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08
2014年
最近又有几个影视明星因为吸毒被拘留,他们吸的都是大麻。网上就又出现了为这些明星辩护,要求让大麻合法化的声音。有些人引用国外资料,声称吸大麻不仅对身体无害,而且对身体有益,比如有人引用美国一个主张毒品合法化的民间机构“毒品政策联盟”的宣传单,说吸大麻能抗癌。大麻对身体的危害,我以前已经谈过。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吸大麻是否能抗癌。
大麻的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分离出来以后,科学家对它以及与其类似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统称大麻素)的药理作用就很感兴趣。从70年代开始就有了大麻素抗癌作用的研究,到现在相关的研究论文有上千篇。这些研究发现,大麻素与体内大麻素受体结合后,能让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细胞移动等,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抗癌。一些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也表明大麻素的确能够杀死某些类型的癌细胞。例如,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大麻素能杀死乳腺癌细胞,而对正常的乳腺细胞没有什么影响。另一项实验表明大麻素能防止小鼠的结肠发炎,可能能降低结肠癌的风险。
但是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只能算是初步的实验,并不能用以证明疗效。要证明药物的疗效需要做人体临床试验。而到现在还几乎没有人做过大麻素抗癌的临床试验,我能查到的只有一项临床试验,是西班牙研究人员在2006年发表的。他们在9名脑瘤晚期病人的头上开口插管,往大脑里注入四氢大麻酚,其中有8名病人的脑瘤细胞生长受到了抑制,似乎有些效果。但这9名病人在一年内全部死亡。这个试验的试验人数太少,没有对照组,只能算是非常初步的临床试验,并不能说明问题。
所以,那些声称吸大麻能够抗癌的,根据的只是一些非常初步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并不可靠。有些类似的实验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例如,有的实验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大麻素不仅不能抑制、反而刺激了癌细胞的生长。也有的实验发现,大麻素一开始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但癌细胞很快会出现抗药性,又开始生长。还有的实验发现,大麻素能干扰免疫系统识别、消灭肿瘤细胞的功能,不利于预防、治疗癌症。
总之,经过了四十年大量研究,对大麻素究竟能否抗癌,还没法得出结论,只能说有这种可能性。即使将来确证了大麻素的确具有抗癌作用,那也只是用来研制新药,与吸大麻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抗癌实验使用的是高度纯化的大麻素,剂量远远大于吸大麻所能摄入的大麻素的量,想靠吸大麻来预防、治疗癌症只是幻想。相反地,已知在大麻中含有至少50种致癌物,吸大麻有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有些研究也的确发现吸大麻的人患肺癌、膀胱癌、睾丸癌的风险要比一般人高。
大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毒品,全世界有大约3亿人曾经吸过大麻。那些主张大麻合法化的人,可能自己或亲属就在吸大麻,或者看到大麻合法化后的商机,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有客观的立场。我们对他们出示的事实要有戒心,那是宣传,并非科学。
2014.8.20
(《新华每日电讯》2014.8.22)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0
08
2014年
(按:这是为《新华每日电讯》的专栏写的,但没能通过编辑审稿。介绍事实的文章不能登,崔永元、云无心等人造谣的言论却能登,这就是中国媒体舆论的现状。)
转基因作物最早在美国研发成功;最早在美国上市(1994年);在美国种植最多:2013年美国种植了7010多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在世界上排第一位,而中国只种植了42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在世界上排第六位;在美国消费最多,美国市场上的包装食品大约70%~80%含有转基因成分,玉米、大豆、甜菜、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90%种植的是转基因品种。这些事实,不用跑美国做调查,只要到专业或政府部门网站上找一找,就能看到。有人说,美国转基因作物之所以种得多、吃得多,是因为美国政府部门对转基因作物控制得严,所以让人放心。果真如此吗?
美国政府部门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政策,是在里根总统时期就已经定下来了,称为“管理生物技术的协调框架”,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1984年提出,1986年确定。制定该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既确保公共安全,又不会因为过于严格的管理而妨碍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其原则是:着重于管理转基因技术的产品,而不是研发、生产过程;只在对风险做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转基因产品是现有产品的延伸,因此现有的法规已足以用来管理转基因产品,也就是说,没有必要特别为转基因产品制定新的法律。
美国因此也没有专门为管理转基因作物而设立新的部门。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根据需要分别由美国农业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环保署三个部门管理。农业部负责管理转基因作物对其他作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变成杂草之类的有害植物。研发机构在完成对转基因作物的试验后,即可以向农业部提出申请,农业部植物与动物健康检验局审核后对其“解除管制”,就可以做商业化种植。
转基因作物的产品如果要作为食品上市,则还要接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管理。根据美国法律,食品上市前并不需要经过FDA审批,转基因食品也是如此。如果FDA认为某种食品安全性有问题,再令其下架。但是FDA建议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公司在将产品上市前自愿向FDA提交实验数据进行“咨询”。FDA并不是像中国某个前电视主持人说的那样只是个传达室老头负责收发材料,恰恰相反,FDA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的专家会根据转基因食品研发机构提交的实验数据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是安全食品、营养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只有认定其对健康无害而且营养成分没有发生不良变化,FDA才完成“自愿咨询”,而且认定该转基因食品与同类食品实质等同,无需做特殊标识。虽然这个程序是自愿的,但目前美国所有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都经过了FDA的“自愿咨询”。
如果转基因作物含有抗虫成分,还需要接受美国环保署的管理,证明该抗虫成分对人和环境不存在不当风险。如果转基因作物不含抗虫成分,美国环保署就管不着了。目前种植最多的抗虫转基因作物含有Bt蛋白成分,被美国环保署认为对人和环境是安全的,不要求检测其在食品中的残留,实际上就是不再把它当杀虫剂管理,没有“虫子不吃,人能吃吗”的朴素疑惑。
跟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的管理相比,就可知美国的管理有多么宽松了。中国专门为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制定了新的法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成立了新的专门管理机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强制要求每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必须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而且该安全证书只有5年的期限;获得安全证书后在推广之前还必须通过品种审定;上市之后如果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虽然不含有转基因成分但是是以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生产的,都必须做出标识。
正由于美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非常轻松,使得美国成为转基因作物大国。自1992年到现在,美国农业部共对106个转基因品种解除管制,最新的一个是陶氏公司研发的一种抗虫转基因大豆在今年4月解除管制。FDA共对130个转基因品种完成自愿咨询,最新的一个是BASF公司研发的一种将直链淀粉变成支链淀粉的转基因土豆在今年7月完成自愿咨询。这些已通过安全审核的品种包括大豆、西红柿、南瓜、土豆、棉花、油菜、玉米、木瓜、菊苣、亚麻、甜菜、甜瓜、水稻、小麦、苜蓿等。而中国至今只有6个转基因品种获得批准(西红柿、棉花、矮牵牛、甜椒、杨树、番木瓜),已有8年没有批准过任何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过于严格的管理已严重妨碍了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美国政府部门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完全由专家做出,只基于科学评估,而不会受其他因素,例如政治、舆论的影响。美国农业部在决定对某个转基因品种解除管制之前,都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通常都会收到很多反对意见(美国也有反对转基因的组织和个人)。美国农业部在做解除管理决定时会归纳公众的反对意见做出回应,对涉及科学问题的会做出解释,对涉及其他问题的则以与科学无关为由不予理睬。相反地,中国农业部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很受舆论的影响。抗虫转基因水稻已在2009年获得安全证书,如果再经过种子品种审定就可以推广。品种审定只是审核种子质量,与转基因无关,没有理由不让抗虫转基因水稻通过品种审定;但迫于反转舆论压力,农业部不敢让其通过,就拖着不受理,也不做解释,一直拖到其安全证书到期,不必再审定。今年8月17日,抗虫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到期,推广遥遥无期。
2014.8.13.
评论 : 3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2
08
2014年
在扎伊尔(现在叫刚果民主共和国)有一条河叫埃博拉,在河边上有一个小村庄叫亚姆布库。1976年8月底,当地学校校长认为自己得了疟疾,在当地医院注射了治疗疟疾的药物。5天后,9月1日,校长再次出现发高烧等类似疟疾症状,又到医院诊治。但这次病情越来越严重,4天后,他身体所有的开口都出血,又过了3天,9月8日,不治身亡。在校长病情发作的一周内,医院里员工、病人也纷纷得了类似的疾病。这是一家很落后的乡村医院,没有隔离设备,甚至也没有采取消毒措施,连针头都重复使用。校长死后,他的亲友按当地习俗为他收殓尸体埋葬,这些人大多数也发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帮助下,疫情才逐渐被控制住。最终,有318人发病,280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90%。医院的17名员工死了11名,医院不得不关闭。
病原体很快被分离了出来,是一种病毒。从病毒的形态和导致的症状看,很像是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首次发现的那种病毒。在马尔堡的那次疫情中,有31人发病,7人死亡,而亚姆布库的疫情要比它严重得多。最终,它被确认为与马尔堡病毒不同,是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它导致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之后,埃博拉病在非洲又爆发过十几次。最近的这一次最为严重,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创下了记录。每次引起疫情爆发的病毒毒株不尽相同,死亡率也有差异。目前的这一次爆发还未控制住,死亡率已接近60%。幸运的是,埃博拉病毒虽然凶狠,却不像流感病毒那样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而是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要与患者有比较密切的接触才会被传染上。
即使被埃博拉病毒传染上了,也不一定会发病。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病原体,将它消灭。有些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却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只是抽血检查时发现他们体内有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说明他们曾经感染过埃博拉病毒,但是免疫系统迅速把病毒消灭了。但是为什么其他感染者的身体没能调动免疫系统消灭埃博拉病毒?这是因为埃博拉病毒有办法绑架人体免疫系统,这是马尔堡病毒做不到的。
埃博拉病毒的构造很简单,中间是一条单链核糖核酸(RNA),只包括7个基因,被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包裹着,壳上分布着许多突起。这些突起是一种含有寡糖的蛋白质,叫糖蛋白。人体细胞含有一种叫NPC1的蛋白质,它的功能是转运胆固醇,但是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能跟NPC1结合,病毒借此被转运进了细胞内。一旦进入细胞,埃博拉病毒就利用细胞内的合成系统复制病毒,复制完成后,新的病毒冲破细胞释放出去,细胞也就破裂、死亡。与此同时,埃博拉病毒会合成很多小一号的糖蛋白。这些小号糖蛋白被大量地释放出去,去包围嗜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一旦被激活,不仅能吞噬病原体,而且能释放出信号来调节其他免疫反应。但是小号糖蛋白与嗜中性粒细胞结合后,抑制住了它的活性,这样人体免疫系统就失灵了,听任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埃博拉病毒的主要目标是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死亡导致血管壁破裂,就出现了出血。埃博拉病毒也能入侵别的细胞,例如肝脏细胞,导致全身各处局部坏死。
目前还没有能有效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繁殖的药物,只是对患者采取支持性治疗。但是在知道了埃博拉病毒的入侵机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出药物。例如,已发现有的小分子药物能够阻碍NPC1与糖蛋白的结合,埃博拉病毒就没法入侵细胞,据此有可能研发出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埃博拉病的患者因为免疫系统失灵,没法自己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但是我们可以在动物身上甚至在转基因植物中生产针对性的特异抗体(叫单克隆抗体),然后注射到患者体内,帮助患者消灭埃博拉病毒。在这次埃博拉疫情中,有两名参与救助的美国人也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给他们注射了抗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后,病情已好转。这还只是实验性的药物,即便证明了的确有疗效,也非常昂贵,难以在贫困地区大规模使用。更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注射疫苗预防被感染,但埃博拉病毒疫苗还处于研制阶段,还没有开始临床试验。
这么凶狠的病毒是怎么来的呢?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蝙蝠已经与埃博拉病毒共存了很长时间,那些毒性强的病毒在把蝙蝠迅速杀死的同时,自己也随之死去,难以传播;而那些毒性弱的病毒在让蝙蝠多活一段时间的同时也更容易传播开去,长期进化的结果,让埃博拉病毒对蝙蝠的毒性越来越弱,变得越来越温和,到最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蝙蝠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当埃博拉病毒从蝙蝠传到人身上时,才变得无比凶狠。我们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共同进化历程,才刚刚开始。
2014.8.6.
(《新华每日电讯》2014.8.8)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6
08
2014年
如果什么都按《礼记》的规定来做,当“天子”是很不自由的,比如它连什么季节天子应该吃什么,都给定得死死的:春天食麦与羊,夏天食菽与鸡,年中食稷与牛,秋天食麻与犬,冬天食黍与彘。其他都好理解,只有“秋天食麻”让人疑惑。古人说的麻,指的是大麻,现在主要是用来提取纤维和榨油的,怎么吃上了?原来,在古时候,大麻的种子也是一种粮食,名列“五谷”,炒着吃的。
今天说起大麻,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毒品。古人吃麻子会不会吃了觉得很“爽”,吃上瘾呢?不会。作为经济作物的大麻,其中含有的致瘾成分极低,吃了不会产生效果。用来做毒品的是另一个品种的大麻,它含有的致瘾成分要高得多。人类为了过瘾而吸大麻,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其中的致瘾成分,直到1964年才被分离出来,称为四氢大麻酚。抽大麻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爽”,则是到1990年才开始弄清楚了其机理。原来,在大脑神经细胞的表面,有一类特殊的受体,能够与四氢大麻酚结合,这类受体就被叫做大麻素受体。四氢大麻酚与大麻素受体结合后,能够间接地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于是就让吸食者觉得很“爽”了。
我们人体自己不产生四氢大麻酚,大麻也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体内怎么可能存在专门与四氢大麻酚相结合的受体呢?我们体内一定有一种和四氢大麻酚结构类似的物质,它是专门与大麻素受体结合的。沿着这个思路,这种内源性物质在1992年被发现了,称为花生四烯酸乙醇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大麻素受体集中分布在大脑中与学习、记忆、快乐、食欲、运动、平衡、对时间的感知等有关的区域,也分布在免疫系统的细胞中,对大脑的发育、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有趣的是,巧克力中也含有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这也许是人们喜欢吃巧克力的一个原因。
大麻是最流行的毒品。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吸大麻的人口占4%,每天吸大麻的人口占0.6%。在一些国家,青少年吸大麻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在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承认自己吸过大麻。奥巴马总统、克林顿总统都承认自己年轻时吸过大麻。虽然美国联邦政府仍然把大麻作为毒品管制,但美国已有两个州(华盛顿州和科罗拉多州)让吸大麻合法化,另有一些州允许为了医疗目的吸大麻。
由于吸大麻如此普遍,就出现了要为大麻平反的声音。一种说法是,吸大麻不会成瘾,偶尔吸吸无妨。事实是,吸过大麻的人,大约有9%会上瘾。如果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吸大麻,那么有17%的人会上瘾。而每天吸大麻的人当中,有25~50%会上瘾。
另一种说法是,吸大麻无害。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大麻中的四氢大麻酚与体内的花生四烯酸乙醇胺竞争,与大麻素受体结合,会扰乱大麻素受体较集中的大脑区域的功能,例如在吸大麻时,短期记忆、平衡能力、注意力、判断力等都会受影响。有一些证据表明,长期吸大麻很可能会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让大鼠每天接触四氢大麻酚达8个月后(大约等于大鼠寿命的30%),其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的死亡数量比正常老鼠多了一倍,而海马区与记忆能力有关,这表明长期吸大麻会影响到记忆能力。新西兰研究者跟踪对比了1000多人在13岁和38岁时的智商情况,发现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吸大麻的人,其智商会下降,38岁时的智商与13岁时的智商相比,平均下降了8点。不吸大麻的人的智商则不受年龄增长的影响。
吸大麻和吸烟一样,是把烟雾吸入肺部的,因此和吸烟者一样,容易患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和烟草焦油一样,大麻焦油中含有几十种致癌物,而且吸大麻时其烟雾在肺部停留的时间比吸烟还要长,其致癌物与肺部的接触更充分。因此有一些证据表明吸大麻能导致肺癌。吸大麻还有其他的危害,例如孕妇吸大麻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吸大麻后开车和醉驾一样容易导致车祸,长期吸大麻会导致抑郁症等等。
总之,虽然国际上让大麻合法化的呼声颇高,但大麻绝不是无害的毒品。与其吸大麻,还不如吃巧克力。
2014.7.30
(《新华每日电讯》2014.8.1)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
08
2014年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张家口,保留着北京周边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基本没有开发,风景绝佳,路途险峻,在京城驴友圈中被视为圣地,据说只有穿越了小五台,才算是进了业余登山爱好者的门槛。我算不上驴友,在一位去过几十次小五台的资深驴友的鼓动和带领下,也去了一趟小五台,攀登了其中的第二高峰北台(海拔2838米)和第一高峰东台(海拔2882米),穿过了连接两个高峰的山脊,总共走了大约60公里山路,跨过60次溪流,遇到烈日、狂风、暴雨、大雾,但一路能欣赏到奇峰、怪石、云海、飞瀑、激流,美不胜收,倒也没有累垮。
七月份攀登小五台的迷人之处,是能欣赏到满山遍野梦幻般的金莲花,这种驴友心目中的圣花,开放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坡。但有的驴友并不满足于欣赏。我们就见到有两人摘了两袋金莲花带下山。从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当地村民也会上山采摘金莲花作为中药材卖给收购商。他们只能禁止、处罚采摘,却无法禁止、处罚收购,因为金莲花只是省级保护植物,只有成为国家级保护植物才能禁止买卖。有买卖,也就无法杜绝大规模的采摘。
之所以有人要偷采、交易金莲花,是因为传说吃了它能够清热解毒。对中医来说,有无数的花草都能清热解毒,为何不放过金莲花?一说起中医,人们就说它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东西未必就对,即使对,这一条也不适用于金莲花,因为它被中医入药的历史很短,《本草纲目》中找不到它的踪迹,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本草纲目拾遗》才首次收了它。有人把清热解毒说成是现代医学说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没能证实金莲花有什么功效。有的研究称,金莲花提取液具有抗菌作用,做的是体外实验,也就是把金莲花提取液加到体外培养的细菌中,发现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用这种实验方法可以证明无数的中草药都具有抗菌作用,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细菌在体外是很容易杀死的,不等于在体内也能被杀死。把金莲花注射液注射到感染了病菌的老鼠体内,发现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这说明金莲花其实并不具有抗菌作用,它的所谓疗效,可能只是心理作用。
对天然药物的迷信是很难消除的,即使说明了把金莲花当药材并无科学依据,也难以影响到其市场。但也许能让部分驴友因此打消了采摘金莲花的念头。登小五台的驴友很多,据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旺季时周末一天能有上千人,来自全国各地。目前并没有限制进山的人数,只要每人交200元办一张进山证即可。人多了就什么样的素质都有。偷采金莲花的驴友毕竟还是少数,最大的问题是垃圾。素质好的驴友会把自身产生的垃圾带下山,甚至还捡垃圾背下山。但更多的人是随手乱扔,或找一块隐蔽一点的地方堆积。在北一垭口的营地附近的一片树林,几乎成了垃圾场。管理处有时会组织人上山清理垃圾,但用当地村领导的话说,“力度不大”,清理的速度远赶不上堆积的速度,这样下去,小五台就会逐渐被垃圾占据。
人的素质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的,但可以在管理方法上动动脑筋。在和管理处工作人员、村领导探讨后,我们想到了一个通过奖励来减少山中垃圾的方案。把进山费提高,在办进山证时给每人发一个环保袋装垃圾用,出山时根据带下来的垃圾重量返还进山费,带出的垃圾越多,返还的进山费越多。具体要怎么折算,可以根据一个人平均一天能产生的垃圾量来定。如果这个方案能够实施,也许小五台不久就变干净了。
小五台的路不是挖出来的,是人走出来的。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小五台称得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也在于险远,但在现在已算不上人之所罕至,来者不仅应该是有志者,还应该有环保意识,否则,再过若干年,人们看到的就不是满山遍野的金莲花,而是塑料瓶了。
2014.7.23.
(《新华每日电讯》2014.7.25)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9
07
2014年
“可口可乐”一向被视为是商业译名的典范,其实英语原文的意思,既不可口也不可乐,而只是两种树的名称:产于南美洲的古柯和产于非洲的可乐。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可口可乐最初配方中两种能够提神的关键成分,分别来自这两种树,那就是来自古柯叶的可卡因和来自可乐果的咖啡因。没错,可口可乐的早期配方含有著名的毒品可卡因。
可口可乐的发明人约翰·彭伯顿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加入南方的军队作战,在一次战役中负伤。和当时许多伤兵一样,他使用吗啡来镇痛,因此对吗啡上瘾。在战争爆发前,彭伯顿是个药剂师。战后他想研究出一种能够替代吗啡又不会让人上瘾的镇痛药。当时,从法国传过来的古柯酒被认为具有这样的作用。彭伯顿也配制、生产古柯酒,其独特之处是加了可乐果的提取液。1886年,彭伯顿所在的佐治亚州开始禁酒,这迫使彭伯顿改变其“法国古柯酒”的配方,去掉酒精,加入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软饮料,可口可乐就此诞生。可口可乐实质上就是去掉了酒精的古柯酒。彭伯顿声称喝了可口可乐,能够治疗吗啡上瘾、消化不良、头疼、神经衰弱、阳痿等多种疾病。不过彭伯顿本人一直没能摆脱吗啡瘾,昂贵的吗啡费用让他濒临破产,在1888年不得不把可口可乐的专利权以55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他人,不久他就死于贫困中。
可口可乐转手后,在市场上相当受欢迎,喝了让人觉得很带劲。这得归功于可口可乐用到了古柯叶作为原料,而古柯叶含有可卡因,这使得可口可乐中含有微量的可卡因,据估计,每杯可口可乐含有大约9毫克的可卡因。用古柯叶来提神,并非彭伯顿或法国人的发明,而是从美洲原住民那里学来的。千百年来,南美原住民都有咀嚼古柯叶的习俗,声称它能强身健体。1860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学生阿尔伯特·涅曼分离、纯化出了古柯叶中这种号称能强身健体的物质,命名为可卡因。涅曼因此得了博士学位。
可卡因被发现后,因为它具有镇痛作用,西方医学界很快就想到用它来治疗吗啡瘾。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声称可卡因能让人精力旺盛、感到愉悦却不会让人上瘾,也不会像喝酒那样过后让人不舒服。他认为可卡因可以用来治疗许多种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自己也一度经常使用可卡因,以致有一种说法,其精神分析学说其实是可卡因的产物。在19世纪末,可卡因在欧洲是一种很流行的“保健品”,连小说中的福尔摩斯在没有案件可破时,也会靠注射可卡因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可卡因的危害是后来逐渐被认识到的。和许多毒品一样,可卡因通过绑架大脑中的奖励中心来发挥作用。当我们从事某种有益生存、繁衍的活动时,奖励中心的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结合,让人感到愉快,从而激励人们以后继续从事该活动。多巴胺随后从受体脱落,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吸收进神经细胞中,供下次使用。可卡因则抢先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阻止多巴胺被吸收。这样多巴胺就会继续与受体结合,让快感更为强烈,直到可卡因被代谢掉。和冰毒不同的是,可卡因不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只能抑制多巴胺的吸收,而且代谢速度很快(在一小时内大约衰减掉一半),所以使用可卡因产生的快感持续时间很短。
也和其他毒品的使用一样,身体会对可卡因的使用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多巴胺的吸收被抑制住了,身体会觉得多巴胺太多、作用太强了,既然没法减少多巴胺的量,就减少多巴胺受体的量,来减弱多巴胺的作用。这样,吸毒者必须不断地提高可卡因的剂量,才能获得快感。由于吸毒者体内的多巴胺受体比正常状态要少得多,一旦停止使用可卡因,就会陷入严重的抑郁,感到烦躁不安,巴不得再来一剂可卡因。可卡因也能够影响另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吸收,还能抑制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通道,导致心律失常,因此过量的使用会导致心源性猝死。
不过请放心,从1903年起可口可乐已不含可卡因。它还在继续使用古柯叶作为原料,但是这些古柯叶已预先去除了里面的可卡因。美国有一家公司被特许从秘鲁、玻利维亚进口古柯叶提取可卡因作为医学用途,剩下的古柯叶提取液就用来做可口可乐的原料。现在的可口可乐甚至不再用到可乐果提取液作为原料,而是直接加咖啡因。可口可乐的成分是碳酸、糖、咖啡因、磷酸、焦糖色和天然香料。其天然香料的成分决定了可口可乐的独特风味,是商业秘密,但可推知含有去可卡因古柯叶、香草、橙、柠檬、肉桂、豆蔻等原料,没有什么神秘的。
2014.7.16.
(《新华每日电讯》2014.7.18.)
评论 : 4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5
07
2014年
对中国人来说,最臭名昭著的毒品是鸦片(即阿片),用罂粟果汁制取的。这种美丽花卉结的果实,最初是用来作为镇痛、止泻、止咳的药物的。当然古人也很快就发现,吃了、吸了鸦片会让人感到愉快,因此上瘾。鸦片具有这些作用,是因为里面含有某些阿片类生物碱。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在19世纪初被提取了出来,是人类提取的第一种生物碱,也就是吗啡。人们一直想找到一种具有鸦片的镇痛作用又不让人上瘾的物质,吗啡最早就是想作为不能让人上瘾的鸦片替代品的,但实际上它比鸦片还容易让人上瘾,这大大限制了吗啡作为镇痛药的用途。
于是有人想,能不能对吗啡做一些化学改造,制造出不上瘾的替代品呢?到19世纪快结束的时候,拜耳公司的研究人员给吗啡加了两个乙酰基团,研发出了二乙酰吗啡,取名叫海洛因。拜耳公司把海洛因作为不会上瘾的吗啡替代物和止咳药推销。但很快地,就发现海洛因进入体内后迅速被代谢成了吗啡,实际上是吗啡的强效形态,比吗啡更容易让人上瘾。但是放出来的魔鬼是收不回去了,海洛因从此成了使用最广泛、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为什么吗啡、海洛因这些阿片制剂会让人上瘾?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些研究发现,摄入阿片物质后,它们会在大脑积聚,意味着在大脑神经细胞中存在着能和它们相结合的受体。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这种受体被分离了出来,就命名为阿片受体。阿片并不是人的生存必需品,人体当然不可能会专门为阿片预备了受体。但是为什么体内会有阿片受体?合理的推断是,体内含有某种能与阿片受体结合的未知物质,它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又具有生理功能。几年后,这种物质被分离了出来。它是一种肽,是体内原有的,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所以就被叫做内啡肽。后来又陆续在体内发现了类似的脑啡肽、强啡肽。
内啡肽的主要功能是镇痛。疼痛虽然很讨厌,却是生存所必需的警戒信号,它告诉我们身体哪个地方受伤、有病。但是如果疼痛过于剧烈、持续时间过长,却又会影响到生存。例如,如果斑马被狮子咬了一口就疼得跑不动的话,那是必死无疑的。所以大脑中枢一旦收到了疼痛的信号,又会释放内啡肽等物质去镇痛。镇痛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切断疼痛信号的传递。疼痛的信号是通过脊髓神经传递的,脊髓神经上面有阿片受体,内啡肽与其结合,就能阻遏神经信号的传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疼痛信号都能被切断的,特别是伤害比较严重的时候,大部分疼痛信号还是会传递到大脑中枢。这时还有第二种镇痛途径,那就是改变对疼痛的感知,虽然知道疼痛还在,但是不把它当回事了,不会感到痛苦,甚至还感到愉快。内啡肽通过与大脑某些区域的阿片受体结合,刺激释放出令人感到愉快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让人觉得痛并快乐着。
吗啡是一种生物碱,其结构和内啡肽很不一样,但是由于能跟阿片受体结合,也能起到镇痛、产生快感的作用。海洛因如果口服的话,在消化道和血液里被代谢成吗啡,作用和吗啡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海洛因是注射的,由于它是脂溶性的,比吗啡更容易穿透脑血屏障,进入大脑后再被代谢成吗啡,与大脑的阿片受体结合,就能产生比注射吗啡更强烈的快感,所以海洛因比吗啡更高效、更容易上瘾。但是身体很快会对吗啡的使用做出适应,变得不那么敏感,吸毒者就必须不断地加大吗啡、海洛因的剂量才会产生快感。如果几个小时不使用海洛因,身体就会出现种种不适,也就是所谓戒断反应。所以海洛因很容易让人上瘾、产生依赖,让人从此对生活失去乐趣,吸毒成了人生的目的。海洛因用量不容易控制,很容易因为过量使用而导致死亡。
如果合成内啡肽,注射到实验动物,也会让动物为之上瘾,不使用也会出现戒断反应。所以内啡肽也可以说是一种毒品。不过我们体内自然分泌的内啡肽浓度很低,达不到吸毒的程度。如果从事激烈的运动,例如长跑、游泳、登山,最初觉得很疲劳,但达到一定限度后,人体也会分泌内啡肽,让人不觉得那么疲倦,而且有一种飘飘然的快感。所以有的人会对锻炼上瘾,而这是有益身心的上瘾。与其吸毒,不如锻炼。
2014.7.9
(《新华每日电讯》2014.7.11)
评论 : 1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9
07
2014年
一个编剧因为吸一种俗称“冰毒”的毒品被抓。于是就有人出来替他说话,说“冰毒”是一种软性毒品,对人没有危害。更有人进而说,毒品的危害是被夸大的,其实吸毒就跟人跑步、看世界杯比赛一样,后者也会让人觉得爽,因此上瘾的。那么“冰毒”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毒害究竟有多大?
冰毒的化学名称叫甲基苯丙胺,有四种吸入方式:口服、鼻吸、抽吸和注射。不管用什么方式,冰毒都要进入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大脑,才会让人产生快感。大脑里有许许多多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由两个部分组成: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两种,比较短的叫树突,是用来从其他神经细胞接收信号传递给细胞体的;比较长的叫轴突,是用来把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的树突的。不同的神经细胞就是通过轴突和树突相互交流的,接触的地方叫突触。但是它们并不相互连接在一起,中间存在间隙。要把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需要穿越突触间隙,这就要用到一类物质叫神经递质。当一个神经细胞要传递信号时,它的细胞体就指令其轴突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再穿过间隙,到达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上面相应的受体结合,信号就传过去了。信号传过去之后,神经递质就从受体上脱离,被原先的神经细胞吸收,供下一次的神经信号传导使用。
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叫多巴胺,它的释放会让人产生快感。在我们的大脑中枢有一区域被称为奖励中心,一旦我们从事了某种有利于生存、繁衍的活动,奖励中心的神经细胞轴突就会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穿过突触间隙和树突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把快乐的信息传递过去,让我们觉得很愉快,从而激励我们以后继续从事这些活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多巴胺会很快地从受体上脱离,神经细胞轴突上有多巴胺转运蛋白,把脱离的多巴胺吸收回去,快感也就消失了。
但是一旦冰毒到达奖励中心,情况就变得不正常了。冰毒在浓度比较低时,能抑制多巴胺转运蛋白,突触之间的多巴胺不能被重吸收,多巴胺会积蓄下来。而在冰毒浓度比较高时,多巴胺转运蛋白的转运方向干脆被逆转,本来是要把多巴胺吸收进轴突的,却变成了把轴突中的多巴胺大量地释放到突触间隙。这样突触之间的多巴胺浓度急剧上升,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快感,而且快感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冰毒被代谢掉。这个过程可以持续长达十几个小时。然而一旦快感消失,吸毒者就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之中,比吸毒之前更觉得郁闷,想要马上再来一剂冰毒重新找到快感,而对生活中其他原本令人愉快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然而最初的那种快感是难以找回来的。这是因为身体会很快地做出调整,例如减少多巴胺转运蛋白的数量,试图适应多巴胺释放过多的状况。这时就需要不断地加大冰毒的剂量才能有快感。最终,大剂量的冰毒也没法产生快感,但是又不能不用,否则身体就会出现痛苦。所以到后来,毒瘾患者吸毒主要是为了避免毒瘾发作出现的痛苦,而不是产生快感。如果不吸,很多人在一天之内就会出现痛苦的戒断反应,吸毒时间越长出现戒断反应的时间越快。长期吸食冰毒会让吸毒者的精神状态出现严重的问题,例如陷入严重的抑郁,产生自己威力无比的妄想和受迫害妄想,出现幻觉、精神分裂。
但冰毒的危害还不限于此。多巴胺能与氧气反应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对细胞造成损伤。冰毒刺激多巴胺的大量释放和在突触之间的大量累积,就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死亡。冰毒还会影响到其他神经递质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对与这些神经递质有关的神经细胞造成损伤、死亡。所以冰毒是一种广泛的神经毒素,会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这些损伤有的是可逆的,在戒毒之后可以逐渐恢复,但是有的损伤在戒毒多年之后仍然存在,有可能是不可逆的永久损伤。冰毒造成的大脑损伤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记忆和运动能力,例如曾经吸过冰毒的人,即使在戒毒之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仍然比一般人高。冰毒还能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的伤害,例如冰毒会让血压急剧升高,长期使用会对大脑中的血管造成永久性损伤,加大了导致中风的风险。还有,不管用什么方式吸食,长期吸食冰毒的人牙齿都会受到永久性损伤、脱落,有一口特殊的烂牙。
冰毒通过绑架人体的奖励系统,短时间内让人产生快感,然而它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毒害却是长期的、巨大的,绝不是什么“软性毒品”。而且一旦吸食冰毒成瘾,就很难戒掉。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帮助戒掉冰毒,只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接受行为疗法的长期治疗。戒毒的关键是要摆脱吸毒文化圈,与毒友绝交,避免再接触到毒品,想吸也得不到毒品。如果那些吸毒的娱乐明星还混娱乐圈,关十年也没用,放出来了照样吸。吸毒成瘾是一种没法治愈的慢性病,关键是用各种手段尽量延长复发的时间,能延长到死前都不复发,才算成功。一入毒门深似海,绝不要出于好奇去尝试吸毒。
2014.7.2.
(《新华每日电讯》2014.7.4)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
07
2014年
我们在黑龙江东宁寻找日本关东军机场遗迹,在山中林间穿行。遇到暴雨,山路陡峭泥泞,走得很艰难。最烦人的是雨一变小,就有无数的蚊子朝我发起进攻,瞬间被咬了十几个包,把全身包裹严实了才抵挡住了。我本来是准备了驱蚊剂的,但没想到白天也会遇到蚊子,没有带在身上。那瓶驱蚊剂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在美国生活从未被蚊子咬过,算得上中美的一个显著差距。并非美国蚊子已经绝迹。如果黄昏、夜间去林间活动,同样会遇到蚊子。不过,这时提前往身上喷驱蚊剂,蚊子就无从下嘴。
这种驱蚊剂的有效成分是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英文缩写为DEET,中国也叫避蚊胺。这是美军在二战期间研发的,大概是为了在热带丛林作战的需要。不过研发成功时(1946年),二战已经结束了,在1957年开始投入民用。避蚊胺的制作技术简单,成本低,毒性低,驱蚊效果极其显著,很快流行开去。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用过避蚊胺,到现在已被用了大约90亿次。更神的是,避蚊胺被用了50多年,蚊子居然还没有产生抗药性,驱蚊效果并不见降低,现在仍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的唯一一种个人驱蚊剂。美国市场上的驱蚊剂,主要还是避蚊胺。
避蚊胺如果有过专利的话,早就过期了,有条件的厂家都可以生产。奇怪的是,国内市场上虽然有众多驱蚊剂,却难以找到纯粹的避蚊胺产品,要么号称是新一代的驱蚊剂,主要是驱蚊酯(国外叫IR3535);要么号称是纯天然成分,特别是中药成分。即使是含避蚊胺成分的,也往往要加上中药成分,既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健康风险。
有的产品特地强调“不含避蚊胺”,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以为含避蚊胺的是不好的毒性强的产品。那么避蚊胺的毒性究竟如何呢?美国环保署在1998年曾对避蚊胺的安全性做了全面的评估,认为避蚊胺的毒性很低,未发现其能致癌、致突变、发育毒性,对一般人群并不构成健康威胁。从1960年到当时,美国有14起在使用避蚊胺后癫痫发作的报道,大部分是儿童,其中有4人死亡。但并不能确定避蚊胺就是癫痫发作的因素,有可能只是偶合:美国每年有15000~20000名儿童出现非发热性癫痫,大约有1700万名儿童每年使用10次避蚊胺,那么就存在在使用避蚊胺后碰巧发生癫痫的可能性。美国环保署估计,避蚊胺使用者在使用避蚊胺后出现癫痫的概率是一亿分之一。
所以避蚊胺是非常安全的,儿童也可以使用(美国儿科协会只是建议不到2月大的婴儿不要用)。相反地,其他试图取代避蚊胺的新一代驱蚊剂、“纯天然”产品,它们的安全性还没有经过像避蚊胺那样透彻的评估。而且,它们的驱蚊效果都不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2年发表的实验报告指出,市场上的驱蚊产品只有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能起到驱蚊作用,其效果与浓度有关,23.8%浓度驱蚊302分,20%浓度驱蚊234分,6.65%浓度驱蚊112分,4.75%浓度驱蚊88分。其他想要取代DEET的产品都是忽悠,例如7.75%驱蚊酯(IR3535)只能驱蚊23分,2%的大豆油只能驱蚊95分,10%的香茅油只能驱蚊20分。避蚊胺要喷洒到裸露皮肤或衣服上才有效,如果仅仅是在手上戴一个含避蚊胺的橡皮圈,是没有效果的。
避蚊胺能通过皮肤被吸收到体内,为保险起见,不要过分喷洒,皮肤有破损的地方不要使用;也不要直接往脸上喷,而要先喷到手上再往脸上擦;没有必要驱蚊了就要及时清洗。避蚊胺浓度越低并非就越不容易被吸收进体内。恰恰相反,由于用来稀释避蚊胺的有机溶剂更容易渗透入皮肤,低浓度避蚊胺反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例如,15%避蚊胺产品被皮肤的吸收率是20%,而未稀释的避蚊胺被皮肤的吸收率是12%。
避蚊胺为什么驱蚊效果这么好?其机理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争议。有的研究认为,蚊子触角上有一种受体能感受人体散发的一种有机物,蚊子借此找到人的皮肤下嘴,而避蚊胺能与该受体结合抑制其活性,让蚊子一下子失去了攻击目标。也有的研究认为,蚊子触角上有一种能感受避蚊胺的特殊受体,而蚊子不喜欢避蚊胺的气味,被赶走。
如果我们搞清楚了避蚊胺驱蚊的机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与避蚊胺的驱蚊能力一样强甚至更强,而毒性却更低的产品。同时也可以消除避蚊胺的一些缺陷。例如避蚊胺的一大缺陷是它是很好的有机溶剂,能够溶解塑料,所以如果要喷洒在衣服上,就要担心会对化纤材料造成损害。
2014.6.25.
(《新华每日电讯》2014.6.27)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24
06
2014年
前几天我们几个人一起去黑龙江省东宁县考察中俄边境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迹。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驻扎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阴差阳错没有得到通知,继续负隅顽抗了11天才投降。在那里的山上,关东军的碉堡、战壕和苏军攻打时留下的弹坑随处可见。大雨过后,我们沿着荒草淹没的山路前行,偶尔可以看到路边长着野生蘑菇。人们看到野生蘑菇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能吃吗?都知道野生蘑菇很可能是美味,但也都知道野生蘑菇很可能有毒,甚至有致命的剧毒。有一个颜色鲜艳的蘑菇,同行的人都说它是毒蘑菇,其他颜色朴素、黯淡的,则说很可能没毒,不过也没有谁敢采了吃。
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其中流行最广、最著名的一条是: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越鲜艳毒性越大。有的“科普文章”也这么说,几乎成了常识。这大概是从动物的警戒色引发的联想(有毒动物往往有鲜艳的颜色,警告天敌不要吃它),可惜很容易被证伪:一些常见食用菌,例如鸡油菌、红菇、鹅蛋菌,都有鲜艳、美丽的颜色,但是它们是无毒的美味。不过,的确也有一些毒蘑菇颜色鲜艳(例如毒蝇鹅膏),这个识别方法虽然不靠谱,它让人们不要去品尝颜色鲜艳的蘑菇,避免被其中的毒蘑菇毒害,至少是个无害的方法。
令人担忧的是反过来认为颜色朴素的蘑菇就没有毒。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相信了这条“朴素定律”而中毒身亡。全世界范围内因吃野生蘑菇中毒身亡的案例,95%是因为吃了鹅膏菌属的毒蘑菇导致的。鹅膏菌属包括了大约600种蘑菇,其中有一些可食用,但也有很多不可食用、有毒乃至有剧毒。其中最著名的是毒鹅膏,是大约一半的吃野生蘑菇中毒身亡事件的罪魁祸首。毒鹅膏原产欧洲,随着木材的运输传遍了世界。毒鹅膏是否已传入了中国还有争议,在中国导致中毒身亡的,主要是另两种鹅膏菌:灰花纹鹅膏和致命鹅膏。这三种鹅膏菌是目前为止已知毒性最强的鹅膏菌,吃一朵蘑菇即可致命。它们都长得很朴素,毒鹅膏是灰褐色的,致命鹅膏是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暗灰色的,和某些可食用的蘑菇很像。
毒鹅膏的恐怖在于,据吃过的人说,它们味道鲜美,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异样。吃完了短时间内身体也不会有任何不适。要过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后才开始出现中毒症状,最初只是一些消化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腹泻。更迷惑人的是,两、三天后,这些中毒症状就会消失,让人以为已病愈,而其实它对身体器官的致命攻击才刚刚开始。最终会导致肝衰竭,有时同时导致肾衰竭,中毒6~16天后死亡。
毒鹅膏的这种特性,让它成了投毒的理想工具,因为等到毒发时投毒者已经离开了犯罪现场,不容易被抓获,而且因为进食已久,催吐、洗胃的解毒方法都没用了。西方历史上一些皇帝、教皇、国王的死,都传说与毒鹅膏有关。公元54年,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吃了一盘蘑菇后,过了12小时突然死亡,据信就是由于他的第四任妻子阿格丽品娜在其中偷偷掺了鹅膏蕈导致,使她与前夫生的儿子尼禄得以继位。不过克劳迪亚斯死得太快,有人认为可能还被掺入了别的毒素。公元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六世在吃了一餐蘑菇后发病,十天后死亡,其病程倒是符合毒鹅膏的特征。查尔斯六世之死引发了奥地利继承权战争,伏尔泰曾评论说:“这一盘蘑菇改变了欧洲的命运。”
毒鹅膏的毒素主要来自鹅膏蕈碱,它能够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控制着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的转录过程,其活性被抑制的话,遗传信息没法转录,蛋白质也就没法合成,细胞就会死亡。这个生理过程是体内每个细胞都会有的,因此鹅膏蕈碱对每一种细胞、进而每一种器官都会有毒性,之所以会发生肝衰竭,是因为肝脏是人体解毒的第一道防线,不幸的是肝脏对鹅膏蕈碱无能为力,反而首先受到其害。鹅膏蕈碱抑制RNA聚合酶活性的性质,让它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工具。我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和鹅膏蕈碱打交道,因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机制。鹅膏蕈碱是从毒鹅膏提取的,毒鹅膏只能从野外采集,因此鹅膏蕈碱价格极其昂贵,每克售价十几万美元。
民间流传的其他识别毒蘑菇的方法,例如说被虫子咬过的蘑菇没有毒、毒蘑菇会让米饭变色、毒蘑菇会让银器变黑、毒蘑菇生长在阴湿肮脏的地带而可食用蘑菇长在草地上或树上等等,都不靠谱。民间还流传说长时间煮能消除毒蘑菇毒性、大蒜能解毒蘑菇毒性,也都不靠谱。正是这些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解毒方法导致了误食毒蘑菇中毒。识别毒蘑菇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做物种鉴定,而由于有的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长得太像,即使是专家有时也会误判。所以最保险的方法,是不要吃任何野生蘑菇。
2014.6.18
(《新华每日电讯》2014.6.20)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