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中国科研的不发表就灭亡

14 01 2010年
有人说,凑高影响期刊论文篇数的压力很可能会助长学术不端。

英国《自然》463, 142-143 (2010) 记者:Jane Qiu 翻译:clark

在中国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学术造假案件中,最近的一起更凸显了一个过度强调发表的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批评人士这样说道。上个月,英国的《结晶学报(E)》的编辑一次性撤消了70篇已经发表的晶体结构——编辑们断言这些晶体结构 ...



从此被逼经常翻墙

13 01 2010年
近日在国内时发现,自己经常用的两个资料库被挡在了中国互联网围墙之外。一个是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收集的美国电影资料最齐全。一个是英文维基,文字部分虽然能看到,插图却全部无法显示(实际上是upload.wikipedia.org被屏蔽),显示速度因此变慢,信息也打折了。

以前youtube被屏蔽时,虽然也令人不满,但那毕竟是娱乐网站,看不了也就算了。imdb和英文维基却是三天两头都要去光 ...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井冈山大学假论文事件

12 01 2010年
下载(第40分钟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10011221003374.wma

在线收听(第40分钟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100112210000

...



方舟子谈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12 01 2010年
《柳叶刀》发社论支招中国学术打假

2010/01/12北京青年报

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要防止学术造假,应该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

■打假需要道德、制度“两手抓”

《柳叶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具同行评审性质的医学期刊之一。1月9日出版的《柳叶刀》发表了题为《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的社论 ...



惠普上网本奇遇记

11 01 2010年
这是本人亲历的。一个朋友新买了一台惠普上网本hp mini 2140,每隔十几二十分钟就会蓝屏死机一次,甚至不运行任何程序也会死机。我给重装了系统,仍然如此。判断是硬件(可能是硬盘)故障,拿去更换。 新上网本拿回来,轻轻一晃,可以听到里面有响动,好像是有小螺丝掉在里头。不敢开机,再拿去更换。 这第三台上网本用了几天,似乎很正常。直到几天前出差,在宾馆里没有没有无线网络,第一次用有线宽带,网线插到以 ...


植物所首席造谣员和反科学文化人联手造谣

8 01 2010年
后面这篇奇文,是从一贯挂着“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吓人的头衔在网上散布谣言的蒋高明的博客转来的,据说是一个名叫侯福龙的人发表在《世界博览》上。我检索了一下,是有一个叫侯福龙的人经常在《世界博览》上发一些“科技报道”,但没有查到这篇报道,大概是刚刚或即将出版。从北大哲学系网站查到侯福龙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2006级硕士生,导师就是著名的反科学文化人 ...


井冈山大学教师学术造假事件调查

8 01 2010年
    新华社南昌1月7日电(记者沈洋 李兴文) 井冈山大学日前对两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学术造假的教师开除公职、开除党籍。但是,这一事件并未因为学校快速坚决、果断严厉的处理而结束。两名教师疯狂发表造假文章的动机是什么?这种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为何未被学校及时发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赴井冈山大学进行了调查。

  &nb ...



灭了傅德志,是植物所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8 01 2010年
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认为,“灭了傅德志,是植物所做的唯一正确的事”傅德志:打“周老虎”也是一项重大学术成果

2010年01月08日成都商报

本报记者 龙灿 为您报道

中科院植物所傅德志研究组被解散,傅德志含冤称因打虎等原因被穿小鞋。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后发现,即使在打虎队伍中,傅德志研究组被解散也没有获得广泛的同情。尽管 ...



雄海马为什么怀孕?

6 01 2010年
    前一阵子美国号称有男人怀孕生子,轰动一时。其实那是一个通过吃雄性激素让自己长得像男人的女人。现在的医学技术还没办法让男人也怀孕。但是的确有的雄性动物能够怀孕,那就是海马。这个趣闻,我们从小就听说了。比如有一本给0~3岁婴儿看的画册为海马配的儿歌说:“说马不是马,海里面长大,妈妈生宝宝,爸爸来孵化。”对生育毫无概念的婴儿大概不会觉得这有什 ...


钟南山凭什么对中药治甲流“很服气”?

5 01 2010年
正如基督徒喜欢宣扬某某无神论者后来如何幡然改悔信了主,中医人士也喜欢宣扬某个原先对中医药有怀疑的人如何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几家报纸都登了《中药治甲流 钟南山“很服气”》的报道,记者署名不同,内容、语句却大同小异,似乎是一篇用于宣传的通稿。让钟南山“服气”的“金花清感方”是“经过北京顶级中西医专家长达7个月的科研攻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