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的“极高荣誉”

5 01 2009年

   
近日国内官方最高级别的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全部同时启动,大幅宣传“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工作”、“拳拳之心报祖国”的美国科学家施一公。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称施一公“获得过生物学界极高荣誉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我只知道诺贝尔奖、格拉夫奖、拉斯克奖、达尔文奖章寥寥几个,这个“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只在宣传施一公的文章中见到过。莫非是类似于施教授的毅然前辈陈章良得过的那个什么“侯赛因奖”,国内吹成“小诺贝尔奖”,国外就没几个人听说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于是就查了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奖。

   
“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的英文为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是1986年成立的蛋白质学会(The Protein
Society)在其年会上颁发的七个奖项之一。蛋白质学会是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盟(FASEB)下面的22个专业学会之一,这些学会一般都会颁发一些奖项表彰某个领域的研究者,比如历史比蛋白质学会悠久得多、也更为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就设有9个奖项。生物界类似的专业奖项起码也有几百个,这样的“极高荣誉”是不是太廉价了一点?

   
据蛋白质学会网站的介绍,“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由默克实验室赞助,每年发给在其独立研究生涯的早期阶段(通常不超过40岁)的一名科学家,表彰其对蛋白质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http://www.proteinsociety.org/pages/page03.htm)。从这个介绍看,在蛋白质学会颁发的七个奖项中,它是较不重要的一个,有鼓励年轻科学家的意思,重要性肯定比不过该学会表彰“在蛋白质研究方面做出最高水平的贡献”的The
Stein and Moore奖。如果连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也算得上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The Stein and
Moore奖岂不是极极高荣誉的奖?拉斯克奖岂不是极极极高荣誉的奖?诺贝尔奖岂不是极极极极高荣誉的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有施一公在节假日坚持上班,用显微镜看细胞培养盒的镜头。显微镜上还写着“1# YAN
Lab”,莫非是借用其弟子颜宁实验室的显微镜做表演?施副院长从科研人员变成演员了?

   
节目视频见:http://tv.sohu.com/20090103/n261544456.shtml

  生物学家施一公——拳拳之心报祖国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月3日播出

  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在个人科研事业最黄金的阶段,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工作。
  2008年的最后一天,刚刚把全家从美国接回北京的施一公,不顾劳累,又出现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20年前,施一公本科毕业后自费赴美留学。他先后在世界顶级的《科学》、《自然》和《细胞》三大杂志上发表25篇文章,获得过生物学界极高荣誉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在海外成绩卓著,施一公却一直有遗憾。

  施一公:在清华读本科的时候,清华有句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现在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其实在过去二十年当中,我也经常会惆怅,觉得那是在美国的时候,总是在想自己又损失了一年,自己又损失了一年,总能想到这个口号,

  2006年,清华大学邀请施一公在适当的时候回母校担当学科带头人,仅一天时间,他就做出了决定。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明:为他个人的发展考虑,我们也曾建议他是不是再奋斗几年,拿到美国科学院院士再回来,他对我说,还是希望能在自己最有创造力的年龄回来为祖国、为清华做些贡献。

  施一公谢绝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多次挽留,用两年时间逐步交接实验项目。同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筹建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合作。仅一年多时间,研究中心的年轻博士生已经在世界权威期刊发表了第一批成果。2008年底,施一公完成了国外实验室的交接,成为全职教授回到清华园。现在,在学校的操场上,经常会出现施一公长跑的身影,他开始用全部身心去实践20年前的理想: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XYS20090104)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