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会怎么变成人流感大流行

1 05 2025年

流感病毒已经发现的有四型,A、B、C、D型,中国叫做甲、乙、丙,丁型。这四型的流感病毒都能够感染人,其中丁型流感病毒感染了人不会引起症状,其他的三型都会引起症状。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都属于甲型。甲型人流感病毒很可能就是从禽流感病毒演变过来的。

 

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根据病毒表面上的两种蛋白质进一步地分成亚型。流感病毒就跟一个水雷一样,上面有很多突起。这些突起有两种。一种像是一根柱子,是一种叫做凝血素的蛋白质。一种突起像一个蘑菇,是另一种叫做神经氨酸酶的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都对流感病毒入侵细胞起到关键的作用。凝血素跟细胞表面的唾液酸能够结合,被细胞误以为是某一种营养素,把它吃进去,流感病毒就在细胞里大量复制,然后从细胞跑出来。病毒从细胞钻出来之后还通过唾液酸跟细胞膜连着,需要神经氨酸酶将连接切掉,才能够去入侵别的细胞。

 

这两种蛋白质因为是在病毒的表面,就成了抗原。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根据这两种蛋白质来识别这种流感病毒以前有没有见过。所以就可以根据这两种蛋白质对甲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型。凝血素简称H,神经氨酸酶简称N,现在都分别发现了十几种。它们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很多种的流感病毒,这些排列组合基本上都已经在鸟禽流感中发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最严重的一种禽流感病毒,凝血素H是第五型,神经氨酸酶N是第一型,就叫做H5N1禽流感病毒。这次美国禽流感疫情也是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的,已经在十几个养鸡场发现,杀了接近3000万只鸡。但是人被感染的很少,目前发现的只有67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死了。

 

为什么H5N1禽流感病毒那么容易感染鸟类,不容易感染人?我刚才说了,流感病毒之所以能够入侵细胞是因为流感病毒表面的凝血素能够跟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结合。唾液酸根据它的结构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我们把它叫做2,3-唾液酸,一种把它叫做2,6-唾液酸。禽流感病毒主要跟2,3-唾液酸结合,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跟2,6-唾液酸结合。2,6-唾液酸遍布在人的呼吸道。以前人们以为人的呼吸道上面没有2,3-唾液酸,所以禽流感病毒没法感染人。后来发现了虽然在人的上呼吸道没有2,3-唾液酸,只有2,6-唾液酸,但是在下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有2,3-唾液酸。禽流感病毒如果只是到了上呼吸道,那么人是不会被感染的,但是如果到了下呼吸道,就可以跟上面的2,3-唾液酸结合,就能够入侵人的细胞,这样人就被感染了。

 

禽流感病毒入侵人的细胞之后,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病毒,所以就如临大敌,就会有过度的反应,出现所谓的细胞因子风暴,人就会得肺炎,病得很重,甚至因此死亡。美国这次疫情发现了67个人感染,只死了一个,那是因为美国毕竟医疗发达。其他国家不是这样。20多年来世界各地被H5N1禽流感染的人,有900多个,死了一半,病死率达50%。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是很年轻、很健康的人。细胞因子风暴往往发生在免疫力很强的年轻人、健康人身上。

 

流感病毒要进入到下呼吸道没那么容易,要跟被流感感染的鸟类或其他动物有长时间的、密切的接触,吸入了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会发生。所以人被禽流感染的很少。而且既然感染的部位是在下呼吸道,在那里大量复制的病毒要跑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不像上呼吸道被感染,打喷嚏、流鼻涕病毒就传开去了。这就是为什么禽流感要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很难,目前还没有发现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人能够很轻易地传染给别人,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有人传人。

 

但是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就有可能变得能够人传人了。有可能变异出了一种禽流感可以跟2,6-唾液酸结合,就可以在人的上呼吸道入侵人体细胞了。那就变成一个人流感病毒,很容易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

 

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基因突变。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因为它是一种RNA病毒,RNA在复制时很容易发生错误。而且流感病毒不像新冠病毒,没有校正复制错误的机制。新冠病毒也是RNA病毒,但是有校正的机制,可以对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进行校正,突变就没那么容易。但是流感病毒没有这种校正机制,发生了突变就保存下来传下去。RNA突变率是每1万个核苷酸发生一次。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1万3千个核苷酸组成,就是说每复制一次的流感病毒就会发生一次突变。相当于每复制一次,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感病毒的变异。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很小的变异。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异,甚至能够累积变异,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凝血素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能够跟2,6-唾液酸结合,这样就能够很容易感染人了。在1918年曾经出现过全世界的流感大流行,死了大约5000万人。那次的流感是怎么来的?现在研究的结果认为是因为禽流感发生了变异,而且很可能是由于累积基因突变导致的,让它变得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除了基因突变导致的变异,流感病毒还有一种变异的方式是通过基因重组。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很特殊,虽然只有13000个核苷酸,但是分成了八个片段。如果一个细胞同时被两种流感病毒感染,都在同一个细胞里复制,它们的八段基因组就有可能发生了重组。这样就重组出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类型。这种新型的流感病毒有可能让凝血素发生了变异,能够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且又具有禽流感的毒性。这样就会导致流感大流行。最可能发生这种重组的地方是在猪的身体。猪比较特殊,除了被猪流感感染,还很容易被人流感、禽流感感染。一头猪如果同时感染了两种、三种的流感病毒,在它的细胞里就会发生重组。在2009年有一次猪流感大流行,现在研究的结果认为是因为三种流感病毒在猪的体内发生了重组:一种是H1N1猪流感,一种是H1N1禽流感,还有一种是H3N2人流感。这三种流感病毒在多年的时间内在猪当中流传,发生了重组,最终重组出了一种新型的H1N1流感。

 

幸好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毒性还不是那么强。当时虽然如临大敌,很担心会不会死几百万人,最终估计死了十几万人。但是下一次的流感大流行就未必有那么幸运了。

 

2025.2.7.录制

 

2025.2.28整理



流感为什么会致命?

26 04 2025年

台湾明星大S在日本得了流感去世,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震撼。一般的中国人不知道流感是会死人的。以为流感嘛,跟感冒一样,得了难受几天也就好了,怎么还会死人呢?中国疾控中心也不把流感当回事,也认为流感一般是不会死人的。我查了一下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中国传染病的死亡人数,那一年得流感的中国人有一千两百多万例,但是死亡只有七十个人。也就是说病死率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在2023年到2024年这个流感季节,美国疾控中心估计美国因为流感死了两万八千人。

 

当然中国人不是什么特殊人种,中国人得了流感也是会死的。以前复旦大学有研究估计过,每年中国人因为流感死亡的人数大约有七万多人。为什么中国疾控中心每年公布的流感死亡的人数那么少呢?那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他们不把因为流感死亡的那些人归为是因为流感死亡,而是把他们说成是因为并发了别的病死亡的,就归给那种病了。比如说报道说大S是因为得了流感并发肺炎去世的,如果要写死因的话就会被中国疾控中心归为肺炎,好像流感不是死因。其实流感本身就能导致肺炎,并不一定要并发肺炎,有由流感病毒直接导致的原发性肺炎。

 

流感病毒入侵人体之后,入侵的细胞主要是呼吸道的上皮细胞。进入了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在细胞里大量复制,然后释放出来又去入侵更多的上皮细胞。如果流感病毒入侵的部位只是局限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那么我们就只会出现所谓的感冒症状,咳嗽、头疼、发烧、流鼻涕、咽喉疼等等。过几天,等到我们的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把入侵的病毒杀死了,流感也就好了。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少数的情况下流感病毒也会深入到下呼吸道,也就是到了支气管、肺,入侵了肺泡的上皮细胞。这样就会导致肺部出现炎症,会充血、水肿,那就得了肺炎了。

 

除了流感病毒能够直接导致肺炎,还会并发细菌性的肺炎。在正常的情况下,肺泡里有很多巨噬细胞,如果细菌跑到了肺里,巨噬细胞就可以把它们消灭掉,不会导致肺炎。但是在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下,那些流感病毒除了能够入侵肺泡上皮细胞,还能够入侵那里面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被破坏掉了,细菌就可以趁虚而入,也就能够导致肺部被细菌感染,导致了细菌性的肺炎。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肺炎,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还是二者一起发生的肺炎,如果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导致了肺泡大量损伤,不仅上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也受损,就会导致了气血屏障被破坏了,肺泡和血液没法发生气体交换,人就会缺氧。而且炎症反应非常严重的话,到处充血、水肿也会导致气道堵塞。最终会导致呼吸困难,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果抢救不过来,就会窒息而死。这是流感导致死亡的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胞因子风暴”。人体里的免疫细胞发现了有病毒入侵,会释放出细胞因子。它们是一种小的蛋白质,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等等。它们吸引来更多的免疫细胞来杀死入侵的病毒。但是有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过度,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就跟风暴一样,所以把它叫做“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非常多,就会吸引来了大量的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来了之后,又会继续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又吸引来更多的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太多了,都聚在肺部,引起了非常严重的炎症反应,破坏了肺的功能。细胞因子非常多的时候,它们还会随着血液流动跑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到了别的器官,吸引来了免疫细胞去那里,又对那里的器官造成损伤。所以一旦发生了细胞因子风暴,就有可能导致多处器官损伤、衰竭,人也就死亡了。

 

流感病毒除了入侵呼吸道,也有可能会感染心脏细胞,导致心肌炎;还能够感染脑组织导致脑病。它们也都是会死人的,只不过这种情况很罕见。

 

被流感病毒感染之后,出现了重症乃至死亡的高危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的小孩、65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基础疾病、肥胖、吸烟的、以及免疫功能有缺陷,都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最好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接种流感疫苗。虽然流感疫苗保护感染的保护性是比较差的,但是它能够预防由轻症转为重症,对于那些高危人群还是很有必要去打的。对于健康的人,特别是青壮年,被流感病毒感染了之后,症状往往很轻,通常难受几天也就好了。

 

但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即使是健康的、年轻的人被流感病毒感染了,也有可能导致重症乃至死亡,那就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不管谁对它都没有抵抗力。年轻人、健康的人被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感染之后,反而容易出现免疫系统过度的反应,也就容易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所以在这个时候免疫功能强大反而不是一个好事,就会因此死亡。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全世界死了大约5000万人,其中很多就是很健康的青壮年,很可能就是因为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那个时候当然不知道有什么细胞因子风暴,这是现在的推测。在2009年出现了“猪流感流行”,也有很多年轻的健康的人被猪流感病毒感染,也出现了重症、死亡,原因也被认为是因为细胞因子风暴。新的流感病毒,特别是禽流感,如果感染了人,感染的部位往往深入到下呼吸道,容易引起细胞因子风暴。

 

这段时间美国禽流感很严重,除了导致了鸡蛋的价格上涨,也让一些人被感染,也有人因此死亡了。幸好禽流感目前还没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被感染的都是因为接触到病鸡、病牛被感染的。人们最担心的是万一禽流感发生了突变,变得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那就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就会导致大流行。如果是在川普当总统、小罗伯特肯尼迪当卫生部长的时候发生这种禽流感的大流行,那就麻烦了。因为他们是不相信科学的,也不会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的,就跟新冠疫情一样美国又要死很多很多人了。

 

2025.2.3.录制

 

2025.2.24整理



警惕仿制药的反安慰剂效应

25 04 2025年

关于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大家很熟悉了。给病人吃所谓的安慰剂,也就是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如说用淀粉做的,但是告诉病人说这是药。有了吃药的动作,对病人产生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病情会好转,甚至病就好了。所以要证明一种药物的确有效,光是让病人吃了觉得有效是不行的,需要做对照,要有一组安慰组作为对比。吃药的这一组效果明显好于吃安慰剂的那一组,才能够证明药物的确是有效的。

 

还有一种效应是相反的,叫做反安慰剂效应。对此一般的人就不知道了。只要有吃药的动作,即使吃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比如说淀粉做的假药,但是告诉病人是真药,那么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叫做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有两种。一种是影响到了要治疗的那种疾病的效果,甚至让病情加重。比如说要检测一种药物对于偏头痛有没有治疗作用,发现吃安慰剂的那组病人偏头痛加重了。还有一种反安慰剂效应是对药物的治疗作用没有影响,但是让副作用增加了。还拿刚才的例子来说,让偏头痛的病人吃安慰剂并没有让病情加重,有可能反而让病情减缓了,但是有一些病人会抱怨说吃这种药让他们有副作用,比如说有恶心的副作用。

 

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其中一个因素跟药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有关系。仿制药要比原研药更容易产生反安慰剂效应。这是有人做过临床试验的。找了一批大学生,告诉他们要测试一种抗焦虑的药物,可以让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感到焦虑。这个实验分成了两步来做。第一步让所有的这些大学生都吃一种黄色的药片。实际上都是安慰剂,里面没有任何的活性成分。在包装上写了一个品牌的名称,那是胡编的一个品牌,但是会让学生觉得这是原研药。第二步把这些大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继续吃原来的那种黄色的安慰剂,上面也有原来的品牌;第二组改成了吃白色的安慰剂,包装上品牌的名称改了,改成了另一种胡编的品牌,学生吃这种药的时候就知道换了一个品牌,可能是仿制的;第三组也是白色的安慰剂,但是没有品牌,只是写“普通药”,就是中国说的仿制药。在吃药之前测血压和焦虑的状态,吃药之后再测血压和焦虑状态。如果血压降低了,也表明焦虑的状态降低了。

 

实验的结果发现:不管是吃了那种换了品牌的安慰剂,还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这些学生的血压虽然也降低,但是比没有换安慰剂的继续吃黄色安慰剂的那一组降低得没有那么多;他们的焦虑状态虽然吃了安慰剂之后也下降了,但是也没有不改变安慰剂的那一组下降得多。副作用更有意思了。吃了换品牌的这一组跟没有换品牌的那一组对比,副作用的比例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的那一组副作用增加了。

 

还有别的研究发现反安慰剂效应跟药物的定价有关系,它的价格高低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吃价格比较高的药会让病人觉得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但是如果改成那种价格很便宜的仿制药,病人抱怨说疗效没那么显著,副作用增加了。

 

很多病人说,他以前吃原研药效果很好,副作用也很小,后来改吃了仿制药,特别是改吃那种特别便宜的、一片几分钱的仿制药之后,发现没有效果,副作用增加了。这不一定是仿制药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属于反安慰剂效应。中国的那些医生拿自己、亲属的体验这些个案想要证明说仿制药有问题,是难以服人的。

 

2025.1.30.录制

 

2025.2.23整理



警惕仿制药的反安慰剂效应

25 04 2025年

关于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大家很熟悉了。给病人吃所谓的安慰剂,也就是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如说用淀粉做的,但是告诉病人说这是药。有了吃药的动作,对病人产生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病情会好转,甚至病就好了。所以要证明一种药物的确有效,光是让病人吃了觉得有效是不行的,需要做对照,要有一组安慰组作为对比。吃药的这一组效果明显好于吃安慰剂的那一组,才能够证明药物的确是有效的。

 

还有一种效应是相反的,叫做反安慰剂效应。对此一般的人就不知道了。只要有吃药的动作,即使吃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比如说淀粉做的假药,但是告诉病人是真药,那么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叫做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有两种。一种是影响到了要治疗的那种疾病的效果,甚至让病情加重。比如说要检测一种药物对于偏头痛有没有治疗作用,发现吃安慰剂的那组病人偏头痛加重了。还有一种反安慰剂效应是对药物的治疗作用没有影响,但是让副作用增加了。还拿刚才的例子来说,让偏头痛的病人吃安慰剂并没有让病情加重,有可能反而让病情减缓了,但是有一些病人会抱怨说吃这种药让他们有副作用,比如说有恶心的副作用。

 

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其中一个因素跟药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有关系。仿制药要比原研药更容易产生反安慰剂效应。这是有人做过临床试验的。找了一批大学生,告诉他们要测试一种抗焦虑的药物,可以让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感到焦虑。这个实验分成了两步来做。第一步让所有的这些大学生都吃一种黄色的药片。实际上都是安慰剂,里面没有任何的活性成分。在包装上写了一个品牌的名称,那是胡编的一个品牌,但是会让学生觉得这是原研药。第二步把这些大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继续吃原来的那种黄色的安慰剂,上面也有原来的品牌;第二组改成了吃白色的安慰剂,包装上品牌的名称改了,改成了另一种胡编的品牌,学生吃这种药的时候就知道换了一个品牌,可能是仿制的;第三组也是白色的安慰剂,但是没有品牌,只是写“普通药”,就是中国说的仿制药。在吃药之前测血压和焦虑的状态,吃药之后再测血压和焦虑状态。如果血压降低了,也表明焦虑的状态降低了。

 

实验的结果发现:不管是吃了那种换了品牌的安慰剂,还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这些学生的血压虽然也降低,但是比没有换安慰剂的继续吃黄色安慰剂的那一组降低得没有那么多;他们的焦虑状态虽然吃了安慰剂之后也下降了,但是也没有不改变安慰剂的那一组下降得多。副作用更有意思了。吃了换品牌的这一组跟没有换品牌的那一组对比,副作用的比例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吃没有品牌的安慰剂的那一组副作用增加了。

 

还有别的研究发现反安慰剂效应跟药物的定价有关系,它的价格高低会影响到反安慰剂效应。吃价格比较高的药会让病人觉得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但是如果改成那种价格很便宜的仿制药,病人抱怨说疗效没那么显著,副作用增加了。

 

很多病人说,他以前吃原研药效果很好,副作用也很小,后来改吃了仿制药,特别是改吃那种特别便宜的、一片几分钱的仿制药之后,发现没有效果,副作用增加了。这不一定是仿制药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属于反安慰剂效应。中国的那些医生拿自己、亲属的体验这些个案想要证明说仿制药有问题,是难以服人的。

 

2025.1.30.录制

 

2025.2.23整理



超加工食品的好与坏

23 04 2025年

我上次谈到了超加工食品的问题。超加工食品被普遍认为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能够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超加工食品危害比较大,有的危害就比较小,甚至也有的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为什么超加工食品普遍对身体健康都不利?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超加工食品为了可口、吸引人们来买,往往加了很多的饱和脂肪酸、食糖、食盐,而这些东西对健康是不利的。其次,因为超加工食品加工过度,把原来食品里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的成分,像各种各样的无机盐、维生素,以及纤维素,和有一些可能对身体能够起到保健作用的物质,都给当成了杂质去除掉了,而剩下的那些成分是本来我们已经摄入得太多,应该避免的,比如说淀粉,也就是所谓的空卡路里。

 

反过来,有一些超加工食品,虽然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加工,但是还保存了很多营养素,是我们人体所必须的,平时饮食又较缺乏,需要尽量摄入,那么这种超加工食品就会对人体的健康有益。主要有这几种。一种是奶制品,富含钙、维生素D以及优质的蛋白质。一种是美国人喜欢吃的那种早餐谷物,类似于麦片一样的东西。一种是全谷的面包。早餐谷物一般也都是全谷的,全谷物里面含有很多的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对身体健康会有益。

 

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在2024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的是吃超加工食品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属于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是它是属于前瞻性的研究,所以质量要比那种马后炮式的、回顾性的研究要高。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一般来说吃超加工食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概增加了10%,但是不同类别的超加工食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高有低,有的甚至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超加工食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高最明显的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加了糖或者加了人造甜味剂的软饮料。一类是加工肉制品,像香肠、像火腿。而那些反而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超加工食品,主要是三类。一类是早餐谷物以及面包。一类是奶制品,包括酸奶和奶制品甜食,比如说冰淇淋、奶昔之类的。还有一类是不含糖的零食,像没有加黄油的爆米花、苏打饼干。所以关键还是要看吃的食品的成分是怎么样的。

 

2025.2.1录制

 

2025.2.21整理



超加工食品有那么可怕吗?

22 04 2025年

小罗伯特·肯尼迪是一个反科学、反疫苗、反现代医学的妄人,但是被川普提名担任下一任的美国卫生部部长,需要经过参议院确认。他去美国参议院去接受听证,民主党的参议员都在抨击他反疫苗、反科学、散布阴谋论。小肯尼迪谈到一点,民主党的参议员倒是没有异议。小肯尼迪说,美国会有那么多的慢性病,都是吃超加工食品导致的,这才是美国健康问题的根源。他保证说他如果当上了卫生部部长,就要清除这个根源。

 

各种各样的健康饮食指南,虽然在细节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建议尽量吃没有加工的食品,所谓的全食品,而要避免超加工食品。小罗伯特·肯尼迪也这么说,就被认为只是在讲一个常识而已,也就没引起异议。但是他说的超加工食品的危害主要指的是这些食品加了很多食品添加剂、化学品。其实广泛使用的那些食品添加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害处的。超加工食品的危害不是因为它使用了食品添加剂,那是因为什么?

 

我先说一下究竟什么是超加工食品。根据加工的方式,可以把食品分为三类。一类是没有加工或者只是有一点点加工的食品。我们从市场上买来的农产品都是属于这种没加工或者只是做了非常初步的加工,比如说把不能吃的部分去掉了。这类食品除了个别的(像水果、坚果)买来就可以吃,其他的都是要经过烹饪才能吃的。还有一类是那种简单的加工食品,用传统的方法晒干、发酵、腌制。这种加工主要是为了方便保存,以及改变食品的风味,人类已经吃了几百年几千年。虽然加工了,但是不属于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它不只是对食品做简单的改造,而是有精确的配方,由多种食品的成分组成。而这些成分又都很廉价,来自于工业化生产,往往还要用到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才生产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被叫做超加工。超加工食品往往包装很精美,买来之后打开了包装就可以直接吃或者加热一下就可以吃,很方便,所以流行。超加工食品其实很容易辨认。只要看一下买来的食品的配料表,如果里面有你不认识的成分,或者虽然是你认识的成分但是你不会在自己的厨房去用到的,那么这种食品肯定属于超加工食品。

 

在那些发达的国家,因为现代食品工业很发达,超加工食品也就非常流行。比如说在美国,美国人吃的食物摄入的热量接近60%都来自于超加工食品。现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赶上来了,超加工食品吃得越来越多了。

 

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跟很多的健康问题有关系。有人归纳过,多达32种健康问题可能都是因为吃超加工食品导致的。这些健康问题包括了人们最关心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那些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肥胖症等等。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都是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质量比较差,只能得出相关性的结论,没法得出因果关系。要得出因果关系,就应该去做临床试验。但是营养学研究要做临床试验是非常难的。直到2019年,才有了第一项关于超加工食品的临床试验,是肯尼迪想要去把它掏空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做的。发表了论文之后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被认为是这十几二十年来营养学领域最重要的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找了20个志愿者,男女各一半,平均年龄30岁左右,体重也比较正常。让他们去NIH住,住了4周。将他们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在前面的两周吃没有加工的食品,一组吃超加工食品。这两种食品虽然加工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做了精心的配置,营养成分是一样的。让他们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吃了两周之后,换过来,原来吃没有加工食品的改吃超加工食品,原来吃超加工食品的改吃没加工的食品,继续吃两周。

 

结果发现,吃超加工食品平均每天要比吃没加工食品多吃了500千卡。体重也发生了改变。吃超加工食品吃了两周,体重平均增加了0.9千克,而吃未加工的食品体重平均降低0.9千克。很显然吃超加工食品会让人发胖的原因就是因为吃得多了,比吃未加工食品要吃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可能是因为超加工食品要比没加工的食品好吃。这很容易理解。超加工食品是食品加工业精心研究出来的,为了吸引人们来吃,按照人们的口味做的。人们之所以觉得它好吃,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的糖、盐、调料、脂肪,很可口。会让人吃了之后停不下来,即使觉得已经吃饱了,还是忍不住要吃,当然了也就越吃越多了。

 

另一种可能性是,超加工食品经过了一系列的加工,导致热量密度大。未加工食品含有一些我们人体没法吸收的成分,比如说纤维素。但是在超加工食品里这类物质都被去除掉了。这样超加工食品的热量密度就要比未加工食品高得多,即使吃下去的量是一样的,摄入的热量也要更多。即使吃超加工食品跟吃未加工食品一样,吃到饱了就停了,没有忍不住还要吃,但是摄入的热量还是要大得多。

 

正因为超加工食品是食品工业针对人们的口味精心制造出来的,要让人们抵制超加工食品的诱惑,为了健康不要吃或者少吃超加工食品,是非常难的。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妖魔化超加工食品,认为超加工食品一概都是坏东西,是万恶之源。同样是超加工食品,有的危害比较大,有的危害没有那么大,甚至有的还是有益的。比如说可乐就是危害很大的一种超加工食品,完全没有必要喝,应该避免。去超市买面包,都是超加工的,但是如果买的是全谷物的面包,那么就要比自己在家里用白面粉做的面包更健康。现在很少人自己做酸奶了,如果自己做的就不算是超加工食品,只能算是加工食品了,一般都是去超市买酸奶。如果买的是原味的酸奶,就不是超加工食品。如果买的是有味的酸奶,就是超加工食品。但是即使吃的是有味酸奶,也是对健康有益的。不过,如果吃的是低糖的酸奶,比多糖的酸奶更有益。关键还是要养成要看食品配料表的习惯。

 

2025.1.30.录制

 

2025.2.20整理



新冠起源问题可以定案了吗?

18 04 2025年

关于新冠病毒起源有一个重要进展,还是中国疾控中心无意中提供的。新冠最早是在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爆发的,发现那里发生了新冠疫情之后,中国政府就把那个市场封了。疾控中心的人去做环境取样,拿着棉签擦拭柜台、秤、地板,看样品里有没有核酸,再对核酸测序。2022年,中国疾控中心把那次环境取样的结果写成了一篇论文,在投稿之前先放到网上让人们评论,这是目前很常见的做法。这篇论文的结论是:虽然在环境取样当中发现那里的确有新冠病毒,但新冠病毒不是从动物身上排出来的,而是从人身上排出来的。一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新冠最早是由那个市场卖的某种野生动物传出来的。野生动物传染给去市场的人,然后才传播开去的,某种野生动物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这篇论文要否定这个说法,说新冠病毒不是那个市场的某种野生动物传播开去的。虽然那里有人被新冠感染了,但他们是在别的地方被感染后,才去那个市场的。

 

中国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研究论文都是要由官方来审的,不能随便拿出去发表,所以这篇论文的结论符合中国官方的一贯说法。中国官方一向认为,虽然新冠最早是在中国武汉发现的,但是不等于新冠就是在那里起源的。新冠是在别的国家起源,然后传到中国,在中国首先发现的。中国战狼们更是明确地说,新冠病毒是美国军方实验室研制出来的,被参加武汉军运会的美国军人带到武汉才传开去了。可见,这篇论文实际上就是要支持中国官方的说法。2023年二月份,这篇论文投到某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要求必须上传原始数据,他们就把那一次环境取样的测序结果上传到数据库,公开了。这下就出事了。

 

出了什么事呢?国外有研究人员下载了中国疾控中心上传的核酸测试结果,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个样品既含有新冠病毒的序列,也含有貉的基因序列(貉就是“一丘之貉”的那种动物)。这表明样品里的新冠病毒很可能是由貉排出来的。也就是说,那里出售的貉被新冠病毒感染了,所以它会排出新冠病毒,跟自己身体的核酸混在一起,然后被环境取样取到了。

 

华南海鲜市场虽然叫这个名字,但并不是只卖海鲜,什么样的野生动物都在卖。因为貉的皮毛可以用来做皮帽,肉有中国人吃,所以野生动物市场也有貉在卖。而且凑巧的是,在大约十年前,国外有研究人员去中国调查SARS病毒的起源,到各野生动物市场拍照,也去过华南海鲜市场,在那里拍摄到有貉在卖。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研究发现貉很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所以在之前就有人提出,貉很可能就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貉被新冠病毒感染,传染了去那里的人,然后再传播开去。现在发现有一个样品同时含有新冠病毒的序列和貉的基因序列,对上述观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点之后,联系中国疾控中心,要求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资料。没想到中国疾控中心的人吓得赶快把那次核酸取样的测试结果从数据库撤下来了,以为这样就再也没法进行研究了。但是在撤之前,那些数据都已经被人下载,并做了研究,只是写成的论文还没有发表。之后,这事被美国著名的刊物《大西洋月刊》给捅出来了,引起了轰动,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连世界卫生组织也看不下去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出来指责中国隐瞒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数据,要求中国配合,提供这方面的数据。

 

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目前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新冠病毒并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也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迹象,这么认为的属于阴谋论。但是,新冠病毒是怎么传播开去的,国际学术界目前存在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是由野生动物市场出售的某种野生动物传播开去的,也就是中间宿主假说。另一派认为是武汉实验室泄露出去的。因为武汉实验室是研究蝙蝠冠状病毒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室,而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离武汉病毒所并不远,所以人们当然会有这种联想。现在的最新发现表明,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貉很可能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这对于中间宿主假说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所以,以前相信实验室泄漏假说的一些研究人员,现在改变了观点,倾向于相信中间宿主假说了。

 

那么,对于新冠起源的问题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定案了呢?也未必。为什么呢?

 

首先,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貉被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只有间接的证据,是环境取样的结果,并不是直接从貉身上取到的新冠病毒样本。那里的貉早就被卖掉、杀掉了,不可能再去取样。其次,即使那里卖的貉真的被新冠病毒感染了,也没法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有人先被新冠病毒感染了,去市场再传染给貉。所以,这个问题如果要有定论,就必须做进一步的研究,要去调查那里卖的貉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再到那个地方对那里的貉进行普查,看能不能找到新冠病毒。如果查出那里的貉的确携带了新冠病毒,就可以下定论说貉就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但是,中国政府是不会允许做这样的调查研究的。中国政府就是想把新冠起源这个锅甩给国外,甩给美国,不会允许中国研究人员做这样的研究,更不会允许外国研究人员跑到中国做这样的研究。所以,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就没法给出定论,只能说目前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很可能是由中间宿主传的,但也没法排除是实验室泄漏的。

 

2023.03.20录制

 

2025.02.16整理



为什么年轻女人的乳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

14 04 2025年

美国癌症学会最近公布了关于美国癌症的最新数据。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看这20年来美国癌症的发病率的变化,在各个人群当中癌症的发病率或者没什么变化或者降低了,但是有一个人群是例外。不到50岁的女人,这20年来她们的癌症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的原因是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了。根据美国癌症学会的数据,从2012年到2021年这10年间,美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都在增加。但是对于不到50岁的女人增加得更快,平均一年增加1.4%,而50岁以上的女人平均一年增加0.7%,差了两倍。

 

为什么年轻的女人(不到50岁的女人)得乳腺癌的越来越多呢?人们第一反应认为可能是因为筛查做多了。不是的。美国只是要求到了50岁才筛查乳腺癌。不到50岁的女人没有做乳腺癌的筛查,她们发病率的增加不是因为做筛查增加导致的,应该有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因素。

 

什么因素呢?一般认为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系。第一个因素,跟生育率下降,以及生育的年龄越来越推迟有关系。刚刚生了小孩之后,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在生了小孩的20年间反而降低了乳腺癌的风险。现在很多女人把生育的时间往后推了,生育的次数减少了,甚至不生育了,那么得乳腺癌的风险也就增加了。哺乳也能够降低乳腺癌的风险。现在很多女人生了小孩以后都不哺乳了,哺乳的时间很短。

 

第二个因素,跟月经初潮的年龄越来越小,以及绝经的年龄越来越大有关系。 如果女人体内雌激素的含量比较高,那么就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而月经初潮的年龄提前、绝经的年龄推迟, 也就相当于体内雌激素的含量比较高的时间延长了,得乳腺癌的风险也就增加了。

 

第三个因素,跟喝酒有关系。酒精是一种致癌物,喝酒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喝酒过量,风险也就更大。对于女人来说,喝酒增加乳腺癌的风险更明显。而现在年轻的女人喝酒以及喝酒过量要比以前多得多了,乳腺癌的风险也就增加了。

 

还有一个因素,由于美国人小时候营养更好了,长大之后,身高、体重都比上一代人增加了。高个子要比矮个子得乳腺癌的风险高,体重超重也会增加得乳腺癌的风险。

 

应该是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美国年轻的女人得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过,癌症是一种老年病,对于乳腺癌也是如此,年纪越大得乳腺癌的风险也越高。50岁以上的女人得乳腺癌的风险,还是要比50岁以下的女人得乳腺癌的风险要高的。我们现在说的是增加的趋势,对于年轻的女人来说,乳腺癌风险的增加趋势是越来越明显。

 

年轻人如果得了乳腺癌,跟年纪大的人得乳腺癌相比,那种比较凶险的乳腺癌的比例要高一些,所以也就比较难以治疗。比如说所谓的三阴型乳腺癌在年轻人当中的比例相对会高一些。而且由于对50岁以下的女人不做乳腺癌的筛查,等到发现得了乳腺癌,往往就是晚期了,治疗起来就很麻烦了,生存率也比较低。去年美国有医学机构建议建议把筛查乳腺癌的年龄降低,从目前的50岁降到40岁,就是因为注意到了年轻的女人得乳腺癌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2025.01.26录制

 

2025.02.12整理



诺贝尔奖应该增加哪些奖项

12 04 2025年

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一天颁发一个,五个诺贝尔奖颁发完,过几天再颁发经济学奖。经济学奖严格地说不属于诺贝尔奖,它的正式名称叫做“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正宗的诺贝尔奖,不在诺贝尔的遗嘱里。它的奖金也不是诺贝尔奖基金会给的,而是瑞典中央银行给的,只不过跟诺贝尔奖一起颁发,所以通常也就被当成诺贝尔奖了。

 

跟其他的诺贝尔奖相比,经济学奖是最尴尬的一个。它属于社会科学方面,跟自然科学研究比起来,可靠性、专业性、权威性都不足,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就不如自然科学的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那么让人崇拜,很多人对经济学奖不以为然。它也不像文学奖、和平奖获得者那么出名,究竟谁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问起来一般人都不知道。最著名的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是因为其故事拍成了电影才为人所知。他实际上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数学家,获奖是因为数学方面的研究。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多设这么一个诺贝尔奖呢?我想是因为有机构愿意出这笔钱,诺贝尔奖委员会就答应下来了。

 

诺贝尔奖是应该增加奖项。但要增加奖项也应该增加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并没有涵盖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没有涵盖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现在的自然科学跟诺贝尔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就不足了。其实当时人们就觉得诺贝尔奖把一个最基础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漏掉了,那就是数学奖。为什么诺贝尔不设数学奖呢?传说是因为瑞典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是诺贝尔的情敌,他觉得设了数学奖就会颁发给他的情敌,所以不愿意设数学奖。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瑞典已经有了一个国际性的数学奖,诺贝尔觉得没有必要再设一个。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那个数学奖了,最著名的数学奖是菲尔兹奖。虽然菲尔兹奖也经常被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但跟诺贝尔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年龄限制,只有40岁以下才能得奖,超过40岁就不能得了。所以即使是40岁之前做出的成果,如果没有马上得,就没有获奖的机会了,40岁以后做出的成果当然就更没有获奖的机会了。数学还有别的大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也经常被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但名气没有菲尔兹奖那么大,一般人也不知道。所以,很有必要设一个诺贝尔数学奖。

 

还有必要设生物学奖。已经有了生理学奖,但生理学只是生物学的一个领域。虽然现在颁发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范围已经很大了,不像传统的生理学,但还是得跟生理学、医学能扯上关系。颁发的范围是功能生物学研究,其他的生物学领域,比如进化生物学、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等研究,都没法或者很难获得诺贝尔奖。所以有必要设一个生物学的奖,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都涵盖进去。

 

还有别的科学学科也应该有诺贝尔奖,比如地球科学,这也是一个很庞大、很热门的学科。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不太有实现的可能。但也提醒我们,诺贝尔奖涵盖的科学领域只是一部分,没有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不等于就不重要。

 

2024.10.11录制

 

2025.02.10整理



诺贝尔奖应该增加哪些奖项

12 04 2025年

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一天颁发一个,五个诺贝尔奖颁发完,过几天再颁发经济学奖。经济学奖严格地说不属于诺贝尔奖,它的正式名称叫做“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正宗的诺贝尔奖,不在诺贝尔的遗嘱里。它的奖金也不是诺贝尔奖基金会给的,而是瑞典中央银行给的,只不过跟诺贝尔奖一起颁发,所以通常也就被当成诺贝尔奖了。

 

跟其他的诺贝尔奖相比,经济学奖是最尴尬的一个。它属于社会科学方面,跟自然科学研究比起来,可靠性、专业性、权威性都不足,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就不如自然科学的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那么让人崇拜,很多人对经济学奖不以为然。它也不像文学奖、和平奖获得者那么出名,究竟谁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问起来一般人都不知道。最著名的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是因为其故事拍成了电影才为人所知。他实际上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数学家,获奖是因为数学方面的研究。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多设这么一个诺贝尔奖呢?我想是因为有机构愿意出这笔钱,诺贝尔奖委员会就答应下来了。

 

诺贝尔奖是应该增加奖项。但要增加奖项也应该增加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并没有涵盖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没有涵盖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现在的自然科学跟诺贝尔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就不足了。其实当时人们就觉得诺贝尔奖把一个最基础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漏掉了,那就是数学奖。为什么诺贝尔不设数学奖呢?传说是因为瑞典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是诺贝尔的情敌,他觉得设了数学奖就会颁发给他的情敌,所以不愿意设数学奖。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瑞典已经有了一个国际性的数学奖,诺贝尔觉得没有必要再设一个。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那个数学奖了,最著名的数学奖是菲尔兹奖。虽然菲尔兹奖也经常被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但跟诺贝尔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年龄限制,只有40岁以下才能得奖,超过40岁就不能得了。所以即使是40岁之前做出的成果,如果没有马上得,就没有获奖的机会了,40岁以后做出的成果当然就更没有获奖的机会了。数学还有别的大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也经常被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但名气没有菲尔兹奖那么大,一般人也不知道。所以,很有必要设一个诺贝尔数学奖。

 

还有必要设生物学奖。已经有了生理学奖,但生理学只是生物学的一个领域。虽然现在颁发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范围已经很大了,不像传统的生理学,但还是得跟生理学、医学能扯上关系。颁发的范围是功能生物学研究,其他的生物学领域,比如进化生物学、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等研究,都没法或者很难获得诺贝尔奖。所以有必要设一个生物学的奖,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都涵盖进去。

 

还有别的科学学科也应该有诺贝尔奖,比如地球科学,这也是一个很庞大、很热门的学科。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不太有实现的可能。但也提醒我们,诺贝尔奖涵盖的科学领域只是一部分,没有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不等于就不重要。

 

2024.10.11录制

 

2025.02.1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