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老的腰还在吗?

2010年7月17日

前文书说到埃及人因为老是甜食而弄得腰身之间“桶”化。

实际上,世界上漂浮的各个不同规格的“桶”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说:去朝鲜吧,那里至少不会有胖子,除了唯一的那个金胖子之外。

说不定这样的号召还真能让人动心。

不过,绝大多数女人都会有被“桶化”的一个特定阶段。不信?不应该不信吧。看看这个——

怀孕7个月了,以前娇小的我变成一只水桶,见丈夫依然英俊潇洒,我就生气,每天晚上都要找出各种理由让他服侍我。

这天晚上,他已经睡下了,被我硬拉起来:“我的腰很酸,给我揉揉。”

丈夫睡眼惺忪,勉强把手伸了过来,凭感觉摸索了半天,突然嘟囔了一句:“腰都没有了,怎么会酸呢?”

榨菜:应急救援的重要物资之一

2010年7月17日

一

我的同学去年去旅游了埃及。

在埃及,她病了。

这种长途海外旅行中生病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不说海外,即便是海内,也有诸多的问题,我记得一期《南方周末》中就刊载了头版头条报道,一位老人在旅程中因病死亡,而这个旅行团就没怎么理他的这个茬,偶有同团的人来照顾一下,也是很不情愿的。

我的同学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这个团的人原来基本不认识,而且人家还要忙着去游览,哪里可能有时间留在宾馆照顾她呀,而如果要看病,就这巨大的语言障碍,还真说不清楚。

好在我的这位同学这次生病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安全回国后依然心有余悸。

二

当然,这是一个文章的第一个引子,在谈到埃及之旅,她还告诉了我更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开罗是没有红绿灯的,所以,开罗的汽车基本上每辆都伤痕累累的。

再比如:她终于理解了埃及人多数很胖的原因,那就是所有的东西都甜得发腻,让人吃的时候望而却步,第一次还新鲜,第二次就邹眉头了,第三次简直就象是去上刑场。

同行的中国人里面有聪明的,竟然带了十几包榨菜,让其他人眼馋不已。这人还不错,还曾经分给大家吃吃,尽管分得也不是特别情愿,总还是共产主义了一下,大家才觉得嘴里有了点味道。我的同学因为生病,好像分到了一整包,把她高兴坏了。

榨菜拯救了这个旅行团的味觉,这么说似乎也不夸张。

三

榨菜还可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物资。

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前年去汉旺镇的时候那里的灾区朋友告诉我的。

汶川地震发生后,当解放军终于可以进到灾区,立刻就开始了救援,开始时吃的东西是捐赠的一批物资,都是面包蛋糕饼干啥的,开始吃着还觉得凑合,后来就发现不行了,挖的时候根本使不出劲来。

此时,才发现盐要比糖重要多了。

然后,就有了涪陵的榨菜隆重登场了。

一吃,乐坏了,消失的力气很快就恢复到正常值。抡铁锹的时候也就更没问题了。

这位汉旺的朋友说:不是我给涪陵榨菜做广告,榨菜在救灾中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我相信!

系列:机制的故事【6】

2010年7月17日

那天,我去北京市政府的总值班室,也就是我们嘴里常说的应急办开会,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我们开会的过程中,边上的电话响了几次,要知道,这可是北京市的总值班室啊,所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

电话铃一响,我这里就激灵一阵子,倒不是这个电话铃设置得和午夜凶铃差不多,而是这个电话铃实在是太刺耳了。

一下子促发了我关于机制的另外一个思路——如何设计一个让人听到后就会立刻去接的电话响铃机制

要知道,有些电话可能就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关系到大家所处的环境是否稳定,乃至关系到政府与社会的可持续存在。

从打电话者的角度说,我们大家在打那种服务或报修电话的时候,都遇到过痛苦,那就是不管响多少次铃,对方根本不接,每每把我们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跑到当地把接线员臭骂一顿。

那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一个一响铃就接起来的电话管理机制。

我发现应急办就做到了这一点,让我知道从实践中真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真理。只要真想接起电话,就一定能有一个响应的响铃机制让你不得不接。

所以,这个铃声就设计为:刺耳到你不接起来就难受死的地步,此时,你只有选择接,要么就是被这样的电话铃彻底搞晕。

如果你管理着这样一个部门,一定需要大家积极地去接电话,甚至三声不响就要着急,如果能够考虑采用如此简单的一个机制,就非常容易地可以协助解决常见的“懒得接电话”这个问题了。

有人反对过我的这个做法,说那样对接线员太不人道了,那么刺耳以后要造成失聪的。您的考虑也很到位,可是,如果领导不在跟前,又真的很需要接这些电话,而大家的惰性也一定存在,你就要考虑机制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了。

如果您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员工的耳朵不受噪声干扰,一定不要采取这个机制设计思路;但是如果接起来这个电话重要程度无以复加,恐怕您找不到比我说的这个更好的机制了。

要不,您说一个试试?教教我——

也让我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

转俩笑话

2010年7月15日

笑话1

某人上周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走廊上。

第二天他发现少了五分之一,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

第三天,酒又少了五分之二,他非常生气又贴了“偷酒者重罚”五个字。

第四天,酒还是被偷,只剩下了五分之一,他的肺都快气炸了

好友知道了此事,就对他说:“笨蛋!你不会在酒桶上贴上【尿桶】二字,看谁还偷喝?”

他觉得挺有道理,就照办了。

第五天他哭了

桶满了…………………

等等,故事还没完 ,

第六天,他再一次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 四个字

那一天,很多人都哭了。

笑话2

下午在一个招聘会上,一清华小师妹来面试。

她:你们是窝窝团的?

我:是。

她:你们做得挺好的吧?

我:不好。

她:我说呢,怎么没听过。

我:…

她:你们还做集合网吧?

我:这个听说过吗?

她:听说过。

我:感觉怎么样?

她:只是听说过,从来没上过。

我:…

她:你要的条件,除了“形象气质好”,我都符合。

我:不,你的形象气质很符合。

她:哦。那我全部符合。你们要我吗?

我:我们还得进行第二次面试。

她:那就在这儿一块面了吧。你看你们摊位前也没人,闲着也是闲着。

我:…

我:你喜欢创业公司吗?

她:是啊,我平时很想到中关村的创业公司去实习,给他们扫地。

我:为什么?

她:因为感觉你们这些创业的真的很可怜。想帮帮你们。

我:…

我: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四大?

她:我只投了一家,他们不要我。不然我怎么会来你们这儿?

我:…

我:你要多少钱?

她:你给多少钱?

我:你要多少钱?

她:我说少了吧,你肯定就给我那么点;我说多了吧,你肯定不要我。所以我不能说。

我:…

她:你们转户口吗?

我:不转。

她:××银行转。

我:啊?

她:是的。我有他们的OFFER.

我:假设我们和那个银行都要你,但是我们工资比他们低,不转户口,你选择哪个。

她:当然那个银行了。

我:为什么?

她:你都替我回答了。

我:啊?

她:你都说了,不转户口,工资低,那我应该去哪儿?

我:…

我:你可以过来实习,但没工资。

她:没工资你们能招到实习生吗?

我:能。比如这个女生,她就是我们的实习生。清华水利的研究生,没工资。

她问旁边那个PPMM:你真的不要工资。

PPMM:是的。

她:你为什么不要工资?

PPMM:…

她:你是不是喜欢他?

PPMM红着脸,哑口无言。

科研评价:说容易也容易

2010年7月15日

科研人员的评价说容易也容易。

如果一定拿出一个指标来评,且只能拿一个指标,我认为应该是“代表作”。

有的人一生的代表作是一本专著,有的人可能是5篇论文,有的人可能兼而有之,那就都拿出来亮亮好了。

如果您老觉得羞于出手,那本书都属于“编写”,自己的货不多;那篇论文都是人家做了123,咱做了4,那就说明您老的科研是值得质疑的。

至于谁来做评断,可以现场答辩,也可以让评委们拿回家去看,自己判断。

当然,问题一定有,比如评委昧着良心给好的评差或者反之,这样的风险一定是有的。

可是,如果只拿一堆数字来让评委们评,评委只好是会数1,2,3就可以当了,这个怕就很容易了,同行们就可以彻底休息了。

是相信那会数1,2,3的人和那些数字,还是相信同行的良心加上你的代表作呢?我觉得相对而言,后者应该更靠谱些。

事实上,院士的评定差不多就是代表作评定。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出一个漂亮的工作,能够为同行所知,或者能够让评委们仔细审查后决定去佩服,就很不错了。往往只有最最牛的那种科学家才可能在多个领域里做出都很漂亮的工作来,比如,刚刚写到过的玛丽-居里。

之前我知道一位计算机科学界的中科院院士,有人评价他说:他在欧洲完成的博士论文帮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院士称号。

每次只要一评,就拿出当年的博士论文来,确实做得不错,当然也就可以凭借它不断地获得各种荣誉。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做出这样一个东西能够让大家每次都觉得“真好”也相当可以了。

对于一个普通科研人员,当你羞于拿出代表作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距离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究竟有多远,当然,也许您会愿意把烂货当好货拿进来充数,自己还特别好意思,我们也无法去讨论这类人另外的问题。

如果不同的阶段,代表作不断在变化,且每一个代表作都能经得起评委们的考验,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尽管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家少之又少,有的人只有一个代表作——这一生就吃它了。

应急管理研究网20万

2010年7月15日

在组织7月9-10日的暑期课程班的时候,我还想着这个问题:也许在正式开班的时候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网已经达到20万的访问量了呢?!

结果,临到时刻却忘记看了。

悄莫声息地,这个20万整数就被我错过了。

唉,每次都想看着你成长,可是,每当拔节的时刻我却又错过了。

2006年底我们开始创办的这个网,开始时当然根本没人知道,而到了今天,中国做应急管理而不知道这个网站的人估计已经很少了,至少在这个行当里做得好的一些人全都知道,呵呵。【不好意思,这么说的意思好像是不知道的人在应急方面做得很差似的,嘻嘻,话不严谨,您就多担待吧。】

我们这个网站所以能够产生些积极的影响,其实是因为其他人通过网站传播应急管理的热情是在逐渐消退的,而我们4年了,一直依然在持续,热情也都还在。

我也比较理解大家热情的消退,毕竟,在这个领域里,大钱怎么分都已经定了,小钱还会不断地有,但是很多人一看金矿被挖走就不再继续留意了。于是,关注度就从这个领域慢慢地开始转移到另外的可以有大钱的阵地去了,这块阵地自然也就少有人料理了。

而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只做应急管理,有钱没钱全是它。甚至我们抛开以前积累的几乎一切,所有能够调动的精力、人马、资金全部只投入到应急管理中,专心做它自然会带来对网站这块园地的精心打理。

我们现在应急管理的主要阵地有:

1,学术刊物——《应急管理汇刊》。国内唯一的应急管理领域电子学术期刊,已经连续出了5年,全免费开放共享。国家办了一个《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学术性不如我们,不过行业性很强。

2,研究网站——“应急管理研究网”。国内目前影响最大的应急管理网站,也是开放共享,不需要任何手续即可下载各类相关资料。

3,专著教材——主要是《现代应急管理》系列书系。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出版了3本相关专著,第四本在写作中。此外,其他相关书籍我们也在策划中,比如“密集人群管理”的丛书正在和北京市劳保所一起做着,今年肯定能够完成一册。

4,应用推广——“现代应急管理”全国行。我们为了应急管理的缘故已经走过了浙江、江苏、四川、山东、河南、辽宁、湖北、广东、宁夏、河北、上海、福建、天津、重庆、云南、广西、陕西、海南、北京。大半个中国都走遍了,有的地方(如四川)则走了N遍,下一步则还将继续走下去。这应用推广靠的基本就是俺们和俺们学生的三寸不烂之舌了,呵呵,不好意思。

 

5,全国会议——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到今天已经开了五届,明年将一年在中国的南北两地开两次。

6,国际会议——“现代应急技术、应用与实践”(EMTAP)系列国际研讨会,今年将和ICCEM联合组织一次Joint国际会议。未来将两年一届地开下去,此外,我们作为三家主席方之一,也在联合组织ICCEM的国际会议,以前这个会议是在韩国开,从今年开始每年换一个国家召开,明年日本,后年美国。

7,多边论坛——我们已经组织了超过20次的双边或多边论坛,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组织更多的论坛,从今年之后的5年内,我们将组织主要由该领域青年科学家、实践部门的年青主管、研究生、博士生为核心的“全国青年应急论坛”,并欢迎群体性地参与。

8,奖励——准备在每年的青年论坛上颁发“全国青年应急管理研究奖”、“全国青年应急管理推广奖”。刻个萝卜章就是全国的最高奖了,呵呵。要不你也弄一个,官方也弄一个,看看究竟谁的更权威!

中国式反驳之精义

2010年7月15日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小文章《在海外猥琐生活着的中国人,回国后又如何?》(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749),引来一大堆的反驳,留言就有71条,算是比较多的了。后来我还特意关闭了游客留言,以防谩骂式反驳。

随后,只好又写了一篇《对<海外中国人>一文反驳的再反驳》(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140),把一切古怪的反驳意见进行了再次梳理和回击。

里面的一条反驳特别有趣,应该属于典型的“中国式反驳”,那就是“你吃饭不给小费,你更猥琐”。这个反驳让我一想起来就乐,而反驳者却还是在海外的一位中国人,看来他的基本逻辑即便到了海外依然是没有变过来——我们中国式思维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这种中国式反驳其实就是那种绝不就事论事,而要从事的后面找出些其他无关的东西来作为反驳的依据。

这几天方舟子和唐骏先生激战正酣,有人对唐粉丝们的典型反驳做了总结,很多其实就属于我们传统的中国式反驳,这里将其列在下面,供大家观赏观赏,看我们中国人究竟有多聪明。

当方舟子说“打工皇帝没穿衣”(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tangjun112.txt

我还记得某清华教授在未回中国前就违规获得杰出青年基金的那件事。有人质疑此事的公平性,随后粉丝们的中国式反驳也是不绝于耳,典型的如“人家水平这么高,要你的杰出青年基金是看得起你,人家本来还不屑于申请呢。”根本就把违规的做法放在一边,提都不提。如此逻辑下,我们应该邀请100多岁的“恨因斯坦”这样更牛的科学家来给他杰出青年基金,如果有人说“青年基金不应该给老头。”中国式反驳也一样可以奏效,“恨因斯坦”先生何许人也,你即便送给他老人家五十份杰出青年基金人家都不一定看一眼呢,这下人家好不容易乐意要了,你却在一边说三道四,都给我闭嘴!

呜呼!中国式论辩、中国式反驳可以休矣!

居里夫人冤不冤啊?

2010年7月15日

居里夫人的“影子”要比居里还要大一些,这倒不是因为居里夫人更胖。

在法国,尤其是关注科学的人,应该都会知道这位获得了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诺贝尔奖的著名女士。

而更有趣的是,她原本是波兰人。当然,法国人一定觉得是因为法国有魅力才吸引了她来,而祖国波兰那边也一定不觉得她这样做是背叛了祖国,觉得是在法国为祖国做了贡献。

居里夫人有一点点不幸的是,她的老公居里教授去世的时间有点早,这样,在还算年轻的时候玛丽-居里就做了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连在法国的居里夫人也不例外,按照中国话来说,她后来有了一个“相好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则叫“partner”。多说一句,甚至现在很多邀请成员带家属的请柬都写您和您的“partner”,至于partner究竟是何身份,人家不操心,反正是您的伴就行,我们温总理不也欢迎过某国男总统的男“partner”并握手致意嘛,这在这个年头真没啥!

不过,居里夫人和这个“相好的”先生却一直没有结婚【补充一句,据说先生是有老婆的】。让我稍微有点意外的是,“相好”的事居然遭到了不少大科学家的反对。

为啥反对,法国难道不是浪漫的法国了吗?成了保守的宋代中国了?

也许反对者里有居里先生的老朋友?还是真持了正义之心?总之我这个中国人都觉得很费解,更不要说其他国家的人了。

其实,好在没有结婚,只是“partner”。因为真的结了婚,巴黎的“先贤祠”里科学家那间小屋还真不好放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呢。

进入先贤祠后,我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法国先贤并不多,看到了狄德罗的像,这个是知道的;也看到了面对面放置的卢梭和伏尔泰的棺与塑像。当然,雨果和左拉在一个屋里,哥俩还可以时不时谈谈文学。

有一间科学家的小屋里留个八个位置,可是现在只有俩人在里面,那就是居里夫妇,其中夫人在上面的位置,先生在下面的位置。我开始诧异了一下,不过仔细一看小屋的布局,发现只能这样,因为8个地方分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上下铺的安排,不能并行放置,只能委屈这两口子了。

再次提倡专业精神,而非精英主义

2010年7月15日

这里,我特别把专业精神和精英主义对立了一下,并重新定义精英为“精通一切的英才”。

其实,是对我国现在的一些不好的倾向进行批评。所以不好的倾向,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也要“博士”才好,一个政府官员也得“教授”才可。

有必要吗?

说实话,真没必要。

试想,毛泽东主席如果在建国时在众人的簇拥之下一举当了院士,我们肯定又多了很多话题,我也相信有些崇拜毛主席如神的“特殊”科学家伙一定写得出1万零3条理由证明毛主席是多么地应该当院士,不当院士那绝对是对院士的侮辱,如此等等。

可是,他要这么个院士头衔干吗?!他是政治家,政治家就好好地玩政治,其他的即便玩一般情况下也玩不好,又何必要参合呢?!尽管崇敬者还会继续宣称他老人家即便拿出万分之一的时间去玩学术也比我等拿百分之百的时间玩科学的强千倍。可是,有意思吗?

不过,国家元首里是有当院士的,那就是著名的拿破仑,甚至老“拿”同学在行军的时候也更愿意称呼自己为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而不是什么什么被加冕的皇帝。

不过,老兄,据说老“拿”的学术贡献确实够得上一个院士水准,这又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一定有政治家可以例外的。

只是,我们都是后辈低人,还是尽量保持一个专业基本素质就可以了!别保持N个啦!也就是说,别当那“精通一切的英才——精英”,就当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行不?

现在,连保姆都觉得自己做得不是保姆的工作,而是家庭特别高级助理,也所以,上海开始有些人偷偷地引进和使用菲佣,因为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我国的规定,不能明目张胆,而要偷偷摸摸。

如果您摆明了要引进和使用菲佣,那非常对不起,中国可以做佣人的小姑娘比菲律宾多多了,想要啥样的就有啥样的,您想要啥样的就给你准备啥样的,看你还有啥理由那人民的币去雇菲佣!

今天,我们的商人觉得只会做买卖很没面子,如果是博士且会做买卖那多来劲,于是,就想着去“西太平洋”那里弄个博士帽子回来,还好不算贵,才2595美元,在美元贬值的今天,就更显得值了。

此外,真博士也得学会做买卖,一个个本来应该傻在学院的博士教授们就纷纷去了各种有钱的机构,做商人状,有那确有经商天才的,还真在做了博士教授的同时也当了掮客商人。

也许哪天,我们到劳务市场去雇个家政服务人员,人家都会一撇嘴,说:“俺们是有西太平洋博士学位的家政高级助理”,您得给提供个三室一厅住吧,或者有套别墅也可以。

到时候,一定够您老喝一壶的!而站一边给您擎壶的估计也是一名牌大学的博士呢。

系列:机制的故事【5】

2010年7月14日

在所有的机制里,和大家的生活最有关系的其实是排队机制。

我有一次在银行排队,进来一个外国小伙子,取了号之后就也坐下来等待。

一个前面的老太太一看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稍微迟疑了一下开始热情地张罗了起来,她开始一个一个说服前面取了号的人让后来的这位小伙子先得到服务,理由则是“人家一外国人挺不容易的,俺北京人也得表达点热情不是。”

看着似乎大家都同意了,我也只好点点头,众目睽睽之下也被迫同意了,回头低声对Shopping猫说:“人家小伙子在自己的本国可能总是排队,习惯了,咋到咱们中国来,经常被‘插队’,估计都不知道怎么适应中国的国情好了。”

我的这句无奈的话其实反映了关于排队机制的不同理解——究竟谁才能拥有更大的优先级?

在所有的机制里,和大家的生活最有关系的其实是排队机制。

我有一次在银行排队,进来一个外国小伙子,取了号之后就也坐下来等待。

一个前面的老太太一看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稍微迟疑了一下开始热情地张罗了起来,她开始一个一个说服前面取了号的人让后来的这位小伙子先得到服务,理由则是“人家一外国人挺不容易的,俺北京人也得表达点热情不是。”

看着似乎大家都同意了,我也只好点点头,众目睽睽之下也被迫同意了,回头低声对Shopping猫说:“人家小伙子在自己的本国可能总是排队,习惯了,咋到咱们中国来,经常被‘插队’,估计都不知道怎么适应中国的国情好了。”

我的这句无奈的话其实反映了关于排队机制的不同理解——究竟谁有更大的优先级?

在所有的机制里,和大家的生活最有关系的其实是排队机制。

我有一次在银行排队,进来一个外国小伙子,取了号之后就也坐下来等待。

一个前面的老太太一看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稍微迟疑了一下开始热情地张罗了起来,她开始一个一个说服前面取了号的人让后来的这位小伙子先得到服务,理由则是“人家一外国人挺不容易的,俺北京人也得表达点热情不是。”

看着似乎大家都同意了,我也只好点点头,众目睽睽之下也被迫同意了,回头低声对Shopping猫说:“人家小伙子在自己的本国可能总是排队,习惯了,咋到咱们中国来,经常被‘插队’,估计都不知道怎么适应中国的国情好了。”

我的这句无奈的话其实反映了关于排队机制的不同理解——究竟谁有更大的优先级?

这里先说几句关于排队论的话,数学里有这门专门的学问,有些基本假设,比如“先来先服务”、“后来先服务”等。

我自己在中学里做数学竞赛的题,其中有一道经典的题目是“打水排队”,有N个不同大小的空水桶,如何排队才使得大家的总等待时间最短。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完全按照桶的大小排序,然后小的先打,最大的最后打水,总等待时间就最短。

不过,这属于优化目标,如果N个人不愿意呢,怎么办,这就不是优化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有个排队机制。

现有的排队机制里,大致有以下几类:

1,先来先服务。这种做法是大家都理解的,先来后到嘛。

2,后来先服务。数据结构里的堆栈就是典型的后来先服务,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请帮我说上一个。

3,按照重要程度排队,最重要的最先得到服务。这个又可以分为更多情形,比如我以前常说的在应急救助过程中,伤轻的先治疗,伤重的反而后治疗,也是这个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当然,在来的一些场景里,服务顺序则刚好反过来,伤轻的往后站。

4,按照某种规则排队,但是例外情况则单独处理。

5,在进行排队之前就分好服务的优先级别,到时候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银行的VIP一类,一般客户一类,集团客户第三类。要么为优先客户准备单独窗口,要么就优先客户到达后立刻插队。

再说具体的排队模式。

1)只有单个服务台,那就可以完全按照以上准则排队即可。

2)多服务台,可以是大家选择一个服务台接受该台的顺序排队服务,还可以是所有人集中排队,一旦空出服务台来就按整个顺序递补。

排队排队,总是有一个顺序,这样的机制设计其实有一定的规则,也并不难,唯一的难点在于例外情形的安排,如果事先没有“例外”规则,则很难保持队形不混乱,大家不满意。

具体的排队过程里面有很多悖论,我相信每个人都排过队,知道其中之古怪。科学网黄安年教授博客上说,最近在上海世博会中排队,老年人优先结果弄成老年人延后,因为给老年人开的检票口最远最不方便,且老年人的队伍比其他队伍都长,优先云云根本没有得到体现。这其实需要机制的设计者对机制的具体实施有一些临时应对措施,以保证特殊人群优先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原则性强于操作性,调整操作以符合之前的原则,而不是强调操作而使最初设计的原则背离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