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台湾卅四位医师联合声明驳斥林光常谬论

12 04 2007年
  癌症高居国人死亡原因之第一位。分析国内接受正规治疗的病患之治愈率,以相同期别与已开发国家之报告比较,并无差别。
  然而迄今国人癌症的整体治愈率却相当低,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国人有延迟就医的习惯,但更令人无奈的是有42%的癌症病人未接受正规治疗,而去寻求没有科学实证的另类疗法。
  日前,有署名“林光常教授”所著“无毒一身轻”一书,用一百五十页之篇幅发表其个人对保健、癌症之论点,又用百余页之篇幅介绍“健康排毒餐”、“植物酵素”、“以琳元气水制造机”及“臭氧机”。该书最令人瞩目是封面、封里的作者介绍均印有知名企业之推介及各基督教会讲座等字样,无从辨其真伪。文内更多处曲解圣经,以符其个人之论点。
  错误之资讯将危害社会大众,该书尤易使主内弟兄姐妹受害。
  其谬误之处无页不有,难以尽书,仅逐类略举,以助明辨。
  一、医学上的谬误与偏差解释。
  (一)P.23“台湾地区30岁至64岁妇女中,平均每20人就有一人罹患子宫颈癌。...”
  (二)P.23“抹片检查竟有半数误判。”
  事实:
  台湾女性每年新增子宫颈癌约
3000例,其盛行率为十万分之24。活到85岁之女性,终生累积罹患子宫颈癌之机率为4.2%。癌症统计有其一定意义,不能随意解释,危言耸听。
  抹片检查准确率一般为70-80%。故连续三年接受检查,而未被检出之机率仅0.8%至2.7%。故子宫颈抹片为举世公认,预防子宫颈癌发生之有效方法。
  人类乳瘤突病毒为导致子宫颈癌之致病原,与本书所写之食物、水、离子...等无关。
  (三)P.23作者以糖尿病为感染性疾病,实在谬以千里。
  (四)P.34作者关于免疫、感冒与肾丝球肾炎、尿毒症之关系之记述似是而非。
  事实:肾丝球肾炎目前认为是自体免疫失调所致,仅部份为链球菌性咽喉炎所引起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丝球上所致。链球菌只占上呼吸道感染之5-20%。并非所有肾丝球肾炎之罹病者都因疏忽健康而致病。
  (五)P.34作者本身缺乏正确医学知识,任意批判健检中肝功能检查之意义。
  事实:其实AFP(甲型胎儿蛋白)才是肝癌之肿瘤标记。肝功能之指数GOT、GPT在肝细胞受损时上升。
  (六)P.42-43“红斑性狼疮…在生理期的时候感冒…吃抗生素…心脏的机能就受损,经血…进入心脏…,导致身体发斑。”…“我在临床上的治疗…第一、解肝毒。第二、补心肾。第三则是化瘀血”
  事实:以上叙述,一派胡言。红斑性狼疮为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虽常见于年青女性,与月经无关。经血亦绝不可能流入心脏。目前可以早期诊断,调节免疫机能,控制良好。
  (七)P125-127“十二经络循行”及其说明等。
  根据近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人体各种功能之运作无时而息,此说不应过于强调。
  (八)P.149-150“默想静思能减压,从而降低“对身体无益”的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身体的免疫得以增强。”
  事实:肾上腺髓质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部份分泌的“皮质酮”等均为人体应付大小急难状况之必须,并非对身体无益。长期过高的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但与免疫力是否增强或减弱无关。并且免疫反应在正常人身体中适中就好,过高过低都是疾病。
  (九)P159“慢性病患,则至少要喝4000cc,甚至5000cc的水才够。”
  事实:慢性病包括心脏病、尿毒症,都须要限水,大量饮水会造成心脏衰竭、肺水肿而致命。
  二、基本科学常识上的谬误
  (十)P.66“纯水的PH值呈酸性”
  (十一)P.59“小孩子身上负离子占80%,正离子20%。”
  事实:纯水是中性。任何情况下,电解质水解所产生正、负离子的量是相等的。
  (十二)P.65“水在除氯的过程经过高温烧煮之后,会产生三卤甲烷”
  “…只要微量就会导致癌症。”
  “煮沸的水可称之为死水”。
  事实:用氯消毒过的水,煮沸才是去除其中“三卤甲烷”的方法。
  (十三)P.71“鱼肉、猪肉放在阳光下曝晒杀菌所以放很久也不会坏”。
  事实:肉类在空气下会快速滋生细菌,温度高则细菌繁殖更快
  三、食品及营养学上的谬误与夸大
  为了推售“排毒餐”,对一般蔬果、畜产肉类、乳制品等,作者提出了夸大不实的资料仅举数点:
  (十四)P167“全球肉类问题频繁,如狂牛症、疯牛症、鸡瘟等。….长庚医院追踪了13年,发现这类的肉所产生的细菌,现在已经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事实:狂牛症的致病原是类病毒,非细菌。
  (十五)P187“当蔬果遭遇病毒侵袭时,会产生一种抗体,人类食后就能得到相同抗癌效力。”
  事实:免疫功能对不同的细菌、病毒,不同癌症的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都有其专一性。植物即使能对其本身感染之病毒产生抗体,也不能在进入人体后还具有抗癌的效力。因为抗体基本上是一种蛋白质,经过加热和肠胃道的消化皆已变性,再被分解为很小之片段或氨基酸,才能吸收,当然不可能呈现原来抗体之功能。
  (十六)全书多处关于牛奶的资讯错误百出,例如在P168-169强调“牛奶会造成钙流失,反而造成骨质疏松”,P169作者甚至叫人要“自己养一头牛”。
  事实:
  对人类婴儿,母乳绝对是最好的。用母乳的完美来攻击牛奶,实属荒唐,难道能叫成人摄取母乳吗?况且母乳的成分不是为成人营养所设计的。
  牛奶中高含蛋白质和钙,对原来摄取蛋白质与钙均不足的人,它是这两种营养成分良好的来源,比其他含钙量少的蛋白质来源更好。
  但蛋白摄取量过高会增加尿中钙的排泄,所以原来就摄取高蛋白质者,用牛奶来增加钙的好处就没有了。
  草酸钙、醋酸钙等所谓有机钙是比碳酸钙的吸收为佳,但各种钙片配方剂量本来就考虑到了吸收情况,所以实际上并无差别。
  巴斯德消毒法是低温消毒法(只到60℃),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少至可忽略。自己养牛、挤奶,也不能避免污染,如果没有适当的灭菌,其安全更堪虑。
  书中有关女性骨质疏松症之言论多属危言耸听。事实上年青女性和男性一样,甚少会有骨质疏松症。
  该书用了许多篇幅强调五谷、菜蔬、水果的选择亦须依个人生长的地域,并须吃本地当令季节生长的食物,男性、女性的吃法亦有所不同,应选择蔬菜之根茎花果,不宜吃菜叶、芽菜。…以上皆是毫无根据。吃本地生产当令蔬果,虽是价廉物美、合经济效益,但与营养摄取无关。
  四、关于“健康排毒餐”
  作者竟敢写出以“健康排毒餐”治疗了乳癌病患(P140)、肝癌病患(P154),并且多处提到“以一根筷子”作疾病之诊断,其荒唐、狂妄、欺骗、莫此为甚。
  大部分癌症并非我们日用的饮食产生的体内毒素长久累积所致,而如该书所述,必须以“排毒餐”来排出“宿便”以大量“排毒”。只藉著食物的限制就可以控制癌症,甚至治疗癌症,真是天方夜谭!
  全书在P154-178最主要介绍的“健康排毒餐”,详阅其内容为低热量、高纤(高渣)。其营养成分极不均衡,蛋白质几乎完全缺如,仅含可以产生热量之醣类食物。只能短期用以急速减重。因缺乏人体组织必须的蛋白质、氨基酸及人体代谢必须的脂类,绝不宜给有慢性损耗性疾病者,如肿瘤(癌症)患者,必然会加速其身体之耗损,而加速死亡。
  对于慢性病患者之危险性更大。作者在P163页:“有的宿疾,有糖尿病者血糖可能更高(不用担心这是好现象),不需理会,过两天自然会恢复正常。”绝非如此,糖尿病患者倒可能因代谢异常发生酮酸中毒(Keto-acidosis),或高渗透压性血糖症候群而致死。
  所列见证人均有排便量四、五倍,腹泻,体重减轻的现象。这一点和许多偏方宣称“将肿瘤的毒素排出”是相同的。只是作者又趁机推销“植物酵素”。
  接受正规癌症治疗的病患,必须有充份的营养,才能有体力、免疫力对抗疾病。接受支持性疗法的晚期病患,充份的营养、个人喜爱的食物对其生命的质与量均极重要。
  然而病情危殆的晚期病患最易受骗,若加速其死亡,谋财害命之罪莫大焉。且对一位生命期有限的病患,剥夺了他(她)对食物的享受,实在残忍无比。
  五、关于“以琳元气水”
  成分表内显然多处矛盾,读者应能自行明察,不再多述。
  六、信仰与真理上的谬误
  本书利用圣经字句强调其所写之篇章之重要性,以及曲解经文来附和其个人之论点。仅提出与‘健康’有关之谬误部分。
  (十七)P.20“基督徒的身体不太好,传道人尤其差,更差的则是师母。”
  (十八)P.28“属灵的人身体都很不好”
  事实:虽然神的荣耀在人的疾病与软弱上也得以彰显,但根据圣经一贯性的真理,身体健壮与灵魂兴盛可以一致。见约翰三书2节。
  (十九)P.4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为了孝顺,决定不动手术,才有今天健康的本钱。”
  事实:作者误导有手术治疗必要之患者,延误其病情,才是有违“父母惟其疾之忧”的孝道古训。
  (二十)P.87“但我发现了另一规律;吃啥像啥!”
  事实:依该书作者此一理论岂不是要“吃人才能像人”?实属胡言乱语,毫无常识,更是属灵真理上的严重谬谈。
  吾等为医疗从业者,对无关正确医疗常识的出版物,并没有详阅及批判之必要,遽闻该书已畅销于各教会并迷惑多人,故愿作以上声明,以免主内肢体及全体国人受害。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何师竹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刘复兴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周明明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陈明哲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林圣凯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黄晓峰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曾振志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易瑜峤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洪满荣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葛裕民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杨晓君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吕建兴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张烜儒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陈丽琴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何彦秉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李光汉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陈威志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罗丹梓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许世典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林宗毅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谢明智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林山衣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陈昱汝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林荣良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陈怡廷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黄缨氛
  台中荣民总医院 妇产科医师 陈南妮
  台中荣民总医院 肠胃科医师 张继森
  台中荣民总医院 肠胃科医师 叶宏仁
  台中荣民总医院 肠胃科医师 连汉仲
  埔里基督教医院 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 黄蔚
  埔里基督教医院 家庭医师科主治医师 李智贵
  埔里基督教医院 肾脏科主治医师 张常胜
  埔里基督教医院 妇产科主治医师 李文车

(2003年6月)

(XYS200704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转:“洪昭光、方舟子驳斥林光常另类养生法”观感三篇

12 04 2007年
  林光常的胡言乱语

  作者:鑫然

  今天总算观摩了一次三位大师级的较量,又是一次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对话。别人的就不多说了,对于林光常这种热销的江湖骗子,我来说上几句。
  一、猪、鸡、牛的饲料中不可能加生长激素,因为生长激素是蛋白质激素,口服是没有激素效果,何况即使有点效,这种价格不菲的东西也没有人用得起。
  二、对于一个养殖场来说,一个饲养员可能要负责几十头奶牛、或上百头猪、或数千上万只鸡,他们成天忙于喂料、清扫、挤奶和进行免疫程序,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或精力对每头动物、每天都打针。林光常真把我们的养殖者神化成了手拿注射器的白衣使者了。(真太荣幸了!)
  三、动物之所以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如果没有好的品种、没有良好的营养作为其最本质的物质基础,肉、蛋、奶是产不出来的。动物只是把更多的植物营养素转化为了动物性的营养素,以提供人群质量更优异、更利于消化吸收的营养素。所以只有提供给动物的日粮能够充分满足动物的生长、生产所需营养,它们才会有更好的健康状况,也才能发挥出更好的生长、生产潜能。
  四、所谓的土鸡、土鸡蛋,其口感会好些,但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如洋鸡、洋鸡蛋。因为前者的那种“有啥吃啥”的养殖方式导致了其营养状况不佳,所以只能两三天才能沉积出一枚鸡蛋来,而且可能会因为其所采食的食物中缺乏某些营养素直接导致鸡蛋中也缺乏,如土鸡蛋的破蛋率和畸形率较高正是营养失衡造成。同时由于土鸡蛋的沉积时间较长,其胆固醇的含量也比洋鸡蛋高。还有就是:如果消费者用高价真的买来了“真”的土鸡蛋,那肯定是过期畜产品,想想商品量、贮运期就不难明白此中道理了。
  五、林博士声称自己从未吃过动物性产品,真没想到他这不吃动物性产品的“博士”科技竟然打他呱呱坠地起就无师自通了,我倒真想问他一问,他母亲是不是一生他出来就绝了乳,以至于他甚至连妈妈的奶都没吃过(这可是地道的动物性产品哦)
  六、如果说到有害因素,几乎所有的食物有存在着,不是说动物就存在着而地瓜等植物就不存在了,就农残来说,动物先进行一次转化代谢,到我们人类这儿已比直接吃植物性的食品安全得多了。看样子,“林博士”本人更喜欢食用农药,且其代谢能力也异于常人,真进化到了昆虫的水平了。
  七、说到营养和食品,实际是一个从“土壤——餐桌——土壤”的过程,以后建议媒体再涉及到该类专题的讨论时,不要忘了请一位真正了解熟悉这一过程的专家一同出席讲谈更实在些。

  “养生,我们听谁的”辩论观感

  鹿角
  2007.4.12

  今天晚上看了北京电视台的搜城记,感觉如下:
  1.
似乎节目给林光常的时间太长,由得他在上面夸夸奇谈,而方舟子上场太晚,仅仅驳斥了一两个说法而已,自己的观点无法展开,譬如转基因仅仅说了一下美国不再给转基因食品贴标签,但转基因食品无害这一点上就没有说。林说美国农业部的网页上有编号是有可能的,但即使有那也是为了管理,而不是为了给大众辨认转基因食品的,也不会把编号贴在苹果上。感觉在电视上没有辩驳清楚。其他的问题,除了牛奶问题好像方舟子没有时间去说话了。【方舟子按:林光常声称美国出产的苹果上贴的写着数字的小标签表示产品的性质,例如以“4”开头的编号表示那是转基因苹果,以“3”开头的表示喷了农药。他并声称在美国农业部的网站上很容易找到有关规定。但是我在美国农业部的网站上并没有找到此规定,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如我在节目中所言,美国对转基因食物不做任何标记,标不标记由FDA管而不由农业部管,而且目前也没有任何转基因苹果上市。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林光常无数信口开河中的一个。我举这个例子本来不是为了替转基因食品辩护,而是想说明林光常说的话十句没有一句是真的,但是我的观点被剪辑得七零八落】
  2.
估计方舟子和洪昭光教授在很多的观点上有所不同,只是暂时枪口对准林光常而已,譬如洪教授频频提到李时珍,实际上本草纲目上说过是上品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因为李时珍没有做过实验和调查,仅是经验而已。洪教授还说人参和甘草是上品呢,可见洪教授有些信中医呢。但很明显和方舟子观点不同。
  3.
关于林光常拿自己的身体很好是因为自己不吃肉蛋奶的问题,方舟子说的很有道理,个案是无意义的。必须做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才有结论,不知中国的广大电视观众是否理解了方舟子的观点。
  4.
现在中国人不吃水果皮主要是因为担心上面有农药残余,不知为什么林光常先生只是担心牛奶鸡蛋的激素、抗生素之类问题。而对水果皮上的农药残余问题视而不见,鼓励大家去吃水果皮。
  5.
起码我用市面上的牛奶自己可以发酵做出酸奶,证明抗生素问题未必有这么严重。还有照林光常先生的说法,好像酸性物质是不能吃的,是否酸奶不能喝了?黄瓜皮碱性,里面酸性,不知林光常是否真的用ph
试纸量过,皮为阳、瓤为阴,阴阳平衡都出来了,莫名其妙!
  6.
牛奶经过消毒后很多营养成分被破坏了吗?到底几种成分被破坏了?蛋白质、钙被破坏了多少?很明显林光常举不出具体的实验依据来,信口开河而已。反倒是古代未经消毒的牛奶更容易发生问题,
  7.
建议林将他提到的那些相关数据的文献,相关理论的出处找出来:譬如”正常人体是碱性的,病人是酸性的”说法从哪篇文章而来,是否有实验依据?林还鼓吹什么东西含什么消化酶(?)呢,还有林的书上有个植物综合酶的名词,可见林以为植物的酶真的在体内发挥催化作用了呢,岂知各种酶在消化道早就变成氨基酸了!

  “洪昭光、方舟子驳斥林光常另类养生法”观感

  作者:科学

  刚才和朋友看,朋友评论说:林是农民观点,洪是大众观点,方是知识分子观点。我不完全同意,说:林是骗子仇恨现代文明的观点,洪是模棱两可没有信息的废话中庸观点,方确实真正是科学严密的观点。
  可惜主持人李湘是个明显袒护谬误的糊涂虫,例如,明明人家方是和这个主题最权威的美国科班大学的生物博士,她却只称呼方是“名人”,而称呼什么野鸡东方文化大学的林是“专家”。时间分配上更是有明显偏向林。但是方老师在宝贵的时间里仍然非常精彩地揭露了对方大量马脚并宣传了大量科学观点。

(XYS200704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节目预告:洪昭光、方舟子驳斥林光常另类养生法

10 04 2007年
电视节目预告:养生 我们听谁的

洪昭光、方舟子驳斥林光常另类养生法

栏目:北京卫视(北京一套BTV-1)“搜城记”(50分钟节目)
嘉宾:(按出场顺序)林光常、洪昭光、方舟子
时间:2007年4月11日(周三)晚上22:05首播
12日(周四)上午2:33和11:05重播



对《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一点修正

3 04 2007年

   原文说蒙牛的“特苏”牛奶采用的是高温灭菌法。经核对,采用的应是超高温瞬间灭菌消毒法(135-150度,4-15秒),2006年韩国有研究称用超高温瞬间法(130°C,2秒)灭菌的奶粉中,IGF-1的含量未见显著减少(Kang
et al., 2006)。
   
特此说明。原文存档已更正。该更正对原文的结论无任何影响。

Kang SH et al (2006) The effects of dairy processes and storage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content in milk and in model
IGF-I-fortified dairy products. J Dairy Sci. 2006 89(2):402-9



新快报:一罐蛋白粉=两斤黄豆?

3 04 2007年

一罐蛋白粉=两斤黄豆?

2007年04月03日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黄海昀 实习生 张银芝

  两三百元买回一罐蛋白粉在城市已司空见惯。家长担心上学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在学生早餐中加蛋白粉;怀孕的准妈妈听说吃蛋白粉对BB有好处,动辄买上千元的产品。在白领和中老年人的饮食中,更有不少人把吃蛋白粉当成了一种习惯。但最近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提出“吃蛋白粉,物非所值”的论调,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如此算账:含蛋白质最多的粮类是大豆,每百克约含40克,即一斤含量为200克。目前市场上所卖的一罐蛋白粉净含量多在400克-450
克。也就是说,一罐价值两三百元蛋白粉蛋白质含量不过是相当两三斤黄豆蛋白质含量,而一斤黄豆大约五元钱,三斤才15元。如此算来,还有必要买吗?我们单靠从平时的饮食中能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吗?蛋白粉吃多会否有问题?“蛋白粉一族”困惑不已。

  常见食物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为单位计算)

  米饭2.6克、瘦肉20克、鱼肉18克、鸡蛋12.8克、牛奶3克、黄豆35克。

  方舟子:没有必要吃蛋白粉

  最近,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在媒体上公开宣称“没有必要吃蛋白粉”,吃蛋白粉不仅在经济上划不来,在营养上也划不来。他认为,人体需要补充的蛋白质大约是一天1000克体重补充0.8克优质蛋白质。对饮食正常的人来说,这个量并不难达到。
如果你每天都吃蛋、牛奶、肉、豆腐这些优质蛋白食品,那么是不太可能缺乏蛋白质的:吃一个鸡蛋即可补充约6克蛋白质,喝一杯(250毫升)牛奶可补充8克蛋白质,而吃100克鸡肉、猪肉馅、豆腐则分别可补充19克、17克、8克蛋白质。因缺乏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的,一般只出现在不恰当的节食、素食和贫困人口中。

  他举例,按照某品牌蛋白粉的吃法,每天吃一次,每次吃10克,其蛋白质含量为80%,也就是8克,相当于喝一杯牛奶所含的蛋白质的量,而其价格却是牛奶的数倍。

  而且,吃高蛋白食物除了补充蛋白质,还能同时补充其他营养素,而这些是吃蛋白粉所不可能有的。例如喝牛奶可补充钙和多种维生素,吃鸡蛋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吃鱼能补充对心血管健康很有好处的不饱和脂肪酸,吃肉能补充铁,吃大豆制品(豆腐、豆奶)能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营养专家:因人而异

  方舟子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各方关注。不少市民纷纷致电报社或找专家询问,到底该不该另外补充蛋白粉。为此,本报专门采访了广东有关营养学专家。

  何志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营养学教授,联合国世界粮家组织营养顾问,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

  “适当补充没问题”

  一般来说,人体(成年人)每天需要70克蛋白质,很难说你能每天够完全补充,即使你完全按照推荐的摄入量搭配饮食方案也很难保证,因为食物的烹饪时间,食物中加入的调味品,以及吸烟、喝酒这些混杂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人体对营养元素的实际吸收。

  不同蛋白质在身体内的消化、吸收与利用是不同的,因此蛋白质存在优劣的问题。世界粮农组织把蛋白质的好坏,定为蛋白质消化率校正记分
(PDCAAS)100分最好,其余少的有30分之类,例如:猪肉蛋白分数可达80,但猪肉最瘦的内含20%的猪油,鸡蛋分数100,但一个鸡蛋50克有
5克蛋白,同时有250毫克胆固醇,大米中的蛋白在精米中约含6%的蛋白,但其分数仅50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好的大豆分离蛋白,即蛋白粉,其分数为
100。人们一般不知道,一些有痛风病的人,不能吃肉,却可吃这种纯的优质蛋白粉,但不宜吃豆。此外,纯优质蛋白还具有不带脂肪,不易发胖的优点,不像吃肉会带来高的热量。

  不过,何志谦教授强调,“一日三餐首先要吃好”,尽量做到均衡饮食。但是,从现实来看,许多人都无法做到,如现在的上班一族多加班加点,下午吃快餐,三餐不正点等等。因此,当你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做到时,适当补充蛋白粉是可以的。另外,老人消化能力比较差,也可以适当补充。至于说到价格值不值,这是另一个问题,总之,何志谦教授强调因人而异,但有一点,身体好是第一重要的。

  卞华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天然食物最安全有效”

  天然的饮食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是其他任何加工食品代替不了的。一个人如果能从正常餐食中摄入较为全面、均衡的营养,就没有必要通过吃蛋白粉来补充蛋白质。

  对正常人而言,只要坚持正常的膳食,平时吃蛋、肉、鱼或豆类食品,那么摄入的蛋白质已经能够满足人体所需,不必要再吃蛋白粉。长期食素者,可能会出现蛋白质吸收低的情况,可以适当吃点蛋白粉来补充。另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如高血压患者,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能吃都是有特殊要求的,应该听从医生的指导。

  事实上,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消耗增多,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能够保证从正常的饮食中获取足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缺乏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

  网友争论激烈

  对于方舟子的观点,在网上各大论坛讨论热烈。有人认为,现在日常生活有规律的人已是少数,由于时间、烹调方法等原因,很难方便及时地补充所需的蛋白质。另外,高蛋白食物也会带来许多弊端。比如有的其中含有过量饱和脂肪、胆固醇、浓缩的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易造成人体脂肪和胆固醇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补充蛋白粉更好。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吃蛋白粉是种心理安慰,一方面是按现在人的物质水平日常食物已涉入足够蛋白质,吃了也是浪费,另一方面,天然食物更安全,没有必要买几百元钱的蛋白粉。

  反方:

  网友“打胡乱说”:没什么作用,只是心里舒服点!还是多吃点天然食品好些!

  网友CC:吃过,没什么神奇功效,我几乎没有任何感觉,而且价格昂贵。

  网友wake:现在,人们已经被蛋白质所包围。吃的米面有蛋白质,喝的奶也是高蛋白质含量,鸡鱼肉蛋还是蛋白质,营养品和保健品又多是蛋白质。蛋白质吃得多了,害处要比脂肪差不了许多!

  网友space:我觉得不要吃,我刚怀孕就一个冲动买回来了,结果超难吃,难以下咽。水果蔬菜一个不挑,每天变花样吃就补齐你要的营养了。

  正方:

  网友“anmy”:那个东东好是好,就是要看自己的经济基础,如果是长期地吃,这是肯定有效果的。我上学每天早上吃,上午都不会觉得困。

  网友“后来”:我觉得还可以的,我现在正在吃,感觉最明显的是睡眠得到改善,以前我工作压力一大,就容易失眠,现在常感觉睡不醒。

  网友“小玲678”:我曾吃过,还是不错的,它可以增强免疫力,用过后皮肤也很有光泽,平时总好感冒的我吃了两罐后一年内没有感冒,也没有觉察到什么副作用,只是价格贵了点。



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

2 04 2007年

   我在《以“蛋白”的名义》一文中质疑了蒙牛特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的真实性,因为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该蛋白质的任何研究,而且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将被消化、降解后才被人体吸收、利用,即使真有“造骨牛奶蛋白”也不能真在人体内发挥其造骨作用。我后来还注意到“造骨牛奶蛋白”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农业部情报研究所所长兼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梅方权教授在特苏的网站上对“造骨牛奶蛋白”(OMP)有这番比较详细的介绍:
    
“OMP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由肝脏合成。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OMP,它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49,的一种蛋白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也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它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延缓骨骼衰老,使机体骨骼更健康。”http://www.telunsu.net/news/2006/20066221501730518.html
    
网上据此有人怀疑蒙牛所说的“造骨牛奶蛋白”其实是把国内外都有众多研究的一种著名的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给换了个名称而已,类似于“脑白金”将褪黑激素改叫“脑白金”。不过,蒙牛特苏的宣传材料又声称OMP是“由蒙牛乳业的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的”,似乎又是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质。
   
我们姑且相信梅方权教授所言,OMP不是新发现的蛋白质,而是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那么就是把一种众所周知的蛋白质给改头换面推出,它很可能就是IGF-1,因为IGF-1也是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也是7649道尔顿,而且也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值功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如果不是IGF-1,也未免太巧了吧。
   
IGF-1顾名思义,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是一种具有胰岛素一样的功能的激素,也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DNA合成,对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当然包括骨骼细胞——都能产生作用,参与骨代谢不过是它众多作用之一罢了,而且还不是其主要作用,岂能单单把这一次要作用拎出来,并改称之为“造骨牛奶蛋白”?
   
而且,人体也在制造IGF-1,其生产受生长激素的控制。人的IGF-1与牛的完全相同,为什么要把它改称“牛奶蛋白”?
   
牛奶中的确含有IGF-1。用巴氏消毒法(75摄氏度,45秒)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IGF-1变性,但是在高温消毒后(121度,5分钟)就检测不到IGF-1的存在了(Collier
et al., 1991)。蒙牛的“特苏”牛奶采用的是超高温瞬间灭菌消毒法(135-150度,4-15秒),2006年韩国有研究称用超高温瞬间法(130°C,2秒)灭菌的奶粉中,IGF-1的含量未见显著减少(Kang
et al., 2006)。
   
即便“特苏”牛奶中还有IGF-1,那么它将和其他食物蛋白一样,在胃肠道中被消化、降解,而不会被完整地吸收进血液中,至少对新生儿之外的其他人是如此(NIH,
1991)。
   
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可以从食物中完整地吸收一些蛋白质。但是实验表明,即使用药理学浓度的IGF-1喂养新生儿,也不能使血液中IGF-1的浓度发生变化,用同位素标记法直接测量发现,从新生儿肠道吸收的IGF-1的量可以忽略(Donovan
and Odle, 1994; Odle et al., 1996; Burrin, 1997; Burrin et al,
1997;Donovan et al, 1997)。
   
在人的胃肠分泌物中已含有IGF-1,而且量比牛奶中的IGF-1高得多。1.5升牛奶中的IGF-1含量,还不到人体每天分泌的胃肠分泌物中的IGF-1的2%,还不到人体每天自己生产的IGF-1总量的0.1%(FAO/WHO,
1998)。因此即便你每天喝1.5升牛奶,即便牛奶中的IGF-1都被完整地吸收进了体内,对人体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退一步说,假如蒙牛发明了什么全新的技术,能够大大地提高牛奶中的IGF-1含量,而且还能让它们全都跑进血液中发挥作用的话,那大家可要担心了,因为有调查表明,血液中IGF-1浓度高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Renehan
et al, 2004)。
   
现代养牛场通常给奶牛注射重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会刺激奶牛分泌IGF-1,进而增加牛奶产量,这些牛奶中IGF-1的含量也增加了数倍。因此国外有些人声称喝这种牛奶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号召大家去喝“有机牛奶”。但是由于以上所述的理由,这样的担心也是多余的。食物中的IGF-1既不是致癌物,也不是“造骨物”。对一般人来说,吃它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什么区别。
Burrin DG (1997) Is milk-born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essential for neonatal development. J. Nutr. 127, 975S-979s

Burrin DG et al (1997) Role of milk-borne vs. endogenou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n neonatal growth. J. Anim. Sci. 75
,2739-2743

Collier RJ et al (1991) Factors affecti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concentration in bovine milk. J. Dairy Sci. 74,
2905-2911

Donovan SM and Odle J (1994) Growth factors in milk as mediators of
infant development. Annual Rev. Nutr. 14, 147-167

Donovan SM et al (1997) Orally administered iodinated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1) is poorly absorbed by
the neonatal piglet.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4,
174-182

FAO/WHO Join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1998)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from Fiftieth Meeting, Rome 17-26 February 1998

Hankinson SE et al (1998) Circu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351 (9113), 9 May 1998, 1393-96

Kang SH et al (2006) The effects of dairy processes and storage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content in milk and in model
IGF-I-fortified dairy products. J Dairy Sci. 2006 89(2):402-9

NIH Technology Assessment Conference (1991) Statement on bovine
somatotropin. JAMA 265, 1423-1425

Odle J et al (1996) Intestinal effects of milk borne growth factors
in neonates of agricultural importance. J. Anim. Sci. 74,
2509-2522

Renehan AG et al (2004)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I, IGF
binding protein-3, and cancer ris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Lancet 363, 1346–1353

(XYS200704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以“蛋白”的名义

28 03 2007年

   国内医疗保健虚假产品、虚假信息之所以会泛滥成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少有专家出来告诉公众真相,反倒有不少专家与之同流合污,甚至是始作俑者。最近有15名医学专家在卫生部网站联名发文驳斥“牛奶有害论”,虽然出手未免太晚了点,但也是开了个好头。
   
美中不足的是,专家们不敢在文中做点名批评,只含糊地说是针对“一位博士在他编写的科普著作中及在电视台和一些地区的演讲中”的论调。在国内搞科普的真真假假的博士不算少,容易让不了解情况的人胡猜,比如我就很担心会有人误以为这些专家批评的是“方博士”,而其实此人的博士学位是从美国一所没有获得认证、以兜售文凭著称的函授学校获得的“东方医学博士”,称呼他为博士实在是太客气了。
   
这些专家在反驳该“博士”发明的“牛奶有害论”的同时,却又夸大了牛奶的营养价值,声称:“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其实有多种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牛奶中没有或含量非常低,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铁、锰等。而那些所谓的生理活性物质,口服后是否也能在人体中有其活性,更是值得怀疑。
   
就拿免疫球蛋白来说吧。它们是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是免疫系统在受到病原体之类的抗原的刺激后产生的,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消灭病原体。人类的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也见于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内,还没法自身合成IgA,母乳中的IgA能够帮助婴儿抵抗病原体,增强其免疫力。这就让人不由地联想,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喝下去后是不是也能增强人的免疫力?目前市场上卖得很火的牛初乳,就是以此作为卖点的,因为据说牛初乳(乳牛产犊后3天内所分泌的乳汁)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的量,要比一般的牛奶高得多,因此喝牛初乳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云云。
   
但是只要学过高中生物课程就不难明白,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按一定的序列组成的,不同的蛋白质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因此有不同的功能。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命运都一样:它们的序列都将被破坏,被蛋白酶消化、降解成一个个的氨基酸,之后这些氨基酸再被吸收进体内,在基因的指导下,重新合成各种蛋白质在体内发挥其功能。
   
母乳中的IgA属于分泌型IgA,形态比较特殊,含有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分泌片结构,不容易被婴儿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消化,但是也无法进入婴儿体内,而是在婴儿消化道粘膜的表面上,帮助抵御病原微生物。而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并不能像分泌型IgA那样抵抗蛋白酶的消化,更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它们进入消化道后,将和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氨基酸,变成制造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原料。
   
有一家著名牛奶厂商(蒙牛)新近推出一款高端牛奶(特苏),声称这种牛奶含有特殊的“造骨牛奶蛋白”,是人体骨健康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专家组鉴定,具有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的独特作用云云。且不说在国际生物医学文献中都查不到有关“造骨牛奶蛋白”的研究报道,甚至找不到这个名词,牛奶中是否真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蛋白质是很值得怀疑的;即使真的存在这种蛋白质,吃它也不可能有什么独特的作用,道理就在于做为一种蛋白质,它将在消化道中被消化、降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而不可能直接进入体内发挥其“造骨”功能。因此吃什么“造骨牛奶蛋白”和吃别的蛋白质不会有什么不同。喝牛奶能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是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钙,而不是什么蛋白质。
   
这个简单的道理,连高中生都知道(一名北大附中的高中生最近写信给我反映“造骨牛奶蛋白”的问题),为何医学专家们却不知道或假装不知道,在鉴定会、新闻发布会、研讨会为其捧场,甚至在反驳伪科学的文章中同时在宣扬口服免疫球蛋白的“生理活性”作用,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连医学专家、著名厂商都不怕人笑话,都在炒作虚假的医疗保健概念,误导消费者,也可知现在的医疗保健市场混乱到了何等程度。消费者要提高自保能力,应该掌握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

2007.3.26.

(中国青年报2007.3.28.发表时有删节)

(XYS200703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从一本书的曲折历程说起

25 03 2007年

   由于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缘故,2000年我开始揭露国内的学术造假时,生物医学、医疗保健领域的炒作和欺诈就首先成了我关注的重点。这关系到普通公众的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是最受欢迎、口碑最好的“打假”。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一年多以前,北京一家图书公司策划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出一本揭露医疗保健陷阱的书。我很快按其要求将书稿编好。不料在找出版社时却接连碰了钉子。多家出版社在审读了书稿后,都表示内容很好,但是不敢出版。有一位审稿人还表示,如果书没法出版的话,他能否复印一份书稿,给迷信保健品的父母看看?
   
在拖了一年之后,终于有新华出版社敢出这本书了。与原稿相比,内容有了不少的变化。原稿主要以揭露医疗保健骗局为主,定稿则是知识介绍和揭露并重,书名也由《警惕医疗保健陷阱》改成了《科学成就健康》这么一个“正面”的名字了。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要揭露种种具体的医疗保健骗局,更重要地是想让读者具有科学的健康观念,从而能够提高自己识别医疗保健骗局的能力。
   
这本书难产的原因非常简单。它的出版将会得罪一大批假保健品、假药厂商、推销商,出版社怕承担责任。如果有哪家厂家恼羞成怒提起恶意诉讼,即使不能得逞,也会让出版社为应诉而付出了人力、财力,何况造假者是能够获得司法、特别是地方司法的保护的呢?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欺骗所要付出的代价低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却会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反倒是揭露欺骗无利可图,却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出版社出版一本浮夸虚假、伪科学的著作不会有什么风险,反而还会成为畅销书——当下最畅销的几本“健康”类图书就都属于此类,宣扬的即使不是伪科学,至少也是不获学术界主流认可的标新立异的另类观点,比如蚕豆因为形状像肾脏所以能补肾啦,核桃因为形状像大脑所以能补脑啦,喝牛奶不仅不能补钙还会使骨中钙质流失啦……种种侮辱读者智力的无稽之谈,却能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严肃地普及生物医学的主流观点的图书却被挤到了市场的角落。许多人更乐于相信信口开河的保健指南,因为它们能给人们一种科学所无法提供的美妙的希望,虽然是虚妄的。
   
真相并不是都很美妙的。如果要破坏这种希望,不仅会让生活在虚幻中的人们感到不快,而且还会侵犯到利用人性弱点而大赚其钱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面临着来自不良厂商、推销商、造假者的恶意诉讼的危险。做为作者来说,除了恶意诉讼,还不能不考虑人身安全的问题。在我的新书出版的前后,两种滋味我都品尝到了。
   
这种状况必然会刺激了浮夸虚假越来越泛滥。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寄希望于执法环境的改变:法律能够惩罚造假者,保护揭假者,而不是相反。否则,就算有人能够无所顾忌地站出来说出真相,即使不被很快地扼杀、封杀掉,也不过犹如抛进江心中的一块岩石,岂能抵挡得了滚滚的造假洪流?
   
但是也正因为该管事的部门不管事甚至在坏事,才更需要有人站出来说出真相,让公众听到科学界主流的声音,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的怀疑、理性和实证精神,提高自保能力,不再浪费血汗钱去滋养一个骗人的产业。或许,当有足够多的人甘当江心石的时候,泛滥之势能够稍被遏制?

2007.2.6.

(《经济观察报》2007.3.26.)

(XYS200703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市场报》:耸人听闻的生物晶片

24 03 2007年

耸人听闻的生物晶片
 
■本报记者 李建明 吴纪攀
 
    
《市场报》 ( 2007-03-19 第01版 )
 
  “德国华格纳生物晶片”——一个普通的保健品竟自比“私人医生”,公然宣称对50多种病症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它还擅自更改产品名称,并涉嫌冒充国家药检部门的批准文号。
  保健品不得宣称疗效,不得以专家、消费者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然而,一款标称“德国华格纳生物晶片”的保健用品在河南上市一年来,却极尽宣传之能事,并频遭社会各界的质疑。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该产品除自比“私人医生”,宣称对50多种病症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外,经营者还涉嫌擅自更改产品名称,冒充国家药检部门批准文号等。
  宣传太离谱:
  有“活到150岁”的希望
  “无药无病过新年”,“送套华格纳,人家十年也忘不了你”……进入2006年12月,瞄准春节礼品市场的商机,华格纳生物晶片经销商在此后的一个多月内以连篇累牍的广告席卷中原媒体。正是这枚状如手表、可佩戴于手腕的小小晶片,在商家疾风骤雨式的宣传中尽显神奇。
  “一枚小小的高科技生物晶片,对失眠、关节痛、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前列腺炎、头晕、心脏病等50多种病症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并可让人们“远离疾病”,“少吃药甚至不吃药”,并打上了“来自德国的私人医生”的标签。广告还宣称,此晶片既是中国人保财险承保产品,又公开承诺“签约销售,无效退款”,另有包括医生、教授、名人在内的使用者对其功效现身说法,言之凿凿。
  更让人吃惊的是,商家还通过平面媒体与公司网站发布了一系列无据可考的文章。文章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华格纳生物晶片的技术来自于雪藏了50年的二战机密,它让人类看到了“活到150岁”的希望,而世界也将进入无药治病的时代。文章耸人听闻,竭力造势,大言它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其中一篇文章竟把“德国人可能70岁退休”的现象归功于此晶片,甚至篡改了新华社记者的新闻稿件。
  消费者慨叹:
  请神容易送神难
  “长期被疾病或药物困扰的人们,其实你可以少吃药、甚至不吃药。”这样的广告语明显在暗示,华格纳生物晶片可以不同程度地代替药物治疗。然而,华格纳生物晶片真如广告中所说的那么神奇吗?
  “过去降压药一吃就灵,现在戴了华格纳,一天吃三次药,反而挡不住血压上升。这岂不是花了冤枉钱?”3月10日,眼看“一个月无效退款”的期限在即,可病情仍然不轻反重,患高血压病十余年的河南省睢县的白先生专程到郑州探问究竟。一个月前,受不住常年吃药的痛苦和华格纳广告的诱惑,白先生以2390元买了一套华格纳生物晶片。
  10日上午,记者陪白先生一起来到位于郑州市紫荆山百货大楼里的华格纳健康会所,咨询一孙姓售后服务人员。此人在了解用户的情况反馈后,无法合理解释个中缘由,遂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白先生提出延长一个月的试用期,若无效则要求退货,他则显得极不情愿,“现在公司政策有变,对延期名额控制很严。我们每人负责500名用户的售后服务,延期名额却只有10个,而且退货一个就要扣掉200元奖金。”他表示,干保健品这行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很重要。最终,他还是答应为白先生办理延期一个月的手续,却仍不忘继续游说:“高血压一般要仨俩月才见效果,你要真想治病,也不用延期,你就坚持戴下去,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无独有偶,因为戴了一个月没有成效,郑州某高校退休教师刘先生前来退货。现年66岁的刘老师患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耳鸣等多种疾病,“广告上那么多人说戴了有效,可用在我身上毫无效果,药还得照常吃。”刘老师告诉记者,他的血糖已从7.8升到了10,起夜次数也从两次增加到四次。时近中午,刘老师告诉记者,在售后服务人员的软磨硬泡之下,他不得已也延长了一个月的试用期。他的老伴李女士感慨道:“这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华格纳生物晶片用户,不少人有后悔之意。3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南省中医学院三附院,咨询了多位心脑血管方面的专家。听记者谈及华格纳生物晶片对50多种病症的效果,一王姓教授道:“保健品宣传治病越多越没用。”隔壁的主任中医师金医生更直截了当:“我的病人都说不行,你别问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恩民则明确表示华格纳生物晶片不可信,“果真那样,诺贝尔奖早给它了”。
  来历不明:
  难识庐山真面目
  华格纳生物晶片究竟是什么来历?记者在暗访华格纳郑州001旗舰店时获知,此晶片技术号称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华格纳博士与另两位物理学家联合发明,晶片经由德国原装进口运至西安包装基地,由西安华格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成品包装;在销售环节,德国华格纳(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产品的亚洲总代理,河南华格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大陆地区的总代理。销售人员还透露,“三家公司都是一个老板”。
  “国家药检部门批准文号05020262”,此语见于德国华格纳(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药检部门核发的批准文号是保健品取得合法生产的重要凭证,然而,记者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基础数据查询系统,却找不到任何匹配的信息。经多方打探,记者才通过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用品数据库查询系统查知:生产企业名称为西安华格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名称为华格纳牌生物晶片,批准证书号为陕食药监健用字05020262号。记者不禁要问,商家何以公然冒充国家药检部门批准文号?又何以在宣传中擅自更改了产品名称?
  本报记者3次前往河南华格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系采访,不是“领导开会”,就是“老总出差”。3月16日,记者才见到该公司主持工作的冯副总经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刚到任不久,对记者提出有关华格纳生物晶片的发明情况以及发明人华格纳博士的具体情况等都不了解,而产品相关的一些证明文书都由公司董事长刘政伟保管,又因其出差在外,无法让记者看到。
  有关华格纳生物晶片的全部真相,或许记者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本报将对此事继续予以关注。

“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属子虚乌有
华格纳生物晶片奖从何来?(追踪报道)
 
本报记者 李建明 吴纪攀
 
    
《市场报》 ( 2007-03-21 第01版 )
 
  3月19日,本报以《耸人听闻的生物晶片》为题报道了涉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德国华格纳生物晶片”。揭露了该保健品不但擅自更改产品名称,还冒充国家药检部门批文。然而,经本报记者追踪调查,其自称在“2006国际医学物理和医学生物工程学术年会”上荣获“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一事也属子虚乌有,有关荣誉证书涉嫌伪造。
  瞒天过海终失算
  证书涉假被揭穿
  3月15日上午,郑州市民朱女士提着一套华格纳生物晶片,匆匆赶去华格纳健康会所执意要办理退货。此时距商家承诺给她的4个月试用期还有一个月时间,但“戴三个月都没有丝毫效果,我不再抱有信心了。”
朱女士愤怒地说。
  现年61岁的朱女士自1990年染上高血压症,一直睡眠不好。1月17日,买来晶片的当天,她睡了个安稳觉,但接下来几天,“瞌睡劲儿马上就过去了,以前每周只需吃一两次安眠药,现在天天都得吃,不吃药愣是睡不着。”
  朱女士给记者看了产品说明书,记者注意到,上面印有一份国际学术组织颁发的荣誉证书,内容是华格纳生物晶片在韩国召开的2006国际医学物理和医学生物工程学术年会上获得了“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随后,记者在德国华格纳(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站上也发现有“华格纳喜获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的消息及证书图片。
  消息中提到,与会专家认为华格纳生物晶片这种不吃药、不打针即可防病治病的全新治疗方式,与会议主题不谋而合,被组委会授予“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大会主席、韩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Sun
I.
Kim还评价说:“华格纳可能会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一成果值得肯定和推广。”证书上也留有Sun
I. Kim教授的签名。
  一切都似真的。然而,记者通过电子邮件与国际医学物理学和医学工程学联盟主席Joachim
H.Nagel教授取得联系后,他即请韩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Sun I.
Kim教授向记者作出答复。Sun I.
Kim教授明确表示: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甚至不知道华格纳生物晶片是什么,证书上的签名也显然不是我留下的。
  打假斗士直陈:
  属典型伪科学
  据华格纳生物晶片的宣传材料称,该晶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分布有1024个共振单元,戴在手腕内关穴处即可通过生物电的传导,对人体的脑波进行补偿和平衡,帮助人体将脑波稳定在放松的α波状态,从而调节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激发人体的自疗能力,实现对疾病的自我治疗和预防。
  然而,生物晶片的这种工作原理,在知名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看来,“只是用几个科学术语拼凑起来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是典型的伪科学。”对于广告所称,晶片的核心发明人德国海德堡大学华格纳博士,方舟子在查看该大学网站后告诉记者,该校并没有所谓的“WAGNER生物实验室”,“神经系有一位华格纳博士,但从其简介看并不从事这种研究。”
  有宣传文章说,德国华格纳生物晶片的发明曾引发世界震动,现已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地上市。3月10日,作为业内权威人士,国际医学物理学和医学工程学联盟主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Joachim
H.Nagel教授在就华格纳生物晶片及其所谓的核心发明人华格纳博士的情况接受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表示,他对这两者均一无所知,并建议记者求助于google搜索引擎加以查证。
  方舟子在通过“google”查询华格纳生物晶片的两种英文名称后表示,“Wagner
Biochip”的网页为零,“Wagner Bionic
Transputer”的网页也寥寥无几,且全部是该产品的推销广告,他由此断定该产品在国外没有什么影响。他还指出,真正重大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学术规范,拿到国际期刊特别是权威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伪科学则往往热衷于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来发布自己的所谓成果。



预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科学成就健康”讲座和签名售书

23 03 2007年

  时间:2007年3月24日(星期六)下午2点
  地点: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层东厅

  方舟子及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癌中心主任支修益将对如何科学地看待保健、正确认识营养素等健康问题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讲座之后方舟子签售《科学成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