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发烧?

26 03 2009年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会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是,美国人还在使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抛弃的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设定非常古怪,把水的冰点定为32度,沸点定为212度,中间分成180度,不容易记忆和换算。华氏温标这一古怪的设定是历史的产物:德国人华伦海特在1714年发明该温标时把冰、水和盐的混合物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定为0度,把健康人(据说是其妻子)的体温定为96度(后人将其修正为98.6度,即37摄氏度)。

    华伦海特如此设定,显然以为健康人的体温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其实不同的人的体温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体温也不完全一样,甚至一天之内都会有变化。在身体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也不一致。口腔温度在36.1~37.5摄氏度之间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腋下温度偏低约0.3度,肛门温度则偏高约0.5度。

    所以体温根本就不适合用来定温标。不过,我们既然属于恒温动物,体温的变化还是受到了严格的调控。这个调控中心位于大脑内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它通过两个途径收集体温变化的信息,再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一个途径是从皮肤上的热、冷感受器送来的信号,这些感受器极其敏感,只要温度升高0.007摄氏度或降低0.012摄氏度,它们就能觉察到。另一个途径是直接感受流经视丘下部的血液的温度。如果视丘下部觉得体温过高,就会发出信号,让身体做出降温反应。体内热量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减少新陈代谢就可减少热量的来源,让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则能增加热量的散发。反之,如果觉得体温过低,就会增加新陈代谢制造热量,让皮肤血管收缩,或用颤抖的方式让肌肉运动产生热量。   

    有时体温会高到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发烧,生病了。其实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有很多种原因能够导致发烧,最常见的是病菌、病毒感染。这些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引起了一连串反应。它们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随着血液循环到了体温调控中心,刺激那里的细胞释放出前列腺素E2。前列腺E2会使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降低,或者说,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让身体觉得体内热量不足,于是就要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肌肉运动是增加产热的一种快速方法,因此发烧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血管收缩,那里的血液被送到体内深处,因此发烧的人会觉得发冷。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因此它们是很有效的退烧药。

    吃了退烧药,或者病好了,烧退了,体温设定值恢复正常,身体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出汗。所以退烧会导致出汗,但是许多人却倒因为果,误以为是出汗导致了退烧,因而在民间流行着这样的土办法:发烧后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出汗来病就会好。

    由此可见,发烧是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在感染了病原体后,也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这不能不让人猜测,发烧是否是进化而来的一种抵御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它在总体上对身体是有益的?

    理论上,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比如能加速白细胞的增殖和运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并能抑制某些对温度敏感的病原体的增殖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动物实验支持这一猜测。让蜥蜴感染病菌,体温较高的,则生存率也较高。人为升高老鼠、兔子、猪、狗等哺乳动物的体温,发现它们对某些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增加了。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也表明发烧可能有些好处。例如,小孩患水痘,从发烧、出疹到完全结痂,大约要1周,如果用扑热息痛退烧,和用安慰剂相比,这个病程要多一天。成人患普通感冒后服用阿司匹林,鼻涕里感冒病毒的量要比服用安慰剂的人多。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也是有害的。如果是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对细胞、组织造成损伤,也可能导致身体丧失了对体温的调控。当体温达到42摄氏度时,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达到了最高峰,感冷神经元的放电速率则跌到了最低谷,无法对体温做进一步的调控。因此一旦发高烧,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

    但是如果是一般的发烧,却未必就要急着吃药退烧。在通常情况下,吃退烧药只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无助于身体康复,反而可能还会有所延误。至于“XX退热颗粒”、“XX清热颗粒”之类的传统药物,连是否真有退烧的疗效都很值得怀疑,服用它们更是有害无益。

2009.3.23.

(《中国青年报》2009.3.25)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十)——清洁

22 03 2009年

问:使用洗发液、护发素、染发剂这些美发用品对环境和身体有没有什么危害?

答:洗发液以及其他美容产品通常含有对羟基苯甲酸做为防腐剂,它有多种形态,包括对羟基苯甲酸甲、乙、丙、丁、异丙、异丁酯等。动物实验表明羟基苯甲酸具有微弱的雌激素活性,大约是人体天然产生的雌二醇的10万分之一。有些雌激素能刺激肿瘤的生长,因此这一实验结果使得有些人担心对羟基苯甲酸是致癌物。2004年,有一项研究称在人的乳腺肿瘤样本中发现了羟基苯甲酸,更加重了这种担心。但是这一研究结果有争议。至今并无研究能够证明羟基苯甲酸能增加某种癌症的风险。由于美容产品中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很低,羟基苯甲酸又不太可能能够穿过皮肤在体内累积,因此微量的羟基苯甲酸不太可能造成健康危害。欧洲消费品科学委员会在2006年的声明称,根据现有的数据,无法对美容产品中的羟基苯甲酸含量不高于0.4%(欧盟允许的限量)时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做出定论。

市场上用来染黑色、红色和金色头发的染发剂多数含有4-氨基联苯(4-ABP),这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深色染发剂,增加了患淋巴瘤和骨髓瘤的风险。另有研究表明,使用永久染发剂的人,患膀胱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1倍。此外,永久染发剂使用p-苯二胺和过氧化物,能引起过敏。

J Appl Toxicol. 2004 Jan-Feb;24(1):5-13.
http://ec.europa.eu/health/ph_risk/committees/04_sccp/docs/sccp_o_074.pdf

(编写:方舟子)

问:市场上在推销抗菌洗手液、肥皂,它们比普通肥皂更好吗?

答:大部分抗菌肥皂和洗手液里的抗菌成分是一种叫做三氯生的物质,或者与它类似的三氯卡班。三氯生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生长,并有一定的抗病毒和抗真菌能力,被当作添加剂广泛用于日用化学品,除肥皂和洗手液之外,还有淋浴露、洗发水、漱口水、洗面奶、化妆水、洗衣液和空气清新剂等等。在日用化学品中,三氯生的含量一般在0.1%至0.45%之间。

日用品生产厂家通常在广告中声称,抗菌肥皂比普通肥皂的抑菌功能更强、能够更好地保护健康。但科学家对1980年至2006年间发表的相关医学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后发现,迄今进行的试验都没有发现对上述结论有利的证据。对于咳嗽、发烧、腹泻和皮肤感染,坚持使用含三氯生或三氯卡班的肥皂或抗菌液洗手,并不能起到比用普通肥皂洗手更好的预防作用。有一些试验表明抗菌肥皂对抑制手上的细菌生长更为有效(你经常可以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类似的演示),但前提是三氯生浓度远超过日用化学品的里的通常含量,或者连续多天频繁地长时间洗手。也就是说,用正常方式洗手的话,市面上抗菌肥皂的抑菌效果并不比普通肥皂更好。

研究还发现,使用抗菌肥皂有可能会帮助细菌产生抗药性,包括对三氯生本身的抗药性,以及对一些临床使用的抗生素的抗药性。但这方面的数据还不充足,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至于几年前曾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三氯生致癌”传言,迄今还没有确切证据支持这一点。

http://deepblue.lib.umich.edu/handle/2027.42/55477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19/content_2851048.htm

(编写:碧声)

问:公共卫生间有的提供纸擦手,有的用吹干机,哪一种更环保?

答:这又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吹干机要用电,而在许多中国城市,电一般来自火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或烧煤或烧油,会产生大量的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以及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纸巾表面看起来不用电,而且干起手来比吹干机快,似乎优于吹干机。但是,生产纸巾不仅要消耗木材,而且也要用电,还会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工业废水。另外,运输纸巾也要消耗燃油,收集和处理用过的纸巾往往还涉及到塑料垃圾袋、掩埋或焚烧垃圾。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为纸巾如此长的从生产到处理的链条,相对环节比较少的吹干机,在环保方面它要劣一些。所以,一般而言,干手用吹干机比用纸巾更环保。况且,用吹干机干手,会比纸巾更彻底些(少留一些适合细菌生长的湿润角落)。

当然,如果你不在乎卫生,最环保的干手办法,是洗完后,甩甩手,然后在裤子上擦一擦。:-)

(编写:太蔟)

问:衣服干洗会带来什么健康、环境问题?

答:干洗并不“干”,而是使用有机溶剂去除衣物上的污垢。大多数干洗使用四氯乙烯做为主要溶剂。四氯乙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带有刺激性的香味,很容易挥发。它的去污能力很强,不会使衣服缩水或掉色,不会燃烧,能被反复使用,经济上比较划算。

但是四氯乙烯是一种有毒物质,对身体健康和环境都能造成危害。四氯乙烯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浓度有多高和接触时间有多长。如果接触到高浓度的四氯乙烯,即使时间很短,也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以及皮肤、眼睛刺痛等症状。长期接触四氯乙烯能对呼吸道和肝脏造成伤害。四氯乙烯还是一种致癌物质。一些研究表明,干洗工人由于长期接触四氯乙烯,患某些类型的癌症的风险较高。女干洗工人的自然流产率是一般女性的两倍,男干洗工人有较低的精子数量和较多的精子畸变。干洗之后工人会试图将四氯乙烯从衣服中清除掉。虽然衣服中仍然可能含有少量的四氯乙烯,其量不太可能对一般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在干洗过程中,多数四氯乙烯通过窗口、通风设备、空调进入室外空气中,能在大气中存在几星期,然后降解成其他物质,有的降解物有毒性。四氯乙烯本身不会破坏臭氧层,但是其降解产物有的被怀疑能破坏臭氧层。干洗产生的垃圾、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四氯乙烯,如果进入土壤、水道中,能毒害植物、动物,并且污染饮用水。

(编写:方舟子)

问:如何减少衣服干洗带来的健康、环境问题?

答:你如果进入干洗店后能闻到干洗溶剂气味,这表明该店的溶剂使用或干洗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考虑换另一家干洗店。

如果新干洗过的衣服上能闻到溶剂气味,表明干洗溶剂没有清理干净,应要求干洗店进行处理。衣服上残留的微量溶剂无法闻出来,为保险起见,刚刚干洗过的衣服不要马上穿,可先在室外晾一晾,以减少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现代干洗机一般采用“干-干闭合回路技术”,从干态的脏衣放入机中开始洗涤,到干态的净衣从机中取出,都在一台机器内,把排放物减至最低程度。但是有的干洗店可能还在使用“双机转移法”,用两台机器,一台洗涤,另一台烘干,衣服是在干洗剂浸湿状态从一台机器转入另一台机器的。这种方法增加了干洗溶剂的排放,应避开这种干洗店。

大多数干洗店使用的干洗溶剂四氯乙烯对健康、环境有危害,要减少衣服干洗带来的健康、环境问题,应改用其他更加环保的溶剂,例如使用硅氧烷溶剂,它对身体和环境无危害,将降解成水、砂和二氧化碳。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改用“湿洗”,它与传统的干洗、水洗都不同,使用水性界面活性剂和水,并通过控制洗衣机转速,找出一个最小缩水率,开机洗涤几分钟后便脱水、烘干,既能防止缩水,又能达到最佳洗净效果。下次去洗衣店干洗时,记得问问有没有更环保的洗涤方法可供选择。

(编写:方舟子)

问:洗衣粉中的成分会对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答:洗衣粉的主要去污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了有更多更强的洗涤功能,洗衣粉还添加了其他成分:软水剂能软化水,从而保护表面活性剂增加去污效果。碱剂提高碱度,更易于污垢的水解和分散。漂白剂可以减轻衣物的泛黄程度。荧光增白剂能让衣物颜色更亮。香精能掩盖化学成份的固有异味或衣服中的汗味。柔软剂、纤维素酶、抗静电剂、护色剂等能保护织物、改善织物手感。

但洗衣粉中添加的物质越多,对健康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就越大。表面活性剂、碱剂与皮肤接触后,会洗掉皮肤上的油脂,破坏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变得粗糙。强力洗衣粉配入了更多的碱性物质,更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荧光增白剂是致癌物质。香精会引起一些人过敏。这些物质做为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海洋之后,都有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含磷洗衣粉使用的软水剂为三聚磷酸钠,磷排入河流、湖泊能使水富营养化,藻类繁殖特别迅速,使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因此应该尽量选购成分较为简单、对水质污染小的洗衣粉,像增白剂、护色剂、香精这些成分都是不必要的。要避免让洗衣粉直接接触皮肤,用手洗衣物时,最好用肥皂而不用洗衣粉。

(编写:方舟子)

问:为什么不要用含磷的洗涤剂?

答: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来增加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但过量的磷会使河流、湖泊和海洋出现富营养化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暴发式生长,水中含氧量急剧下降,藻类分泌物还可能使鱼虾和贝类窒息或中毒,最终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红、蓝、白等异常颜色,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在自然条件下,水体中磷积累的速度缓慢。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其中生活污水里的磷主要来自含磷洗涤剂。含磷的合成洗涤剂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其普及,水体磷污染开始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在60年代末,美国约有1万个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北美五大湖之一伊利湖一度成为鱼类几乎绝迹的“死湖”。1980年,目前欧盟25国有近90%的水域富营养化,整个欧洲的污染比例约为45%。

美国、欧洲和日本关于遏制磷污染的努力于70年代开始,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取得较明显的进展。有关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洗涤剂中的磷含量,二是加强污水处理。这使一些水域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伊利湖和瑞士日内瓦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制订禁磷或限磷的法律,美国的含磷洗涤剂生产约在1994年左右自发停止。欧洲部分国家实现了洗涤剂无磷化,日本的洗涤剂无磷化程度在80年代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http://pubs.usgs.gov/wri/wri994007/
http://www.epa.gov/grtlakes/gls/gls02.html
http://www.zhb.gov.cn/tech/hjjc/xcd/200604/t20060421_76083.htm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water/pollution/phosphates/pdf/phosphates_xsum.pdf

(编写:碧声)

问:各式洗涤剂排到下水道中,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么?

答: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我们要用到许多种洗涤剂和其它化学用品,包括洗衣用的洗衣粉、洗衣剂和柔软剂,洗澡用的沐浴液、洗发液和护发素,以及厨房用的洗碗剂、洗水果剂,另外还有洗手液、马桶清洁剂等等。这些洗涤剂和化学用品,用毕会被冲到下水道中,最终会进入河流。

为了确定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主要是对河流中生态系统)的影响,日本科学家在2004年做了大量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采用在河流中常见的水蚤为实验对象,观察测量不同浓度的洗涤剂对它们行动能力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最有毒的是洗衣服用的洗衣粉(剂)和柔软剂,毒性最轻的是洗发液和护发素,洗碗剂、洗手液等居中。因为水蚤处于食物链的低端,所以排放到河流中的洗涤剂对环境是有负面影响的。

http://sciencelinks.jp/j-east/article/200424/000020042404A0869530.php

(编写:太蔟)

问:如何减少洗涤剂的使用?

答:洗涤剂通过下水系统,最终进入到河流,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不可能不使用洗涤剂,但是可以通过改变习惯以及使用新技术,尽量减少洗涤剂的使用。比如说,我们洗衣服,应在脏衣服积累到够一缸时集中去洗,而不是零散地去洗。另外,尽量用温水洗,以强化洗涤效果。这两项措施,都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洗衣剂的使用。现在有的洗衣机可以不用洗涤剂。如采用它,会对环保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洗浴频率也不应太高,比如在冬天就可以缩减洗浴次数,否则会消耗不必要的洗浴洗发用品。厨房清洗,也应象洗衣一样,尽量将用过的碗筷等餐具集中清洗,而不是零零散散。有的洗碗机,通过高温蒸汽洗涤消毒餐具,对洗涤剂的使用非常节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

(编写:太蔟)

问:听说清洁剂含有有害健康的化学物质,是真的吗?

答:有不少研究表明清洁剂等家用清洁产品中含有一些能带来健康风险的化学物质。

清洁剂通常含有丁基溶纤剂做为溶剂,是一种有害空气污染物,具有神经毒性、肝毒性和肾毒性。清洁剂通常还含有萜烃(某些植物挥发油的成分),它与地面上的臭氧混合时能生成致癌物质。

清洁剂普遍含有次氯酸盐,容易分解产生氯,挥发到空气中产生有害气体氯气,对呼吸道造成刺激,能使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发生病变,可导致多种呼吸道疾病。

许多清洁剂含有四氯乙烯,是一种有毒物质,对皮肤、眼睛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四氯乙烯能对呼吸道和肝脏造成伤害。四氯乙烯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有的清洁剂含有结晶二氧化硅,对眼睛、皮肤和肺有刺激性,也是一种致癌物质。

(编写:方舟子)

问:浴巾多长时间洗一次,既卫生又环保?

答: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问十个人,可能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在夏天,因为洗浴得频繁,浴巾应比冬天常洗常换。

据网上的讨论,有的人每次洗浴后都要换一个新浴巾,有的每两三天换一次,有的每星期换一次。当然,还有极端懒惰或不讲卫生的人,一直要把浴巾用到有味才换洗。

住过卫生条件较好又有环保意识的宾馆的朋友,可能会在床上看到一个纸片,建议为了节省用水,不要将只用过一次的浴巾扔到地面(意思是请服务员换新的)。

浴巾洗得过频,会浪费水电,用的洗涤剂也会污染环境。一条浴巾使得过长,则可能会滋生细菌,带来卫生问题。将两个因素折衷考虑,一般在夏天,每两三天换一次为好;在冬天,每星期一次就可以了。

(编写:太蔟)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最高科学家”的陨落

19 03 2009年

    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迫切地想成为科学强国,更把做出科研成果当作是为国争光吗?有的,韩国。韩国在某些技术研发领域可与美日竞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却相当落后,乏善可陈。因此,当有人破天荒地声称做出了领先世界的科学成果,而且还通过连续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了世界科学界的认可,各种崇高的荣誉也就纷至沓来,国家封他为“最高科学家”这个连牛顿、达尔文都不曾得过的称号,而民众更视之为民族英雄。不幸的是,这阵狂热仅仅持续了一年多,国光就成了国耻。

    黄禹锡如果不是在韩国,绝无可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当然也不至于摔得那么惨。他的研究工作,和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家的工作一样,只是对英国科学家在1997年一项惊人的科研成果的拓展。那一年,伊恩·维尔穆特等人宣布用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绵羊“多莉”,这项改写了教科书的成果采用的是一项并不新颖的技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从一头六岁白羊的乳房取出一个细胞做为供体,从一头黑脸羊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母细胞,除去细胞核做为受体。把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也就是说,乳房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了卵母细胞中),在电击刺激下,这个细胞像受精卵一样开始分裂、扩增,生成了胚胎细胞。胚胎细胞植入另一头母羊的子宫,五个月后生出了一头羊羔。

    这项技术已存在多年,很多实验室都能掌握。很快,其他实验室纷纷跟进,用相同的方法照葫芦画瓢克隆出了其他动物。1999年,韩国首尔大学兽医学院教授黄禹锡宣布克隆出牛,成了韩国宣称克隆出动物的第一人,他从此开始成为韩国的科学明星。不过,此时已有4头克隆牛在其他国家诞生了,而且他并没有发表任何数据来证明他的宣称,在国外并无影响。

    2004年2月,黄禹锡宣布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人的胚胎,从中分离出干细胞,并在美国《科学》发表了论文。此前已有美国公司宣称克隆出人的胚胎,但并没有从中分离出干细胞,所以黄禹锡的宣称立即引起了轰动。克隆人胚胎的目的不是为了克隆人(所谓生殖性克隆),而是为了研究如何利用它来治疗疾病(所谓治疗性克隆),就必须能够从中分离出能够分化成各种细胞的干细胞。更令人震惊的是,黄禹锡宣称其成功率很高,比较实用:仅尝试了242个卵子就成功克隆出1个胚胎干细胞系。

    2005年5月,黄禹锡宣称他的克隆结果又有了重大改进,成功率高得惊人,仅仅用了185个卵子就克隆出了11个胚胎干细胞系,而且是用9个不同年龄、性别和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的体细胞做供体克隆出来的,为实现治疗性克隆又迈进了一步。这个成果随后又发表在《科学》上。8月,黄禹锡宣布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并在英国《自然》发表了论文。

    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接二连三做出领先世界的成果,一下子让黄禹锡也成了国际科学明星。黄禹锡被政府封为韩国“最高科学家”,获得了创纪录的科研经费:自1998年以来黄禹锡从韩国政府获得的科研资助一共是658亿韩元,再加上企业的资助,超过700亿韩元(约等于7千万美元)。

    但是他的麻烦也已经开始了。给他带来麻烦的是曾经参与在2004年《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工作的一名姓柳的同事,他由于不满黄禹锡的做法而离开了研究小组。6月1日,柳某给韩国MBC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PD手册”的网络举报箱发去一封电子邮件。几天后,节目编导对柳某做了匿名录音采访。在采访中,柳某称黄禹锡实验存在伦理问题,所用的卵子是逼迫研究小组中女成员捐献的,而且黄禹锡实验室并没有技术能力能够获得2005年《科学》论文的结果,可能造假。

    “PD手册”节目组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他们以拍摄介绍韩国生物技术的专题片为幌子,对2005年论文的一些共同作者做了采访,获悉11个干细胞系中只有两个(2号和3号)做过证明是干细胞的实验,而且是从汉城MizMedi妇女医院那里得来的。10月,节目组又到美国对论文的另一作者金善钟做了暗访。金善钟此时在黄禹锡的合作者、匹兹堡大学教授杰拉尔德·夏腾实验室工作。节目组编导告诉金善钟,他们已掌握了黄禹锡造假的证据,并欺骗他说,韩国检察机关已经开始调查此事。金善钟承认他对两个细胞系的照片进行复制,用来代表11个细胞系,但是是在黄禹锡的指示下这么做的。节目组用暗藏的摄像机录下了对金善钟的采访。

    可能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夏腾在11月11日突然宣布中断与黄禹锡的合作关系,他们已合作了两年,一起发表了《科学》论文。夏腾说是由于他发觉黄禹锡所用的卵子的来源有问题。11月21日,论文作者之一、负责向黄禹锡提供卵子的汉城MizMedi妇女医院理事长卢圣一举行新闻发布会,承认他给每位卵子提供者支付了1400美元。第二天,“PD手册”播出了调查的第一部分“黄教授卵子出处疑问”,指控黄禹锡在论文中对卵子的来源说谎。

    此时对黄禹锡的指控还只限于他对卵子的采集有违生命伦理。黄禹锡痛快地承担了责任,他在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有两名助手自愿捐赠卵子,其他妇女则因为提供卵子而获得报酬。他声称他事先并不知情,但愿意为此道歉,将辞去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

    新闻发布会后,大多数政府官员、媒体、公众都表示支持黄禹锡。数百名韩国妇女宣称她们乐于捐赠卵子给黄禹锡做实验。“PD手册”则成了众矢之的。MBC电视台的网站论坛上贴满了观众指责“PD手册”的帖子。“PD手册”节目所有的赞助商都撤销了广告。12月7日,MBC暂停了“PD手册”节目,决定不播出指控黄禹锡论文造假的后续节目。

    但是在2天前,韩国生物研究信息中心的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匿名帖子,标题是:“这个节目必须继续……”指出黄禹锡2005年《科学》论文所用的一组干细胞照片明显是用两张照片重复“克隆”出来的。第二天,另一个匿名帖子指出该论文还存在重复使用DNA指纹图的问题。这些指控在网上激起了热烈讨论,随后又在韩国传统媒体上获得报道。12月12日,首尔大学宣布启动对黄禹锡的调查。MBC也播出了指控黄禹锡论文造假的后续节目。

    12月29日,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调查结果,黄禹锡2005年论文中所称的11个克隆干细胞系全都是假的:其中的9个根本不存在,是重复使用2个细胞系的数据冒充的,而这2个干细胞系并非克隆而得,而是普通的胚胎干细胞系。2006年1月10日,调查委员会又宣布黄禹锡2004年的论文也是捏造的,不过克隆狗是真的。第二天,《科学》撤销了黄禹锡的这两篇论文。

    1月12日,黄禹锡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歉意,请求宽恕。但是他只承认夸大了数据,否认造假,认为是MizMedi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调换了样本陷害他。此前黄禹锡已宣布将辞去首尔大学教授一职,但首尔大学不许他辞职,而是在2月9日解除了黄禹锡及与造假有牵连的6名教授的职务,并在3月20日将黄禹锡开除。3月21日,韩国政府剥夺黄禹锡“最高科学家”荣誉称号。5月12日,韩国检察厅正式起诉黄禹锡犯有夸大学术成果骗取赞助款项、挪用研究基金、违反生命伦理三大罪名。此案还未审理完毕。目前黄禹锡担任新成立的私人研究机构韩国水岩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团队继续从事动物克隆。韩国政府禁止他再从事人胚胎克隆。

    黄禹锡造假事件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一时间让他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学术造假者。韩国媒体不必说,美国和中国媒体也对这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不断追踪报道、评论。

    美国媒体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干细胞研究在美国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争议又非常大的话题。宗教保守势力要保护胚胎的“生命权”,反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屈从于保守势力,对干细胞研究做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科学界一直在强调干细胞研究将会造福人类,在医学上会有广泛的应用,会成为治疗许多不治之症的强大武器,限制干细胞研究是愚蠢的。黄禹锡的研究成果似乎使这个“美丽新世界”如在眼前,增加了科学界向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它的破灭使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成效产生了怀疑。

    美国媒体对黄禹锡事件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有美国大学的教授也被卷了进去,而且黄禹锡造假的论文,是发表在美国刊物《科学》上的。黄禹锡两次骗过《科学》,似乎让《科学》觉得很丢脸,其主编曾表示要考虑改进现在的论文发表程序,以防范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以前也有造假者骗过《科学》,但并没有引起这样的反思。其实《科学》在这一事件中并没有不当的做法,遵循的是学术期刊的发表惯例,先让三名同行审稿才发表。同行审稿时主要是看论文本身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成果是否重大,并不会轻易怀疑论文的作者造假。除非假造得很拙劣,否则也不太可能在审稿时被发现有假。

    《科学》的主编说要改变这一已在学术界实行多年的惯例,以后对类似的成果可能要采取先由其他实验室验证过了,再发表论文的做法。其实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曾经有学术刊物采用过,这会大大延长论文的发表周期,不利于学术交流。因此现在的通行做法是先发表论文再说。这并不是说科学成果无需经过他人的检验就能获得承认。发表论文只是成果获得承认的第一步,但是并非等于定论,还要看能否经得起他人的检验。是否能被独立地重复出来,永远是一个科学成果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都会有人有兴趣去重复,实际上大部分成果都没有人重复,但是重大的成果是肯定会被重复的,弄虚作假很难不被发现。

    先发表论文,再检验,如果检验不出来,就不承认你。先信任你,如果发现你辜负了这种信任,就严厉地打击,让你从此没法再在科学界混下去。这种“后发制人”的做法是现在科学界的游戏规则,虽然无法防止造假,却可以保证造假者难以得逞,而且造假的代价太大,让人不敢轻举妄动。即使通过弄虚作假获得很大的名声、利益,也会有身败名裂的一天,黄禹锡就是前车。

    中国当前学术造假之所以这么泛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游戏规则没有被遵守。造假容易得逞,获利很大,而成本很低,低到几乎为零,即使事情败露,其名利也不会受什么影响。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类似黄禹锡这样的世界级科学明星,但是国家级科学明星、院士被发现造假的已经不少,有哪个受到了调查、处理的?有哪个敢于面对公众,表示歉意的?如果黄禹锡是中国的“最高科学家”,现在恐怕还过得好好的。

    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之争离我们很遥远,国际科学界的游戏规则是否需要改进也不是当务之急。我们关注黄禹锡现象,更应该反思中国自身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政府机构来说,应该向韩国学习,要管事,要敢于揭家丑,出了问题就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而不要视若罔闻,乃至遮掩、包庇。甚至黄禹锡敢于开新闻发布会面对公众,表示歉意,引咎辞职的勇气,也是值得中国学术造假者学习的。

2009.2.25

(《经济观察报》2009.03.16)



进化论的敌人

18 03 2009年

    有报道称,根据一项民意调查,“半数英国人不信进化论”。有人联想起2003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71.8%的中国公众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这个结论,于是感叹进化论在中国有多么流行,达尔文未必能料到他的进化论会在中国受到如此厚爱。
    其实比较用不同方法做的调查结果没有什么意义,用相同的调查方法才能说明问题。同样对英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有近75%的英国公众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这个结论,比中国还要高些。
    不过,也有些发达国家的公众对进化论的接受程度不如中国。最明显的是美国,只有40%的美国人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我们不要因为中国人接受进化论的比例远高于美国人就觉得中国人厚爱进化论。应该奇怪的是为何美国人如此排斥进化论,对进化论的接受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倒数第一,对不起其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地位。
    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不是因为美国人更富有怀疑、批判精神,恰恰相反,是因为美国人更加盲从——对宗教信仰的盲从。美国是原教旨基督教的大本营,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坚信必须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基督教《圣经》上的每一句话,而既然《圣经》清清楚楚地说了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万物并按其影像创造了人,那么进化论就只能被当成是离经叛道的歪理邪说。
    那些主张科学和宗教能够和平共处、把科学和宗教的对立当成过时观点的人应该睁眼看看美国战场上弥漫的硝烟。那些声称美国学校教进化论比中国教得如何高明的人,应该先去看看美国中学课堂是什么样。根据2007年的调查,大部分美国中学的生物课只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草草教完了与进化论有关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避免教进化论。美国中学生物教师中,认同美国科学院关于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一说法的只有四分之一,认为人类进化与上帝无关的不到三分之一,相信上帝在引导人类进化的倒有近一半,相信人类是在一万年前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占六分之一,把神创论当成科学理论教给学生的占了八分之一——尽管美国法律禁止在公立学校教神创论。
    美国进化论教学的惨状让美国科学界人士痛心疾首,却让某些中国学者当成学习榜样,岂不滑稽?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中国公众接受进化论的程度高于某些西方国家当成是反常而要反思其成因。中国公众对进化论并没有“厚爱”到让人放心的程度,值得反思的倒是,为什么还有近30%的中国人不接受进化论?
    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从未接触过进化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还有9%的人是文盲,他们显然对进化论一无所知。即便如此,仍有20%有文化、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排斥进化论,而他们通常并不排斥原子论、相对论等其他科学理论。中国虽然没有排斥进化论的文化传统,但是当神创论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渗透进来时,其影响仍不容小觑。一些文化人把信仰基督教当成了时尚,而他们皈依的往往是原教旨基督教,因为原教旨教派最有传教的狂热。
    相应地,神创论的著作也被有组织地引进到中国,而且不是做为宗教读物,而是以科学著作的名义引进的。在北京一家图书大厦的科普柜台,《物种起源》被许多本“科学神创论”著作《达尔文的黑匣子》、《审判达尔文》挤到了一旁,而进化论的当代科普著作则难得一见。这就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这样的印象:进化论是一百年前过时的古董,“科学神创论”(或美其名曰“智能设计论”)才是最新的科学。
    影响所及,就连某些不信教的文化人也把怀疑、批判进化论当成了开明、进步的表现。这些人本来对进化论就无好感。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这让他们觉得有伤人类尊严,而进化论那种机械的、看上去很冷酷的世界观,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神秘世界的向往。“科学神创论”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依据。
    进化论的时间尺度以亿万年计,得出的结论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违背,本不容易理解。但是进化论看上去又很简单,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分子式、数学公式(其实一般人并不知道,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中定量化程度最高的学科,要掌握它离不开分子式、数学公式),又让人觉得即使不懂生物学也可以对它指手画脚,轻而易举地想出一些理由加以否定。这些人还会觉得自己很有科学精神。
    在西方,反对进化论被主流媒体视为落后保守、愚昧无知、盲目迷信、没有科学素养的典型。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反进化论思潮在中国媒体上能获得同情乃至推崇,这才是更为反常的,也更值得反思。

2009.3.2

(《中国青年报》2009.3.18)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九)——室内污染

12 03 2009年

问:室内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答:在任何一所房子里都有许多室内空气污染源。它们包括石油、煤气、煤油、煤、木头和香烟等可燃性物质;建筑和装修材料,例如石棉、地毯、家具;家用清洁和维修用品、个人卫生用品;中央加热、空调和加湿系统;来自外部的污染,例如氡气、农药和室外空气污染。

一些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甲醛,来自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家具、地板、衣料、塑料绝缘体;香烟烟雾,来自吸烟;氡气,来自土壤、水源、建筑材料;一氧化碳,来自不通风的煤油炉、煤气加热器、气炉、木材炉、壁炉;苯并芘,来自吸烟、木材炉;二氧化氮,来自通风不好的气炉、加热器、吸烟;苯乙烯,来自地板、塑料制品;三氯乙烯,来自喷雾剂;氯仿,来自热水器中处理过的含氯的水;侧二氯代苯,来自空调、人造樟脑球;四氯乙烯,来自熨斗在衣服上留下的烟雾;石棉,来自石棉建材。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三种最危险的室内污染物是香烟的烟雾、甲醛、氡气。

有些污染源,例如建筑材料、家具和空气清新剂之类的用品,不断地或多或少地释放出污染物。其他的污染源则是间断性地释放污染物,与室内活动有关,例如吸烟;使用不通风的炉灶、加热器;使用清洁剂、脱漆剂、杀虫剂等。在这些活动之后,高浓度的污染物能够在空气中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http://www.epa.gov/iaq/pubs/insidest.html

(编写:方舟子)

问:如何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答:有三项基本策略可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一、控制污染源。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是消除各个污染源或减少污染物释放量。某些污染源,例如石棉材料,可以密封起来。有的污染源,像煤气炉,可以进行调整降低其污染物释放量。防止香烟烟雾污染的最好方法是不在室内吸烟,也不允许别人这么做,让吸烟者到室外去。

二、增加室外空气进入室内的量,例如开窗、开门、开换气风扇、使用窗式空调,在浴室、厨房安装抽风扇。特别是,在进行某种能产生高浓度的污染物活动时,例如油漆、剥漆、用煤油加热器加热、烹饪时,更应注意同时采取尽可能多的方法增加室内外空气的交流。在许多情况下,控制污染源要比增加通风更有效益,因为增加通风能增加能耗。

三、使用空气净化器。市场上有许多种类型和大小的空气净化器,从比较便宜的桌面型空气净化器到昂贵的全楼房空气净化系统都有。有的空气净化器能高效地清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的(包括大多数桌面型空气净化器)则效率很低。但是空气净化器通常并不用于清除气体污染物。

http://www.epa.gov/iaq/pubs/insidest.html

(编写:方舟子)

问:室内生物污染有什么危害?

答:室内生物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宠物的皮屑和唾液、螨虫、蟑螂、花粉等。有些生物污染物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肺炎、鼻炎和哮喘。能引起过敏的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螨虫和花粉。老鼠尿中的蛋白质也是一种过敏原,干了以后能通过空气传播。霉菌能释放导致疾病的毒素。中央空调系统一旦被污染,会孳生霉菌和其他生物污染物,并传播到整个房屋。有些传染病,例如流感、麻疹和水痘,通过空气传遍。由生物污染物引起的症状包括打喷嚏、流泪、咳嗽、呼吸短促、晕眩、嗜睡、发烧和消化问题。

通过控制房间内的相对湿度,能够减少某些生物污染源。室内相对湿度通常应保持在30~50%。将湿度保持在50%以下能够防止水蒸气在室内凝结。积水、潮湿的表面会孳生霉菌、细菌和昆虫。螨虫也适宜在湿润、温暖的环境中生长。在浴室、厨房安装通向室外的抽风扇,能够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地毯、建筑材料被水打湿后最好应在24小时内清洁、干燥,否则容易孳生细菌、霉菌。要保持房间的清洁,定期清洗房间能够减少螨虫、花粉、动物皮屑和其他过敏原。如果使用加湿器,应根据说明书清洗并每天更换干净的水。如果加湿器孳生了生物污染物,它们产生的毒素就可能导致肺炎和发烧。空调、去湿器和冰箱的蒸发器也应经常清洗。

http://www.epa.gov/iaq/pubs/insidest.html

(编写:方舟子)

问:家里装修要用许多涂料、粘合剂等化学物质。哪些对人体有害?该如何避免它们对我们的伤害呢?

答:为了让住房美观卫生,我们在装修时会选择瓷砖,来铺地面以及墙壁(尤其是卫生间和厨房)。将瓷砖固定在地面或墙壁上,并将瓷砖连成一体,我们要使用粘合剂。有的人选择用木质地板来铺地面,这也需要粘合剂。我们一般还会买涂了油漆的木制家具。新家具上的油漆以及粘合瓷砖或地板的粘合剂,一般会释放出许多化学分子,其中一些对人体是有害的。油漆和涂料会散发出挥发性很强的有机物。粘合剂会散发出甲醛。这些气体不仅刺鼻,长期吸入,还会对人体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市场上有所谓的环保涂料、环保粘合剂等。这些物质在散发出的气体种类和数量上一般会小于传统涂料和粘合剂,但仍不能做到零污染。所以不管用的是传统涂料、粘合剂还是环保涂料、粘合剂,新装修房都应该进行通风和净化。根据不同季节和通风条件,新装修好的房子一般应该通风15天-30天。我们还可以选择活性炭吸附剂,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

(编写:太蔟)

问:地毯会带来什么环保问题?

答:地毯在从生产、铺设、使用到废弃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环境问题。生产地毯时,热定型、染色和上胶等工序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造成空气污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生产1平方码(约0.836平方米)的尼龙地毯,大约会向大气中释放1~2克VOC。

地毯铺设在居室中后,地毯本身和铺设所用的胶合剂等会释放出VOC,污染室内空气。不过,如果居室通风良好,新地毯安装48~72小时后,其VOC排放会降到很低的水平。地毯还会成为藏垢纳污之所,成为室内主要有毒物质来源之一。霉菌、尘螨、杀虫剂等会沉积在地毯里,地毯灰尘中还可能含有铅、镉、水银、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污染物,这对喜欢在地上玩耍的幼儿危害特别大,脏地毯是导致儿童哮喘、过敏乃至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使用寿命结束之后,废弃地毯的处理是另一个大问题。据估计,美国每年有超过40亿磅(1磅=0.454千克)的地毯成为固体垃圾,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重的1%及总体积的2%。废弃地毯十分沉重,而且体积巨大、难以压缩,是较难处理的一种垃圾。地毯回收行业于近几年来兴起,回收尼龙地毯的技术相对成熟,其他材质的地毯纤维如何回收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http://www.epa.gov/epp/pubs/products/carpets.htm
http://www.epa.gov/ttn/chief/conference/ei11/toxics/mulholland.pdf
http://www.epa.gov/iaq/pubs/hpguide.html#faq6
http://www.oursci.org/ency/medi/027.htm

(编写:碧声)

问:有没有什么植物能够帮助清洁家里的空气?

答:家具、室内装潢、地毯、衣服、窗帘等都有可能不断地释放出有毒气体污染室内空气,这些气体包括甲醛、苯、三氯乙烯以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果你使用空气清新剂,并不能真正清除这些有毒气体,反而进一步污染了空气。开窗通风是清除这些气体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冬天以及开空调时并不适用。另一种办法是种植一些能够清洁空气的观赏植物。植物的叶子、根以及土壤中的细菌都能吸收有毒气体。美国太空总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研究过植物清洁室内空气的作用,发现室内植物在24小时内可以清除87%的室内污染物。1994年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盆吊兰在6小时之内就能清除掉一个小房间内的甲醛。

根据美国太空总署的研究,清除甲醛能力较强的植物包括:波斯顿蕨、菊花、软叶刺葵、银线龙血树、雪佛里椰子、洋常春藤、垂叶榕、白鹤芋、散尾葵、香龙血树(巴西铁树)。清除苯能力较强的植物包括:非洲菊、菊花、白鹤芋、银线龙血树、雪佛里椰子、三色铁、虎尾兰、银王亮丝草、洋常春藤。清除三氯乙烯能力较强的植物包括:非洲菊、三色铁、白鹤芋、银线龙血树、雪佛里椰子、香龙血树、虎尾兰、洋常春藤。

此外,广东万年青、吊兰、喜林芋、绿萝(黄金葛)、绿巨人(一帆风顺)也都被发现能有效地清洁室内空气。

http://ntrs.nasa.gov/archive/nasa/ssctrs.ssc.nasa.gov/indr_landscape/indr_landscape.pdf

(编写:方舟子)

问:在家中点蜡烛、烧香是否会污染室内空气?

答:点蜡烛有可能污染室内空气,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为了使得蜡烛融化时烛芯不会倒,烛芯中一般含有金属,有的烛芯用的金属是铅,铅含量能高达50%以上。这样,在点燃蜡烛时,就有可能使室内空气中的铅浓度高到被吸入体内能损害健康。空气中的铅沉淀到表面上后,如果被儿童接触到,有可能通过皮肤进入儿童体内。二、点蜡烛还可能释放出甲醛、乙醛、丙烯醛等有害气体。三、在燃烧不完全时,蜡烛会冒烟。这与蜡烛的成分、烛芯长度、通风状况有关。香味蜡烛要比无味蜡烛更容易产生烟。点蜡烛产生的烟不仅会熏黑天花板、墙壁,而且由于这种烟的颗粒很细小,有可能渗入肺的深处。吹灭蜡烛能产生较大量的烟。如果用湿布、烛剪来熄灭蜡烛,可减少烟的产生。

烧香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研究烧香产生的烟的成分,发现含有苯、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物质,它们的浓度有时高到能危害健康。有一些研究表明,吸入烧香的烟与患癌症、哮喘、接触性皮炎有关。另有研究认为烧香的烟可能有导致基因突变和遗传毒性的后果。市场上的所谓环保香,释出的污染物和一般香相差无几。

http://www.epa.gov/ordntrnt/ORD/NRMRL/Publications/600SR01001.pdf
http://www.epa.gov/appcdwww/iemb/insideiaq/ss01.pdf

(编写:方舟子)

问:在灶或壁炉中烧木柴是否会污染室内空气?

答:人类燃烧木材来取暖和烧烤食物,有很长的历史了。谈起篝火,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浪漫幻想:在夜空下,一些人围坐在火堆旁,看着跳跃不定的黄色火焰,感受到篝火散发出来的暖意,嗅着被烧烤的食物的香味。这感觉一定很奇妙悦人,以至于在科技发达的今日,有人依旧喜欢在家里安个壁炉,燃烧木材,称之为有品味的生活。

其实,不管是在炉灶中(许多北方农家的主要取暖方式)还是在壁炉中燃烧木材,对室内和室外环境都会带来污染。木柴的充分燃烧,需要大量的氧气。在一般的炉灶和壁炉中,做到这一点很难。木材不充分的燃烧,会产生呛人的浓烟。这浓烟中除了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如一氧化碳)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颗粒。这些颗粒被吸到肺里,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伤害。烟囱并不能把燃烧产生的烟全都排到室外,一部分会弥漫到室内,污染那里的空气。即便完全排到室外,这些燃烧产物也会先污染环境,然后再通过通风系统回到室内。

即便燃烧空间够大,并用吹风机来增加供氧,在室内炉灶和壁炉中燃烧木材仍不是个好主意,因为燃烧过程会从室内吸去大量的氧气,使室内氧气含量降低,对室内居民带来不良影响。

(编写:太蔟)

问:经常使用空气清新剂好吗?

答:不好。市场上花样繁多的空气清新剂,主要由乙醚和香精等成分组成。这些成分挥发到空气中,被人长期吸入呼吸系统,会产生不良反应。某些空气清新剂中的芳香剂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以及刺激孩子的呼吸道粘膜。

另外,空气清新剂并不能使空气真地“清新”。它只是用浓度很高的一些比较悦人的气味,掩盖了一些人们不喜欢的异味而已,并没有清除异味。要真正使空气清新,人们应该使室内多和室外通风,并使用空气过滤器,以稀释或消除异味气体。

(编写:太蔟)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八)——家庭节能

11 03 2009年

问: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城市三口之家每年平均消耗多少能源、水和食物?

答:一个人一生要消耗的食物,总重量与六头大象相仿。平均到年,一个成年人大概要吃掉88公斤肉(家畜、家禽和鱼)、14公斤鸡蛋、270公斤奶制品、34公斤脂肪、90公斤面粉和谷物以及320公斤的水果和蔬菜。把这些分类加到一起,一个成年人一年要吃掉800多公斤食物。

一个三口之家,如果假设孩子食量是父母的一半,那么全家每年要吃掉近2吨食物。

这个家庭每年水的消耗,大约为16万公升,也就是160吨。

能源方面,在美国平均家庭年耗电量约为1万度。考虑到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居住条件与美国的差异,我们给打个8折,年耗电量约为8000度。

(编写:太蔟)

问:怎样减少房屋内的能源消耗?

答:我们在自己住的房屋里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能源。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电能,但也有燃烧煤气烧饭取暖所消费的能源。如何才能减少这些消耗呢?这也有一些主意可以考虑:

1. 如果照明用的灯泡还是传统的白炽灯,应该立即将他们换成新型的节能灯泡。节能灯泡的用电量只有白炽灯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使用寿命长得多。
2. 随手关灯,没人的房间里不开灯,这样在不知不觉间能节省相当数量的电能。
3. 家用电器如果长时间不用的话,可以拔掉插销。电器即使是关着的时候往往也会在用电。虽然很少,但细水长流也不可忽视。
4. 夏天用空调时把设定温度稍微调高一些,冬天用暖气时把设定温度稍微减低一些,都可以很显著地节省能源消耗。
5.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要善于利用窗帘调节太阳光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冬天晚上时关上窗帘也可以帮助保持室内温度。
6. 在使用暖气或空调的季节里,检查门缝、窗缝等需要密封的地方,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7. 用洗衣机洗衣服时,选择冷水档,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热水所需的能耗。
8. 检查电冰箱门的密封程度,如果密封不好可以更换门上的密封橡皮圈。

(编写:程鹗)

问:居民房子有没有可能做到能量自给自足?

答:在现代社会里,住房基本上都做到了通电、通水和通气等便利条件。居民不再需要为这些生活必需过分操劳。但也因为如此,大家往往不会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对能量的消费。住在一所房子里,我们需要电能来照明,用电或用气生火做饭。冬天需要取暖,夏天需要空调。这一切所需要的能量都是通过外接的电线和煤气管道来供应的。

其实,住房,尤其是在偏远环境下的独立住房,本身也可以利用周遭环境潜在的能源来补充甚至完全供应自己所需的能量。在房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和在附近适当的地方设立风力发电机都可以在条件合适时获取相当多的电能。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样发出的电往往是高峰时太多,需要用时又没有了。如何储存高峰时发出的电好留到需要的时候用便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的电池储存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对于一个住家所需的能量储存还不是太可靠。但如果该住房是连在电网上的话,也可以把高峰时发的电回“卖”给电网,然后需要时再从电网上“买”回来,这样把输电网当储存来用。除了太阳能和风能,住房地底下也还有地热可以利用。

当然,要实现住房能量自给自足的目标,只是开源还是不够的,房子必须设计成节能型。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己获得的每一度电而基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在一些企业和环保组织已经在一些地方修建这样的样板房,通过各种实验改善住房的能量供求关系。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房子会越来越普及。

(编写:程鹗)

问:家庭住宅有什么办法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答:太阳是我们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我们的食物以及主要能源化石燃料(汽油、煤炭等)中的能量,都来自太阳。水力、风力发电的能量源头,还是太阳。

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尤其是在家庭层面,还远远不够。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往往还要耗费能源,用空调制冷,来抵抗太阳散发到室内的能量。在冬天,我们要依赖常规方式(煤、气或电)消耗能源取暖,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也不够。

通过对现代技术的利用,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家庭住宅武装起来,捕获太阳能,从而减少对会排放温室气体的常规能源的依赖。我们可以在屋顶装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装太阳能电池,不仅能阻止夏日的阳光通过照热屋顶而使室内升温(然后迫使我们开空调制冷),还可以将太阳能电池获得的电量用于其它耗能的活动。在冬天,我们可以用黑色的窗帘,以吸收阳光,为室内取暖做一份贡献。

(编写:太蔟)

问:有的人家在房顶安太阳能热水器。它对环保有什么好处?

答:在一般家庭中,洗澡、洗衣、洗碗都需要热水。正常情况下,这热水来自电热或是气(煤气、天然气)热。电在中国主要来自火电(烧煤或气发电)。此种热水方式,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它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气体(如二氧化硫)。

太阳能热水器是比上面描述的热水方式更环保的方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为热量,加热冷水,从而产生热水为居家使用。这个过程基本不会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虽然在主流太阳能热水器中,将冷水泵到水箱中以及循环传热液体的过程也会耗一些电,但这耗电量往往只是传统热水器耗电的一个零头。有一些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用电也完全来自太阳能,从而对环境零污染。

即便在北方寒冷的地方,现代太阳能热水器也完全可以做到全年供热水。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在使用初期费用会比较昂贵,但在世界能源短缺、油价频涨的前提下,它仍然是一个很经济的选择,一般在10年左右可见正收益。

(编写:太蔟)

问:有什么办法能把屋顶装饰或改造成环保屋顶吗?

答:理想的屋顶应该对阳光有较强的反射率,并且有较强的散热能力,把吸收来的热量快速散发掉。一般的屋顶散热能力较强(80%以上),但是反射率太低(0.05~0.25),在夏天的中午屋顶温度会被阳光加热到高达66~88摄氏度,增加了室内冷却的能耗,加重了热岛效应引发的空气污染,也加速了屋顶材料的损耗。如果使用金属屋顶,有较强的阳光反射率(0.5以上),但是散热能力较差(20~40%),屋顶温度还是能被加热到60~77摄氏度。如果使用同时具有较强的阳光反射率和散热能力的环保“冷屋顶”,夏天的阳光只能让其温度升到38~49摄氏度。“冷屋顶”大多采用光滑、亮白的表面,能很好地反射阳光,减少传到室内的热量,从而节省夏天的空调费用。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十几座楼房的调查表明,使用“冷屋顶”每年能节省空调费用20~70%。同时,“冷屋顶”由于减少了阳光吸收,从而减少了阳光中紫外线的损害和一天中温度变化的热胀冷缩导致的损害,延长了屋顶的使用寿命。

另一种办法是在传统屋顶上种植花草,把屋顶改造成“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有多种环保好处:能吸收雨水,减少降雨时排水沟的负载;吸收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和空气颗粒;防止阳光中的紫外线和早晚温度变化对屋顶的损害,从而延长屋顶材料的寿命;为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提供栖息处;减少外界噪音对室内的污染;在夏天隔热,让室内保持凉爽。

http://www.epa.gov/heatisland/strategies/greenroofs.html
http://www.epa.gov/heatisland/strategies/coolroofs.html

(编写:方舟子)

问:中国北方冬天通过热水取暖,主要有暖气片和地热两种,哪种更节省能源?

答:地暖(地热)更能节省能源。在同等舒适程度的前提下,地暖比暖气片节省能源15-20%。如果家庭是自己用锅炉(燃气壁挂锅炉)取暖,这个节省会反映在采暖费用上。

地暖比暖气片节能,主要是因为地暖的散热方式比暖气片高效。暖气片散热面积相对整个房间而言比较小,散热也不均匀。暖气片本身的温度要比房间平均温度高很多。用暖气片取暖,房间里的热空气会向天花板集中(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地面附近(人脚部的高度)会较冷。如果天花板隔热不好,会导致热量的损失。地暖的散热面积是整个房间地面,散热比较均匀,而且整个房间最高温度在靠近脚部处,人会感觉比较舒服。

比如,在人感觉同样舒服的前提下,用燃气壁挂锅炉加热。如果是暖气片散热,水温要到80度以上。如果是地暖,水温只要在50度左右,就可以了。

(编写:太蔟)

问:使用遮光窗帘有什么环保方面的好处?

答: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没有遮光窗帘,门窗紧闭且无空调的房屋内的温度会因日光照射达到不适合人居住的程度。即便是装了空调制冷,没装遮光窗帘的房间和装了遮光窗帘的房间(假设其它条件均等)在耗能上也会不一样——前者会比后者高。因为大部分的电来自火电,所以更高的耗电量就意味着更多的环境污染。

遮光窗帘最好两面颜色不同,一面可采用浅色(如白色或银色),另一面选用深色(如黑色)。在夏天,为了减小日光照射带来的多余热量,遮光窗帘白色的一面可以朝外,以尽量反射阳光。在冬天,我们可以把黑色的一面朝外,以尽量吸收阳光,从而加热室内。这样,节省了用于室内制冷或加热的能源,也就间接有利于环保。

(编写:太蔟)

问:日常设备的能源效率有多高?

答:美国商业性能源中,只有9%被用来做有用功,另有7%转变成石油化工产品,剩下的84%都被浪费掉了。其中41%是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无法避免的浪费,但是43%则是没有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浪费,主要原因是使用了能源效率低的各种装置。

在日常设备中,能源效率最低的是白炽灯,能源效率只有5~10%,即输入能源的90%以上做为废热被浪费。日光灯的效率是22%,低压钠灯能达到40%。内燃机汽车的效率只有大约10~15%,电动汽车的效率能达到75%。低效率电冰箱的效率大约是20%,高效率电冰箱能达到40~50%。燃料电池是60%。人体的能源效率大约是20~25%。

以内燃机汽车为例。汽油进入发动机后,由于内燃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很低,在把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时,有62.4%的能量丧失,另有17.2%在怠速空转时丧失。剩下的18.2%到了动力传动系统,又有5.6%在动力传动系统中丧失,另有2.2%用于空调等配件,只剩下12.6%用来行驶。这样算下来,只有大约15%的能量被用于行驶和有用的配件,其他的85%都在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和怠速空转中浪费掉了。

可见提高能源效率的余地很大。如果能提高日常设备的能源效率,不仅能节省能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http://www.fueleconomy.gov/FEG/atv.shtml

(编写:方舟子)

问:我每次用完电脑都会把它关闭,但是没有拔下电源插头。我对家里的其他电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这些电器关闭之后也会耗电吗?

答:不幸的是,答案是肯定的。许多电器在不工作的时候也会消耗一部分能量。当你关闭电器(比如一台空调)的总开关的时候,尽管它的大部分电路都因此而关闭了,它的电源部分仍然会工作,从而为下次按下开关时“唤醒”电器做好准备。因此电器处于这种“待机”状态仍然会消耗能量。有些较老式的电器反而不会有这种问题,因为它们的电源开关是机械式的,能完全切断电路。

一台电脑仅仅插上电源插头就有数瓦的功率消耗(较新型的电脑改善了这个指标,可望降到1瓦以下)。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微波炉等电器在待机时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功耗。这种微小的功耗累积起来就变得相当惊人。一些研究表明,美国因为电器待机消耗的能量可能占了全年总耗电量5%到10%,相当于白白浪费了几座发电厂提供的电力。

目前各国正在着手强制规定电器的待机功耗必须低于一定水平。与此同时,你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措施减少待机功耗。例如,每次关闭电脑的时候选择“休眠”(把内存数据暂时写入硬盘)而不是待机(这时候电脑的内存仍然工作),然后拔下电脑的电源插头。选择带有独立电源开关的接线板可以帮助你养成节能的习惯。

(编写:柯南)

问:新型的节能灯泡为什么能省电?

答:大家都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白炽灯是爱迪生在十九世纪末发明的。一百年多年以来,白炽灯除了在制造材料和工艺上有所改进之外,基本上还是爱迪生原来的设计。白炽灯给人们带来了宝贵的光明,也同时耗费了无数的能源。

白炽灯一打开,灯泡几乎立刻就会变得发烫,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这是因为白炽灯依靠将其内部的金属灯丝加热到极高的温度(大约两千多摄氏度)以至于其中电子发生能级跃迁而发光。但那么高温的灯丝不仅仅在发光,更多的是在发热,因此灯泡会变得烫手。灯泡是用来照明而不是取暖用的。这些因为发热释放掉的能量便是浪费了的。事实上,传统的白炽灯所用的电能百分之九十是在加热中损耗掉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被转化为光能供人们使用。

与白炽灯相对应的是荧光灯,也是我们平常说的日光灯。它并不需要将金属丝加热到超高温度来发光,而是通过灯丝放电刺激灯管里的气体发出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刺激灯管内部上的荧光粉发出白光。这样的一个发光过程损耗的热量就小得多。日光灯管虽然也热,但远没有白炽灯那么烫手。

但以前的日光灯管很长,也很贵,家常使用很不方便。所以白炽灯一直占据了主要的市场。然而,近些年来,小型的荧光灯技术成熟了,它们的灯管是螺旋形的,不占地方,可以直接插到白炽灯的灯座上使用。虽然它们价格普遍比传统的白炽灯贵,但省电的效果异常显著。相当于六十瓦的传统白炽灯,新型的节能灯只需要十分之一的电能。同时,节能的荧光灯寿命也比白炽灯长上十倍左右,更进一步节省了生产中的损耗和家庭开支。

美中不足的是,荧光灯内含有汞蒸气,也就是水银,这对环境是有危害的。现在大家都在想办法尽可能地减低荧光灯发光所需要的汞蒸气含量。当然,白炽灯在这方面也不“干净”,白炽灯里含有铅,也是一个污染源。

(编写:程鹗)

问:我整天在玩电脑游戏,会耗掉很多能源吗?用电脑有没有什么节能的办法?

答:一台台式电脑在使用时的能耗大约是60~300瓦,但是用来玩游戏的电脑一般要求有比较高的配置,这就会大大增加了电脑的能耗。如果你为了玩游戏,而配置功能强大的显像卡、液晶大屏幕、多个硬盘和光驱,那么电脑能耗就可能高达750瓦,相当于一台电冰箱的能耗。

为了减少电脑的能耗,在选购电脑及其配件时,应选购那些有“能源之星”标志的产品。“能源之星”是美国环保署1992年启动的电器节能认证标志,得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标准。目前实施的“能源之星4.0”规范要求电源转换效率提升到80%以上,同时也对电脑的空闲、待机、休眠等状态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比如台式机在待机模式下的功耗不得高于2瓦。

在个人使用电脑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一些办法尽量减少能耗。如果不使用电脑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应关掉显示器(启动屏幕保护程序并不能减少能耗,事实上,屏幕保护程序对液晶显示器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完全可以不用)。如果长时间(2小时以上)不使用电脑,则应同时关闭主机和显示器。虽然在主机重新启动时会耗费一点电能,但是比不上电脑长期处于待机状态时的能耗。不必担心反复启动主机会使电脑磨损,事实上现在的电脑大多远未达到其使用寿命就已被淘汰。电脑关机后拔下插头,可以避免几瓦的能耗。另外,在玩电脑游戏时,如果用耳机,可以减少音箱的耗电量。

(编写:方舟子)

问:洗碗机和人工洗碗相比,哪一个更环保?

答:不同的人工洗碗方法,其能源和水的消耗差别很大。有的人在洗碗过程中一直把水龙头开着,也有的人先用很少的水浸泡和预洗、再用清洁剂清洗、最后用净水漂洗。后者比前者更省水,并且很可能洗得更干净。不过总的来说,即使是最节俭的手洗方式,效率也无法与现代的洗碗机相比。正确地使用洗碗机,能源消耗约为手洗的一半,水的消耗仅为手洗的1/6,清洁剂用量也更少。显然,洗碗机还能为你节约宝贵的时间。

洗碗机通常有不同的清洗程序,绝大多数时候,使用“轻洗”或“节能洗”之类的程序就可以洗得很干净,不需要使用“一般“程序;除非碗碟上有特别厚重的油垢,否则不要使用“特强”之类的程序,也不需要手工预洗。尽量地让洗碗机满负荷运转、一次清洗较多的碗碟,多次让洗碗机清洗少量碗碟会大大增加能源和水的消耗。洗碗机的大部分能耗用在加热上,选择较低的清洗温度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如果想进一步节能,可以省去清洗之后的烘干过程,将洗碗机的柜门敞开,让碗碟自然晾干。

http://planetgreen.discovery.com/go-green/green-dishwashers/green-dishwasher-definitions.html
http://www.treehugger.com/files/2005/08/dishwasher_vs_h.php

(编写:碧声)

问:使用电热毯是不是不环保?

答:天冷的时候,睡觉时使用电热毯保持温暖是一个很好的主意。现在的电热毯里面采用碳纤维以远红外光作为加热手段,其加热效率非常高,而且也非常安全。更重要的是,使用电热毯时房间里的暖气温度便不需要设得过高,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房子的取暖费用,节省能源而保护环境。因此,使用电热毯是环保的一项好措施。

不过,尽量不要使用十年前的旧电热毯。那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电热毯容易在磨损后漏电并引起火灾。现在的新型电热毯已经解决了这些安全问题。

和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一样,也有人宣称使用电热毯可能会因为电磁辐射而致癌。但这没有被科学证实。

(编写:程鹗)



有害无益的“美味”鱼翅

28 02 2009年

今年的春节晚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有一段点菜对白:

毕福剑:鱼翅更不要点。
赵本山:有也别吃了,我吃鱼翅有一次卡住了,最后到医院用镊子拿出来了。

这段对白当然是为了让人笑话赵本山扮演的人物不仅没有吃过鱼翅,也不知道鱼翅为何物,把鱼翅当鱼刺了。鱼翅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是卡不住喉咙的。而毕福剑自是见多识广,不看菜单也知道鱼翅是上面最贵的菜。

中国人把鱼翅当成贵重美味的历史并不长,大约从明代开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鲨鱼“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知当时还只是南方人珍重鱼翅。同时期成书的小说《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宋代的故事,反映的却是明代的生活,里面讲到西门庆到东京为蔡太师拜寿,翟管家摆筵席为西门庆洗尘,“九十样大菜,几十样小菜,都是珍馐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可知此时鱼翅已成珍馐美味的典型了。到清代时鱼翅更成了南北方盛大筵席必备的最名贵的佳肴,号称“无翅不成席”,干脆把豪华筵席称为“鱼翅席”。清末时中国鱼翅的美名传到了国外。野史记载,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当两广总督时宴请外国人,按惯例设西餐席,却引起某位外宾的不满,当场就说:“这次本来是希望尝一尝贵国的烧烤、鱼翅美味的。”

也可见从前如果不赴豪门筵席,就很难吃到鱼翅。不像现在,稍微高档一点的餐馆就卖鱼翅,据报载,最便宜的鱼翅一盅只卖几十元,一般人也都可以尝个新鲜。这显然是由于现代捕鱼技术的发达导致有充足的鱼翅货源,也给鲨鱼的生存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鲨鱼肉价值很低,渔民捕捉到鲨鱼后,只割下鲨鱼的鳍部分而舍去鲨鱼肉,把鲨鱼身体抛回海里以便留下船上空间存放鱼翅,使渔民能捕杀更多的鲨鱼。这些没有鱼鳍的鲨鱼在海里无法游动,要么窒息而死,要么成为其他鲨鱼或别的动物的食物。自2000年起美国禁止这种割鱼翅的捕鱼方式。2001年8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在圣地亚哥附近扣押一艘捕杀鲨鱼的渔轮,发现船上并无鲨鱼尸体,只有32吨鱼翅,相当于有2万多条鲨鱼被杀。供应鱼翅市场需求是捕杀鲨鱼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曾估计每年有一千万条鲨鱼被捕杀。实际情形可能比这严重得多。据2006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一项研究,每年有3千8百万条鲨鱼因为鱼翅市场的需要而被捕杀。而且鱼翅市场在不断扩大,据估计每年增长5%。

其实鱼翅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还略带腥味,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它的配料,用火腿、老鸡等真正的美味熬出来的。因此鱼翅很容易假冒,市场上有用明胶、海藻酸钠、氯化钙等材料仿造的假鱼翅,据说品质与复水后的真鱼翅非常相似,吃不出区别。可见鱼翅并非不可替代的美味。

但鱼翅被推崇的原因还与中国的养生文化有关,它被当成了上等的滋补品。中医认为鱼翅能“益气、补虚、开胃”,现代美食家则说“鱼翅有极为丰富的营养”、“富含胶原蛋白,有预防骨骼老化、防癌抗癌、滋养肌肤、延年益寿等功效”。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并不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鱼翅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即使有某种神奇的功效,吃它也不能让它直接进入人体发挥作用,而是会在胃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所以不管吃的是什么蛋白质,结局都一样,都是消化成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有的蛋白质(例如鸡蛋、牛奶、肉类的蛋白质)含有全部20种氨基酸,叫做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而有的蛋白质(例如植物蛋白)则是不完全蛋白质,缺某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较差。胶原蛋白缺少色氨酸和半胱氨酸,是不完全蛋白质,因此鱼翅的营养价值并不高,还比不上含有完全蛋白质的鱼肉。

近年来从国外又传进来了一种说法,说是鲨鱼不会得癌症,这是由于鲨鱼的软骨中含有特殊的“鲨鱼软骨素”能够防癌抗癌。市场上出现了用鲨鱼软骨制造的保健品,而同样属于鲨鱼软骨的鱼翅也跟着沾光,成为一些人吃鱼翅的借口。其实说鲨鱼不会得癌症纯属误传。2000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报道,他们从文献中找到40多例鲨鱼及其近亲得癌症、肿瘤的报告,其中3例还是软骨瘤。在1983年的确有研究表明在鲨鱼软骨中含有一种物质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口服它就会有效果。几项临床试验表明,口服鲨鱼软骨提取物对治疗癌症是无效的。

因此,不论是从营养的角度还是从保健的角度,吃鱼翅都没有益处,相反地,吃鱼翅反而对健康有害。鱼翅中水银和其他重金属的含量都比其他鱼类高很多。这是因为工业废水不断地排入海洋,使得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并进入海洋生物体内,而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吞食了其他鱼类后,食物中的重金属也随之进入鲨鱼体内,积累下来,因此鲨鱼体内的重金属的含量会越来越多。2001年,对曼谷唐人街市场上的鱼翅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7个含有高含量的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2倍。2008年对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8个含有高含量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烹饪并不能去除水银或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吃了鱼翅后,水银和其他重金属进入人体,难以被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积蓄下来,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导致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

吃鱼翅和吃燕窝、熊掌,以及把虎骨、犀角、熊胆等当成珍贵药材类似,都是中国传统养生、进补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都没有科学依据。例如,燕窝是金丝燕的唾液,其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并不神奇。虎骨的成分与其他哺乳动物的骨骼不会有实质的区别,并不含有独特的活性物质。传统医学和民间之所以相信这些东西是补品、良药,一则是因为它们都是难得的东西,所以物以稀为贵,二则是因为这些动物凶猛、强壮引起的联想,以为吃了它们的身体部位就能将其神奇威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类似感应巫术。这其实是一种迷信。对于传统文化中有害无益的迷信部分,没有必要继承,更不应该发扬。国人对虎骨、犀角的迷信导致虎、犀牛濒临灭绝,虎骨、犀角也被国家禁止入药。国人对鱼翅的热衷也在严重威胁着全世界鲨鱼的生存。要禁止吃鱼翅并不现实,但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也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自觉拒吃鱼翅,并把请人吃鱼翅视为类似于请人吃毒药的不道德行为,而不是盛情款待的体现。

2009.2.2.

(《科学世界》2009.3)



达尔文的革命

25 02 2009年

如果我们要给生物学找一个生日的话,可以把它定在《物种起源》出版那一天——1859年11月24日。

难道在那之前没有人从事生物研究吗?当然不是。人类研究生物现象已有漫长的历史,但是在达尔文之前,生物研究其实只是神学的附庸,是上帝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最后一个据点。当时从事物理学、化学研究的科学家已不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但是生命现象要比物理现象复杂得多,上帝还可以赖在那里。从事生物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是神创论者,他们的研究前提是神创造并精心设计了生物。其中许多人本身就是牧师,为了通过研究上帝的“作品”来领悟上帝的旨意。即便有少数学者不相信神创论,也往往相信目的论,认为在冥冥之中有一个神秘的目的在指导着生物的进化。比如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就相信生物体本身有一种内在驱动力在促使它们越变越复杂,向更高级形态进化,直到进化成人类。

达尔文用大量证据证明生物是进化而来的,推翻了形形色色的神创论,上帝才被彻底地驱除出科学领域。达尔文还用自然选择解释了生物体的复杂结构是怎么起源的,这是一个完全自然的、无意识的进化过程,无需求助于智能的设计或神秘的目的,因而也否定了目的论。有了达尔文进化论,生物研究才摆脱了所有的超自然现象和神秘因素,才有可能像物理科学那样成为一门科学。

在达尔文之前,生物研究属于博物学,只是对生物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类和做解释性的叙述,不试图去探究生物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也不做实验来验证假说。真正的科学研究则必须根据观察的结果,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说,然后以新的观察或实验加以证明。达尔文首次把科学方法引进到生物研究中,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博物学方法,细心地观察和勤勉地收集事实进行归纳,而且使用了现代的科学方法,善于提出可检验的假说,并用新的观察和设计实验来检验它。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多少进化实验可做,但达尔文还是尽量用实验来验证某些假说。例如,在《物种起源》第十二章,他详细叙述为了验证植物种子能够通过海洋漂流和鸟类被带到与世隔绝的岛屿上,是如何精心实验的。达尔文还做了大量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最著名的是通过一系列实验巧妙地证明胚芽鞘的尖端含有导致植物向光性的信号物质),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实验植物学的创建者。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统一了生物学的各个学科,为生物研究提供了第一个可用于预测和检验的科学大理论,从此对生物的研究不再只是单纯的数据收集,杂乱无章的生物现象也有规律可循,对生物现象的研究由博物学变成了科学,生物科学由此诞生。大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若无进化之光,生物学毫无道理。”没有进化论,也就无所谓生物学。

生物学中有许多规律、定律,它们或者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或者能从物理、化学定律推导出来,都不是真正的规律。通过研究生物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解释生物体的一切功能。这不免让一些生物学家担心,生物学研究是不是有一天会被完全还原成了物理学、化学研究,生物学不再是一门独立自主的科学?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生物学研究并不只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还要研究这些功能是怎么起源的。对后者,就必须用到进化论,特别是自然选择规律。自然选择规律是不可能从物理、化学原理推导出来的,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定律。既然自然选择规律是不可还原的,生物学就不可能被彻底还原成物理学、化学。达尔文进化论不仅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而且还确保了生物学的自主地位。

达尔文进化论也给人文领域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并非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超越了自然。例如犹太-基督教神学把人看成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影像创造出来的特殊作品,在世界万物中只有人才被赋予了灵魂,世界万物都是被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伟大的哲学家,像亚里斯多德、笛卡儿和康德等人,不管他们的哲学观点是多么不同,也都坚持人类中心说,认为人与其他动物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达尔文进化论则指出,人类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今天的一切生物都是人类的亲属,人类与其他生物、特别是与类人猿并无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例如智力、道德观等精神因素——都可在其他动物中找到雏形,也必定有其自然的起源。

达尔文进化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但是在某些人看来,它沉重地打击了人类的自尊心。进化论的正确性在科学界实际上早已没有争议,做为生物学的基础,如果推翻它就会让生物学大厦坍塌。但是在人文学界,一直有人激烈地批评、否定进化论,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进化论伤了其自尊心,而不是他们比生物学家更懂生物学,掌握了生物学家不知道的证据。

2009.2.22.

(《中国青年报》2009.2.25)



评“进化论在中国备受推崇的背后”

25 02 2009年

【方舟子按:这篇报道的出发点有些问题,似乎是在批评中国人接受进化论的比例高于西方人。其实西方还有半数人不接受进化论,才是不正常的,乃是由于基督教势力的影响,而不是那些人比中国人更有怀疑精神,恰恰相反,是更盲从——对宗教信仰的盲从,西方科教界人对此也是痛心疾首的。我们不应该怪中国人接受进化论的人太多,而是应该探究为何还有近30%的中国人不接受这个科学理论,为什么对原子论、相对论、基因论等等其他科学理论就会几乎一致接受?进化论在科学上的可靠程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这些理论。中国的教育要求学生不加批判地接受进化论,不也要求学生不加批判地接受原子论、相对论、基因论?为什么独独认为这么教育进化论是不正常的?是不是也受到国外原教旨基督徒的影响,认为进化论是个在科学上还有争议的理论?把“把宗教和科学看作对立的两面”说成已是几十年前的旧观点也不对,西方还有这么高比例的人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不接受进化论,正是宗教和科学对立的证明。当今许多杰出的生物学家、哲学家都认为宗教和科学,特别是和进化论,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例如E.B. Wilson, James Watson, Richard Dawkins, Niles Eldredge, Daniel Dennett等人都持这个观点。国外有些科学家说进化论与宗教不冲突,是为了取悦信教的政客、公众,我们没有必要也跟着这么做。】

进化论在中国备受推崇的背后

本报记者 张伟 □刘旸
中国青年报2009-02-25

查尔斯·达尔文未必能料到,他的进化论会在中国受到如此厚爱。

2003年,一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了进化论在中国有多么流行:71.8%的中国公众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这个结论。

调查的主持者、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大光,至今还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要知道,即使是在达尔文的故乡英国,情况也远非如此。直到几天前,“半数英国人不信进化论”的新闻,还频繁出现在报纸上。

李大光的床头,摆着刚出版不久、美国学者浦嘉珉写的《中国与达尔文》。这本书详细探究了进化论进入中国以后的传播脉络。尽管很忙,李大光还是会经常抽时间翻上几页。他觉得,这本书切中了他平日的思考。

当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到来之时,许多人开始对进化论在中国的流行进行思考。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学系教授龙漫远认为,从严复到毛泽东,进化论在中国地位的确立,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进化论是以一种“谦卑”姿态进入中国的

最初,进化论是以一种“谦卑”姿态进入中国的。1897年4月12日,一份报纸在脚注里介绍了严复和他的译作《天演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此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已发表近40年,进化论终于作为一个西方学术观点,进入中国民众视野。100多年后,龙漫远仍觉得,如果他是严复,也会选择翻译《天演论》。

2月23日,他坐在芝加哥一家咖啡厅里,回溯19世纪末的中国历史。正当战争屡屡失败、改革无功而返之际,1894年,甲午战败,曾长期在海军任职的学者严复“想唤起改变贫穷落后的觉悟”,于是第二年便提笔翻译《天演论》。

为什么选择《天演论》?龙漫远认为,原作者赫胥黎在书里,意在用《物种起源》里面的一般规律、用“进化”这个科学观点解释人的事情,解释社会问题。这种功能,在《物种起源》里是找不到的。

“严复并不是学生物的,他翻译的目的在于向人们传达对社会的理解。”龙漫远说。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严复干脆在书中做了大量批注。

在这些批注中,严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努力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这位翻译家留给后世最著名的格言。

“历史在这里玩了个吊诡。”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的博士生林垚介绍,在原著中,作者赫胥黎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持批判态度,但译作却变成了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经典文本。

“一方面,救亡图存确是一时之亟,另一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伦理学也风头正健,赫胥黎的伦理学正被越来越多人看作过了时的、温情脉脉的理想主义空谈。”林垚解释说。

后世的反思,并不能阻止《天演论》在1898年出版后一纸风行。当年刚满17岁的中学生鲁迅,特意花了500文钱买回这本书,觉得很新鲜,一口气读了下去。同样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的,还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在李大光看来,“这是近代科学文化的第一个高潮”。进化论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中学作文最常见的命题。而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界人士对于进化论精神在社会问题上的应用,更是乐此不疲。一场“保种”的运动,随即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天演论》风头太盛,以至于20年后,当《物种起源》终于被翻译到中国时,影响力反而大不如前者。这本书为中国留下许多遗产。经由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社会事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灵魂一直随着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努力而流传。浦嘉珉在《中国与达尔文》一书中评判说: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是“在政治学语境中发生的”,而基本上被从科学或博物学的传统中剥离出来。

与此同时,在国外,另一场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演绎正在发生,并且等待时机进入中国,准备接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大旗。

“没有争论,也不能有争论”

小学的时候,龙漫远在父亲单位的藏书里,发现过一本与进化论有关的书,是翻译版,“文字写得真美”。他立刻就被吸引了。

不过,真正接触进化论,要等到读中学时。那是上世纪70年代,进化论从两个渠道进入他的生活,一个是在生物课堂上,另一个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龙漫远还记得,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时,也在里面看到过进化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都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且有的时候把进化论的观点演绎到社会问题。”龙漫远回忆。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那天起,进化论在中国的命运,就和这个新兴的学说发生了关联。

这种关联很早就开始了。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时,曾经为他留下了著名的论断:“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也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关于马克思和达尔文之间的“惺惺相惜”,人们不难在报端上找到若干证据。其中一个例子,是1931年由苏联《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上发布的。该杂志声称发现了达尔文给马克思的一封信,足以证明马克思曾想把《资本论》第二卷题献给达尔文,可见马克思对达尔文思想之重视。

这个说法一直被用来证明马克思的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密切关系,流传甚广。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早在197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泰伦斯·波尔已经发表文章,论证该信并非写给马克思的,而马克思也从来没有过要把著作题献给达尔文的念头。

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未必真的看重进化论,当一些社会主义者试图将自然选择概念引入社会主义学说中时,马克思还对他们大加嘲讽和批评。

不过,林垚认为,在马克思之后,人们有意无意地强化了他与达尔文之间的联系。许多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推重并借鉴自然选择理论,对宣传达尔文主义也“不遗余力”,这是因为,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进化论是他们“反对有神论的天然盟友”。

龙漫远的解释则是,在社会主义者眼里,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进步”的。这和进化论者表达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观念是一致的。

这种氛围一定程度上延续到了中国。从一开始,进化论在新中国就获得了崇高的地位。龙漫远回忆,当时的进化论是以“官方”、“正宗”的面目出现的,他理所当然也认为,“没有争论,也不能有争论”。

直到改革开放前后,“这一代人”才开始反思。龙漫远读到了一套《走向未来丛书》,介绍了西方的很多东西。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开始思考和比较,并第一次发现对于世界的解释,除了进化论,还有宗教。

中国教科书里的进化论是完美无缺的

在美国,龙漫远曾经被叫上法庭,为一起家长起诉学校教授神创论的官司作证。作为科学家证人,他在庭上对法官和陪审团讲解了基因是如何起源的。

他觉得,因为存在争论,许多美国人从小就会仔细了解进化论讲的是什么。而在中国,进化论被作为一个事实来讲授,大家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但“好多人其实理解得不深刻”。

“中国教科书里的进化论是完美无缺的,学生不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只要接受即可。”林这样反思自己在中学时学过的进化论。

2月12日,一场小型的讨论在某个网站上进行,几名30岁上下的年轻人,回忆起自己在中学课本里学到的进化论。有人感叹:当时的教育十分有效,自己“从来不曾怀疑过进化论”。

进化论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引起太大争论,李大光觉得这“很要命”。

“争论并不是胡乱否定,而是进行科学的探讨。”李大光认为,“这种讨论本身比进化论更有价值”,而没有经过讨论的进化论,“并不能作为灵魂进入我们的文化并固化下来,只停留在一种外来理论的层面”。

“在西方,进化论是在讨论的情况下被接受的,而中国人则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李大光据此认为,尽管中国人认可进化论观点的比例更高,但这并不能说明进化论在中国更加成功。

林垚也发现,在美国课堂上,教师在讲授进化论的同时,会告诉学生进化论在哪些环节上证据尚显不足,对哪些问题的解释力较弱,哪些方面易于遭受攻击,这些攻击对理论整体的破坏力如何,等等。

“由于没有接触过反面的观点与论证”,中国学生对进化论这一信条的辩护能力,也就相应减弱了。

李大光观察到,许多西方理论在中国有不同的命运。比如,与进化论备受拥戴相反,“人口论”在中国遭到了猛烈的批判。而在这截然相反的待遇背后,他看到了“相同的逻辑”。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公众通常并没有判断,而是“由政府和科学家判断对错”。当政治运动一来时,他们也更容易被利用,对某种观点盲目地“批判和打倒”。

对于政治和科学的关系,龙漫远看到了有益的一面。尽管科学有时候为政治服务,但他觉得,这不应该由科学负责。相反,一定程度上,“马克思、毛泽东对进化的肯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无论过程如何,从结果上来看,传播了进化论,能“帮助人们对自然界作出理性判断”。

尽管他也承认,国内对进化论的认识“不够准确,连翻译都没有翻准”。

“进化”学系的教授

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龙漫远的主考官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担心自己的答辩无法通过,于是试探地告诉教授,自己的演讲将涉及进化论。教授一眼就看出他的顾虑,说:“年轻人,我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信进化论,星期六和星期天信上帝。”

他逐渐发现,经过最初的激烈冲突,科学、宗教在西方国家的许多人心中已经可以互相包容,并不冲突。甚至连罗马教皇本人也宣布相信进化论。在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到来的时候,英国主教专程来到达尔文墓,献上一大捧花。

不过,龙漫远发现,在国内,人们通常还是把宗教和科学看作对立的两面,看成敌对的。“我们一直被这么告知。”他说。可那已是几十年前的旧观点了。

许多误解还围绕在进化论的周围。龙漫远指出,甚至连“进化”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也是一种误读。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用的是“演化”来表达达尔文“evolution”的概念,为了防止误解,他曾特意在注解里注明,这个词不仅有“进化”,也有“退化”的意思。龙漫远解释,这就是说,除了“从简单到复杂”,演化还有“从复杂变简单”、“变单一”的可能。

不过,当后来北大教授马军武翻译《物种起源》时,他从日文版翻译成了“进化”,并从此沿袭到今天。学术界曾经对此有过讨论,很多人试图扭转这个翻译,但在公众中,这个误读并没有改变。

甚至,他自己对别人介绍自己的身份时,也不得不告诉别人,自己是“进化”学系的教授。

在种种误读中,中国和世界一起,迎来了达尔文的第200个生日。

从2月12日开始,英国各地举行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纪念性聚会。而在中国,人们并没有感到什么异常,甚至很难看出,这是个一直流行着进化论的国家。



immusoul《达尔文的局限》的一些错误

24 02 2009年

immusoul三天前在其博客土摩托日记上登出《达尔文的局限》,里面有不少错误,我读了之后去函纠正,但未见其更正,可能是没有收到我的信件,故公开登一下。这些错误并非根本性的,不像国内报刊前一阵子刊登的纪念达尔文文章中胡说达尔文“近亲通婚酿悲剧 10子女非死即病”、“都被病魔缠身,智力低下”那么无稽(事实上,达尔文的儿子有4个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3个是英国的“院士”——王家学会会员,并都很长寿,有一个活到93岁)。【】内是我的纠正。

达尔文的局限
2009年二月22日04点57分 | 分类: 科学 | 由 immusoul |
Tags: 达尔文, 进化论

达尔文要是活到现在,肯定到处给失学青年讲“励志心得”。因为他是个富家公子哥,小时候不爱学习,靠父亲的钱上了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后又靠父亲的钱登上了贝格尔号考察船,登船时的正式身份是“船长的聊天伙伴”,而不是博物学家。【达尔文当时的正式身份是“不付报酬的博物学家”。】

环球航行5年归来后,他对自然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才决定当一名科学家,并靠采集来的珍贵标本作为敲门砖,进入了英国科学界。【达尔文在中学时代就已对自然史(即博物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大学时代主要是业余在研究博物学,并立志当一名博物学家,所以才会同意去学神学,因为当时许多博物学家都是牧师。也因此才千方百计要去做环球航行。他的环球航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地质考察,采集标本,并随时寄回国,也就是说,这些标本比他更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他已经在英国科学界出名,被当成著名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了。】但他最初的成就却是在文科领域取得的,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是跟随贝格尔号考察游记,文笔通俗易懂,胜在故事奇特,卖得不错。【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是科学著作《贝格尔号之航的动物学》,次年才出版《贝格尔号之航》。】

接下来他结婚生子,并迅速离开伦敦,在肯特郡买了幢豪宅,和家人住了40年,直到去世为止。这40年里,达尔文很少出门,仅有的几次出远门也是和家人一起度假,活的完全像个乡村隐士。

下图是他的书房,《物种起源》基本上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

这间屋子里除了书就是标本,称得上科学仪器的就只有一架显微镜,以及几个试管。说实话,那几个试管是装样子的,他一辈子所做的最复杂的科学实验就是把种子浸泡在盐水里,看它们是否仍会发芽,因此推断出某些植物种子漂洋过海后仍能生根发芽。这样的实验,现在任何一个中学生都会做。【达尔文一辈子做了很多复杂的植物学实验,直到死前还在做实验。他被公认为是实验植物学的创建者。这些实验设计巧妙,影响很大,尤其是有关植物向性的研究。最著名的是达尔文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含有导致向光性的信号物质。】

没有证据表明达尔文的数学很好。事实上,达尔文的所有著作都没有用到多少数学知识,不过这倒也不奇怪,那时的博物学只是描述性的,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少。

自然选择这个假说基本上是逻辑的产物,也就是说,达尔文并没有多少确实的证据,他只是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结合大量的观察,想出来的这个理论。具体来说,自然选择理论需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是变异无所不在,第二是生存竞争,第三是变异能够遗传。第一条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条的灵感来自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达尔文只不过把人口论的思想扩大到所有生物中去了而已。第三条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值得一提的也只是对鸽子驯化过程的观察。

另外,达尔文本人的观察其实只有那5年航行而已,此后他就一直隐居乡间了。他通过不断给世界各地的专家写信来收集信息,也就是说,达尔文对博物学最新进展的了解都来自别人给他的汇报,算是二手货。

了解了这些,你就不难理解达尔文为什么表现得如此谦虚了。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名叫华莱士的人给他写了一封信,阐述了基本相似的观点,达尔文还不敢动笔呢。【从1842年开始达尔文就一直在写一部有关自然选择的大部头著作。华莱士在1858年来信的作用,只是促使达尔文发表了这部大部头著作的摘要——《物种起源》。】有趣的是,这个华莱士和达尔文正好相反,是个穷光蛋,依靠卖标本为生。最后他也独立想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这一点倒是和我介绍过的《性、科学和利益》那本书的作者的看法很一致。关于华莱士的生平,大家可以去买本《华夏地理》,封面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那期有关于他的详细介绍,非常值得一读。

《物种起源》这本书在达尔文在世的时候一共出过6版,每一版都被达尔文做了修改。这一方面说明他很严谨,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自己理论的很多细节并没有太强的自信心。比如,他对遗传的方式一窍不通,最后不得不采用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假说来解释进化论。这个假说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不过这并没有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性造成多大的影响。【达尔文的遗传假说是他自己提出的泛生子假说,虽然也是获得性遗传假说,但和拉马克没有什么关系。获得性遗传是古人普遍接受的一个“事实”,并非拉马克首先提出的。】事实上,后来的基因理论,尤其是DNA被发现后,自然选择理论这才有了最坚实的证据。

达尔文知道自己的理论在一些小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如何解释孔雀开屏,如何解释蚂蚁分工,如何解释地球寿命太短,等等。关于第一条,他天才地想出了“性选择”这个解决办法,最后被证明是成功的。第二条他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是被“自私的基因”理论解决的。【事实上,达尔文已在宏观的层次上想出好办法来解决社会性昆虫的进化问题,达尔文注意到,一个蚁巢中所有的个体都是最直接的亲属,不是父母与子女关系,就是兄弟姐妹关系,因此一个蚁巢可以视为一个巨型的个体,其成员的分工合作就象一个个体的不同器官组织分工合作一样,工蚁放弃了生殖能力为别的蚂蚁服务就象胃放弃了生殖能力为别的器官服务一样,没什么可奇怪的。“自私的基因”是根据达尔文的思路在基因层次上提出的。】第三条在放射性没有被发现之前几乎是无解的,反对进化论的人只要用这一条就足以批倒他。但是达尔文相信这个问题总有一天会得到解决,最后证明他是对的。当然,你可以在这一点上指责达尔文不够“科学”,我也想不出好的反驳。但总之吧,最后是达尔文胜了。

有人用“过渡化石缺环”来反驳进化论。但事实上考古学一直在发现新的过渡性化石,这个疑问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解决。当然也有科学家根据这一点提出过新的理论,比如古尔德(Gould)提出的“间断平衡”理论。但这个理论充其量只是对于自然选择理论的补充,和神创论一点关系都没有。

达尔文一直坚信不同的物种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他一直用Transmutation这个中性的词来描述进化,这个词应该被翻译成“演化”才更准确。但是后来有个经济学家想出了“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这个言简意赅的词组,被达尔文糊涂地采纳了。事实上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在《物种起源》出版之前,斯宾塞已提出“适者生存”。用“适者生存”描述自然选择非常准确,所以不仅达尔文采用,现在的进化生物学也都在用, “适宜度”是进化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所谓“适”(fittest),很容易被联想成强壮的意思,但达尔文理论的本意不是强壮,而是生殖力。也就是说,在自然选择理论的词典里,“适”的意思就是更好地繁殖后代。要想做到这一点,很多时候并不靠欺凌弱小,更多的时候靠的是以小胜大,以及相互合作。但是,当“适者生存”这个词被当作自然选择的代名词之后,达尔文主义就不可避免地被误解了,并被从资本主义到纳粹主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主义”们当作了精神领袖,这是达尔文的悲哀。

我不得不说,达尔文本人对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他曾经在《人类的进化》一书中把原始人的“不开化”归罪于他们的脑颅太小,这个明显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结论对达尔文主义的滥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正是达尔文的一个侄子发明了“优生学”,试图通过剥夺“低等人群”的生育权,达到优化人种的目的。虽然达尔文明确表示反对这么做,但老虎一旦出笼,达尔文就管不了了。

你看,达尔文并不是神,他有很多缺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自然选择理论一开始并没有被广泛地接受,人们接受的只是进化论而已,自然选择学说直到20世纪初有人用数学公式加以证明,以及摩尔根对遗传方式的正确解读之后,才终于成为生物学界的普适理论。【自然选择学说与基因论的结合,是由Fisher, Haldane和Wright等人在20~30年代从数学上解决,再由Dobzhansky, Mayr, Simpson, Stebbins等人在40年代完成。它和摩尔根没有关系。摩尔根一直就不相信自然选择学说,他相信的是突变论。】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出,进化论和神创论有着根本的不同。神创论完全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它从来没有错过,将来也不可能有错,因为这是无法被证伪的,属于信仰的范畴。

至此,我的“达尔文月”就告一段落了。我必须感谢《三联生活周刊》,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新闻”的时代,能出钱让我去研究一个死去100多年的“老古董”,这简直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事情。

既然当了记者,新闻当然要继续做。但是我觉得,人有的时候应该停一下,想想更远更大的事情。这就好比是旅途中的修整,能为你充足电,继续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