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07
2011年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素,并含有能够降低多种慢性病风险的保健物质,因此营养学认为平时应该多吃水果。例如最新版美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吃2~2.5杯水果(1杯约等于240毫升,指把水果切块后的体积,不是指果汁)。但是也有人反对吃水果。例如风靡一时的“养生教母”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除了耸人听闻的生吃泥鳅,还有一条“要戒除一切寒凉食物才能补气固元”,其中就包括不吃或少吃水果。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绝大多数水果的确都被归为寒凉食物:“西瓜,性寒”、“苹果,性凉”、“香蕉,性寒”、“梨,性凉”、“橘,性凉”……很多人也认为水果很冷,因为他们吃了水果后会拉肚子。
很多外国人吃水果后也会拉肚子,虽然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水果是寒凉食物。所以这和“吃冷饮会拉肚子”不同,不能归为受文化影响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有其物质基础。那么是什么物质使得有些人一吃水果就腹泻呢?所有的水果都含有丰富的果糖,会不会是这个特别的成分引起的呢?说来难以置信,这一点迟至1978年才由瑞典医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
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学到,果糖是一种单糖,食物中的单糖不用经过消化,就能被小肠直接吸收到血液中。实际的情形没有那么简单。抵达小肠的果糖并不会像水那样自己跑进血液中,而是需要一个运输工具——载体——将它运进去。专门用来运载果糖的载体是小肠上皮细胞上一种称为GLUT5的蛋白质。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吃下的果糖太多,GLUT5忙不过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没被吸收的果糖留在肠道内,使得肠液的渗透压要比血浆的高,血浆里的水分就流失到肠道里了,肠道里的水分就比平时多。果糖到了结肠,变成了生活在那里的细菌的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和大量的气体,刺激肠道蠕动,肠道里本来就多的水分更不能被充分吸收,就导致了腹泻。
果糖被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包括氢气,氢气被血液吸收,循环到肺部,释放出来。所以,如果我们能从呼吸中检测到氢气,就表明有果糖没有被小肠吸收。那么,让实验对象喝不同量的果糖,然后检测他们的呼吸中是否有氢气,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一次最多能够吸收多少果糖。实验的结果是,正常人一次能够吸收25~50克果糖。这个量其实不少,要摄入25克果糖需要吃下大约430克苹果。
但是有很多人体内缺乏果糖载体,或果糖载体运输果糖的效率比较差,他们一次能够吸收的果糖少于25克,吃水果就很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这种情形叫果糖吸收不良,又叫膳食果糖不耐。大约一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膳食果糖不耐症。另外还有一种遗传性果糖不耐症,非常少见,是由于肝脏内缺乏分解果糖的酶,吸收进体内的果糖无法被分解,会导致低血糖、肝病,是另一种疾病。
膳食果糖不耐症的患者并不是什么水果都不能吃,有的水果吃了会拉肚子,有的不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小肠中还有一种载体叫GLUT2,它既能运输葡萄糖也能运输果糖。它运输果糖的效率本来很低,但是葡萄糖能够大大地提高它的运输效率。所以葡萄糖能够帮助果糖的吸收。一种水果能否导致果糖不耐,不仅与果糖的含量有关,还与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有关。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的水果,例如香蕉、橘子、柚子、菠萝、猕猴桃、草莓,不容易导致果糖不耐;而果糖含量高于葡萄糖的水果,例如苹果、梨、西瓜、哈密瓜、枣、杨桃、芒果、樱桃、荔枝、木瓜、葡萄,就容易导致果糖不耐。此外,蜂蜜以及加到加工食品中的“人造蜂蜜”(果葡糖浆)由于果糖的含量高于葡萄糖,也容易导致果糖不耐。有人觉得喝蜂蜜能“润肠”“通便”,除了心理因素,可能与果糖不耐有关。
与葡萄糖相反,糖醇能够降低果糖载体的活性,不利于果糖的吸收。所以那些含有糖醇的水果,例如桃、李、杏,虽然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也还有可能引起果糖不耐。果糖不耐症无药可医,防止果糖不耐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果糖含量高和含糖醇的食品。在吃果糖含量高的食品时同时吃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有时能防止果糖不耐,但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
可见,水果之所以被认为“寒凉”会导致拉肚子的原因在于果糖不耐。某些传统的说法背后有其道理。但也不尽然。口口相传的传统说法有的是经验的总结,有的则是以讹传讹。例如香蕉被认为“性寒”,能够“润肠”“通便”,腹泻病人忌食,这就没有科学依据。香蕉的葡萄糖含量远高于果糖,也不含糖醇,不会引起果糖不耐。事实上,在国外,香蕉不仅不被认为能通便,反而被认为能止泻,是腹泻病人的首选食物之一。香蕉含抗淀粉酶的淀粉,能保护肠道粘膜,双盲对照试验表明吃香蕉能减轻儿童腹泻。误以为香蕉能“润肠”“通便”可能是由于香蕉的形状和粘性引起的联想,与经验无关。
2011.7.25.
(《中国青年报》2011.7.27)
评论 : 1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30
06
2011年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很少有食品像牛奶那样能刺激消费者的神经,一有风吹草动就引起一阵恐慌。这次风波的起因是新的生乳国家标准受到抨击。其实这个标准已实施了一年,突然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是因为一位从警察转业的地方奶业协会理事长在业内会议上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旧国标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新国标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于是这位“中国奶业第一炮筒”放言说:“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真的这么可怕吗?我们先来看蛋白质的含量,新国标每百克牛奶比旧国标少了0.15克蛋白质。蛋白质是一种必需营养素,我们每天都必需补充它,大约是一天一千克体重补充0.8克优质蛋白质,也就是说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一天需要的优质蛋白质为48克。与此相比,牛奶少掉的那0.15克蛋白质是可以忽略的,在食物中也微不足道,一个鸡蛋就含有大约6克优质蛋白质。因此,由于新国标把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了一点就说“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是危言耸听。何况这是达标牛奶的下限,生牛奶中蛋白质的实际含量范围在2.8%~3.2%之间。
人们更关心的是牛奶中的细菌含量,“没想到我们每天喝的牛奶里每毫升细菌总数多达200万个”是很多人感慨并恐慌的原因。一般人没有注意到,所谓“每毫升细菌总数多达200万个”指的是奶农卖给奶厂加工用的生乳,而不是供消费者喝的牛奶。消费者喝的牛奶是已经经过消毒、灭菌的,细菌数量已大为减少甚至基本没有。目前牛奶的消毒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巴氏消毒法(在63℃保持30分钟或在72℃保持15秒),一种是超高温瞬时灭菌(在135℃以上保持数秒)。巴氏消毒法不能完全灭菌,国标规定按这种消毒法生产的巴氏杀菌乳细菌数每毫升不能超过3万个。超高温瞬时灭菌可以做到完全灭菌,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灭菌乳(常温奶)按国标必须做到商业无菌。所以我们每天喝的牛奶里究竟有多少细菌,并不取决于生乳中的细菌数量,而取决于它是否能达到奶制品国标。
牛奶中的微生物有的是对人体无害的,例如乳酸菌、酵母菌,它们的数量多一些没有关系,何况喝之前是要杀菌的。有的则是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它们能引起食物中毒,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牛奶富含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被污染,致病菌会很快繁殖,甚至产生毒素。消毒可以杀灭致病菌,却未必能够破坏致病菌分泌的毒素,这是因为有的细菌毒素能够耐热,例如沙门氏菌的毒素受热75℃经1小时仍有毒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更厉害,煮沸30分钟还有毒性。2000年日本发生“雪印牛奶中毒事件”,1.4万人因食用雪印乳业公司大阪工厂生产的乳制品而中毒,一名84岁的老太太并发其他疾病去世。该事件的罪魁祸首被认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因为生产设备没有按规定定期清洗而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
因此有必要在标准中制定致病菌的指标。旧国标规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奇怪的是新国标却删除了这一指标。如果要抨击新国标“不顾消费者健康”,质问为何删除致病菌指标才更有道理。国标实际上只是最低标准,地方、企业完全可以在国标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的生乳收购标准,至少应该把“致病菌不得检出”列入。
这场生乳国标风波隐含着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巴氏奶因为没有完全灭菌,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在一周左右。如果生乳中细菌含量过高,对巴氏奶的生产和保质都不利。引发这场风波的“中国奶业第一炮筒”多年来就一直在宣传喝巴氏奶,贬低常温奶,认为巴氏奶保留了牛奶中的活性物质,而超高温消毒的常温奶只剩下“活性物质的尸体”;巴氏奶中总乳球蛋白变性率低,常温奶的总乳球蛋白几乎完全变性,失去了营养成分;常温奶中的钙焦化了,喝的钙是钙的尸体,没有生命力了,喝了白喝,等等。
这些说法都缺乏生理学和化学常识。牛奶中免疫球蛋白之类的活性物质是没法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它们的失活对其营养价值没有影响。蛋白质的变性对其营养价值也没有影响,蛋白质煮熟了就变性了,除非吃生食,否则我们吃的都是加热变性的蛋白质,即使食物中的蛋白质没有变性,吃到了消化道也会变性、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至于牛奶中的钙,本来就没有生命力,加热并不会影响人体对它的吸收利用。
牛奶经超高温消毒后的确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成分,这主要是某些对热敏感的维生素会被破坏。超高温消毒也破坏了牛奶的风味,而且常温奶对牛奶的品质要求较低,相对来说较容易造假,例如添加香精、用奶粉勾兑。因此我也提倡有条件的话喝巴氏奶。但是没有必要为了推销巴氏奶就去妖魔化常温奶。常温奶的主要营养成分与巴氏奶并无区别,而且常温奶也有其优势,例如容易保存,保存期长。如果生乳的质量不高、细菌数过多的话,常温奶反而更安全一些,毕竟,超高温消毒能完全杀灭细菌,也能破坏更多的细菌毒素。
2011.6.27.
(《中国青年报》2011.6.29)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3
06
2011年
最近有一条“不要喝留放在汽车里的瓶裝水”的警告在网上疯狂转发:“有位朋友的母亲最近才被诊断出乳腺癌。医生告诉她:女性实在不应该喝留放在汽车里的瓶裝水。热能和塑胶瓶子兩者遇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物质,而那些将会导致人们罹患乳腺癌。在此提醒广大女性朋友小心并且千万不要喝留放在车子里头的瓶裝水。”
这条警告实际上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也曾经在英文的网络上疯狂转发。这被称为“都市传说”,传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朋友的亲人”、“朋友的朋友”,有一段耸人听闻的经历,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诫大家。但是称之为传说,就是因为虽然说得有鼻子有眼,却经不起推敲。科学家们虽然已经确定了有很多物质是致癌物,但是这是指这些物质能够增加致癌的风险,并不是指摄入了这些致癌物就百分之百地必定要致癌。另一方面,有很多因素能致癌。因此具体到某一个人患癌的时候,几乎无法肯定究竟是哪个因素导致了其患癌(只有在某些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例如曾经受到强烈的核辐射)。一个合格的医生是不可能告诉患者,她患癌症是由于摄入了某种东西导致的。
瓶装水、软饮料的塑料瓶采用的材料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有研究表明,PET塑料瓶有可能会释放出己二酸二辛酯(DEHA)和邻苯二甲酸盐DEHP。动物实验表明DEHP是一种致癌物质。不过,这些研究有争议。DEHA和DEHP通常用来作为塑料的塑化剂,但是并不用于PET制品,PET塑料瓶检测到的DEHA和DEHP可能是外源污染。
如果PET塑料瓶中含有DEHA和DEHP的话,受热或阳光照射能不能让它们更多地释放到水中呢?2003年瑞士科学家曾做过实验,让两组PET塑料瓶装水在阳光下照射17个小时,一组在空气中照射,一组半泡在60摄氏度的水浴中照射,然后与放在25摄氏度阴影处的对照组做比较。结果发现,放在空气中照射的那一组水中的DEHA、DEHP的含量和对照组没有区别,照射同时加热的那一组有的水中DEHA和DEHP的含量有所增加,最高的分别达到0.046微克/升和0.71微克/升。但是这仍然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中这两种物质的限量(分别是80微克/升和8微克/升)。如果长期持续地饮用这种水,根据其DEHA和DEHP的含量可以估算出,致癌的风险分别为十亿分之1.6和千万分之2.8,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这次台湾“毒饮料”事件非法添加的塑化剂就是DEHP。各种瓶装饮料会使用各种添加剂,增加了非法添加和造假的机会。即使是完全合法的饮料,也未必能够避免健康风险。例如果汁饮料通常会用到防腐剂苯甲酸,这是合法的添加剂,但是苯甲酸能与维生素C反应产生致癌物苯,特别是在受热和光照的条件下更容易反应。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2005~2007年间先后做过两次市场抽查,第一次抽查59个含苯甲酸和维生素C的饮料样品,有5个苯含量超标(高于5 ppb),最高的达79.2 ppb。第二次抽查43个样品,有5个超标,最高的达88.9 ppb。那么喝可乐等碳酸饮料是不是就比果汁之类的安全呢?它们也许没有致癌的风险,却有别的健康风险,例如有可能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瓶装水又如何呢?如何喝的是瓶装矿泉水也未必安全,因为它可能含有致癌物溴酸盐。天然矿泉水中其实并不含溴酸盐,但是普遍含有溴化物。瓶装矿泉水在生产过程中,用臭氧杀菌,而臭氧会与溴化物起化学反应,生成溴酸盐。加拿大卫生部的研究表明,用臭氧消毒的瓶装水中,每升含有4.3~37.3微克的溴酸盐,平均含量为18微克。自来水中也含有溴酸盐,但含量较低,每升含有0.55~4.42微克,平均含量为1.71微克。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溴酸盐能使实验动物致癌,但还未有足够证据证明对人也致癌,因此将溴酸盐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美国环境保护署、加拿大卫生部也都将溴酸盐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用水中的溴酸盐的含量每升不要超过10微克,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推算,这个数值相当于在人的一生中患癌症的风险高了不超过万分之一。
所以对瓶装饮料来说,最安全的是最简单的纯净水。但是长期只喝纯净水有可能导致身体对必需矿物质的摄入不足。从营养的角度说,如果是家庭日常的饮用水,最好还是喝自来水或简单过滤的水,应含一定量的钙、镁等必需矿物质,不宜太纯净。许多人以为水中的钙没法被人体吸收还会得结石,不敢喝硬的水。事实上,人体对水中的钙的吸收利用和对牛奶中的钙吸收利用一样。喝较硬的水同样能补钙,喝一升含300毫克钙的水相当于喝一杯牛奶。
但是即便是出厂时检验合格的自来水,也未必就是完全安全的。例如,尽管自来水出厂时水中铅的含量很低,但是流到你家里的时候,铅含量可能就变高了。这是因为自来水中的铅主要来自于自来水管道,是管道受到水的腐蚀引起的。即使是声称“无铅”的黄铜接头、水龙头实际上也含有少量的铅能泄露出来。所以应采取一些做法以尽量避免铅的摄入,例如如果某个水龙头已长时间没有用过(比如隔夜),在取饮用水之前,先让自来水冲流数秒到两分钟(时间长短取决于是否刚刚大量用过水,例如如果刚刚冲刷过马桶,那么流数秒钟可能就够了),再取饮用水。这是因为水在管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受到铅污染。如果房间里有热水设备,热水应只用来洗漱,不要取热水当饮用水。这是因为热水比冷水更容易溶解铅。
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饮料?从安全和营养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并没有一个明显的选择。
2011.6.20.
(《中国青年报》2011.6.22)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7
06
2011年
我们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是因为食物中的化学分子刺激了味蕾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上。就像无数种颜色都可以分解成三种原色的不同组合,无数种味道也可以分解成几种基本味道的组合。中国人历来认为食物有五种基本味道,所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其实辣并不是一种味道。辣是由于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了一种特殊的受体,高于43摄氏度的热也能刺激这类受体,这就是为什么吃辣会让人产生火辣辣的灼热痛觉,甚至吃得大汗淋漓。这种受体并不局限于味蕾,而是遍布全身,所以辣椒素碰到口腔不含味蕾的部位,甚至碰到鼻腔、皮肤等,也都能让人觉得辣。吃辣并不是在吃味道,而是在感受疼痛,喜欢吃辣是痛并快乐着。
酸甜苦咸才是真正的味道,在味蕾上都有对应它们的特殊感受器。那么只靠这四种味道就能组合成所有的味道吗?未必。比如为什么海鲜或蘑菇的味道让人觉得特别鲜美?这种鲜味是酸甜苦咸组合成的,还是独立的味道?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昆布(海带)汤的鲜味来自一种特殊的物质——谷氨酸盐,往食物中加入谷氨酸盐,就能让食物味道变得很鲜。他因此提出还存在第五种基本味道——鲜味,并发明了味精(谷氨酸钠)。现在我们知道,在味蕾上的确存在着能感受鲜味的特殊受体(一种蛋白质),谷氨酸根阴离子和它结合,就让人产生了鲜味的感觉。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因此我们吃生鸡肉并不会觉得鲜,只有把鸡肉炖熟了、谷氨酸游离出来了,鲜味才跟着出来。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因此往鸡汤中撒一点盐,味道尤其鲜美,因为这时候鸡汤中有大量的谷氨酸根离子能和鲜味受体结合。同样,酱油、西红柿、葡萄汁等食物之所以让人觉得鲜美,就是因为含有游离的谷氨酸。更简单的增鲜办法是撒上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1913年,池田菊苗的学生小玉新太郎从鲣鱼干中发现另一种鲜味物质肌苷酸,这是一种核苷酸。1955年国中明从酵母菌中分离出肌苷酸,他尝了一下,发现没有任何味道。于是他改从鲣鱼干分离出肌苷酸,发现有一点鲜味。为了比较,他尝了谷氨酸钠,觉得鲜味比肌苷酸强。他又尝了尝肌苷酸,但是忘了漱口把舌头上的谷氨酸钠洗掉,结果鲜味变得极其强烈,至少是单独品尝谷氨酸钠时的五倍。国中明由于一个错误有了两个重大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肌苷酸都有鲜味,只有特定结构的肌苷酸(称为5′-肌苷酸)才有鲜味;5′-肌苷酸本身的鲜味很弱,但是能极大地增强谷氨酸钠的鲜味。
1960年,国中明从香菇中发现另一种核苷酸——5′-鸟苷酸具有和5′-肌苷酸类似的增鲜作用。在谷氨酸钠中添加少量的5′-鸟苷酸和5′-肌苷酸,能大大地提高谷氨酸钠的鲜味。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因为这些所谓呈味核苷酸能让谷氨酸根阴离子和鲜味受体的结合更为紧密,因此极大地增强了味蕾对谷氨酸鲜味的感受。某些特别鲜美的食谱实际上就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这种组合。例如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蘑菇中含有丰富的5′-鸟苷酸,所以小鸡炖蘑菇的味道真是好极了。当然也可以模拟这个烹饪过程,在味精中添加少量的5′-鸟苷酸和5′-肌苷酸,做成所谓强力味精,用量比普通味精少得多,却更为鲜美。
鲜味的发现和味精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烹饪习惯,特别看重食物的鲜美的中国人尤其喜欢用味精。但是有人却对这种“人造鲜味”心有疑虑。1968年4月,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说在吃了放味精的中餐后一段时间内会感到颈部麻木,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味精是否会有害健康的关注,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说法叫“中餐综合征”。198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认定味精对一般公众不存在危险,但是对某些人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反应。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品成分。1991年,欧洲共同体食物科学委员会也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物成分,不限制可接受的日摄入量。
但是时至今日,有关味精有害健康的说法仍然在中国人当中广为流传。有一种说法是,味精本身是无害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加热到120摄氏度,谷氨酸钠会脱水变成焦谷氨酸钠,那是一种致癌物质。这其实是一个谣言。焦谷氨酸钠并非致癌物,也没有证据表明它对人体有害,只不过它没有鲜味了。还有一种说法称味精吃多了会脱发,这同样是没有证据的谣言。
由于许多人担心味精对健康有害,厂家乘机推出鸡精调味品,宣传它是一种从鸡肉提取出来的天然调味品,所以更健康。其实鸡精的成分除了食盐(不高于40%),主要就是味精(不少于35%)和呈味核苷酸(不少于1.1%),剩下的还有糊精、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鸡肉粉在鸡精中的含量非常少,有的鸡精甚至根本不含鸡肉粉,而完全用人工合成的鸡味香精取代。
味精是用淀粉、蔗糖等原料发酵生产的,其成分谷氨酸钠是食物中普遍存在的,其实才是“天然的调味品”,不像鸡精含有人工合成的成分。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味精对一般人的健康会有危害。如果味精有害的话,那么以味精为主要成分的鸡精也会是有害的。由于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剂,成分比味精更复杂,多了许多其他成分,对健康的风险反而更大一些。
2011.6.13.
(《中国青年报》2011.6.15)
评论 : 3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3
06
2011年
我们是恒温动物,必须把体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要维持体温,身体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在安静状态时,体热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你进行锻炼或从事体力劳动时,体热则主要是肌肉运动产生的。在大脑中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有体温调控中心,时刻监控着体温的变化情况,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让体温保持恒定。例如,当天气寒冷,体内产热不足以维持体温时,视丘下部就会命令肌肉不由自主地运动起来补充产热,也就是寒颤。
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断地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呼气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热量的传递是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转移的,有辐射、对流和传导三种方式。在环境温度比皮肤温度(32~35摄氏度)低得多时,体热能很快地通过热量传递散发出去,主要是通过热辐射,一小部分通过热对流(取决于空气的流速),还有一点点是通过与空气直接接触的热传导。但是如果体热在大量地产生(例如在做剧烈运动),或者环境温度接近皮肤温度,就要尽快把体热散发出去。这时体温调控中心就会发出降温命令,让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通过血液把体内的热量带走。但是这时光靠热量传递来散热就不够了,所以体温调控中心还会命令皮肤出汗,靠汗液的蒸发把热量带走。在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就没法靠热量传递来散热了,蒸发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
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的,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大于75%时,就没法有效地蒸发。这时如果周围温度又很高的话,体热就没法有效地散发出去,身体散热机制开始超速运转,努力想把热散发出去:呼吸变得急促,心脏快速跳动,大量地出汗。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出现了头晕、头疼、身体虚弱、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热衰竭。
热衰竭如果没有进行治疗,就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体温调控出现障碍,反而不再出汗了,皮肤变得干燥,体热在体内急剧积蓄。平均来说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3.49千焦热量,就足以提高体温1摄氏度。也就是说,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只要少蒸发100克汗液,就能让体温提高1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就能让体温急剧超过41摄氏度,同时出现了神志障碍,意识模糊或昏迷,医学上称为热射病。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会使内脏器官受到损伤,乃至死亡。
热衰竭、热射病以及其他几种与热有关的疾病通称热病,也就是俗称的“中暑”。轻度的中暑(热衰竭)只要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最好有空调),脱掉衣服休息一会儿,喝不含酒精的冷饮,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并不需要吃药也没有有效的非处方药可用。这时如果吃某种中成药或进行某种民间疗法(例如刮痧),也会觉得非常有效,而其实是身体自己恢复的,并不是这些药物、疗法真正有效。所谓刮痧是用外力让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淤血,“痧点”就是皮下淤血,并不是排出的毒。中暑也跟毒素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出现了热射病症状,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叫救护车的同时,把患者转移到阴凉地方,并采取措施立即让体温降下来,例如用凉水浸泡患者,用水龙头朝患者冲凉水,或者用浸了凉水的海绵、毛巾给患者擦身。但是水温也不能太冷,不要冷到让患者寒颤,那样反而增加了体热的产生。
这是医学界建议并实施的治疗热病的有效方法,国外普遍使用,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却很恐怖。因为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在人体发热、出汗时(不管是因为中暑还是因为激烈运动)是不能冲、泡凉水的,据说这样会给身体造成伤害,甚至还会死人。有人给出解释,说是在发热、出汗时皮肤上的毛孔张开,凉水会从毛孔进入体内。这种说法很荒唐。人的皮肤并不是筛子,水是不可能通过毛孔进入体内的。在皮肤没有受破坏时,水也不可能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否则浸泡在水中就相当于喝水可以解渴了。
还有人说,中暑时洗凉水澡会让毛孔收缩,汗流不出来,热反而散不出去。这种说法同样荒唐。出汗能够散热的原因是水分的蒸发,而一旦浸泡在水中,汗液没法蒸发,出汗起不到散热作用,汗还能不能流出来就无关紧要了。人在水中时主要是通过皮肤与水直接接触的热传导来散热的。
在高温的天气采取一些措施可以预防中暑,例如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少运动,少穿衣服,避免阳光直射,在阳光下活动要涂防晒霜等。在周围温度接近体温时,风扇已起不到预防中暑的作用。预防中暑的最好办法是使用空调。如果由于担心“着凉”大热天也不敢开空调,就会冒着中暑的危险,老人和小孩尤其如此。
2011.5.30
(《中国青年报》2011.6.1.)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7
05
2011年
3年前安徽阜阳十几名儿童死于“怪病”,当地政府先是辟谣,后来被确定为死于手足口病。这场全国瞩目的风波让许多人第一次听说了一种实际上非常常见的传染病。在舆论的压力下,各地政府都对儿童患手足口病极为重视,如临大敌,许多地方设置了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一旦发现就集中治疗。近日我读到一位父亲写的关于他的儿子在某地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接受治疗的经过,触目惊心:患儿送去了就做痛苦的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是否并发了脑炎,即使检查结果是阴性的也按有脑炎的可能性来治,输了一大堆药,折腾了几天出院了,医生还给开了口服的药物。
手足口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肠道病毒,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一种是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成年人也会被手足口病病毒感染上,只不过一般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症状的通常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先是发烧,一两天后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溃疡,手掌、足底等地方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还可能有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的表现。一周左右痊愈。少数人会并发脑膜炎,极少数人会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因为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特效药。对没有出现并发症的病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医院治疗,去了也没有真正有效的药物可用。由于患儿口腔溃疡、咽喉疼痛,可能不愿喝水,所以关键是鼓励其喝水防止脱水。如果高烧、疼痛,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之类的镇痛解热的药物。并发脑膜炎时会出现头疼、脖子强直、背疼等症状,因为是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没有特效药,但是病毒性(也叫无菌性)脑膜炎通常也不严重,不必住院治疗也会自愈。并发脑炎、肺水肿会比较严重,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治疗,主要也是采取支持疗法,例如用呼吸机帮助呼吸,但痊愈还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病毒。
没有脑膜炎、脑炎的症状,就一律对患儿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是否有脑膜炎、脑炎,是没有必要的伤害。即使检查出阳性结果,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采用。在检验结果呈阴性后,仍然按脑炎来治,则是过度治疗。看看医生给开的药物:免疫球蛋白、甲强龙、头孢克肟、病毒唑、核黄素、甘露醇,这么多药物一下子输入到患儿体内,有哪一种是必须要用的吗?没有。核黄素是维生素,起营养作用的。头孢克肟是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病毒唑倒是抗病毒药物,但是效果很差,并没有临床试验证明它能抗肠道病毒(直到2008年才有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表明它可能对肠道病毒71型有效,只是很初步的结果)。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用意是增强免疫力,这对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也许会有些用处,对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没什么用,临床结果也表明它对治疗手足口病没有效果。甲强龙是糖皮质激素,可用来减轻大脑的肿胀和炎症,甘露醇可用来降低颅内压,它们用来缓解脑炎症状也许有些用处,用来治疗一般的手足口病则是滥用药物。
患儿出院时医生给开的两种药物——水解蛋白口服液和葡萄糖钙锌——其实是营养品,跟手足口病的治疗和康复更是毫无关系。水解蛋白口服液甚至可以说是假营养品,其营养价值不会高于含蛋白质的食物。因为实际上不会有人消化不了蛋白质,吃水解蛋白没有任何意义。国内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医生还喜欢开“清热解毒化湿”的中草药、中成药,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有疗效,理论上也不可能有效——需知手足口病在中国是迟至1981年才首次发现的,传统的经验派不上用场。
对一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很快自愈的疾病使用如此多的无关、无效的药物、营养品,主要的动机就是医院为了赚钱、医生为了拿药物回扣:一场治疗下来,就要花上几千元钱(最贵的是免疫球蛋白,一瓶600元,通常要用五、六瓶)。次要的动机是为了预防万一。因为手足口病有很低的概率会致命,所以就都按最坏的可能性来治疗。实际上这些药物未必能降低致命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新的风险。免疫球蛋白是血浆制品,有可能传染病毒。药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甲强龙这类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的影响更大,例如会抑制儿童的生长。
所以手足口病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能因为它有很低的致命可能就夸大其风险,以“弄不好会死人”为接口吓唬患者家属接受过度治疗。比手足口病更可怕的是医院、医生为了牟利或避免医患纠纷的过度治疗对普通患儿身心的伤害。
2011.5.16
(《中国青年报》2011.5.18)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6
05
2011年
近日网上疯传一篇反对中国种植转基因水稻的文章,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名退休研究员在一次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发言。据称这是业内人士首次公开对转基因水稻表示异议,被称为“仗义执言第一人”。
既然是业内资深人士的反对声音,似乎值得认真听取。但是看了发言的内容,却让人失望,只是把社会上对转基因作物的误解综述了一下,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专业性,甚至让人怀疑该研究员和许多生物学外行一样并没有搞明白转基因是怎么回事,把转基因作物设想成了会改变人的基因,说出“中国人以稻米为主粮,不要轻易地被转了基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研究转基因水稻,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已有的基因表达”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话。发言者虽然曾经从事玉米种植研究,但只是涉及传统方法,对生物技术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一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接受农学教育、已退休十多年、年近80的老人,要他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是勉为其难了。而且,发言内容很混乱,例如时而说“农作物杂交育种是在相同物种之间进行”,时而又说“农作物‘杂交育种’主要在同属或同科的物种之间”,前后矛盾,很不严谨。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发言把农业科研人员支持研发转基因作物全都视为是出于私利,“一种是希望分得经费,二是希望获取成果。”“明眼人都十分清楚,如果表露‘反转’观点,将无法从‘重大专项’巨额经费中分得一杯羹!如果挂上一个分子呀、基因呀等项目或课题,白花花的银子都是盆满罐流,有哪位愿意自砸饭碗也砸别人饭碗?”似乎全中国的农业科研人员就剩下这么一位敢说真话,而其他人都被收买了,研发、推广转基因作物成了整个农业科研界谋取私利的一大阴谋。
参与转基因重大专项的科研人员支持推广转基因作物,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项目都会有“私心”,有什么可指责的?为什么对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对转基因领域的科研人员却要求他们当耻于言利的圣人呢?而事实上,大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并不参与转基因重大专项,绝大部分的生物学界科研人员更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人员、生物学家都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因为他们有利益在里头,而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转基因技术,不觉得那有什么可怕的。
转基因作物该不该推广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解决要摆证据、讲道理。但是恐惧、反对推广转基因作物的人拿不出能经得起推敲的事实,就只好诉诸于阴谋论。说支持转基因是为了分得科研经费,这还算是客气的了。更可恶的是把推广转基因作物当成了美国垄断中国农业经济乃至“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一大阴谋。研发转基因作物的科研人员、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科普人员都被公开地称为孟山都公司的推手、雇员,“身价”不断地上涨。孟山都公司虽然是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一个重要研发者,但是根本就不占据垄断地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部分转基因技术、品种都与孟山都无关。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所有的国际权威机构(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欧洲委员会)都支持推广转基因作物,都肯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难道他们全都被孟山都公司收买了?这也未免太高看孟山都的能量了。
转基因水稻是中国自己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转基因作物品种曾经有过战胜孟山都品种的记录:抗虫转基因棉花虽然最初是孟山都公司推出的,但是国内现在种植的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种了。如果由于妖魔化转基因作物的舆论盛行而阻挠了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的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拉开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客观上才是在帮孟山都等国外公司的大忙。如果我们也学着阴谋论一把,反过来指控现在这些疯狂反对转基因的人才是孟山都公司的推手,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罪人,更顺理成章。
2011.5.11.
(《新华每日电讯》2011.5.13)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2
05
2011年
每个人都装着一肚子水:每天进入小肠的水分多达大约9升,其中小部分来自饮食,大部分来自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液体。这些水分的90%在小肠内被吸收进体内,剩下的90%在结肠被吸收,只有大约100毫升的水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粪便中的水分太多,就是拉稀了。一天拉稀三次以上,就患了腹泻。
有很多种原因能导致粪便中的水分过多。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吃了某种难以吸收的东西。例如很多人喝了牛奶后会拉肚子,不是因为牛奶质量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消化不了牛奶中的乳糖。乳糖要被消化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消化过程需要乳糖酶的催化。婴幼儿的消化道里有很多乳糖酶,消化母乳、牛奶中的乳糖毫无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肠道里缺乏乳糖酶,没法有效地消化乳糖。乳糖留在肠道内,使得肠液的渗透压要比血浆的高,血浆里的水分就流失到肠道里了。乳糖到了结肠,变成了生活在那里的细菌的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刺激肠道蠕动,更加剧了腹泻。
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消化道的分泌液过多。肠道里的水分大部分来自分泌液,正常情况下它们又大部分被重新吸收回体内。如果分泌的量大大超过了吸收的量,也会导致腹泻。在从前,由于霍乱引起的腹泻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产生的毒素能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让它们一直敞开着,细胞里的水分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同时,霍乱毒素还能影响肠神经系统,进一步刺激水分的分泌。历史上有无数的人因此脱水而死。其他一些细菌、毒素、药物也会刺激水分的分泌导致腹泻,虽然它们未必像霍乱那么厉害。
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是保护消化道的屏障,如果这道屏障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就会被破坏。例如痢疾杆菌能感染肠上皮细胞,导致消化道出血,而且由于破坏了上皮细胞的吸收功能,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都很差,导致了腹泻。为了消灭入侵的细菌,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释放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刺激水分的分泌,进一步加剧腹泻。结果就是稀便带脓血的痢疾。
为了能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充分地被吸收,食物残渣在肠道中待的时间要足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肠道蠕动过快,食物残渣过快地经过肠道排出体外,减少了水分的吸收,也会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能刺激肠道的蠕动,但是有时候找不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肠道的蠕动异常。
所以腹泻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有很多因素、很多疾病能引起腹泻,通常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但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疾病。要治疗腹泻,最好能确定病因对症治疗,而不是简单地止泻,即使腹泻暂时止住了,病其实并没有好。但是拉肚子让人很不舒服,人们一旦拉肚子,总想着赶快吃止泻药。传统药物中有些的确有很好的止泻效果,例如鸦片,就可谓止泻的“良药”。这是因为在肠壁上有阿片受体,鸦片和它们结合能抑制肠道的蠕动,这样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长了,水分更多地被吸收,粪便干了一些,看上去腹泻就被止住了。从鸦片提取的吗啡、可待因以及某些草药的作用与此类似。
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很多阿片受体,用鸦片、吗啡、可待因止泻会对全身的机能都产生影响,并能上瘾。常用的止泻药易蒙停和鸦片类似,也是通过和肠壁阿片受体结合、抑制肠道蠕动来达到止泻的效果,不过它大部分透不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甚微,是更理想的止泻药。但是那也只是缓解腹泻症状,而没有根除腹泻病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没有治疗效果,甚至会让病情加重,所以如果腹泻伴有发烧,或粪便中有脓血(痢疾),是不能服用易蒙停的。3岁以下的儿童也不宜服用易蒙停。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腹泻可能是人体抵御病菌、病毒感染的一种方式,能让毒素尽快地排出体外。在这种情况下,止泻反而不利于身体康复。临床试验表明,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相比,服用止泻药的痢疾患者的病程更长,而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果腹泻不是很严重,不必吃药,但是要注意补充水分(频繁少量地喝水)防止脱水。如果腹泻三天还没好,或伴有发烧、便血、严重腹痛、脱水等症状,要即时就医。对严重的腹泻不能掉以轻心,儿童更要当心: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每年至少有2百万人因腹泻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2011.5.9
(《中国青年报》2011.5.11)
评论 : 1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5
05
2011年
不久前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办了一场雨林昆虫飨宴,让宾客品尝用昆虫做成的佳肴,其中有用蝎子做的点心。有个网民评论说:“不用去英国了,北京东华门夜市就有油炸蝎子,油炸蚕茧。每次我想吓唬老外,我就带他们去那里,弄两串炸蝎子吃给他们看。回来个个对我肃然起敬。我说什么,他们马上说Yes。怕了!”严格地说蝎子并非昆虫,而是“蜘蛛”(属于蛛形纲)。不管是吃昆虫还是吃蝎子,在一般人看来都是很恐怖的事。其实许多种昆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吃它们是很正常的。
还有些人喜欢吞食一些既无营养又无美味而且很吓人的东西,无论如何算不上食物。最近我参与录制电视节目时就接触到一位“神人”,他的绝活是吃玻璃。据其自述,多年来他每天早晨都要吃一个灯泡当早餐,认为这能强筋壮骨。在观众的惊呼声中,此人当场砸碎一个灯泡,把玻璃渣拣起来放嘴里咀嚼一番,然后用水送服吞咽了下去。
表演吃灯泡已成了此人的谋生手段,自称这是特异功能表演,在观众看来真是匪夷所思,觉得此人可能真有什么功夫,或者身体结构比较独特。但是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吃玻璃并非某个人的独门功夫,国内外很多人都会。有的人只是把这做为一种杂技或特异功能表演,并不觉得玻璃好吃,平时是不吃的。但是也有的人吃玻璃上瘾。美国媒体在今年2月曾报道过一个叫乔希的男子无法摆脱玻璃的诱惑,4年间吃掉了250个灯泡和100个玻璃杯。
英文网站甚至还有文章教人怎么吃玻璃吓唬人的。窍门在于要吃容易嚼碎的薄玻璃(灯泡或薄玻璃杯),在嘴里细细嚼得很碎,嚼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避免划破嘴巴和舌头。玻璃嚼得很碎、不再锋利了,吞咽下去就没那么危险了。玻璃和沙子一样,是没办法被人体吸收的,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上述那位“神人”虽然自以为能消化玻璃,但是在其粪便中还是检测出了玻璃渣。但是技巧掌握得再好,吃玻璃仍然带有一定的风险。如果玻璃渣太大,吃下去时食道很容易被划伤、出血,会有生命危险,胃肠道也容易出现慢性损伤。所以不要出于好奇贸然去尝试。
世界上吃玻璃上瘾的人很多,医学上甚至专门给取了一个名称叫食玻璃癖,属于异食癖的一种。除了食玻璃癖,还有食毛癖(吃毛发)、食土癖(吃泥土、粉笔等)、食木癖(吃木头、纸张等)、食尿癖、食冰癖(病态地吃冰上瘾)等等。以前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导致,但现在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上述“神人”和乔希都通过吃玻璃引起观众的惊奇和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神人”自述由于他敢吃玻璃,别人对他另眼相看,视为神仙,让他很自豪。
比吃玻璃“神人”听上去更吓人的是在同一节目中现身的“毒王”,自称十年来为了治病,天天尝试吃各种毒药,已吃过数百种毒药,包括剧毒的砒霜、甲醛、敌敌畏等等。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吃1克左右的砒霜、十几毫升的甲醛就能致命,此人何以能百毒不侵?难道他真有特异功能?仔细询问他的“吃毒”方法,就知道并不神奇。他吃的毒都是用水高度稀释过,然后煮了吃的,毒性已非常低甚至没有了(例如甲醛加热煮了以后就都挥发了),吃了不至于引起急性中毒。但是慢性中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他吃的某些毒药(例如砒霜)进入体内后会积蓄下来,长期摄入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作。
此人热衷于吃毒的起因,是觉得自己皮肤里寄生了虫子,多次求医治疗无效,后来一个小诊所的中医建议他“以毒攻毒”,让他恍然大悟,从此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毒药。经皮肤科医生检查,此人身上并无寄生虫和真菌感染,他的病是想像出来的。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医学上叫寄生虫恐惧症,病人幻想皮肤里有寄生虫出没,觉得瘙痒,为了去除“虫害”,经常用各种方法刺激皮肤,造成皮肤表皮剥脱、溃疡等损害。但是病人会强烈地拒绝这样的诊断。这位皮肤已被抓得伤痕累累的“毒王”就大骂给他诊断的专家都是“狗屁专家”。
这些“神人”、“奇人”其实是心理或生理有疾病的怪人、病人,并无神奇之处,更无特异功能。所谓特异功能,是指科学无法解释、违背了科学定律的超能力。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有特异功能的存在。那些声称或被视为有特异功能的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病人,都是常人。当你见到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时,要记住,你自己无法解释的,不等于别人也无法解释,更不等于科学就无法解释。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多么怪异、神奇,从中或许都有着普通不过的简单的科学道理。
2011.5.2.
(《中国青年报》2011.5.3.)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5
04
2011年
人们有时会把咳嗽作为暗号,在这种情况下咳嗽是有意识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咳嗽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是人体清理呼吸道,排除多余的分泌物、微生物、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有刺激物(细菌、病毒、鼻涕、污染物等等)进入到肺部,刺激肺部的神经分泌粘液去包裹它们。同时肺又把信号传递到了脑的最下部(延髓)中控制咳嗽的中枢,由咳嗽中枢发出咳嗽的指令。一次咳嗽反射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吸入一口气。然后喉咙中的声门就像两扇门一样暂时地关闭,把吸入的空气关在了里头,这些空气一时跑不出去,增加了声门的压力。最终,胸部肌肉收缩,声门重新打开,肺猛地把其中的空气通过嘴呼出去,借此清理了呼吸道,通常还伴随着声音。
有很多种因素能引起咳嗽,例如吸入烟雾、过敏、吸入食物、空气污染、哮喘、肺部肿瘤、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是咳嗽的主要因素。许多细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后都能刺激咳嗽,这样它们能随着咳出的飞沫、痰而传播开去,去感染更多的人。无意中,咳嗽成了传播细菌、病毒的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能刺激咳嗽的细菌、病毒有机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在细菌、病毒被消灭之后,有时还会持续咳嗽一段时间,甚至长达数周。这时的咳嗽是没有痰的干咳,它是由于炎症引起的。反复的咳嗽产生炎症,炎症导致不舒服,进而刺激更多的咳嗽,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人体为了保障呼吸道畅通的一种自我保护。频繁、严重的咳嗽则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例如普通感冒、流感、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既然咳嗽是人体保护反射,止咳反而有可能危害健康,特别是肺病患者更是如此,分泌物积蓄在肺部不咳出来并非好事。所以一般是不提倡止咳的。如果咳嗽过于严重而需要治疗,也应该是针对引起咳嗽的病因,根除咳嗽的因素(例如抗菌、消炎、戒烟),而不是简单地强制止咳。
如果咳嗽严重到影响生活,可以考虑使用止咳药。止咳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咳嗽中枢、暂时抑制住咳嗽反射而发挥作用。止咳药包括天然的麻醉品,例如从鸦片中提取的可待因,但是它会成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和中央情报局资助研究寻找“不会成瘾的可待因替代品”,发现右美沙芬既能止咳又不会成瘾,这种合成的麻醉品后来就被广泛用在感冒药中。
中医则把咳嗽看得非常严重,甚至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黄帝内经》),非治不可,出现了许多用以止咳的中草药、中成药。在各种止咳中草药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川贝母,常用的止咳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都把川贝母作为主要成分。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等多种同属植物的鳞茎,鳞片形状像一个个小贝壳,所以叫做贝母。又因为自古认为以四川产的贝母最好,所以就都叫川贝母。川贝母含有大量的生物碱,有人认为这是其有效成分,但是不同种的川贝母所含的生物碱并不相同。中药最早的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贝母列为中品药,但是所列的功效中并无止咳这一条,而是“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魏晋陶弘景辑的《名医别录》又给贝母加入了许多功效,其中才包括“咳嗽”。
按中医的说法,咳嗽是因为肺有热而生痰,而贝母味苦性寒,能泄热;贝母在秋天采取,味辛,色白,五行中秋、辛、白都属金,肺也属金,而且贝母的形状也像肺,凡此种种,就注定了贝母是润肺化痰的良药了。实际上川贝母是否真的能止咳是很可疑的,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信的证据。反而有些研究表明它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川贝母的生物碱可使实验动物的血压下降,并伴有短暂的呼吸抑制,以及血糖升高。临床上有因服用贝母出现心率缓慢、心音弱等心肌中毒现象和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大剂量服用贝母能引起全身出血、血压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
款冬花是另一个著名的止咳中药,它被用来止咳的历史甚至比贝母还要长,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咳逆上气”列为款冬花的主治了。款冬花是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款”的意思是至,这种植物在冬天开花,故名。款冬生长在水中,它的花能在冬天破冻而出,中医认为这说明它“本为至阳之物”,所以能“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本经疏证》),性温纯阳,和贝母的性寒不同。但是为何性温纯阳也能像性寒一样润肺止咳呢?就因为它是生长在水中的,这叫“从阴生阳”,“禀水中之生阳”,所以就能润而不燥,可以用来治“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了(《本草崇原》、《本草正义》)。只要认定了它能润肺化痰止咳,不管性温性寒,怎么都说得通的。
款冬在西方也是传统草药。并无确凿的证据表明款冬花有任何疗效。德国管理草药的机构曾经批准用款冬治疗咽喉痛,但在发现款冬有肝毒性后即禁止使用。款冬花中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包括千里光宁碱和克氏千里光碱,动物实验表明款冬花能致癌,可使大鼠肝脏长出肉瘤。临床报道,有婴儿因为服用用款冬做的草药茶而导致严重的肝病,也有孕妇因服用款冬茶而导致新生儿患有肝病。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其实慎用的岂止是运动员。对各种止咳药都应该慎用,尤其是儿童。
2011.4.11
(《中国青年报》2011.4.13)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