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学术出版混乱 垃圾专著误国误民

13 08 2014年

记者 周怀宗
北京晨报2014.8.12

在出版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庞大的出版市场正在渐渐改变着绝大部分领域中的出版状况。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总印量83.1亿册,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

随着图书数量的增多,读者的阅读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相对来说,以往普通读者很少接触的学术著作也成为阅读的选择之一。

目前,大部分出版社都有出版学术著作的业务,在图书市场上,学术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图书市场上好的学术出版物却很难寻觅。

对于当前学术图书的出版状况,其实早有批评。许多打着学术著作的名号的图书,动辄号称“煌煌巨制”、“世界领先”,或者动辄几百上千万字,但其中互相抄袭、简单拼凑、错字连篇等问题,也使得不少人对市场上的学术作品失望。

对此,科普作家、著名学者方舟子表示:“学术图书的出版,说是繁荣,还不如说是泛滥,对于学术来说,所谓学术著作的意义有限,远远不如论文。学者圈中的人,很少去看学术著作,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粗制滥造的作品又很容易引起误导。更重要的是,很多学术著作出版使用的都是国家的经费,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倒霉的还是纳税人。”

学术专著不那么专业

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弄明白,就是所谓的学术专著,它对学术的意义并不大。一个学术成果恰当的发表渠道是学术期刊,特别是国际上著名的期刊。

北京晨报:当前学术著作出版量非常大,但受到的批评也很多,应该怎么看待学术著作呢?

方舟子: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弄明白,就是所谓的学术专著,它对学术的意义并不大。一个学术成果恰当的发表渠道是学术期刊,特别是国际上著名的期刊。第一,它有同行业的评价,其二,学术期刊的评审本身,往往就是领域中非常好的,甚至是顶尖的学者。而学术专著则没有经过这两个环节的评价过程,一般来说,出版社同意,就可以出版,质量当然堪忧。所以说,它对学术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北京晨报:那为什么还会有学术著作出现呢?

方舟子:一般来说,出学术著作,或者是归纳总结自己以往的学术观点,或者是归纳总结别人的学术观点。在国外,还有一种就是带有一定普及性的作品,也就是向公众介绍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的作品,既有学术性,也有普及性。

粗制滥造的学术出版,伤害的不仅仅是纳税人的钱,同时对于学术研究本身,也并无益处,反而造成了学术环境的不公平。

科普作家、著名学者方舟子说:“学术出版之所以泛滥,和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的落后有关,一本学术专著背后,是一整条完整的利益链。而要改变垃圾学术书泛滥的状态,使学术出版回归纯洁,首要应该改变的是学术评价的机制和观念。此外,学术著作本身的受众并不多,在电子阅读的时代,电子化要远远比出版印刷品更加合理。”

混乱的学术出版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当前的学术出版状况如何?

方舟子:当前国内的学术出版非常混乱。很多时候是在滥用国家的资源,特别是在人文学科领域,研究员申请了科研项目,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但是又没办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最终凑出一本书来,算是交付了项目。这等于随便弄个专著的名义,就可以拿到国家的经费,质量如何可以想象。实际上,这样的书太多了,而且也没什么人看,包括编书写书的人,可能自己都不看。因此,有的书出版之后就束之高阁,永远藏在仓库里,有的书可能到了市场上,但基本上无人问津,结果就是市场上垃圾书遍地。

北京晨报:这是否也算是一种学术腐败呢?

方舟子:是的。所以我一直都反对国家投资出版这样的书,或者把这种书当做科研项目结题的方法,这样的书,编写的人本身就不可能认真,因为他们自己知道,根本就不会有人看。那么,这样的书出版的意义何在呢?

学术出版的利益链条

北京晨报:既然对学术研究没有多少意义,又没有什么人看,为什么还会泛滥呢?

方舟子:这就涉及学术出版背后的利益了。对于出版社来说,出版这样的书是旱涝保收的。因为它拿的是国家的钱,或者是研究人员的经费。因此,即便是一本都卖不出去,他们仍旧赚钱。对于著作者来说,一来可以用出版图书的方式申请经费,或者当做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同时还能够名利双收,甚至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评职称、提升待遇等,何乐而不为?

北京晨报:粗制滥造的作品如何会成为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呢?

方舟子:国内审核科研基金的人多是官员,其中某些官员可能并不太懂专业学术,或者懂也不去认真评价,他们有比研究学术更多的事情要做,哪里有时间认真去研究和评价呢?而且,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出一本专著要比发表一篇论文更难,也更有分量。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出书只要出版社同意即可,但要在专业期刊,特别是国际一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评审过程,比出版专著要困难得多。

不成熟的学术评价

北京晨报:能够成为学术成果,可能正是学术出版泛滥的原因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方舟子:这和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学术专著在国内可以当做一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评职称、评奖,可以提升待遇。而在一些学术规范完善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美国,评教授要看他发表的论文,而不会去看他出版的专著。也就是说,专著不会成为评价他学术成果的东西。而且,在美国出版专著也不容易,也要经过学术领域一定的审核和评价才可以。

北京晨报:那我们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方舟子:当前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沿用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体系,虽有变化,但是不大,官本位色彩依旧很浓。行政官员掌握了大量的学术权力,他们有决定资金的审批、课题的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权力。而这些官员,或者干脆就是外行,或者是从学者当官而来,而学者当官以后,很多人更注重如何去当一个官员,而不是去当学者,不会认真去评估科研成果。

不公平的学术环境

北京晨报:有人从学术著作中获利,必然就有人受损,谁是受损害者?

方舟子:首先,受损的当然是国家的科研经费,这些科研经费从哪里来,还不是从税收而来,所以倒霉的还是纳税人。其次,垃圾遍地的学术专著,专业领域的人当然知道其中的内幕,但是普通人不知道,他们没有比较好的识别能力,一看是学术专著,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觉得是高大上的。他们看了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就可能受到误导。在网络上,常有人自称发现了什么学术新观点,我看那些文章,其中有很多引用的正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垃圾专著,但他们识别能力不够,就以为那是权威。

北京晨报:对学术本身来说,专著垃圾遍地的情况有什么影响?

方舟子:出版垃圾专著,其实给一些学者提供了捷径,他们没办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因此去出版一本专著,应付课题、评定职称,甚至因此获奖。这对认真研究学术的人,无疑是一种伤害。一个人十年研究,在国际知名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还不如人家几个月拼凑出来的一本垃圾书,这样的结果,谁还愿意认真做研究呢?所以,专著作为学术成果,使得学术环境失去了公平,也使得踏实做事情的人难以获得认可,反倒是投机取巧的人得到承认,最终伤害的是学术本身。

学术应有门槛

北京晨报:学术专著并非中国独有,在您看来,好的出版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方舟子:一般来说,学术期刊都有完善的审核和评价机制,甚至许多好的期刊编辑,本身就是一流的学者担任。相对来看,出版物的审核比较弱一点儿,但是依然是有的,在一个学术评价体系比较完善的地方,出版社在出版学术图书的时候,会找专业的学者来做评审,最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为出版社本身的编辑,可能更长于文字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学术本身的评价。

北京晨报:国内的出版,应该也有这样的环节吧?

方舟子:有的确实有,很多学术出版物上,会有一长串的学者名字,都是编委。但是这些学者是不是真的看了,要打个问号。如果看了,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垃圾书出版?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人只是挂个名,收个专家费而已。一本专著的评审,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些学者可能根本就不会去花那么多时间去看。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术著作都是垃圾,其中可能也确实有一部分是不错的,编写的人也是认真写出来的。但是这样的书在那么多垃圾书中间,往往就被淹没了。

概念观念和评价机制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让学术出版回归纯洁呢?

方舟子: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人,都要明白,学术著作对于学术的意义不大,不应该作为评判一个人学术成果的标准,评价学术还是要看论文,不要把专著当一回事儿。其二,在国家研究资金的控制上,不要太多投入到学术出版中,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不是没有,但是不论在哪里都是比较少的。现在看来,我们在扶持学术出版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北京晨报:学者圈中对于学术著作的批评很少见,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方舟子:许多人都常常提到学术共同体的问题,中国当然也有学术共同体,问题在于,我们的学术共同体掺杂了太多经济、商业、权利的东西,学术不是一个独立而纯粹的领域。假如说某个官员要出一本书,出版社敢不出吗?但在学术规范完善的国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甚至一旦行政权力介入学术领域,还会受到抵制。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虽然存在,但不独立也不纯粹,学者们对于这样的现象心知肚明、见怪不怪,但又不肯公开批评。实际上批评并非没有,大多都是在网络上,因为网络可以匿名、可以化名。公开的出版物、期刊上面就很少,除非是实在看不下去,或者是出于私人恩怨等。

电子化应是学术出版的方向

北京晨报:当前,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对于学术专著来说,电子化是否可行?

方舟子:电子化确实一个很好的方向,它有很多优点,便于检索;发表速度快;不用浪费纸张,节省资源;没有图书的储存问题;成本低廉,使用价格也便宜,买一本书动辄几十上百元,但电子版就非常便宜,可能几块钱就足够了。所以应该鼓励学术出版的电子化。实际上当前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在往电子化方向转变,不少期刊干脆没有了印刷版,只有电子版,仍旧发行印刷版的,发行量也很少。

北京晨报:为什么图书的电子化要远远落后于期刊呢?

方舟子:还是传统的观念在影响,总觉得有一本印刷成文字的图书,才算是有成就。同时,在当前官本位的学术机制下,官僚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总要折腾一番,才觉得做了事情,光出个电子版,人家觉得你没费力气,同时对于研究的权威性也有怀疑。其实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学术期刊变成电子版,也没人觉得它不权威了。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