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价:说容易也容易
科研人员的评价说容易也容易。
如果一定拿出一个指标来评,且只能拿一个指标,我认为应该是“代表作”。
有的人一生的代表作是一本专著,有的人可能是5篇论文,有的人可能兼而有之,那就都拿出来亮亮好了。
如果您老觉得羞于出手,那本书都属于“编写”,自己的货不多;那篇论文都是人家做了123,咱做了4,那就说明您老的科研是值得质疑的。
至于谁来做评断,可以现场答辩,也可以让评委们拿回家去看,自己判断。
当然,问题一定有,比如评委昧着良心给好的评差或者反之,这样的风险一定是有的。
可是,如果只拿一堆数字来让评委们评,评委只好是会数1,2,3就可以当了,这个怕就很容易了,同行们就可以彻底休息了。
是相信那会数1,2,3的人和那些数字,还是相信同行的良心加上你的代表作呢?我觉得相对而言,后者应该更靠谱些。
事实上,院士的评定差不多就是代表作评定。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出一个漂亮的工作,能够为同行所知,或者能够让评委们仔细审查后决定去佩服,就很不错了。往往只有最最牛的那种科学家才可能在多个领域里做出都很漂亮的工作来,比如,刚刚写到过的玛丽-居里。
之前我知道一位计算机科学界的中科院院士,有人评价他说:他在欧洲完成的博士论文帮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院士称号。
每次只要一评,就拿出当年的博士论文来,确实做得不错,当然也就可以凭借它不断地获得各种荣誉。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做出这样一个东西能够让大家每次都觉得“真好”也相当可以了。
对于一个普通科研人员,当你羞于拿出代表作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距离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究竟有多远,当然,也许您会愿意把烂货当好货拿进来充数,自己还特别好意思,我们也无法去讨论这类人另外的问题。
如果不同的阶段,代表作不断在变化,且每一个代表作都能经得起评委们的考验,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尽管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家少之又少,有的人只有一个代表作——这一生就吃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