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性并非只有两种

5 09 2024年

以前在美国填表格,“性别”这一项跟中国一样,只有两种选择:男性、女性。现在往往多了一个选项“X”,因为现在有很多美国人认为自己既不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也就是不属于所谓的“binary(二分法)”的性,而是其他性别。很多人认为,性别在男、女之间有一个谱系,而且可以流动、跨越、转化。

 

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对此很不以为然,经常在网上发表歧视转性别的言论。他说在生物学上,性就是两分的,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只有男性和女性或者雄性和雌性,不存在别的性别。这是把生物学的性和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性别混为一谈了。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改口说:我作为生物学家,认为生物学上性就只有两种,就是二分的;至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怎么看性别,跟我没有关系。

 

其实,即使是在生物学上,性别也不是只有两种。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还有民间所谓的“阴阳人”,就是中间性。也许有人会辩解说,“阴阳人”、中间性是病态的,不能生育,所以不应该算成常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其他生物的情况,看是不是两性之外的性都是“病态”。

 

道金斯并不只是对人而言,指的是生物学界。他认为,除非是无性,有性就只有两种,因为要靠两个配子来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就只有雄性、雌性两性。其实在生物界,性也非常多姿多彩,虽然大部分有性生殖的生物物种只有两个性别,但也有很多生物物种在进行有性生殖时超过了两种性别,有多个性别。特别是真菌性别更多,有的有3个,有的甚至更多个,有一种黏液霉菌性别多达13个。原生生物也一样,性别也有很多种。比如原生生物四膜虫(Tetrahymena),是生物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个模式生物,我做第一个博士后时用的研究的材料就是它。四膜虫有多达7种性别,它的性别靠膜上的蛋白质来识别。知道属于哪种性别,就可以跟它交配。

 

所以,生物学的性非常多样化。道金斯作为一个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居然忘了生物的多样性极其复杂,一口咬定生物学上性就只有两种。这只能说明,由于对转性别的偏见,导致他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

 

2024.02.22录制

 

2024.07.13整理



加州为什么没有飓风

3 09 2024年

希拉里飓风从墨西哥向加州移动,加州如临大敌,破天荒地第一次发布了热带风暴警告。我看到网上有佛罗里达的网友跟加州的网友分享预防飓风的经验,说飓风来了能逃就赶快逃,不能逃就要做什么什么准备。其实,现在在墨西哥海域是飓风,等到了加州的海域,风速就会逐渐减慢,减少到不到120公里每小时。那就算不上飓风了,要改叫热带风暴。所以,加州发出的并不是飓风警告,而是热带风暴警告。加州在历史上只遭受过一次飓风袭击,那是1858年,有一个飓风抵达了圣地亚哥的海域,时速刚刚超过120公里每小时,所以还算是飓风,其实跟热带风暴也差不多。

 

为什么加州没有飓风呢?一个原因是跟海水的温度有关。飓风要持续就需要能量,能量靠的是吸收海水表面散发出来的热量,所以就跟海水表面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温度要高到一定程度,飓风才有足够的能量持续下去,这个温度至少要26.5摄氏度。佛罗里达的海域或者美国东海岸南方的海域,夏天的表层海水温度往往能达到30摄氏度。佛罗里达今年夏天的海水温度居然高达37摄氏度,跟人的体温一样,泡在海水里就跟泡热水澡一样。正因为海水的温度高,所以佛罗里达频繁发生飓风。但加州因为受到北极过来的海洋寒流影响,海水比较冷,即使夏天最热的时候也很少超过24摄氏度。所以飓风到了加州的海域就没法持续,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变成热带风暴,甚至变成比热带风暴还要弱的热带低气压。

 

另外一个原因是,飓风在北半球是往西北方向移动的。如果在东海岸,海洋飓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就会登陆;但在西海岸,飓风往西北方向移动就偏离了大陆,所以加州从来没有过飓风登陆。1858年那次飓风袭击只到了圣地亚哥的海域,没有登陆。连热带风暴登陆都非常罕见,上一次热带风暴登陆是1939年的事了,过去了80多年才又来一次,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热带风暴登陆让加州人民如临大敌。

 

但以后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加州热带风暴登陆会变多,甚至也可能会有飓风登陆。说不定哪一天加州就跟现在的佛罗里达一样,每年来那么一两次飓风。但到那个时候,佛罗里达就变成每年都来个十几、二十次飓风,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2023.08.20录制

 

2024.07.10整理



多生小孩和吃避孕药都能预防卵巢癌

27 08 2024年

我以前说过,我有几个中学同学已经得癌症去世了,得了肺癌、肝癌、胃癌,都是中国人比较容易得的癌症。而我的大学同学还没有人因为癌症去世,我把原因归结为我的大学同学生活方式相对比较健康。最近,我得知一个大学女同学去年很不幸地因为得癌症去世了,得的是卵巢癌,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卵巢癌跟其他癌症一样,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存活率很高。如果发现的时候是癌症的早期,还没有扩散,经过治疗,五年存活率可以高达90%以上。我说的治疗当然是指正规的治疗。现在治疗卵巢癌的办法是手术切除,然后化疗。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卵巢邻近的组织,但还局限在盆腔或腹腔,经过治疗,五年存活率还能够达到70%~80%。但如果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肝、肺或者骨头,五年存活率就只有百分之三十几了。

 

所以早发现的治疗效果很好。不过卵巢所在的地方比较特殊,在盆腔深处,癌症早期没有症状,感觉不到,等到开始有症状时又不明显。而且那些症状是其他很多常见疾病都有的,比如感到肚子发胀、尿频、腰疼,其他疾病都可能有,很难想到是卵巢癌。等到症状很明显时,癌细胞往往已经扩散甚至转移了。美国只有20%的卵巢癌是早期发现的,还有20%发现时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超过一半的卵巢癌被发现时已经转移,也就是晚期,这时治疗效果就不好。

 

有没有可能通过筛查的方式来发现卵巢癌呢?现在有的癌症已经可以通过筛查很早发现,治疗效果非常好,比如结肠癌、宫颈癌现在都可以筛查。但卵巢癌现在并没有很好的筛查手段。目前有两种筛查的方法,一种是超声波检查,如果卵巢长肿瘤可以查出来。但问题是,肿瘤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要做活检才能知道,而卵巢通过超声波查出来的肿瘤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所以如果把超声波检查作为一种筛查方式就不合适,弊大于利。还有一种筛查方式是测血液里的一种蛋白质,叫做CA-125。很多得了卵巢癌的人,血液里CA-125的含量比较高。但CA-125含量高并不等于得了卵巢癌,还有其他更常见的疾病也会导致血液里的CA-125含量高,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甚至盆腔出现炎症也会导致CA-125的含量增加,所以不能通过检测血液里的CA-125对普通人群进行卵巢癌的筛查。

 

卵巢癌跟其他癌症一样,本质上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突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遗传的,先天就已经携带了这种基因突变;一种是后天发生的。现在已经发现了好几种先天遗传来的基因突变跟卵巢癌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两种基因突变:BRCA1和BRAC2。如果带有BRCA1,一生当中得卵巢癌的概率高达35%~75%;如果携带BRCA2,那么得卵巢癌的概率有差不多30%。普通人得卵巢癌的风险只有百分之一点几。

 

如果发现携带有这两种基因突变,是不是可以考虑做预防性的切除,把卵巢切掉呢?电影明星安吉丽娜·茱莉就是这么干的。她查出自己携带了BRCA1,就把两侧卵巢都切除了,可以把得卵巢癌的风险降低大约90%。但并不是没有卵巢就不会得卵巢癌,卵巢的邻近组织也有可能发生癌变。另外,BRCA1和BRCA2还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所以茱莉把双侧的乳房也切除了。

 

但是,大部分卵巢癌的基因突变都是后天发生的,这跟排卵有关系。排卵的次数越多,就意味着卵巢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基因突变的概率也就越高。所以,如果某人一生当中排卵的次数多,那么她得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增加。月经初潮比较早、绝经又比较晚的人,一生排卵的次数就比一般人多,得卵巢癌的风险也就比较高。反过来,如果排卵次数比较少,就可以降低得卵巢癌的风险。

 

什么情况下的排卵次数会比较少呢?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怀孕生小孩。怀孕期间不排卵,所以生育过小孩的妇女跟从来没有生过小孩的妇女相比,得卵巢癌的风险会降低;而且生小孩越多,风险就越低,因为排卵的次数越少。在美国,白人女人卵巢癌的发病率比黑人、拉丁裔都要高。这不是“人种”的差别,很可能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的。因为白人女人的生育率比黑人、拉丁裔低,所以得卵巢癌的风险也就增加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母乳喂养。因为哺乳期一般排卵比较少,甚至不排卵,所以母乳喂养的人得卵巢癌的风险也比非母乳喂养的低。

 

有没有必要为了降低得卵巢癌的风险,就生一大堆小孩呢?没有必要,因为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可以降低卵巢癌的风险,那就是吃避孕药。吃了避孕药不排卵,同样降低了排卵的次数,卵巢癌的风险也就降低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口服避孕药5年以上,得卵巢癌的风险比不吃避孕药的降低了50%,效果很明显。自从1990年以来,美国卵巢癌的发病率逐年降低,每年降低1%~2%。最近这几年降低得更厉害,每年降低3%。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口服避孕药的人多了,导致卵巢癌的风险也降低了。

 

2024.06.12录制

 

2024.07.03整理



“清淡”的广东菜其实并不健康

24 08 2024年

我以前曾经谈到“健康的中餐”是不存在的,有人问:以清淡著称的广东菜跟其他中餐相比,会不会比较健康?所谓广东菜比较“清淡”,是跟其他中餐菜系相比,没有放那么多调料。如果少放盐,当然会比较健康;如果少放别的调料比如辣椒,未必就更健康。而且广东菜还有不健康之处。

 

广东菜最著名的还不是清淡,因为还有别的菜系,例如闽南菜系也是很清淡的。广东菜最著名的是食材广泛,什么都吃。以前有一个说法,广东人四条腿的东西除了椅子不吃,其他都吃;两条腿的东西除了人不吃,其他都吃。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说广东人对两条腿的东西都吃,人也吃,尤其喜欢吃福建人。这种开玩笑的说法表明,广东人什么都吃是全中国公认的。

 

所谓什么都吃,主要指的是广东人喜欢吃野味。喜欢吃野生动物,且不说在环保上是很不好的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也是很不好的。吃野生动物,跟野生动物有密切的接触,很容易被野生动物传染上某种疾病,比如禽流感或更严重的疾病。2003年SARS首先在广东爆发,就被怀疑是广东人喜欢吃的果子狸携带的SARS病毒传染给了广东人。广东人在吃野生动物或养殖的动物时,还喜欢生吃或煮得半生不熟。比如“鱼生”,类似日本的生鱼片,但广东人吃的生鱼片可不限于海产的鱼,淡水鱼也喜欢生吃或煮得半生不熟。像著名的鱼片粥,淡水鱼肉就那么烫一下,是烫不熟的。生吃鱼肉或者吃半生不熟的鱼肉,很容易染上寄生虫,所以广东的寄生虫发病率是全国最高的。

 

广东菜还有一个特点:汤汤水水。广东人特别喜欢喝汤,吃饭之前先来一碗汤,吃完饭再来一碗汤。喜欢喝的汤都是长时间熬出来的,他们认为这样熬出来的老汤,营养都进了汤里,特别健康,还能养生。“好喝又养生”这种观念是错的,好喝的东西往往没那么健康,跟养生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这种熬出来的汤没那么健康。经过长时间熬煮,食物里的一些营养成分被破坏掉了。比如一些维生素怕热,长时间加热后,那些维生素就被破坏掉,没法被人利用。

 

长时间的熬煮还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物质。比如骨头汤,长时间熬成奶白色被认为是最好的。为什么汤会出现奶白色呢?那是因为里面含有脂肪。长时间熬煮之后,脂肪从骨髓里跑出来了。动物骨髓里的脂肪是饱和脂肪酸,吃了对人体不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让汤喝起来有味道,往往还要加不少盐,比炒菜加的还多,不然就尝不出味道了。炒菜加的盐,有相当一部分跑到我们不吃的菜汁里了;而放进汤里的盐全都会被喝进去,没有流失。有人曾经调查过广东菜汤里盐的含量究竟有多少,发现一碗300毫升的汤含盐量2克。如果一天喝两碗汤,汤里的盐会全部吃进去,摄入的盐就是4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的盐不要超过5克,包括我们一天吃的所有食品里的盐。所以,光是两碗汤里的盐,量就高达4克,摄入的盐很容易超标,而且是远远地超标。

 

广东饮食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放中药。熬汤喜欢往汤里放中药,做其他的菜也喜欢放中药,号称“药膳”。而且广东人很喜欢喝凉茶,那是用中药煮出来的,不是真正的茶。喝凉茶号称能“清热解毒”,也能养生。其实不管是药膳还是凉茶,都养不了生,反而很可能会害生。很多中药含有毒性成分,例如含有致癌物;有肾毒性,能导致慢性肾病。因为吃了以后并不会马上就毒性发作,往往要很长时间之后才会表现出中毒症状,等到病发时都不知道是吃了什么东西导致的。广东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在全中国名列前茅,就跟广东人喜欢吃中药有很大的关系。

 

我说了广东菜这么多“坏话”,并不是说广东那个地方不行,太落后了。相对来说,广东在中国还算是比较发达的地方。这反映的是传统饮食的弊端。传统饮食基本上都不健康。地中海饮食、日本冲绳饮食等极个别的传统饮食被认为比较健康,就很受推崇,这是碰巧了。绝大部分传统饮食都不健康,因为古人根本就不知道吃什么东西是健康还是不健康。我们今天有了科学知识,就可以科学地看待传统饮食。对中餐,包括广东菜,要根据科学做一些改进,让它变得更健康。比如广东人喜欢喝汤,我并不建议大家从此不要喝,但可以在熬汤时做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改进。熬的时间别那么长,熬得太久会把营养成分都破坏了。熬汤尽量选用比较健康的食材,比如用鱼肉和豆腐来熬汤就很健康。用鱼肉也能熬出奶白色的汤,因为鱼也有脂肪,但鱼的脂肪是比较健康的脂肪。还有,在熬汤时要少放盐,特别是不要放中药。

 

2024.06.10录制

 

2024.06.30整理



贝多芬头发隐藏的种种秘密

15 08 2024年

十九世纪的欧洲有喜欢收藏名人头发的风俗,贝多芬在生前曾根据别人的要求,把头发剪下来送人收藏。贝多芬1827年去世之后,他的头发马上就被他的崇拜者瓜分光了。所以收藏贝多芬头发的人不少,一直流传到现在。有一缕头发是当时15岁的作曲家希勒收藏的。他很崇拜贝多芬,在贝多芬病重期间曾经几次去看望。贝多芬去世之后,他也分到了一缕头发,后来传给了儿子。希勒的儿子又传给了儿子,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到1994年,希勒的后人把这缕头发拿出来拍卖,被美国贝多芬学会买去了。后来有人针对这缕头发写了一本书,就叫《贝多芬的头发》,还拍成了一部电影纪录片。有人检测过这缕头发里的重金属含量,发现铅的含量是正常值的100倍,因此推断贝多芬铅中毒,他的耳聋是铅中毒导致的。

 

现在已经有技术可以对头发沾染上的DNA进行分析,检测里面有没有贝多芬的什么基因。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有一个贝多芬研究中心,其研究人员想到了做这个课题。第一步是收集现存的各种各样的贝多芬的头发。他们总共收集了8份,其中6份都是美国贝多芬学会提供的。该学会买到希勒收藏的贝多芬头发后继续买,总共买到6缕,都提供给了圣何塞州立大学贝多芬研究中心。此外,圣何塞州立大学贝多芬研究中心还向一个大学、一家博物馆借了2份贝多芬的头发。

 

这8份头发,其中一份没测出有DNA。剩下的7份中,最著名的希勒收藏的头发测出了DNA,但属于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女人,所以这份最著名的贝多芬的头发是假的。但是,它的传承记载非常明确,是希勒在贝多芬死后就去拿的,一直传给他的后人,为什么变成一个女人的头发了呢?一种可能是希勒的儿子将这份贝多芬的头发搞丢了,或者是某种原因被毁坏了,就用他老婆的头发代替。他老婆是一个犹太人,所以这缕头发很可能就是希勒儿媳的头发。

 

剩下的6份有5份都来自同一个男人,其中2份传承有序,记载也非常明确。一份是贝多芬生前赠送给一个作曲家的,该作曲家把贝多芬的头发赠送给一个贝多芬的研究者,一直由该研究者的后人保存着,直到被美国贝多芬学会买去。另外一份是贝多芬死后,由负责贝多芬葬礼的人送给了英国一个竖琴制造者,之后就一直由该竖琴制造者的后人保存,直到拍卖被美国贝多芬学会买去。另外3份虽然传承没那么明确,但既然这5份头发在不同的收藏者手里,又都属于同一个人,就可以肯定是来自贝多芬,更何况其中有2份传承有序。剩下最后1份头发来自另外一个男人,说明这份头发也不是贝多芬的。

 

最终可以确定有5份头发的确是贝多芬的。DNA拿到了,贝多芬的基因也有了,就可以分析研究了。

 

首先,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基因来了解贝多芬的身世。贝多芬没有结婚,没有留下后代,但贝多芬家族的人有后代,现在在比利时还有贝多芬家族的后人。研究人员找到贝多芬家族的后人,检测了5个男人的基因,比对后发现跟贝多芬没有亲缘关系。因为测的是男人的Y染色体的基因,意味着贝多芬或者他的父亲,或者他更早的男性祖先是婚外子女。

 

以前就有人怀疑贝多芬的父亲是贝多芬的祖母跟别人生的,而不是跟他的祖父生的。因为贝多芬的父亲没有受过洗,跟贝多芬祖父的关系一直很不好;而且贝多芬的祖母酗酒,私生活比较乱,所以此前才有人这么怀疑。基因检测的结果证明贝多芬不属于贝多芬家族父系一脉,让现在的贝多芬家族的人很失望,他们一直以姓贝多芬为傲,现在却发现自己跟贝多芬没有什么关系。

 

还可以根据DNA的检测结果知道贝多芬患有什么病。贝多芬56岁就去世了,医生对他做了尸体解剖,发现他患有很严重的肝病。他病重期间出现了黄疸、腹水,这些就是肝病的表现。基因分析的结果发现,贝多芬携带着肝病易感的两个基因,如果经常喝酒很容易得肝硬化。贝多芬生前嗜酒如命,每天至少要喝一瓶葡萄酒,因为他认为喝葡萄酒能够养生,对身体有好处。一个经常喝酒的人加上有肝病的易感基因,就容易得肝硬化;并且检测结果还发现贝多芬被乙肝病毒感染了,而有四分之一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会得肝硬化或者肝癌。

 

贝多芬是怎么传染上乙肝的呢?乙肝是通过体液传染的,有这么几条途径。一条是通过输血或者使用被污染的针头注射,贝多芬的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那时流行放血疗法,贝多芬如果尝试过放血疗法,就有可能因为放血使用的刀被乙肝病毒污染而被传染上。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性传播。贝多芬没有结婚,但有情人(他在信里提到“不朽的情人”),所以有可能是通过性关系被传染上的。还有一条途径是母婴传染。他母亲有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然后传染给他,他一生下来就得了乙肝。

 

贝多芬长期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经常抱怨肚子疼、腹泻。但基因检测结果并没有发现他携带有跟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基因,例如乳糜症或乳糖不耐症的基因。

 

贝多芬最著名的病是耳聋。他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却得了音乐家最不该得的病。他20多岁时,耳朵就开始聋了,后来越来越严重,到45岁就完全聋了。他就不再在公共场合出现了,因为跟人没法交流,也怕人们知道他作为一个音乐家却是一个聋子。他死后,医生对他做了脑部和耳朵解剖,想知道他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耳聋的。那时的医学很不发达,解剖结果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耳聋的。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假说提出,变成了一个医学谜案。因为有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耳聋,所以这些假说都没有确证。

 

曾经有人检测发现贝多芬的头发铅含量极高,认为他耳聋是铅中毒导致的,但现在知道他们检测的头发是假的,是一个女人的头发。对那5份真正的贝多芬的头发,除了做基因检测,也检测了里头的重金属含量,同样发现铅含量极高。一份头发里的铅含量是每克头发有200多微克铅,另外一份头发铅的含量更高,是300多微克。正常情况下,头发里的铅含量应该是每克头发不到4微克,也就是说,贝多芬头发里的铅含量是正常值的七八十倍,高得惊人。另外,贝多芬头发里其他重金属含量也超标:砷是正常值的13倍,汞是正常值的4倍,但还是比铅的含量低得多,所以贝多芬应该是铅中毒。铅中毒会损害神经,也会因此影响到听力,贝多芬听力受损最终耳聋,应该就是铅中毒导致的。

 

贝多芬为什么会摄入那么高含量的铅呢?我刚才说了,贝多芬嗜酒如命,一天至少要喝一瓶葡萄酒。他不是很有钱的人,喝的都是比较劣质、廉价的葡萄酒。当时的酒商流行在劣质的葡萄酒里添加醋酸铅,因为醋酸铅有甜味,可以使劣质葡萄酒比较可口。贝多芬每天喝这么多酒就摄入了很高含量的铅。另外一个铅来源可能是药品。贝多芬为了治病吃了很多药,最多的时候一次要吃75种药。在那个时代,很多药物都含有重金属,就跟中药一样,里面有铅、汞、砷。他靠吃这些药来治病,反而让病情加重。

 

由于那个时代没有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知识和管理,把一个天才的作曲家害了。我们应该很庆幸已经告别了那个时代。如果现在还有人不注意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还要看中医、吃中药,那就是自找的了。

 

2024.05.19录制

 

2024.06.14整理



极端的锻炼究竟是否有害健康

11 08 2024年

70年前,1954年5月6日,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运动会上,有一个25岁的医学生创了世界纪录。他参加1英里长跑比赛(1英里大概等于1600米),获得了3分59秒的成绩,刚好少于4分。1英里能跑出少于4分钟,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是突破了人类的极限。但在那之后,有很多人也获得了少于4分钟的成绩,至今已有1700多人1英里长跑能达到少于4分钟的成绩,目前的世界纪录是3分43秒。要获得这么好的成绩,并不是随便跑一下就能得到的,平时要做大量的、艰苦的锻炼,一星期要从事十几小时的高强度锻炼。这么高强度、极端的运动对身体有好处还是坏处?

 

适当的锻炼对身体有好处,这已被医学界公认。特别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好处尤其明显。有多项研究表明,经常适当锻炼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30﹪~50﹪,降低全因死亡风险20﹪~50﹪。美国有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跟踪十几万人长达34年,发现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的人,平均寿命比别人长7~8年。所以,适当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对降低死亡率的好处是没有争议的。人们担心的是,极端的锻炼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样的担心自古以来就有。马拉松比赛的来源就是古希腊一个士兵从马拉松一路狂奔,跑去雅典报告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消息,跑进雅典城喊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死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也会发生运动中猝死的事件。这种事件非常罕见,一般人根本不用担心。人们想知道的是,极端的锻炼对身体的长期影响是好还是坏,特别是对于心脏的影响。这在医学界是有争议的。

 

运动对于心脏的影响有好有坏。长期来看,它能让心脏变得更发达、功能更强,这是好处;但如果是极端的锻炼,长期来看会让心脏产生病变。有一些研究发现,长期的、极端的锻炼会让冠状动脉钙化,导致心房颤动,还会导致心肌纤维化,这些都对心脏不好,所以把它们归为病变。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发现,运动强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会出现一条“U型曲线”。如果适当地锻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量每周锻炼5天、每天锻炼30分钟,那么跟不锻炼的人对比,会发现死亡率下降了。运动的强度如果在推荐量基础上增加,死亡率会进一步下降。也就是说,运动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强,效果越好。运动量到了推荐量的3~5倍,死亡率降到了最低点;如果运动的时间更长、运动的强度更强,死亡率又开始上升,也就是说好处反而减少了。虽然跟不运动的人相比,死亡率还是降低,但跟适当锻炼的人相比,死亡率反而升高了。这个研究调查的是一般人,并不是精英运动员、专业运动员、做极端运动的运动员的情况。对于专业运动员、精英运动员也有过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精英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比一般人还要长3~5年。不过这些调查都比较小型,说服力没那么强。

 

回头再来看那些1英里跑进4分钟之内,我们称之为精英运动员的情况。以前有人查了最早跑进4分钟之内的前20个精英运动员,这20个都是五十年代的,基本上都已经去世。调查结果发现,这20个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长12年。但这只是20个人,样本毕竟还是太小。最近又有人重新做了调查,把样本的量扩大到最早跑进4分钟之内的前200人。200人中有60个人已经去世,去世时的平均寿命是73.6岁;还有140个人健在,平均年龄77.6岁。根据这些情况可以算出,这200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长4.7年。如果将这些人再细分成三组,第一组是五十年代获得成绩的,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一般人长9年;第二组是六十年代获得成绩的,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一般人长5.5年;第三组是七十年代获得成绩的,他们的平均寿命比一般人长3年。为什么越往后差距越小呢?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越往后,普通人越来越健康,平均预期寿命也更长,所以跟精英运动员的差距就缩短了。

 

这个结果能不能表明极端运动对于身体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呢?其实也不行。这些从事极端运动获得很好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的基因往往比较好,有运动天赋,一般人再怎么训练也达不到他们那么好的比赛成绩。也就是说,他们有很优良的基因,有可能是这些基因导致了他们的身体状况更好,寿命也更长。另外一种情况是,精英运动员的生活方式往往比一般人更健康,即使退役后,他们往往还经常锻炼;其他比如饮食方面,也往往更加注意。以前有过一个调查,将精英运动员跟他们不从事体育运动的兄弟对比,发现精英运动员往往平时更经常锻炼、生活方式更健康、吸烟的更少,平均寿命要比他们的兄弟长3年。所以,从事极端运动的运动员寿命更长,有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导致的。

 

光看调查结果并不能表明极端运动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可能是造成的伤害没有体现出来,被精英运动员更好的基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掩盖了。如果他们不从事极端运动,说不定会更健康、活得更长,这种可能性是没法排除的。这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由于是观察性的研究,是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够获得相关性,但很难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不管怎么样,我们只需要知道,适当的锻炼对身体肯定有好处,能够降低死亡风险;至于极端锻炼究竟会怎么样,就让专家们去争论好了,跟我们一般人没啥关系。

 

2024.05.13录制

 

2024.06.13整理



古罗马人怎么做数学运算

9 08 2024年

司马南又做了一期节目,继续采访伪科学妄人。妄人在节目里说,西方传教士不只是从利玛窦开始把零从中国偷到了西方,而且西方数学的那些术语,如微分、积分、开方、倒数、根号……都是从中国偷过去的,实际上都是中国词。

 

我不知道这个妄人学的是哪一门英语,他举的这些数学术语除了个别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其他都是西方数学在19世纪传入中国后,才跟着用,或发明新词加以翻译。比如中国以前没有根号,根号最早出现在1525年,当时德国数学家鲁道夫出了一本代数教材,第一次用到根号。利玛窦1525年还没出生,怎么能跑到中国去偷根号呢?我们现在把开平方的结果叫做“根”,把方程的解也叫做“根”,那都是外来语,翻译自英语的root。英语为什么把“根”叫做root?这是从阿拉伯语来的,阿拉伯语把方程的解就叫做“根”。中国古代对于开平方的结果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更没有方程,所以也不会有方程的解叫做“根”的说法。

 

司马南这期节目采访的妄人主要在抨击罗马数字没有零,也不是位值制,所以没法做加减乘除计算。也就是说,古代的罗马人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做。但凡有一点脑子就知道,这种说法是极其弱智的。古罗马帝国那么大,要管理那么大的帝国,怎么可能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做呢?丈量土地、人口普查、收税、做生意,这些都要用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且古罗马人是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师,建了那么多宏伟的建筑,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搞那么大型的建筑怎么可能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呢?那还怎么搞建筑设计呢?

 

这个妄人以数学专家、罗马数字专家的身份上司马南的节目,在那里夸夸其谈,其实缺乏罗马数字的常识。罗马数字是一种变相的五进制,用I表示1,2、3、4没有特殊的符号,5用V表示。表示2就写两个I(II),表示3就写三个I(III),古罗马人表示4直接就写四个I(IIII)。到中世纪,罗马数字有一次标准化,要求表示一个数字不能超过三个字母,4就不能再写四个I。那怎么办呢?就在V的前面写一个I(IV),表示5减去1,就是4了。10用字母X、50用字母L、100用字母C、500用字母D、1000用字母M表示。比1000更大的就没有字母表示了。所以妄人就说罗马数字最大只能表示到M,10000要写10个M、10万要写100个M、100万要写1000个M,写不下就没法运算了。

 

我之所以说这个妄人连基本的罗马数字的常识都没有,是因为他不知道罗马数字有两种表示大数字的特殊符号。最早是给字母加上括号表示1000倍,10000不需要写10个M,只要把表示10的X加上括号就表示1万,再加一个括号就再乘以1000,以此类推。M加上括号就变成100万,不需要写1000个M。再加一个括号就是100万乘以1000,再括号又再乘以1000。所以,多大的数字都可以表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更简单的表示大数字的方法,在字母上面加一横表示乘以1000,加两横就是再乘以1000,加三横又再乘以1000。要多大的数字,都可以很简单地用古罗马数字表示。只不过古罗马人使用数字一般到百万数量级就为止了,因为古罗马人是工程师思维,讲求实用,太大的数字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就不会去用它,一般也就用到100万。

 

古罗马人是怎么做加减乘除运算的呢?如果是很简单的运算,当然就用心算,或者掰手指。复杂一点的,没法用心算、掰手指,用罗马数字也可以算,也很容易。但如果拿数字来算加减乘除,就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数字比较大,算起来很麻烦;第二,古代没有纸,书写材料是纸莎草纸或羊皮纸,比较贵,在上面用笔运算,成本太高。古罗马人做运算有特殊的计算工具。最早的计算工具是计算板。计算板就是在一块桌子一样的石头上刻沟槽,用以表示个位、十位、百位……往沟槽里放小石头,放一个表示1,放两个表示2……这种计算板是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那里学来的,古希腊人很可能是从巴比伦人那里学来的。

 

不过,这种计算板有一个问题:不好携带,只能在家里做计算。外出的话,如果有沙地,拿一根树枝画几道痕表示什么位,然后在上面放石头,就成了临时计算板。但找不到沙地怎么办呢?古罗马人发明了算盘,即便携式的计算板。他们的算盘很小,可以装在口袋里。有3个原件一直流传到现在,是铜制的算盘。可能也用别的材料比如木头做,估计更流行,但就没法保留下来了。

 

古罗马最早的算盘有七道沟,最右边的一道表示个位,往左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百万以上古罗马人觉得没用,就不算了。每一道沟跟中国的算盘一样分成上下两档。下面一档可以放四颗珠子,放一颗表示1、放两颗表示2、放三颗表示3、放四颗就\表示4;上面一档放一颗表示5,这跟古罗马数字的五进制相符。

 

后来又在个位数的沟右边加了两道沟,表示分数。左边的分数沟放一颗珠子不是表示1/10,而是表示1/12。这也是实用的需要。用1/12作基本单位,就很容易表示1/3、1/4;如果用1/10作基本单位,1/3、1/4就没法表示了。最右边的沟槽分成了三格,也跟分数有关,但具体表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这三格分别表示再乘以1/2、再乘以1/4、再乘以1/3。所以,古罗马用算盘计算很快速,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可以做。

 

从古罗马的算盘可以看出来,它跟中国的算盘非常像。区别是中国的算盘把珠子用一根木棍串起来,而不是弄成一个槽放珠子。中国的算盘也一样分成上、下两档,下面也是1~4,上面也是五进制,也是从右往左不停地进位。这就让人怀疑中国的算盘是从古罗马传过来的,因为中国算盘很晚才出现,比古罗马的算盘晚多了。北周的一本算术书里才第一次记载了珠算,描述的珠算跟现在的算盘有点像。但那本书描述了很多计算工具,都是想象出来的,所以它说的珠算有可能也是想象出来的,不一定是实际使用的。可以确切地表明中国人开始使用算盘是在明朝,那时的画里已经有了算盘,所以比古罗马的晚多了。即使从北周算起,也晚多了。算盘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从古罗马的算盘我们还可以知道,虽然罗马数字不是位值制,没有零,但在用算盘计算时用的还是位值制,而且是十进制的位值制。每一个沟槽表示的是进十,而不放珠子那个槽就表示零,所以在实际计算时有零的概念,而且也用位值制来计算。但是,罗马数字毕竟不是位值制,没有零。

 

不只古罗马这样,古希腊也不用位值制的数字表示方式,也没有零,对古代西方数学的发展的确不利,所以古希腊的数学只是几何特别发达。连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跟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几百上千年才出一个的伟大天才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也在几何方面,就是因为这种数字系统限制了数学的发展。用算盘,四则运算没问题,但更复杂的计算就没办法了。那时还没有纯数学,他们认为没必要,因为不实用,而古代算术、数学主要就是为了实用。

 

印度数字先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帝国创建了代数学,再传到西方。西方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阿拉伯数字(也就是印度数字)、代数,西方数学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西方人对此也不否认,他们承认现代数学是建立在阿拉伯数学基础上的,但当然不会承认是从中国偷的,因为那跟历史不符,只是一帮中国妄人的意淫而已。

 

2024.04.15录制

 

2024.06.08整理



野外远足是身心运动——在智识论坛“运动与健康”的发言

7 08 2024年

大家好,很高兴又能通过这个平台跟大家交流。

 

“智识医学论坛”今天的主题是“运动与健康”,我就根据这个主题做一个简单的发言。这个发言内容是从纪大夫的发言主题“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安宁”想到,但很多运动方式跟“安宁”是冲突的。比如跑步,在运动过程中会觉得很累,不会安宁;运动完后会觉得很疲惫,也并不觉得安宁。不过也有让人感到很安宁的运动方式,比如去野外远足就会让人觉得很安宁。野外远足可以说是一种身心运动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精神。

 

锻炼身体容易理解,远足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就跟跑步一样。有氧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特别是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的风险,效果更明显。为什么它同时也能锻炼精神呢?我说的是野外远足,不是在城市的街道或小区里散步、健步。野外和城市街道这两种远足,近年来有不少人做过对比研究。对比的结果发现,如果野外远足与街道远足的运动强度一样,比如都走90分钟,它们作为有氧运动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身体锻炼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精神状态不一样。野外远足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都比较好,远足回来后感到心情很舒畅,也就是很安宁、很享受。

 

这是主观的感受,客观的标准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对比过这两种远足后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激素水平。皮质激素跟我们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如果精神压力大,体内的皮质激素的水平就比较高。测量结果发现,野外远足后体内皮质激素水平相对来比较低,也就说明野外远足的确让人感到精神放松,精神压力没那么大了。

 

有一项研究对比两种远足后的大脑功能区活跃情况。在大脑的功能区里有一块区域被认为跟抑郁症有关,如果那块区域比较活跃,那么得抑郁症的风险就比较高。对比的结果发现,野外远足之后,那块区域活跃程度降低了,也就是得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这些研究可以解释一个统计的结果:乡村人的生活环境比较自然,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比在城市生活的人好,得精神疾病的风险也比城市居居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种理论认为,这跟我们人类的进化史有关。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城市这种人类环境进化出来的,所以我们一旦从城市环境去了自然环境,本能上就觉得好像回家了,回到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觉得特别舒适、特别安宁。

 

而且不同的自然地貌给我们的感觉还不一样。这也有人做过研究。研究发现,让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貌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一丛一丛的树林。为什么这种地貌最让人感到舒服、感到身心愉悦呢?因为这种地方让人觉得很容易找到猎物,有吃的。而一旦有危险还可以躲进树林,有避难所,晚上还可以在那里睡觉。所以,我们本能上就觉得这种地貌是最好的地貌。南加州有很多这种地貌,都是一大片草原有一丛丛树林(一般是栎树林)。我看到这种地貌也感到最舒服、最赏心悦目。

 

正因为在野外远足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很享受,回来之后也感到精神非常放松,很安宁、很满足,所以野外远足也是一种最容易坚持下去的运动方式,可以一直这么走下去,走到老得走不动为止。

 

2024.05.02录制

 

2024.06.08整理



中餐是不是健康饮食?

2 08 2024年

我刚到美国留学不久,看过一个科普饮食健康的电视节目。节目说美国人平常的饮食中肉类吃得太多,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发。作为对比,节目认为中国的饮食比较健康,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吃肉,蔬菜吃得很多。我看了觉得很好笑,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比较穷,肉很贵,吃不起。中国人的饮食吃很多蔬菜是贫穷导致的,并不是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肉。中国的传统饮食还是很推崇吃肉的,一说起某人吃得好,就说吃的是大鱼大肉。逢年过节或者到外面聚餐,一大堆菜主要也都是肉菜,蔬菜很少,大家认为好吃的东西主要也都是肉菜。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吃得起肉了,中国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跟美国现在的情况越来越接近。所以,这并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贫富的问题。

 

不过直到现在,美国人写的关于饮食的文章,还时不时地说中国的传统饮食很健康,吃很多蔬菜,肉吃得很少。但也有美国人认为中餐不健康。曾经有一个机构做过调查,对中餐各种成分进行了检测,得出结论说,中餐油太多、盐太多、热量太高,很不健康。美国医学考试考的病例,如果病人平常喜欢吃快餐、中餐,那就意味着这个人饮食不健康,应该加以干预。由此看来,中餐不被认为是健康的饮食。那么,中餐究竟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什么算中餐?美国人做调查认为的不健康的中餐,或者美国医学考试里提到的中餐,指的都是美式中餐。但中国人不会承认美式中餐是真正的中餐,认为它不正宗。所以,讨论中餐究竟健康不健康,不应该以美式中餐为标准,而应该看中国的中餐。但中国并没有一个像美式中餐那样比较统一的饮食,而且中国太大了,各地的饮食差别也非常大,光是菜系就有八大菜系。除了八大菜系,还有非常多的地方小菜系,而且在家里吃和在外面餐馆吃的差别也很大。所以,要笼统地说中餐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很难下一个判断。

 

不过既然都属于中餐,总会有一些大部分中国地区、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那么吃的共同特点。在比较普遍的饮食特点中,有的比较健康。例如中国人吃很多豆腐,豆腐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对世界饮食的一大贡献。对于比较健康的一面我们没必要多说,要说中餐当中普遍不健康的一面,这样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在不健康的因素中,第一是摄入的盐太多。有过一个调查,一个中国人一天摄入的盐平均超过十克,这就太高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从饮食中摄入的盐不要超过5克,中国人每天摄入的量大大超标了。盐摄入多了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都是这样,有些地方的饮食相对比较清淡,有一些人吃得比较清淡,我们指的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第二,很多人吃的油太多了。如果在家里自己做菜还好,放的油没那么多,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普遍喜欢从外面点餐。外面的餐馆,特别是提供外卖的餐馆,往往在炒菜时放很多油,而且还很喜欢用动物油,比如猪油,这样才好吃,才能吸引回头客。油放多了,热量就很高,动物油还是很不健康的油。

 

第三,主食吃得太多。这是以前比较贫穷,还吃不饱饭时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总觉得吃饭要吃饱,要尽量多吃高淀粉的东西,能够提供热量才有幸福感。所以不管哪个地方的中国人,一顿都要吃很多米饭,或者很多面食。吃得太多,摄入的淀粉、热量也就太多。而且中国传统还喜欢吃白大米、精白面,这也很不健康。在美国从餐馆点餐,米饭可以选择要白米还是粽米(糙米),面包可以选择要白面包还是全麦面包。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习惯,吃米饭都是白大米,吃面都是精白面,这是一个不健康的饮食传统,应该尽快过渡到少吃主食,而且主食应该多吃全谷物,

 

第四,腌制食品吃得太多。早餐吃咸菜、榨菜、泡菜、鱼干,午餐、晚餐吃腊肉、火腿、香肠、咸鱼。这些都被认为是美味,却都有一大堆致癌物在里头。

 

也有吃得少的,比如蛋白质类食品。中国人吃蛋白质类的肉很单调,基本上就是吃猪肉,鸡肉都吃得少,更不要说鱼肉等海产品了。沿海地区还好,会吃很多海鱼,但内陆地区就不行。以前内陆地区是没有吃海产品的条件,现在是有条件没习惯,还认为运到内陆的海产品是冷冻的,不好,所以不吃。但是,我们吃蛋白质食品也应该多样化,吃海鱼比较健康。

 

还有一个东西中国人吃得也比较少:水果。一个人一天应该至少吃两份水果,一份水果大致相当于一根香蕉或一个大橙子的量。很多中国人不习惯每天都吃水果,以前是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也没有习惯,更不要说吃两份水果。曾经有调查发现,中国人吃水果的量普遍偏少,这是导致中国人过早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人还有一些很不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喜欢吃野菜,像蕨菜、蕨根、鱼腥草。还有人喜欢在菜里加入中药,号称是“药膳”。不管是野菜还是中药,里面往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蕨菜,就含有致癌物。中药更不用说了,里面也是一大堆致癌物。

 

还有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到外面聚餐,大家还是习惯用筷子夹菜,互相交流唾液,这是很不卫生的。这个问题本来使用公筷或者公勺就可以解决,但很多人还是不习惯讲究饮食卫生。

 

要说中餐好不好吃,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没有必要去争。但要说一个饮食是不是健康、卫生,就有比较客观的标准。对于不健康的饮食、不卫生的饮食习惯,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2024.02.27录制

2024.04.30整理

 



生活中怎么避免汞中毒

27 07 2024年

日常生活中摄入汞主要有三个渠道:含汞的生活用品,水产品,不良的生活习惯。

 

含汞的生活用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荧光灯,节能的荧光灯管里含有很微量的汞,大约10毫克到几十毫克。一种是温度计,有的温度计含有汞。体温计里的汞含量大约1克,气温计的汞含量能多达几克。汞在灯管或温度计里没有什么危害。不慎打破灯管或者温度计,里面的汞泄漏,才会有害。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清理呢?汞泄漏后,挥发变成汞蒸气,被我们吸进去,能导致急性中毒。一旦打破荧光灯灯管或者温度计,第一步要把无关的人赶走,特别是小孩不能在那里呆着,然后打开窗户通风。另外要记住,洒落的汞不能用吸尘器去吸,用吸尘器吸就相当于让这些汞跑到空气去了。也不要用扫帚扫,扫了反而让水银变得更小,散开去更没法处理。

 

那么要怎么处理呢?我们先说灯管。荧光灯的灯管打破了,要先戴上手套将大的碎片都捡起来,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塑料袋里。再拿硬纸板把比较小的碎片铲起来,更小的碎屑用胶带全都粘起来,都放到塑料袋里。这是地板和瓷砖上的处理方法。如果在地毯上,就要把那块地毯剪掉,也放到塑料袋里密封起来。

 

如果打破了温度计,第一步也是先把碎玻璃渣都捡起来放到塑料袋里。第二步拿硬纸板把散落的汞都弄在一起。温度计里的汞相对比较多,用手电筒照着,可以看到散开的汞亮闪闪的。用硬纸板把汞拨在一起凝聚成一个珠子,再拿一个眼药水滴管吸起来,放到打湿的厨房纸上,最后把厨房纸和被污染的吸管一起放到塑料袋里密封起来。可能还有很细小的汞微粒看不见,为了保险起见还要撒上硫磺粉,让硫磺跟汞起反应变成硫化汞,硫化汞就不会被人吸进去了。硫磺粉有些店里有卖,还有的店卖专门处理汞泄漏的工具,里面就带有硫磺粉。

 

这些垃圾都放到塑料袋里,塑料袋密封了怎么处理呢?各地很不一样,要去查一下当地的规定。加州不能直接把汞扔到垃圾箱里,要求在塑料袋上贴上标签,注明是汞垃圾,拿到垃圾站专门收集有害垃圾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允许密封好的少量汞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为了避免汞泄漏,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使用含汞的生活用品,逐步将它淘汰掉。LED节能灯不含汞,可以用LED节能灯取代荧光灯。温度计现在也有电子的了,没必要再使用含汞的温度计。

 

水产品里的汞来自于空气和水里的汞。空气中的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比如烧煤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中。也有一些自然来源,比如火山爆发也会释放汞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汞最终要掉到水里。但水里的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最终排到大海里。人体对无机汞的吸收很差,无机汞对人体危害很小。但水里的汞会被被细菌等微生物改造成有机汞,即甲基汞,而人体对有机汞的吸收非常好。所以最大的危害来自有机汞。

 

含有甲基汞的细菌会沾到水草上,或被浮游生物吃下去,甲基汞就转移到了水草和浮游生物。虾、小鱼吃水草、浮游生物,甲基汞又转移到虾、小鱼身上。甲基汞一旦进入有机体体内,就很难排出去,会累积下来。虾、小鱼被比较大的鱼吃了,它们体内的汞就转到大鱼体内。大鱼被更大的鱼吃了,它体内的汞又转移到更大的鱼体内。越是处于生物链顶端,而且生活的时间越长、寿命越长,水生物体内的汞含量就越高。因此,不同的水产品,汞含量不一样。

 

那些处于生物链底端的水生物,体内的汞的含量比较低,像虾、螃蟹、贝壳、蚝,还有鱼类里的沙丁鱼、三文鱼、鲢鱼、罗非鱼、鳕鱼,都属于肉里汞的含量比较低的,可以比较放心地吃。我特指肉是因为汞进入体内主要富集的地方是内脏,所以吃这些海产品就要尽量避免吃内脏,只是吃肉。那些吃鱼的鱼、寿命比较长的鱼,体内汞的含量相对比较高,像金枪鱼、石斑鱼、比目鱼。吃这些鱼就要有一定的限制,一周吃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在食物链最顶端的鲨鱼、剑鱼,体内的汞的含量最高,最好不要吃。很多人喜欢吃鱼翅,就是鲨鱼的鳍,以为鱼翅可以养生,其实鱼翅里汞的含量极高,所以吃鱼翅会导致汞中毒,非但不能养生,反而会害生。

 

淡水鱼也并不是不含汞,不同的淡水鱼也不一样。草鱼鱼肉里汞的含量比较低,但胖头鱼(花鲢、大头鲢)汞的含量就比较高,尤其是它的内脏和鱼头比其他部位的鱼肉汞含量高。人们吃胖头鱼喜欢吃鱼头,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

 

小孩、胎儿对汞更敏感,所以小孩和孕妇吃海鲜更要注意。尽量吃低汞的海鲜,而且次数也要限制,一周吃两三次就好,不要超过。食物链顶端的鲨鱼、剑鱼,小孩和孕妇更要避免。

 

最后讲一讲不良的生活习惯摄入汞。一种不良习惯是吃中药。有些中药用到了含汞的矿物质,最重要的是硃砂和轻粉。这些矿物质里的汞是无机汞(硃砂是硫化汞,轻粉是氯化亚汞),虽然人体对它的吸收很差,但还是会吸收一小部分。汞进入到体内就很难排出去了,会有积蓄效应。每次摄入一点就会累积下来,最终导致慢性汞中毒。目前并没有任何试验能够证明吃这些中药有什么效果,本来就不该吃,有健康风险更应该避免。特别是小孩对汞更敏感,却偏偏有不少儿科的中药含有硃砂,危害更大。

 

第二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是烧香、烧纸钱。有人测过,香、纸钱的烟雾里含有汞。所以香火很旺的庙宇,空气里汞的含量肯定很高。还有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抽烟,抽烟的烟雾里也含有汞,这是戒烟的又一条理由。

 

2024.04.19录制

 

2024.05.3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