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四川教授杨正林医学重大突破摘取科学奥斯卡”

6 01 2007年
【评】
   
这个杨“博士”欺负大家不读《科学》?《科学》杂志评出的二00六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虽然有一条是“黄斑变性患者的希望”,但是主要是关于美国一种治疗该病的新药的,顺便提及与该病有关的几项基因研究时,其中并没有介绍杨“博士”或其成果。杨“博士”从来没有得过博士学位,他是靠在重庆医学院获得的医学学士学位在美国冒充医学博士去做博士后研究的,回国却摇身一变成了博士,属于出口转内销的“博士”。杨“博士”虽然是一篇《科学》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但是这是他在犹他大学张康实验室做的研究,成果属于犹他大学。杨“博士”在犹他大学是个普通的“博士后”研究助理,不可能“负责管理一个二十多人、拥有四百多万美元研究经费的实验室”,负责管理这个实验室的是张康教授。
(方舟子)
 
他又是个骗子
1)89年毕业,医学士而已,但是号称MD
2) 在美国是postdoc,哪来的博士?他脸红不脸红?
3)做个research associate而已,把自己当张康,管20人?
4)科学突破是指有关的药,跟他无关。中国需要这样欺骗国人吗?
 
(guest123)
 
哪来的毅然
不过Utah 大学一全职冒牌博士(只有国产MD学位)后而已。
居然也敢脚踩两只船。居然也敢把自己吹上天。佩服。
 
(youtong)
 
海归博士疾病基因研究入围2006世界十大科学突破
2007年01月05日
中新社成都一月四日电
题:入围二00六世界十大科学突破 挑战人类疾病基因研究
——访杨正林博士
 
  中新社记者 杨杰
  中等个头,为人谦和,谈到所从事的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时,杨正林博士一脸自信。这位走在医学王国最前沿的青年才俊,凭借对人类老年黄斑变性(AMD)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入围《科学》杂志评出的二00六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

  记者见到杨正林时,他正和同事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省人民医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研究中心紧张地做着实验。杨正林告诉记者,他重点针对疾病基因进行研究,就是从解决疾病的根本途径入手,寻找真正的致病原因。从分子水平来阐明导致发生疾病的机制,从预防上下功夫,为彻底治愈疾病提供有利的依据。

  今年四十岁的杨正林,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开始投入到分子遗传学这个相当前沿的领域。二
000年前往美国,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克利夫兰临床医院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业后,在美国犹他大学任高级研究员。二00四年他毅然回国。

  杨正林出生于邛崃市一户农家,从小吃苦耐劳。在美期间,为了掌握最先进的疾病基因研究方法,他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和住处之间,过着简单枯燥的生活。导师张康教授评价道:“为了一个实验,他可以不吃不睡,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采集对分子遗传学实验十分重要的家系血液标本,杨正林经常深入偏僻山区,耐心地劝导病患。

  杨正林有一颗热爱家乡、报效乡梓的拳拳之心。经过在美深造,杨正林以其取得的突出成就,赢得了美国贝克曼公司、克利夫兰临床医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和高校的青睐,纷纷以优越的待遇和研究条件吸引杨正林加盟。杨正林说,“我的根在四川”,婉言谢绝。二00四年杨回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后,该院投入上千万元组建人类分子遗传中心,由杨正林任主任,为他搭建起事业腾飞的平台。

  艰辛的工作终有回报。在攻克人类疾病基因的征程中,杨正林先后在世界上首次参与定位了两个人类疾病基因,其中一个为第一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参与发现了六个人类疾病基因,其中三个为第一作者。发现的疾病基因被收录入世界权威的疾病基因网站,和眼科疾病基因网站,英国伦敦大学将其作为重要的疾病基因收集。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六十余篇论文,并获得多项殊荣和奖励。如美国视光学与眼科学会博士后奖、美国骑士基金奖;被评为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十大杰出青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去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最新成果,杨正林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将为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福音。他介绍,目前AMD已成为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全世界患病人数一千万,中国六十至六十九岁人群AMD患病率为百分之七点七七,七十岁以上可达百分之十五点三三。AMD分干性(非新生血管型)和湿性(新生血管型),中国人群高发病率的为湿性AMD。他和张康博士的最新研究,发现了湿性AMD新的疾病风险基因所在。这一成果为揭示AMD的发病机制及AMD的早期监测和辅助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可能提供AMD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杨博士表示,由于湿性AMD在亚裔华人中的发病率更高,同时致盲危害性远大于干性AMD,这一成果对于中国AMD防治以及系统防盲工程意义重大。同时,AMD是一种多基因疾病,这一成果对类似多基因疾病如糖尿病等的研究和治疗,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完)

四川教授杨正林医学重大突破摘取科学奥斯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6:00 四川新闻网
科技时代_四川教授杨正林医学重大突破摘取科学奥斯卡
杨正林在实验室进行脱氧核糖核酸分离
  当基因图谱上出现期盼多年的特征,意味着代表老年黄斑变性易感基因被发现。一时间,杨正林的实验室沸腾了,所有科学家都为这一突破性发现欢呼雀跃起来。正是凭借这一医学上的重大发现,四川省临检中心副主任杨正林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该成果和其他关于老年黄斑变性疾病的研究成果一起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上一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奖”第六名。

  1月4日,记者在省人民医院专访了杨正林教授。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全球科学研究的年终盘点,每逢岁末美国的《科学》杂志都会公布当年度全球十大科学进展,其影响力在自然科学界具有极高权威性,故有科学界的奥斯卡之称。杨正林的研究成果入选十大排名,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医学界历史上的创举。

  老人防盲迎来重大突破
  据介绍,老年性黄斑变性是目前我国老年人中四种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在七十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接近二成。以往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多以延缓视力进一步下降为目的,达不到有效控制疾病进程的要求。杨正林的研究成果是在基因水平破译老年性黄斑变性,这将可实现通过筛选易感基因高风险人群的早期干预,有可能从根本上预防并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据杨正林介绍,该研究成果已经申请了专利,正在进行实验室试点推广的检验阶段,在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手续后将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从而对防盲工程产生深远影响。

  据悉,此次被评为世界十大科学进展的第六项的成果还有一种外国药物,其原理与在基因水平破译老年性黄斑变性有很大不同,它也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药物。但是患者每月需花费1.6万元之多,一般患者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费用。杨正林告诉记者,在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致盲患者很多,而且多数在边远和贫困山区,因此依靠国外价格高昂的药物很不现实。目前,除了推广筛选易感基因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方法,杨正林下一步目标就是研发治疗性的药物,使价格能够让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据悉,新药研发已经开始,并在小白鼠实验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有望攻克癌症等顽疾
  杨正林告诉记者,自己对致病易感基因研究已经长达六年,他先后在世界上首次定位了六个人类疾病基因,其中三个为第一作者,同时在世界上首次克隆了四个人类疾病基因。老年黄斑变性易感基因的发现,是杨正林目前发表的最重要发现。“这项工作还将继续下去,和药物研发同时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杨正林透露说,目前自己还有两个已经发现的致病易感基因尚未向业界披露,将于最近在权威刊物上公布。

  寻找易感基因的实验方法并非杨正林教授创举,但此次科学成果的诞生是该方法的第一次成功运用。“当时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样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回忆起当初找到基因时杨正林仍然兴奋。杨正林告诉记者,之所以当时这么高兴,不仅是因为在老年黄斑变性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而是该实验方法的成功将开辟一条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和肿瘤的有效途径。据悉,这类同属于多基因疾病的研究在过去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此次成果无疑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开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道路。

  放弃高薪归国
  分子遗传学是个前沿的领域,杨正林的重点是针对疾病基因进行研究,从解决疾病的根本途径入手寻找真正的致病原因,从分子水平来阐明导致发生疾病的机制。2000年杨正林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后,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后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人类疾病基因和细菌耐药基因研究与应用技术。然而在优越的待遇和研究条件面前,杨正林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走出国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回来!”杨正林回国的时候已经负责管理一个二十多人、拥有四百多万美元研究经费的实验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般很难做到放弃这么好的研究条件。“正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有二十年以上的差距,我才更要回来报效祖国!”

  杨正林说,自己的工作需要到偏远的山区去收集大量的数据。而一个三代人同时失明的家庭,在出行时手扶前面一个人肩膀排成一串在小路上摸索的情景,让杨正林永远无法忘怀。“在中国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和美国有很大差距,一些人一旦失明就意味着生活将变得非常困苦,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

  目前,杨正林已组建了省医院人类分子遗传中心,医院为实验室的打造投入已超过千万。(记者
代朗)

(XYS20070106)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