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仍然只是自欺欺人的妄想

22 11 2017年

因为非法经营罪入狱四年的著名网络推手“立二拆四”刑满释放后推销起了通过人工智能造就第一批“永生”人的项目,据称已拉到了5百万元风险投资。他的这个项目不知是不是受到研究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科学家库兹韦尔的启发。库兹韦尔同时是个喜欢对世界发展做出预测的未来学家,据说他以前做出的很多预测已一一应验,而他最惊人的一个预测是,到2045年人类将达到“奇点”,能够获得永生。为了能够活到那一天,今年已经69岁的库兹韦尔每天要吃200片药片和保健品,声称这样能让他比实际年龄年轻20岁,万一不幸他死得早了,他还有备用方案,安排把他的尸体冷冻保存,到合适的时候将他复活。

相信这个“奇点主义”的人为数不少,谷歌甚至还建了所“奇点大学”。时不时地会有读者来问我对库兹韦尔关于“奇点”和永生的预测怎么看。我很惊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关于生物医学发展的看法那么当回事。库兹韦尔关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我不敢妄议,但他关于生物医学的看法却表明他是十足的外行。实际上,库兹韦尔那些号称应验的预测都是关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并不惊人的预测,而他关于生物医学进展的预测全都是错的。例如他曾在1999年预测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在2019年将达到100岁以上,在2006年他预测到2019年发达国家将征服导致95%的死亡的所有主要疾病。2019年还有一年多就到了,其预测的不靠谱显而易见。

全球平均预期寿命现在是71岁,显然不可能在两年后猛增30岁。当然,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已经足够惊人,一百年来翻了一番。但是如果因此就推断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会一直这么无限地增长下去,则大错特错。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主要是靠减少了夭折和过早死亡获得的,增长的空间已经很有限。医学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活到了其“自然”寿命,老人越来越多,但是衰老仍然不可避免。人类的最长寿命并没有因此增长。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是法国人卡门夫人,她活了122岁。她在1997年去世后,20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打破其记录。

想要让人突破其“自然”寿命,甚至长生不老,就需要延缓、终止衰老过程。但是我们对衰老的机理仍然所知甚少,对干预的方法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可以确信的是,有很多基因和环境因素与衰老有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能够找到终止衰老的办法。库兹韦尔认为生物学家们低估了“指数增长”。20年来基因组测序的速度直线上升,费用直线下降,很快费用就会降到每个人有必要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基因组序列,知道了基因序列不就可以对基因重新编程,不就可以改变衰老过程了吗?库兹韦尔如此这般的推理,正表明他缺乏生物学的基本常识。获得了基因序列,不等于就知道那些基因都在干什么,更不等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它。虽然基因组序列的数据在“指数增长”,但是对数据的解读和应用却要缓慢得多。

认为什么都可以“指数增长”,任意外推结论,其实是一种简单化的工程师思维。但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不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可预见的未来,想要获得永生,仍然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妄想。假如未来某一天,科学发展出现了出乎意料的重大突破,人类发现了能够获得永生的方法,也未必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如果获得永生的方法极为昂贵,只有少数达官贵人能够享受,那么只是让人类社会更加两极化。如果获得永生的方法非常便宜,人人都做得到,那么人类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现在有的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多岁,就已经面临社会老龄化问题,试想一个充满了几百岁、几千岁、几万岁人口的社会又会是多么可怕,还有后代子孙的生存空间吗?

资源是有限的,死亡不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一代代人的死亡,就没有一代代人的发展。能够坦然地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至少可以少折腾、不受骗。不管库兹韦尔吃再多的药片、保健品,他也必定活不到“奇点”。而他的尸体在冷冻过程中其神经细胞必然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不可能复活。与其妄想永生,不如实实在在地健康地活着,尽量给后代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度过有意义的短暂一生。

2017.11.17.

(《环球时报》2017.11.18.)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