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拉肚子?

12 05 2011年

每个人都装着一肚子水:每天进入小肠的水分多达大约9升,其中小部分来自饮食,大部分来自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液体。这些水分的90%在小肠内被吸收进体内,剩下的90%在结肠被吸收,只有大约100毫升的水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粪便中的水分太多,就是拉稀了。一天拉稀三次以上,就患了腹泻。

有很多种原因能导致粪便中的水分过多。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吃了某种难以吸收的东西。例如很多人喝了牛奶后会拉肚子,不是因为牛奶质量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消化不了牛奶中的乳糖。乳糖要被消化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消化过程需要乳糖酶的催化。婴幼儿的消化道里有很多乳糖酶,消化母乳、牛奶中的乳糖毫无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肠道里缺乏乳糖酶,没法有效地消化乳糖。乳糖留在肠道内,使得肠液的渗透压要比血浆的高,血浆里的水分就流失到肠道里了。乳糖到了结肠,变成了生活在那里的细菌的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刺激肠道蠕动,更加剧了腹泻。

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消化道的分泌液过多。肠道里的水分大部分来自分泌液,正常情况下它们又大部分被重新吸收回体内。如果分泌的量大大超过了吸收的量,也会导致腹泻。在从前,由于霍乱引起的腹泻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产生的毒素能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让它们一直敞开着,细胞里的水分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同时,霍乱毒素还能影响肠神经系统,进一步刺激水分的分泌。历史上有无数的人因此脱水而死。其他一些细菌、毒素、药物也会刺激水分的分泌导致腹泻,虽然它们未必像霍乱那么厉害。

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是保护消化道的屏障,如果这道屏障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就会被破坏。例如痢疾杆菌能感染肠上皮细胞,导致消化道出血,而且由于破坏了上皮细胞的吸收功能,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都很差,导致了腹泻。为了消灭入侵的细菌,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释放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刺激水分的分泌,进一步加剧腹泻。结果就是稀便带脓血的痢疾。

为了能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充分地被吸收,食物残渣在肠道中待的时间要足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肠道蠕动过快,食物残渣过快地经过肠道排出体外,减少了水分的吸收,也会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能刺激肠道的蠕动,但是有时候找不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肠道的蠕动异常。

所以腹泻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有很多因素、很多疾病能引起腹泻,通常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但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疾病。要治疗腹泻,最好能确定病因对症治疗,而不是简单地止泻,即使腹泻暂时止住了,病其实并没有好。但是拉肚子让人很不舒服,人们一旦拉肚子,总想着赶快吃止泻药。传统药物中有些的确有很好的止泻效果,例如鸦片,就可谓止泻的“良药”。这是因为在肠壁上有阿片受体,鸦片和它们结合能抑制肠道的蠕动,这样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长了,水分更多地被吸收,粪便干了一些,看上去腹泻就被止住了。从鸦片提取的吗啡、可待因以及某些草药的作用与此类似。

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很多阿片受体,用鸦片、吗啡、可待因止泻会对全身的机能都产生影响,并能上瘾。常用的止泻药易蒙停和鸦片类似,也是通过和肠壁阿片受体结合、抑制肠道蠕动来达到止泻的效果,不过它大部分透不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甚微,是更理想的止泻药。但是那也只是缓解腹泻症状,而没有根除腹泻病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没有治疗效果,甚至会让病情加重,所以如果腹泻伴有发烧,或粪便中有脓血(痢疾),是不能服用易蒙停的。3岁以下的儿童也不宜服用易蒙停。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腹泻可能是人体抵御病菌、病毒感染的一种方式,能让毒素尽快地排出体外。在这种情况下,止泻反而不利于身体康复。临床试验表明,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相比,服用止泻药的痢疾患者的病程更长,而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果腹泻不是很严重,不必吃药,但是要注意补充水分(频繁少量地喝水)防止脱水。如果腹泻三天还没好,或伴有发烧、便血、严重腹痛、脱水等症状,要即时就医。对严重的腹泻不能掉以轻心,儿童更要当心: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每年至少有2百万人因腹泻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2011.5.9

(《中国青年报》2011.5.11)



别人的食物是你的毒药

5 05 2011年

不久前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办了一场雨林昆虫飨宴,让宾客品尝用昆虫做成的佳肴,其中有用蝎子做的点心。有个网民评论说:“不用去英国了,北京东华门夜市就有油炸蝎子,油炸蚕茧。每次我想吓唬老外,我就带他们去那里,弄两串炸蝎子吃给他们看。回来个个对我肃然起敬。我说什么,他们马上说Yes。怕了!”严格地说蝎子并非昆虫,而是“蜘蛛”(属于蛛形纲)。不管是吃昆虫还是吃蝎子,在一般人看来都是很恐怖的事。其实许多种昆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吃它们是很正常的。

还有些人喜欢吞食一些既无营养又无美味而且很吓人的东西,无论如何算不上食物。最近我参与录制电视节目时就接触到一位“神人”,他的绝活是吃玻璃。据其自述,多年来他每天早晨都要吃一个灯泡当早餐,认为这能强筋壮骨。在观众的惊呼声中,此人当场砸碎一个灯泡,把玻璃渣拣起来放嘴里咀嚼一番,然后用水送服吞咽了下去。

表演吃灯泡已成了此人的谋生手段,自称这是特异功能表演,在观众看来真是匪夷所思,觉得此人可能真有什么功夫,或者身体结构比较独特。但是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吃玻璃并非某个人的独门功夫,国内外很多人都会。有的人只是把这做为一种杂技或特异功能表演,并不觉得玻璃好吃,平时是不吃的。但是也有的人吃玻璃上瘾。美国媒体在今年2月曾报道过一个叫乔希的男子无法摆脱玻璃的诱惑,4年间吃掉了250个灯泡和100个玻璃杯。

英文网站甚至还有文章教人怎么吃玻璃吓唬人的。窍门在于要吃容易嚼碎的薄玻璃(灯泡或薄玻璃杯),在嘴里细细嚼得很碎,嚼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避免划破嘴巴和舌头。玻璃嚼得很碎、不再锋利了,吞咽下去就没那么危险了。玻璃和沙子一样,是没办法被人体吸收的,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上述那位“神人”虽然自以为能消化玻璃,但是在其粪便中还是检测出了玻璃渣。但是技巧掌握得再好,吃玻璃仍然带有一定的风险。如果玻璃渣太大,吃下去时食道很容易被划伤、出血,会有生命危险,胃肠道也容易出现慢性损伤。所以不要出于好奇贸然去尝试。

世界上吃玻璃上瘾的人很多,医学上甚至专门给取了一个名称叫食玻璃癖,属于异食癖的一种。除了食玻璃癖,还有食毛癖(吃毛发)、食土癖(吃泥土、粉笔等)、食木癖(吃木头、纸张等)、食尿癖、食冰癖(病态地吃冰上瘾)等等。以前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导致,但现在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上述“神人”和乔希都通过吃玻璃引起观众的惊奇和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神人”自述由于他敢吃玻璃,别人对他另眼相看,视为神仙,让他很自豪。

比吃玻璃“神人”听上去更吓人的是在同一节目中现身的“毒王”,自称十年来为了治病,天天尝试吃各种毒药,已吃过数百种毒药,包括剧毒的砒霜、甲醛、敌敌畏等等。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吃1克左右的砒霜、十几毫升的甲醛就能致命,此人何以能百毒不侵?难道他真有特异功能?仔细询问他的“吃毒”方法,就知道并不神奇。他吃的毒都是用水高度稀释过,然后煮了吃的,毒性已非常低甚至没有了(例如甲醛加热煮了以后就都挥发了),吃了不至于引起急性中毒。但是慢性中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他吃的某些毒药(例如砒霜)进入体内后会积蓄下来,长期摄入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作。

此人热衷于吃毒的起因,是觉得自己皮肤里寄生了虫子,多次求医治疗无效,后来一个小诊所的中医建议他“以毒攻毒”,让他恍然大悟,从此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毒药。经皮肤科医生检查,此人身上并无寄生虫和真菌感染,他的病是想像出来的。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医学上叫寄生虫恐惧症,病人幻想皮肤里有寄生虫出没,觉得瘙痒,为了去除“虫害”,经常用各种方法刺激皮肤,造成皮肤表皮剥脱、溃疡等损害。但是病人会强烈地拒绝这样的诊断。这位皮肤已被抓得伤痕累累的“毒王”就大骂给他诊断的专家都是“狗屁专家”。

这些“神人”、“奇人”其实是心理或生理有疾病的怪人、病人,并无神奇之处,更无特异功能。所谓特异功能,是指科学无法解释、违背了科学定律的超能力。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有特异功能的存在。那些声称或被视为有特异功能的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病人,都是常人。当你见到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时,要记住,你自己无法解释的,不等于别人也无法解释,更不等于科学就无法解释。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多么怪异、神奇,从中或许都有着普通不过的简单的科学道理。

2011.5.2.

(《中国青年报》2011.5.3.)



我们为什么会咳嗽?

15 04 2011年

人们有时会把咳嗽作为暗号,在这种情况下咳嗽是有意识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咳嗽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是人体清理呼吸道,排除多余的分泌物、微生物、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有刺激物(细菌、病毒、鼻涕、污染物等等)进入到肺部,刺激肺部的神经分泌粘液去包裹它们。同时肺又把信号传递到了脑的最下部(延髓)中控制咳嗽的中枢,由咳嗽中枢发出咳嗽的指令。一次咳嗽反射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吸入一口气。然后喉咙中的声门就像两扇门一样暂时地关闭,把吸入的空气关在了里头,这些空气一时跑不出去,增加了声门的压力。最终,胸部肌肉收缩,声门重新打开,肺猛地把其中的空气通过嘴呼出去,借此清理了呼吸道,通常还伴随着声音。
有很多种因素能引起咳嗽,例如吸入烟雾、过敏、吸入食物、空气污染、哮喘、肺部肿瘤、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是咳嗽的主要因素。许多细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后都能刺激咳嗽,这样它们能随着咳出的飞沫、痰而传播开去,去感染更多的人。无意中,咳嗽成了传播细菌、病毒的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能刺激咳嗽的细菌、病毒有机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在细菌、病毒被消灭之后,有时还会持续咳嗽一段时间,甚至长达数周。这时的咳嗽是没有痰的干咳,它是由于炎症引起的。反复的咳嗽产生炎症,炎症导致不舒服,进而刺激更多的咳嗽,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人体为了保障呼吸道畅通的一种自我保护。频繁、严重的咳嗽则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例如普通感冒、流感、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既然咳嗽是人体保护反射,止咳反而有可能危害健康,特别是肺病患者更是如此,分泌物积蓄在肺部不咳出来并非好事。所以一般是不提倡止咳的。如果咳嗽过于严重而需要治疗,也应该是针对引起咳嗽的病因,根除咳嗽的因素(例如抗菌、消炎、戒烟),而不是简单地强制止咳。
如果咳嗽严重到影响生活,可以考虑使用止咳药。止咳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咳嗽中枢、暂时抑制住咳嗽反射而发挥作用。止咳药包括天然的麻醉品,例如从鸦片中提取的可待因,但是它会成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和中央情报局资助研究寻找“不会成瘾的可待因替代品”,发现右美沙芬既能止咳又不会成瘾,这种合成的麻醉品后来就被广泛用在感冒药中。
中医则把咳嗽看得非常严重,甚至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黄帝内经》),非治不可,出现了许多用以止咳的中草药、中成药。在各种止咳中草药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川贝母,常用的止咳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都把川贝母作为主要成分。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等多种同属植物的鳞茎,鳞片形状像一个个小贝壳,所以叫做贝母。又因为自古认为以四川产的贝母最好,所以就都叫川贝母。川贝母含有大量的生物碱,有人认为这是其有效成分,但是不同种的川贝母所含的生物碱并不相同。中药最早的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贝母列为中品药,但是所列的功效中并无止咳这一条,而是“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魏晋陶弘景辑的《名医别录》又给贝母加入了许多功效,其中才包括“咳嗽”。
按中医的说法,咳嗽是因为肺有热而生痰,而贝母味苦性寒,能泄热;贝母在秋天采取,味辛,色白,五行中秋、辛、白都属金,肺也属金,而且贝母的形状也像肺,凡此种种,就注定了贝母是润肺化痰的良药了。实际上川贝母是否真的能止咳是很可疑的,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信的证据。反而有些研究表明它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川贝母的生物碱可使实验动物的血压下降,并伴有短暂的呼吸抑制,以及血糖升高。临床上有因服用贝母出现心率缓慢、心音弱等心肌中毒现象和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大剂量服用贝母能引起全身出血、血压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
款冬花是另一个著名的止咳中药,它被用来止咳的历史甚至比贝母还要长,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咳逆上气”列为款冬花的主治了。款冬花是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款”的意思是至,这种植物在冬天开花,故名。款冬生长在水中,它的花能在冬天破冻而出,中医认为这说明它“本为至阳之物”,所以能“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本经疏证》),性温纯阳,和贝母的性寒不同。但是为何性温纯阳也能像性寒一样润肺止咳呢?就因为它是生长在水中的,这叫“从阴生阳”,“禀水中之生阳”,所以就能润而不燥,可以用来治“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了(《本草崇原》、《本草正义》)。只要认定了它能润肺化痰止咳,不管性温性寒,怎么都说得通的。
款冬在西方也是传统草药。并无确凿的证据表明款冬花有任何疗效。德国管理草药的机构曾经批准用款冬治疗咽喉痛,但在发现款冬有肝毒性后即禁止使用。款冬花中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包括千里光宁碱和克氏千里光碱,动物实验表明款冬花能致癌,可使大鼠肝脏长出肉瘤。临床报道,有婴儿因为服用用款冬做的草药茶而导致严重的肝病,也有孕妇因服用款冬茶而导致新生儿患有肝病。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其实慎用的岂止是运动员。对各种止咳药都应该慎用,尤其是儿童。
2011.4.11
(《中国青年报》2011.4.13)



“田婆婆”事件的冷思考

6 04 2011年

今年央视“315”晚会最触目惊心的一个节目是一位母亲与“田婆婆”洗灸堂的战争。这位母亲的三岁儿子周子礴在“田婆婆”洗灸堂用中药药浴治疗湿疹,结果反而患上了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小孩全身流脓的照片惨不忍睹。为了调查取证,这位母亲又到几家“田婆婆”加盟店卧底,获得一些不讲卫生的证据(药浴的水重复使用、加的是臭鸡蛋、用的药膏长霉等等)。节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药监部门迅速认定“田婆婆”使用的中药是“三无”产品,是假药。
近日我参加深度调查这一事件的电视节目录制,当面询问了双方当事人,验看了“田婆婆”所用的中药、药膏,掌握了一些一手资料。可能是与节目的气氛不符,我对这一事件做的分析和评论都没有播出,只剩下了不痛不痒的几句问话,所以还不如把一些感想写下来。
银屑病就是俗称的牛皮癣,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治疗最多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但是称之为“不死的癌症”是夸大其词了。在网上搜了一下,还有不少顽疾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例如白癜风、帕金森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子宫腺肌症、股骨头坏死等等,大概都是游医、药商发明出来吓唬患者的。银屑病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寻常型银屑病虽然让人瘙痒不舒服,但看上去没那么吓人,也无生命危险。周子礴患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最严重的一种银屑病,有生命危险,非常罕见。
银屑病并不是病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它是皮肤细胞过度生长引起的炎症。正常的皮肤细胞需要28~30天才成熟,然后死亡、脱落。但是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细胞只用了3~4天就成熟、死亡了,这些细胞死亡后并不脱落,而是在皮肤表面上堆积起来。死亡的细胞是白色的,患者的皮肤上因此覆盖了一层银白鳞屑,所以叫做银屑病。为什么皮肤细胞会突然生长得如此迅速呢?以前有好几种假说,但在1979年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种用来抑制骨髓移植患者的排异反应的药物环孢霉素能缓解银屑病症状,开始意识到银屑病可能与免疫系异常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确认了这一点。它主要与免疫细胞T细胞有关。在正常情况下,T细胞随血液循环,寻找外来物质(例如入侵的细菌、病毒)。外来物质会激活T细胞,引发T细胞的免疫反应将外来物质消灭。但是在银屑病患者的体内,T细胞却跑到了皮肤中,并出现免疫反应,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发出信号让皮肤细胞迅速生长、死亡,同时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液增加,出现了红肿。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T细胞会跑到皮肤中去,别人就不会呢?这首先与遗传因素有关。至少10%的人携带着与银屑病有关的基因,让他们能患上银屑病。但是实际上患上银屑病的人只占人口的2~3%,这就说明光有银屑病基因还不能让人生病,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银屑病的诱发因素非常复杂(或者说不明),精神压力、皮肤损伤和药物反应是比较公认的因素。病菌感染则被认为是滴状银屑病的诱因。还有人认为病毒感染、过敏、饮食、天气能诱发银屑病,不过没有获得公认。
周子礴患上银屑病,首先是自身免疫系统有问题。“田婆婆”药浴最多只是其诱因。但是由于银屑病的诱因很复杂,要确定其因果关系并不容易。周的妈妈称周子礴是在第三次接受药浴的当天回家后就病情发作的,如果属实的话,倒是可以认定药浴的刺激是诱因,特别是在周子礴患有湿疹、皮肤已有损伤的情况下。还有一种可能,周子礴第一次去做药浴时,其实已患了银屑病。银屑病的早期症状与湿疹类似,被误诊了。即便如此,“田婆婆”也难以逃脱责任,因为他可能得的是不严重的寻常型银屑病,在药浴的刺激下变成了罕见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如果还有其他儿童在做了“田婆婆”药浴后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就更容易确定因果关系了。
除了“田婆婆”总店老板,没有人知道药包里究竟是什么中药,它们已被磨成粉末,辨认不出来了。甚至几种号称针对不同病情配制的药包,在我看来也一模一样,只是标签不同而已。即使知道了药包是用什么中药配制的,也没有人知道这些中药是否含有能诱发银屑病的成分。通过中药药浴治疗湿疹之类的皮肤病的疗效没有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是很可疑的。像“田婆婆”宣传的那样用药浴来治疗“风湿”或起到保健作用,更不可信。我们的皮肤是身体的屏障,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物质很难透过皮肤进入体内,水都无法渗过皮肤,何况分子更大的其他物质。而如果皮肤有损伤,让一大堆成分不明的药物进入体内,反而能引起不良反应。所谓“足浴保健”也是如此。
希望年轻的父母们能从“田婆婆”事件吸取一个教训:不要迷信中药药浴的治疗、保健作用,不要拿小孩做试验,在其身上使用成分不明、副作用不清的药物,特别是成分复杂的中草药,否则万一悲剧发生,后悔就来不及了。
2011.4.4
(《中国青年报》2011.4.6)



有没有合法安全的“瘦肉精”

2 04 2011年

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瘦肉精”猪肉引起的中毒事件,这一次因为涉及到一家著名企业,才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上对“瘦肉精”的口诛笔伐,让人们觉得这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果真如此吗?
“瘦肉精”是好几种类似的药物的俗称,在国内用得最早、用得最多、成为“瘦肉精”猪肉中毒的元凶的是盐酸克伦特罗。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平喘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发现,盐酸克伦特罗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成了第一种“瘦肉精”。
但是盐酸克伦特罗要在饲料中大量使用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盐酸克伦特罗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半减期(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大约30小时。由于剂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瘦肉精”在猪体内的残留量很大,而且由于“瘦肉精”性质稳定,要加热至172℃才会分解,所以一般的家庭烹调无法破坏它的毒性,人食用会中毒,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悸及心律不齐,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因此世界没有任何机构批准克伦特罗作为饲料添加剂。但是国内一些养猪户为了使猪肉不长肥膘,违法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
近年来,一种叫做盐酸莱克多巴胺的药物在国外正在成为盐酸克伦特罗的合法替代品。和盐酸克伦特罗不同,莱克多巴胺的剂量很小,每吨饲料中添加4.5~18克莱克多巴胺就能显著增加猪肉的瘦肉率。而且莱克多巴胺在猪体内的代谢很快,半减期只有大约4小时,喂养7天后97%的莱克多巴胺已从尿、粪中排出,残留量低。它对人的毒性也非常低。一天吃10微克盐酸克伦特罗就能让人表现出症状,例如心跳加速。但对莱克多巴胺来说,一天吃上20000微克以上才有可能表现出症状。
由于残余量低,喂食莱克多巴胺的猪实际上不需要停药期,当天就可以屠宰。一天吃上350千克猪肉或15千克猪肝,摄入的莱克多巴胺仍在安全范围。当然不可能有人吃那么多猪肉、猪肝,所以莱克多巴胺是非常安全的。1999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盐酸莱克多巴胺做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在猪肉中的残余量不可超过50ppb(1ppb=10亿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莱克多巴胺在猪肉中的残余量不可超过40ppb。目前有20几个国家允许使用盐酸莱克多巴胺,但在中国等其他国家被禁止使用。
养猪业有提高猪肉瘦肉率的需求,而“瘦肉精”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想要杜绝“瘦肉精”的使用非常困难,因此“瘦肉精”猪肉在中国屡禁不止。由于“瘦肉精”一概被禁用了,对养猪户来说不管用哪种“瘦肉精”在法律上的风险都是一样的,所以就宁愿选用价格最低廉、但是毒性也最强的盐酸克伦特罗。如果有合法的安全“瘦肉精”可供选择的话,许多养猪户就会用它而不必冒法律的风险了。
国内有的报道把莱克多巴胺说成是比盐酸克伦特罗还可怕的新型“瘦肉精”,这是无稽之谈。和盐酸克伦特罗不同,目前并未发现添加莱克多巴胺当“瘦肉精”对人体会有不良影响,已知的副作用都是发生在猪身上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禁用莱克多巴胺当“瘦肉精”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解禁反而能够减少乃至杜绝盐酸克伦特罗的非法使用。美国等国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人人害怕“瘦肉精”之时,莱克多巴胺也只能跟着盐酸克伦特罗一起倒霉,恐怕没有谁有魄力敢于批准莱克多巴胺作为合法“瘦肉精”在中国使用。就像安全无害的面粉增白剂新近被禁用一样,在食品安全领域做出的决定,有时并非基于科学依据,而是屈从于无道理可言的民意。
2011.3.30
(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04月01日)



当你点上一支烟

1 04 2011年

你点上一支烟,深深吸入一口。这一口就吸入了4000~50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而其实你真正需要的只有一种——尼古丁。吸入烟雾是让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仅次于注射。烟雾中的尼古丁经肺部进入血液循环,只要10秒左右的时间就到达了大脑,在那里刺激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多巴胺让人精神集中、肌肉放松并产生愉悦的感觉,让人上瘾,比酒精、咖啡因甚至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都更容易让人上瘾。
但是尼古丁也有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一面。它能让心跳加速,能比平时快30%。它能让血管收缩,让血管变窄,同时血压也升高了,要比平时高10%~15%。更麻烦的是,它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切都容易诱发心脏病,而香烟中还有别的物质在帮倒忙,例如一氧化碳。香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是安全值的600倍,吸烟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是不吸烟者的4~15倍。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和血红蛋白结合,让血红蛋白没法输送氧气,导致心脏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缺氧。为了满足氧气的供应,身体不得不制造更多的红细胞。红细胞多了,血液变稠,容易发生血栓。一氧化碳也能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吸烟增加了患心脏病、脑猝中的风险。40岁以下的人群中,吸烟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倍。因心脏病发作死亡的病例中,大约四分之一与吸烟有关。
尼古丁、一氧化碳对心血管的影响还有虽然不致命但令人苦恼的其他后果。由于吸烟让皮肤中的血管收缩,减少了皮肤中的血流供应,让皮肤容易老化,女人也许更关心这一点。对男人来说,由于吸烟能损伤阴茎的血管,而且能让连接阴茎的动脉逐渐变窄,减少进入阴茎的血流量和降低血压,因此增加了勃起障碍(阳痿)的风险。30~50岁男性中吸烟者患勃起障碍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了大约50%。这种风险与吸烟量相关,一天吸1~10根者高27%,11~20根者高45%,20根以上者高65%。估计中国男人勃起障碍病例中有23%是吸烟导致的。
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香烟烟雾中无色的气体部分,其中还有甲醛、硫化氢、氨气等刺激性气体。它们刺激你的眼睛、鼻子和喉咙,让你流泪、流鼻涕和咳嗽。我们看到的烟雾其实是没有燃烧的固体颗粒,主要是焦油。如果你一天吸一包烟,一年下来要吸入大约200克(相当于一杯的量)的焦油。呼吸道的表面本来覆盖着长纤毛的细胞,纤毛一致的摆动能把吸进来的颗粒物质逐渐排出去。但是香烟中的毒素让这些纤毛动不了,这样,长期吸烟的结果,从喉咙、气管一直到肺都覆盖着一层黑乎乎的粘粘的焦油。在焦油的刺激下,呼吸道会分泌粘液。这些粘液也难以作为痰排出去。焦油、灰尘和粘液在肺部积蓄,减少了肺部空间,导致呼吸困难。粘液也是细菌、病毒繁殖的温床,让你更容易感染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例如吸烟者得肺部传染病的风险增加了4倍。而一旦感染了疾病,却不容易痊愈,因为吸烟也损害了肺部中用来清除病原体的白细胞,降低了免疫力。
焦油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至少60种已知的致癌物和放射性物质。它们与肺细胞零距离接触,最直接、最明显、最确凿的后果是诱发肺癌。在20世纪之前,肺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医学记载的不到80例。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吸烟的流行,肺癌的病例剧增,并逐年增加,迅速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现在每年全世界有一百多万人因肺癌死亡,排在致命癌症的首位。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十几倍,80~90%的肺癌死亡与吸烟有关。吸烟越多,肺癌死亡率也越高。平均每天每多吸一支烟,患肺癌的风险就增加大约50%~100%。受焦油直接刺激的喉、口腔也容易患癌症。致癌物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能诱发其他癌症,特别是肾脏、乳腺、膀胱、食道、胰腺和胃等部位的癌症。
所谓低焦油的香烟同样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而且吸低焦油香烟的人为了能够过瘾,往往多吸几口甚至多吸几支,实际摄入的焦油量未必就低。避免香烟危害的唯一办法是戒烟和避开二手烟。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吸烟是第二大死亡因素,是最大的可预防的死亡因素。根据几项不同的估计,吸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了10~17.9年。另一项计算指出,每吸一支烟,则预期寿命减少10.7分钟。当你把一支烟吸完,你因此减少的寿命,甚至比吸一支烟的时间都长。
2011.3.28
(《中国青年报》2011.3.30)



假如你害怕核辐射就戒烟

25 03 2011年

提起核辐射,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原子弹、氢弹爆炸,是广岛、切尔诺贝利,这些恐怖的事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直到最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才让许多人意识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可怕东西原来有可能来到我们身边,于是大为恐慌,抢购碘盐、酱油、海带、碘片、防辐射服等等据说能够防辐射的东西,而商家也乘机推销起了号称能够抗辐射的保健品。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核辐射无处不在。不,我指的不是电视台、电台、电器、电脑、手机发射出来的对人体无害的电磁辐射,而是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核辐射(电离辐射)。在地面上,在岩石、土壤中存在着各种放射性物质。在空气中,有放射性的氡气。而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一个人一年从自然环境接受的核辐射量大约是2.4毫希(希是衡量辐射剂量对生物组织的影响的国际单位希沃特的缩写,1希=1000毫希),实际的值取决于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状况,通常在每年1~10毫希的范围,但有的也能高达每年50毫希以上。
有的核辐射源自我们从事的某项活动。我们到机场接受安检时,从X射线扫描仪接受的辐射为0.0001毫希。乘飞机到达高空,受到的宇宙射线辐射更为强烈,高空飞行每小时辐射约0.01毫希。到医院做体检,免不了受到核辐射。一次骨密度检查的辐射量为0.001毫希,一次胸透拍片为0.1毫希,一次全身CT为10毫希。我们受到的核辐射是否有害,取决于其剂量的大小。每年100毫希以下的剂量对身体没有明显的伤害,每年高于100毫希时癌症风险增加,累积每受到1希的剂量患致命癌症的风险增加5%。
有的核辐射来源完全出乎意料。例如,我们受到的辐射有一部分来自烧煤产生的烟灰。煤含有放射性元素铀和钍,含量非常低。但是煤燃烧以后,烟灰中的铀和钍的浓度浓缩了10倍。这些烟灰可能被人们直接呼吸进去,也可能掉落到土壤、水中,被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火电厂产生的烟灰对周围环境的辐射量是同等发电量的核电站的100倍。住在火电厂周围的人们因此受到的核辐射,比住在核电站周围还要高。
最出乎意料的核辐射来源可能是香烟。1964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香烟中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钋210。香烟中还含有其他放射性物质,但是香烟被点燃后,钋210能挥发成为烟雾的一部分被吸进肺部,因此更值得担心。美国烟草公司对此进行秘密研究,想要找到清除钋210的办法。他们想到用某种材料做成过滤嘴,看能否选择性地过滤掉钋210,但是效果很差。他们也想到使用某种溶剂清洗烟叶,但是只能清洗掉烟叶表面的钋210(约占一半),对烟叶内部的另一半钋210则无法清除。而且烟叶经过清洗后,香烟的大部分香味也被洗掉了。因此烟草公司一直没能找到能很好地清除钋210的办法,把这些研究都隐瞒下来,近年才被曝光。
香烟中怎么会含有钋210呢?它们可能是来自种植烟草时施的磷肥。烟草的含氮量低的话,香烟就会比较“香”,而通过反复施高磷肥,可以降低烟草的含氮量。因此种植烟草时要大量地施加高磷肥。磷肥中含有微量的镭226,镭226衰变生成钋210,土壤中的钋210被烟草的根吸收,富集到烟叶中。在施肥时,落到烟叶上的钋210也会被吸附在烟叶表面。
钋210是剧毒物质,毒性是氰化钾的25万倍,1微克钋210即可杀死一个人。不过,香烟中的钋210含量实在太低,其毒性倒不值得担心。实际上,牛奶、谷物、海产品等食物都含有微量的钋210,也都因为含量太低,不至于对健康造成伤害。
值得担心的是钋210的放射性。钋210放射的是穿透力差的α射线,穿不透人的皮肤,如果是在体外,对人体健康并无威胁。但是香烟被点燃了,钋210随着烟雾被吸入肺部,那就不妙了。这些钋210沉积在肺部细胞,与细胞零距离接触,放射的α射线也能对细胞造成损伤,从而诱发癌症。因此虽然香烟中的钋210含量很低,但是被吸入到人体排不出去,日积月累,其影响就很可观了。如果每天抽1包半的香烟,一年下来,受到的辐射量相当于做了300次X光胸透片。
香烟中本来已含有了大量的致癌物质或有毒物质,已知的至少有250种。吸烟能导致癌症,特别是导致肺癌,是毋庸置疑的。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十几倍,80~90%的肺癌死亡与吸烟有关。和香烟中的其他致癌物相比,钋210其实只是导致肺癌的一个并不很重要的因素,大约只有1%的肺癌是钋210引起的,每年因此导致1万多人死亡。但是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恐惧感要比致癌物强得多。香烟中含有放射性物质,这可以成为劝说烟枪戒烟的一个强大理由:假如你害怕核辐射,就请戒烟。至少,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吸烟,那不仅是在投毒,而且也是在扔“脏弹”,因为二手烟中同样含有放射性物质。
2011.3.21.
(《中国青年报》2011.3.23)




假如核尘来了

24 03 2011年

沿海一些地方有些人开始抢购、囤积食盐,据说是因为担心日本福岛核电厂发生的泄漏会污染海洋,让以后的食盐没法食用。这种担心非常荒唐。即使发生了泄漏,也只是核电厂附近的海域受到污染,不可能整个海洋都受污染,核物质扩散到中国海域,早就被海水稀释得可以忽略了。退一步说,即使以后海盐都没法吃了,还有矿盐可备用呢。
也有人抢购碘盐是因为听说吃碘可以防辐射,在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称为核尘,其实有的是气体)扩散到中国之前,先做好预防。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核尘扩散到一、两千公里之外的中国,而且严重到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地步,那么日本早就成了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核辐射地区了。
假如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核尘真的来了,怎么应付呢?这些尘埃的放射性活度已经很低,如果是在体外,不太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关键是要避免把它们吸入到体内去。因此防范的措施其实和对付沙尘暴差不多。在家时关闭门窗,把核尘挡在室外。出门时戴上口罩(普通口罩即可,但要戴严实),避免呼吸时吸入核尘。穿戴严实点,尽量避免皮肤暴露沾到核尘。回到家了,洗澡、洗衣服,洗掉沾上的核尘。
如果核尘中含有放射性碘,它们被吸入人体后,会在甲状腺那里积蓄,对甲状腺造成损害,甚至能导致甲状腺癌。这时候可以服用碘化钾或碘酸钾片剂进行预防。其原理是让甲状腺对碘的吸收达到了饱和状态,再遇到放射性碘就没法吸收它了。因此服用的碘片剂量要大(含100毫克碘,孕妇和3岁以上儿童减半,3岁以下儿童再减半,新生儿再减半)才能起到阻断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因为碘是会被代谢出去的,过早服用就起不到作用,在吸入放射性碘之前的数个小时内服用碘片,就能几乎百分之百地阻断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即使在刚刚吸入放射性碘之后才服用碘片,有效性也能达到90%。但是由于碘片剂量大,远远超过人体对碘的需求量(一天150微克),副作用大,所以只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值得服用。40岁以上的人不推荐服用,某些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也不能服用。
那些抢购、囤积碘盐的人想靠吃碘盐达到同样的效果,是办不到的,因为碘盐的含碘量很低,每千克只含20~50毫克的碘,一天要吃上2~5千克盐才能达到所需的剂量。还有人囤积西地碘片(也叫华素片),同样没用,因为一片西地碘片只含1.5毫克碘,一次要吃上六、七十片才够剂量。海带等富含碘的食物的碘的含量相比而言也是很低的,想靠“食疗”来预防核辐射同样不现实。
不要怪普通公众没有科学知识,即便是所谓的专家,有的在这几天也在传播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防核辐射土办法。例如浙江大学一位核专家称,遇到核辐射时首先要保护脖子,因为人的甲状腺最容易吸收到碘,容易受伤害,建议人们穿高领衣服或戴上围巾。这似乎是误以为甲状腺对碘是从体外吸收的,所以觉得把脖子围起来就可以起保护作用避免放射性碘进入甲状腺了。
还有一位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认为在脖子上抹碘酒会有一点防护效果,甚至建议用喝少量碘酒的方式进行防护。碘酒虽然含有碘化钾,但还含单质碘,而单质碘有腐蚀性和毒性,即使少量的碘酒也不能喝。碘能被皮肤微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被甲状腺吸收(所以抹在脖子上和抹在其他地方没区别),但是这么微量的碘是起不到阻隔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作用的。
在人心惶惶之际,人们最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导,而貌似权威的专家却在提倡贻笑大方的土办法,不仅无效,有的还有害,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信任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多学点科学知识,提高识别和自我防护的能力。
2011.3.16.
(《新华每日电讯》2011.3.18.)



退烧药是怎么发现的

3 03 2011年

我曾经和一位名老中医的儿子在电视上就如何验证药物的疗效做过辩论。据他说,他家祖传的绝招是治疗“不明高热”:“有不明高热的病人送到我家来,包你第二天就退烧。”中医并不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对他们来说发烧都属于“不明高热”。事实上,发烧本身并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发烧都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菌、病毒感染。在病原体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所以应该是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而不是简单地强行退烧。很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都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发烧一两天,免疫系统把病毒杀得差不多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此前如果碰巧服用了某种药物,当然就觉得其退烧效果非常灵。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对身体也是有害的,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但人们总是觉得一旦发烧就不得了,即使还没到高烧的地步也总想马上就把烧退下来。古人对发烧更是如临大敌,毕竟他们已见过太多的病人是在发烧中去世的,不知道是病菌、病毒杀人,而以为是“不明高热”杀人。所以,大概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寻找退烧药的努力就开始了。

以前只能从植物里找。找来找去,发现吃柳树皮退烧最有效,吃了以后往往烧很快就退了,真是立竿见影,用不着等第二天。这是西方人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此后柳树提取物一直被收入西方药典。到了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试图从植物药物中纯化出有效成分。1827年,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杨苷被分离、纯化了出来。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

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以为这是由于其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拜尔公司是建于1863年的一家化工小公司,原来主要是生产染料。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它将乙酰水杨酸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虽然阿司匹林仍然有导致胃痛的副作用,但是退烧、镇痛、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风靡全世界,成了最著名的化学药物。拜尔公司因此成功转型,演变到现在,竟成了德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阿司匹林在体内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原来,病原体进入体内后,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会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其中一个反应是环氧合酶(简称cox)催化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生成各种前列腺素,其中一种是前列腺素E2,它能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位于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这样我们就发烧了。其他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生成,相应地就起到了退烧、镇痛和消炎的作用了。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人约翰·维恩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后来发现环氧合酶至少有两种,分别称为cox1和cox2。cox1平时在各种细胞中就很活跃,它催化合成的是“好”前列腺素,促进胃粘膜保护层的形成。阿司匹林阻止了这些“好”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了胃粘膜保护层,导致胃出血,所以才会造成胃痛。这样阿司匹林副作用的真实原因也找到了。只有cox2才在病原的刺激下合成那些与发烧、疼痛和发炎有关的“坏”前列腺素。于是人们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种药物,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但不影响cox1的活性,这样不就是一种不会有胃痛副作用的理想的退烧、镇痛、消炎药吗?

其实这种药物早就有了,那就是在1953年上市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而不影响cox1的活性,所以没有胃痛的副作用,由于有这个优势,它逐渐取代了阿司匹林成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个缺点,在周围有过氧化物时会失效,而在发炎的组织恰恰有很多过氧化物,所以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用来退烧镇痛,不能用来消炎,无法用来治疗关节炎。在1969年面世的另一种著名镇痛解热药布洛芬和阿司匹林一样可以消炎,也同时抑制cox1和cox2,只不过它抑制cox2的能力比抑制cox1强得多,所以在小剂量时没有胃痛副作用,但剂量大了就不行了。

所以人们还是希望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的药物,也陆续找到了一些。但是它们没有胃痛的副作用,却可能有别的副作用,甚至是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退市的罗非昔布,以及由于有肝毒性最近在国内引起风波的尼美舒利,就都是如此。要找到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完美药物,是一项艰难的使命。

2011.2.28

(中国青年报》2011.3.2)



蜂胶能有什么用

25 02 2011年

“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看到蜜蜂飞来飞去,我们马上想到它们是在采蜜,其实未必,它们也可能是在采集树脂,特别是在秋天花少的季节,更是如此。中国原产的东方蜜蜂是不采集树脂的,但是自从西方蜜蜂在清末引进中国后,已逐渐把东方蜜蜂淘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蜜蜂,基本上都是能采集树脂的西方蜜蜂了。
蜜蜂发现树脂源后,就停下来用一套非常固定的步骤采集树脂:先用口器咬下一点树脂,用前足接住,交给中足,由中足放进同一侧的花粉框里。然后蜜蜂飞起来,盘旋几秒钟,可能是在试试树脂的份量,再降落下来继续采集树脂,直到两侧的花粉框都装满了。这可能要花上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花粉框装满树脂后,蜜蜂就飞回巢,由别的蜜蜂帮忙,把树脂卸下来。这时候,树脂就变成了蜂胶。其实蜂胶的主要成分还是树脂,再掺杂了一些蜂蜡、花粉、芳香挥发油和其他杂质。
蜂胶不是用来当食物吃的,蜜蜂采集它干什么用呢?首先是拿它当胶水用,用来修补蜂巢中的缝隙、破洞。蜂巢里一团漆黑,有缝隙也是看不出来的,只能用触角来感觉。某些工蜂的触角似乎比其他工蜂更敏感,它们时不时地用触角寻找、探测缝隙,一旦发现了,觉得事态严重需要修补,就会出去寻找树脂。找到树脂源后,它们飞回巢,通过跳舞告诉其他工蜂树脂源的位置,带领它们去把树脂采回来。
蜂胶的另一个作用是当涂料用,涂抹在蜂室的表面上,让它变得光滑一些,以便连接上新的蜂室。蜂胶还能被蜜蜂用来当武器,那些闯进蜂巢的寄生虫碰到蜂胶会被杀死,杀不死的可以用蜂胶密封起来,做成琥珀标本。研究人员甚至曾经在蜂巢里发现一个被蜂胶密封起来的老鼠木乃伊。蜜蜂是最讲卫生的,蜂巢里的废料、垃圾都要尽量清扫出去,对那些搬运不了的尸体,用蜂胶制作木乃伊避免它们腐烂,是很聪明的做法。
但是蜂胶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帮助蜜蜂抵抗病害。树木分泌树脂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付病虫害,具有抗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功效,蜜蜂本能地利用了这一点。美洲幼虫病是西方蜜蜂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蜂胶能有效地杀死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幼虫芽孢杆菌。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对照实验,给蜂室的内壁涂上更多的蜂胶,蜂巢里的细菌总数量下降了,而且生活在里面的蜜蜂的免疫力也下降了。你也许觉得免疫力下降不是什么好事。其实不然。要维持高水平的免疫力是很耗费能量的。有了蜂胶帮助杀菌、杀病毒,蜜蜂不必加大免疫系统的投资,这是一种生存优势,可能是西方蜜蜂能战胜东方蜜蜂的一个因素。
既然蜂胶对蜜蜂有这么多用处,我们人类是不是也能利用它呢?在自古就养西方蜜蜂的非洲和欧洲,人们很早就在使用蜂胶,是除了蜂蜜之外,第二个被人类利用的蜂产品。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用蜂胶来处理伤口。传统上蜂胶也被用来治疗烫伤、口腔感染和龋齿。这些其实都是在利用蜂胶抗菌、抗病毒、促进组织再生的功效。
在今天,蜂胶更多地被做成胶囊,当成保健品口服。推销者声称它能够治疗很多种疾病,包括抗菌、消炎、镇痛、增强免疫功能、治疗胃溃疡、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等等,现代人最关心的几种慢性病号称都能治。一种东西一旦被拔高到能够包治百病的地步,其真实作用就很值得怀疑了。有关口服蜂胶的保健作用的这些说法,或者毫无根据,或者只有很弱的证据。有关蜂胶抗菌、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证据多一些,但是也只有体外实验、动物试验或小型人体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并不能算是定论。
和蜂蜜不同的是,蜂胶有很多种来自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可能有某种保健、医疗功能。但是虽然对蜂胶的化学成分和医学应用已有了多年的众多研究,却仍然没能有定论,主要的原因在于蜂胶的成分复杂而且多变。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蜜蜂采集的蜂胶的成分都不一样。蜜蜂是机会主义者,碰到合适的树脂源就采来使用,因此甚至同一窝蜂在同一个季节采集的蜂胶成分都会有变化。这就导致不同批次的蜂胶都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从某项研究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能被重复出来,很难通过控制实验来证明蜂胶的功效并推广开去。要靠它来保健和治病也就不那么现实,因为质量无法控制,今天吃某一瓶蜂胶胶囊觉得有效果,明天换另一瓶吃可能就不行了。
2011.2.21.
(《中国青年报》2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