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就读书问题答《北京晨报》记者问

16 11 2010年

1,您最近读的印象比较深的一本书,介绍一下这本书,以及为什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最近读过的印象比较深的是达尔文的曾曾外孙兰德尔·凯恩斯写的《达尔文、他的女儿和人类进化》。作者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达尔文大女儿安妮留下的“写字箱”,全书的叙述由此展开,围绕着安妮之死,介绍了达尔文的家庭生活和思想生活。这是一本比较独特的达尔文传记。安妮的夭折是达尔文思想发展上的一个转折点,达尔文因此彻底否定了基督教信仰。历来研究达尔文生平的著作都会涉及这一点,但是只有这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走进达尔文的内心,让我们了解这个伟人的思想、情感、幸福和痛苦,感人至深。

2,您平常的读书生活是什么样?花多少时间读书?选择书的倾向是怎么样的?在您整个读书生涯中,有没有让您记忆尤新的事情,能不能讲一两件?

我读书比较随意,也没有固定的时间,想起来就拿出来翻翻。比如《达尔文、他的女儿和人类进化》这本书几年前就买了,最近才把它一口气读完。我以前还在国外做科研的时候,业余时间主要读的是文史方面的著作。现在读文史方面的书,总觉得要么太肤浅,要么故弄玄虚,很难获得智力上的满足。现在阅读主要以科学方面的著作为主,基本上是英语著作。当代人写的中文著作只限于作者、出版社赠阅时会翻翻,很少主动去买了。在国内很少有机会逛书店,尤其是遇袭事件发生后,出于安全的考虑,更不可能去逛书店了。只有回了美国,才能享受逛书店的乐趣,每次去都会搜刮一些降价的好书。这次回美国也买了一些,比如买了兰德尔·凯恩斯的《创造》,我以为是他新写的另一本达尔文传记,回来一看,原来是《达尔文、他的女儿和人类进化》在去年改名出的,不过只花了一美元,还是很值的。



在北京电台《读书俱乐部》介绍《大象为什么不长毛》

15 11 2010年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02&start=20101112220000



视频:北京台青少频道《书香北京:方舟子揭开真相的伤疤》

11 11 2010年

“打开方舟子最新科普力作,走近中国号称树敌最多的狠角色。”



视频: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肖氏手术’真相”

10 11 2010年

央视网站上的链接失效,看凤凰网上的(分成几段,从这段开始):





9月16日我作客央视三套马东《文化视界》的视频

6 11 2010年

http://ent.cntv.cn/enttv/special/wenhuashijie/classpage/video/20100916/100910.shtml



美国《科学》:来自中国的疑问给美国的临床试验带来麻烦

5 11 2010年

郝炘报道并翻译

《科学》2010年11月5日本周新闻、科研道德规范
         
中国一个持续5年的医学争议波及到美国密歇根州,推迟了那里即将招募患者的临床试验。这个在密歇根州Royal Oak市的威廉·博蒙特医院的临床试验的目的是用手术改变脊柱裂患者的神经路经,使他们能够控制他们的膀胱。项目主持人Kenneth Peters上周确认资助试验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要求复查。

发明神经改路手术的泌尿医生肖传国宣称在中国获得了惊人的结果,包括110位脊柱裂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时的成功率为87%. 但围绕其工作的争议也是惊人的。前不久,警方指控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科主任肖传国指使人在街上打了他的两位批评者。被打伤的是方是民,他用方舟子的笔名运作新语丝网站,还有记者方玄昌,他曾编辑杂志报道,说中国患者未能从肖氏手术受益。

肖被以“寻衅滋事”判了5个半月的拘役。 他提出上诉。《科学》给肖的律师发了电子信,请求评论,但在付印前没得到答复。

对密歇根州基于肖氏手术的临床试验的质疑今年3月送达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一个号称“新语丝志愿者”的小组跟踪肖研究多年,他们发信到HHS下属的科研诚信办公室(ORI)和人类研究保护办公室(OHRP)。信中称“目前在美国展开的临床试验基于可疑数据”和存在其他问题。

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软件工程师、博客撰写人、志愿者之一的程鹗把信寄到ORI和OHRP。他说ORI在3月份回信表示不调查,因为他们的指控不够具体,而且肖在中国的工作超出ORI的管辖范围。但是,上周OHRP给程发了电子信,确认该办公室让资助机构重新考虑指控。

肖在科学界有不少朋友。博蒙特医院泌尿科主任Peters和30位研究者9月份曾签名一封公开信支持肖,信中敦促中国“保障他的人权”,赞扬肖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他的诚实正直和给社会的创新科学贡献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肖研究出来的神经改路手术原用来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并发的神经性膀胱症。神经跨接的想法最初由一位澳大利亚外科医生在1907年提出,医学文献中散落着一些部分成功的案例。不过肖在1980年代末提出的方法绕过中枢神经系统,把脊髓损伤病灶下的一根腰底部神经与一根或两根骶神经跨接起来,改变向膀胱和尿道肌肉输送信号的方式。肖宣称手术建立了一个新神经通路,病人可以通过挠或挤大腿皮肤启动自主排尿。

在大鼠和猫身上检验了这个想法后,肖在1994年申请并得到NIH资助在狗身上做试验,那时肖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长岛学院医院工作。据他自己发表的描述,肖于1995年开始在河南省一个煤矿医院的中国SCI患者身上做临床试验,并最终把来自这些患者的结果发表在2003年的《泌尿学杂志(Journal of Urology)》上。这篇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报告了15位男性SCI患者接受手术的结果,这些患者都是反射亢进神经性膀胱(不自主地排尿),其中10人的获得令人满意的膀胱功能,2人部分恢复,2人失败,1人失去随访。

批评者指出肖的数据前后矛盾。比如在较早的报告中(有些是中文的),肖描述的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是10到12个月,但2003年的最终报告说患者手术后12到18个月获得膀胱功能。还有,2003年报告中描述的15位患者都是反射亢进神经性膀胱,这似乎与肖早期的报告不符,早期报告中描述的既有反射亢进神经性膀胱患者,也有无反射膀胱(无法排尿)患者。

加利福尼亚州Sacramento 市加州大学戴维斯儿童医院儿童泌尿科主任Eric Kurzrock说,由于“病人选择偏见”,肖的研究存在“极大的缺陷”。Kurzrock特别批评其宣称的高成功率,指出没有随机可控的临床试验不可能有这样的数据。

治疗了SCI患者后,肖开始用神经改路手术来治疗脊柱裂儿童的膀胱功能失常,这类患者的脊髓通常不象脊髓损伤患者那样完全损坏。博蒙特医院首次在2006、2007年做的由私人资助的临床试验中招收了9位脊柱裂患者和2位SCI患者。Peters和共同作者报告了脊柱裂患者的初步结果,但是SCI患者的结果一直没有报告。目前NIH资助的临床试验目标是招募16位脊柱裂患者。最初的设计非盲、也没有对照组。Peters说NIH已经“成立一个关于我们研究的监督委员会。几星期前我们和他们碰了面,正在处理他们的评论。我们很快会提交修改过的临床试验方案,供他们复查”。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30/6005/74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0535

NEWS OF THE WEEK
RESEARCH ETHICS

Questions From China Snag U.S. Trial Of Nerve-Rerouting Procedure

(Photo) Under fire. Xiao Chuan-Guo’s reports of success in treating spina bifida patients have been challenged by Chinese critics.

A running 5-year medical brawl in China has spilled over into Michigan, where it has delayed a clinical trial about to enroll patients. The trial, based at the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in Royal Oak, Michigan, aims to surgically reroute the nerves of spina bifida patients to give them control of their bladde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Kenneth Peters confirmed last week that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which is funding the work—has asked for a review.

The urologist who invented the nerve-rerouting procedure, Xiao Chuan-Guo, has claimed phenomenal results in China—including an 87% success rate for 110 spina bifida patients at their 1-year follow-up visits. But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his work is phenomenal, too. Earlier this year police charged Xiao, head of urology at the 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with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uhan, with organizing street attacks on two of his critics. Those injured were Fang Shimin, who under the pen name Fang Zhouzi operates the Xin Yu Si or New Threads Web site (www.xys.org), and journalist Fang Xuanchang (no relation to Fang Shimin), who has edited magazine articles about Chinese patients who failed to benefit from Xiao’s procedure.

Xiao was convicted of “causing disturbance” and sentenced to 5.5 months of detention (http://scim.ag/doctor-sentenced- Beijing). He has appealed the verdict. Science sent a request for comment to Xiao’s lawyer by e-mail but did not receive a response by presstime.

Questions about the clinical trial in Michigan based on Xiao’s procedure reached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in March, when the so-called New Threads Volunteers, a watchdog group that tracks Xiao’s research, sent a letter to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ORI) and the Office for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s (OHRP). The letter alleged,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the current clinical tri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based on dubious data.”

ORI declined to take action, according to Eddie Cheng, a blogger, software engineer, and member of the Volunteers, who mailed letters about Xiao’s study to ORI and OHRP. Cheng says ORI wrote back in March that the allegations weren’t specific and that Xiao’s work in China was out of its jurisdiction. Last week, however, OHRP confirmed in an e-mail to Cheng that it had asked the funding agency to evaluate the allegations.

Xiao has many friend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Peters, head of urology at the Beaumont Hospital, and 30 researchers signed an open letter in support of Xiao in September urging China to “protect his human rights” and praising Xiao as “a compassionate man who is respected worldwide for his integrity and his innovativ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Xiao developed a nerve-rerouting procedure to treat neurogenic bladder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Nerve crossover was first proposed by an Australian surgeon in 1907; medical literature holds a scattering of partial success stories. But Xiao’s approach—which he proposed in the late 1980s—bypasse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grafting a lower lumbar nerve to one or two sacral nerves below the spinal cord lesion, rerouting signals to bladder and urinary muscles. Xiao claims to have established a new pathway that can be used to initiate voluntary urination by scratching or squeezing skin on the thigh.

After testing the idea on rats and cats, Xiao applied for and received an NIH grant in 1994 to study dogs at the Long Island College Hospital in Brooklyn, New York. According to his own published account, Xiao began a trial of the procedure with Chinese SCI patients at a hospital affiliated with a coal mine in Henan Province in 1995 and published final results from the SCI patients in 2003 in The Journal of Urology. This peer-reviewed article reported that of 15 male SCI patients—all with hyperreflexic neurogenic bladder (involuntary voiding)— who had the surgery, 10 gained satisfactory bladder function, two had partial recovery, two failed, and one was lost to follow-up.

Critics se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data. For example, in early reports (some in Chinese), Xiao described patients’ recovery taking place between 10 and 12 months post-op, but the 2003 final report says that patients gained bladder function 12 to 18 months post-op. In addition, the depiction of all 15 patients as hyperreflexic in the 2003 report seems at odds with Xiao’s previous reports, which described treating a mix of patients with hyperreflexic bladder and areflexic bladder (failure to void).

Eric Kurzrock, chief of pediatric ur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hildren’s Hospital in Sacramento, California, says Xiao’s study is “extremely flawed” because of “patient selection bias.” Kurzrock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of the claimed high success rate, because it is not based on data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fter treating SCI patients, Xiao began using nerve rerouting to treat bladder mal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whose spinal cords are generally not as damaged as those of SCI patients. The first privately funded trial at Beaumont Hospital, which took place in 2006 and 2007, included nine spina bifida patients and two SCI patients; Peters and co-authors reported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spina bifida patients, but results on SCI patient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The current NIH-funded trial aims to enroll about 16 spina bifida patients; the original design was not blind and had no control group. Peters says NIH has “created an oversight committee for our study. We met with them a few weeks ago and are addressing their comments. We will be submitting a revised protocol soon for their review.”

–HAO XIN
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0 5 NOVEMBER 2010 Published by AAAS



“威胁报复的人很多,但像肖传国这么疯狂的很少”

28 10 2010年

——独家专访方舟子

本刊记者/张蕾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8期

(本次采访是在肖传国10月10日被一审宣判之前进行。)

中国新闻周刊:这件事处理得这么快,您觉得是不是跟被害者是您有很大关系?

方舟子:对,应该是,因为方玄昌被打得更厉害,但一直不处理,现在方玄昌变成好像是配角一样的,我说这不对,他是第一个被打的,而且被打得更重,但现在讲都是“方是民被袭案”,只顺便提一下方玄昌。负责该案的检察员应该是石景山检察院公诉处的处长,法官是刑事庭的庭长。这些专业的头号人物来办这个。

中国新闻周刊:肖传国的认罪态度怎样?

方舟子:他的认罪态度特别不好。没有任何向受害人歉意的表示,只是说做这种事跟自己的地位不符,自己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检察官来问我,他的家属有没有来主动找过我们提出赔偿?我说没有。这个是量刑时候应该考虑的,如果说主动提出来取得受害人的谅解,这样他就可以减轻(刑罚),是悔过的表现,但他都没有。而且他现在还到处找人去声援他,继续对我们进行攻击。在网上亲属朋友找到一起,公然就在对抗。

中国新闻周刊:他不道歉也是他的性格?

方舟子:对。而且我觉得像他这种人,你给他轻了判,关了几年之后他出来肯定是还会找我们报复的。他的性格就是那样,他不会反省自己的,肯定是用更厉害的手段。(以前他与我们对抗)他都是一步步升级的,最开始还是来告我,后来发现告也起不到什么效果,他连续告了五次,然后就开始派人跟踪进行威胁。

中国新闻周刊:他是怎么威胁的?

方舟子:他派了3个人,我从新浪做访谈出来,他们就一直跟踪我,摸清我住在哪里,他是派了一个人,过了一个小时,这个人就带了两个人过来,有一个人在那里敲门,说是要给我送快件,我说我没在等快件,谁给我送快件的话都会预先说一下,他就磨蹭了很长时间,最后说:你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你自己知道。就在门口那么喊的。然后就跑了,我当时还觉得奇怪,就去找监控录像,结果发现这个人旁边还埋伏着两个人。后来肖传国还把这段录像放到网上了,因为这些人肯定要拍下来回去交差的嘛。(肖)很嚣张,扬言“虽远必诛”。这几年他不停地在网上威胁我们,威胁的口气不断加重。最歹毒的方式这个是在网上贴了帖子,是马甲,但他承认那是他,就是一个固定的网名,叫“搬运工”。他基本就是在一个叫虹桥的论坛活动,大家都知道,他也不否认,他承认那是他,都是替他发表那个消息的。

中国新闻周刊:就是说09年之前他跟您斗争的方式就是起诉和一般性的叫骂?

方舟子:叫骂恐吓。09年之后,报道(指本刊和《科学新闻》杂志的报道——编者注)出来,我们都在等着他是不是要来起诉,2010年南方周末的报道后,肖传国就给记者发了一个短信,威胁他。当时我们就想他怎么一直不来告状?以前在媒体上稍微说一句不中听的话他马上就来告,这回怎么不告了?人家把他的底都挖了。当时我们就估计他是不是要采取非法的这种犯罪的活动了?当时就想到了,因为觉得奇怪,他一边威胁一边不来告。所以方玄昌一被打我们就想到是他干的。

中国新闻周刊:您有没有想过,那么多威胁要报复你的人,为什么只有肖传国真正动手了?

方舟子:威胁报复的人是很多,但像肖传国这么疯狂的很少。饶毅当时对肖传国写过一个意见书,我觉得现在看起来评价相当强大的,(他说肖)这个人不是脑子(智力)有问题就是精神有问题。一般聪明一点的,或者正常一点的都不会这么干,这么干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好处,万一东窗事发了不就全完了吗?还有一个原因,他很瞧不起我,他觉得我是浪得虚名,把我弄一顿的话也不会引起什么社会反响。他就是很蔑视(我),自视太高,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必然就会看轻别人,特别是方玄昌被打完之后确实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给他了一个侥幸的心理。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是你基于对他性格的了解做的分析?

方舟子:我接触了这么多人,他是最疯狂的一个。其他的人一般来说,被揭露了以后,采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不知道。大家(渐渐)就忘了。像肖传国这种级别的人,我揭露得多了,比他更高的也有,也很多,他们都假装不知道。我也不是说以个人恩怨必须要揪住某一个人,马上又发现了一个造假的,大家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这个人身上,肯定就把他给忘掉了。但只有他这种不停地跟你纠缠纠缠的,大家就不停的揭露他了。而且他说的那种话,大家觉得特可笑特可恨,所以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这种性格的因素(起的作用)。他的这种性格属于那种屡败屡战的,不停的打官司。

中国新闻周刊:他是你的对手里面纠缠时间最长的吗?

方舟子:是最长的,一直纠缠着不放。就被我揭露过的人之中,有些是公开的回应,有些是匿名的,比他时间更长的,有,但是匿名的在网上骂我。肖传国这种是公开的,从05年到现在,从意识到那是肖传国开始。实际上他是从2000年就开始以“昏教授”的名义骂我。当时他(名义上)算是已经回来(中国)了,但人还是在美国。

中国新闻周刊:他当不当选院士,对他来说利益的差别有多大?

方舟子:很大。有一些大的项目是只有院士才可以要的,比如说像973的大项目,那个履历没有院士(要求),就让他当个首席科学家,要是有院士他肯定就当不成了。当院士就是有这个好处,控制资金,还有就是当了院士各方面待遇就上去了,副部级的待遇,包括看病、生活、工资方面的待遇全都上去了,而且这个是终身制的,其他的可以退休,院士不会退休。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部长,退休之前或者退休下来要去当一个院士的原因。以前的铁道部部长也去当了个工程院院士。在北京的话,院士可能还不是很值钱,太多了,在地方的话那不得了啊,很多地方院校给院士都是百万年薪,甚至不需要是专职的,从北京挖一个过去兼职的,给你百万年薪,就因为院士的影响力大。不当院士,名誉上损失很大,当院士多威风啊,特别是在学校里,可以呼风唤雨。

中国新闻周刊:您会把肖传国看成您的仇人吗?

方舟子:我跟他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打我那是另外一回事,我现在是作为一个受害者对犯罪分子……不存在个人恩怨的问题。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学术不端的,现在看来又是一个犯罪的(人)。我也不认识他,从来没跟他见过面。只是他一直把这个弄成我们之间的个人恩怨,什么“十年恩怨”,好笑!我现在看上去,他就是一个精神有毛病的人。



揭腐败遭报复 方舟子获声援

26 10 2010年

 

记者李大明圣地牙哥报导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人社区新闻

 

世界日报October 26, 2010 

 

以揭发中国学术腐败为己任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今年8月在北京遭人恶意报复,消息在第一时间牵动了许多侨界人士的心。方舟子日前因事重回曾经长住的圣地牙哥,当地的留学生与新老侨胞纷纷约他餐叙、座谈,关切他在国内的安全,为他出谋画策,还准备组成他的“粉丝团”。

 

中国旅美科协(CAST)圣地牙哥分会与圣地牙哥加州大学(UCSD)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方舟子逗留期间,邀请他以“中国学术界现状漫谈”为题发表演讲。经CAST的现任与前任会长蔡路凯、范军等人大力发动,出席者相当踊跃。不少留学人员散会后欲罢不能,继续与方舟子交谈,为他加油打气。

 

早年来自台湾的张鹤湘、来自香港的林振尧等老华侨,以及兼有重庆市人大代表身分的重庆同乡会会长彭应吉,都对方舟子坚守道德防线、不顾个人安危、无情揭露学术腐败的斗争相当了解。来自北京的图书业者王伟为方舟子回美写了一篇十分动情的短文,他指出,因为有方舟子,我们还能说公道犹存、良心尚在,恶势力不会畅然无阻,骗子们到底心中打颤。他称赞方舟子“侠肝义胆、洞察秋毫、嫉恶如仇,置生死于度外,十几年如一日,为社会当义工”,实不愧为“中国的希望”。

 

“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州立大学圣玛可斯分校(CSU San Marcos)教授何绍义呼吁侨胞,为扶助学术不端受害人的专项基金捐款。网络业者何书林表示,他将联络海内外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方舟子粉丝团”,为正义的事业当后盾,让揭批学术造假的勇士感到,他们并非孤军作战。

 

 



[10问人物]方舟子:我一直就很平和

24 10 2010年

【方舟子案:这是肖案判决前答的,否则最荒唐的事就会是雇凶报复获轻判。】

[10问人物]方舟子:我一直就很平和

2010-10-12第一财经周刊

01 你最近听到的觉得最荒唐的事是什么?最感欣慰的一件呢?

最荒唐的事是有很多人听信转基因食品会让老鼠死亡、牲畜流产的谣言。欣慰的是袭击我和方玄昌的案子破了。

02 现在支持你的打假基金是怎样一个状况,统计收到多少钱了么?你会怎么处理这笔钱?

打假基金具体的运作我没有参与,是我的一个律师朋友彭剑发起的,主要也是他在负责,从网站公布的数字来看,大概有30多万,当然这个数字也不是最新的,彭剑在管,然后有一些名人做监督,但是这笔钱的使用情况,目前不好公开,因为人家可能会知道你的防范措施是怎样的。这个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的,最初的确是有人直接要打钱给我,我没有接受,后来他们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也是为了给科技打假人士提供一些支持和保障。

03 你和其他打假人士来往密切吗?你怎么挑选值得交往的朋友?昔日朋友里有没有绝交过的?

有的来往密切,比如方玄昌。不止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还涉及到为人,品质,性格等方面,我的交友底线是这个人要正直。真的成为朋友,基本一直都会是朋友。倒是有一些人自以为是我的朋友,我们从来没有走的很近,只是一些活动的场合有过些交道,后来因为他自己的问题,造假被揭露后,反过来说我为了科学,不会有朋友。我觉得他们是自作多情。

04 打假已经有10多年,你如何评价自己在这些风波之中的表现?

回顾整个打假,为什么大家还是会信任我,因为我是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据的,不是乱打一气。有一些人是边造假边打假的。多少人盯着我,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什么破绽,因为这一切是过硬的。有些找不到把柄的人只好通过造谣,断章取义来诬陷我。

05 如果任意一个人的时间都可以拍卖,你愿意与谁共进午餐?

没有谁值得。

06 你印象中,在指责你的人中间,有什么提的对的意见吗?你觉得自己性格极端吗?希望有朝一日变得“平和”点吗?

当然有,比如指出了我某篇文章的表述有误。不觉得自己极端,极端的是这个社会。另外,我一直就很平和。

07 你去超市买菜,会选有机蔬菜还是普通蔬菜?你会去吃路边摊,麻辣烫,烤串吗?

普通蔬菜。不会去吃那些。

08 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最为满意的是什么?最为不满的是什么?

没人管也不必管别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外出有所不便,这个最不满。

09 你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哪些?可以推荐一本最近阅读的不错的书吗?

我最近看的多数是英文书(国内也没引进出版),所以推荐价值也不太大。获得知识渠道还是读书,不只是为了知识的更新,主要还是为了获得一种乐趣,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不过现在我也很少读文史类的书了,转而读科学类的多一些。因为我感觉前者还是太肤浅了,这可能与人的年龄相关,年纪增长,人的理性也增长,而感性的那些就越来越少了。

10 最近一则消息,说中国45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28%)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你对年龄问题有什么担忧吗?

我对变老没有什么担忧。20多岁的我和现在的我,我都接受。



大陆学术界约三分之一人造假

24 10 2010年

方舟子:大陆学术界约三分之一人造假

记者李大明圣地亚哥报导 世界新闻网 北美华人社区新闻

世界日报October 20, 2010

以揭批中国学术腐败现象著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近日回到他曾经长住的圣地亚哥,并应邀在当地加州大学(UCSD)演讲,介绍他“打假”十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今年8月被人恶意报复致伤经过。演讲在旅美学人中引起关注,听众连连提问,场面热络。

方舟子称,他的“打假”其实应称作“揭假”,因为他以一介平民,对学术腐败所能做的只有揭露与批判,谈不上“打”。他十多年前创办的网站“新语丝”(www.xys.org)最初只想办成网络文学杂志,但随即收到许多揭发学历造假或夸大学术成就的来稿。他调查其中有代表性的个案,让不正之风公诸于众,没想到从此欲罢不能。

拆穿加州“基因皇后”骗局,是方舟子“揭假”的第一案。其实与后来的大量严重学术腐败现象相比, 方舟子认为那只是“小菜一碟”。此后“新语丝”锋芒所指,包括施一公、姚雪彪、裴雪涛、杨玉良、周祖德、侯建国、周森锋、谢华安、王锐、陈家骅、张建革、丁小平、黄凌琳、张阳德、金海、周老虎、周济、陈竺、唐骏等许多人的言行。其中不乏著名专家学者,乃至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部长等。

方舟子说,回顾十年,他揭发的学术造假现象平均每年100起。他估计中国大陆学术界约三分之一的人造假,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别人造假而无动于衷。权威的学术杂志“自然”(Nature)曾发表国内期刊编辑的来稿,发现中国学者的来稿三分之一涉嫌抄袭。由此可见学术腐败之普遍。

“见怪不怪,花样翻新”,是方舟子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形容。他说,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夸大在海外的工作成绩仍是主要手段,新花样是“海归”学人的“脚踏两只船”。这是指某些人号称回国发展,拿了中国官方的钱,取得了“长江学者”之类的荣衔,但实际上只在中国短暂逗留,属于“假海归”。

“揭假”十年,方舟子认为变化之一是公众与媒体的关注度提高了,媒体更愿意报导。但媒体只敢写高校校长以下涉嫌造假的事例,而不敢碰部长以上的高官。2009年与校长们有关的个案大幅增加,以致有人称去年是“校长问题年”。

变化之二是官方开始重视。以往官方说学术腐败是“个别现象”,现在承认有普遍性、十分严重,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颁布规范、制度,2007年还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虽然未见这个机构有什么作为,但方舟子认为毕竟是进步。

变化之三是造假者反扑更厉害了。方舟子从2004年起陆续被揭发对象告上法庭,至今诉讼已达11起。告他的人在地方法院提告往往会胜诉,在北京则较难打赢官司。更糟的是,以非法手段反扑也变本加厉,他接到恐吓信、恐吓电话、被人跟踪不在少数,人身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因被方舟子揭发学术造假而无法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同济医学院教授肖传国,为施行报复,透过远房亲戚戴建湘雇请打手许立春、龙光兴,于8月29日以喷雾剂、羊角锤等凶器袭击方舟子,造成人身伤害。前此,这群人还袭击了另一位积极“揭假”的杂志编辑方玄昌。两案被警方迅速侦破,主谋肖传国被捕后也供认不讳,但最后法院只予轻判(肖传国、戴建湘各判拘役五个半月,打手更轻)。方舟子认为这样的判决无法起到惩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