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怒发冲冠》真伪之辨

20 05 2023年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热映,又引发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否岳飞所写的讨论。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余嘉锡首次怀疑该词是明人伪作以来,此事已争论了90年,仍无定论。

 

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伪作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岳飞孙子岳珂编撰《金佗粹编》一书收集岳飞诗文,却没有该词。但该书的“家集”主要收集岳飞文章,只收录两首律诗一首词(《小重山》),可见其对岳飞诗词并不重视,还有其他公认是岳飞所做的诗词未被收入,不足以此证明《满江红》是伪作。

 

问题在于,不仅《金佗粹编》未收入《满江红》,在南宋、元、明初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到该词,是直到明景泰年间汤阴修岳庙,征集岳飞诗文,该词才横空出世,在《精忠录》中首次刊行,此时距离岳飞遇害已三百年。该词问世后,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岳飞忠愤之气的代表作,明人对其推崇备至,“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明沈际飞),却在此前三百年间无人提及,岳飞较不出名的诗词反而会被谈到。有这三百年的空白,很难让人相信它不是明人伪托。

 

因此,主张《满江红》是真作的人,就去挖掘史料,证明南宋、元已有该词的踪迹,力图填补空白。他们找到的证据,有三方面。

 

其一,发现有两本南宋笔记提到该词。如果这是可靠的,就是该词为岳飞所做的最有力证据。但是,这是从清人摘录的南宋笔记中发现的,原著中没有。其中一处是沈雄《古今词话》引南宋陈郁《藏一话腴》:

 

【话腴曰: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谿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指主和议者。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御选历代诗余》也有该条,但其实引自《古今词话》。

 

现存《藏一话腴》有几个版本,都无此条。有人认为是版本不同,现存版本有缺失。这当然有可能。但现存《藏一话腴》有一条与与岳飞有关:

 

【岳鄂王飞《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略曰:“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垂,犹云可也;欲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又曰:“身居将门,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慙于军旅。”又曰:“尚足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与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辞而厚币者进。愿定规于一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幽燕,终欲复讐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未几金渝盟,河南复陷。后六十年得金之《南迁录》,见当时诸酋议论,锐意为取江南之计:归三京以诱吾归兵于平地,吾保江南则江防必虚;若吾不守江南,则是彼尝见归,吾自委弃,在遗民当自归曲于吾矣。金谋若此,岳武穆之料敌,信不妄云。】

 

该条也抄录《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是为了证明岳飞料敌如神。而《古今词话》引用的那条,又把该表再抄了一遍(字句的差异可说是版本不同),却是为了引出岳飞的两首词,但该表与这两首词在内容上并无关联,放在一起显得突兀,不像出自一人。合理的推测是,沈雄引自《藏一话腴》的只有表的部分,关于《小重山》《满江红》部分是他做的补充。正如《四库提要》所说,《古今词话》体裁杂乱,“杂引旧文,参以近人之论,亦间附己说。”

 

另一处是,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忠义》: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髪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雠恨(应为‘胡虏’,清人避讳篡改)肉,笑谈渇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该条未注明出处,前面部分引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谢昭雪表》,原书并无后面的《满江红》。《满江红》与《谢昭雪表》也毫无关联,将它突兀地放在后面而且不做评论,不像是原作者所为,更像是抄录者硬塞进去的。

 

其二,元代杂剧《岳飞破虏东窗记》里,岳飞有一段唱词:

 

【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

 

明显是根据《满江红》改编的,例如“仰天怀抱激烈”明显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缩写。这不就可以证明这首词元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吗?问题是,这出杂剧虽然号称元代杂剧,但它是被明人改编过的。徐渭《南词叙录》将该剧归为“本朝”作品,并注明“用礼重编”,“用礼”应是“周礼”之误,弘治年间人。周礼重编时完全有可能把《满江红》改成一段唱词给塞进去。所以这不能证明元代就已经有了《满江红》。元代还有一出跟岳飞有关的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里面也有岳飞的唱段,但是没有跟《满江红》有关的内容,可以作为元代还没有《满江红》流传的佐证。

 

其三,1986年有人发现《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记载岳飞跟祝允哲用《满江红》互相唱和,其中有些句子跟《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或类似,被认为是《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底稿,后来经岳飞修改、定稿。这个证据有很多人认为是铁证,那么究竟是不是铁证呢?

 

在这条证据提出之时有人质疑过,找不到有关祝允哲的记载,可见历史上没有祝允哲这个人,这个家谱是胡编的。后来有人发现《浙江通志》提到祝允哲,说他当过荆湖制参,证明历史上跟岳飞同期的确有祝允哲这个人。但是历史上有祝允哲这个人,不等于家谱里关于祝允哲的资料就是准确可靠的。实际上,家谱里关于祝允哲的材料的确都是胡编的,而且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胡编的。

 

例如,家谱里有一篇宋钦宗授予祝允哲官职的敕书,文字很粗鄙,一看就是没啥文化的人写的,皇帝的敕书不可能那么写。而且里面充斥着历史错误。“敕书”说设置“武翊卫”,派祝允哲去那里当“制参”。卫所的设置是从明朝开始的,宋朝不存在“卫”这样的编制,这就证明“敕书”是明朝之后的人伪造的。宋朝如果要临时设军事辖区,不会叫“卫”,而是叫“制置司”。制置司的长官叫“制置使”,他的第一级幕僚叫“参谋”,第二级幕僚叫“参议”,祝允哲当过的“制参”是“制置使参议”的简称。如果皇帝在敕书里任命某一个人当“制参”,肯定是写全称“制置使参议”,不可能用“制参”这种简称,只有日常生活中人们才这么称呼。更何况宋朝不可能出现“武翊卫制参”这样的官名。

 

“敕书”还提到祝允哲当时是“政议大夫”,宋朝没有这样的官名,同音的官名有正议大夫,就算是抄写错误吧,但正议大夫当时相当于六部的侍郎,是从三品的朝官,地位非常高(司马光拜相之前的官阶就是正议大夫),一个从三品的朝官怎么可能被派到外地去当小幕僚呢?宋代官职含官、职、差遣、勋、爵,像敕书这种正式文书都会写完整的。例如司马光拜相的敕书提到他拜相前官职为正议大夫(寄禄官,从三品)、守门下侍郎(差遣,副相)、上柱国(勋)、河内郡开国公(爵),拜相后差遣为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而祝氏家谱的“敕书”写祝允哲的官职只有寄禄官“政议大夫”,可见编“敕书”的人没啥文化,不了解宋朝的管制,也不知道敕书的写法。

 

家谱里还有一篇号称是祝允哲写的疏,说宋高宗准备杀岳飞,祝允哲上疏保岳飞,愿意用70口家人作保。这篇疏同样写得很粗鄙,不像是有多高文化的人写的。里面也有一些历史错误。例如显摆岳飞的丰功伟绩时,提到岳飞在朱仙镇之战杀敌数万,吓得金兵准备北遁。但是朱仙镇之战是不曾发生过的。岳飞的孙子岳珂编《金陀粹编》才首次提到有朱仙镇大战,是为了美化他爷爷编出来的。在那之前不可能,也没有人会提朱仙镇之战。

 

有人说,即使关于祝允哲的这些资料是假的,也不能说明他跟岳飞唱和的《满江红》词也是假的。那我们最后就来说说他们的唱和。

 

词在宋代就是歌词,是要能唱出来的,所以写词的人都懂音律,都知道词里哪个字要用平声,哪个字要用仄声,哪个字可平可仄。如果不懂音律,写出来的词是没法唱的,就会把“满园都是春”变成“满园都是蠢”。岳飞文武双全,是懂音律的。岳飞写过的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该词符合音律,没有出律。可见岳飞知道怎么写词。但是再回头看祝氏家谱里记载的所谓岳飞与祝允哲的唱和:

 

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用的虽然是《满江红》词牌,但写法不符合《满江红》的格律。不仅署名岳飞的那首词多处出律,署名祝允哲的那首词也多处出律(我用【】标出的字)。宋代文人绝对不可能写出那么多处出律的词。个别的一两个地方出律还有可能,这么多地方都音律不谐,他们是写不出来的。任何一个宋代文人都写不出这样的词,更不要说岳飞会拿这样的词去送人,他的幕僚还拿音律不谐的词来和他,这是完全不可信的。这个所谓的唱和是一个没啥文化、不懂得怎么写词的人伪造出来的。他跟现在很多人一样,对于写词有一种很无知的误解,以为只要每个句子字数是多少,押上韵就算词了,不知道词对于每一个字的平仄也都有讲究。

 

从文字的表述也能够证明这个唱和是后人伪造的。里边有一个词“南征北战”,这是白话文的说法,清代后期白话小说里才出现,在古文、古诗词里应写做“南征北伐”。可见,这个唱和是直到清朝后期甚至更晚才被伪造出来的。祝氏家谱初修的时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再修已经到民国初年了,所以有可能是初修或者重修的时候,有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根据流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捏造了这个唱和。

 

既然证明《满江红》在明朝之前已经存在的证据都不能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明人的伪托。

 

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当心。中国古人没有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意识,会有意无意地造假。他们在抄录史料时喜欢塞进私货,在编撰家谱时更喜欢胡编乱造。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对“史料”“铁证”,一定不能轻信。不仅要有历史常识、文化常识,更要有质疑的精神,要有批判性思维。

 

2023.01.29录制

2023.03.31.整理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