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遗憾

2 11 2017年

在《诺贝尔奖为何最权威?》一文中我们谈到,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的争议很大,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奖则公认是最权威的。但是即使是这些科学类的奖项,也难免会有争议,有时会奖给不该奖的人,有时又漏掉了应该奖的人。被诺贝尔奖漏掉的科学家,有的名气不是很大,诺贝尔奖委员会可能没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贡献,这还可以理解,但是也有的名气非常大,其地位之重要被学术界公认,却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诺贝尔奖漏掉了,这就非常遗憾。例如今年的生理学奖,奖给了三名在研究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其实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是美国生物学家西摩尔·本泽。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现了第一个控制生物钟的基因,开创了研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这个领域。这也是第一种控制动物行为的基因被发现,也就是说,本泽其实开创了研究动物行为的分子遗传学这个更加庞大的领域。这项工作的意义极为深远,比那三个诺贝尔奖的工作重要得多,他们能得诺贝尔奖,本泽当然更该得,但是本泽已经在2007年去世了,得不了了。

生物学界还有一个比本泽还要伟大的生物学家也没能获得诺贝尔奖,那就是生物系学生都知道的艾弗里。分子遗传学课本都要从艾弗里怎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讲起,这是20世纪最重大的生物学发现之一。艾弗里是在1944年做出这个发现的,但是直到1955年去世,他都没能获得诺贝尔奖,期间虽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是由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不太相信DNA是遗传物质,对艾弗里实验结果有疑虑,最终还是没有把奖颁发给他。

我们再来看看诺贝尔化学奖。如果要评最著名的化学家,很多人会选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但是他却没能得诺贝尔奖。他是1907年才去世的,这时候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七年了,他是有机会的,也的确几次获得提名,但是也同样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有人不相信元素周期表,所以就没把奖发给他。

20世纪还有一个著名的化学家,叫亨利·艾林,是个美国人,一般人可能不熟悉,但是学过化学的人没有不知道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的,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化学理论之一,它是艾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做出贡献的几名化学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艾林虽然很长寿,一直活到1981年,却没能获奖。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艾林是摩门教徒,导致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有偏见。艾林临死前一年,获得了沃尔夫化学奖,这被认为仅次于诺贝尔化学奖,算是弥补了一下遗憾。

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样有遗漏。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工作能这么快获得承认,是因为吴健雄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但是吴健雄却没能分享诺贝尔奖,虽然还空着一个位置,诺贝尔奖委员会却不把奖给她。这可能是出于对女科学家的歧视,也可能是出于对实验物理学家的歧视。197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首次颁发,第一个就给了吴健雄。

甚至连爱因斯坦的工作都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充分认可。爱因斯坦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是颁发给他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比光电效应理论更重要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却都没有得奖。爱因斯坦应该获得三个诺贝尔奖,至少也应该获得两个诺贝尔奖。历史上有人得过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工作和爱因斯坦的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但是也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有人对爱因斯坦相对论有疑问,所以就没把奖颁发给这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像艾弗里、门捷列夫、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历史地位是不用靠诺贝尔奖来确定的。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的荣耀,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则是诺贝尔奖的遗憾,不是他们的遗憾。

2017.10.10

(头条号首发)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