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贵州卫视:整容狂人的毁容日记
9 05 2011年 评论 : 无评论 »分类 : 访谈录
北京晚报2011年04月22日
不知道哪些没被添加
秋鱼儿~丹丹(526025853):现在已经是在闭着眼睛吃东西了,只能说不知道哪些是没被添加的。我觉得,道德滑坡是否应该从根本上来关注?
小兔(106330874):在孩子们最爱的零食中,最大的和最普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恐怕就是反式脂肪酸了。某食品在本国销售的都不含氢化植物油,而在我国生产和销售的都有。建议政府赶快出台相关政策吧,不然孩子们很快都成了“三高”了!
想治理就一定有办法
全亚军:浮躁,急功近利,让一些商贩道德缺失。另外,行业标准的制定滞后、含糊不清也让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既然不能自觉规范,严格执法不失为一种方法。
那百川:中国食品加工业的介入门槛太低了,只要在工商部门注册了,不管受没受过专业培训,都可以开。有些小作坊和小饭馆为了竞争降低成本,不惜冒险和违法去走歪门邪道。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放任又推波助澜。这才有了那么多的骇人听闻的害人事件的出现!
王琳:那些研究、“发明”、推广各种有害化学添加品的“砖家”和“叫兽”,看来仍然没进入打击目标。
三聚氰胺、瘦肉精、牛肉膏、染色剂……各式各样的食品添加剂,正冲击着我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昨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通知明确要求,将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并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2011年年底前,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志标准将会出台。
一场针对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战斗正拉开大幕。人们在欣慰地看到政府严管食品添加剂举措出台的同时,仍不禁要追问,非法食品添加剂为什么会屡禁不绝?商家乱施添加剂的动力和机会又在哪里?
追问1
添加的东西不在检测范围,我们怎么办?
赵淑(56岁,已退休,发现身边可以买的安全食品越来越少):
现在能吃不能吃的,真是乱了套了,恨不能每周都有新花样。最可恶的是,这些你基本都吃过。你说他们怎么会想出这么多骗老百姓的花样呢?我觉得不光是他们的问题。我看新闻,好多添加剂原来根本不是用在食品里的,结果就加到牛奶里了。这能是养牛的人想出来的办法?我还上过大学呢,都不知道三聚氰胺这个东西,养牛的人能知道吗?说明还是有人主动引诱,让他们犯错误。但如果商家添加的东西不在检测范围内,那我们还不是照样吃下去?
方舟子(著名科普作家,生化博士):
造成目前非法添加横行的局面,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管理缺失。目前的现状是执法部门根本就没怎么去管,只有等媒体曝光了或者出事了,他们才出来进行针对性执法,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用于清理大众关注的这个事件,而对这个焦点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监控则基本没有。就是对这种大众关注事件中非法添加的监督、执法,也是等到大众注意力转移以后就基本放弃。比如三聚氰胺最近又出来了,当年那么轰动的事情,执法为什么不能持之以恒?这种一阵风式的执法方式,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方式下的监督、执法,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执法力度也不够,起不到惩戒作用。非法添加如此猖獗,执法不作为是最根本的原因。
追问2
我的举报电话十次有九次打不通怎么办?
方舟子:
从已经曝光的事件来看,非法添加获利大、风险小、成本少,于是不仅仅是小作坊涉足其中,很多大企业居然也这么干。大企业参与其中甚至是主动要求,这才是对老百姓信心的毁灭性打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举报渠道不畅通。其实,再多的非法添加事件,整个非法添加的链条中涉及很多当事人,甚至老百姓这些最终消费者都有可能注意到或者发现其中的问题。但是,所谓的监督举报电话很多都是形同虚设,举报渠道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消费者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餐馆吃到不新鲜、变质食品时,打所谓的食品监督、举报电话十次有九次打不通,打通了也没有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来处理。次数长了,那些进行非法添加的生产者是不是更会有恃无恐?
追问3
为了迎合消费者就要让馒头变白猪健美?
杨帆(白领,平日负责家中食品采购):
是谁给了非法添加剂生存的空间?现在大家都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买化妆后的食品,馒头一定要雪白的,猪肉一定要没一点肥油的,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啊。不符合自然规律怎么办?这科技手段自然就上马了。什么吊白块、瘦肉精,说白了还不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吗?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老百姓这种过度追求色香味俱全的不理智消费行为,也要对添加剂负一定的责任。
方舟子:
非法添加在我国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商家追求利益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仅仅是一方面,生产者迎合消费者购买心理也是原因之一。现在很多消费者买东西,都喜欢买白、漂亮的,吃的时候也愿意拣着漂亮的吃,但是有很多东西它本来就是不好看的,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生产者或者中间流通商就对这些食品进行加工,最后我们的馒头变得雪白、牛百叶也被化学品处理得雪白,这些其实都不是食品的正常状态。(周明杰 吴楠)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位“知名科普作家”要来参加我们中科院的科普工作会议,你会想到谁?如果给此人加个定语“颇具争议的”呢?——还是猜不到?但如果说这是一位“学术打假斗士”,大家都会说,那一定是方舟子了。
很显然,方舟子已经成为中国学术打假的品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科普作家身份。
这是在2011年4月10日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暨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主办方卖了个关子,会议日程上显示一位“知名科普作家”将谈谈“当前科普工作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方舟子一上来就解释说,“我的本职工作不是打假,而是科普创作”。到他的“新语丝”网站了解一下就能知道,10多年来,他已经写了数百篇文章以及10多部书,的确是位高产的作家。
我对方舟子了解不多,虽然十多年前与他通过email探讨过一些问题,但没有深交。这次见了“大活人”,感觉挺瘦的,难得他捱过那沉重的铁锤。交谈之后,发现电视外面的他很是低调谦和,彬彬有礼,而一旦走上讲台,不用讲稿和ppt,侃侃而谈,自信且对于科普工作的见解很是深入精辟。这让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回到主题,方舟子谈了科普工作中的五个基本问题:
1)科普是什么立场的问题。
科普的立场应该是科学的立场。科学与政治无关,不讲利益,不讲圈子,只讲是非,只谈事实。
2)科普应该面对谁?
我国好像习惯于把科普的对象定义为孩童和青少年等“小儿科”,其实不然。科普是让“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面向的是“general reader”(普通读者),这些人应该是成年人,应该通过他们影响孩子。科普的对象也包括专业人员、科学家。因为出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他们也不是专家。方舟子列举了美国三个层面的科普:Discovery 面向大众;Scientific American 面向白领和知识分子;American Scientist 面向其他领域的科学家。
3)应该由谁做科普?
这里方舟子把“学文的人”“贬低”了一回,说他们总觉得自己比科学家更理解科学,站在更高的层次。其实真正了解科学的人,才是做科普的最佳人选,那就是科学家本人,如霍金、道金斯、古尔德等。方举例说国外很多科学和科普杂志的编辑都是学理工出身的人,虽然编辑更像是文科背景人的专长。“只有懂得科学,才能报道科学”——方舟子强调说。
4)科普是什么?
方认为科普应该“普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也“不回避争论”。他强调主流,是因为有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未获得学界大多数人承认,但为了私利极力推销,有时甚至是为了推销与之有关的相关产品。
5)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
第一、科学性最重要,这是科普的基础。第二,趣味性也很重要,因为要吸引读者读下去。但也不必恶搞,不要降低了科普的品味。第三、具有思想性和一定哲理,也就是超越对知识的介绍。这点是比较高的要求了,能有最好,但不必强求。好比解答生命科学问题的三个层面:What(是什么)、How(怎样运作,如何实现)、Why(为什么如此)中,“Why”的角色。
因为时间有限,方舟子只讲了40分钟,然后是回答问题的时间。我没有记下全部问题,但有两个比较有意思:一个问“中国目前的科普做得不好,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以及“写科普文章是否也要列资料来源和出处”。对于前一个,方认为的确有体制的问题,中国是当官的说了算,而不重视科普,问题会很严重,如公众对转基因的误解。第二个问题显然是有所指,因为最近有人指责方的科普文章有抄袭之嫌,这也引起中科院一些做科普的学者的疑惑。方舟子认为,科学论文如果不列出引用资料出处,大家会认为这是你介绍自己的成果,不引用会引起误解;而科普文章不同,一般认为科普文章是介绍别人的观点,或科学界的共识。当然科普也有抄袭,那是“文字的抄袭”,不是观点的抄袭。这样一解释,的确让很多人豁然。
应该说,听了方舟子的报告,的确很有收获。短暂的接触和聊天让我对他本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特记录于此。
方舟子认为学术不端分三类: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剽窃
造假,损害科学的生命
2011年04月14日钱江晚报
我们今天谈学术腐败,其实以官方的说法这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学术不端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世界各国都有的,为什么我们坚持把中国的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称为学术腐败?是因为发生在中国的学术造假,有自己的特点,我把它叫做“中国特色的学术腐败”。
造假最多的是论文抄袭
发生在其他的国家的学术腐败,是个别人偷偷摸摸的个别行为,一旦被发现,后果特别严重。但在中国发生的这些学术造假,常常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还和其他领域的腐败相结合,有的甚至是半公开进行的,即使是有人把它揭露出来了,也常不了了之。
比如学术造假中,有的是领导造假,有的是集体作假,有组织地进行作假,被揭露了之后,不仅不去处理他们,有关部门还要包庇他们。所以,学术腐败涉及到各个层面,不仅仅是学生、普通老师的造假,还有名牌大学教授的造假,院士的造假,各个层面的都有。光是院士的造假,我们就揭露过几十个,校长的造假也揭露了几十个。
这里面涉及到的造假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多的就是论文的抄袭,包括博士论文的抄袭,还有涉及到一些是履历的造假。
三类学术不端行为
在科研中,有一些失误是正常的,比如说受条件的限制,或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了一些错误,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一种是如果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程序,不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果,但由于马虎等原因出错了,这是要批评的,但这也不属于造假。
我们说的有意的造假,在国际上叫做不端行为。不端行为一般分为三类,分别是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剽窃。
捏造数据、篡改数据是什么区别?捏造数据是这个实验你根本就没有做过,编造一个数据。篡改数据是做了这个实验,但觉得数据不够漂亮,作了一些修改,让它符合想要得到的结果。所以在学术规范上一个很基本的准则,就是要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之后论文要发表了,就有一个论文撰写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剽窃和抄袭。剽窃是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剽窃分了两类,一个是抄别人的观点,一个是抄别人的文字。抄别人的文字是很容易认定的,抄别人的观点需要一些专业人士来鉴别。但是有些人的抄袭是非常拙劣的,从头抄到尾,有的文字原封不动抄过来,你只要是认识汉字,认识英文,做一个对比就知道是抄袭了。
涉及到剽窃的问题有几种误区,一是有的人说抄几句没有关系;还有人说抄别人的数据才是剽窃,抄别人的语句不算剽窃;有的人说我只要是注明出处就可以直接抄了。
事实是,借助前人的结果,直接从别人的论文里摘录几句话,即便在后面注明了出处,也算抄。在这种情况下,要做恰当的改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不要直接照抄别人的话。
如果要照抄别人的话,要用引号引起来,表示是直接的引用。
科学理性要成为社会主流
问:请问您是受了什么样的影响而积极打假?
方舟子:这个里面有一个性格的原因,我是理想化一点,热爱科学,容不得别人来玷污科学,尤其是学术界造假更是无法容忍。科学界内部的造假行为,损害科学的生命。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要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科学理性一定要成为社会的主流。造假阻碍了科学发展,也阻碍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想尽我的力量,来推动中国的科学化的发展。
问:您打假的出路在何方?
方舟子:打假不是我的出路,不是我的目的,打假是顺便的,我的主业写科普文章。10年前管了这个闲事,如果说我不干了,很多人会失望的,所以我一直管了下来,但是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科普的方面。
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得罪人的事,甚至得罪的是很庞大的利益集团。有的人天天在骂我,甚至是建立了一个网站在攻击我,这我都习惯了,怎么骂都没关系,恰恰说明了被我打中了他的要害。
还有对我的打击报复,我要采取一些防范的措施,不能为此把命给丢了,但是没有必要因此就不做事了。
转基因的风险被夸大了
问:方老师你好,我是一名学生物的研究生,我想问一下您关于转基因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已经批准了转基因的东西是可以销售的,您对于我们吃这些转基因食品潜在的风险有什么看法?
方舟子:转基因的风险是夸大了,现在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了最严格的评估,认为安全才上市的,如果你怀疑了评估的结果,实际上是怀疑了我们整个食品评估的体系。
问我吃不吃转基因?我当然吃了,我在美国经常吃转基因的玉米。美国1996年就有了,80%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还有一些玉米做糖浆,不知不觉你就吃了很多了。我的理解是,转基因食品农药的残留会比较少,更安全一些。所以说不是我吃不吃,而是我吃了很多。(袁春宇 尹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