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人”李建远假博士的谎言

6 02 2009年

   
声称用体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的烟台毓璜顶医院医生李建远的“美国博士”学历受到质疑,他一开始对此避而不谈,现在又拿出一份“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颁发的证书。从该证书英文看,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的机构颁发的,英文名称为Nobel
Medical
Institute。但是在美国加州政府数据库检索社团登记资料,并没有找到有一家叫这个名称的社团去注册过,如果真有这么一家机构的话,那是野鸡得不能再野鸡了,连社团注册费都省了,比某些克莱登大学都还不如。国内还有一些人声称是“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的博士,主要是一些中医、游医、江湖骗子。李建远又声称是“美国中华医学研究会”推荐的他。“美国中华医学研究会”听上去名称很吓人,其实是一位曾经在上海的医院当中医的华人贝福荣,到美国开针灸家庭诊所时,在洛杉矶创建并自任会长的。从它颁发给国内一些中医的证书上看,它用的英文名称是“U.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但是查美国加州政府数据库,同样查不到有叫这个名称的机构去注册过,看来也是一个没有正式结社的“非正式组织”了。

   
李建远声称“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是博士”,但是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网站对他的介绍是“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不是自称,难道是医院替他称的?李建远去年在上海出的Cell
Research上面发表了一篇摘要,摘要下面有通讯作者李建远简介:“Li Jianyuan, PhD; Professor;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s. Director of Shandong Stem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http://www.nature.com/cr/journal/v18/n1s/full/cr2008115a.html)这PhD不就是指的博士学位吗?不是自称,难道是Cell
Research的编辑替他称的?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网站有其主任李建远的详细中英文履历各一份,中文履历(http://sdscli.com/info.asp?id=8)说他是“博士”,英文履历(http://sdscli.com/en/info.asp?id=8)说他是“Degree:
Ph.D”,这么详细的履历只能是李建远自己写的,在受到质疑后,该简历在今天做了修改,把“博士”、“PhD”都删掉了,但是能删掉此前李建远一直自称是“博士”、“PhD”的事实吗?

   
李建远的本科、硕士学位同样令人起疑。他向记者出示了他“在1995年获得的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毕业证和结业证书”,李建远是1955年出生的,40岁才获得硕士学位,是不是有些奇怪?而且据报道,“1994年,李建远领导的菏泽地区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在山东省三甲医院中心实验室的评比中荣获第一”,也就是说,李建远当时在菏泽地区医院领导实验室,并没有到北京医大读书,那个硕士学位,是不是在职读的?医学学位也能在职读?能学到什么?李建远在其简历中,对其本科学历都只字不提。有人向我反映,李建远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时还是文革时期,文革结束后也没有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到菏泽医专上的中专,然后到菏泽成武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再转到菏泽地区医院。我不知这些消息的真假,李建远最好能够说明一下。如果李建远连大学都没上过,学士学位都没有,如何还能在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又如何能从事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生物医学研究?还有人向我反映,李建远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其实不懂英语。看他的英文履历,低级笑话一大堆(例如把“博士生导师”翻译成“Ph.D
of Medical
Director”,把“硕士研究生”翻译成“post-graduations”,把“中青年科技专家”翻译成“middle-young
technology experts”),的确不像是个懂英语的人写的,倒像是用翻译软件翻的。

   
李建远又声称:“这对我的真正学历和科研水平没有任何影响”,既然如此,你此前又何必自称是“博士”?一个人连自己的学位都可以造假,被揭露出来后又用新的谎言来掩盖,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假不能造?

 

附:
李建远回应质疑:我从没鼓吹自己是博士学位

2009-02-05 齐鲁晚报
 
   
“有了这个科研成果,是不是我们身上哪儿坏了就像机器换零件一样容易?”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烟台毓璜顶医院的科研团队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发国人关注。不少人对于用胚胎干细胞治愈疾病意见不一,其中也夹杂着对该科研成果带头人李建远的学历等方面的质疑声。2月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

    
攻克疑难杂症有指望了

    
人类体细胞克隆囊胚技术,对临床医学会带来哪些好处?“克隆出人类体细胞囊胚,使未来克隆技术用于临床医学迈出了一大步。”李建远告诉记者,这一科技成果的实现,意味着距离人们所希望的通过克隆技术来治疗癌症、心脏病、帕金森症等目标更近了。

   
李建远特别说明,“掌握这一技术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造福于人类。”据李建远介绍,胚胎干细胞作为人体的“万能细胞”,理论上可以发育成任何人体组织细胞。人体的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胚胎干细胞都可以培育成再生组织,帮助其进行修复。

   
“现在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大量复杂艰巨的科研课题要去一一攻克。”李主任解释,现在的科技成果距离克隆技术用于临床医学至少还有两个步骤,一是建成胚胎干细胞系,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实现,但这是他们下一步研究的目标;二是通过扩增的技术定向诱导成体干细胞分化,将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出的与病人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用它衍生而来的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治疗目前不能治愈的许多疑难杂症,避免免疫排异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的瓶颈。

   
带头人学历成外界质疑焦点

   
而在2月3日,多家媒体报道这一消息以后,立即就有外地媒体赶往烟台采访李建远,并在报道中进行了多方质疑,其中,李建远的学历一事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对此,李建远表示,“首先我要说的是,学历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我是初中生、中专生,难道就不可以搞科研了?就不能出成果了?”李建远表示,自己只是将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杂志认可的消息公布了出去,并不想解释太多关于他个人的问题。

   
在李建远提供的材料中,记者看到了他在1995年获得的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毕业证和结业证书,“我是硕士毕业,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是博士。”但是李建远仍然表示,他们是为了做研究,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公布只是为了鼓舞国人的信心和志气,表明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能做,但是“没有必要把我的老底儿都抖出来
”。

   
随后,李建远拿出了一个木质的证书,记者看到这是一份“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颁发的证书,上面用英文写着:授予李建远先生与医学博士同等成就的荣誉称号。而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有关媒体对其博士学位的质疑。对此,李建远解释说:“当时是美国中华医学研究会为推进中美医学学术交流,推荐国内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

   
李建远说,当时对方授予的只是荣誉称号,并不是所谓的博士学位,他也从来没有用这个当作幌子,以此来鼓吹自己是博士学位或者职务晋升,而且1999年进医院时已经向院领导说明这些情况,“这是荣誉称号,我总不能不要吧?这对我的真正学历和科研水平没有任何影响。”(《半岛都市报》供稿)



新京报:成功克隆人类胚胎者回应学历造假质疑

6 02 2009年

2009年02月05日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张寒)“我不想炒作。”昨日,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远表示,不愿回应媒体的相关质疑。此前,2月2日,李建远对媒体公布称,成功获取了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从而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随后,有质疑的声音指出李的学历造假,并对该科研成果发布杂志的权威性以及发布程序等问题提出了怀疑。

  昨日,李建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他只想好好进行科学研究。他在实验室中将自己的成果与美国及中国之前发表的相关论文做了比较,表示自己只是客观比较,至于是否国内首创,这些还需要专家来鉴定。

  对于他个人的学历问题,他认为与此次科研成果无关。

  质疑1:是否国内首创

  【回应】是否首创需专家鉴定

  李建远不愿用“国内首创”的说法。

  他表示人类体细胞克隆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很多实验室在做,已很多年。他的成果的特殊性在于按国际公认的技术指标进行了鉴定。他称有了这个国际公认技术指标,拿出去别人才认可。文章才会在国际上发表。

  他说在此层面上,现在只有美国一家公司与他的实验室做到了这一点。美国那家公司的成果也是去年按国际公认技术指标鉴定后发表了文章。

  他将自己实验室的成果和美国成果进行了比较,说自己对美国的成果并没有进行借鉴,有自己的特色。

  李建远说是否算国内首创,还需要科技部的专家进行鉴定。他称近期科技部将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自己的技术如何要专家评价。

  质疑2:发表刊物是否权威

  【回应】刊物有较高知名度

  李建远的科研成果目前发表在《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其权威性受到质疑。记者经过网络查询,该杂志的影响因子是2.937。此查询结果,与方舟子在博客上提供的查询结果一样。方舟子认为这在生物学期刊中算低档。

  一名生物学研究人员也称,这个杂志之前未听说过,2.937的影响因子确实较低,“难怪有人质疑”。

  而李建远称该杂志较专业,已有10年左右,在领域内知名度还是比较高,很多和克隆相关的论文都在该杂志发表。他称这个杂志的主编是英国的克隆羊多莉之父。

  对于先在网络版发表,李建远称,很多杂志是先有网络版,再在杂志上发表,并不稀奇。

  质疑3:学历是否造假

  【回应】这与科研成果无关

  李建远所在的研究中心网站信息显示,他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有质疑的声音指出,李并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在国内获取博士学位。

  对于这个质疑,李建远认为学历和科研成果无关。

  记者在网上未搜到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这个机构,对此李建远称有可能是拼写错误搜不到,不过他不愿告知正确的拼写。他称自己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但不愿多谈及此话题。

  方舟子也称没有查到美国有叫这个名称或类似名称的研究机构。他称美国的研究中心通常没有授予博士学位的资质。

  ■ 学者声音

  方舟子:此技术不算重大发现

  方舟子对于李建远此次人类胚胎克隆的技术评价不高。他介绍,人类胚胎早在2001年就已克隆过,但因为其他原因销毁,在2008年美国也有了报道。

  他认为这个并不算重大的发现。在他看来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技术。只是克隆人的囊胚做得比较少,因为克隆人是不允许的,所以克隆囊胚没有太大意义。

  不过,他同时也表示,之前没听说中国有谁做此研究。

  ■ 院方回应

  医院:不重视学历

  称李建远技能非常高

  本报讯
针对对李建远的质疑,尤其是涉嫌学历造假的质疑,昨日,当初引进李建远的烟台毓璜顶医院的院长刘运祥表示,李建远技能非常高,院方在意的是能力,不是学历。

  对李建远的学历刘运祥也并不完全了解。他说李建远1994年在荷泽人民医院的实验室做主任,当时在山东省三甲医院中心实验室评比中获第一名。当时他就想挖李建远到自己医院,请了三次李建远才答应。当时李建远是以博士待遇引进的,给了一套房子,并给家属和孩子安排了工作。

  刘院长表示当时看过李建远的博士证书,但是具体诺贝尔医学中心在哪里,他也不知道。刘运祥说引进李建远是看中他工作做得好。那时也没规定必须是博士才能引进,所以不需要去查证书。

  他所了解的李建远开始是中专学历,学的是检验科。后来去北京医科大学读书,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他称李建远的博士没有在国外读,是他发表文章后寄给相关机构获得的博士学位。

  刘运祥说他在乎的是个人能力,而不是学历。也有人说过李建远的博士学位不够正式,但在他看来,李建远的实际技能非常高,能力很强。

  他说李建远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非常倔强,在研究中碰到什么问题一定要解决,他说李建远正因如此才能成功。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张寒



东方早报:宣布成功克隆人类胚胎者回应质疑

6 02 2009年

  作者:王全宝,周云
  2009-02-05东方早报

  两天前还是阳光明媚的天气,但4日早晨的烟台市区天气却显得阴沉沉的。而紧邻毓璜顶医院的毓璜顶公园却没有了3日人头攒动赶庙会的场面。

  每年正月初九(3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烟台市民都要在毓璜顶公园逛庙会。但4日,赶庙会的市民没有了3日人潮汹涌的景象,而位于毓璜顶医院五层的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却陆续迎来“天南海北”的客人。

  4日刚上班,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刚到实验室,就已经有不少记者在门口等候他了。

  “这是基因鉴定一室。”李建远指给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看。而4日一个上午的时间,李建远带领记者们参观了整个实验室。下午,李建远又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开了个小型发布会,介绍其研究成果。但是,当媒体记者问及他有关学历的问题时,李建远还是显得支支吾吾。

  李建远回应质疑:“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4日下午,在李建远召开的媒体小型发布会即将结束时,记者在场再次针对其学历提出质疑。李建远表示:“这个问题和报道没关系。”此前一天(即3日),他也曾这样答复早报记者。李建远说:“我的硕士是在北京医科大读的。”

  但是当有媒体记者问及李建远,1999年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是否授予其博士学位时,李建远表示,“是授予我博士同等水平,这个事情我们单位也是知道的,也是有档案的,但是我没有把它当回事。”

  有记者继续追问李建远说,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查找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查到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这是为什么?

  李建远回答说:“有可能他搜的名称不对。”

  记者于是追问:“你是否能把这个中心的全称告诉我?”

  李建远表示:“我不会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的,这跟我们没关系,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到今年6月份,我在烟台干了近10年。10年了,对烟台要有一个交代。”李建远向记者表示,在20天内,还会有另外一个新成果要对外发布,“那个成果,比现在这个分量还要重。”但是,李建远4日对记者表示,另外一个成果暂时不要向外报道。

  尽管李建远要求记者们不要事先报道他的“另外一个成果”,但他还是向记者们透露了“另外一个成果”的玄机。李建远说:“我的另外一个成果跟人有非常大的关系,与我们的后代——男性生殖有紧密联系,男性生殖这方面我们医院做得非常好,这个是老百姓关注的事情。这两个成果加起来,我们的实力就显现出来了。”

  同时,李建远表示,20天后,他们要把另外一个成果的论文发到美国,等到美国接受了,将召开鉴定会,“我们两个五年计划也就完成了。”

  最后,李建远叮嘱记者们说:“你们多拍拍我们医院的大楼,但别拍青岛大学字样,这个课题是我们独立完成的,大家配合一下。” 

  医院:无论是否博士都要留住这个人才

  “你们发表的文章,对我们非常不利,不是你们报道错了,而是有些东西对我们影响不好,在中国做科学不容易,尤其做这个研究非常敏感。国外都做出来了,我们还没有做出来。这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美国都做出来了,我们也应该做出来。”在看到早报昨天的报道后,李建远在媒体小型发布会前后两次单独约见早报记者,并激动地摘下眼镜扔在桌子上,“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才做出来,我们在基层做科研非常不容易。你是否能把对我们不好的文章删掉?”

  发布会后,烟台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刘运祥对记者表示,院方知道李建远学历的有关情况,知道他没在美国留学,而是向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寄了一篇论文获得的学位,“无论他是不是博士,我们都要留住这个人才。”

  昨天,李建远在回答早报记者的提问时并未证实其学历问题,而方舟子也通过其博客就此事提出质疑:“李建远声称‘这个研究花费了他们10年时间
’,现在克隆人类胚胎算不了什么,10年前就比较稀奇了,那么10年前他在哪里高就,有条件来做人类胚胎克隆?查了一下李建远的简历,在1999年之前他是菏泽地区医院的医生,1999年调到烟台毓璜顶医院,都是在地市级医院工作。他自称‘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美国的研究中心通常没有授予博士学位的资质,也查不到美国有叫这个名称或类似名称的研究机构。”

  有专家也表示,尽管学历不能等同于能力,但是学历造假却是缺乏科学诚信的,况且这个成果还没有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烟台毓璜顶医院网站显示:该医院始建于1890年,目前是烟台市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保健中心、三级甲等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烟台市涉外定点医院、山东大学医学院暨青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而李建远所在的该医院中心实验室于2001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6位院士进行评估认为:属于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2001年10月和12月该实验室被命名为“烟台市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任李建远博士为学科带头人并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另外,建立正常青年人附睾cDNA文库,经过大规模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处理,破译了人类附睾基因密码,第一批筛选出全新、全长的附睾表达基因6个,正在进行其功能研究。

  李建远解释研究进展:“我们多了对囊胚的鉴定”

  早报记者通过查询资料得知,早在2000年,我国国内就已经有了关于人类克隆胚胎研究的相关报告。

  根据《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记载: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卢光琇曾发表过《建立人类体细胞克隆胚技术的初步探索》的文章,而该文章提要显示:“绵羊、小鼠和牛等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出生,证明了克隆技术在人类应用的可能性。由于宗教、伦理及法律方面的原因,以及克隆技术本身的缺陷可能对克隆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这一技术在人类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多数实验人员均不主张在现阶段对人类进行克隆。

  而2003年,卢光琇再次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根据《科学通报》2003年48卷17期,该论文题目为《人类体细胞克隆胚的构建》,该文摘要显示:人类体细胞克隆胚的构建是治疗性克隆的基础和前提,将供体细胞核注射到成熟卵母细胞,然后用钙离子载体(A23187)和6-甲基氨基嘌呤
(6-DMAP)激活卵母细胞。在卵母细胞活化并出现原核样核(2PN)后,去掉雌原核而保留供体细胞核,避免了去核时对卵母细胞进行DNA荧光染色和紫外线照射,同时也避免了去除过多的细胞质,经体外培养后,有少量核移植胚发育到囊胚阶段。

  那么,李建远的研究报告与卢光琇的报告有哪些差别?李建远提供的“国内外已报告的人类克隆胚胎结果对比表”对两者进行了对比。

  与卢光琇2003年的研究报告相比,在工体细胞类型上,卢光琇采用的是成人纤维细胞、人卵外周颗粒细胞;而李建远则是采用成人纤维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细胞核移植方法上,卢光琇采用的是先将供体细胞核注入卵母细胞中,激活后,去除第一极及附近的原核,然后核DNA荧光染色后去核注入供体细胞核;而李建远则是采用三维立体偏振光对核DNA定位,激光打孔后,注入供体细胞。在克隆胚激活方式上,卢光琇采用化学激活;而李建远则采用电激活加化学激活。在克隆胚体外发育情况上,卢光琇是用75枚人卵母细胞共获得4枚囊胚;而李建远是用58枚人卵母细胞共获得5枚囊胚。最后,在囊胚鉴定上,卢光琇没有进行鉴定;而李建远则进行了鉴定,采用的方法是微卫星位点、线粒体DNA、SNP位点、不同细胞线粒体定量。

  李建远说:“我不能说我们做的报告多么好,但是我们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方法,而且我们自己还对囊胚做了鉴定。”

  李建远论文经过专家匿名集体严审

  《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的主编、曾经人称“多利羊之父”的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Professor Sir Ian
Wilmut FRS
FRSE)昨天向早报记者证实说,李建远的论文是经过多位克隆界专家集体严格评审和鉴定确认其价值后才得以在该杂志的网络上发表的。

  当记者问起评审的具体细节时,威尔默特表示按照惯例论文评审人员的姓名以及整个评审过程都是保密的,也就是所谓的匿名评审。

  威尔默特告诉早报记者:“人类克隆胚胎能够达到胚囊阶段的确非常鼓舞人心。这表示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获得胚胎干细胞系。因为它们将在基因上与捐献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就为研究遗传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从长远来说,它们可以用来研究治疗因细胞损伤或者变异所引发的人类疾病。”

  1996年,生物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第一只用成年体细胞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诞生了。自称培育出多利的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也伴随着多利一起“大红大紫”。

  2006年,威尔默特终于在法庭聆讯时承认,多利羊并不是由他克隆的。他只是在克隆羊项目中发挥了监管的作用,但他的作用并非“微不足道”。

 



评“科学家称成功克隆人类胚胎 学历造假遭质疑”

5 02 2009年

【方舟子评论见文中按语】

 

  科学家称成功克隆人类胚胎 学历造假遭质疑

  王全宝
  东方早报

  最近两天,一条消息格外引发关注,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人类囊胚。课题组首席专家、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变得备受关注。

  就在国内众多媒体纷纷转载这条消息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李建远既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在国内读过博士”,而在“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网”上公布的李建远的简历中,他在1999年被美国外科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了博士学位。然而早报记者在采访中,关于“美国外科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的信息几乎没有找到。截至昨天,卫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没有发布对这条消息的任何评论,甚至在其网站上也没有转载这条消息。这多少让“克隆人类囊胚”的新闻蒙上了一团迷雾。

  昨天,早报记者亲赴山东烟台采访李建远,得到消息是还未得到“专家组鉴定”。

  尽管从烟台市区到烟台莱山机场开车不足半个小时的路程,但是3日下午2点多,李建远还是开车把陈大元和田丁两位教授送到机场。直至把两位教授送到机场安检出口,李建远才返回医院。

  而此前一天,2月2日,身为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向媒体宣布:“利用不同来源的人类成体细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

  为何发表在网络版上?

  “网络快捷,下个月可能在平面媒体发表”

  “我是大年初二接到通知,才知道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克隆和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络版1月27日发表了。”2月3日,李建远向早报记者说,而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李建远介绍,2008年11月份,《克隆和干细胞》就已经通过这篇文章的审核,“但是当时没有发,而是在今年第一月第一期第一篇文章上发的。”【方舟子按:该论文目前只是在网络上做为预印本发表的,所有预印本文章的页码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算的,如果这就算本期第一篇文章,难道该期所有文章都是第一篇文章?】

  而对于该成果为什么先在网络版上发表出来?李建远向早报记者说:“这个文章肯定是会在平面杂志上发表的,大概下个月初就会出来,网络快捷,所以他们就先在网络版上发表了。”

  “不相信,你看呀!”李建远说着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摞布满密密麻麻印有英文字母的稿纸,“这就是我从《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站上下载下来的。”

  李建远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实际上该研究成果在2007年时曾经向美国另外一家叫“干细胞”(音译)的杂志投过稿,“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给退回来了,并且还收了90美元的编审费。”

  这本“国际权威杂志”有多权威?

  杂志比较新影响属中上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陈大元教授参加了前天的项目介绍会,他表示,“《克隆和干细胞》杂志是权威性刊物,但是它创刊的时间只有10年,因此影响因子只有4点多,刚开始创刊时,还没有影响因子呢。”

  “最好的杂志影响因子大概有40多个,一般5个以上就认为是比较好的了,4点多属于中上等吧!”陈大元教授补充道。

  同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液科田丁也表示,“这个杂志是比较新的,影响因子4点多是最新评估,以前只有2点多,能在这上面发表还是不错的。”【方舟子按:《克隆和干细胞》网站自己公布的2008年影响因子是2.937,陈大元、田丁在哪里看到的影响因子4点多?4点多也不属于中上等。这种连影响因子都看不清的“专家”如何去鉴定成果的真假?】

  对于在大年初二接到该成果被发表的通知,李建远把这比喻为“新年的礼物”,“我们科学界一般认为科研成果能在国际期刊公开发表后,才能公开,大家也才能认可。但是如果只做了研究,不发表文章,大家也是不认可的。”

  是否已得到国内相关部门和专家认可?

  “我们还没有召开专家鉴定会”

  1月27日,李建远在得知该成果被《克隆和干细胞》网络版公开发表后,就开始组织召开成果介绍会。组织单位是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烟台毓璜顶医院。

  “文章发表后,我们就组织专家召开了一个成果介绍会。”李建远表示,“我们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一些领导都还不知道呢,我们都公开发表了,应该让大家知道。”

  而据李建远介绍,参与成果介绍会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陈大元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液科田丁两位之外,还有“科技部干细胞负责人以及其他专家”。

  “我们还没有召开专家鉴定会,大概这个月内能召开吧!”李建远向早报记者说。

  但是对于为什么不在专家鉴定会召开之后,对外公布这个消息?李建远没有正面回答。

  “尽管有点匆忙,但是这是自己的权利。”田丁向记者表示,之所以来烟台参加成果介绍会,“是来学习、分享阶段性成果。”

  而据陈大元教授介绍,如果要召开专家论证会,一般是相关部委从专家库里挑出7—9名专家进行论证,这些专家一般也是这个领域的,大概有7个技术专家,另外有2个管理专家。

  “我们马上要向科技部以及山东省卫生厅进行汇报,同意后,将召开专家论证会。论证会大概在这个月就会开吧!”李建远说。

  意义有多重大,是否国内第一?

  “国内一流,世界前列”

  3日下午5时多,接近下班时间,记者跟随李建远来到位于烟台毓璜顶医院5层的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

  “今天大概有几十家媒体给中心打电话,还有日本、法国等境外媒体要采访您!”一见面,该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向李建远表示。但是,作为文章发表人之一,王海燕显得特别低调,“你要了解所有的事情,就问我们的李主任吧,他最清楚。”

  同样,该研究中心的其他研究人员均保持沉默。

  李建远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采用现代核移植技术构建人类胚胎研究》属于中国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03AA205008)、中国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CB522705-2)以及山东省科技厅重大攻关课题(项目编号:021100104)。

  而该课题的目的就是应用现代核移植技术构建人类胚胎,为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对于这个课题,科技部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拨给了多少经费?李建远表示不方便透露。“经费给的比国外要少很多,比国内其他项目给的经费也少很多。”

  提到该成果的发布意义,李建远兴奋的说,“以后治疗意义不仅是社会效益,更大的是经济效益,可以这么讲,这个工作对于以后临床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10年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李建远表示,最大的困难就是每一步要求都是非常精细。“我们虽然是山东省项目,偏离省会,设在胶东半岛,偏离科研院所,偏离科研机构,在这个地方做研究很难,‘山高皇帝远’,申请经费也难。”他说。

  “我不能说我们是国内第一,但是至少可以说是国内一流的,世界也是前列。目前也只有美国一家公司和我们能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了相似的文章,你想想看这是什么水平?”李建远说。

  学历和经历是否有假?

  “以后再说吧”

  当记者问起李建远有关个人经历时,李建远表示,原来老家是山东菏泽的。但是对于其学历等相关问题,李教授没有回答。“这个与报道有关系吗?等到专家论证会召开完之后,再向你介绍我个人的情况吧!”李教授表示。【方舟子按:这个当然很有关系。一个科研人员,如果连学历、学位都造假,就说明其品质有问题,其学术成果也就更值得怀疑。】

  而据该中心网站显示:李建远,男,1955年3月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现任医院中心实验室、烟台市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内聘为主任检验师,2004年被烟台大学聘为教授。1999年被青岛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2年被山东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不过,简历中并没有详细记录李建远究竟在哪里获得硕士学位,至于授予其博士学位的“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记者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我是1999年5月份调入这个医院,医院这个新大楼是同年10月份投入使用,我们是在同年深秋”时争取到国家‘863’项目的。“李建远曾向媒体介绍自己。

  据媒体报道,李建远是毓璜顶医院“院宝”级的人物,而他能够来到这家医院,还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

  1994年,李建远领导的菏泽地区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在山东省三甲医院中心实验室的评比中荣获第一。后来,毓璜顶医院党委书记现任院长的刘运祥带队去了菏泽地区医院取经。也就是那时,他第一次游说李建远到毓璜顶医院来,他希望李建远能帮助毓璜顶设计建立一个山东省最好的中心实验室。

  1998年,刘运祥带着一位副院长第二次去菏泽“挖”李建远。此后李建远的工作几经变动。不管是深圳、青岛还是济南的省立医院,他一直在选择一个他能更好发挥的地方。1999年4月,李建远在一次会议上又遇见毓璜顶医院的杨副院长。旧话重提时,李建远说:”我要求的条件你们达不到。”杨副院长给刘运祥院长打了电话,于是刘院长给我来电话说:“不管你来不来,你先来看看。”李建远说。最终,李建远来到了毓璜顶医院。

 



评“李连达院士回应论文造假”

5 02 2009年

【方舟子按: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最早发现李连达院士小组成批制造假论文的是新语丝的几名网友,和祝国光没有什么关系,祝国光不过是后来出来凑热闹而已,所以扯不上“检举人报复”,即使是“检举人报复”,也不等于说的就不是事实。目前已发现李连达院士小组在2006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共有16篇涉嫌造假,贺海波参与署名的只有5篇,想把责任都推到贺海波身上是说不过去的。】

 

  李连达院士回应论文造假:系检举人报复

  作者:王小兵
  香港文汇报2009-2-4

  昨日(2月3日)海内外传媒纷纷报道“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涉嫌论文造假”事件,记者深入采访,发觉事件出现“罗生门”,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有关“论文造假事件”会进一步真相大白。

  据广东《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等人。

  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为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6人,前面的实验针对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竟然一致。

  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说,“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绝对不可能。”

  上述国际杂志分别发声明撤销该论文。
  报道称,浙江大学表示,“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有关人士表示,校方还在继续调查。

  针对被海内外媒体炒作得纷纷扬扬的“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涉嫌论文造假”事件,75岁的李连达院士3日傍晚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这是李连达院士首次就上述事件接受媒体采访。

  李连达院士指出,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出在自己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国内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商业利益,该研究结果表明该公司生产的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某药物的实际疗效与宣传效果不符,于是该公司试图收买李连达不成,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

  关于此次事件中的两份举报信的发布者祝国光,李连达院士明确表态,对方的真实身份实际上是国内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后来在该公司工作,该公司在芬兰设立办事处时负责该地的推销业务。所谓全欧中药商会和全欧中医药联合会,无论会长还是主席,都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和祝国光本人。记者后来从浙江大学获悉,祝国光1973—1976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名字被盗坦陈疏忽
  谈到贺海波剽窃论文以及一稿多投的问题,李院士首先承认自己对相关人员疏于管理,然后对此作出了解释。李院士说,贺海波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自己的学生,他是中国药科大学戴德哉教授的学生,是戴教授推荐到课题组来从事研究工作,从这点来讲,自己与贺海波是合作者而不是师生关系。

  由于自己与浙江大学的约定,每次来浙大的时间非常短暂,其中有一天是专门抽出时间对众多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进度进行了解,无暇关注其他事项,所以导致自己名字被盗用情况的发生。贺海波剽窃行为是为了满足留校谋职条件。

  李院士告诉记者,贺海波一共剽窃了5篇文章,其中三篇是完完全全剽窃恩师戴德哉的文章,另外两篇也有很大的剽窃成份,当然所有的文章都盗用了李院士的名字。至于一稿多投问题,李院士表示确实存在,有1个人发生了1稿两投,1个人发生了2稿2
投,两者都事出有因,虽有错误但并非故意为之,前者已经批评教育,后者发生此事时已经离开课题组。
  不齿造假工作正常
  谈到对整个事件的态度,李连达院士表态,自己对搞学术的人造假表示不齿,关于自己的名誉,首先相信组织、相信学校会通过调查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自己的研究工作一切都在照常进行,目前正在全力投入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了国家卫生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评“中国成功克隆人类体细胞胚胎”

4 02 2009年

【方舟子评论见文中的按语】

 

中国成功克隆人类体细胞胚胎

山东商报2009.2.3.

  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昨日宣布,由这个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人类胚胎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一研究成果于2009年1月27日在这一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发表。在中国,他还是首位得到国际专家承认的此领域专家。【方舟子按:此前没有听说过《CLONING AND
STEM
CELLS》这本“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查了一下,原来是一份影响因子只有2.937的季刊,在生物医学期刊中算是低档的了。】

  据介绍,研究过程首先选择志愿者捐献的卵细胞,进行卵细胞去核,再用先进的科研方法,将人体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人卵细胞内,经过电激活与化学激活后,在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获得人类克隆胚胎。李建远称,这个研究花费了他们10年时间。他认为,人类胚胎克隆是谁也控制不住的,这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用来治病救人。即用它衍生而来的全新的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器官。【方舟子按:李建远声称“这个研究花费了他们10年时间”,现在克隆人类胚胎算不了什么,10年前就比较稀奇了,那么10年前他在哪里高就,有条件来做人类胚胎克隆?查了一下李建远的简历,在1999年之前他是菏泽地区医院的医生,1999年调到烟台毓璜顶医院,都是在地市级医院工作。他自称“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美国的研究中心通常没有授予博士学位的资质,也查不到美国有叫这个名称或类似名称的研究机构,莫非是一家已不存在的野鸡机构?】

  其透露,虽说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克隆出人类胚胎的国家,但其实中国和美国是同时递交上论文的,只是让我们的论文反复修改,美国才“中标”了。【方舟子按:美国ACT公司在2001年首次成功克隆出人类胚胎,难道李建远的论文反复修改了七年才被接受?】

 



评“院士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

4 02 2009年

【方舟子按:这个造假案件最早是由新语丝网友“打假斗士”在2008年10月在新语丝网站上揭露的,那些造假论文也都是由新语丝网友Milli、“京华论坛”等人陆续发现的,和祝国光没有太大的关系。号称派遣祝国光打假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不过是个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海外华人民间组织。】

  院士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

  21世纪经济报道2月3日报道
63岁的祝国光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看到有关中药和西药对治疗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疗效的学术论文时,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

  时隔数月,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看起来水平非同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

  众多论文具有明显造假痕迹
  大约在去年10月底,旅居荷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揭露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消息,立即上网搜集了与贺海波相关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发现这些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具有明显的造假痕迹。

  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文章的“奥秘”——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 Haibo
He(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Limao
Wu(吴理茂)、Lianda Li(李连达),其中,吴理茂是李连达主持的浙江大学药学院的药理实验室主任。
  根据文章所揭示的实验过程,课题组人员对小鼠进行开胸,人为地造成小鼠的心肌梗塞。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若干组,分别服用中药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B
)和西药贝尔普力(Benazepril)数周时间,采集药理实验数据和病理切片。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是相同的。

  对于中医学界而言,这篇文章所揭示的药学理论令人振奋,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它使得饱受非议的中医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地位。
  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出现了“穿帮”的镜头——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
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依次为: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6人。其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竟然高度一致。

  “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祝国光向本报分析说,“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

  《NSA药理学》杂志主编米歇尔(Martin C. Michel)教授和《药理学通报》杂志主编拉森(Wladyslaw
Lason)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剽窃和一稿多投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因此,我们对贺海波等人发表在我刊的剽窃文章,给予撤销。”

  进一步的调查,祝国光还发现,2008年3月,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发表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7人联合署名的文章《丹酚酸B对于大鼠大面积心肌梗塞的心脏保护作用》,单独论证丹酚酸B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但这篇论文也是假的,其数据完全是从上述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SA药理学》和《药理学通报》上的两篇论文中克隆的。

  荷兰莱顿大学生物学系主任、《人种药理学》杂志主编Rob
Verpoorte教授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复函说,该篇论文已被撤销,并且就此与浙江大学进行了交涉。
  此外,2008年3月,由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7人共同署名的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的文章,所用的数据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于上述三篇文章中有的数据。
  《本草疗法研究》发现这篇论文的造假事实后将其撤销。主编伊丽莎白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作者使用了其他科学家的数据,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撤销这篇文章。我们对这起事件非常认真,因为它是科学的欺诈行为。”

  问题被揭开源自导师的揭发信
  上述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开,最初源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的一封揭发信。2008年
10月,戴教授致函《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指该刊2008年第22卷发表的由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人署名的有关小鼠心肌梗塞药理实验的文章,是对他的课题组此前已经发表在《国际心血管》杂志上的相关论文的抄袭。而戴德哉就是贺海波的博士生导师。

  随后,《本草疗法研究》和《国际心血管》两家杂志主编发表联合声明,认定贺海波等人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属于“科学上的欺诈行为”
(Scientific Deception),决定将该论文撤销。
  戴德哉的揭发信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使得与李连达课题组有关的一连串学术不端行为浮出水面。2008年5月,《制药学与药理学》杂志和《白血病和淋巴瘤》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的标题相近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一个针对的是白血病细胞HL-60,另一个是白血病细胞K562。针对不同细胞进行药理实验的两篇文章的数据,竟然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显然,两篇文章至少有一篇是假的。

  据调查,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系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连达所带的在读博士生、课题组成员牛泱平,另两名作者为吴理茂和李连达。

  除了公开编造实验数据外,李连达课题组还有多次一稿多投的记录,包括将国外发表的论文“出口转内销”,再次发表于国内学术媒体。根据学术界的通行规则,剽窃、造假、一稿多投等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不知出于何种动机,主要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这批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署名形式不断变换。以李连达为例,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就有下列多种拼写法:Lianda
Li、Lian-Da Li、Lian D.Li、LIAN-DA LI、L.-D.Li、L.Li、Li L、Li
LD等,包括他的课题组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博士在内的研究人员,署名形式也都与此相似。
  一位熟知内情的学者认为,如果来自同一课题组的学术论文存在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将一次实验复制到多个论文中,那么,只有将这些论文全部检索出来进行比对才能发现问题。而使用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署名,可以躲避在Pubmed(世界最大的美国国立图书馆科学论文数据库)上的检索。

  据祝国光统计,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
  个人造假还是集体造假
  对于发生在自己母校(祝国光本科毕业于浙大)的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祝国光受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委派回国打假,并先后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但祝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两次打电话给祝国光,称“造假行为系贺海波个人所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

  那么,这种大规模的学术论文造假出于何种动机?是贺海波个人所为还是李连达课题组集体造假?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十几篇问题性论文均注明了研究经费的来源和编号,包括国家级的国家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地方性项目经费。既然大部分论文的内容是编造的,就意味着李连达课题组根本没有从事与之相关的实验,那些堂而皇之列出来的项目经费到底是如何使用的?

  至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所获取的名声,也是不争的事实。最近的一则报道说,浙江大学获得2008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各高校等研究性机构学术成果的标志)第一名,众多的假论文的积分是否已经被剔除?

  面对质疑,去年12月2日,浙大校长杨卫致函《NSA药理学》和《本草疗法研究》主编,承认贺海波不仅存在一稿两投的行为,而且“我们也发现了他过去发表的其它论文中存在欺骗”。但这位校长称,这只是贺的个人所为,他自己已经承认,其他作者并不知道。据此,浙大于去年11月13日将贺海波解聘。

  1月13日,浙江大学向本报记者发来一份《情况说明》:“贺海波在浙大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其论文存在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的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

  《情况说明》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国外的这些期刊并没有刊登,只是录用。”有关人士表示,这只是初步结论,校方目前还在继续调查。

  祝国光教授对浙江大学的调查结论提出了六点疑问。第一,这么多的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为何至今没有任何课题组成员对署名提出异议;第二,论文所反映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及项目,实验选择及搭配都有很高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决非出自博士后学生一人之手;第三,在欧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每篇要支付300至500欧元版面费,粗略计算,十几篇论文需要3万至5万元人民币,非贺海波力所能及;第四,论文从寄出到正式发表,一般都会经过多次修改,从论文的通讯联系人都是实验室主任吴理茂这一事实看,认为是贺海波擅署他人名字,而其他作者不知道缺乏说服力;第五,英国雷丁大学华人学者马玉玲在事发后向《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玛丽亚教授书面证实,2007年初,她的老师李连达将吴理茂等人介绍给她,希望给他们提供帮助;第六,论文都已经正式发表,有具体的出版日期、序号、页码,怎么能说没有刊登呢?

  祝国光教授现已经回到芬兰。祝告诉记者,除上述14篇论文外,他和其他学者最近又陆续发现了与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其他有造假嫌疑的论文,并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位学者转述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的呼吁:到底是贺海波的个人行为还是有组织的造假,应当成立独立的调查机构,彻底查清事实真相。

  对于以上问题和疑问,2月2日,本报记者致电贺海波,但是贺的手机已经停机,无法联系。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郭国松)



张阳德事件再审视:亿元“863”纳米项目疑云

3 02 2009年

  作者:记者 赵鹰
  科学新闻09年第2期

 

  2008年年底,有消息人士向《科学新闻》透露,2007年“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的三个重点项目已经悄然启动。

  这三个重点项目资金总额达1亿元人民币,项目评审曾在学术界引发极大争议,有人称之为“纳米门”。

  然而,当记者对这些项目的去向进行核实时却发现,项目究竟是启动还是冻结,资金是否下拨等情况,迄今仍然是一团迷雾。

  结果引发争议

  2007年6月12日,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在北京铁道大厦组织召开了“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2007年度重点项目评审会。按照程序,这些项目的申请指南在2007年3月29日公布,申请截止日期为5月18日。

  在该领域的11个重点项目中,引发争议的是“高靶向缓释纳米医药制剂研发”、“纳米生物材料研发”和“纳米生物器件研发”三个重点项目,其经费分别为6000万元、2000万元和2000万元,共计1亿元。

  2007年3月29日,有关三个项目的申请指南正式公布,随后是各个不同的团队组合开始参与竞标,最终于6月12日展开评审。

  然而,有关上述三个项目的评审结果却引发了参与竞标团队的质疑。

  对于这些项目的目标,曾经参与项目竞标的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的一位成员王洋(化名)表示,对高靶向缓释纳米医药制剂研发,其主要任务是围绕新药创制进行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因此,其学科定位应该为药学,而非医学、工程学和农业科学。同时,还要求其承担单位应为从事新药研发有丰富经验的单位。所以,这个“863”项目应以实现新产品市场化为最终目标,企业应在团队组成中占有较大的分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效益最大化。

  王洋认为,要在四年期间高标准地完成6000万元的新药研发任务,团队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取长补短至关重要。因此,团队各单位间应有长期的合作基础,且各单位的技术专长有合乎逻辑的互补关系,这样的团队组成才是有实效性的。如果仅因为项目而临时组建团队,且各单位间的技术专长相互独立或彼此重复,那么这个项目的完成一定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实现“863”计划高标准、高规格的目标。

  项目去向谜团

  对于“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2007年度重点项目评审,科技部网站显示的消息是:40余名国内生物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863”计划管理的规定和申请指南的有关要求,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重点项目进行答辩评审工作。

  然而,此次评审的结果中,有关上述三个重点项目的情况却难以查到。令人疑惑的是,2008年3月12日刊登在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网站、由中南大学人事处提供的张阳德教授简介中却有这样一段:

  2005~2007年“十一五”期间,联络协调组织了三个团队1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公司联合申请国家“863”计划“高靶向纳米药物制剂、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器件”重点项目,在北京答辩通过,获得中标。

  这段话显示,身为中南大学教授和卫生部肝胆肠外科中心主任的张阳德,是三个项目申请的“联络协调人”,其组织申请的项目已经中标。

  但记者在科技部网站及其他相关科技网站上没有搜索到这三个项目评审结果的确切消息。而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对此也表示不知情。

  通过消息人士在科技部内部打听,结果是“涉及的项目太敏感,没人敢透露信息”。而另一位当时曾在科技部短暂工作过的人士则表示,按照科技部的内部统一规定,不准在任何场合谈论有关项目评审等情况。记者试图联系项目申报指南上指定的负责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项目咨询的邱姓工作人员,多次打其办公室电话均没有人接听。

  而科技部网站上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问答”中第50个回答里提到,“评估评审组织者要通过‘863’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和有关新闻媒体,公开办事程序、审批决策程序和评估评审结果,‘863’计划所有参与者必须接受社会监督。”

  按照《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立项和评审程序规范(试行)》第三十条规定,经批准立项的非保密课题,由领域办报联办汇总,统一通过科技部及“863”计划网站向社会公开(包括课题名称、依托单位、负责人及经费等内容)。

  如果按照这些规定,则表明上述的课题要么没有获批,要么属于保密项目,否则在网站上应该有公布的消息。

  对此,某高校一位从事纳米材料研究的教授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没有公布评审结果,“项目应该就是取消了,经费也被收了回去,(科技部)不会正式发文的”。

  为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记者多次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张阳德教授联系,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质疑评审过程

  据悉,当时对于评审结果,参与竞标的团队中,至少有两个团队提出了申诉。其中,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曾经以书面材料进行申诉,对“高靶向缓释纳米医药制剂研发”的评审进行了质疑。

  据该团队成员王洋介绍,他们所在的团队评审的分较低,因为专家组认为:回答问题不够清楚,或没有将问题说清楚。对此,该团队的申诉情况说明中提到,“这不是一个几十万的小项目,如此大的项目,回答不清楚,为什么不继续问呢?筛选承担项目的团队标准,不是语言而是实力。”

  这个团队还认为,项目评审专家组在知识结构和研究专长方面,与一个以新药研发为定位的课题方向,有一定偏差。团队与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进行过交流,据说得到的解释是,要考虑用一个专家组,兼顾评审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的项目。

  对此,王洋表示不解:“既然出了偏差,能否及时调整?我们知道,专家是电脑自动筛选的,偏差在所难免。但如果明知有偏差,而不纠正,可能就成为错误了。毕竟6000万元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应该认真用好它,让它发挥最大效应。”

  该团队另一位成员葛颂(化名)则表示,如果将参与竞标的两个团队组成人员的材料拿出来公开,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

  王洋表示,他们在申述材料中也专门把两个团队的组成人员进行了比较(见附表)。在组成中南大学团队的9个单位中,大多是医院和纳米材料研究机构,没有著名的药物研究机构,只有石药集团在从事新药研发与药品生产。王洋说,这样的组成恐怕难以高标准地完成“863”新药研发任务。

  然而,该团队尽管进行了申诉,却没有得到正式的结果。葛颂表示,在申诉材料递交之后,科技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实际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而按照科技部网站上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问答”中第50个回答称,对于申诉,申诉、举报人可以由本人或者委托他人采用电话、信函、传真、面谈等方式,对“863”计划申报、立项、执行和验收中的问题,向
“863”计划专家委员会、联办、各领域办进行申诉和举报。申诉、举报应当实事求是,有具体事实。申诉、举报人应当使用真实姓名、工作单位、住址或提供其他联系方式,以便核查情况和回复处理结果。

  对于这些质疑,参加该项目评审的一位评委表示,现在的重大项目指南都很明确,但是到具体的评审过程,可以说各个层面都有一些问题。就当时竞标的团队来看,各有各的优势,只不过某个团队在某一个方向上比较强势。三个项目应该按照整体布局来考虑国家的资助,按照各个项目的需求来组建团队,即挑选适合这一方向上的人员来进行研究。

  这位评委也表示,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门户观念还是比较重,即便是评审专家的建议和推荐也不一定有用。“说实话,最不爱当评委!”

  “纳米门”风波

  王洋表示,作为战略性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863”计划的每一个项目都能牵扯到相关领域科学家的神经。这不仅仅是项目经费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还代表着项目承担人员的学术地位、产出水平等方面的度量。

  围绕这个重点项目,各方人士曾经在新语丝网站开展热烈讨论。这一事件也被称为“纳米门”。

  2007年8月24日,以学术打假而闻名的新语丝网站刊登了署名为“正义”的文章《2007年中国“863”计划纳米医药项目评审腐败黑幕》,称这三个项目在评审中存在明显运作不合理现象。文章还称,三个与纳米技术相关的项目均与张阳德有关。

  次日,署名“一个旁观者”的文章反驳称,“从两个团队的单位分布来看,这完全是纳米领域两大实力差不多的团队竞争而已。这明明是双方打架,打输了的一方利用新语丝平台报复,为什么还显得这么正气凛然?”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讨论行列,半数以上的讨论文章还提到了此次事件的一个争议性人物——张阳德。(详见《一份模糊的简历》,本期38页)

  一位参与投标但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表示:“如此重大的项目,如此多的钱,再牛的专家也很难在几天之内完全理解项目并作出判断,但十几个专家,一两天内决定几百个项目和几十亿资金,根本不是项目评审。中国真有那么多有实力的科学家来用好这些钱吗?国外主要是靠药厂自己投钱开发新药,自己的钱一定会用在刀刃上。在中国,国家的钱拿到就是自己的,所以有人会动用一切不正当手段拿钱……”(记者孙滔对本文亦有贡献)

  一份模糊的简历

  2008年12月15日,方舟子接受《科学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2007年中国
“863”计划纳米医药项目的评审的争论,他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关注,只是随着争论的增加,有人甚至要求撤稿,他才注意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对在新语丝上受到评论最多的焦点人物、中南大学教授和卫生部肝胆肠外科中心主任张阳德进行了查证。方舟子从张阳德的简历出发进行研究,结果让他很是惊诧。他说:“张阳德的学历、办刊、学术地位、经费等都有说不清的问题。”

  方舟子认为,在张阳德担任主任的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网站查到的英文个人履历(现已查不到)中,有颇多蹊跷之处。

  比如,其简历写到:1987~1991,Obtained PH. D., Biomedical
Engineering,U.S.A.

  这意味着,1987年到1991年间,张阳德在美国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但没有按惯例注明是哪所美国大学。“在张阳德的中文简历中,从没有见到他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介绍。张主任能不能具体地说明一下他究竟是美国哪所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而在一份出处为中南大学人事处的张阳德简历中,则没有其获得博士学位一说。该简历中只提到,张阳德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分配在附属湘雅医院工作。

  张阳德担任的诸多国际兼职也让人疑惑。例如,在张阳德主编的《纳米科学》(Nanoscience)杂志上,标明杂志由美国纳米科技协会主办,张阳德除了任刊物主编,还是该协会的主席。然而,方舟子查证的结果是,该协会是一位名叫“Hongbo
Chen”的华人于2005年8月7日在华盛顿州注册的组织。而张阳德以前有一个学生叫陈洪波,英文名正是Hongbo Chen。

  这份“国际刊物”的作者基本上是华人。2007年的第1期杂志上,共有10篇论文,有两篇署有张阳德的名字,分别是第一、第二作者。

  对于该杂志的外国编委等,方舟子也进行了一番查询:“相当一部分人很难查到本人的具体资料,查询到的所有网页都是指向他们这个刊物。有一些人是外科医生,搞内窥镜的。还有一个是搞IT的,但没有一个是搞纳米的。”

  方舟子说,在美国,结社是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注册一个名头听起来很响的组织,哪怕注册“世界纳米科技协会”、“宇宙纳米科技协会”并自任主席都没人管,只要该名称还没有人用过。同样,出版也是自由的,要登记一个“英文国际刊物”,只要向国会图书馆填一个申请表,要一个刊号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张阳德是不是真的登记了,也许是吧。”方舟子说,“这个杂志登记在美国,实际上是挂在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的,然后号称是国际刊物。”

  至于张阳德简历所称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当过访问教授,方舟子表示,NIH
没有访问教授这个职务,因为那里不是一个大学,研究所只有访问学者。对于张阳德自称承担的一个NIH项目“Program of NIH,
U.S.A.: Sequencing research of 1 Kb DNA compounded by heat
circulation
method”,方舟子则认为,这个项目名称的英文不通,美国人应该是看不懂的,“我是中国人,能猜出它的意思是‘热循环法合成1kb
DNA的测序研究’,不过还是看不明白。”

  在NIH资助项目的数据库中,方舟子未能查到这个课题或类似课题,也没有查到张阳德曾经承担过某个NIH项目。

  对于方舟子的这些质疑,《科学新闻》记者试图联系张阳德加以求证,但没有得到回应。

  方舟子:中美科研项目管理差异

  美国没有类似科技部这样的机构,目前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主要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和能源部这些机构提供的,其中运作方式与中国科技部比较接近的是能源部。能源部在美国常受科学界批评,被认为在资金发放、管理等方面过于官僚。

  美国一直有人在提议成立科技部,以便更好地协调各个科研部门,优化政府科研资金的管理,避免项目重复。在1995年众议院还为此举行过听证会。但是,美国科技部即使成立,也只是在名称上与中国科技部相同,在实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中国科技部是从计划经济演变而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认为基础科研也是可以计划的,同时,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掌握科研资金发放的官员对于科研项目的具体专业知识则有所欠缺。由这样的官员负责立项和发放资金,在计划经济时代,其弊端是一旦官员指挥有误,就会浪费科研资金;而在目前的状况下,则可能造成项目资金管理上存在漏洞,对于正常科研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中国科学界的口碑比较好,它采取的是美国科研基金的发放方式,不是像科技部那样,由官员立项再找人来做项目,而是由科研人员自己立项目、提出资金申请,申请报告由同行评议、打分,再决定是否立项。这种申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外行评内行”的问题,而且也比较适应科研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符合科研的规律。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经费非常有限,比科技部掌握的经费少得多,只能资助一些小项目。

  所以,在归属科技部主管的科研项目上,其运作方式必须更加科学,项目的立项、评审、经费等环节应该更加合理,避免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张小宁:产业化瓶颈待破

  清华大学医学院张小宁副研究员接受《科学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纳米生物医药科学在2000年左右真正得到重视和积极发展,毕竟这是一个和民生有密切关联的领域。然而,历经多年的努力,该领域在成果转化应用的产业化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制约。

  两个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纳米生物医药研发随着其研究的成果逐渐转化为产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已经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地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和支持这个领域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制药业巨头对于新药的研发力度相当大。美国制药业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
年研究开发费用几乎就要增加一倍。美国纳米生物医药科学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现在的前沿水平。在美国,其制药业上市的十几个新药,已经抢先占领了产业的前沿,占据了纳米生物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在中国,纳米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学科水平。从学科发展来看,2000年以前热炒纳米概念,很多产品动不动就挂一个纳米的概念,使得民众对纳米技术产生了反感。而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重视纳米生物医药科学的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包括“863”计划、“973”计划等都有这方面的大项目,表明从国家层面的发展意识已经与国际接轨。这时候,对于纳米技术的研究才真正回到了理性的轨道上来,其整体水平在跟进,局部也有创新,但还是与先进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产业化的综合配套管理机制。在美国,制药业从研发到中试和生产,都有很完善的配套机制,能够把研发、销售、反馈等各个环节协调起来,利益分配合理,使得科学家能够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之中。但是,在中国,由于一些企业的短视,造成了科学家研发的成果要么以过低的价格出售,要么最终市场化以后被合作企业搁置一边,这些都损害了科学家投入研发的积极性。

  注重整合

  中国医药企业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以战略眼光来投入研发,成为新药研发的主体,这样中国的纳米生物医药的发展才能进入到与世界接轨的阶段。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正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多数医药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这一功能,从而成为纳米生物医药发展的瓶颈。

  怎么办呢?办法是,要把国家支持、企业投入、科学家研发团体和个人三者整合起来,各尽其责,各尽所能,最终集聚起来,形成合理的纳米生物医药的产业链。

  在国家支持的纳米生物医药重大项目方面,评审时可以请国外的一些华人专家参与,这样更有利于项目的先进性和评审的公正性。

  在重大项目的研究中,建议加强首席科学家问责制度的建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项目不能结题的,但是,结题的项目究竟有没有产生真正的成果,这些成果能不能实际转化应用等问题都没有相应的追问。

  在企业方面,实际上应该把所谓的公关、广告等大笔资金真正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上,加强产学研和技术创新意识的思想转变。

  在科学家方面,现有的技术储备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如何把各个研究方向的力量聚合起来是关键。

 



【抄袭示众】中国农业大学段勇抄袭方舟子

1 02 2009年

方舟子按: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师段勇著《自组织生命哲学》一书“第7章幸存哲学”全盘照抄方舟子《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多字。虽然有一个地方注明了出处,但是不等于就可以不用自己的语言做恰当的改写,逐字照抄,连特定的表述都搬过去,否则写书就太容易了,那基本书照抄、拼凑,再写个出处就行了嘛。还有两个地方则连出处都不注明。对比如下:

 

方文:

  当亚里斯多德以超凡的博学审思考察世界万物时,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是由于有灵魂:植物有营养灵魂,动物有感觉灵魂,而只有人类才有理性灵魂。在西方渡过了蒙昧的中世纪,重新发现古希腊的经典著作之后,亚里斯多德对生命的看法,就象他的其他教导,被捧为真理。到了十七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挑战亚里斯多德的教导。笛卡尔的挑战,表面上看来乃是出于神学的理由:灵魂是不灭的,如果动、植物也有灵魂,意味着它们在死后也将上天堂,而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笛卡尔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而其他生物是没有灵魂的。那么,它们是什么呢?是自动运转的机器。这种结论,实际上是时代的产物。这时候的西方,正进入所谓“科学革命”时代,时钟之类的自动机器代表着此时的最高技术成就。笛卡尔的论断,正是这个正在兴起的机械世界的反映。因此,笛卡尔的机械主义风靡一时,并且在无神论兴起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当时的无神论者看来,既然并不存在不灭的灵魂,人和动物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也是机器。这种极端的机械主义,在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 1709-1751)在1749年出版《人是机器》一书时,达到了顶峰。

 

段文: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灵魂:植物有营养灵魂,动物有感觉灵魂,而只有人类才有理性灵魂。在西方度过了蒙昧的中世纪,重新发现古希腊的经典著作之后,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的看法,就像他的其他教导一样被奉为真理。

  到了17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笛卡尔的挑战,表面上看来乃是出于神学的理由:灵魂是不灭的,如果动植物也有灵魂,意味着它们在死后也将上天堂,而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笛卡尔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而其他生物是没有灵魂的。那么,生物是什么呢?笛卡尔认为是自动运转的机器。迪卡尔的机械主义风靡一时,并且在无神论兴起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当时的无神论者看来,既然并不存在不灭的灵魂,人和动物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也是机器。这种极端的机械主义,在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49年出版《人是机器》一书时达到了顶峰。

 

方文:

  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机械主义便被更为精致的物理主义所取代。生命不再被当成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更为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动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反应过程。物理主义者相信,用生物体内的原子运动、力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可以解释一切的生命现象。

 

段文:

  在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机械主义便被更为精致的物理主义所取代。生命不再被当成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更为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动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反应过程。物理主义者相信,用生物体内的原子运动、力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可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

 

方文:

   
生理学家们较多地受到机械主义、物理主义的影响,而对于那些亲身观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奇妙的博物学家来说,将生命和非生命混为一谈,是难以忍受的。事实上,在《人是机器》一书发表的第二年,在伦敦就有人匿名发表了《人不是机器》与之针锋相对。起初,这种对抗只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随着物理主义对生物学的研究在十九世纪开花结果,博物学家们也被迫去寻找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观念,这样,就有了所谓“活力主义”。活力主义者承认物理、化学作用可以部分地解释生命现象,但是,生命还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或力。活力主义一开始就是以对抗机械主义、物理主义的形式出现的,在活力主义者当中,具体见解多种多样。有的认为生命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被称为“原生质”,细胞质就被认为是由原生质组成的。由于原生质被认为有一种特殊的“胶质态”,甚至有一门新的学科,“胶质化学”,被创立起来专门研究这种状态。有的认为生命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不遵循物理定律的力,被称为“活力”。更有人认为生物具有灵力、意志力。许多的活力主义者同时也是目的论者,相信生命是为了某种确定的目的而存在。

 

段文:

  生理学家们较多地受到机械主义、物理主义的影响,而对于那些亲身观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奇妙的博物学家来说,将生命和非生命混为一谈,是难以忍受的。在《人是机器》一书发表的第二年,在伦敦就有人匿名发表了《人不是机器》与之针锋相对。起初,这种对抗只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随着物理主义者对生物学的研究在19世纪开花结果,博物学家们也被迫去寻找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观念,这样,就有了所谓活力主义。认为生命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不遵循物理定律的力,被称为活力。更有人认为,生物具有灵力、意志力。许多活力主义者同时也是目的论者,相信生命是为了某种确定的目的而存在。

 

方文: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活力主义不可避免地衰落了。细胞质被发现是由细胞器、大分子、膜等多种组分组成的,并不存在一种特殊的原生质,所谓的胶质态可以用生物化学解释,“原生质”一词和“胶质化学”一起消失了。以前被认为存在“活力”的“神秘”现象,逐渐地都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的反应加以解释,“活力”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终被证实和广泛接受,也终结了与活力主义息息相关的目的论。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活力主义已在生物学界被完全抛弃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活力主义已在生物学家们当中失去市场之后,却有一批物理学家试图复活活力主义,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和薛定谔。他们认为在生物体中存在着特殊的未知的物理定律,只在生物体中起作用。

 

段文: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活力主义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以前被认为存在活力的神秘现象,逐渐地都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的反应加以解释,活力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终被证实和广泛接受,也终结了与活力主义息息相关的目的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活力主义已在生物学家们当中失去市场之后,却有一批物理学家试图复活活力主义,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和薛定谔。他们认为在生物体中存在着特殊的未知的物理定律,只在生物体中起作用。

 

方文:

   
从机械主义、物理主义到物理-化学主义,一脉相承,实际上都属于同一个哲学阵营:还原主义。它相信,某一层次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分析较低一级的各个组分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而得到解释。这实际上是现代科学的一个传统:用物理作用解释化学现象,用化学作用解释生命现象,用生物作用解释心理现象,用心理作用解释社会现象。

   
活力主义所试图对抗的,正是这种还原主义的传统。在活力主义消亡之后,又出现了整体主义或机体主义对抗还原主义。整体主义者承认生命中不存在违背物理、化学原理的现象。但是,他们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当各个组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时,即出现了新的性质,而这种性质,无法通过分析各个组分的性质和相互反应推导出来。因此,生物体做为一个整体时,就存在不可能用物理、化学作用来解释的新现象。

 

段文:

  从机械主义、物理主义到物理-化学主义,一脉相承,实际上都属于同一个哲学阵营:还原主义。它相信,某一层次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分析低一级的各个组分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而得到解释。这实际上是现代科学的通用方法:用物理作用解释化学现象,用化学作用解释生命现象,用生物作用解释心理现象,用心理作用解释社会现象。活力主义所试图对抗的,正是这种还原主义的传统。在活力主义消亡之后,又出现了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对抗还原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当各个组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时就出现了新的性质,而这种性质无法通过分析各个组分的性质和相互反应推导出来。因此,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时,就存在不可能用物理、化学作用来解释的新现象。

 

方文:

  生物学的发展史已一再告诉我们,许许多多曾经被认为无法还原、分析的整体现象,以后都一一被还原、分析。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发育生物学的最新成果,给了整体主义最为致命的一击。

 

段文:

  生物学的发展史已一再告诉我们,许许多多曾经被认为无法还原、分析的整体现象,以后都一一被还原、分析。发育生物学的最新成果,给了整体主义最为致命的一击。(方舟子.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46-148.)

 

方文:

  当整体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史末资( Jan Christian Smuts,
1870-1950)首次提出来代替活力主义的时候,只是做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出现的,并不具有科学意义。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
1901-1972)在四十年代创立一般系统论,代表着试图将整体主义改造成科学工具的最初努力。近年来开始崭露头角的盖娅假说(The
Gaia Hypothesis),则是反抗还原主义的最新的几近绝望的挣扎。

 

段文:

  当整体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由史末资(Jan Christian
Smuts,1870-1950)首次提出来代替活力主义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出现的,并不具有科学意义。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一般系统论,代表着试图将整体主义改造成科学工具的最初努力。近年来开始崭露头角的盖娅假说(The
Gaia Hypothesis),则是反抗还原主义的最新的几近绝望的挣扎。

 

方文:

  但是在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维因-爱德华兹(Vero Copner Wynne-Edwards,
1906-1997)认为自然选择也可以对集体进行选择,“集体选择”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它们是为了集体(特别是物种)的利益而牺牲了个体利益。但是许多进化生物学家怀疑集体选择是否能够发生。他们坚持达尔文的观点,认为自然选择只是对个体而不是群体做出选择。如果个体只是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和后代的利益,就会被集体中的自私自利者坐享其成,这种纯粹利他的个体的后代要么也变成自私自利者,要么就被淘汰,因此利他行为为自然选择所不容。抨击集体选择学说最有力的是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斯(George
C. Williams,
1926-),他在1966年出版的《适应性与自然选择》一书给了“集体选择”学说致命的一击。威廉斯进而指出,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真正目标,自然选择是经由基因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这个“基因选择”学说后来被英国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41-)形象地称为“自私的基因”,成功地进行了普及而广为人知。

 

段文:

  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维因-爱德华兹认为自然选择也可以对集体进行选择,“集体选择”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他们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了个体利益。但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斯1966年出版的《适应性与自然选择》一书给了“集体选择”学说致命的一击。他认为个体如果只是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和后代的利益,就会被集体中的自私自利者坐享其成,这种纯粹利他的个体的后代要么也变成自私自利者,要么就被淘汰,因此利他行为为自然选择所不容。这个“基因选择”学说后来被英国动物学家道金斯形象地称为自私的基因,成功地进行了普及而广为人知。

 

方文:

  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W.D.Hamilton,
1936-2000)把达尔文、荷尔登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加以改进,提出了“亲属选择”的概念:一个个体能够通过帮助亲属的繁殖而影响自然选择的结果。亲属选择概念被成功地应用于破解社会性昆虫的利他行为之谜。蚂蚁等社会性的昆虫有一套独特的遗传系统:受精卵发育成雌蚁(新蚁后和工蚁),未受精的卵则发育成雄蚁。因此雌蚁的基因组一半来自蚁后,一半来自蚁王,而雄蚁只有来自蚁后的那一半,基因组是雌蚁的一半。在遗传学上,雄蚁属单倍体,雌蚁属双倍体。蚁王当然也是单倍体,它的精子不必象卵子那样要经过减数分裂(即把二倍体变成单倍体)丢掉一半基因,而是把全部的基因都传给了雌蚁。因此,对于雌蚁来说,她们的基因来自蚁后的那一半最可能有二分之一相同,但是来自蚁王的那一半则是完全相同的,姐妹们彼此之间的遗传关系不是象人那样只有二分之一,而是四分之三。如果她们生儿育女,与儿女的遗传关系不过二分之一,还不如姐妹们亲。这样,对于工蚁来说,与其生儿育女,不如一心一意照顾蚁后让她生产更多的姐妹,那样更有利于保存自己基因。

 

段文:

  后来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了“亲属选择”的概念:一个个体能够通过帮助亲属的繁殖而影响自然选择的结果。蚂蚁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蚁(包括新蚁后和工蚁),未受精的卵则发育成雄蚁。因此雌蚁的基因组一半来自蚁后,一半来自蚁王,而雄蚁只有来自蚁后的那一半,基因组是雌蚁的一半。在遗传学上,雄蚁属单倍体,雌蚁属双倍体。蚁王当然也是单倍体,它的精子不必像卵子那样要经过减数分裂丢掉一半基因,而是把全部的基因都传给了雌蚁。因此,对于雌蚁来说,它们的基因来自蚁后的那一半最可能有二分之一相同,但是来自蚁王的那一半则是完全相同的,姐妹们彼此之间的遗传关系不是像人那样只有二分之一,而是四分之三。如果它们生儿育女,与儿女的遗传关系不过二分之一,还不如姐妹们亲。这样,对于工蚁来说,与其生儿育女,不如一心一意照顾蚁后让它生产更多的姐妹,那样更有利于保存自己的基因。

 



评“一个老植物学家对干细胞研究的忠告”

30 01 2009年

【方舟子按:崔克明就是那位因为人员聘用问题与饶毅院长在博客上发生争执、争到《自然》上去的北京大学生物系老教授。看了这位“老植物学家”的“忠告”,发现北大生物系老教授的专业水平比我想像的还要低得多。稍微有点生物学知识的人,都会对“生命科学家”、美宝国际集团老板徐荣祥号称“克隆了全部人体器官”的广告嗤之以鼻。这位生物系教授居然会把徐的伪科学广告当成“有道理的理论”反复引用,表明他不具有必备的生物学知识,也缺乏基本科学素养,没有明辨生物学常识性问题真伪的能力,让这种人担任生物系教授,纯属误人子弟,他及其徒子徒孙都应该直接辞退,没什么可争的。】

 

  崔克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73

  一个老植物学家对干细胞研究的忠告

  (前面的垃圾删除)

  我们知道,动物里的克隆还离不开卵细胞质(Wilmut et al
1997,)(关于细胞质遗传,植物里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可能动物里的相关研究也远不及),而且胚胎发育的大部分过程还要移植到相应动物的子宫中才能完成,也就是说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完全在离体条件下完成。作为常识我们也知道,动物器官(心、肝、肺、肾、脾、胃、肠等)的发育过程和工作环境都是处于体内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因此即使能将相应器官中没有超过细胞分化临界期的细胞取出来,在培养条件下诱导其脱分化到相应器官干细胞的分化阶段(如心干细胞、胃干细胞……),要诱导其再分化发育成可在医学上应用的成熟器官,其发育条件模拟的难度可能不亚于胚胎培养,总不能像克隆胚那样移植到体内相应部位培养长大。只有动物降生后皮肤生长发育的环境与植物相似(一个开放的环境),烧伤治疗中创造合适条件,其再生过程也有点像树木的剥皮再生,先由创伤部位没有超过分化临界期的细胞脱分化成皮肤干细胞进而再分化为皮肤细胞(徐荣祥,萧摩
2006),美宝国际集团公告所说的断指再生(2009)也是符合这一理论的。由此可见,徐荣祥大夫所说的原位再生是有道理的,符合我们的细胞分化阶段性理论和位置效应理论的,但需要严格的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发表出来。但这确实是治疗再生医学研究的一条可行之路。我觉得当前动物干细胞的研究(植物的相关研究也一样)重点应放在细胞分化临界期的特征和标记,以及诱导这些细胞脱分化、再分化和转分化的条件,进一步是器官再生及再生器官发育条件的研究。这里可能需要按照中医把人体看作整体来研究,而不能看作一个个孤立器官的简单加成。

  参考文献

  美宝国际集团. 人体再生科学一号公告:断指二次再生成功. 见www.mebo.com,2009
  徐荣祥,萧摩. 烧伤皮肤再生疗法与创面愈合的机制.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O06,15:25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