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评选成了高官盛宴

20 10 2011年

方舟子称候选人中高官多 院士评选成了高官盛宴?

2011-10-19新安晚报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45名候选人名列其中。著名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昨天发微博称,“和中国工程院一样,中国科学院也正在变成高官俱乐部。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145人,其中厅局级以上的官员至少有51人,包括副大军区级1人,副部级4人和厅局级46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今年,由于两位候选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意外出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涉贪被刑拘等事件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次院士评选。
据了解,这145名候选人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等。名单公布后,即有人统计发现,候选院士人选中,厅局级以上官员至少有51人,包括副大军区级1人,副部级4人和厅局级46人,这些人中包括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陈永川,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
昨天,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和新浪微博上对这份名单进行了披露,引来众多网友围观。针对这份名单,网上出现了各种声音,有人质疑评选标准,有人认为是院士官僚化的表现,也有人觉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没有什么不合理。
“名单中,许多人都是高校校长、副校长和副部长级、部级高官等,让人感觉此次院士评选就是一场高官盛宴。”昨天下午,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些在职校长和高官本身已很少从事科研工作,但因为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源,很容易就可以参选中科院院士,“对普通科研人员来说,是一种不公行为,也是(学术界)一种潜规则。”
对此,中国科学院综合处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院士候选人评选严格遵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评选过程既严肃,又严谨。针对方舟子等人对多位候选院士官员身份的公开质疑,昨天,记者书面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中科院尚未回应。

本报记者  李阔



学术头衔泡沫为啥吹不破

14 10 2011年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学校获名,个人获利
学术头衔泡沫为啥吹不破
本报记者 叶铁桥 雷宇

《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15日

    今年3月7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在科学网博客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千人中有个美国下岗的副教授》的文章,从而引发了许多人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年9月引入的洋教授蒂姆·柯斯基的广泛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嵇少丞指称蒂姆·柯斯基是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副教授,因“涉嫌品行问题”“下岗”,却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职引入,担任该校“教育部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与此同时,该校将柯斯基宣传为“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年轻优秀构造地质学家、地质灾害学家”和圣路易斯大学的“终身首席教授”,且以此申报并获得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特聘专家”等多个头衔,获得大量利益。嵇少丞指称这是“公开的欺骗”。

    虽然此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出了一些回应,比如称“终身首席教授”是翻译不严谨所致,并承认柯斯基原系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副教授,但目前仍有一些谜团待解。如柯斯基在中国获得的大量头衔,其实际申报情况到底如何?同时,嵇少丞教授对他的学术方面提出了行为不端的指控,也仍在争议中。

    一个不得不引起关注的问题是,柯斯基的故事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中外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海归甚至洋教授到国内学术机构担任教职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他们中的很多人因漂亮的履历获得了许多重要头衔及丰厚奖励。然而,细察之下,在某些人光鲜亮丽的履历背后,却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装饰履历、拔高职称现象频现

    2006年,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被学校解职及解除聘任合同,原因就在于,他在清华大学主页上的履历被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看出了问题。

    方舟子在刘辉的简历中看到,列出的论文中,有一篇发表于国际期刊的论文署名为“Liu H”。刘辉的专业是外科手术,但这篇论文是关于艾滋病病理的,完全不搭界。方舟子一查才发现,这篇论文根本不是刘辉的成果,真正的作者叫刘宏。特别凑巧的是,刘宏还是方舟子的大学同学。

    方舟子还发现,刘辉的博士学位也有假,他本是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论文博士(日本的博士学位分好几种,课程博士是比较正规的,论文博士类似国内在职博士),却自称在日本东京庆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前者的医学水平一般,后者的医学在日本却非常著名。

    事实上,刘辉只是方舟子发现的许多履历造假案例中的一例。同在2006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被免职也源于方舟子的指控。根据同济大学聘任杨杰时公布的相关材料,杨杰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方舟子到科罗拉多大学官方网站上查询,却根本没找到杨杰的名字。后来他经调查才发现,杨杰确实在此校当过教师,不过最高职称只是助理教授。

    当时同济大学的回应也是声称“杨杰履历涉假事件纯属因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而造成的”。

    在国内,海归及洋教授主动或被动粉饰履历、拔高专业技术职务或头衔的现象比比皆是。

    以蒂姆·柯斯基为例,近年来,由于国内一些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风大热,作为地质学者的洋教授柯斯基也频频被奉为“座上宾”,江西的龙虎山、三清山及湖南南岳衡山都将之聘为申遗顾问。在这些地方对他的报道中,柯斯基的名字前面不乏“国际权威地质学专家”、“美国地质学权威”、“国际地质学极负盛名的学者”等头衔。

    同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各种对外材料中,蒂姆·柯斯基也都被称为“终身首席教授”或“自然科学赖纳特教授”,从这些材料中丝毫看不到后来学校声称的“副教授”这一实际职称。

    此外,柯斯基在中国其他高校的演讲也不少,其中有高校在对他的简介中甚至会专门提到,他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教授职称“相当于中国的长江学者”。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内,柯斯基更是作为科学人生大师出现在访谈节目中,他还寄语青年学子:“要培育事业之树,你当努力以勤奋学习固其根基,以诚实守信壮其主干,这样你的事业之树就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成功的事业与生活也将随之而至。”

    方舟子说:“国内大学与欧美大学确实有差距,但不是欧美大学什么人来都要把他当权威来崇拜。这些地方不吝给这些人贴金,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种利益体现在了“互惠互利”上。

    前不久,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国多篇论文被学术期刊撤稿,他本人也被研究所以“违反科研准则”的理由取消科研权利,并被关闭实验室。

    在此事件中,他与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的合作备受质疑。因为杨宝峰的多篇重要论文都是跟王志国合作完成的。有学者也指称,杨宝峰能评上院士,最主要的是靠与王志国合作的这些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王志国同时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并入选“千人计划”,2006年还被聘为黑龙江省龙江学者,获得丰厚物质奖励。

    记者看到,尽管王志国被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取消科研权利,目前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主页依然显示王志国为该校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在对他的简介中仍称他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的教授、资深科学家”。

    嵇少丞也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柯斯基的关系也提出了质疑,认为是在“合谋获取利益”,“柯斯基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头衔后,地大获得了声誉和科研经费,柯斯基则获得了包括大额奖金在内的个人利益。”

    方舟子也认为,就国内出现过的一些虚构履历和拔高职称情况来看,有时候高校并非不知情,“虽然语言有差异,欧美一些高校的职称体系也很复杂,但高校认真核实一下不可能搞不清楚情况。毕竟,这不是像以前那样能把‘Researcher’糊弄成‘研究员’的时代,关键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学校获名,个人获利。”

    方舟子说,有些在海外任教的华人教授告诉他,经常有国内的高校邀请他们申请一个计划,比如特聘教授、特聘专家,虽然这些计划都明确要求在中国呆上数月,这些教授觉得没法实现这个要求,但国内的高校都纷纷表示这些不是问题,“只要能获得这些头衔,什么都好办”。

洋教授柯斯基再受质疑

本报记者 雷宇 叶铁桥

    中国青年报记者10月12日经向教育部人事司人才办求证获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洋教授蒂姆·柯斯基在2009年申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在“专业技术职务”一栏中填的是“P.C.Reinert Chair Professor(地大翻译为自然科学赖纳特首席教授)”,而没有填写其实际职称“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

    今年9月16日,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了洋教授蒂姆·柯斯基被质疑履历造假。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对蒂姆·柯斯基面对面的采访中,他一再声称他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专业技术职务为最高等级,是教授。

    然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却拒绝了记者要求查看相关资料的要求。

    10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学校网站上发出《关于蒂姆·柯斯基(Timothy Kusky)博士在海外高校学术职务的说明》,首次公开回应此事。

    该校声称:蒂姆·柯斯基博士原系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环境科学中心首届主任,是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终身副教授)和P.C.Reinert Chair in Natural Sciences(自然科学赖纳特首席教授),同时声称,“他(蒂姆·柯斯基)在2009年申报千人计划时,按以上情况中、英文对照进行如实申报”。

    由于学校拒绝记者调阅相关材料的要求,记者无从证实学校《说明》内容的真实性。然而,记者注意到,学校的这份《说明》,没有注明蒂姆·柯斯基2009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头衔时的申报情况。

    而在教育部公示的2009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名单中,柯斯基现任职单位显示为“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一栏填写为“Professor”。

    在此表中,“Professor”明显是指“正教授”,因为该表中以“副教授”身份入选者填写的是“Associate Professor”。

    此前,率先对蒂姆·柯斯基提出质疑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嵇少丞指称,“Endowed Chair”指由私人基金会捐助的教席,不一定是正教授,也可以是副教授或助理教授,蒂姆·柯斯基的申报材料之所以不注明“副教授”职称,而是写上一个这样的头衔,“是想利用语言上的差异故意误导国内的学术界及相关机构,让人以为这个头衔是正教授,甚至是比正教授还要杰出的‘首席教授’”。

    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表示,“P.C.Reinert Chair Professor”只是表示有基金捐助这个教席,并不能翻译为“自然科学赖纳特首席教授”,“‘chair’只是教席的意思”。他说,柯斯基获得这个教席,意味着他的薪酬会高一些,也意味着他可能是副教授中比较优秀的,“但绝对不意味着他是首席教授,也不意味着等同于正教授。在正式的申报材料中,他必须首先如实填报自己的副教授职称。”

    记者注意到,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相关文件中规定:“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如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触犯刑律,或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教育部将撤销其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特聘教授奖金。聘任学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学术道德委员会的为与不为

30 09 2011年

记者:徐治国
《科学新闻》2011-9-30

学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利益和声誉关系,以及学术道德委员会和规范委员会内部的成员本身未必干净、害怕引火烧身,导致多数学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长年不发生作用,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处理

继天津大学“问题千人”姚庆伟事件之后短短几个月,9月4日,又一位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千人”王志国因论文造假,被他所供职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并免去科研权利。而他在国内引进的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没有任何处理结果。

王志国涉嫌造假的论文中牵扯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出事之后仅仅3天,9月7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向中国工程院递交说明称:“王志国教授与杨宝峰院士合作的两篇论文,因图片重复使用才从外国杂志上撤稿。王志国承担全部责任,哈医大的数据和结论均无问题。”

记者就这个报告询问哈尔滨医科大学,该校宣传处一位老师婉拒:“学术委员会那边说这事已经向工程院做了汇报,学术委员会也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没什么可回答的了。”

对此,多年致力于学术揭假的“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指出,王志国一案,因涉及到杨宝峰院士,是不会真正去做调查处理的。遇到这种学校无法处理的,应该由教育部出面进行调查处理。教育部有一个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它的职责就是处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没法处理的造假举报,成立至今已经2年多,尽管有许多校长被举报造假,但没有见其处理过任何事件。

令学术界略感蹊跷的是,事件发生后哈医大仅向对其不具有直接管理资质的中国工程院递交说明报告,而没有向作为该校上级单位的教育部作出解释。

与此同时,本次事件中还缺位了原本应发出声音的一位主角——学术道德委员会。这一机构在各学校及其它学术机构设立,旨在“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存在的问题,组织有关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工作,并做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一般隶属于学术委员会。事实上,自从学术道德委员会在中国存在以来,历次学术不端行为事件中,其所发挥的功效一直微乎其微。

学术道德委员会的诞生

国家在科技教育领域经费投入增加的同时,教育界和学术界学术失范的现象也频频发生,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教育部和各科研机构加强师德建设和规范学术道德的“诱因”。

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出台印发《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按照这一文件的要求,高等学校校长要亲自负责学术道德建设,并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随后,教育部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在京部分高校领导和专家教授代表参加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座谈会,强调“抓好学风建设”。

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对较早地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隶属各自学术委员会,主要对有关学术道德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并向校长提供调查明确的结论和处理建议。中国两所最高学府的举动也带动了其他高校,特别是近几年,各所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学术道德委员。

2006年11月,科技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并宣布将设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处理与国家科技计划相关的科研诚信问题。 按照这一办法,科技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科技部则负责查处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

在这之后3个月的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对外宣布,将专门设立科研道德委员会,受理院内和院属科研不端行为的投诉,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直指六大类科学不端行为。

无论哪种称谓,其目的都是协助推进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工程。

偶有建树

然而,曾被人们寄予厚望,认为能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塑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学术道德委员会,自成立以来,调查和处理的案件寥寥无几。

北大社会学系蔡华“剽窃”事件和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造假事件,算是其中的案例。

2006年底,因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指控蔡华就读巴黎第十大学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存在剽窃、伪造和使用虚假数据等问题,北大人事部、学术道德委员会对此开展调查。三位校内外同行专家经认真核查,提供了详实的鉴定意见,认为蔡华涉嫌学术剽窃的事实清楚。并经过近3年时间,学术道德委员会四次会议认真审定,就蔡华问题做出如下处理决定:责令蔡华在社会学系内就其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公开检讨;建议学校相关行政部门根据蔡华问题的性质、对问题认识的程度和院系意见做出相应行政处理。

2009年,西南交大校长亲自向媒体宣布,经过校学术委员会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取证,证实黄庆十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校方宣布: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

简单回顾这一事件:2007年12月,西南交大接到关于学校副校长黄庆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匿名举报。2008年3月20日,根据6位学科专家评审结论,认为黄庆论文抄袭成立。4月,学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在此期间,学校收到关于黄庆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七人联合署名报告,开始邀请国内外专家再次判定论文抄袭问题。2009年6月6日,西南交大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认定,黄庆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性质较严重。7月10日,经过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取消黄庆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这两次事件属于高校学术道德委员会调查而有结果的罕见案例,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基本是碌碌无为。

“对于学生和一些低水平、低级别的老师,学术道德委员会是会去调查的,像复旦大学规范委员会也有过调查。但涉及到地位比较高的,如院士和校长级别的,他们是不愿意去处理的。”方舟子告诉《科学新闻》,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去促进学术道德委员会或学术规范委员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做出取消黄庆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案件是非常罕见的,大部分时间,学术道德委员会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

为与不为

2010年7月8日,有网友发帖指出,上海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朱学勤2003年再版博士论文有抄袭、剽窃,认为朱学勤的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大量引用西方学者的研究材料,却未加以注明。随后,众多媒体展开后续报道。

7月13日,朱学勤致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高调要求“启动调查机制,辨明是非,还我清白”。为此,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决定予以调查。

经过近半年的调查,2011年1月7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发布“关于朱学勤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学术规范字[2010]9号),认为,尽管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

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起初的“高调行事”相比,其结果让方舟子很是气愤,并以“朱学勤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的覆灭”一文声讨之。方舟子在文中指出,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抄袭Susan Dunn《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一书,“雷同段落一比较,一目了然,连小学生都知道。”朱学勤的抄袭是拿了一本英文著作,一路翻译下来,把大面积的摘译当成了自己的原创,属于低水平抄袭。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一出来,“复旦大学的袒护和朱学勤的嚣张,让我多花点时间关注了一下此事,才发现朱学勤的问题比我当初了解的还要严重得多。”方舟子说。

相比朱学勤一案,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的抄袭一案就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当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指出汪晖的著作涉嫌抄袭之后,作为汪晖所在单位的清华大学以及授予他博士学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都对此保持沉默。汪晖本人也一直试图在“躲避”媒体,避而不谈“抄袭门”事件。被寄予厚望的清华大学,在“抄袭门”一事发生后,让学界和公众很是失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曾发表文章指出:反剽窃是大学校方的当然职责,由他们处置此事名正言顺。如果清华大学站出来,就此事给一个“说法”,相信平息纷争的机会很大。

方舟子说,汪晖一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根本就不理睬;朱学勤一案,虽然复旦大学的调子很高,但结果是包庇下来。缘何如此?方舟子说,“一方面是其中的利益关系。处理造假案件会对学校的利益和声誉造成损失,他们往往就不愿意处理;特别是如果案件涉及领导和学术地位较高的人,因这些人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一般不会处理。另一方面,学术道德委员会和规范委员会内部的成员本身就未必 ‘干净’,害怕处理会引火烧身。”

利益所使

更著名的一次事件是发生在西安交大的李连生抄袭造假案。2007年底,同校的陈永江等6位老教授一起,对李连生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表示质疑,并详细整理出材料中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进行口头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西安交大方面不愿对此做严肃处理,校领导给出的答复是:“这涉及到的不光是西安交大的脸面,也是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也就是说,写个检讨,也可以放他一条生路。”

此事件随后由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西安交大的态度立刻转变。央视报道次日,校方就迅速宣布与李连生划清界限。这与起初口口声声维护学校荣誉和排名、千方百计阻挠举报人的做法大相径庭。从举报直到学校做出处理决定,前后历经三年,整个历程展现了中国学术圈的复杂生态。

学界腐败和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曾指出,当前学术腐败的突出表现为:虚报成就,甚至不惜“谎报军情”,骗取经费;以自主创“假”,取代自主创新;领导包庇或纵容本单位、本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等等。

学术腐败,及本该视学术腐败为仇敌的高校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却成了学术腐败者的“保护伞”。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饶毅告诉记者:“每个学校都不一样,但总归一句话,那就是(许多人都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中确实有许多利益关系。”

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也对此表示认可,他告诉《科学新闻》:“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事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但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但他同时建议,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要提高管理效率,“多数实验室管理不善,与国外实验室多以博士后为主相比,国内的实验室多以博士研究生为主,毕业后就走了,一些数据、记录很难得以延续和保持。一旦发生学术不端事件,时间又过去好多年,一时就很难解决。”

北京大学出台的《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

该校教职员工、科研工作者,一旦被发现和举报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将面临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的专门调查。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由来自各个学部、不任校内行政职务的知名学者组成。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下设工作办公室,受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投诉。工作办公室在接到举报后,将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并听取被举报人的申辩,然后决定是否对该项举报正式立项调查。对正式列入调查的举报,由学术道德委员会工作办公室通知被举报人,并责成相关院系学术委员会在三十天内,对有关事实和结论进行认定。学术道德委员将对院系学术委员会意见进行审议,对确认存在学术道德问题者,根据相关规定,作出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的建议。被举报人如对审议结果不满,可要求学术道德委员会举行公开听证,重新审议。举报人如认为处分不妥,也可向上一级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异议。校长办公会根据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建议,将正式决定给予当事人纪律处分。并撤销所有通过该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而获得的奖励或其他资格。

方舟子列举朱学勤误译Blum一书例证

例证一:

朱文:人和人的创造者并不是他幸福的对峙之物。这种悲惨的来源是伏尔泰造成的。

应是:人类及其创造者从来不是他(指卢梭)取乐的对象,这种可怜的资源是为伏尔泰之类的人准备的。(man and his creator were never the object of his pleasantries, this miserable resource was made for a Voltaire)

例证二:

朱文:伏尔泰和达朗贝尔已退入阴影,人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应是:达朗贝尔和伏尔泰的幽灵将会说什么呢?(What will the shades of d’Alembert and Voltaire say? 朱不懂shade有“幽灵”的意思,把它当成 “阴影”。)

例证三:

朱文:卢梭应该成为所有世代的楷模。我弄不懂人们对《忏悔录》的那么多非议。

应是:卢梭应该世世代代都成为楷模——我并非没有注意到根据《忏悔录》 做的各种评判。(I am not unaware of the various judgments made of the Confessions)



视频:贵州卫视亮剑《谁控制了他们的大脑》

30 09 2011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MjkxNTY4.html



凤凰网视频:方舟子:我是另类中国人

28 09 2011年

http://bbs.ifeng.com/talk/special/fangzhouzi/



“石元春不回应是心虚了”

18 09 2011年

方舟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石元春不回应是心虚了”

2011年9月15日厦门商报

商报讯(记者  陈雪慧)9月13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上透露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此消息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截至目前,被举报者石元春对此尚未回应。

9月11日,在方舟子创办的新语丝网站上,曾发布一封名为《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的实名举报信。

举报信揭露,石元春任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期间(1987年5月—1995年9月),“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并获得众多高级奖项”。举报信指出,石元春“离任校长后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

六名举报人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土壤改良专业教授陶益寿,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教授林培,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祖康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李季伦告诉记者,对于石元春的举报,不是从现在开始的,1995年还没有网络的时候,从中科院上海、南京等研究所的举报信就已经到了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医学部。

公开资料显示,石元春现年80岁,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土壤学家。自1973年始,石元春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历时20年。  

记者就此事电话采访了方舟子。

记者:您是如何鉴别举报信的真伪的呢?以这次石元春为例?

方舟子:我一般看他列举的证据。这次关于石元春的举报信里,证据列举得很详细,举报人也是实名举报,其中一个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我也从其他渠道里了解了情况,发现这个举报内容比较可靠的。这封举报信8月15日就寄过来了,我之前没有公布,就是还在求证。

记者:有碰到过不实举报吗?

方舟子:有的。我自己写文章一定会做比较扎实的调研。但别人写的我就无法保证了。有时候也会有争论,被举报的人会出来反驳。大家看着就会有个判断,到底谁有道理。这次举报,我觉得石元春也应该出来做个反驳,这才比较正常。

记者:目前为止,石元春还没有出面回应,您觉得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方舟子:这个不好说。我认为有几种情况,一是他不想回应后使这件事变成新闻焦点,想让它就这么过去;二是他心虚了,觉得回应也说不清了,反而让大家更清楚事实真相。。有些人总结出,被举报了假装不知道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但我觉得,不回应反而是真的有问题了。

记者:微博上有网友说,上一次“挂”了一个候选院士,这回是正牌院士了。也有人说,在位的时候揭露就更好了。您怎么看呢?

方舟子:学术腐败一直是存在的,我们每隔两三天就会公布一起举报。但我觉得实名举报一个现任的校长学术腐败这种情况不太现实,因为举报人很可能会遭到打击报复。

记者:学术腐败问题屡屡被拿出来讨论,可是情况好像并没有好转,什么时候,您才能不再需要做学术打假这个工作呢?您会期待这一天吗?

方舟子:我当然期待。这种工作应该由专业的机构来做,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渠道。如果有一个比较有公信力的渠道建起来了,当然没必要通过个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



维基解密电文“构陷”中国学者“线人”?

15 09 2011年

福布斯中文网2011-09-14
此次维基解密放出的25万份电文因涉及美国驻华使馆“联系人”名字而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激烈辩论,许多著名知识分子卷入其中。
目前正软禁于英国的朱利安·阿桑奇大概料想不到,宗旨是“负责泄露一切”的维基解密(Wikileaks)最近放出的25万份电文会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巨大波澜。
在一批流传于互联网,据称翻译自维基解密的美国大使馆电文中,数十位中国学者,新闻人和商界人士被列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大使馆联系人”(embassy contact,曾一度被翻译为“线人”)。其中包括了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和《中国不高兴》作者王小东等。
另一份网上流传的名单则涵盖了更多联系人,从知名博客人,学界政界人士到企业高管,该名单已经被数十家网站转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电文中还提到一位前谷歌高管告诉美国大使馆google在中国受到了要求审查的政治压力,并指称黑客对google攻击是在中国当局授意之下的。这位前高管随后表态这些电文内容并不准确。
新浪微博——拥有两亿用户的中国最大微博平台——成为了向公众传播电文内容和线人名字的重要渠道。
以学术打假和反伪科学闻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他超过100万粉丝的微博上,贴出了自己翻译的几段电文。在代号为09BEIJING3315,2009年12月的电文中,贺卫方被称为“支持改革的北大法学教授”,对一位美国大使馆政治官员(Poloff)发表了对新疆政坛变化和民族政策的看法。而另一份方舟子公布的电文中记录,王小东,因为写作《中国不高兴》被视为中国民族主义代表的作家,依靠自己在新疆武警部队的“关系”,表达了有关新疆政局的观点,并告诉美国官员自己支持民主、人权和改革,其著作《中国不高兴》相关部分被删去。方舟子还提到另一位中国知名学者于建嵘,被美国大使馆列为“严格保护”的联系人,而贺卫方和王小东则被列为“保护”。
这几条微博都获得了数千次的转发,同样拥有微博和大量粉丝的贺卫方、王小东和于建嵘则展开反驳。
贺卫方认为公众受到误导,将正常的谈话交流错误的看作“线人”提供情报。王小东则回应,称美国大使馆官员是将他在其他地方的谈话搜集整理成文,他说“这里记录的一些话,我在不少场合说过,我根本不记得有美国人在场,不过美国使馆的人确实为各种事情采访过我几次”,他也表示没有在新疆武警部门的“关系”,从没有谈论过新疆问题。他声称一名中文名为“马建伟”的美国大使馆官员曾经因为电文泄密向他道歉,还认为此举可能是“美国官员故意把非线人名字填进去”。《中国不高兴》一书的编辑则称此书没有因为内容审查遭到删节。
曾经和方舟子发生过激烈辩论的于建嵘反应更为强烈,他称“2009年1月6日我与同事经批准与美国使馆官员讨论过农村发展问题,十年来,与美使馆工作人员有过三次面谈,两次在社科院农村所的外事室进行,一次是在大使馆附近一个餐馆大厅里进行,主要内容为农村发展问题,均有我的同事在场。”于建嵘称自己的见面“均事前有批准,事后有汇报”。他认为方舟子是“构陷”,要求其道歉。
因为涉及敏感的“泄露机密”“勾结外国”的议题,在新浪微博和其他平台,这次维基解密电文中的“大使馆联系人”引起了此前所没有的强烈关注。有网民忧心忡忡地觉得“遍地是间谍”,也有人认为这些平日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私下提供情报给美国,“很虚伪”。
也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认为:“外交官与驻在国的人士谈话了解情况,是合法及正常的业务,那些人士与美国使馆交流,也是他们的权利。中国社会不应对此神经过敏。这和“线人”向美国人提供情报学意义上的中国“秘密”是两回事。”
另一位居住在美国的媒体人则说:“美国驻华使馆在和民间人士交流中,很积极把正确的信息传达到美国。” 曾主编军事类刊物的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赵楚则认为,“在记录和呈报与中国学者谈话的文件中使用PROTECT,STRICTLY PROTECT等术语,导致部分中国网民指控参与谈话的中国学者为美国“线人”,暗示这些学者为贵国提供情报,此事对中美交流构成很大伤害,美国大使馆应出于道义的责任出面予以澄清。”




视频:再看中国人的美国观——凤凰网911十周年纪念影片

11 09 2011年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911shizhounian/jilupian.shtml



911十周年系列访谈之对话方舟子

7 09 2011年

2001年,9月11日,一架被劫持飞机撞上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世界经济中心的象征和世界最强国家军事的象征,在滚滚浓烟中轰然倒塌。近3000人丧生,美国历史上本土遭受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本-拉登,基地组织,恐怖主义,反恐,小布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成为911之后的关键词。2011年,911十周年,纪念什么?反思什么?透过中国人看911,看美国,看伊斯兰世界,看自己,反思人类。
2011年8月5日下午,凤凰网对话方舟子,解读911十周年后中国人应该以怎样更加客观的态度认识美国。在美国留学多年的方舟子认为中国人对美国缺乏客观的态度和了解。比如,美国人插手其他国家的事情,并不纯粹出于国家利益,而是出于人道主义,很天真地去管。方舟子“觉得推翻萨达姆和塔利班,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站在他们本国人民的角度来看问题”。
同时,方舟子认为很多盲目反美的人对中美的实力缺乏清醒认识,总觉得中国非常强大,“能够把美国怎么样,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还发表言论准备与美国打核战争,总是想着与美国同归于尽,我觉得这种心态不是很正常”。其实,与美国相比,中国在经济、精神以及政治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对话主持:李杨、周东旭
总想与美国同归于尽这种想法不正常
自由谈访谈:911事件发生的时候,您在哪里?
方舟子:我在美国加州,因为时差,事情发生一段时间才知道。我一直在关注911事件的进展。我朋友的同事,一个印度人,那天刚好去世贸大楼开会,不幸遇难,算是跟我有关系的一个人。
自由谈访谈:看到那个场景,内心什么感觉?
方舟子:觉得很悲痛、很悲伤。一方面电视全都在播惨烈的场面,另一方面,认识的人和网友,在华尔街一带工作的很多,感到有一种联系,感同身受。
自由谈访谈:您怎么评价拉登这个人?
方舟子:他是一个大恶人,这一点毫无疑问,针对平民策划实施恐怖主义行动,应该谴责。
自由谈访谈:您觉得911事件是反美还是反人类?
方舟子: 方舟子:应该属于反人类,也有反美,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自由谈访谈:中国可能发生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吗?
方舟子:至少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变成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局部有可能。
因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没有高到那种程度。中国也不像美国那样在国际上管那么多的事情。其实美国根本没必要去管,有时候是很天真地去管,还不纯粹是国家利益,是出于人道主义。所以,美国一直是有争议的。
自由谈访谈:911事件之后中美关系有哪些变化?
方舟子:在对付恐怖主义方面,两国政府还是比较一致的。特别是在东突问题上,以前还是会从人权角度干涉的,现在美国人不怎么插手。
但是,中国人反美情绪比较浓,总是把美国作为一个假想敌,也出了很多书,甚至还发表言论准备与美国打核战争,军方也那么说。这是很吓人的一种说法,总是想着与美国同归于尽,我觉得这种心态不是很正常。
没有美国介入,阿富汗人民仍处于被压迫
自由谈访谈:您怎么看待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方舟子: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就是推翻独裁统治,美国的初衷和战争初期是受到阿富汗人和伊拉克人欢迎的。从电视上就可以看到他们是欢呼的,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大家都放下武器。但是,战争拖久之后可能就开始变质,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觉得推翻萨达姆和塔利班,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站在他们本国人民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有好处,不管美国打伊拉克到底出于什么动机,为了石油也好,为了国际的政治也好,或者为了本国的利益。
自由谈访谈:您怎么知道伊拉克和阿富汗人民欢迎美国的战争?
方舟子:通过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欢迎推翻塔利班和萨达姆。如果没有美国介入,他们可能还会一直受到压迫。阿富汗人很欢迎美国,毕竟受塔利班的高压统治时间比较长,非常残酷的统治。
自由谈访谈:萨达姆被绞死,您觉得这个结局公平吗?
方舟子:对于独裁者,应该追究他的责任。是不是应该判死刑,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觉得他能够受到审判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包括埃及的穆巴拉克,不能独裁者下台,以前的罪恶就一笔勾销。
亲美也好、反美也好,心态都不正常
自由谈访谈:911事件发生后,您怎么看中国人的情绪?
方舟子:国内很多人幸灾乐祸,觉得美国人受到教训。但是,他针对普通美国人,而且纽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类似世界首都,在世贸中心工作的并不都是美国人,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包括中国人。
那一年回国的时候,遇到几个文化圈的人,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这件事,简直难以忍受。有人写文章赞同恐怖主义,把他们说成英雄,这种情绪是很不正常的,非理性,非常狭隘。
许多中国人欢呼,包括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一方面特别羡慕美国生活,另外一方面又特别的反美。我觉得这反映了一种人格的分裂,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他们自己不一定意识到。
自由谈访谈:您觉得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情绪?
方舟子:一方面是近年反美宣传造成的。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以前的中美关系都很不错,突然就变了,开始把美国作为头号敌人,阴谋论非常盛行,觉得很多事情都是美国背后在搞鬼。包括科技方面,比如说转基因,一说起来都认为转基因是美国人要灭亡中国,是美国人的一个阴谋,把对方想得特别坏。
很多盲目反美的人其实对中美的实力缺乏清醒认识,总是觉得中国非常强大,能够把美国怎么样,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盲目自大,没有意识到经济、精神以及政治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自由谈访谈:其他国家存在您说的“人格分裂”吗?
方舟子:其他地方也会有,但是我觉得中国更突出一点。
中国人的人格分裂是非常有传统的。因为我们比较讲究做表面文章,比较虚伪,不表现出内心的东西和想法,这也是文化造成的。
自由谈访谈:哪些传统文化与人格分裂有关?
方舟子:比如讲面子。面子文化导致表面说的和内心的想法脱节,说一套做一套。总之,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诚信的社会,而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人情社会就很注重讲究表面,不看重言行一致。
自由谈访谈: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有怎样的变化?
方舟子:以前把美国想的特别好,八十年代的国内宣传都是在说美国好,那时中美属于蜜月时期,双方关系不错。
特别是在高校,一般的学生、老师都是很亲美的,给美国之音打电话,说这说那,美国之音在中国人气挺高的,很多人都在收听。
九十年代中美之间出了几件事情,引起反美情绪,慢慢整个氛围就变了。我在九十年代离开中国,没有感受到反美情绪是怎么慢慢发展起来。
亲美也好、反美也好,我觉得心态都不正常,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国家来看待,对它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但是也不要把它想的特别邪恶。
自由谈访谈:您希望国人怎么看待美国?
方舟子:我希望大家对美国有一个公正客观地了解,别把它想象的特别坏,也不要想象的特别好。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把美国想象得特别坏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实际上也是把美国想象得特别好,觉得美国政府应该大公无私,只不过美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
我觉得大家缺乏一种客观的态度。
自由谈访谈:如果再发生一次911事件,您觉得还会有很多人欢呼吗?
方舟子:互联网兴起,有了各种各样更好的通讯渠道,关于美国的信息更全面,更客观。如果再来一次恐怖袭击,因美国人遭受恐怖袭击而欢呼的人可能会相对减少,但肯定还是会有。十年前的一个网上调查显示,近80%的人都在欢呼,现在可能未必有那么多。
美国人如何看中国
自由谈访谈: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
方舟子:很多人对美国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一般的美国人,觉得一般的美国人都特别在乎中国,其实一般美国人根本就不会在乎国外的情况,很多的美国人连外国的基本地理观念都没有。
中国人好像都有国际眼光,与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和想法存在着很大隔阂。
自由谈访谈:客观真实的美国是什么样的?
方舟子:美国社会比较讲诚信。这可能是与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说美国人对一般陌生人都是很尊重的,两个中国人是会互相提防,这是文化造成的。文化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跟一般美国人接触,你会觉得他们挺单纯的,用中国话来说,他们挺傻的。
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政府的影子,生活很多年可以不跟政府打任何的交道。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的,一个是报税一个是驾照。在中国不一样,经常必须跟政府部门打交道,或者,他会主动找你。
美国社会比较自由,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特别是在学校,没有勾心斗角。反过来也可以说人情比较淡一些,不像中国那么讲人情。现代的社会不该是人情社会,应该是公事公办的社会。
生活会比较无聊一点,特别是男人,因为美国社会已经比较成熟,发财的机会比较少,枯燥单调一些,所以,中国人愿意回国创业,
我的为人处事是美国式的
自由谈访谈:您喜欢美国吗?
方舟子:我无所谓喜欢不喜欢,涉及到美国政府的话,还要具体看是哪一届,或者说美国政府的哪一项政策,比如小布什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政策一直被批评。我不是美国人,我也没有什么投票权,美国的政治跟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我喜欢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两百多年前精心设置出来,是非常好的一个体制,能够一直保有活力,互相牵制,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
自由谈访谈:您喜欢美国的哪些文化?
方舟子:我非常喜欢美国电影,倒不是指所谓的大片。我不是很喜欢好莱坞的文化,更喜欢带有艺术色彩的非主流的影片。我也很喜欢美国的电视节目,挺喜欢看他们的情景喜剧。
自由谈访谈:您在美国的时候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方舟子:如果从学术、科学的角度来说,受到冲击的地方比较多,毕竟美国科技比中国发达很多,科学文化氛围比中国浓厚。到美国才知道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才真正懂得怎么做科研。
包括我现在的一些做事方式,也受美国影响,比如说在学术上直言不讳的批评,就是美国式的,中国人一般不这么干。中国人的批评是很委婉的,不点名,怕得罪人,我是美国式的。我的为人处事也是美国式的,即使没有什么深入了解,一般也会很信任别人,如果这个人对不起我的信任,就不再信任。
自由谈访谈:您生活在中国,为什么要用美国式的生活方式?
方舟子:大学毕业我就去了美国,没有在社会上混过,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是在美国学的。我回中国以后也没有找工作,圈子不是那么大,也没有必要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学生、学校象牙塔里的状态。
回国后我受过骗上过当,也是想的太单纯吧。
自由谈访谈:有人说您是一个亲美的人,您怎么看?
方舟子:我倒不觉得我亲美,对于美国,我很客观,也有很多的批评。我经常说,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福利做得最差的,它不是一个福利国家。
在所有发达国家当中,美国是宗教势力最强的,大概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特别是在南方比较落后的地方,不去教堂就被认为是道德比较败坏。宗教甚至影响到美国的科学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是这样的。
其实,我并不没有说美国什么都好,我对它一直都有很多批评。
自由谈访谈:您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国的人吗?
方舟子:我是一个爱国的人,如果不爱国,我不会揭露中国的造假,特别是学术方面的造假。做科普也好,打假也好,都是希望中国能够更健康的发展,如果要是不爱国,自己就过自己的日子去了。希望对中国社会有所回报,我才做这些事情。




饶毅为何落选院士?

19 08 2011年

方舟子:饶毅为何落选院士?
2011年08月18日财新网 
饶毅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只能说明:“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背景】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不在榜上。同日,饶毅发表博文称:“从今以后再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落选院士,他称“早就预计到”,“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饶毅现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回国,此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
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一直有着如此“潜规则”,即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就可当选院士。那么,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为何在学术领域“功成”但难“名就”?饶毅的落选和退选,意味着什么?
学者、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饶毅铩羽中科院院士增选,“纯属侮辱人”,而其声明从此退选,是对目前国内学术界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不过,仅凭饶毅一己之力,恐难对国内科研体制有根本性的触动。
方舟子称,判断一个人学术成就的高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已成为中国院士评选的“硬指标”。
饶毅作为通讯作者,曾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著名学术期刊《Cell》发表过三篇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三篇,在同样是顶级学术期刊的《科学》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如此高质高产,中国很多院士望尘莫及。”
方舟子指出,今年饶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其回国后的研究成果。这说明他回国后并没有荒废研究,“吃老本”,科研“仍干得不错”,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但即使如此,在候选中科院院士时,饶毅第一轮就被淘汰,只能说明“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他指出,很长时间以来,院士的评选就有诸多争议,饶毅落选让“学术公平”的问题凸显出现。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强调,评选院士注重的是学术成就,但事实上评选受到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甚至变成了部门平衡、权力博弈的过程。换句话说,要当选院士,不仅学术成绩要好,还要会“处关系”。
另一方面,近来“官员院士”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工程院院士的评选中,不乏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的身影。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校长、研究所所长忝列其中。后者与评委们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选也要容易许多。
方舟子指出,国内现有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加之分配体制不公,促成了“有权者”和“有名者”之间的交易。只要科研资源分配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就很难做到公平分配,更不用说解决“暗箱交易”问题了。
在中国,“没有院士的头衔,在学术上会受到很多限制”,甚至科研经费也难以保证,这又反过来造成了科学界浮夸、钻营等坏习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研究人员,也需要研究经费的支持。
方舟子指出,如此一来,中国的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官员,官员越来越像学者,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指出,如此根深蒂固的体制顽疾,并非饶毅一人就能够撼动并有所改变。
他建议,既然饶毅已声明不再参选,不妨争取当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没选上中科院院士却当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已有三人。公众的关注很快就会过去,一切都会回到原点,而制度的改变必然是漫长的过程。■
(财新记者 刘志洁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