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急”的存档

应急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如何做相关研究?

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

今天收到一封信,如下:

敬爱的陈安博士:

我是广东XX大学09级应急管理的学生,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虽未能深入了解应急管理这一新专业,,是也深明其重要性,我已组织了一个大学生团队,欲研究与应急管理有关的领域的方向,望得到你的建议,好是告诉我们(作为我们这些新生)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

谢谢!打扰你了。

对于这封信,我先无奈了一下,原谅我之前还专门写过一篇博文《没尾巴的信后面是有尾巴的人》,对现在的学生写信从来不告诉对方自己是谁的古怪做法提出批评。

可是这样的信依然很多,看来人从有尾巴进化到没有尾巴真的很困难啊。这样,有的无尾巴的信来了,我就直接把我的那篇博文给对方发过去,有的学生比较懂事,很不好意思,抓紧时间再写一封信告诉你他是哪里的人名字叫什么,于是,交流得以继续。

有的则不理你了,这样也好,省得浪费双方的时间。

有的更让你无奈,告诉你一个名字,然后其他的东西还是啥都不说,好似国家秘密一般。

其实,象这般的希望获得一些建议的信,最好还是把自己的情况已经环境情况(在哪个大学读书等)交代一下,以方便别人根据你的情况回信。

这封信倒是交代了自己的背景,缺的是自己的名字,不过不想去计较了,想来这是目前的90后的学生的统一问题,计较也没有意义,就认可吧。

于是,准备好好地就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首先,我的建议肯定并不新鲜,即便对于一个大一的新生有新鲜的地方。那就是,按照研究的一般规律去做,就可以。那么,研究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

1)深入学习该领域的基础知识,比如,阅读该领域的经典作品(著作、教材或论文)。【如果厚着脸皮说话,我会也向你们推荐我自己写的那本《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随后出版的第二本书】

2)寻找其间存在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应急管理本身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行业、领域、区域、企业中尚存的问题。当然,如果要去寻找问题,则必须对现状有所了解,那么第1.5步就是对现状有所了解。

3)如果确定了要做的范围,那么,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将自己学到的基础知识想法向实践中应用,二是根据问题去寻找其他解决方法,而这些解决方法可能是基础知识中没有涉及到的。

4)你当然也可以考虑去做理论问题,不过,对于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我个人的建议还是从具体领域入手考虑。

说了这么多,读到的人可能觉得等于白说。确实有这个问题,任何人说大概都是这几条,那么,接下来我说点具体的。

比如,对于暨南大学的学生,你们又得天独厚的地方,那就是广州市面临着明年的亚运会,这里有许多值得去考虑的问题,完全可以从广东的实际出发,面向亚运会可能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来考虑对策研究。

一、北京当年的亚运会和去年的奥运会一度面临什么类型的风险?这个可以简单地理一下。

因为风险肯定很多,大家可以分工去整理,比如你整理赛事风险(如果太大,可以局限到田径赛事的可能风险),我整理服务方面(可以具体到宾馆服务、电力供应领域)的风险。

二、对于这些风险,北京当年是怎么做的?亚特兰大当年是怎么做的?上一届亚运会的举办地是怎么做的?

三、除了可能的风险以及规避的问题,去年北京的奥运会出了事情,上一届亚运会也出了事情(一个运动员死亡是最大的事情),那么,广州更大的可能是出什么事情?可以根据当年广州的情况做个估计。

四、然后就是对策研究了。如果出现这个类型的事情,则最好的处理策略是什么,如果出现那个类型的事情,则可能的对策又是什么。这个可以去做比较多的研究。是事先给出一个方案来应对,还是形成一套处理逻辑,而不是考虑具体方案,等等,都值得去考虑。

我的这个建议是应景式的建议,刚好广州离你们最近,而且广州确实在操心这些事情,不希望到时候应急,而要在事先就把问题搞清楚,尽量预控。

不过,现实中也还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研究。就一般性的问题而言,可以是机制设计,这个问题我正在考虑。目前的机制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什么东西搁在一起就可以组成机制?是一些政策条文还是应该包括更多的东西?

2,机制可以分为多个类型,比如,启动机制、协调机制等。其间肯定存在机制间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真的使用时,谁优谁后?相互间能“容错”运行吗?

3,行业的应急机制和区域的应急机制设计逻辑有何相同或差异?大家之间要不要衔接?可能衔接起来吗?你找出两个处置机制来(一个来自电力,一个来自航空),看看成都机场出现的停电事故大家如何来协调?

当然,成都的事情是教训了,可是,这样的教训在今年11月初雪灾的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再次重现了,而此时的协调又变成了哪些主体间的协调?问题出在哪里?能否解决?都值得去考虑。

4,再简单到大学生身边这样的具体场景。大学食堂或者开水房有没有拥堵现象,如果设计一个吃饭机制或者打水机制,使得这一的拥堵尽可能地减少?哪里做得好?为什么?我们做得不好,又是怎么回事?

5,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做些更多的理论方面的探讨,不过,对于一群有热情的大一学生来说,应该从具体问题入手,慢慢寻找感觉,在高年级的时候再进入抽象点的理论研究,应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最后,如果你们的研究可以逐渐获得进展,我很愿意把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网”和你们共享,你们的阶段性调查或研究报告可以上载到我们的网站,以使你们的研究保护段获得更多关注和建议。

随便说一句,开始对我的称呼“敬爱的”我有点承受不起,在我小的时候,我们都说“敬爱的华主席”,呵呵。那是很高的称谓了。

多谢你们!也期待着你们丰富现在的应急管理研究队伍,给这个队伍增添更多的活力,开始的批评显得我心胸不够宽广,你们也多多见谅。

先不说民航,回忆下铁路的应急能力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会摄影的老李和一样好旅游的刘老师都在飞机场遇到了很大问题。

一个在西安的咸阳机场,一个在合肥的骆岗机场。

我倒是曾经研究过民航的这个那个,知道些民航的运行情况,所以准备回到北京后再找时间回复一下两位一急就想我的科学家伙。

我去年见识过铁道部的应急水准,回忆下和两位分享。

那还是5月12日,当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本来计划要在长安大学讲演结束后就奔火车站回北京。

可是,报告没做,因为学校不敢让学生贸然进入教室,本来长安大学的朋友刚好有朋友在火车站,于是就问陈安买的那个车晚点没,结果说,大屏幕上满是晚点的消息,可是就是没有那一趟,我还暗自庆幸能抓紧回北京也许还能做点啥呢。

就去了火车站,我也没有看到延误的消息,直到到点的那一刻依然没有延误消息,可是没有车。

继续等,又过了一阵子才有消息,说延误,结果还说错了,而且说错了它还告诉我们不要走远,这样,我在火车站等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来延误到几点几分的消息,看上去很准确似的,依然提醒别乱跑,结果又上当了。

好在5月13日上午还是车开了。

火车的运行管理现在依然是半军事化模式,所以比民航的统一调配能力要强得多,甚至,它的电话都是专网,不依赖于公共通信网络。

不还是没用嘛——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立刻毛脚丫子不知如何处理,这是中国很多行业的通病。

因为和老百姓的出行关系太大,所以,民航、交通、铁路更加明显,也更加需要增强应急能力。

我接触了交通部的不少机构,在做相应的东西,铁路的据说还没找到北呢,大家都在看他们的笑话,不过,这样的笑话如果有结果落到自己头上,那就是一夜无眠啊。

公共服务部门,是得觉醒了——

导师的事情比研究生少多了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记得我们开始创办“应急管理研究网”的时候,已经有别人在鼓捣这个事情了。

可是,可是,我们很快就成了第一,不好意思。

为啥能成第一,因为我除了其他事情,学术上的事情就想这唯一一件,而且,我自己对于网站的内容贡献是一半以上,学生的贡献则不到一半。这样,内容上就可以保证,否则,到时候孩子们一懒惰,整个就全部停下来了。

而相对于我这个衣食无忧的人,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其实比我多。

有不少朋友觉得学生的事情应该比老师纯粹,这个我就没有感觉,我觉得老师的事情比学生要纯粹多了,而且很奇怪,作为老师,事情怎么可能比学生还多呢?

1,学生要交朋友(男朋友女朋友),老师绝大多数则已经结婚了;

2,学生没有自家房子,多数老师住的地方虽不宽绰,倒也够用了;

3,学生基本没有收入,得想着多从哪里寻摸点,而老师的工资不高,可是比学生高多了;

4,老师有阅历和学术积累,写点东西快多了,学生正在积累,需要读更多的书。

二谈我国的应急能力培养应该从哪里做起

2009年11月20日星期五

在“一谈”里,我说到因为XXX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始终找不到北。

那么,就有人会讥讽我道:那你说,北在哪里?

好,我就来说说俺们认为的“北”在哪里——

如果一定要做好应急管理这个事情,到底从哪里入手呢?

其实,很多人知道从哪里入手,就象北大知道应该让哪些学校的校长具备免试推荐资格一样。谁历史上考的人多,成绩好,就从谁哪里给资格。

同样,我们也好好看看谁干得好?那就先从人家哪里好好学点,甚至照搬过来行不?

完全的一个道理。

在我看来,消防是目前应急管理最好的一个领域。而且它具备了现代应急管理的一切特征的雏形。

比如,多部门协作,一消防,首先就是交通管理,因为消防车要过去,其次就是医院,可能有人烧伤,再次就是公安,事故调查得看究竟是人放的火还是自燃。

其他还有需要协调的部门,但是相比这几家重要程度要低一点,所以,暂且不论。

消防的另外一个“现代应急”的特征就是对于灾害的未知,着火了,电话来了,可惜看见事故的人描述不清楚火灾的情况,或者即便他认为自己描述不清楚了,但是在专业消防人士看来那还是有问题的。

信息的高度不确知又正是现代应急的特点。但是,这一切在消防人员到现场之后,会立刻有个清晰的判断,具体过程我曾经在我们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详细说到过,就不再细说,总之,指挥体制和专业精神都可以保障应急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

在汶川地震后,国家发现有一个部门很重要,在精兵简政的情况下还得逆其道而行之,增加编制,这个部门就是消防。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甚至,人民解放军的应急能力都无法和消防人员相比。

【当然,应急办也增了编制,可是糟糕的是,40个零加起来或乘起来都还是零。】

如果不象被证明有效的部门学习,我们也可以原谅,毕竟,你们是大爷,一个部门和你们相比备份差,距离大内的路程也远,或者你们先从基础好的部门做起也行啊,让他们有能力有基础的先干起来。

比如民航。

应该说,相对于陆路水路交通(公路、铁路、航路)来说,民航可谓得天独厚,信息系统水平高且不说,人员素质也还都不错,而且,为了买张票,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有卖票时那“一百条”到达客户的通信联络线路,也应该有告知旅客航班延误的能力。

可是,你看让我们老李着急成啥样,最后上了飞机,居然发现还能当卧铺使,比头等舱还合算。资源的极度浪费和另外一面旅客们上不了飞机形成鲜明对照,稍微优化一下就都舒服,可是这个具备极强基础设置和高素质人才的机构却出点小事就应付不了。

这是咋啦?

当然,这个事情也怪民航这个中国“所有飞机他娘”没本事,平时光想着把机场建设得大点再大点了,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得这类既省钱又办事的能力提高,更不去想究竟除了大事怎么办?

上次2008年初的雪灾他们没啥感觉,因为其他行当还不如他们呢,可是这次2009年末的雪灾他们还是没感觉,这就不对了,其实,表现最差的这次怕就要把民航包括进来了。

《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目录出炉

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

经过噼里啪啦猛烈地敲击了两周键盘(资料和相应研究积累则是超过4年,所以不能只看最后的集成时间段短),我们的新书《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终于初稿出炉,这又是一本融合了我的团队所有智慧的东西,应该说,我个人写字速度也还可以,同时也连带着我的学生们速度和我慢慢接近了。

在本书中,我主要负责了其中的三章内容,马建华博士主要负责了其中的两章撰写,李季梅撰写与组织了接近两章的内容,亓菁晶、倪慧荟、武艳南则负责了一章多一点的内容,张雪、郑晓洋、张昊宇则各自负责了接近一章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团队成员但是还没有正式入队的王光辉也负责了一小节内容的撰写,书中还有部分内容来自一度在我们团队学习的陈蓉、程瑶的工作,我的爱人陈宁博士正在帮着我审阅全书内容。应该说,这本书从起意到初稿,写了这么久,还是有些不容易的。

这里先把基本目录晒给大家看看,我想相比于第一本书,这本书超过一半的内容是与应急与实践有关,尽管我们写书不可能只写应用和实践,肯定还有一些理论和方法性质的内容参合在里面,不过,相比于第一本书的几乎全部是理论与方法,这本书的确是不同的,这样,它的适用读者就更加宽泛了。

除了2009年中国人都会关注的传染病尤其是H1N1在本书中都有体现外,食品安全、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四个不同行业的应急管理都在书中有所体现,其中就包括刚刚让北京和其他北方人饱受其苦的突降大雪带来的寒冷的供热问题,呵呵。

对于这本书,我提出两个期待:第一个是期待它确实更加有用,第二个期待它的可读性更好些,即使比不上博客,也要让人有阅读的兴趣,哪怕一点内容对部分读者有这样的作用也好。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章 突发事件演化机理与应对策略

第四章 现代应急机制设计与应用

第五章 现代应急平台分析与设计

第六章 现代应急管理的全过程评价

第七章 现代应急的资源保障

第八章 重大传染病及其应对

第九章 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应对

第十章 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第十一章 典型行业的应急管理

第十二章 中国最佳应急管理实践案例

现代应急管理的九个核心问题(1)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实在不好意思,我喜欢整齐】 

1,现代应急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突发事件与现代应急的多类别机理分析方法与建模技术。

3,以面向事中的三阶段评价为核心的现代应急全过程评价。

4,多功能现代应急机制集成设计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基于多类型应急资源的多存储点多出救点组合优化管理。

6,作为现代应急主体的人本身在应急中的困境定位与作用。

7,现代应急中资金的筹措、配置、分配、使用与监督策略。

8,多行业、多领域、多专业、多区域的协调应急模式设计。

9,现代应急技术的集成与应急平台之间的信息与知识共享。

   在我们的积极倡导下,尽管“现代应急管理”成了一个很多学者认可的说法,它却依然是一个新的说法,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并不完全新颖,一直都在现实的应急实践中存在着。但是,现代应急管理毕竟和传统应急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在区别两者的时候,还存在着大量的混乱局面和问题,需要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概念统一及问题的逐步解决。

  这里,简单列举一下现代应急管理中几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1,现代应急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尚未厘清。

  现代应急管理,除了上一节中提到的特点、特征之外,它所涵盖的内容还应该有哪些?它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哪些部分?这些都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并尽量获得概念上的统一。

  事实上,在一本2008年10月份发布的由B. Wayne Blanchard编撰的题为《Guid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lated Terms, Definitions, Concepts, acronyms, Organizations, Programs, Guidance, Executive Orders & Legislation》书中,对于应急管理过去、现在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按照字典序对很多学者或相关机构给出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展示,此书一共1366页,可见其间涉及到的内容如何繁杂,相应的参考文献就列了112页。

  从这本厚厚的书里,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现代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第一问题,那就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太多概念上的积累,大家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内将这些概念形成了和一个体系,如果要按照一个新的体系集成以往所有的成果,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Audrey Heffron-Casserleigh & Janet D. Dilling的文章Towards a Global Definition of Terror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haracterization(见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edings)一文中,将各国对于恐怖主义的理解进行了梳理分析,相互存在差异的定义就超过20个。

  且不说一个概念就有超过几十个理解方式,即便每一个概念只有一种定义,或者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统一,那么,如何界定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和实施中进行规范。

 

 

 

【现代应急管理的核心问题2】突发事件与现代应急的多类别机理分析方法与建模技术。

  如果一定要抓出现代应急管理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是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机理,以及与之相应的现代应急的减缓、控制、反演机理。

  目前关于机理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得获得开展,一些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了某类事件的机理,而没有对更加一般性的突发事件内在规律进行刻画。我们所搜索到的相关文献也多是“航空事故的机理”、“煤矿透水事故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多侧重于行业企业。这样的现象和大多数学者研究的背景有所偏重有关。

  机理应该分为几个大的类别?每一个类别又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每个类别的机理模型应该是哪类模型,数学模型还是概念模型?层次模型还是网状模型?

  突发事件的一般性机理分析方法,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将其分为一般性机理和专业性机理,前者多指从管理的角度理解的机理,而后者还可以包括行业性机理、领域性机理和区域性机理,其中的行业性机理指化工行业有自身的规律,煤炭的采掘也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内在规律,区域性内在规律则指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也有各自的处理过程,而另外,同样的事件在不同区域发生,其处置逻辑也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人员关注不同的事件机理,对于矿难事故,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人员更加关注如何实施救援,而当地政府会更加关注是否会造成社会安全事件,如何进行善后以及生产恢复。

  在事件的一般性机理中,可以按照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和操作性机理进行考虑。这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机理分析过程框架。原则性机理解决事件本身最核心的逻辑,以及带来的问题的本质,是信息的高度缺失还是救援资源的可用性,等等;原理性机理则关注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规律,这一规律可能是物理规律或生物化学规律,也会和周边环境有关;流程性机理又可以称作最优化机理,揭示的是事件本身所沿袭的最优化路径,一般我们假设事件是理性的,它会按照损失最大化的方向“走”下去,这就是所谓事件理性;而事件的操作性机理其实是考虑到事件理性不可能得以顺利完成,一方面有环境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则会有应急管理者的应对策略。

  再具体到原理性机理分析方法,可以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这三个主要的时间过程进行分析,发生可以分为突然发生和逐渐发生,发展可以分为在烈度上的增强和在空间上的扩展,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为短暂发展、持续发展、间断发展;而演化则可以分为转化、耦合、衍生和蔓延等几种类型。

  除了突发事件的机理分析方法以外,应急管理也有相应的机理分析方法与之相对,甚至可以说,有一个事件机理,就应该有一个应急机理,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下一步的应急研究和实践有了最本质化的依托,否则,就说明我们连在理论上都还是无能为力呢,更难以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对于原则性机理,事件发生后会出现“信息高度缺失”,那么,应急的机理就应该是“快速组建信息网络”以应对。汶川地震后出现了信息静默现象,可谓“高度缺失”的本质性表现了,这就需要在应急的时候考虑从GPS、GIS、RS等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搜集手段到立刻在当地空投通信基站以恢复通信联络等多个做法来与之相应,实现应急的的基本原则性对应,而不是一时束手无策,或消极待援。

  尽管我们希望应急管理中的机理性认知对应于事件的内在规律,但是应急管理中还有一些机理是不依赖于事件机理的,比如“以人为本”这一应急机理,就是可以独立于事件机理而存在的。

  这些机理性认知,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型,比如象事件的耦合机理,就可以采用控制论中的耦合模型进行描述。

  应该说,机理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存在很多基础性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所以,在未来机理研究方面,应该会更加侧重于完整的分析框架和更恰当准确的模型体系。

3,以面向事中的三阶段评价为核心的现代应急全过程评价

  在应急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对于当前的情景进行评价,以更清晰地了解事情发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需要怎样的资源,需要的究竟多么急迫,以及如果想恢复到正常状况,应该怎么做。

  当然,扩展的应急管理过程还需要对于尘埃落地后的状态进行评价,比如;这次事件总共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如果要恢复到某种给定状态,需要事后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这是在事件结束后需要进行的评价。在事件发生前,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评价,在还不知道系统出现问题前,对于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也是评价的一个方面,明了系统脆弱的几个结点后,对这些表征脆弱性的指标状况进行阈值设定和监控也是在进行评价。

  所以说,在应急管理的整个扩展的生命周期里,评价无处不在。

  但是,怎样根据应急管理不同过程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有两个领域是最尴尬的,一个是评价领域,另外一个则是预测领域。对于后者来说,对于过去的预测,可以做到无限准确,可是将方法用于将来,没有人能够有十足的把握,都是概率意义上的预测,而灾害预测,则更加困难,据说日本人早就预测了仙台地区100%会发生强烈地震,但是,到今天为止,整个一定发生的地震还始终没有发生。当然,并不是说预测没有意义,对于仙台整个例子来说,一定发生的预测就会让人加强防范意识,建筑物的抗震强度也就应该设计得更大。很多其他方面的灾害预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评价和预测一样面临类似的尴尬,单指标评价是最显著的一种评价策略,但是往往不一定能够反映出更多需要评价的内容,而多指标评价就存在指标间的干扰现象。之前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结论:在所有的多属性综合排队评价中,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反例存在,以证明这个评价结论是根本荒谬的。

  可是,评价却是一定要做的,而且在应急管理中,评价是必须的,因为我们必须对事态进行评价,然后才会有应对策略,否则有效的应对策略只能是空谈。

  目前,在应急管理中的评价依然存在很多策略上的问题,比如,重损失评价而轻过程评价,重对过去的评价而轻对未来的评价,重视评价而轻视根据评价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方法上,依然缺乏更有利于快速评价的方法,缺乏新的评价策略,动不动就选指标定权重,使得评价成为一个非常枯燥的事情,而且很多方法操作性很差,不够简单明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在应急全过程中的评价,提出更适应于应急管理的新评价策略,并开发新的简单易行的评价方法,最终让评价成为应急管理必不可或缺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