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履历要付出代价

31 07 2010年

    1902年,牛津大学校友、在南非经营钻石矿业发了财的罗德斯(Cecil Rhodes)留下遗嘱设立罗德斯奖学金,每年资助数十名来自美国、德国和大英国协的大学毕业生到牛津大学继续学习两、三年。它是最早的、也是最有声望的国际奖学金,其获得者称为“罗德斯学者”,号称离开牛津后什么工作都可以得到。比尔·克林顿也是罗德斯学者,在竞选总统时,其简历也不忘提到这个荣誉,以说明他从小就很聪明。

    最近有一个“罗德斯学者”遇到了麻烦,麻烦在于他并没有获得罗德斯奖学金。美国杜克大学副教授、癌症研究者安尼尔·波蒂(Anil Potti)在递交美国国家卫生院和美国癌症学会的资金申请报告中,在其简历里写着自己在澳大利亚读书时曾经获得罗德斯奖学金,但是有的写的是1995年获得,有的写的是1996年获得,还有的则没有写获得过该奖学金。这种自相矛盾引起了《癌症通讯》的怀疑,他们的调查发现,在罗德斯奖学金获得者名单中并没有他的名字。波蒂回应说,他曾经获得罗德斯奖学金的提名。然后就不愿再回答任何问题。

    《癌症通讯》报道这一发现后,杜克大学校方立即让波蒂离职接受调查。美国癌症学会冻结了已授予波蒂的一大笔科研资助。随后,波蒂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遭到质疑,由波蒂领导的三项临床试验也被停止了。这还没完。在申请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的报告中提供虚假履历属于犯罪行为,波蒂有可能因此被起诉。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不就是在履历中虚构了一个年轻时获得的荣誉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波蒂能当上美国名牌大学的副教授,获得多项科研资助,其能力已得到了证明,管他年轻时有没有得过罗德斯奖学金啊?就算没有得过,也是获得过提名的,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嘛。《癌症通讯》对此揪住不放,是不是在炒作啊?那些质疑波蒂的人是不是忌妒他啊?

    但是美国人显然不这么看。一个人如果连履历都敢捏造,还有什么不敢捏造?这说明其诚信有问题,他所做的其他事情的真实性也都要打个问号,能力再强也没有用。

    我不知道波蒂为何要在其履历中说自己是罗德斯学者,这种年轻时的荣誉对他获得科研资助并不会有帮助。他敢在履历中撒这个很容易戳穿的谎,是因为他知道资金评审人员不会去调查申请者的履历。如果不是《癌症通讯》多事,也就混过去了。

    在美国社会,特别是在科学界,都倾向于信任他人。因此如果有人作假的话,很容易得逞。但是却很少敢于作假。并不是由于美国人天生就更有道德,而是由于这种相互信任是建立在对不诚信行为的严厉打击基础之上的。一旦有人对不起这种信任,从此人们就很难再相信他,让他无法再在圈子里混下去,甚至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波蒂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不会有多少人在乎。比他的履历捏造得更离谱、获益更大的有的是,也没见这些人因此付出了什么代价,都过得好好的。虽然在现在呼吁诚信已成了时髦,但是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对造假者不敢或不愿进行打击,势必会刺激造假,提倡诚信当然也就只是一句空话。

2010.7.27.

(《新华每日电讯》2010.7.30)


操作

文章信息

一篇回复 to “捏造履历要付出代价”

22 09 2010年
brucey (20:52:55) :

这是多元文化和一元文化的差异,他们头上没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是多个人种性格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都是被洗脑和控制的民族.没办法.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