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火之语

Recent News

Archives

7月 27, 2009 @ 1:10 am

审计不可靠,统计还能信?

审计不可靠,统计还能信?

关注中国经济的人,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统计数字比如众所周知的GDP。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99.99%都不能信。

中国的审计虽然是无牙的看门狗,但起码名义上还是个独立机构,还能起那么一点点监督其他利益部门的作用。中国的审计都那么不靠谱了,统计连看门狗都不是,凭什么证明统计数字的可靠性?那些原始的数据都是各单位自报自数,其真实可靠性根本不可考。原始的数据都不可靠,统计上来的结果还能信?

虽然不能信,但有时候必须要参考那些统计数字怎么办?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事倍功半“:属于“坏“事情的数字往上加,属于“功绩“的数字往下减。加减多少?看感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转贴:
“被就业”与数字造假

韩咏红 《联合早报》(2009-07-27)
 
  陕西应届大学毕业生“酱里合酱”(网名)最近发现自己一夕成名。他7月10日在网上发帖曝光大学的就业率灌水,他本人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学校安排与某某工业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成了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一员。然而,“酱里合酱”本人从来就没听过该公司,也不确定此公司是否真的存在。

  没想到这个帖子引来热烈回响,全国不同省市的许多大学生纷纷跟进讲述自己或同学“被就业”经历。还有应届毕业生反映学校要求每人交上有单位盖章的就业证明,否则不能毕业。由此,中国互联网上衍生出一个2009年度的热门流行语——“被就业”。

  事情在媒体上闹大了,“酱里合酱”的真实姓名与就读的大学被公开,几天前该大学公开回应,称事情是学校辅导员应当事学生要求办理的,该辅导员动机虽好但工作不严谨,将被调职。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成了学生、家长与政府共同焦心的问题。统计显示,2009年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加上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100万人,2009年总计有710余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在社会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困难或者大量大学生失业,难免要刺激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升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率成为敏感词的根本原因。

  而在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为了要“刺激”大学生就业,硬生生将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高低能够影响高校声誉、来年的招生指标、拨款、学校领导的升迁,甚至影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在此之上,许多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想留在念书的城市发展,他们为了避免离校后户口和人事关系给打回原籍,也可能接受一个“假就业”的协议。

  既然“就业”与“就业率”是波及面如此广泛、影响到众多群体利益的关键指标,其统计工作却是由主要的利益相关方——高校来主导,而且统计过程与结果又不完全公开透明,那么这个指标被上下其手、注水的结果几乎是无可避免。中国教育学者最近谈到这个问题时就承认“就业率”造假是多年存在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事实上,统计数字的失真及其后果,也许是接下来中国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轨,现在又面对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大考,数据的可靠性对于政府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对症下药至关重要。

  一些与民生经济数据的失真,则会影响中央政府对问题的实际把握。数据失真可能是基层为掩饰过失或自我夸耀政绩层层瞒骗的结果,也可能是自满、怠惰等非主动性原因。

  在一个现代化管理的国家,重要数据靠利益相关者统计与提供,其实是难以想象的。

  在新疆““七·五”事件后,一些维族同情者认为,维族面对的经济困境也是导致许多人对政府不满的原因。对此,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以及汉族知识分子都反复重申,国家民族政策明显向少数民族倾斜,对于少数民族就业只可能是帮扶,绝不可能限制。但在另一方面,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应届大学毕业生亲口告诉我,今年跑了不少人才交流会与招聘会,不论是政府机关或者私营企业,几乎都只要汉族。

  他们各执一词,真相究竟是什么,外界其实不容易论断。

  在短期内,真相处在“半透明”状态会对现行制度的主导者有利,然而长期而言,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却没有被及时发现与解决,那它最终仍要爆发并反扑到整个现行秩序。这就是容忍数据与信息失真的代价。

 

发表于 杂谈

46条评论 »

  1.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7, 2009 @ 6:44 am

    在1996年左右、2000年左右和2006年左右,都有西方经济学家质疑中国经济数字(GDP)的可靠性,但事实证明,中国政府公布的GDP 数字大体还是可靠的。

  2.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7, 2009 @ 6:45 am

    前几个月又有西方经济学家质疑中国的GDP,几年后回头看,就知道谁是谁非了。

  3.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7, 2009 @ 6:47 am

    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应届大学毕业生亲口告诉我,今年跑了不少人才交流会与招聘会,不论是政府机关或者私营企业,几乎都只要汉族。

    这个是胡说!当地有规定,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至少要有50%的少数民族。

  4. Posted by Amsel

    7月 27, 2009 @ 4:09 pm

    “99.99%都不能信”这话太偏激。统计数字是否可靠,无非是个概率分布问题。高质量的统计数字中值准确、方差小。而一个统计数字是否准确,很多可以由其他统计数字相互印证。比如2002年前后崩溃论盛行的时候,有人怀疑当时7%、8%的增长率是不是掺了水分。而当时从能源电力消耗来看,GDP数字实际是低估了。过后的经济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5. Posted by 未火

    7月 27, 2009 @ 8:42 pm

    可不可信,我是从内部来看,从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来看。

    楼上的两位提到“事实证明”,”可以由其他统计数字相互印证”,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都是强调从外在的信息来检验。

    要知道,就算一个实验的最终数据“看上去很美”,并不能证明该数据是可靠的。

    外在的信息就算可以验证,毕竟是间接的,是相对粗糙的。就算后来的经济发展可以证明GDP确实有增加,但究竟是8%还是7%,10%,如何肯定?

    反过来说,如果统计数字需要外在的信息甚至是后来的发展来证明,那还叫“统计”吗?干脆叫“估计”算了——我怀疑就是“估计”。

    我倒是希望有内行站出来说明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将来要引用数字的时候自己也安心一点。

  6. Posted by Amsel

    7月 27, 2009 @ 9:07 pm

    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只能靠自己琢磨,就好比我琢磨生育率一样。如果你没深入进去,很难判断出谁是内行。

    中国的GDP琢磨起来也不容易。中国GDP现在已经在日本德国之间了,先不说增长率,因为我们的很多项目是政府主导,很多消费也是政府完成,它的结构肯定与其他国家不同。从这里能看出很多问题来,这些比数字的准确程度还能说明更多问题。

  7. Posted by 未火

    7月 27, 2009 @ 10:38 pm

    我认为这类的数字才会靠得住:原始数据的获取容易,数字的大小比较不会影响经手人的利益(即没有动机去篡改数据),统计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比较大(不会因省事偷懒而失真)。

    比如全国手机用户的数量这种数据,我认为就靠得住。不符合以上标准,我认为都不可信。

  8.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8, 2009 @ 8:42 am

    在楼上看来,任何国家的GDP统计数据都不可信。那经济学家、政治家还要统计GDP干什么?

  9.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8, 2009 @ 11:05 am

    Amsel
    有个事实,中国20多年来,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远小于主要西方国家。

  10. Posted by Amsel

    7月 28, 2009 @ 1:05 pm

    金融炼金士:我说的是GDP的构成,涉及政府部分包括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大于美国,要是比较政府投资,更是远远大于美国。

    http://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3eLQw9wWiLkfT3_hxFgA1Q?authkey=Gv1sRgCKrZ_dv9zJjvkgE&feat=embedwebsite

    政府消费的数字找不到,但是凭感觉,中国政府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美国。

  11. Posted by 未火

    7月 28, 2009 @ 8:54 pm

    GDP核算所需要的会计资料,我可以肯定非常不靠谱。
    这不只是误差或者造假的问题。误差是无可避免的,而即使在发达国家,作假账(包括有意无意)也是客观存在的。

    但中国的财务实践,可说是残缺不全的。在私人,小型企业这一块,几乎是瘫痪的。不信你去调查一下,那些做生意的人实际是怎么报账的:乱报不报顺便报。而在大型国企这部分,做过会计的人就知道财会数字是怎样处理的。唯一比较可靠的,是外企或者合资企业这一块。因为这是出于外企或者合资企业投资方的需要。

    经济学家、政治家要统计GDP干什么? 那是他们的事情。我只是说出我的看法而已。

  12.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9, 2009 @ 5:31 am

    Amsel

    关于中美政府支出和GDP的关系,请看该文http://dmxianfeng.bokee.com/viewdiary.41104231.html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政府开支中最大部分是社会福利开支,而中国社会福利开支仅占政府开支的15%不到。不过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最大一块是转移支出,即补贴落后地区的政府财政,是不是也有社会福利性质哪?哈哈,这个话题就会讨论没完了。。。。

    to:未火
    我由于工作关系,接触的企业还是很多的,你提到的这些情况在我这里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帐目很规范,反而是件奇怪的事情。)我也接触过很多基层干部,知道基层的统计数据是怎么回事。
    但国家的GDP数据来源应该不是每个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各地方的GDP汇总,因为很多企业的财务报告要到4月份以后才能出来,而政府的GDP数据一般在每年一月份就能公布了。

  13. Posted by Amsel

    7月 29, 2009 @ 9:40 am

    按照GDP的定义,它的统计只包括最终最终消费和最终服务,它并不是某些产值的简单汇总。所以GDP的虚报多半是在统计部门作假。

    考虑到灰色经济,在中国GDP总是被低估的可能性更大。

  14.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9, 2009 @ 12:06 pm

    关于GDP的定义,起码也谷歌或百度一下,不要误导小孩子。

  15. Posted by Amsel

    7月 29, 2009 @ 1:34 pm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里错了。把“final goods”写成“最终消费”,是写顺手了。但是整个的意思根本没错。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r gross domestic income (GDI), a basic measure of a country’s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made within the borders of a nation in a ye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oss_domestic_product

  16.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29, 2009 @ 8:41 pm

    关于GDP,有明确的中文定义,都是严肃认真(至少曾经是)的经济学家翻译的,不需要去查外文资料。
    您把“goods”翻译成“消费”,使我这个大学英语四级差点没过的人感到“莫明惊诧”。

  17. Posted by 未火

    7月 29, 2009 @ 9:31 pm

    我没说过也不认为“国家的GDP数据来源是每个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各地方的GDP汇总”。

    但既然你提到,我也去百度一下: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

    以上描述我认为应该是对的。我很好奇“初步估计过程”具体是怎样进行的。

  18. Posted by 未火

    7月 29, 2009 @ 9:50 pm

    就算是估计,也要基于原始数据吧?这些原始数据难道是凭空而来?我质疑的不是统计的过程或者方法,而是原始数据的可靠性。

  19.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30, 2009 @ 12:10 am

    对不起,不是统计专家。

  20. Posted by 未火

    7月 30, 2009 @ 1:25 am

    呵呵,我也不是。之所以有感慨,除了是看到联合早报的文章,也因为前些时间帮某公司填一个政府发的商业调查表。调查内容就是今年的财务状况等等,可是今年的报表还没结呢,我是估算一下填的。因为该公司平时有做纪录,应该误差不大。一时联想到国内,财务实践那么残缺,如何报?

  21.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30, 2009 @ 2:12 am

    哈哈,说实话,不是我打击你。在没有经过可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前,谁也说不准企业的财务状况。
    有不止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自称企业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结果审计下来连500万也没有。

    但我想,统计当局总有办法来计算全国的GDP数据,而我们所不了解的。就如一个小孩无法理解人类是如何找到尺子去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的。

  22. Posted by 未火

    7月 30, 2009 @ 3:47 am

    我固然不知道统计的具体办法,但会计资料应该是其数据来源的其中一环。如果你再看回我的帖子,其实我质疑的是所有的统计数字,GDP是顺便提一提。就如转贴里面说到:“统计工作却是由主要的利益相关方——高校来主导,而且统计过程与结果又不完全公开透明,那么这个指标被上下其手、注水的结果几乎是无可避免。”我的逻辑是:审计还算是第三方,都那么不可靠。那么统计局自己用你说的“总有”办法统计出来的数字,还能有多少可信度?那个“总有”办法是如此高深莫测,那些数字不就如面团一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23. Posted by 未火

    7月 30, 2009 @ 3:53 am

    附转贴:审计署报告不敢直批而挨批
    (2009-06-26)

    ● 于泽远 北京 (联合早报)

      中国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因不敢点出违法违规部门的名字而受到批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振中指审计长刘家义的报告“半遮半掩欲言又止”,建议报告应该更加透明。
      据人民日报社下属的《京华时报》报道,曾长期担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前天在人大常委会小组审议发言时质问:“报告说某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李某伙同他人侵占、转移和挪用企业国有资金1800多万元。这件事出在哪家集团公司?某担保公司总裁赵某等人从事非法担保活动,与企业联手,从多家银行骗取大量贷款。这件事又出在哪家担保公司?”
    南振中:
    别让委员“猜谜”
      南振中认为,审计报告要尽量减少“少数部门”、“个别单位”、“某部门”和“某人”这样的称谓,不要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猜谜”。
      从2003年到2007年,时任审计长的李金华连续几年在审计报告中点名揭露多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大量违反财政法规的事实,抨击财政管理陈弊,被舆论誉为“审计风暴”。李金华也多次发表要当“国家财政的看门狗”、“死猪不怕开水烫”等破除官场潜规则的个性谈话,得到舆论广泛赞誉。
      李金华去年3月“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后卸任,新任审计长刘家义在去年8月提交的报告中,点名批评的部门和单位大为减少,引起舆论质疑。但审计署官员解释说,新的审计报告注重从制度上查找问题,比点名刮风暴式的“轰动效应”更有利于从制度上解决财政违法违规问题。
      刘家义前天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中说,在审计55个中央部门,285个所属单位过程中,发现违规问题40亿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9亿新元),损失浪费问题4亿6700万元。主要问题包括: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14亿8300万元;多报多领财政资金3668万元;违规收费6亿2200万元;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管理不严格等等。
      但刘家义的报告仍较少点出违法违规部委和单位的名字,引来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舆论的批评。南振中说,在中国从事审计工作非常不容易,“但一定要铁面无私,不能过于温柔。”
    《新京报》昨天也发表社论,批评如今的审计署过多使用“有关”部门、“一些”地方的措辞。而前几年刮起的“审计风暴”,正是由于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公众的不断追问,被点名的国家部委的违规行为才受到了更大的钳制。
      社论说,如果把审计风暴说成是单纯的“轰动效应”,有以偏概全之嫌,没有当初的审计风暴,审计机构料想也不会如今天这般受到普遍重视,哪里还有什么审计制度的改进呢?实际上,审计当下所存在的问题根本不是点名太多的问题,而是点名过少乃至于不点名的问题。
      社论指出,不能因为说要完善制度,就不能公布具体问题,更不能说一旦点名批评就无法完善制度了。全部公开违规单位和地区的名字,公开违规的数额,多刮起一些审计风暴,审计制度才能在坚实的监督基础上不断完善。

  24. Posted by Stephen.Li

    7月 30, 2009 @ 11:15 am

    国家统计局数据根经过自己采样剔除超级汇总里面的水分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EC-c/181975.htm

    想评论了水分有多大,要看它的采样方法和数量,还有剔除水分时所用到的数学模型。

    一个企业上报利润有多少,跟采购原料平均价、成品价、流通量是相关的,其实做假不被统计宏观数据发现的不会太多,你能控制自己那块做假,但其他部门、外方企业会跟你串通好,把数字做到天衣无缝?数字之间因为矛盾的而被发现?

    这种数字互相矛盾现象,有时还可以用来反贪呢……

  25. Posted by 未火

    7月 30, 2009 @ 11:49 am

    感谢stephen。 如果链接文章说的是事实的话,正好对应了我的质疑。比如“ 规模以上企业为什么直接采用其报表?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账目健全、人员素质较高,因此数据相对准确。 ”“会计决算受财政部会计制度的规范,总体来说是相对准确的。 ”统计我不是专家,财会可糊弄不了我。

    特别是里面还提到:“统计法是一种行政法规。涉及不到以刑法论处。 ”那些违规侵占、转移和挪用企业国有资金的行为,法律上可以刑法论处的,也只是被审计署含糊带过。统计法在法律上都无法以刑法论处。换句话说,统计不论在独立性还是法律执行力上,都不如审计。我还是那句话:“审计不可靠,统计还能信?”

  26. Posted by 未火

    7月 30, 2009 @ 11:51 am

    刚刚在联合报网也看到一篇有关统计的文章:

    中国职工工资增速超GDP?统计局数据受质疑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万4638元人民币(约3252新元),同比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都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但舆论对上述数据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于泽远 报道

    北京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再遭舆论质疑。统计局昨天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万4638元(人民币,下同,约3252新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9%。统计局本周一还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都超过了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但舆论对上述数据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中国几大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多数网民表示自己的收入没有这么大的增幅,不少人还认为自己的收入实际上下降了,更有一些网民认为中国多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增长,而是“被增长”了。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昨天公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一些人士也在平面媒体上发表文章,对统计局的数据冷嘲热讽。《珠江晚报》发表署名“吴文鹰”的文章说,居民收入“被增长”是对现实的意淫,“我倒是真真切切地感到,这些年来,我的收入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房价在涨,油价在涨,肉价在涨,菜价在涨,惟独工资不涨。不仅不涨,还大大地缩水,更要命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还在不断地增加。”

      “我的情况如此,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也都抱怨自己的收入在下降。难道他们都在说假话吗?在统计局那个魔术般的数字面前,我们究竟该相信谁?”

      文章说:“放眼望去,只见经济在衰退,企业在裁员,在降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失业者的行列。然而我们的收入却在以11.2%的幅度在增加,这岂不是咄咄怪事!难怪有人说,中国人加工资——空调。”“也许,公务员和国企工人是个例外?”

    新华网发表署名文章说,官方“每一次公布收入,全民都是增长。今年的收入数据更神奇,增幅竟然超过了GDP。几年来,公众一直感慨收入增幅落后于GDP,想不到奇迹竟在今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这场金融危机,对他国来说都是‘危’,对我们来说却只有‘机’,人家收入都在骤降,我们的收入却在大涨”。

      “只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转身摸摸口袋,口袋似乎并没有鼓,这增长的钱到底去了哪里?”

      文章认为,与大学生“被就业”相比,居民收入“被增长”的操作更为简单。“从基层开始大家就在造数字,数字对数字,谁能搞得清?”

      《广州日报》的文章指出,这次数据是根据6万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得出的。如果这6万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地域分布与所从事的行业不够全面、广泛,就可能得出与民众普遍收入状况与感受不尽相符的统计数据。事实上,部分地方统计部门也确实存在着“选择性统计”的习惯与癖好,这就难免会让人心怀疑虑。

      中国社科院博士马光远说,改革开放3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都远远低于GDP年均增速。这说明经济成果大部分归于国家, “国”与“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居民购买力低下导致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由于消费能力的缺乏,中国近10年来消费在GDP里的比重从60%下滑到目前的 36%。另一方面,普通民众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1997年至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却持续上升。

      他认为,在数据没有水分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长,可以视为中国经济从“积累型”到“分享型”的一个拐点,对于经济本身而言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但是,面对数据和居民的感受不一的情况,不可高估这个数据所透视出的宏观层面的意义。

  27. Posted by 未火

    7月 30, 2009 @ 8:41 pm

    “这种数字互相矛盾现象,有时还可以用来反贪呢…… ”
    反贪还用这么麻烦?LI先生太可爱了。贪污是顺便一查,一抓一大把。许多官员的子女自费留学,花钱如流水,钱从何来?

  28. Posted by Stephen.Li

    7月 30, 2009 @ 9:31 pm

    外行了吧,居民工资收入增速最大原因是政策性导致,比如说因危机而政府次上调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等等。

    你倒有无留意个税征收增速却减缓了。综合起来,这还有疑问吗?

    你查查99年的数据,看看情况是否跟现在的一样。

    媒体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你就直接采用它的观点和“证据”了?

    关于反贪,你告那些人“不明资产来源”罪就算了?

  29. Posted by 未火

    7月 31, 2009 @ 1:35 am

    首先感谢Stephen的一再回复。
    我不否认对统计外行,只质疑而已。通过你介绍的文章,关于财务资料部分的统计,我已经大概了解。虽然隔行如隔山,但说明白了,还是有人能了解。 毕竟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事实已经很清楚,统计在企业财务这一块是依赖会计系统。而中国会计实际上是怎样的,内行人都很清楚,我不多说了。

    联合早报上的文章也明白说了是质疑。在我看来,质疑是合理的。反而你的解释有明显的漏洞:文中说到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万4638元人民币(约3252新元),同比增长12.9%。”
    你的回答是:“比如说因危机而政府次上调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 请问“退休人员”也是“在岗职工”吗?

    关于反贪,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许多贪污现象是非常明显的,反贪不在于怎么查,而是“要不要”查,真的要查,根本不需要什么“数字互相矛盾现象”。

    另外,香港廉政公署查办贪污,有时光“不明资产来源”这条指控就足够了。

    最后我还请教一下: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是怎样进行的?统计局采用了什么措施来保证调查的可靠性?

  30.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31, 2009 @ 3:37 am

    这个“中国社科院博士马光远”一贯胡说八道!
    1、“改革开放3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都远远低于GDP年均增速。”有数据支持吗?随便到网上都可以搜到的数据,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远高于GDP的增速。
    2、“这说明经济成果大部分归于国家, “国”与“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居民购买力低下导致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也不成立。政府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从30%多降低到20%多,最低的时候降低到15%左右。所以表面看来政府占用的经济资源是在减少。(期间还有几个因素没有考虑,情况很复杂,就不讨论了)其实这里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
    3、不能简单的那居民收入的增长比例与GDP的增长比例对比,因为GDP增长比例中考虑了通涨因素。简单的说前一个数据高于后一个数据,就如何如何,根本就是大学经济本科都没有学好的表现。

  31. Posted by 海水一滴

    7月 31, 2009 @ 3:49 am

    我在国企工作过,也在很多民企工作过,企业基本上喜欢做假帐,这样的假帐你如何统计出真实数据?

  32.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7月 31, 2009 @ 3:56 am

    回未火
    前几年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采用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工收入数据为样本的。估计是因为这些单位的工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但公布后,被媒体乱骂。现在的样本构成就不清楚了。
    以个人的感觉来评判全国的数据是没有道理的,就如不能因为我炒股上半年没有赚多少钱,就否认上半年股指上涨70%多的事实。
    我国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收益于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很快。

  33. Posted by Stephen.Li

    7月 31, 2009 @ 6:31 am

    统计不是会计。那是应用数学。

    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会计里面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严重恶化了信贷危机,不过,会计界断然否认。

    乌鸦没有是白的。

    有漏洞就有人利用。

    1香港量刑比内地轻。2内地资产来源不明罪至多10年(贪污受贿最高死刑;挪用巨额10以上)。关于这些另一个问题了。感觉香港主要是监督行之有效而不是量刑。

    不再讨论,深层次的,我也不懂。

  34. Posted by 未火

    7月 31, 2009 @ 10:45 pm

    ‘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会计里面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严重恶化了信贷危机”所谓的“有人”知道什么叫公允价值吗?分得清会计和金融的差别吗?分得清投行和会计事务所的差别吗?知道银行借贷,金融产品发行,财务报表产生的过程吗?

    我不想苛责中国审计,我知道其中的苦衷。但我觉得公众有权知道审计是如何不靠谱的。同样,我更不会也没资格批评统计。我甚至是抱着这样的前提:统计人员是专业公正诚实的,统计系统是科学可靠的。

    我的质疑点是原始数据来源,如果说,统计不论在独立性还是法律执行力上,都不如审计,而审计的现实是如此无奈,那统计还能如何?比如:
    审计署就算已经发现了其他部门的财务问题,屈于压力只能含糊带过。假设统计结果不利于各方利益不利于国家大局,统计局如何顶住压力,不去改动数字?
    审计面对严峻的财务造假,穷于人力心力,能够发现造假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国人的弄虚作假成风,财会只是其中一环,统计又如何保证得来的数据(不管来自是基层汇报或者统计局自己调查)可靠?

  35.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8月 1, 2009 @ 9:59 am

    “统计不论在独立性还是法律执行力上,都不如审计”
    这个不太同意。审计是具体针对某一个单位的,检查出问题是要有人直接承担责任的,当然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压力。
    而统计是针对宏观经济数据的,至少独立性上远高于审计。

    “分得清会计和金融的差别吗?”这个我也说不太清楚,不知道博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现在美国金融机构已经不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了。我想“有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事情,但我没看懂你的态度。

  36. Posted by 未火

    8月 1, 2009 @ 10:49 am

    ‘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会计里面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严重恶化了信贷危机”这句话里包含了“金融危机”“会计”“公允价值”“信贷”好几个专有名词,我强烈怀疑“有人”对此有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不是,其推论根本就是乱扯。就如某人提出一个物理学上的推论,却搞不清推论里面使用的物理定义,其推论不用说都是“民科”。

  37. Posted by GlenStef

    8月 2, 2009 @ 8:40 am

    Hello,
    xysblogs.org to GoogleReader!
    Have a nice day
    GlenStef

  38. Posted by Elcorin

    8月 29, 2009 @ 11:41 am

    Thank you! I would now go on this blog every day!

  39. Posted by Hobosic

    9月 20, 2009 @ 9:42 pm

    Hello,
    Thanks for article. Everytime like to read you.
    Hobosic

  40. Posted by ihrizf

    9月 27, 2009 @ 8:40 pm

    mOtAam owqwlkzxiozs, [url=http://qyaezuzgxlnd.com/]qyaezuzgxlnd[/url], [link=http://pgbntdxrvoxp.com/]pgbntdxrvoxp[/link], http://ofkmqxmsnxky.com/

  41. Posted by AnnaHopn

    10月 4, 2009 @ 12:24 pm

    Ugh, I liked! So clear and positively.
    Have a nice day
    AnnaHopn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