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斗殴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什么东西?
1 10 2021年有报道称,中国航天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陶请两个院士吃饭,要他们推荐他当院士,院士们没答应,他恼羞成怒把这两个院士痛打了一顿。
我看到该报道的标题,以为是因评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引起的风波。看了内容才知道说的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个科学院,怀疑是不是野鸡机构。国外有很多野鸡机构自称科学院,只要交了钱就可以成为它的成员,也就成了“院士”。所以我就查了一下,发现国际宇航科学院是冯·卡门在1960年创建的学术性机构。并不是交了钱就能够加入的,要由以前的成员推荐、评选,不算是野鸡机构。
不是野鸡机构不等于这种机构一定有含金量。很多国家有结社自由,任何人都可以成立科学院,每个领域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科学院。这些科学院的含金量是参差不齐的。国际宇航科学院的含金究竟有多高呢?我们可以跟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做对比。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含金量已经是非常低了,如果国外某一个科学院的含金量比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含金量还要低,那就说明它没有什么含金量。
我查到2018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有一篇报道,里面说,我们火箭院不仅出了近30名两院(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12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数量比两院院士还少,是不是国际宇航科学院比两院还要高档呢?我把它列出来的这12个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挨个搜了一下,发现里面有一个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已经去世了,但是在他的简历里并没有提自己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还有一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健在,他的履历里也没有提自己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也就是说,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心目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不值一提的,是他们获得的无数荣誉里一个没有含金量的头衔,所以在履历里根本就不提。剩下的那10个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都不是两院的院士,有的选过工程院院士没选上。他们的简历才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当成一个重点推出的头衔。从这就可以看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是不如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的。
这个没有什么含金量的院士头衔却引起斗殴,说明这个头衔在中国被认为是有含金量的,很受重视。除了火箭院,中国还有别的机构也在搞航天。我想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到它的网站去查一查,发现上不去了,出来一个通知说“已经超过了资源限制”。似乎是因为斗殴事件,很多中国人都去它的网站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超过了流量限制,网站就停了。难道这个网站流量那么小,比平时多一些人去看,就把网站给搞宕掉了?我觉得更可能的是,他们发现国际宇航科学院突然在中国出了名,而且不是好名声,干脆先把网站关了。这种做法倒是让人觉得这个宇航科学院还是蛮野鸡的。
网站上不去了,我没法得到这个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的详细名单,只能去找中文的报道。中国以前有一些关于这个科学院的新闻报道。从这些报道来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有1000多名,其中中国的院士有140名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国际科学院的院士里头有10%居然是中国人。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中国现在是航天大国,所以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人数就特别多。我就挑了一些中国的院士去搜,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有的做的是别的研究,只不过刚好有一个课题跟航天有关,就入选院士了。例如,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一个研究员,本行研究的是水生生物,但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个课题是研究“太空生物学”的,跟宇航沾边,他就被选为院士了。还有的是搞心理研究的,可能曾经给宇航员做过心理辅导,也入选院士了。北京理工大学有一个法学教授,是研究国际法的,曾经发表过关于“空间法”的文章,因此也入选院士了。所以,这些院士虽然是做学术研究的,其实跟宇航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是沾点边。
还有的院士根本就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例如杨利伟也是这个宇航科学院的院士,他是宇航员,不是做学术研究的。有很多跟航天有关的国企、私企的老总、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也都是院士。这些人更不是搞学术研究的,而是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张陶也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他的简历里虽然自称是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但是是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只要跟航天沾点边的企业的老总都能给自己搞一个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张陶显然觉得自己也可以。要当院士,按照规定需要由别的院士来推荐,所以他找到两个院士来推荐,没想到他们不干,就打起来了。
为什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没什么含金量,在中国却很受重视,以致引起了打架斗殴呢?那是因为“院士”的头衔听上去很好听。对那些想当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没当成的人来说,有这么一个国际科学院院士的头衔,能够唬得住人,也可以被称为“院士”了。
国际宇航科学院在别的国家不被当回事,在中国很受重视,“院士”的头衔在中国有市场,他们当然也乐意配合。国际宇航科学院的官员、其他国家的院士到中国很受优待,可以免费吃喝玩乐,还可以赚钱。2010年国际宇航科学院在中国搞了一个研究中心。这是其唯一一个研究中心,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就中国有,就是因为它在中国有市场。而且它现在还准备在中国搞一个创新研究院,号称是要为太空技术产业化提供一个平台。这不就是想要赚钱吗?所以一拍即合,它很配合中国的业界人士、企业老总,他们想当院士就给一个院士头衔。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国际宇航科学院的院士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我上面说了,由于很多国家有结社自由,其他的领域也都有类似于国际宇航科学院这样的组织,它们的名称有的也叫“科学院”。这样的组织非常多,特别是在医学领域这种科学院更多。只不过,中国的航天领域出人才,他们发现这么一条让自己有一个院士头衔的途径,在航天领域首先放了一颗院士卫星,给自己弄了这么多的“国际院士”。有这些航天的“院士”带头,其他领域当然也可以跟着学,也可以到自己领域的国际科学院弄一个院士的头衔当当。我估计很快其他领域也会纷纷地出现国际科学院的“院士”。到时候,中国的院士、而且还是国际的院士就满大街都是了。
国外的科学院的成员就叫“会员”(member),并不叫“院士”。像美国国家科学院,含金量比中国科学院高多了,它的成员就没有“院士”这么一个头衔。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美国只是被叫做“教授”、“博士”,没有人称为“院士”,因为美国没有“院士”这么一个称呼。但是,中国把所有的科学院的成员全部都叫做“院士”,这样就乱了。我认为,只有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的成员可以称为院士,其他级别的科学院的成员最好还是不要把他们叫做院士。不然的话很容易引起混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我看到报道说“两个院士挨打”,我还以为是科学院或者是工程院的院士挨打,没想到是从没听说过的国际宇航科学院的成员挨的打。
但是,我这个建议是没用的。中国这些专家、高管、教授之所以热衷于加入国外的科学院,就是为了那个院士的头衔。所以,他们还是要自称院士的。而且,这样的院士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就是:院士满地走,教授不如狗。
2021.7.4.录制,2021.8.1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