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4 12 2007年

有一个网名“亦明”的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经与我有过什么交情(我和他唯一的“交往”就是几年前他给新语丝投稿时,回复过一、两次简短的email,都是涉及到来稿的处理,一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二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以生物化学专家口气把核酸和蛋白质相提并论,一个不是营养素,一个是营养素,不是同一类东西。此人恼羞成怒,从此落下病根,没再来过稿),一篇又一篇地张贴《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的大字报,还有想看热闹的人,怕我不理睬他,拼命往我信箱里塞这些大字报。我当然还没有无聊到去满足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对塞到信箱里的这些垃圾看都懒得看,一删了之。今天见到有人在新语丝论坛转贴了亦明的最新大字报《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说是亦明露了大窃,就多看了一眼,才发现原来这位此前连“核酸”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的“方学家”,摇身一变又成了“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分子生物学”、“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科学论文多篇”,“我高出方舟子至少一个数量级”、“中文著作,曾被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博导在内的专家学者在专业论文中多次引用”的分子生物学家,要来揭露我如何受雇于美国转基因技术公司,昧着良心谎话连篇在中国推销转基因产品了。为了证明我是如何“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的,此人抓住我文章里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我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

亦明注意到新语丝曾经刊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士荣的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话:“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于是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马利筋叶片上的散布情况的论文,以为天底下只有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献,认定贾士荣说法必定来自这篇论文,但这篇论文中并无“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个亦明认为很奇怪的说法,也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只有4~5米处是每平方厘米8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于是亦明无视4~5米与5米的差别,认定必定是贾士荣英语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论文,连density这种初级英语单词都不懂,把原文中说的花粉密度当成了花粉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频率当成了1个花粉颗粒。在如此这般浮想联翩的揣测之后,亦明嘲笑说:

“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其实,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去读几篇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文献,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样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标”,那么只要在google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heavy一搜索,就会发现类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样的说法,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学、专业机构网站出现的,例如: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 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

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

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 8 meters (26 feet).

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转移的论文,与转基因玉米花粉是否会危害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毫无关系。

本来是不用理睬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不应该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写的文章,也会有相信谎话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别的“方学家”当成宝贝到处乱转,更可能被反转基因人士当成依据,以为贾研究员或我真是读不懂英文而编造假材料,所以就浪费时间澄清一下。下不为例。

附:

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

亦明

前面提到,方舟子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我这么说,并不仅仅因为他拉大旗做虎皮,冒充“主流科学界”的代言人;也不仅仅因为他瞪着眼睛说瞎话,骗人不眨眼——我这么说,还是因为这个美国博士的无知,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中略)

按道理讲,一个人做科普,他只需要把书本中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复述出来就可以了,因此,一个“科普作家”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和理解能力,他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很大。那么,为什么方舟子这个美国博士在对转基因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进行科普时,会频频出错呢?这当然与他自身的科学素养不足有关,也与他根本不是在真心搞科普有关。但还有一条就是,方舟子喜欢把道听途说来的、对自己的既定观点有利的东西,都自动地信以为真,然后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东西,再贩卖给被科普的对象。而由於他极端的无知,他在东抄西凑的过程中,根本分不清真假,辩不出对错,因此就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上面提到的方舟子误读侯美婉女士关于HGT的文字就是一例。下面再举一例。

在作于2006年3月17日的《误读“转基因”》 中,方舟子写道: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估计,草叶表面上转基因玉米花粉的数量达到每平方厘米150粒时,也不会对昆虫造成危害;而在田野中,草叶表面所沾的玉米花粉数量只有每平方厘米6到 78粒。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大斑蝶数量减少的原因,更可能是过度使用农药和破坏了它的生态环境。”

任何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对方舟子上面所说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这个陈述感到难以理解。花粉一般是通过气流来传播的,玉米的花粉粒之小,肉眼几乎难以看到,它会有多重呢?方舟子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和哪种植物的花粉比较的呢?再说,“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他到底根据的是谁的研究呢?当然,对於这些问题,方舟子是绝对不会主动告诉你答案的。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方舟子依靠网络成名,最后毁掉他的,也必然是网络。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贺院士的幸运是他生长在中国,所以他能够靠行骗一路爬到顶峰。贺院士的不幸是他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计算机鼠标,就象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能够把无论多么坚硬厚实的伪装刺破。”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主语换成“方舟子”,也一样适用。 2004年12月17日,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的头条是一个叫做贾士荣的人写的文章,题为《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文中写道: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事实上,这一实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因为试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且没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显然,方舟子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那段话,是抄自贾士荣上面的“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后面的文字。贾士荣何许人也?他是中国一位著名的转基因植物专家,并且和方舟子一样,也是拼命主张在中国全面推广转基因植物的人士。《南方周末》在一篇报道中说:“贾士荣则是多种身份的人,他是转基因科学家,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又是创世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董事,有商业利益。”(刘鉴强:《转基因稻米:13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可以想象,这位贾专家因此成了极少数得到方舟子青睐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之一。

那么,这位贾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的结论”又是来自何处呢?奇怪的是,尽管他把那个“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的文章来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他并没有说出他那“科学的结论”来自哪里。好在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鼠标可以代我们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原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2001年10月9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根据作者,他们作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有代表性的自然发生的花粉密度资料”,以便为那个大斑蝶试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 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链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因此,这篇文章肯定就是贾科学家的知识来源。

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数据,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个花粉粒。离玉米田越远,密度越低:在0米处,这个数字是63;1米处是35;2米处14;4-5米处是8。(见该文表2) 。笔者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想要找出贾科学家所说的那个“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的出处,但就是找不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细读那个“Table 2”,我才恍然大悟。这个表的标题是“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ollen density levels on milkweed leaves inside a cornfield and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ornfield edge”,所以表中给的主要数据是频度,在“4-5米”这一栏,第一个数据是“0.996”,意即在4-5米处采集的样本中, 99.6%花粉密度在0-100之间。显然,这个贾科学家没有读懂这个表格,把这个“0.996”理解为花粉的密度,并且把“0.996”四舍五入,从而得出了“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样的“科学的结论”。至於所谓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很可能是他把人家在摘要中所说的 “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 (average 170.6 grains per cm2) inside the cornfield and was progressively lower from the field edge outward, falling to 14.2 grains per cm2 at 2 m”的前四个单词(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读成了一个句子,“直译”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而实际上,这个density是指“密度”(单位面积中的花粉数量),并不是指重量。

方舟子曾说,“我以前一再强调,科普著作应该由专家撰写,因为只有专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并能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虚妄的“人体革命”》)。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实际上,PNAS在2004年5月18日又发表了另一篇关于玉米花粉传播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结论之一就是:bt转基因玉米花粉造成的基因流动可以远达31米,并且造成非转基因玉米中含有低到中等水平的bt内毒素。(We report that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up to 31 m from Bt maize caused low to moderate Bt toxin levels in kernels of non-Bt maize refuge plants. 见:PNAS 101,7526-7529。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101/20/7526)。这篇文章发表在贾科学家和方科普作家各自撰写的文章之前,并且免费向全世界公布全文。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操作

文章信息

9篇回复 to “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5 12 2007年
alpha000001 (01:09:57) :

原来不仅有人用官司来闹人,还有人用“学问”来折磨人。

5 12 2007年
(01:29:42) :

方老师你何必理亦明这种小人,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5 12 2007年
taicu (01:46:26) :

宝贵的时间偶尔也要浪费在娱乐上,比如理一下小人。:-)

5 12 2007年
melody (11:00:08) :

哈哈,楼上说的有理。娱乐一下,
今天同时看了一下徐荣祥的博克,感觉笑坏了。
也是娱乐一下。

5 12 2007年
老毛 (13:21:26) :

支持方舟子
亦明竟是牵强附会,完全是胡扯。他就是想通过痴心幻想来证明方舟子没有资格。但是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可是他怎么会对玉米花粉产生浓厚的兴趣,干嘛只对方舟子的这句话抓着不放
他怎么扯出来个贾士荣
我真的很怀疑他是用搜索引擎搜出来,只不过只会搜中文,不会搜英文。或者是选择些比较符合他立意的材料。

不过方舟子不出来解释,真的有的人可能会被他骗了

5 12 2007年
(13:39:11) :

请精神科的医生来给亦明分析一下,此人必有心理疾患!
不过,当今世界需要这些人跳出来,以供大家娱乐,否则生活枯燥了一点儿,周老虎也是如此。

5 12 2007年
西风独自凉 (14:57:12) :

哈哈
亦明这家伙很搞笑,有怨妇情结.该修理不修理也不对:))

5 12 2007年
rdy (20:14:37) :

方先生上当了!亦明们跟你纠緾的目的,就是想你批他。借着你的批评,他就沾上你的光,达到出名的目的了。所以,你下不为例,是正确的。

11 02 2008年
飞去飞来 (10:15:55) :

这么个细节出处问题,竟然提升到转基因汉奸层次上来,不得不说,亦明是别有用心啊。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