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能加快身体代谢速度

12 03 2025年

我在评论饶毅的减肥方法时说,他这种通过控制饮食快速减肥的方式很容易反弹,因为减肥减得太狠,身体以为遇到了饥荒,就会对新陈代谢的速度做出调整,让它慢下来。通过运动的方式减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身体也会做出调整,把代谢的速度减慢。那么有没有可能反过来用什么办法加快代谢的速度呢?

 

我们这里说的代谢指的是基础代谢,是身体在静止状态下的代谢。身体的代谢是身体所有细胞的代谢的总和。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的代谢速度,有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有的代谢速度比较慢,例如肌肉细胞的代谢速度就比脂肪细胞的代谢速度快一些。所以,如果两个人体重一样,但肌肉和脂肪之比不一样,那么他们的代谢速度也会不一样。那么,通过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来增加体内肌肉细胞的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就会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

 

提高代谢速度的另一个办法是有良好的睡眠。有一些研究发现,睡眠不好会导致代谢减慢。反过来,如果有良好的睡眠,那么代谢也会加快。

 

还有一个办法是注意饮食,特别是吃的食物的种类。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要经过消化,消化要耗费能量,所以会影响到代谢。不同的食物种类有不同的消化速度,如果吃的食物不太容易消化,那么用来消化它所耗费的能量也就比较多。反之,如果是很容易消化的食物,那么消耗的能量也就少了。蛋白质和纤维比糖难以消化,吃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就比吃热量一样的糖消耗的能量多。又因为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消化的时间会比较长,消化它们的能量也就更多。

 

另外,身体的代谢需要水,所以要保持比较高、比较快的代谢速度,就要避免脱水。

 

如果能做到我上面说的,增加体内肌肉细胞的数量、有良好的睡眠、吃不容易消化的高蛋白质、高纤维食物,那么的确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但提高得不会很多,所以别指望会有什么奇迹,这也是为什么减肥很难的原因。

 

2024.11.26录制

 

2025.01.12整理



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可以吃

6 03 2025年

国家医保局前几天在上海召开国家药物集体采购会议,号称做了“灵魂砍价”,把准备采购的药品价格尽量压低,据说因此为医保基金节省了几亿元。人们以前一直在怪中国的药价太高,现在真把药价砍下来,很多人反而不放心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司匹林,一片的价格才3分钱,很多人就怀疑是假药,不敢吃。最典型的是“科学公园”,自称做科普,其实一直在做骗人的伪科普。他们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作者项栋梁也自称做科普,其实也是一直在做骗人的伪科普。文章的标题就很耸人听闻:《集采3分钱一片的药,你敢吃吗?》,针对的就是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作者在文章里说,他妈妈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每天都要口服阿司匹林,但对于这么便宜的阿司匹林,“打死我都不会让妈妈服用的。”因为“那是我亲妈”,要保命,吃这种特别廉价的药,说不定小命就丢了。说得很吓人。

 

我查了这几年各地政府和各地物价局公布的采购药物定价单,国产阿司匹林不管什么剂量都是3、4分钱一片。只有进口的原研药即拜尔公司的阿司司匹林才比较贵,一片要3、4毛钱,是国产阿司匹林的10倍。我不知道项栋梁是不是一直给他妈妈吃拜尔的阿司匹林,如果是,说明他对中国国产的所有仿制药都不放心,都认为是害人、骗人的,吃了会丢掉小命,而不只是针对这次国家药物的集体采购。

 

国产的阿司匹林一直就是这个价格,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发了这么大的风波。不仅中国国产的阿司匹林是这个价格,美国卖的阿司匹林仿制药也差不多是这个定价。我查了一下沃尔玛卖的阿司匹林,一瓶500片,定价4.18美元,算下来0.8美分一片,合人民币6分。这是零售价,批发价和集体采购的出厂价比这便宜多了,完全有可能3、4分钱一片。美国卖的拜尔的阿司匹林也比较贵,一片6美分。原研药本来就是卖一个牌子,不一定跟仿制药有多大的差别,不能因为仿制药卖得便宜就不敢吃了。这些做伪科普的人,如果到了美国,是不是也不敢吃美国药房卖的仿制药,而非要吃高价的原研药呢?

 

化学药的成本主要是研发成本。研发一种新药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投入,有的要花十几亿美元才有可能研发出来,要收回成本当然会卖得很贵。等到专利过期,别的药厂也可以仿制,就不存在研发成本了,仿制药的成本就只是原料和工艺的成本。而很多化学药的原料很便宜、工艺很简单,成本低,当然就可以卖得很便宜。阿司匹林就属于这种药。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叫做乙酰水杨酸,就是用水杨酸加乙酸酐(也就是脱水的乙酸)制造出来的。水杨酸最开始是在杨树里发现的,如果用杨树作原料,那当然会很贵。但现在的水杨酸都是化学合成的:苯酚和氢氧化钠起反应,制造出苯酚钠;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在100个大气压、100多摄氏度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杨酸钠;然后再加硫酸,变成水杨酸。阿司匹林最基本的原料就是硫酸、氢氧化钠、苯酚、二氧化碳和乙酸酐,这些都是非常便宜的化工原料,得到的最后产物成本很低,价格很便宜就不奇怪了。

 

一片阿司匹林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没有活性的淀粉,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含量非常低。常规的阿司匹林片乙酰水杨酸含量是350毫克,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含量只有100毫克或更低。生产出一吨乙酰水杨酸,就可以用来生产几百万片阿司匹林,一片几分钱有啥奇怪的?

 

人们之所以觉得几分钱一片的药便宜得让人怀疑是假药,是因为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西药比较贵,中药比较便宜。这是极其错误的,往往是西药便宜、中药贵。去中国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方里往往最便宜的就是西药,贵的是中药。便宜的西药是用来治病的,而贵的中药是为了赚钱的,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对身体有害,但医生要靠它拿回扣,医院要靠它赚钱。

 

有一些化学药的仿制药的确会比较贵,比如原料比较贵,或者工艺比较复杂,那就会比较贵。但不管仿制药是便宜还是贵,它的价格高低跟有效无效没有直接的关系。决定一种仿制药有效无效,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它是不是跟原研药一样:成分、效果、被人体吸收的效率都要一样。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仿制药跟原研药是一致的,那么即使再便宜,也可以替代原研药,跟原研药没有什么差别。要看一个仿制药究竟有效无效,就要看它有没有经过一致性评价,药盒上有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图标。

 

有人会说,即使有经过一致性评价的图标,那也可以造假,质量也有可能出问题,并不是真的达到了标准。这当然有可能,但是,不只是便宜的药,贵的药也会有这种情况。这属于药厂品控、药监监控的问题,跟药价的高低没有关系。反而很便宜的药会让人更放心,因为没有造假的动力。像阿司匹林,按原来的工序、原料生产出来就好了,本来就成本极低,何必造假呢?造假被抓的成本太大了,完全不值得。而且像阿司匹林这种药,造假很容易被发现,因为患者会有感觉。阿司匹林是镇痛解热的药物,头疼了吃下去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吃到的是假药,患者马上就知道了,就露馅了。所以,我不认为正规药厂有谁会去制造假的阿司匹林。

 

这一波质疑低价药采购后面也许有推手。那些所谓的医药代表、卖高价药牟利的药厂,觉得市场被低价药抢去,就赚不到钱了。还有项栋梁、“科骗公园”这种号称做科普,却在做骗人、吓人伪科普的,吓唬人还显得自己很有良心。

 

2024.12.17录制

 

2025.01.07整理



夏令时有利有弊

5 03 2025年

美国一年实行两套时间,冬令时(或叫做标准时间)和夏令时,早在1967年就开始了,但争议一直比较大。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美国人反对这么改来改去,认为应该固定实行冬令时或夏令时。2022年,美国参议院曾经无异议地通过了法案,一年到头都采用夏令时。但这个法案在众议院没有表决,就黄了。众议院、参议院2023年都有议员提出类似的法案,但也都没有进行表决。

 

美国的专家们对这个问题倒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但究竟应该都用冬令时还是都用夏令时,有不同的看法。研究睡眠的专家认为,应该固定用冬令时,因为冬令时跟人的生物钟比较吻合,有助于睡眠。有人估算过,如果一年到头都用冬令时,那么平均每天可以多睡19分钟。而支持固定使用夏令时的人认为,用夏令时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也有更多的购物时间。下班晚高峰天还亮着,就不容易出车祸。人们在外面活动时犯罪率也会降低,因为罪犯喜欢天黑时出来活动。最近有人研究过,如果全部改用夏令时,可以减少3万多起汽车撞鹿事件,但全部固定使用冬令时,车和鹿相撞的事故会增加7万多起,因此固定用夏令时比固定用冬令时减少10万起车鹿相撞事故,一年可以减少死亡100人左右。

 

但是,固定使用夏令时也有坏处。小孩上学的时候天还没亮,家长不愿意,而且摸黑送小孩上学也容易出事故。美国1974年曾经取消过时间的更换,夏天和冬天都固定使用夏令时,结果几周之内,光是佛罗里达就发生了8起学生上学被车撞死的事故。佛罗里达州长因此建议国会还是实行两套时间制度,于是又改过来了。

 

虽然大家都认为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但究竟定在都用夏令时还是都用冬令时,有不同的看法,也各有利弊。所以,可能以后还是要改来改去。

 

2024.03.10录制

 

2025.01.06整理



发酵食品对健康的益处和风险

2 03 2025年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海报,加州尔湾中国人扎堆的地方有一个华人医生要做医学科普讲座,讲关于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这个医生在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到美国的大学读微生物学博士,后来考了美国的行医执照,在尔湾的一家医院肿瘤内科当医生。她自称自学中医,深信“药食同源”,对于肿瘤防治和养生很有“积累”,要宣扬“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古为今用守护健康。

 

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肿瘤医生就懂得怎么预防癌症、怎么养生。肿瘤医生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治疗癌症算是她的专业,但怎样预防癌症、怎样养生不是她的专业,不是靠一个医生所谓的个人经验积累就能知道的,因为那属于流行病学范畴,要做大量的研究、分析。而作为一个外行,要了解这方面的进展,需要读文献。我不认为这个医生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阅读生物医学的文献我肯定比她强。

 

这个医生是在中国接受的医学训练,而中国的医学教育很成问题。其中一大缺陷就是忽视科学素养的教育,缺乏批判性理性思维。所以中国医学院出来的医生,不管学的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普遍迷信中医,都是“老中医”。就像这个医生号称相信古老的智慧,就跟现代医学格格不入。现代医学不相信古老智慧,中医才相信古老智慧。她说她相信天人合一、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是中医的说法,我不知道她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某些食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这不奇怪,也不是中医的发现,其他的国家、民族以前也都发现过。比如古希腊的医生就知道吃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所以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治疗。但用食物治疗疾病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比较少的个例。中医认为什么食物都能用来治疗疾病,什么疾病都可以用食物来治疗,如果这就是这个医生说的药食同源,就完全是迷信。

 

这个医生的讲座讲的是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显然是要讲吃发酵食品对于预防甚至治疗癌症会有好处。真的是这样吗?我接下来就讲一讲发酵食品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以及有什么风险,包括增加癌症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历史非常古老,世界各国都有发酵食品。以前之所以要用发酵食品,是为了保存食物。没有冰箱的年代,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发酵。微生物发酵之后,食品里的淀粉、多糖、纤维素被分解,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酸,还会产生酒精,就能抑制会让食品腐败的细菌、真菌的生长,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这是制作发酵食品最开始的目的。

 

吃发酵食品的确对健康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好处是能够增加某些食品的营养价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酸奶。很多人喝牛奶会腹泻,因为他们患有乳糖不耐症,消化不了牛奶当中的乳糖。牛奶发酵之后,乳酸杆菌把里面的乳糖变成了乳酸,牛奶成了酸奶,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也可以喝了。大豆里含有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所以大豆没法多吃,否则消化就会出问题。但是大豆发酵之后,这些抗营养因子也就没了,吃起来就不会有消化问题。

 

发酵食品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一些微生物,即所谓的益生菌,还有促使有益细菌繁殖的物质,即所谓的益生元,所以吃发酵食品能改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的一个好处是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助于预防、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减轻消化系统的炎症。改善肠道菌群还可能有别的好处。比如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改善了肠道菌群,就能减肥、改善免疫系统、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甚至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还有可能预防癌症,不知道这个医生讲防治癌症是不是也引用这项研究。现在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热门领域,无数的人都在研究,发表了很多结果。但这些研究有的质量比较高,有的质量很差,不能完全相信。而且,吃发酵食品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也有健康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一大风险是制作、生产、保存过程中很容易污染有害的细菌、真菌。这容易理解,因为发酵食品就是在培养微生物,那么,那种环境下不会只是想要的有益微生物才能够生存、生长、繁殖,别的微生物也能生存、生长、繁殖,而微生物并不都对人体有益,有的对人体是有害的。发酵食品中经常被检测出各种有害的微生物,像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等,都能让人食物中毒。发酵食品还容易产生生物胺,比如组胺,吃了也能导致食物中毒。所以发酵食品经常导致食物中毒,中国、韩国和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吃了发酵食品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

 

以上说的是急性中毒。更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增加癌症的风险。发酵食品,特别是泡菜、酸菜、豆瓣酱之类的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致癌物的来源有这几方面:发酵食品被有害的真菌污染,产生了真菌毒素,有些真菌毒素是很强烈的致癌物;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癌物亚硝胺;发酵的蔬菜容易生长导致胃癌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

 

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都是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食道癌、胃癌患者非常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人都喜欢吃发酵的蔬菜。韩国有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40克泡菜、豆瓣酱等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5%;每多40克,就多15%的风险。中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得胃癌的人有50%左右跟吃发酵蔬菜有关。还有一项研究研究的是日本和韩国的情况,结论是经常吃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会增加28%;反过来,如果吃很多新鲜蔬菜,胃癌的风险就能降低32%。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发酵蔬菜。泡菜、酸菜只能偶尔、少量地吃,解解馋就够了,这样才不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2024.12.15录制

 

2025.01.03整理



人不是素食也不是肉食动物

27 02 2025年

以前有人为了提倡素食,说人天生适合吃素。现在有人为了提倡生酮饮食,又说人天生就适合吃肉,是肉食动物。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人不是素食动物呢?原因很简单,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素只能来自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里没有。比如蔬菜、水果里没有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只能从动物性食物摄入。如果一个人纯吃素,不吃动物性食物,没有B12的来源,就会患B12缺乏症。为什么草食动物不会患B12缺乏症呢?因为它们的肠道里有细菌制造B12让它们吸收。人的结肠里也有细菌在制造B12,但人体没法从结肠吸收B12,所以只能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B12。

 

为什么人不是肉食动物呢?原因也一样,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只能从植物性食物摄入,动物性食物里基本上没有。比如动物性食物里,维生素C的含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只能从蔬菜、水果里摄入。如果一个人只吃肉不吃蔬菜、水果,就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为什么肉食动物,比如猫科动物不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呢?因为它们的身体可以自己制造维生素C。人类,以及类人猿,身体已经丧失了制造维生素C的功能,只能从蔬菜、水果摄入维生素C。

 

所以,人是一种杂食性动物,素食、肉食都要吃。人类的祖先跟黑猩猩一样生活在非洲的热带,那里有很多水果等各种各样的植物性食物。人类祖先就以吃它们为主,有时候像黑猩猩一样吃点肉。黑猩猩会吃昆虫、白蚁,甚至会打猎,去抓猴子吃,还会吃已经死掉的动物的尸体。

 

在人类进化史上,可能有一段时间是以肉食为主的。人类走出非洲到了北方,那一带冬天没有植物性食物,就只能靠打猎为生。特别是在有农业之前,可能有一段时间是以肉食为主的,但不等于说那个时候的饮食是最适合人的最健康的饮食。有些人提倡石器时代的饮食,认为那是最健康的饮食,这是大谬不然。那个时候只要能吃饱肚子,能保证充分的能量供应就了不得了,还会去管健不健康吗?在远古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二三十岁,你愿意在那个时代生活吗?现在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饮食比以前的更健康、更科学。

 

2024.03.28录制

 

2024.12.31整理



判断小孩数学能力高低的坎

23 02 2025年

一般说一个学生聪明、脑子好使,指的是他的领会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强,表现在学习上主要就是数学学得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数学能力强,很小就能表现出来。刚开始学数学只是数数、做简单的加减,还表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学除法,就开始出现差别,有些学生就跟不上,学的速度就慢了。到了学分数的加减又是一道坎,数学能力强的马上就知道怎样做分数的加减,能力差的再怎么教,他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纠正,才能改过来。

 

对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做过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学生如果除法和分数学得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特别是代数会学得比较好。所以在美国,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推荐,给比较聪明的学生做一种类似于智商测验的测试,只不过题目比智商测验少,总共就60道题。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天赋,就集中起来上课,多学一点东西。美国小学基本上是玩,学的东西比较少,集中放到天赋班,学的东西会多一些,课外也会有一些跟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但是,小学数学好的人不少,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人跟不上,数学变差了。这不是突然变差,而是他本来数学能力就没那么强。我觉得到初中还有一个坎很关键,那就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这一关,有不少小学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过不了。如果平面几何学得好,那就证明数学的确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上中学时,数学学得好的同学都是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做得很好的。平面几何做不好的,到高中数学也不可能突然变好,而平面几何做得好的,到了高中,数学也都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主观的指标,数学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数学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反而很有乐趣,所以他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自己主动去找书、找资料看,想发现某个新的解题方法之类,也愿意主动去解比较难的数学题。对他们来说,一旦将难题解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会觉得很快乐。这些数学好的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数学兴趣,所以根本用不着家长去逼着他们学数学,需要逼的是本身数学就没那么好。数学好的人可能不愿意刷题,因为他们觉得刷题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不愿意去做。

 

2024.06.20录制

 

2024.12.27整理



判断小孩数学能力高低的坎

23 02 2025年

一般说一个学生聪明、脑子好使,指的是他的领会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强,表现在学习上主要就是数学学得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数学能力强,很小就能表现出来。刚开始学数学只是数数、做简单的加减,还表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学除法,就开始出现差别,有些学生就跟不上,学的速度就慢了。到了学分数的加减又是一道坎,数学能力强的马上就知道怎样做分数的加减,能力差的再怎么教,他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纠正,才能改过来。

 

对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做过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学生如果除法和分数学得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特别是代数会学得比较好。所以在美国,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推荐,给比较聪明的学生做一种类似于智商测验的测试,只不过题目比智商测验少,总共就60道题。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天赋,就集中起来上课,多学一点东西。美国小学基本上是玩,学的东西比较少,集中放到天赋班,学的东西会多一些,课外也会有一些跟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但是,小学数学好的人不少,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人跟不上,数学变差了。这不是突然变差,而是他本来数学能力就没那么强。我觉得到初中还有一个坎很关键,那就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这一关,有不少小学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过不了。如果平面几何学得好,那就证明数学的确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上中学时,数学学得好的同学都是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做得很好的。平面几何做不好的,到高中数学也不可能突然变好,而平面几何做得好的,到了高中,数学也都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主观的指标,数学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数学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反而很有乐趣,所以他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自己主动去找书、找资料看,想发现某个新的解题方法之类,也愿意主动去解比较难的数学题。对他们来说,一旦将难题解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会觉得很快乐。这些数学好的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数学兴趣,所以根本用不着家长去逼着他们学数学,需要逼的是本身数学就没那么好。数学好的人可能不愿意刷题,因为他们觉得刷题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不愿意去做。

 

2024.06.20录制

 

2024.12.27整理



空调温度设定在多少度最合适?

17 02 2025年

今年7月中美国东部有热浪,很多地方体感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纽约准备通过一个规定,要求房东在出租房屋时必须向房客提供空调。本世纪初,美国有空调的家庭还不到70%,而现在90%的美国家庭都有空调,三分之二有中央空调。连本来不需要空调的地方,也都装了空调。例如圣地亚哥沿海地区其实用不着空调,但比较新的房子有中央空调,很多人也就用了。现在空调几乎成了美国家庭的标配。前一阵子南加州也有热浪,圣地亚哥最高气温没有超过25摄氏度,但我在后院可以听到邻居的中央空调启动的声音,嗡嗡嗡地。因为很多美国人把室内温度控制在70华氏度(21摄氏度),一旦温度超过21摄氏度,空调机就自动启动了。

 

把室内温度定得太低,就存在着浪费电的问题,那么空调的室内温度定在多少度比较合适呢?

 

美国有一个给空调制定标准的专业学会,叫做“美国加热冷藏空调工程师学会”,它推荐的标准是把空调的温度定在23~26摄氏度。美国日常报气温一般用华氏度,但科学机构和世界一致,用的是摄氏度。23~26摄氏度并不是普遍推荐的标准,各国推荐的标准不一样。日本政府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为了省电,建议的标准是28摄氏度,绝大部分日本公司都照办,大部分办公楼都把空调的温度定在28摄氏度,有的办公楼甚至干脆就定在30摄氏度。

 

但室内的温度如果偏高,对人的健康、精神状态、工作表现都会有影响。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有的研究就利用了日本这个规定,因为日本的这个规定并不是强制执行,有的执行,有的没执行,可以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室内对人的健康、认知最适宜的温度是22~24摄氏度。如果室内温度超过25摄氏度,人的工作效率就会受影响:每增加1摄氏度,工作效率就下降2%。所以,日本把室内的温度定在28摄氏度,相当于增加了3摄氏度,也就相当于每天要浪费掉30分钟的工作时间。如果室内温度超过了28摄氏度,对人的健康影响更明显。这时候人们就会觉得头疼,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如果要同时考虑到对健康的影响和省电,那么把空调温度定在24摄氏度(75华氏度)是最合适的。

 

2024.07.17录制

 

2024.12.21整理



天气热让人喜欢在网上骂人

16 02 2025年

今年独立节在美国有热浪,大约一亿美国人处在危险的高温之中,估计这几天在网上骂人的美国人就多了。我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2022年有德国人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过一篇论文,就是研究的这个问题。

 

推特那时还没有被马斯克收购,研究人员还可以下载推特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研究的是2014~2020这6年间,从美国737个城市发布的约40亿条推文。先通过机器学习和分析这些推文的内容,把含有仇恨内容的推文归为“仇恨推文”,再根据仇恨推文发布的时间、地点,查那一天的最高气温,就将仇恨推文的数量跟最高气温联系上了。

 

研究发现,最高气温15~18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最少。由于有±3摄氏度的波动,也可以说12~21摄氏度时的仇恨推文最少。但是在最高气温低于6摄氏度或高于27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明显增加。气温是-3~-6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12.5%。高温就更明显了,在最高气温42摄氏度以上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22%。而且,这个现象跟收入状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所在的地区没有关系。不管是民主党、共和党,是天主教徒、福音派教徒,是穷人、富人,一旦气温很低或很高,都喜欢在网上骂人。

 

所以,我说现在有热浪,在网上骂人的人多了,是有依据的。像圣地亚哥这种地方,因为一年到头气温都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估计是全美国发仇恨推文数量最少的。

 

2024.07.05录制

 

2024.12.19整理



天气热让人喜欢在网上骂人

16 02 2025年

今年独立节在美国有热浪,大约一亿美国人处在危险的高温之中,估计这几天在网上骂人的美国人就多了。我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2022年有德国人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过一篇论文,就是研究的这个问题。

 

推特那时还没有被马斯克收购,研究人员还可以下载推特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研究的是2014~2020这6年间,从美国737个城市发布的约40亿条推文。先通过机器学习和分析这些推文的内容,把含有仇恨内容的推文归为“仇恨推文”,再根据仇恨推文发布的时间、地点,查那一天的最高气温,就将仇恨推文的数量跟最高气温联系上了。

 

研究发现,最高气温15~18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最少。由于有±3摄氏度的波动,也可以说12~21摄氏度时的仇恨推文最少。但是在最高气温低于6摄氏度或高于27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明显增加。气温是-3~-6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12.5%。高温就更明显了,在最高气温42摄氏度以上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22%。而且,这个现象跟收入状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所在的地区没有关系。不管是民主党、共和党,是天主教徒、福音派教徒,是穷人、富人,一旦气温很低或很高,都喜欢在网上骂人。

 

所以,我说现在有热浪,在网上骂人的人多了,是有依据的。像圣地亚哥这种地方,因为一年到头气温都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估计是全美国发仇恨推文数量最少的。

 

2024.07.05录制

 

2024.12.1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