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论文造假背后
29 01 2010年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0-01/27/content_12884750.htm
节目导视:
两名大学讲师疯狂炮制70篇“造假”论文被曝光(同期声:有种失去理智一样的,练气功练得有点走火入魔一样的);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根源何在(同期声:整个价值观完全发生移位和扭曲)。
敬请关注《新华视点》--《“疯狂”论文造假背后》。
【演播室主持人】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您好,我是董千齐,今天我们关注的话题是江西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学术造假事件。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70篇论文,井冈山大学钟华和刘涛两位年轻老师的“科研成果”曾让同事望尘莫及。直到前不久他们的造假行为被揭穿,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过是学术界的又一大丑闻。
【解说】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发表声明,认为江西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从2006年到2008年在这一刊物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销的决定。如此大规模地论文造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副校长 曾建平:
立即成立了相关的调查小组,从学院、学科层面开始调查,然后学校也有一个调查小组,学院和学校两级层面的调查小组开展工作。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方小牛:
我们错误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呢,他是真正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这种真实的数据,论文也是真实的;第二种呢,就是他有意伪造的一些数据;第三种呢,就是说由于实验不严谨、记录不完善,可能无意当中产生的一些错误,导致的结果也是错误,大概分这么三种情况。
【解说】经过将近10天的调查,调查组得出结论,钟华和刘涛二人的“涉假”论文属于三种情况中最坏的一种,即有意伪造数据。也就是说,70篇登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根本没有通过实验室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而是篡改和伪造实验数据拼凑而成。那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些造假论文是怎样被大量炮制出来的呢?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方小牛:
因为这个杂志它是一个网络版,容量大,因为它是一个网络版呢,发表周期也快,这是一个。另外一点呢这个《晶体学报》上的文章,它不是一种full paper,它是一种结构报告,只要数据准确,数据完整,并且能够通过系统的一套严格的自检程序的检查和审稿人的审稿,所以发表周期快,所以理论上来说他在一两年内做这么几十篇的文章还是可信的。
【解说】2009年12月28日,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对钟华、刘涛作出“撤销造假学术成果、追回奖金、解聘专业技术职务、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等”严厉处罚。然而,事情并没有随着两位老师被逐出校门而划上句号。人们普通的疑问是,作为这样一所并不知名的普通高校里的大学讲师,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呢?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东林:
所有在研究机构、在大学工作的老师,都有一种压力,这个压力是什么呢?它每年都要对这个老师进行考评。你到了年终的时候要填很多的表格,你今年完成了多少课题,你发表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著作等等等等,而且这些东西是通过指标固定下来的。
【解说】对压力一说,井冈山大学校予以否定。校方认为,2007年井冈山大学从原先的学院扩建为大学,学校本身并没有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况且钟华、刘涛均为普通讲师,考核任务也不重。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副校长 曾建平:
(考核方面)讲师是320个标准课时,科研工作分的话是1分。这1分的话是什么概念,就是在学校规定的最低档次D类刊物上面就可以完成,只要一篇(论文)就可以完成。
【解说】对于他们疯狂造假的原因,校方归结为个人原因。记者试图多次联系钟华和刘涛本人,但都没能联系上。
【实况】记者拨打电话,忙音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方小牛:
有种失去理智一样的,练气功练得有点走火入魔一样的。
【解说】尽管校方否认教师有考核压力,但记者注意到,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中规定,凡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同时附加奖励1000元。SCI为“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是美国科学家创建的一个科学论文资料数据库,而钟华和刘涛发表造假论文的《晶体学报》,恰恰就属于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
【同期】电话采访著名学术打假人 方舟子:
以前还排过名次的,就是各个学校SCI论文的排名榜,哪个学校是第一,或者哪个老师是SCI论文的冠军。这就是学校它本身有这种的需求,能够表示出自己做出了很大的政绩。所以为了刺激老师尽量多地发表论文,就制定出奖励的政策。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东林:
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在这就是我们的管理方式。
【解说】更为荒唐的是,当学术论文已不单纯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而变为换取金钱的砝码,打着“论文”旗号的人情交易也上演了。在这起造假事件中,29篇以刘涛为第一作者的文章竟然全部是钟华代写的。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工学院院长 肖冠云:
起因是他们两个人的爱人是同乡,他们两家交往比较多一些。从主观上呢他(刘涛)当时是希望他(钟华)帮忙写个一两篇就行,但是到2008年大概3月份左右,钟华就把28(29)篇以刘涛的名义发表的论文的复印件,就交给了刘涛。
【解说】就这样,工学院的讲师刘涛发表了和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20多篇化学领域的论文。而在以刘涛的名义发表的部分文章中,还署有第二、第三作者的名字。
【同期】江西井冈山大学工学院院长 肖冠云:
他是在发表之前呢,钟华问刘涛,他说你要不要再挂什么第二或者第三作者,刘涛他就想当然地觉得哪几个人是他同学啦,或者关系好一点啊,他就擅自做主张,把人家的名字挂上去,一直到论文出来以后呢,人家本人都不知道。
【解说】在井冈山大学的宣传网页上,至今还赫然写着学校已有多少篇论文入选SCI等国际学术刊物。而这种以论文为考核、奖励导向的量化考评机制在其他高校也并不少见。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东林:
这种制度带来的个体价值观的崩溃,整个价值观完全发生移位和扭曲,因为你有这样的制度导向,急功近利,功利心的导向,导致了价值观的偏离。也就是说,我文章写得多,第一可以评职称,我可以不断地评职称;第二我可以获得名望,因为还有什么学者,什么千百万人才工程等等等等,而且所有的这些称号都和利结合起来了,名和利紧密结合在一块。
【同期】江西省政协委员民革江西省委会秘书长 许小欢:
一个是从道德层面上面,另一个还要从法律层面,现在我们有知识产权法,依据法律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应该立法,发现造假的应该从法律层面追究责任。
【演播室主持人】井冈山大学教师论文造假事件不是第一起,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起。当沉重的科研压力遇到形同虚设的监管网络,当学术的良知和尊严让位于世俗的功名和利禄,无论是高校还是其他科研机构,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名利场。正如这些专家所说,只有量化考评的科研体制彻底改变,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才有望消除。好,感谢收看本期《新华视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