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数学家?
4 06 2018年5月26日,北大教授饶毅在深圳主持了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他把与会的中国明星科学家都吹捧了一番,在介绍北大数学教授田刚时,最为惊人,说:“他实际上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饶毅是生物学家,并不懂前沿的数学研究,他也一贯反对外行评价内行,认为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应该由同行来评议。不过饶毅认为他对田刚耸人听闻的评价不是他的独创,他跟我说是很多数学家跟他说的——虽然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数学家不自己出来公开吹捧田刚,而要通过饶毅来吹捧。
我当然也不懂前沿的数学研究,认识的数学家大概也没有饶毅多,但是数学界不是黑社会,数学家们对一名数学家的学术成就的评价,并不是内部的秘密,而是公开可查的。我们可以将田刚和其他著名华人数学家的声望做比较,看他是不是当得起饶毅的吹捧。饶毅说的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那是要从商代开始算了。中国古代出过很重要的数学家,例如刘徽、祖冲之,不过和现代数学家不好比较。为了省事,我们就只比较现代的数学家好了,原因很简单,如果田刚连现代最重要的华人数学家之一都算不上,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华人数学家之一。因为说的是“中华民族”,而不是“中国”,我们在比较的时候,把在国外的华人数学家也算上。
陈省身是现代最重要的华人数学家,没有之一。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公认的。英文版维基百科陈省身条目对他的评价就是: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one of the greatest mathematicia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不只是华人数学家,在所有的数学家当中他都是最伟大之一,而没有第二个华人数学家获得这样的评价,那么他当然是现代最伟大的华人数学家。在陈省身去世后,国际数学联合会专门设立“陈省身奖章”表彰一个数学家的终身成就,这种殊荣也是从没有过的。
我们现在谈的是“最重要的之一”,那么可以把标准稍微放宽一些,把和陈省身差不多的其他华人数学家也算进去。同时代和陈省身齐名的华人数学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华罗庚。这也不是我说的,而是公认的。英国数学家Heini Halberstam给华罗庚写过一篇传记,第一句话就是:“华罗庚是他的时代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他那一代两个最杰出的华人数学家之一,另一个是陈省身。”(Loo-Keng Hua was one of the leading mathematicians of his time and one of the two most eminent Chinese mathematicians of his generation, S. S. Chern being the other.)
有人可能会说,陈省身、华罗庚都已经去世,盖棺论定了,所以人们评价时不吝给予崇高的评价,对还活着的不公平啊。其实一个数学家的学术成就是不用等到死后才获得承认的。数学界有一个传统:喜欢发奖,一个数学家如果有很高的学术成就,活着的时候就会受到嘉奖。国际上数学奖项非常多,至少有几十个,最大的奖公认是菲尔兹奖,被认为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数学的诺贝尔奖。有两个华人数学家得过菲尔兹奖,即丘成桐和陶哲轩。菲尔兹奖有个限制,只能颁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如果一个数学家大器晚成,就得不了了。但是还有几个没有年龄限制的数学奖的声望和菲尔兹奖差不多,有时候也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包括阿贝尔奖、沃尔夫数学奖、克拉夫德数学奖、京都数学奖。阿贝尔奖和京都数学奖还没有华人得过。陈省身和丘成桐得过沃尔夫数学奖。丘成桐和陶哲轩得过克拉夫德数学奖。田刚没有得过这些大奖。
现代数学家如果学术成就斐然,不仅会得大奖,还会得很多国际数学奖。华罗庚没有得过国际数学奖是时代的原因,因为那时候中国与世隔绝。陈省身得过七个奖,丘成桐也得过七个奖,陶哲轩得过二十多个奖。张益唐一举成名后,两年内得了四个奖。而田刚今年60岁了,只在年轻的时候(1996年)得过美国数学学会一个奖。
我不否认田刚可能是重要的数学家,但是他的学术成就明显是没法和陈省身、华罗庚、丘成桐、陶哲轩这些人比的。饶毅跟我说,他说的是“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没有限定多少名,排在100名以内的华人数学家都算。这是狡辩。我们说“最重要”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只指一人的,但是有时候有几个人的重要性差不多,难分高低,所以才会用“最重要的之一”这种说法。既然田刚明显和陈省身、华罗庚、丘成桐、陶哲轩这些人不在一个档次,能够分出高低,怎么还能说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呢?怎么可以把参差不齐的前100名全当成“最重要”呢?饶毅把标准放得这么宽,难道是自己想当“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神经生物学家之一”(在华人神经生物学家中他应该能进入前百名吧)?
面对饶毅当面肉麻吹捧,田刚坦然受之,没有任何不好意思、谦虚的表示,倒是称得上“中华民族有史以来脸皮最厚的数学家之一”。
2018.5.29.
(头条号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