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的存档

李连达院士再度出场,助产士风波愈发荒唐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浙江大学“论文门”特邀一号男主角李连达院士最近再度出场。

  先看下本周刚刚出版的《南方周末》关于深圳助产士缝针事件的报道原文(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00819/ArticelA04003FM.htm):

  8月5日,中科院院士李连达在人民网上发表署名文章,称:‘缝肛门’是荒唐的闹剧,‘危言耸听的新闻炒作,很不应该’。

  病历真实性存疑

  与通气会上的三位专家相比,李院士观点更为极端。认为对痔疮进行止血,无论进行‘结扎’还是‘缝扎’都对,‘不需先请示……是完全正确的医疗处理’。不仅如此,即使护士曾经拆线,也是合理的,媒体‘疑神疑鬼的心态很不正常’就连已经被深圳市卫人委认定的助产士处理违规一事,李院士也给予推翻,认为‘助产士的处理是正确的,后果是好的。不存在违规问题’。

  在这篇报道的一开始,记者先给出来这样一个先导的描述:深圳市罗湖公安分局公示的法医鉴定书,认定其妻林静(化名)肛门痔疮被“缝扎”。至此,沸沸扬扬的“缝肛门”事件初有结果,助产士张吉荣面对媒体所谓“以人格担保没动针”的说法被证实是谎言。

  当然,不排除记者用这个笔法写作颇有些引祸上李连达身的意思,不过不管怎样,所引用的这些内容真不给李连达先生长脸。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更为可怜的中国病人们,如此简单的事实却被推翻来推翻去,而医生们,则这些说这个话,那些说那个话,让人一下子不知道究竟哪个才是对的。

  不知道李连达院士本人是根据什么得出的那些结论(指“不存在违规”的定论),而由病历和其他证据所描述出来的事实却并不支持这些结论——他大概又把自己看成最后权威了,说出来的结论根本没有打算被人质疑。

  其实,我们只要清楚基本事实就行了——

  即便需要进行处置,需要缝针,助产士也没有缝针的资格,而病历上就记录了缝针时医生在一边观看而没有制止本无资格的助产士在做不符合身份的事情。另外一个事实是,大家还知道,针确实缝了,而不是诅咒发誓的“以人格担保没动针”。

  其他,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吗?!应该不再需要了吧。其实,退一万步说,即便缝针对病人有一万个好处,但是规范说明不应该由助产士来缝针,则缝针就是错的。这又不是荒郊野外,而是在正规医院里,产妇也不是郭靖的妈妈李萍,即便用牙咬断脐带或者拿把剪刀剪断都是可以为所有人谅解的行为。

  看着医生们这个说“结扎”那个说“缝扎”,真是让人晕死。这些医生的心都放在胸腔里吗?

  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是很多高分学生首选的大学,而大医院或所谓好医院里面则全部是医学院里的高材生。

  为啥呀?

  医生直接和人的生命相关,所以一定要保证这批人的基本职业素质,当然,也需要他们具备很好的个人品质——责任心与诚实。

  在中国,似乎选择医生就不是这样的一个逻辑。从医生里最富盛名的(李连达)院士的行为与思想里我们就能发现,似乎责任心和诚实这一点,连这个层次的都还没有达到或者懒得达到呢。

  而糟糕的是谁都会生病,于是,去医院的时候怎能让人放心。

  我爸爸那次上医院时我就非常担心,开始时听说手术前不用送钱给医生,后来又听一个带我们去医院的出租车司机说:那个医院可黑了,不送钱故意给你XXXX,又立刻开始担心起来。

  然则何时让我们这些可怜的注定要生病的人不担心呢?

  不知道,不可说啊——

七夕再感怀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我一位很好的朋友评价我的文章说:那篇《今夕何夕——七夕感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327)是所有文章中最好的两篇之一。

  也许,还是朋友更喜欢伤感的情绪罢。

  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散文这一类,也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类文章,因为我自己就是敏感的心随世事与风光而摇摆得厉害的那种,是范仲淹先生所蔑视的“以物喜”“更以己悲”的那类。

  不过,糟糕的是,我国现时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态度其实让人的心灵无从寄托,伤感成为奢华的事情。每当你想伤感一下,首先会发现竟然没有时间,在情绪刚刚到达或酝酿起来时,也许一个短信就打破所有的东西了。接起电话来,却是约你哪天出去玩玩吃吃饭的世俗之音。

  也正是因此,那些邪魔外道如什么李一等人,纷纷在人们孤单的心灵之上登堂入室,俨然成为人灵魂的指引者。

  那日,在波尔图和我的学生对话,我说你看我这做老师的,总是想着激励你们进步,可是你们如果挨训就不高兴,如果被赋予重担则只感觉到压力。如果提前预告会给你们荣誉(比如署名之类),你们就会觉得那是我该得的了,随后究竟似乎认真还是不认真反正都已经是它了;可是如果要你们竞争获取荣誉,根据大家的努力程度和效果来分配资源,则又是会让你们发愁,发愁不知道怎么努力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

  所以,我转过话头说,你妈妈去信仰基督教,从某种意义上也许有积极的价值。因为不管你的努力是不是在你希望看到的人眼中,那冥冥中你所笃信的上帝总是会看着的吧,自己的心灵也就获得了安宁。

  学生点点头,说老师有时候是这样的。

  我却想沉默下去了,愿意去怀念过路重庆时那连绵不断的雨了。似乎那雨里淋漓的伤感是唯一值得怀念的东西。

  第一次的重庆之旅是在雨里到达的万寿湖,那是远离重庆的一个景区,远离城市,就觉得远离了世间尘埃,只是那电话和短信的打扰不断,总还是让人感觉在俗世与天间不断徘徊往复了。

  那两天也就过得糊里糊涂,最后一天来到了城区,在高低不平的坡上感受着视野的狭窄和偶尔的宽阔。

  第二次去重庆也是在雨里,后来从重庆朋友那里知道,对于山城,雨是最寻常的,有时候竟然会接连经月不息。

  从黄桷垭附近的山上看两江环绕的重庆市中心,似乎那俗世的璀璨灯火与这边在细雨里沉默的群山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无法不对人类最复杂的情绪进行从无到有的缓慢品味。

  我在合肥感受过梅雨,不过合肥毕竟在江北了,所以梅雨总让人感觉不那么地道,后来却一直没有机会在江南常呆,顶多几日,也许不那么凑巧地遇到

真面目终于露出来了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新闻里说:河南安阳曹操高陵下月对公众开放 票价初定60元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6/045920904253.shtml

  哦,知道了,真面目终于露出来了。而且说是“应广大游客的要求”,中国的这些官方眼中的广大游客真够“贱”的。

  起初有人空口说白话地声称这就是曹操墓的时候,开始有人质疑,这个伪曹操墓宣扬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门票钱,河南的相关机构还出来辟谣,说只是为了考古。当时就有人说,那就千万不收门票,官员们回应得就很模糊了。

  现在终于知道真相了。

  神州大地,这些事情的真相起底的时候,都会丑陋不堪。可是,开始没有露出底部的时候,都还老想装扮装扮。

  真是没意思,何必呢?!

  不过中国人多,傻子也多,所以不管你多笨的骗子,一定有更笨的傻子供你来骗。

  到了年底,一数钱,安阳曹操高陵保护“利用”(这个字取得好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合不拢嘴了。

深度可笑的申遗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中国的世界遗产可以有多少?

  我的答案是:可以有10万。

  史记里有名有姓的人物,选出5千个有名的来应该问题不大,每个人都算得中国的一份世界遗产,更不要说他们还和地区有关,还有形成的某个或某些风俗有关了。

  就如屈原,端午节是世界遗产,粽子当然也是,屈原的楚辞难道不是吗?屈原本人当然也是。

  宋玉不是吗?

  郑袖不是吗?

  都可以是,连西门庆这样的小说人物都有地方去争一争,这些历史人物当然有资格当选世界人物,名人录,遗产。

  新闻里说: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认为——申遗十几亿花得值。

  他说十几亿值得,我觉得再花100亿都值,这可是让世界承认的中国历史遗产啊。

  但是,请不要在这上面收任何费用,让所有人全部免费,您干不干?

  正如曹操那个可笑的墓,一分钱不收,还必须负担大家的路费,如果这样坚持50年,我也愿意承认那是曹操墓。

  目的本来与古人无关,只与人民币或美元有干系,就别说这么高尚了。

  中国世界遗产据说已经开始继续排队中,也许再排30年都不一定能轮上,但是也许我的能早点轮上呢,那就知道排。

  甚至,让大家知道我在排队,这个都会很值得。

  你说为啥值得,为未来要挣得的钱值得啊。

  用这个做最响亮的回答吧。

遗物,遗传,遗产与遗尿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中国的父母和其他国家的父母不同,总是想着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给儿孙们遗下点什么。

  有时候遗下的是钱,金子、银子或者铜子,纸币或房子,都属于这个范畴。当然,有时候遗下的是古董,是艺术品,也一样有价值或者价值说不准更高也未可知。这些我们一般叫它遗产。

  有时候遗下的东西觉得有用,可是后来发现并没啥用,于是就成了遗留物。除了纪念价值之外,其他实用价值大概就没了。我们可以把它成为遗物。

  有时候,祖先里也有远见的,觉得钱和宝贝都是身外之物,给子孙留下不见得是福,是祸都有可能。那么他们就遗下一些宝贵的品质。比如善良,比如洞察力,比如健壮的身体等等。这些就都属于遗传了吧。

  子孙里面也有有出息的,对于祖先遗下的东西,觉得还是能力更为重要。这样,有没遗产,有没有遗物,就都成了无所谓的事情。有点遗产,我们把它存起来,有人愿意看就拿给它看,并不指着这点东西换钱。

  可是,总有那没出息的,就想指望着祖宗那点东西活着,或者活得稍微好看点,那就拿祖宗的东西来挣钱吧。

  祖宗的东西真好真是宝贝你拿去挣钱顶多被人说个没出息,也倒罢了。可是,有的祖宗即便当年确实像留点好东西,但是他却不知道几百几千年后究竟大家还喜欢啥。所以,那个遗下的东西没有价值,只能算是遗物根本算不得遗“产”。

  如果是笨子孙,也就认命了。

  可偏有那个把聪明的子孙,他们会把祖宗没有丝毫价值的遗物忽悠成有价值的,比如,祖宗当年遗的尿都会被这样的子孙圈起来,说这泡尿可不得了,2000多年前留下的,珍贵着呢。

  再有那国际眼光敏锐的子孙,发现国际有认这玩意的机构,那就能把一泡尿包装成具备考古价值,且还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遗产,曾经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过。

  国际上的傻子也不比中国少,不就给盖个章嘛,也无妨了,顺便还能拿点论证费啥的。

  于是,遗尿在遗物的基础上进而变成了遗产。而这些全由那些遗传了祖宗灵机一动能力的子孙们(或孙子们,都一样)就算顺利完成老母鸡变鸭的把戏。

  而当你很认真地看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时候,也许其核心、本质、基础、基本,就是祖宗的一泡遗尿罢了。

  【注:这里的遗尿赋予了新的含义,您别拿病理学上的名词和俺较劲】

周日,环球同此凉爽

2010年8月1日星期日

  北京今年的酷热,且是湿度极大的酷热已经让居住过过往于北京的人门感觉到了很大的不快。

  影响情绪,就会影响到GDP的增长,而能耗却在增加,太不绿色环保了。

  不过环球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似乎全世界都在不正常着。

  那天和同事聊天,说原来科学家们热气腾腾地研究全球气候变暖。

  可是,出了个小纰漏,说泄露的E-mail说明数据有问题,其实全球气候没有怎么变暖,或者变暖的证据没有那么确切。

  是,我也觉得,南半球的阿根廷前段时间冻死了不少人呢,就是南极洲飘过一阵寒流这么点事。

  后来,大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说法有点不确切,很多地方明明在变冷或没变吗。

  但是,科学家们总还得有饭吃不是,于是“全球气候变化”一词应运而生。

  不管你是变暖还是变冷,变好还是变坏,我都觉得需要重视,需要科研经费。

  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政治家们找到了借口才实施自己倡导的政策,企业家们加紧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产品,我们科学家伙,自然就可以继续研究,申请课题。到南极洲看看冰川又小了还是大了,北冰洋看看冰上的白熊多了几只还是少了看几只。

  哪个学科的科学家伙都能找得到饭碗。

  这才真正是伟大的科学。

  此外,今天开始,北京凉快多了,祝福北京的朋友们,并请相互转告,似乎全球都在同步变凉快呢。当然,南半球最好还是稍微变暖和点更好,也请南半球的伙伴们稍穿一件毛衣,为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力气所这个特别拆迁户啊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中央研究院力气所的被拆迁之事,在俺们的“活报剧”里进行了体现。

  我不太同情力气所那些没力气的无能领导们,即便他们到庙里哭完他们的太爷铜院士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出来我也一样不觉得同情。

  为啥?很多人很纳闷,难道被拆迁还不值得同情吗?

  被拆迁的很多值得同情,但是也有例外。

  如果一个机构在其他机构被拆迁时得意洋洋地坚持到最后,不是因为更占理,而只是因为有靠山,才获得了这样的“最后”机会,那并不值得同情。

  记得北四环被拆迁的时候,一家“京味面”的饭馆就是挺到了最后,这家饭店的老板厉害得很,以至于拖到了不能再拖,当时看着这家京味面在孤零零的四周早无邻居的四环中心位置坚持,路过的人没有不“佩服”的。

  像这样的机构,在有牛人撑腰之时,坚持着,而没了牛人撑腰,被拆迁之后,却把希望寄托在“庙里哭太爷”这种方式,并且在暗地里大肆活动,活动的目标和法律无关,只是更大的领导更大的权势罢了。

  而中国那些可怜的被拆迁者却一直想用法律,想用制度来维护自己那可怜的权益而不得。

  所以,权势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很难依靠的东西,如果连认识很多字的科学家伙们也再依靠权势站立,依靠权势获得例外资格,当这些权势突然消失的时候,只能冒充可怜虫了。

  而这样的可怜虫,如果再是那种色厉内荏,对内,对更加弱势的群体凶残,对外则根据对方和自己权势的对比而决定凶残或者服软,那是很没劲的。

  不被唾面,就不错了。

  当然,现实里热爱权势依托权势来获得例外的人是被唾面了,随后扮成可怜虫去四处博取同情,而此时别人怕很难能有什么感觉。

院长亲身做裸模是职业的应急管理精神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看到题目,大家就知道我在说啥,这就是老是抢市面上最热的话题带来的方便——你根本不用解释。

事后的事情更有趣,院长接受记者采访说:当时一个女生都没有。而网上发贴的网友名字却是女里女气的,应该是要故意引起人的注意无疑。

其实,很多学校会不时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到齐了,老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来不了了。虽然模特还不是老师,可是如果这堂课的全部内容就是画模特,那他比老师还重要。

俺们做老师时也体会过组织者的焦灼,那次是航班延误。上海浦东上课,组织者在深圳着急,我在北京很无奈。

其实,那次我已经给他们想好了应对措施,那就是让上海我的朋友过去讲就是了,俺们不认识的人很多,可是干应急管理这个行当咱们不认识的可就是少数了。不过不到最后一刻,不做这个选择。

所以,这位院长在想尽了办法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替代的情况下,还想不改变本节课的内容,就做了自我牺牲——这本身真没啥,是典型的职业精神,且是职业的应急管理精神。

我至少很佩服他的这个作为!以后老师、院长、校长们都有这职业精神,何求课上不好?

至于网上的嚷嚷,实在没太大意思,好像大家都没在浴室照过镜子似的,大惊小怪。

吴飞鹏同学说错了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不时去大漠孤魂老吴(吴飞鹏)另外一个窝里去踅摸踅摸,有时候也能咂摸出些别样的味道来。不过老吴最近的文章有细节好像是不对的,人家“千人计划”是要海外正教授,副教授好像是不考虑的。这样显得多“高端”啊。

   先引老吴文章全文,再做批驳。这家伙用了让人看着很累的楷体,实在不是个好习惯。王进兄在写足球N部曲的时候,开始也用了楷体,后来俺们说看着“累”,王老师抓紧从善如流,改成了宋体,不过估计老吴不见得会听俺的劝,要不他咋就会出走了呢?

   以下这个难看的楷体就是老吴最近的文章(http://cwufp.blog.sohu.com/155805131.html),版权没有,传播不究!

   10多年前,为了解决国内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和“一流人才”短缺的问题,中科院和教育部先后推行了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计划,分别是“百人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一流学者”被吸引回国。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人说国内没有一流学者,“一流学者”在国外,而且言之凿凿。于是乎,中央又推出“千人计划”,条件更优惠,给钱更多,给官位更高。条件也更高,那就是北美副教授以上。

    作为年轻人,不管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还是在读的研究生,如果想从事科研这个职业或者希望在大学当教授,看来不出去一趟,尤其是不能混到北美副教授以上,在国内几乎没有出头之日,不是在国内大牛们手下打一辈子工,就是早点改行。

    只要你不出去,你就和在国内爬行的很多学虫一样,干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硬指标可以让你得到破格,也没有任何一项政策让你获得实际的好处,您就忍着一格一格的爬吧。工资不高,买不起房子,养不起老婆孩子。这个不是无解的难题,而是有解的。

    这个解就是离开这个国家,在二十七八岁到四十来岁这段最美好的时光贡献给北美。在那里,会能够得到公平的评价,获得认可。一旦得到副教授的职位,就可以入选我国的“千人计划”。可以什么都不做,每年回来探亲两个月,照样给100万,充分体现我朝“千金市忠骨”的精神,也解决我朝官员忧国忧民的焦急心情。

    俺非常赞成引进人才,一直提倡引进我国需要的人才,但是,不曾想过引进百人、千人,只知道需要多少引多少,更是不知道人才还需要什么外壳来界定。刘备看来真是草包,死皮赖脸的雇个诸葛亮这个农民来当什么军师和宰相。

    俺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人才,也不知道如何评价人才,全傻了,只好让美国人帮助我们评价一下。在大鼻子大叔那里能当上副教授以上的,就都是高端人才。

    俺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要是在街上卖的马骨头,咱全收,因为俺们分不清哪个是千里马。   

    只要当上了千人,您要啥有啥,可以上天安门观礼,也可以到中南海吃饭,还可以握到领袖们的手,这些是俺们老百姓这辈子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何等的荣耀,何等的辉煌。

    作为一名急着希望找到年轻人接替自己的科研人,看着再好的年轻人出现,俺也只能忍痛割爱,推荐他去美国或者转行。俺不能耽误人家,更不能耽误人家的妻儿和等着养老的父母。

    俺奉劝所有的优秀有志青年,都去美国。不去你就和我一样,死定了,去了你能够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都走吧,不走的是傻瓜。

    老吴文章里面还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并非北美的副教授,欧洲名校的也可以考虑,所以去美国和去英国的剑桥差不多,这里他最后的呼吁又错了!

    还有,他提到“千金市忠骨”,后面他也说指的马骨头,不是人的,所以大家别害怕。

    他提到当上了千人,就啥都有了,这个属于误导,您想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有地契作为永远的保证,还是不可能的,因为违反了国家政策。

 

    唉,写一篇小文章,就错多个地方,怎不叫人有产生“嘻嘻”之念?!

中国科学界最可怕的是糊涂虫在成建制地生长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科学网的博主吴国胜先生撰写了一文,题目为请善待科学网的弱势群体》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914)。

里面的博主(指吴国胜先生自己)回复里有一句比较有趣:

博主回复:连骂人也跟做贼似的,有比这更猥琐的吗?

根据前后文理解,应该是指我在自己的文章《在海外猥琐生活着的中国人,回国后又如何?》一文中指斥了某人却没有直接点名。

推断吴先生一文的意思是:应该指名道姓地骂人,而不应该含沙射影。

其实,吴先生的理解力实在是太低下了,如果文章里含沙射影到每个人都知道在说谁,那还叫含沙射影吗?!我实际上把这样的骂人法叫做“明目张胆地含沙射影”,白马非马。

更有趣的是,吴国胜先生自己在写这样的文章,同样也没有指名道姓,真是“在世界上见过可笑的,可是没见过这么可笑的。”

很明显,吴国胜先生一记耳光打在了自己的脸上,但是糟糕的是他自己却不知道。

我是一看糊涂虫就觉得可怜的,这里必须很明白地告诉他一声了,而且我也想顺便告诉更多的吴国胜这般的糊涂虫一个基本道理——

在中国的科学界,可怕的不是骗子或别有用心的人,而是在骗子面前太多的人愿意俯首去做糊涂虫了。

这里,不能象吴国胜先生那样,批评别人骂人不敢点名时自己却也照做不误。我就照吴先生的要求,点出一个名来:我说的这样的糊涂虫的典型就是吴国胜先生。

这下,吴先生大概满意了吧?

 

在很早很早以前,当人们一看到有学者“拒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就不由地激动起来,觉得爱国主义的光芒正在四射。

这年头,这样的假话虽然偶尔也有个把笨骗子会说,可是已经很少了,尽管还有很多糊涂虫愿意选择相信。

可是,不说明显假话了,依然有别有用心或者自己本就弱智的人,在用各种其他手法去欺骗大家,可惜现在的人已经不象以前那么好哄了,你自说你的,我却要调查取证才会选择相信或不信。

普林斯顿的那位不知道是别有用心或者在这样的事情上本就弱智,好在有人情愿上当,而这些情愿上当的人里面,有知道真相而假装相信的和原本糊涂确实信以为真的。前者是阴谋家,对于后者,除了“糊涂虫”这样的名称能够配他,我一时想不起来更恰当的名称。

也许吴国胜先生能够给出一个更恰当的名字来?如此,我谢谢他!

最后再补充一句,看着吴国胜先生似乎还年青【希望不是像我一样放了一张很显年青的照片在博客里】,于是,“糊涂虫”成建制地成长的态势可见矣!中国科学界离正常起来的时间似乎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