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上的专业伪科普

7 06 2009年

科学松鼠会曾经炒作自己是中国开天辟地第一家由科学专业人士组成,只科普本专业的知识的店铺,所以既有爱心又值得信赖。我以前指出过,其实他们的成员大部分很难称得上是科学专业人士,所写的内容也并不局限于其专业。当然,并没有规定说科普只能由科学专业人士来写,也并不是说只能写自己的专业。只要能确保知识基本准确,谁愿意写,写什么内容,都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写起本专业的科普,却硬伤累累,那就不仅可笑,而且容易误导读者。在我非常有限的阅读中,科学松鼠会的这些“专业科普”,很少有没有硬伤的。有的从头错到尾,惨不忍睹。比如一位笔名叫“DNA”的成员写的《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一文。其作者简介称:“生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大农村的博士后一枚,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联系方式: jingliudna@gmail.com”,有这样的专业背景,指导男人如何生殖后代,那是专业得不能再专业了。那么他是如何指导的呢?请看:

“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生下一个孩子,他或许很自然的认为这个孩子有50%的基因是来自于他。但事实上,男人传给后代的基因要比女人少一点点。携带 23条染色体的精子与同样有着23条染色体的卵子相遇,融合形成有完整基因组的受精卵。但在卵子的细胞质中有一种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它有着自己单独的一套基因。线粒体是给细胞提供能量的发动机,是生命动力的来源,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寿命长短、衰老快慢、体力大小和精力多少。虽然精子也有一些线粒体,但是在拼命游向卵子的过程中消耗了绝大部分能量,大部分线粒体破碎,最后侥幸残存下来的线粒体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有的人一天工作5个小时就疲惫不堪,有的人每周工作60个小时却依然精力充沛;有的人不到40岁就老态横秋,有的人60岁还是神采奕奕。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而他们的母亲又是从他们的姥姥那里继承来的。不管男人服不服气,这就是母系遗传。所以男人找老婆,相貌择优倒不一定符合基因择优,而应该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

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

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

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操作

文章信息

11篇回复 to “科学松鼠会上的专业伪科普”

7 06 2009年
Fe (12:02:17) :

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博士”,“教授”,“院士”连最基本的专业基础都打不好?

7 06 2009年
付强 (17:50:52) :

大学生教高中可以,高中生教初中就难了。初中生教小学就更是误人子弟了!

7 06 2009年
芸珜 (18:06:30) :

可惜植物和人不一样,不然三系法杂交就能证明是伪科学了,呵呵。

7 06 2009年
天空 (19:36:56) :

方老师,最近 看到一些文章说 得癌症 跟身体的 酸性体质,碱性体质 有关,但是 细看的话 都是一些 很片面的PH值 的内容,或者就是一些食谱之类的东西,希望方老师能帮我们更好的了解下 所谓的体质和身体PH值和健康还有癌症一些更加具体的关系。

7 06 2009年
文必正 (20:42:09) :

哦,能看出这样的硬伤当然是高人了.

7 06 2009年
walker (21:07:50) :

那啥。。。洗洗睡吧

7 06 2009年
准非医 (22:41:59) :

这个“DNA”也是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没有科学道理,那不是他所关心或擅长的。

8 06 2009年
︻┻┳═一★ (03:27:37) :

我是搞体育的,在多年的选材过程中的确出现了首先看其母亲多方因素的现象,是我因为统计的太少,还是博士更全面更接近实质?

8 06 2009年
木石 (03:55:36) :

该文标题“科学松鼠会上的专业伪科普”用得太大,无论是讨论染色体,还是蛋白质,这两个话题的科学结论都不能简单的应用到“选择女方配偶”之上,对染色体、基因或者蛋白质的研究对选择异性没多少指导意义,这完全是两门学科,选择不选择,这不仅仅取决于基因,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纯属屁话,科研从来不是这样来表达的。

8 06 2009年
话题门 (19:07:11) :

据说,这位DNA先生以前是看手相的,后来,改行挤牛奶了~

8 06 2009年
林泉散人 (21:56:17) :

那位“松鼠”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的线粒体基因变异狠小,一个男人要找到线粒体基因有差异的同民族女性不太容易。
正如方舟子先生所说,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大多都在核基因组,在男女之间变异概率差不多。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很小,总长16571bp,编码的基因总数37个(13种蛋白质,或“酶”,与能量代谢、电子传递有关;22种特殊的tRNA及2种rRNA基因),其中有些密码子不属于通用码。

不过,如果说后代中母亲的贡献大些还是有道理的。除了养育方面的贡献外,母亲贡献给女儿50%的基因,而对儿子,则是100%的X染色体(上面含有1463个基因)。父亲对儿子则贡献100%的Y染色体,但Y染色体上只有344个基因。
如果非要“精确”,那母亲比父亲多贡献给儿子1463-344=1119个基因。这个数字有点奇怪啊!呵呵!

因为母亲对子女的贡献比父亲大些,所以经受的选择与父亲有点不同。
与那些“多妻制”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女性在“性择”上所受到的压力略大于男性。这种性择上压力的差异,导致女性某些生存能力比男性差,如力量、奔跑速度、爆发力、野外方向感等,但比男性“漂亮”。
(人类属于“略微多妻制的哺乳动物”——E.Wilson,1977。如果排除溺婴等行为生态学原因,从遗传上看,性比接近1。如果非要“精确”,那么,人类“多妻”的理想值是1:1.025,也就是,每40个男人中,有一位有多个老婆。这样,两性 性择压力就均等了。不过,这种情况下的进化,两性外形或会趋于“中间”,男女的第二性征逐渐不明显。
但对大部分性比小于1 的动物来说,性择还有其他因素,一般来说是对雄性的压力大,因为雌性需要多付出比精子大得多的卵、怀孕期间的能量和物质损失、哺乳子女的损失等)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