以达到50%到70%,而这个“肖式反射弧”技术原理就是让重新连接后的中枢神经再生,但是想要使中枢神经再生基本上没有可 能。因为一个器官它是由很多条神经共同支配的,如何寻找到与器官控制相对应的神经其实非常困难,如果接错或破坏了原有的神经,手术后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想恢 复的功能没有恢复,而原来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彭剑告诉记者,目前,神源医院已经空空无人。所剩下的也只有大门口公告栏里的告示:“根据肖传国的指示,医院解散了。”何朝宏告诉记者,医院只是房子 到期了,医生都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的泌尿外科继续开展这项手术。而曾经在医院进行手术的患者,都已经通过电话告知,复查直接转到郑州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 科。

对于神源医院停业,高晓群也表示:“事还在继续做,这个事停掉有多种因素。我不发表意见,人家(指肖传国)选择更好的地方,找更有能力的人帮助他推广。” 当记者表示,按照国家规定,医院是不能突然自行停业时,高晓群说,医院停业是肖传国让关的门,并表示不会对停业再发表看法。

随后,他又向记者透露说,今年五一过后,肖传国已经将自己的院长一职免去,主要原因是与神源医院的经营理念发生分歧。在高晓群看来,他认为应该免费为 患者治病的观念,让肖传国“颇为不满”,肖传国曾对他表示,经营医院就应该以赢利为目的。“随后肖传国更换了院长,推出了新的经营模式,又拉入郑大第四附 属医院,开设一个泌尿外科。无论是名气还是条件,都更有利于肖传国对这项工作的开展。”高晓群说。

高晓群回忆,其实,在这个规模不大,人数甚少的医院里,医生们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主治医生分别是杜茂信、何朝宏、高晓群、肖传国以及肖传国的博士生, 除了高晓群之外,其余都属于肖传国的团队,手术都是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杜茂信主刀。手术通常需要神经科、泌尿科、以及骨科的医生共同完成。进 入这项手术的医生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高晓群说:“做多了我们就都会做。”

“这种所谓的医疗新技术无非就是探索性医疗技术在医疗市场上的包装。”在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李大平看来,近年来,国内医疗服务市场不断推出各 种花样翻新的“高新技术”项目,令求治心切的患者真假莫辨,无所适从。其中,一些技术在专业上并不成熟,程序上也未经严格审评,却进入了医疗市场。目前, 我国对探索性医疗技术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肖氏反射弧”就是一个代表。在法律规范方面,虽然卫生部在今年3月发布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 法》,但该办法规定“医疗技术临床试验管理办法”将另行制定。并且主要管理的是临床上已经应用的比较高尖端的技术,例如器官移植类的医疗技术,但是正在对 人体进行实验性的技术,还没有进行规范管理。

在卫生部已经发布的规章制度中,唯一涉及了医疗技术临床试验管理内容的就是2007年1月11日起施行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 行)》,而该办法只对医疗技术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作了泛泛的规定。“如果技术立项的话,只需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后,形式上进行通过,并没有在官方上形成一 个准确的许可,这导致探索性医疗技术钻了很大一个空子。”

李大平指出,因为缺少监管探索性医疗技术却变相用于社会应用,技术应用者可以一直声称自己是在做临床试验。如果一旦探索性技术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生成了医疗事故,就按医疗事故处理,如果没有发生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目前探索性的医疗技术根本就没有一个官方的机构对其进行评定、许可,所以自然会出现评定一方可以自己找专家进行评定的局面。李大平解释说,其实在美 国,会有一个不属于任何机构的独立伦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判定,而这个判定的严格程度目前中国根本无法比拟,如果技术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医生将承担严重的民事 责任。

李大平说,随着生物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和医学新技术的商业化趋势大大加快,大量新技术和新成果涌入医疗市场,医 疗机构为了商业利益或名誉利益,任意开展一些所谓的高新技术医疗服务,这一方面极大地侵犯了患者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导致诸多的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如果缺 乏对医疗高新技术的严格规范和管理,势必造成卫生事业本身和广大消费者利益的双重损害。

彭剑也告诉记者,对于这场官司他非常有信心。“目前,很多患者都‘投诉无门’,我呼吁中国应尽早建立一个新医疗技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来解决医疗技术在临床和治疗中所出现的各种偏差问题。”



“最年轻市长没抄袭论文” 系网帖编造

27 11 2009年

东方早报2009-11-27

清华大学回应:已核实网帖是虚构的 相关论文是否抄袭还没有新信息
东方早报记者 吴玉蓉 发自北京
29岁的中国“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其被质疑的文章为2004年发表在《商业研究》期刊上的《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相似对象为王宇、柯玲2002年发表在《经济体制改革》杂志上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距离周森锋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一事被发现以来,已有近半年时间,但却迟迟未有任何说法。
日前,一篇“清华大学作出结论:29岁市长周森锋的论文系正常引用,与抄袭无关”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帖子称,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对于记者的提问回应说:周森锋的论文系正常引用,与抄袭无关。
昨天,钱易教授的秘书对此表示,这篇署名为某报社记者的文章系编造,钱教授没有接受过记者的采访。
“这个帖子是虚构的,不实的。”清华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洁也对早报记者表示,他们对文章署名记者进行了联系,该记者表示,她不认识钱易,也没有做过采访报道。他们还联系了钱易教授,钱易教授也表示,她本人没有接受过采访。
而对于周森锋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已过去近半年,清华大学的调查结果如何,于世洁对早报记者表示,他手头目前没有新的信息。
据了解,“周森锋论文涉嫌抄袭”一事一直没有当事人或者学校出面给予说法。此前清华大学称,“校方对该事非常重视,但核查需要一个过程,肯定会给出一个说法。”目前距离周森锋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一事被发现以来,已有近半年时间,但却迟迟未有任何说法。
相同处达到60%才判抄袭?
对于网帖中“清华大学规定论文与他人文章的相同处超过60%才判为抄袭”的说法是否准确,清华大学规定学生论文到底引用多少算抄袭,于世洁表示,他对此不清楚。
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的一名老师随后告诉早报记者:学生手册上对如何判定抄袭有规定。但记者从一名清华大学研究生处获悉,她手头上的研究生手册并没有关于抄袭方面的界定,只有对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我还问了一些同学,大家都说不清楚,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比例,就是不能大段大段地引用。”该研究生表示。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论文引用是属于学术界的惯例,教育部对此并无统一规定,引用多少算抄袭,各高校应该有自己的专门规范。
事过半年清华为何视而不见?
“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用到别人的观点或文字而没有恰当说明,都是抄袭。国际惯例对此没有定量规定,不管抄多少,都是抄。国内有些高校规定雷同30%以上才算抄袭,这是很荒唐的做法。“难道抄29%就不算抄?如果抄的那几句话刚好是最关键的部分,也不算抄?抄袭量的多少可以用来判断抄袭的严重程度,不能用来作为是否抄袭的标准。”
对于周森锋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一事,方舟子说,在事件刚发生时,他就推测会不了了之。“对涉及本校师生的学术造假事件,视而不见,不做回应,是清华大学校方的一贯做法,很少有例外。何况周森锋官拜市长,也算是清华的‘杰出校友’了,更应受保护,处理他对清华有什么好处?”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甲流”病死率和疫苗

27 11 2009年

下载(第38分钟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112622002782.wma

在线收听(第38分钟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11261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