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觉得食物味道鲜美?

17 06 2011年

我们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是因为食物中的化学分子刺激了味蕾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上。就像无数种颜色都可以分解成三种原色的不同组合,无数种味道也可以分解成几种基本味道的组合。中国人历来认为食物有五种基本味道,所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其实辣并不是一种味道。辣是由于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了一种特殊的受体,高于43摄氏度的热也能刺激这类受体,这就是为什么吃辣会让人产生火辣辣的灼热痛觉,甚至吃得大汗淋漓。这种受体并不局限于味蕾,而是遍布全身,所以辣椒素碰到口腔不含味蕾的部位,甚至碰到鼻腔、皮肤等,也都能让人觉得辣。吃辣并不是在吃味道,而是在感受疼痛,喜欢吃辣是痛并快乐着。
酸甜苦咸才是真正的味道,在味蕾上都有对应它们的特殊感受器。那么只靠这四种味道就能组合成所有的味道吗?未必。比如为什么海鲜或蘑菇的味道让人觉得特别鲜美?这种鲜味是酸甜苦咸组合成的,还是独立的味道?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昆布(海带)汤的鲜味来自一种特殊的物质——谷氨酸盐,往食物中加入谷氨酸盐,就能让食物味道变得很鲜。他因此提出还存在第五种基本味道——鲜味,并发明了味精(谷氨酸钠)。现在我们知道,在味蕾上的确存在着能感受鲜味的特殊受体(一种蛋白质),谷氨酸根阴离子和它结合,就让人产生了鲜味的感觉。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因此我们吃生鸡肉并不会觉得鲜,只有把鸡肉炖熟了、谷氨酸游离出来了,鲜味才跟着出来。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因此往鸡汤中撒一点盐,味道尤其鲜美,因为这时候鸡汤中有大量的谷氨酸根离子能和鲜味受体结合。同样,酱油、西红柿、葡萄汁等食物之所以让人觉得鲜美,就是因为含有游离的谷氨酸。更简单的增鲜办法是撒上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1913年,池田菊苗的学生小玉新太郎从鲣鱼干中发现另一种鲜味物质肌苷酸,这是一种核苷酸。1955年国中明从酵母菌中分离出肌苷酸,他尝了一下,发现没有任何味道。于是他改从鲣鱼干分离出肌苷酸,发现有一点鲜味。为了比较,他尝了谷氨酸钠,觉得鲜味比肌苷酸强。他又尝了尝肌苷酸,但是忘了漱口把舌头上的谷氨酸钠洗掉,结果鲜味变得极其强烈,至少是单独品尝谷氨酸钠时的五倍。国中明由于一个错误有了两个重大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肌苷酸都有鲜味,只有特定结构的肌苷酸(称为5′-肌苷酸)才有鲜味;5′-肌苷酸本身的鲜味很弱,但是能极大地增强谷氨酸钠的鲜味。
1960年,国中明从香菇中发现另一种核苷酸——5′-鸟苷酸具有和5′-肌苷酸类似的增鲜作用。在谷氨酸钠中添加少量的5′-鸟苷酸和5′-肌苷酸,能大大地提高谷氨酸钠的鲜味。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因为这些所谓呈味核苷酸能让谷氨酸根阴离子和鲜味受体的结合更为紧密,因此极大地增强了味蕾对谷氨酸鲜味的感受。某些特别鲜美的食谱实际上就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这种组合。例如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蘑菇中含有丰富的5′-鸟苷酸,所以小鸡炖蘑菇的味道真是好极了。当然也可以模拟这个烹饪过程,在味精中添加少量的5′-鸟苷酸和5′-肌苷酸,做成所谓强力味精,用量比普通味精少得多,却更为鲜美。
鲜味的发现和味精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烹饪习惯,特别看重食物的鲜美的中国人尤其喜欢用味精。但是有人却对这种“人造鲜味”心有疑虑。1968年4月,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说在吃了放味精的中餐后一段时间内会感到颈部麻木,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味精是否会有害健康的关注,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说法叫“中餐综合征”。198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认定味精对一般公众不存在危险,但是对某些人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反应。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品成分。1991年,欧洲共同体食物科学委员会也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物成分,不限制可接受的日摄入量。
但是时至今日,有关味精有害健康的说法仍然在中国人当中广为流传。有一种说法是,味精本身是无害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加热到120摄氏度,谷氨酸钠会脱水变成焦谷氨酸钠,那是一种致癌物质。这其实是一个谣言。焦谷氨酸钠并非致癌物,也没有证据表明它对人体有害,只不过它没有鲜味了。还有一种说法称味精吃多了会脱发,这同样是没有证据的谣言。
由于许多人担心味精对健康有害,厂家乘机推出鸡精调味品,宣传它是一种从鸡肉提取出来的天然调味品,所以更健康。其实鸡精的成分除了食盐(不高于40%),主要就是味精(不少于35%)和呈味核苷酸(不少于1.1%),剩下的还有糊精、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鸡肉粉在鸡精中的含量非常少,有的鸡精甚至根本不含鸡肉粉,而完全用人工合成的鸡味香精取代。
味精是用淀粉、蔗糖等原料发酵生产的,其成分谷氨酸钠是食物中普遍存在的,其实才是“天然的调味品”,不像鸡精含有人工合成的成分。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味精对一般人的健康会有危害。如果味精有害的话,那么以味精为主要成分的鸡精也会是有害的。由于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剂,成分比味精更复杂,多了许多其他成分,对健康的风险反而更大一些。
2011.6.13.
(《中国青年报》2011.6.15)



我们为什么会“中暑”?

3 06 2011年

我们是恒温动物,必须把体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要维持体温,身体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在安静状态时,体热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你进行锻炼或从事体力劳动时,体热则主要是肌肉运动产生的。在大脑中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有体温调控中心,时刻监控着体温的变化情况,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让体温保持恒定。例如,当天气寒冷,体内产热不足以维持体温时,视丘下部就会命令肌肉不由自主地运动起来补充产热,也就是寒颤。
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断地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呼气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热量的传递是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转移的,有辐射、对流和传导三种方式。在环境温度比皮肤温度(32~35摄氏度)低得多时,体热能很快地通过热量传递散发出去,主要是通过热辐射,一小部分通过热对流(取决于空气的流速),还有一点点是通过与空气直接接触的热传导。但是如果体热在大量地产生(例如在做剧烈运动),或者环境温度接近皮肤温度,就要尽快把体热散发出去。这时体温调控中心就会发出降温命令,让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通过血液把体内的热量带走。但是这时光靠热量传递来散热就不够了,所以体温调控中心还会命令皮肤出汗,靠汗液的蒸发把热量带走。在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就没法靠热量传递来散热了,蒸发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
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的,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大于75%时,就没法有效地蒸发。这时如果周围温度又很高的话,体热就没法有效地散发出去,身体散热机制开始超速运转,努力想把热散发出去:呼吸变得急促,心脏快速跳动,大量地出汗。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出现了头晕、头疼、身体虚弱、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热衰竭。
热衰竭如果没有进行治疗,就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体温调控出现障碍,反而不再出汗了,皮肤变得干燥,体热在体内急剧积蓄。平均来说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3.49千焦热量,就足以提高体温1摄氏度。也就是说,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只要少蒸发100克汗液,就能让体温提高1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就能让体温急剧超过41摄氏度,同时出现了神志障碍,意识模糊或昏迷,医学上称为热射病。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会使内脏器官受到损伤,乃至死亡。
热衰竭、热射病以及其他几种与热有关的疾病通称热病,也就是俗称的“中暑”。轻度的中暑(热衰竭)只要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最好有空调),脱掉衣服休息一会儿,喝不含酒精的冷饮,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并不需要吃药也没有有效的非处方药可用。这时如果吃某种中成药或进行某种民间疗法(例如刮痧),也会觉得非常有效,而其实是身体自己恢复的,并不是这些药物、疗法真正有效。所谓刮痧是用外力让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淤血,“痧点”就是皮下淤血,并不是排出的毒。中暑也跟毒素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出现了热射病症状,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叫救护车的同时,把患者转移到阴凉地方,并采取措施立即让体温降下来,例如用凉水浸泡患者,用水龙头朝患者冲凉水,或者用浸了凉水的海绵、毛巾给患者擦身。但是水温也不能太冷,不要冷到让患者寒颤,那样反而增加了体热的产生。
这是医学界建议并实施的治疗热病的有效方法,国外普遍使用,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却很恐怖。因为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在人体发热、出汗时(不管是因为中暑还是因为激烈运动)是不能冲、泡凉水的,据说这样会给身体造成伤害,甚至还会死人。有人给出解释,说是在发热、出汗时皮肤上的毛孔张开,凉水会从毛孔进入体内。这种说法很荒唐。人的皮肤并不是筛子,水是不可能通过毛孔进入体内的。在皮肤没有受破坏时,水也不可能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否则浸泡在水中就相当于喝水可以解渴了。
还有人说,中暑时洗凉水澡会让毛孔收缩,汗流不出来,热反而散不出去。这种说法同样荒唐。出汗能够散热的原因是水分的蒸发,而一旦浸泡在水中,汗液没法蒸发,出汗起不到散热作用,汗还能不能流出来就无关紧要了。人在水中时主要是通过皮肤与水直接接触的热传导来散热的。
在高温的天气采取一些措施可以预防中暑,例如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少运动,少穿衣服,避免阳光直射,在阳光下活动要涂防晒霜等。在周围温度接近体温时,风扇已起不到预防中暑的作用。预防中暑的最好办法是使用空调。如果由于担心“着凉”大热天也不敢开空调,就会冒着中暑的危险,老人和小孩尤其如此。
2011.5.30
(《中国青年报》2011.6.1.)



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

17 05 2011年

3年前安徽阜阳十几名儿童死于“怪病”,当地政府先是辟谣,后来被确定为死于手足口病。这场全国瞩目的风波让许多人第一次听说了一种实际上非常常见的传染病。在舆论的压力下,各地政府都对儿童患手足口病极为重视,如临大敌,许多地方设置了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一旦发现就集中治疗。近日我读到一位父亲写的关于他的儿子在某地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接受治疗的经过,触目惊心:患儿送去了就做痛苦的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是否并发了脑炎,即使检查结果是阴性的也按有脑炎的可能性来治,输了一大堆药,折腾了几天出院了,医生还给开了口服的药物。
手足口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肠道病毒,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一种是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成年人也会被手足口病病毒感染上,只不过一般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症状的通常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先是发烧,一两天后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溃疡,手掌、足底等地方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还可能有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的表现。一周左右痊愈。少数人会并发脑膜炎,极少数人会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因为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特效药。对没有出现并发症的病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医院治疗,去了也没有真正有效的药物可用。由于患儿口腔溃疡、咽喉疼痛,可能不愿喝水,所以关键是鼓励其喝水防止脱水。如果高烧、疼痛,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之类的镇痛解热的药物。并发脑膜炎时会出现头疼、脖子强直、背疼等症状,因为是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没有特效药,但是病毒性(也叫无菌性)脑膜炎通常也不严重,不必住院治疗也会自愈。并发脑炎、肺水肿会比较严重,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治疗,主要也是采取支持疗法,例如用呼吸机帮助呼吸,但痊愈还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病毒。
没有脑膜炎、脑炎的症状,就一律对患儿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是否有脑膜炎、脑炎,是没有必要的伤害。即使检查出阳性结果,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采用。在检验结果呈阴性后,仍然按脑炎来治,则是过度治疗。看看医生给开的药物:免疫球蛋白、甲强龙、头孢克肟、病毒唑、核黄素、甘露醇,这么多药物一下子输入到患儿体内,有哪一种是必须要用的吗?没有。核黄素是维生素,起营养作用的。头孢克肟是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病毒唑倒是抗病毒药物,但是效果很差,并没有临床试验证明它能抗肠道病毒(直到2008年才有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表明它可能对肠道病毒71型有效,只是很初步的结果)。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用意是增强免疫力,这对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也许会有些用处,对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没什么用,临床结果也表明它对治疗手足口病没有效果。甲强龙是糖皮质激素,可用来减轻大脑的肿胀和炎症,甘露醇可用来降低颅内压,它们用来缓解脑炎症状也许有些用处,用来治疗一般的手足口病则是滥用药物。
患儿出院时医生给开的两种药物——水解蛋白口服液和葡萄糖钙锌——其实是营养品,跟手足口病的治疗和康复更是毫无关系。水解蛋白口服液甚至可以说是假营养品,其营养价值不会高于含蛋白质的食物。因为实际上不会有人消化不了蛋白质,吃水解蛋白没有任何意义。国内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医生还喜欢开“清热解毒化湿”的中草药、中成药,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有疗效,理论上也不可能有效——需知手足口病在中国是迟至1981年才首次发现的,传统的经验派不上用场。
对一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很快自愈的疾病使用如此多的无关、无效的药物、营养品,主要的动机就是医院为了赚钱、医生为了拿药物回扣:一场治疗下来,就要花上几千元钱(最贵的是免疫球蛋白,一瓶600元,通常要用五、六瓶)。次要的动机是为了预防万一。因为手足口病有很低的概率会致命,所以就都按最坏的可能性来治疗。实际上这些药物未必能降低致命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新的风险。免疫球蛋白是血浆制品,有可能传染病毒。药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甲强龙这类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的影响更大,例如会抑制儿童的生长。
所以手足口病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能因为它有很低的致命可能就夸大其风险,以“弄不好会死人”为接口吓唬患者家属接受过度治疗。比手足口病更可怕的是医院、医生为了牟利或避免医患纠纷的过度治疗对普通患儿身心的伤害。
2011.5.16
(《中国青年报》2011.5.18)




谁才是孟山都公司的推手

16 05 2011年

近日网上疯传一篇反对中国种植转基因水稻的文章,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名退休研究员在一次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发言。据称这是业内人士首次公开对转基因水稻表示异议,被称为“仗义执言第一人”。
既然是业内资深人士的反对声音,似乎值得认真听取。但是看了发言的内容,却让人失望,只是把社会上对转基因作物的误解综述了一下,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专业性,甚至让人怀疑该研究员和许多生物学外行一样并没有搞明白转基因是怎么回事,把转基因作物设想成了会改变人的基因,说出“中国人以稻米为主粮,不要轻易地被转了基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研究转基因水稻,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已有的基因表达”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话。发言者虽然曾经从事玉米种植研究,但只是涉及传统方法,对生物技术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一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接受农学教育、已退休十多年、年近80的老人,要他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是勉为其难了。而且,发言内容很混乱,例如时而说“农作物杂交育种是在相同物种之间进行”,时而又说“农作物‘杂交育种’主要在同属或同科的物种之间”,前后矛盾,很不严谨。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发言把农业科研人员支持研发转基因作物全都视为是出于私利,“一种是希望分得经费,二是希望获取成果。”“明眼人都十分清楚,如果表露‘反转’观点,将无法从‘重大专项’巨额经费中分得一杯羹!如果挂上一个分子呀、基因呀等项目或课题,白花花的银子都是盆满罐流,有哪位愿意自砸饭碗也砸别人饭碗?”似乎全中国的农业科研人员就剩下这么一位敢说真话,而其他人都被收买了,研发、推广转基因作物成了整个农业科研界谋取私利的一大阴谋。
参与转基因重大专项的科研人员支持推广转基因作物,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项目都会有“私心”,有什么可指责的?为什么对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对转基因领域的科研人员却要求他们当耻于言利的圣人呢?而事实上,大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并不参与转基因重大专项,绝大部分的生物学界科研人员更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人员、生物学家都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因为他们有利益在里头,而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转基因技术,不觉得那有什么可怕的。
转基因作物该不该推广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解决要摆证据、讲道理。但是恐惧、反对推广转基因作物的人拿不出能经得起推敲的事实,就只好诉诸于阴谋论。说支持转基因是为了分得科研经费,这还算是客气的了。更可恶的是把推广转基因作物当成了美国垄断中国农业经济乃至“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一大阴谋。研发转基因作物的科研人员、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科普人员都被公开地称为孟山都公司的推手、雇员,“身价”不断地上涨。孟山都公司虽然是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一个重要研发者,但是根本就不占据垄断地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部分转基因技术、品种都与孟山都无关。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所有的国际权威机构(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欧洲委员会)都支持推广转基因作物,都肯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难道他们全都被孟山都公司收买了?这也未免太高看孟山都的能量了。
转基因水稻是中国自己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转基因作物品种曾经有过战胜孟山都品种的记录:抗虫转基因棉花虽然最初是孟山都公司推出的,但是国内现在种植的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种了。如果由于妖魔化转基因作物的舆论盛行而阻挠了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的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拉开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客观上才是在帮孟山都等国外公司的大忙。如果我们也学着阴谋论一把,反过来指控现在这些疯狂反对转基因的人才是孟山都公司的推手,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罪人,更顺理成章。
2011.5.11.
(《新华每日电讯》2011.5.13)



我们为什么会拉肚子?

12 05 2011年

每个人都装着一肚子水:每天进入小肠的水分多达大约9升,其中小部分来自饮食,大部分来自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液体。这些水分的90%在小肠内被吸收进体内,剩下的90%在结肠被吸收,只有大约100毫升的水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粪便中的水分太多,就是拉稀了。一天拉稀三次以上,就患了腹泻。

有很多种原因能导致粪便中的水分过多。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吃了某种难以吸收的东西。例如很多人喝了牛奶后会拉肚子,不是因为牛奶质量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消化不了牛奶中的乳糖。乳糖要被消化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消化过程需要乳糖酶的催化。婴幼儿的消化道里有很多乳糖酶,消化母乳、牛奶中的乳糖毫无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肠道里缺乏乳糖酶,没法有效地消化乳糖。乳糖留在肠道内,使得肠液的渗透压要比血浆的高,血浆里的水分就流失到肠道里了。乳糖到了结肠,变成了生活在那里的细菌的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刺激肠道蠕动,更加剧了腹泻。

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消化道的分泌液过多。肠道里的水分大部分来自分泌液,正常情况下它们又大部分被重新吸收回体内。如果分泌的量大大超过了吸收的量,也会导致腹泻。在从前,由于霍乱引起的腹泻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产生的毒素能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让它们一直敞开着,细胞里的水分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同时,霍乱毒素还能影响肠神经系统,进一步刺激水分的分泌。历史上有无数的人因此脱水而死。其他一些细菌、毒素、药物也会刺激水分的分泌导致腹泻,虽然它们未必像霍乱那么厉害。

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是保护消化道的屏障,如果这道屏障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就会被破坏。例如痢疾杆菌能感染肠上皮细胞,导致消化道出血,而且由于破坏了上皮细胞的吸收功能,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都很差,导致了腹泻。为了消灭入侵的细菌,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释放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刺激水分的分泌,进一步加剧腹泻。结果就是稀便带脓血的痢疾。

为了能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充分地被吸收,食物残渣在肠道中待的时间要足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肠道蠕动过快,食物残渣过快地经过肠道排出体外,减少了水分的吸收,也会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能刺激肠道的蠕动,但是有时候找不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肠道的蠕动异常。

所以腹泻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有很多因素、很多疾病能引起腹泻,通常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但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疾病。要治疗腹泻,最好能确定病因对症治疗,而不是简单地止泻,即使腹泻暂时止住了,病其实并没有好。但是拉肚子让人很不舒服,人们一旦拉肚子,总想着赶快吃止泻药。传统药物中有些的确有很好的止泻效果,例如鸦片,就可谓止泻的“良药”。这是因为在肠壁上有阿片受体,鸦片和它们结合能抑制肠道的蠕动,这样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长了,水分更多地被吸收,粪便干了一些,看上去腹泻就被止住了。从鸦片提取的吗啡、可待因以及某些草药的作用与此类似。

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很多阿片受体,用鸦片、吗啡、可待因止泻会对全身的机能都产生影响,并能上瘾。常用的止泻药易蒙停和鸦片类似,也是通过和肠壁阿片受体结合、抑制肠道蠕动来达到止泻的效果,不过它大部分透不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甚微,是更理想的止泻药。但是那也只是缓解腹泻症状,而没有根除腹泻病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没有治疗效果,甚至会让病情加重,所以如果腹泻伴有发烧,或粪便中有脓血(痢疾),是不能服用易蒙停的。3岁以下的儿童也不宜服用易蒙停。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腹泻可能是人体抵御病菌、病毒感染的一种方式,能让毒素尽快地排出体外。在这种情况下,止泻反而不利于身体康复。临床试验表明,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相比,服用止泻药的痢疾患者的病程更长,而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果腹泻不是很严重,不必吃药,但是要注意补充水分(频繁少量地喝水)防止脱水。如果腹泻三天还没好,或伴有发烧、便血、严重腹痛、脱水等症状,要即时就医。对严重的腹泻不能掉以轻心,儿童更要当心: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每年至少有2百万人因腹泻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2011.5.9

(《中国青年报》2011.5.11)



别人的食物是你的毒药

5 05 2011年

不久前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办了一场雨林昆虫飨宴,让宾客品尝用昆虫做成的佳肴,其中有用蝎子做的点心。有个网民评论说:“不用去英国了,北京东华门夜市就有油炸蝎子,油炸蚕茧。每次我想吓唬老外,我就带他们去那里,弄两串炸蝎子吃给他们看。回来个个对我肃然起敬。我说什么,他们马上说Yes。怕了!”严格地说蝎子并非昆虫,而是“蜘蛛”(属于蛛形纲)。不管是吃昆虫还是吃蝎子,在一般人看来都是很恐怖的事。其实许多种昆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吃它们是很正常的。

还有些人喜欢吞食一些既无营养又无美味而且很吓人的东西,无论如何算不上食物。最近我参与录制电视节目时就接触到一位“神人”,他的绝活是吃玻璃。据其自述,多年来他每天早晨都要吃一个灯泡当早餐,认为这能强筋壮骨。在观众的惊呼声中,此人当场砸碎一个灯泡,把玻璃渣拣起来放嘴里咀嚼一番,然后用水送服吞咽了下去。

表演吃灯泡已成了此人的谋生手段,自称这是特异功能表演,在观众看来真是匪夷所思,觉得此人可能真有什么功夫,或者身体结构比较独特。但是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吃玻璃并非某个人的独门功夫,国内外很多人都会。有的人只是把这做为一种杂技或特异功能表演,并不觉得玻璃好吃,平时是不吃的。但是也有的人吃玻璃上瘾。美国媒体在今年2月曾报道过一个叫乔希的男子无法摆脱玻璃的诱惑,4年间吃掉了250个灯泡和100个玻璃杯。

英文网站甚至还有文章教人怎么吃玻璃吓唬人的。窍门在于要吃容易嚼碎的薄玻璃(灯泡或薄玻璃杯),在嘴里细细嚼得很碎,嚼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避免划破嘴巴和舌头。玻璃嚼得很碎、不再锋利了,吞咽下去就没那么危险了。玻璃和沙子一样,是没办法被人体吸收的,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上述那位“神人”虽然自以为能消化玻璃,但是在其粪便中还是检测出了玻璃渣。但是技巧掌握得再好,吃玻璃仍然带有一定的风险。如果玻璃渣太大,吃下去时食道很容易被划伤、出血,会有生命危险,胃肠道也容易出现慢性损伤。所以不要出于好奇贸然去尝试。

世界上吃玻璃上瘾的人很多,医学上甚至专门给取了一个名称叫食玻璃癖,属于异食癖的一种。除了食玻璃癖,还有食毛癖(吃毛发)、食土癖(吃泥土、粉笔等)、食木癖(吃木头、纸张等)、食尿癖、食冰癖(病态地吃冰上瘾)等等。以前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导致,但现在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上述“神人”和乔希都通过吃玻璃引起观众的惊奇和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神人”自述由于他敢吃玻璃,别人对他另眼相看,视为神仙,让他很自豪。

比吃玻璃“神人”听上去更吓人的是在同一节目中现身的“毒王”,自称十年来为了治病,天天尝试吃各种毒药,已吃过数百种毒药,包括剧毒的砒霜、甲醛、敌敌畏等等。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吃1克左右的砒霜、十几毫升的甲醛就能致命,此人何以能百毒不侵?难道他真有特异功能?仔细询问他的“吃毒”方法,就知道并不神奇。他吃的毒都是用水高度稀释过,然后煮了吃的,毒性已非常低甚至没有了(例如甲醛加热煮了以后就都挥发了),吃了不至于引起急性中毒。但是慢性中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他吃的某些毒药(例如砒霜)进入体内后会积蓄下来,长期摄入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作。

此人热衷于吃毒的起因,是觉得自己皮肤里寄生了虫子,多次求医治疗无效,后来一个小诊所的中医建议他“以毒攻毒”,让他恍然大悟,从此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毒药。经皮肤科医生检查,此人身上并无寄生虫和真菌感染,他的病是想像出来的。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医学上叫寄生虫恐惧症,病人幻想皮肤里有寄生虫出没,觉得瘙痒,为了去除“虫害”,经常用各种方法刺激皮肤,造成皮肤表皮剥脱、溃疡等损害。但是病人会强烈地拒绝这样的诊断。这位皮肤已被抓得伤痕累累的“毒王”就大骂给他诊断的专家都是“狗屁专家”。

这些“神人”、“奇人”其实是心理或生理有疾病的怪人、病人,并无神奇之处,更无特异功能。所谓特异功能,是指科学无法解释、违背了科学定律的超能力。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有特异功能的存在。那些声称或被视为有特异功能的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病人,都是常人。当你见到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时,要记住,你自己无法解释的,不等于别人也无法解释,更不等于科学就无法解释。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多么怪异、神奇,从中或许都有着普通不过的简单的科学道理。

2011.5.2.

(《中国青年报》2011.5.3.)



我们为什么会咳嗽?

15 04 2011年

人们有时会把咳嗽作为暗号,在这种情况下咳嗽是有意识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咳嗽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是人体清理呼吸道,排除多余的分泌物、微生物、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有刺激物(细菌、病毒、鼻涕、污染物等等)进入到肺部,刺激肺部的神经分泌粘液去包裹它们。同时肺又把信号传递到了脑的最下部(延髓)中控制咳嗽的中枢,由咳嗽中枢发出咳嗽的指令。一次咳嗽反射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吸入一口气。然后喉咙中的声门就像两扇门一样暂时地关闭,把吸入的空气关在了里头,这些空气一时跑不出去,增加了声门的压力。最终,胸部肌肉收缩,声门重新打开,肺猛地把其中的空气通过嘴呼出去,借此清理了呼吸道,通常还伴随着声音。
有很多种因素能引起咳嗽,例如吸入烟雾、过敏、吸入食物、空气污染、哮喘、肺部肿瘤、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是咳嗽的主要因素。许多细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后都能刺激咳嗽,这样它们能随着咳出的飞沫、痰而传播开去,去感染更多的人。无意中,咳嗽成了传播细菌、病毒的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能刺激咳嗽的细菌、病毒有机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在细菌、病毒被消灭之后,有时还会持续咳嗽一段时间,甚至长达数周。这时的咳嗽是没有痰的干咳,它是由于炎症引起的。反复的咳嗽产生炎症,炎症导致不舒服,进而刺激更多的咳嗽,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人体为了保障呼吸道畅通的一种自我保护。频繁、严重的咳嗽则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例如普通感冒、流感、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既然咳嗽是人体保护反射,止咳反而有可能危害健康,特别是肺病患者更是如此,分泌物积蓄在肺部不咳出来并非好事。所以一般是不提倡止咳的。如果咳嗽过于严重而需要治疗,也应该是针对引起咳嗽的病因,根除咳嗽的因素(例如抗菌、消炎、戒烟),而不是简单地强制止咳。
如果咳嗽严重到影响生活,可以考虑使用止咳药。止咳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咳嗽中枢、暂时抑制住咳嗽反射而发挥作用。止咳药包括天然的麻醉品,例如从鸦片中提取的可待因,但是它会成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和中央情报局资助研究寻找“不会成瘾的可待因替代品”,发现右美沙芬既能止咳又不会成瘾,这种合成的麻醉品后来就被广泛用在感冒药中。
中医则把咳嗽看得非常严重,甚至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黄帝内经》),非治不可,出现了许多用以止咳的中草药、中成药。在各种止咳中草药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川贝母,常用的止咳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都把川贝母作为主要成分。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等多种同属植物的鳞茎,鳞片形状像一个个小贝壳,所以叫做贝母。又因为自古认为以四川产的贝母最好,所以就都叫川贝母。川贝母含有大量的生物碱,有人认为这是其有效成分,但是不同种的川贝母所含的生物碱并不相同。中药最早的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贝母列为中品药,但是所列的功效中并无止咳这一条,而是“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魏晋陶弘景辑的《名医别录》又给贝母加入了许多功效,其中才包括“咳嗽”。
按中医的说法,咳嗽是因为肺有热而生痰,而贝母味苦性寒,能泄热;贝母在秋天采取,味辛,色白,五行中秋、辛、白都属金,肺也属金,而且贝母的形状也像肺,凡此种种,就注定了贝母是润肺化痰的良药了。实际上川贝母是否真的能止咳是很可疑的,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信的证据。反而有些研究表明它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川贝母的生物碱可使实验动物的血压下降,并伴有短暂的呼吸抑制,以及血糖升高。临床上有因服用贝母出现心率缓慢、心音弱等心肌中毒现象和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大剂量服用贝母能引起全身出血、血压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
款冬花是另一个著名的止咳中药,它被用来止咳的历史甚至比贝母还要长,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咳逆上气”列为款冬花的主治了。款冬花是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款”的意思是至,这种植物在冬天开花,故名。款冬生长在水中,它的花能在冬天破冻而出,中医认为这说明它“本为至阳之物”,所以能“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本经疏证》),性温纯阳,和贝母的性寒不同。但是为何性温纯阳也能像性寒一样润肺止咳呢?就因为它是生长在水中的,这叫“从阴生阳”,“禀水中之生阳”,所以就能润而不燥,可以用来治“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了(《本草崇原》、《本草正义》)。只要认定了它能润肺化痰止咳,不管性温性寒,怎么都说得通的。
款冬在西方也是传统草药。并无确凿的证据表明款冬花有任何疗效。德国管理草药的机构曾经批准用款冬治疗咽喉痛,但在发现款冬有肝毒性后即禁止使用。款冬花中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包括千里光宁碱和克氏千里光碱,动物实验表明款冬花能致癌,可使大鼠肝脏长出肉瘤。临床报道,有婴儿因为服用用款冬做的草药茶而导致严重的肝病,也有孕妇因服用款冬茶而导致新生儿患有肝病。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其实慎用的岂止是运动员。对各种止咳药都应该慎用,尤其是儿童。
2011.4.11
(《中国青年报》2011.4.13)



“田婆婆”事件的冷思考

6 04 2011年

今年央视“315”晚会最触目惊心的一个节目是一位母亲与“田婆婆”洗灸堂的战争。这位母亲的三岁儿子周子礴在“田婆婆”洗灸堂用中药药浴治疗湿疹,结果反而患上了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小孩全身流脓的照片惨不忍睹。为了调查取证,这位母亲又到几家“田婆婆”加盟店卧底,获得一些不讲卫生的证据(药浴的水重复使用、加的是臭鸡蛋、用的药膏长霉等等)。节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药监部门迅速认定“田婆婆”使用的中药是“三无”产品,是假药。
近日我参加深度调查这一事件的电视节目录制,当面询问了双方当事人,验看了“田婆婆”所用的中药、药膏,掌握了一些一手资料。可能是与节目的气氛不符,我对这一事件做的分析和评论都没有播出,只剩下了不痛不痒的几句问话,所以还不如把一些感想写下来。
银屑病就是俗称的牛皮癣,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治疗最多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但是称之为“不死的癌症”是夸大其词了。在网上搜了一下,还有不少顽疾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例如白癜风、帕金森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子宫腺肌症、股骨头坏死等等,大概都是游医、药商发明出来吓唬患者的。银屑病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寻常型银屑病虽然让人瘙痒不舒服,但看上去没那么吓人,也无生命危险。周子礴患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最严重的一种银屑病,有生命危险,非常罕见。
银屑病并不是病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它是皮肤细胞过度生长引起的炎症。正常的皮肤细胞需要28~30天才成熟,然后死亡、脱落。但是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细胞只用了3~4天就成熟、死亡了,这些细胞死亡后并不脱落,而是在皮肤表面上堆积起来。死亡的细胞是白色的,患者的皮肤上因此覆盖了一层银白鳞屑,所以叫做银屑病。为什么皮肤细胞会突然生长得如此迅速呢?以前有好几种假说,但在1979年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种用来抑制骨髓移植患者的排异反应的药物环孢霉素能缓解银屑病症状,开始意识到银屑病可能与免疫系异常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确认了这一点。它主要与免疫细胞T细胞有关。在正常情况下,T细胞随血液循环,寻找外来物质(例如入侵的细菌、病毒)。外来物质会激活T细胞,引发T细胞的免疫反应将外来物质消灭。但是在银屑病患者的体内,T细胞却跑到了皮肤中,并出现免疫反应,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发出信号让皮肤细胞迅速生长、死亡,同时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液增加,出现了红肿。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T细胞会跑到皮肤中去,别人就不会呢?这首先与遗传因素有关。至少10%的人携带着与银屑病有关的基因,让他们能患上银屑病。但是实际上患上银屑病的人只占人口的2~3%,这就说明光有银屑病基因还不能让人生病,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银屑病的诱发因素非常复杂(或者说不明),精神压力、皮肤损伤和药物反应是比较公认的因素。病菌感染则被认为是滴状银屑病的诱因。还有人认为病毒感染、过敏、饮食、天气能诱发银屑病,不过没有获得公认。
周子礴患上银屑病,首先是自身免疫系统有问题。“田婆婆”药浴最多只是其诱因。但是由于银屑病的诱因很复杂,要确定其因果关系并不容易。周的妈妈称周子礴是在第三次接受药浴的当天回家后就病情发作的,如果属实的话,倒是可以认定药浴的刺激是诱因,特别是在周子礴患有湿疹、皮肤已有损伤的情况下。还有一种可能,周子礴第一次去做药浴时,其实已患了银屑病。银屑病的早期症状与湿疹类似,被误诊了。即便如此,“田婆婆”也难以逃脱责任,因为他可能得的是不严重的寻常型银屑病,在药浴的刺激下变成了罕见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如果还有其他儿童在做了“田婆婆”药浴后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就更容易确定因果关系了。
除了“田婆婆”总店老板,没有人知道药包里究竟是什么中药,它们已被磨成粉末,辨认不出来了。甚至几种号称针对不同病情配制的药包,在我看来也一模一样,只是标签不同而已。即使知道了药包是用什么中药配制的,也没有人知道这些中药是否含有能诱发银屑病的成分。通过中药药浴治疗湿疹之类的皮肤病的疗效没有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是很可疑的。像“田婆婆”宣传的那样用药浴来治疗“风湿”或起到保健作用,更不可信。我们的皮肤是身体的屏障,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物质很难透过皮肤进入体内,水都无法渗过皮肤,何况分子更大的其他物质。而如果皮肤有损伤,让一大堆成分不明的药物进入体内,反而能引起不良反应。所谓“足浴保健”也是如此。
希望年轻的父母们能从“田婆婆”事件吸取一个教训:不要迷信中药药浴的治疗、保健作用,不要拿小孩做试验,在其身上使用成分不明、副作用不清的药物,特别是成分复杂的中草药,否则万一悲剧发生,后悔就来不及了。
2011.4.4
(《中国青年报》2011.4.6)



有没有合法安全的“瘦肉精”

2 04 2011年

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瘦肉精”猪肉引起的中毒事件,这一次因为涉及到一家著名企业,才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上对“瘦肉精”的口诛笔伐,让人们觉得这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果真如此吗?
“瘦肉精”是好几种类似的药物的俗称,在国内用得最早、用得最多、成为“瘦肉精”猪肉中毒的元凶的是盐酸克伦特罗。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平喘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发现,盐酸克伦特罗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成了第一种“瘦肉精”。
但是盐酸克伦特罗要在饲料中大量使用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盐酸克伦特罗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半减期(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大约30小时。由于剂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瘦肉精”在猪体内的残留量很大,而且由于“瘦肉精”性质稳定,要加热至172℃才会分解,所以一般的家庭烹调无法破坏它的毒性,人食用会中毒,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悸及心律不齐,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因此世界没有任何机构批准克伦特罗作为饲料添加剂。但是国内一些养猪户为了使猪肉不长肥膘,违法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
近年来,一种叫做盐酸莱克多巴胺的药物在国外正在成为盐酸克伦特罗的合法替代品。和盐酸克伦特罗不同,莱克多巴胺的剂量很小,每吨饲料中添加4.5~18克莱克多巴胺就能显著增加猪肉的瘦肉率。而且莱克多巴胺在猪体内的代谢很快,半减期只有大约4小时,喂养7天后97%的莱克多巴胺已从尿、粪中排出,残留量低。它对人的毒性也非常低。一天吃10微克盐酸克伦特罗就能让人表现出症状,例如心跳加速。但对莱克多巴胺来说,一天吃上20000微克以上才有可能表现出症状。
由于残余量低,喂食莱克多巴胺的猪实际上不需要停药期,当天就可以屠宰。一天吃上350千克猪肉或15千克猪肝,摄入的莱克多巴胺仍在安全范围。当然不可能有人吃那么多猪肉、猪肝,所以莱克多巴胺是非常安全的。1999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盐酸莱克多巴胺做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在猪肉中的残余量不可超过50ppb(1ppb=10亿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莱克多巴胺在猪肉中的残余量不可超过40ppb。目前有20几个国家允许使用盐酸莱克多巴胺,但在中国等其他国家被禁止使用。
养猪业有提高猪肉瘦肉率的需求,而“瘦肉精”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想要杜绝“瘦肉精”的使用非常困难,因此“瘦肉精”猪肉在中国屡禁不止。由于“瘦肉精”一概被禁用了,对养猪户来说不管用哪种“瘦肉精”在法律上的风险都是一样的,所以就宁愿选用价格最低廉、但是毒性也最强的盐酸克伦特罗。如果有合法的安全“瘦肉精”可供选择的话,许多养猪户就会用它而不必冒法律的风险了。
国内有的报道把莱克多巴胺说成是比盐酸克伦特罗还可怕的新型“瘦肉精”,这是无稽之谈。和盐酸克伦特罗不同,目前并未发现添加莱克多巴胺当“瘦肉精”对人体会有不良影响,已知的副作用都是发生在猪身上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禁用莱克多巴胺当“瘦肉精”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解禁反而能够减少乃至杜绝盐酸克伦特罗的非法使用。美国等国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人人害怕“瘦肉精”之时,莱克多巴胺也只能跟着盐酸克伦特罗一起倒霉,恐怕没有谁有魄力敢于批准莱克多巴胺作为合法“瘦肉精”在中国使用。就像安全无害的面粉增白剂新近被禁用一样,在食品安全领域做出的决定,有时并非基于科学依据,而是屈从于无道理可言的民意。
2011.3.30
(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04月01日)



当你点上一支烟

1 04 2011年

你点上一支烟,深深吸入一口。这一口就吸入了4000~50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而其实你真正需要的只有一种——尼古丁。吸入烟雾是让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仅次于注射。烟雾中的尼古丁经肺部进入血液循环,只要10秒左右的时间就到达了大脑,在那里刺激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多巴胺让人精神集中、肌肉放松并产生愉悦的感觉,让人上瘾,比酒精、咖啡因甚至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都更容易让人上瘾。
但是尼古丁也有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一面。它能让心跳加速,能比平时快30%。它能让血管收缩,让血管变窄,同时血压也升高了,要比平时高10%~15%。更麻烦的是,它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切都容易诱发心脏病,而香烟中还有别的物质在帮倒忙,例如一氧化碳。香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是安全值的600倍,吸烟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是不吸烟者的4~15倍。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和血红蛋白结合,让血红蛋白没法输送氧气,导致心脏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缺氧。为了满足氧气的供应,身体不得不制造更多的红细胞。红细胞多了,血液变稠,容易发生血栓。一氧化碳也能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吸烟增加了患心脏病、脑猝中的风险。40岁以下的人群中,吸烟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倍。因心脏病发作死亡的病例中,大约四分之一与吸烟有关。
尼古丁、一氧化碳对心血管的影响还有虽然不致命但令人苦恼的其他后果。由于吸烟让皮肤中的血管收缩,减少了皮肤中的血流供应,让皮肤容易老化,女人也许更关心这一点。对男人来说,由于吸烟能损伤阴茎的血管,而且能让连接阴茎的动脉逐渐变窄,减少进入阴茎的血流量和降低血压,因此增加了勃起障碍(阳痿)的风险。30~50岁男性中吸烟者患勃起障碍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了大约50%。这种风险与吸烟量相关,一天吸1~10根者高27%,11~20根者高45%,20根以上者高65%。估计中国男人勃起障碍病例中有23%是吸烟导致的。
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香烟烟雾中无色的气体部分,其中还有甲醛、硫化氢、氨气等刺激性气体。它们刺激你的眼睛、鼻子和喉咙,让你流泪、流鼻涕和咳嗽。我们看到的烟雾其实是没有燃烧的固体颗粒,主要是焦油。如果你一天吸一包烟,一年下来要吸入大约200克(相当于一杯的量)的焦油。呼吸道的表面本来覆盖着长纤毛的细胞,纤毛一致的摆动能把吸进来的颗粒物质逐渐排出去。但是香烟中的毒素让这些纤毛动不了,这样,长期吸烟的结果,从喉咙、气管一直到肺都覆盖着一层黑乎乎的粘粘的焦油。在焦油的刺激下,呼吸道会分泌粘液。这些粘液也难以作为痰排出去。焦油、灰尘和粘液在肺部积蓄,减少了肺部空间,导致呼吸困难。粘液也是细菌、病毒繁殖的温床,让你更容易感染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例如吸烟者得肺部传染病的风险增加了4倍。而一旦感染了疾病,却不容易痊愈,因为吸烟也损害了肺部中用来清除病原体的白细胞,降低了免疫力。
焦油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至少60种已知的致癌物和放射性物质。它们与肺细胞零距离接触,最直接、最明显、最确凿的后果是诱发肺癌。在20世纪之前,肺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医学记载的不到80例。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吸烟的流行,肺癌的病例剧增,并逐年增加,迅速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现在每年全世界有一百多万人因肺癌死亡,排在致命癌症的首位。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十几倍,80~90%的肺癌死亡与吸烟有关。吸烟越多,肺癌死亡率也越高。平均每天每多吸一支烟,患肺癌的风险就增加大约50%~100%。受焦油直接刺激的喉、口腔也容易患癌症。致癌物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能诱发其他癌症,特别是肾脏、乳腺、膀胱、食道、胰腺和胃等部位的癌症。
所谓低焦油的香烟同样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而且吸低焦油香烟的人为了能够过瘾,往往多吸几口甚至多吸几支,实际摄入的焦油量未必就低。避免香烟危害的唯一办法是戒烟和避开二手烟。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吸烟是第二大死亡因素,是最大的可预防的死亡因素。根据几项不同的估计,吸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了10~17.9年。另一项计算指出,每吸一支烟,则预期寿命减少10.7分钟。当你把一支烟吸完,你因此减少的寿命,甚至比吸一支烟的时间都长。
2011.3.28
(《中国青年报》20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