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科书在谈到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这类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因时经常会用一种说法:随着中国人生活和饮食习惯的西方化,××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估计这种说法还会继续下去,甚至偶尔会成为愤老发泄被害妄想的证据之一。但是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上述那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中,与生活和饮食习惯相关的究竟是什么?以占死亡原因主要地位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第七版内科学中所列举的危险因素与以前的大致相同,五个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和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其他危险因素也有五个:分别是肥胖、体力活动少、西方的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性格心理因素,新加的还有四个危险因素与本文探讨内容无关,暂不列出。这里面提到的西方饮食习惯详细的解释是:常进食高热量、含较多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的食物者。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几个所谓的西方饮食习惯与其他的危险因素都存在重叠,比如进食高热量和较多动物脂肪、胆固醇导致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异常,以及肥胖,食用较多食盐可以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这样的危险因素列表其实就像把泥土折算成多少斤小豆,然后与小麦列在一起一样不伦不类。
其次,我们还要看一看这些饮食习惯究竟是不是西方所原有,而中国没有的。再论述这个之前,先讲讲今天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所听到的。讲课者为北京一家知名医院的消化科主任,提到关于病理性肥胖治疗方法时谈到中国所独有的针灸减肥,这位有中医背景的主任表示自己曾经亲身试过,没有任何效果,并且告诉我们:中医自古就没有减肥的治疗,因为中国人古代大部分是吃不饱的。说到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看一看清末流传下来的一些老照片,可以发现照片上的中国人如果放到现在,大多可以被诊断为营养不良,即便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一些宫女,应该是生活条件最优越的一些人,也是一副无精打采、面黄肌瘦的样子。再结合上面所说的西方饮食习惯中的几个要素:热量、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哪一个在古代中国不是老百姓所天天企盼的。不要说高热量,恐怕很多古代老百姓连足够的热量都达不到,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存在于哪些食物内,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但我敢保证肯定是普通老百姓想吃也吃不到,富贵人家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对于一些有充足条件大鱼大肉的家庭,比如皇室成员,则心脑血管发病率一点也不低,阎崇年讲清朝皇帝死亡之谜的时候谈到过,有兴趣的可以再去复习。那个时候的太医是不会扯什么西方饮食习惯的。还有糖,大概是古代的高级儿童礼物,就算是到了近代中国,三四十年前的城市孩子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得到几块。至于盐,我倒想问问咱们中国的著名菜系有几个不是咸的,《关中刀客》里傅彪就说:“好厨子一把盐。”就连老百姓家平时吃不到什么好菜,也要每天都吃点咸菜,这怎么就成了西方饮食习惯?我们现在有足够热量和动物脂肪、胆固醇和糖摄入,甚至很多人开始超标,到底有多少人是在学习西方人饮食习惯?难道吃不饱、营养不良才是中国饮食习惯?有人可能要举洋快餐的例子,关于洋快餐导致肥胖和疾病的报道,国外和国内都有不少说法,但是洋快餐究竟和中国人的疾病有多少关系,还没有人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但是我有一个疑问,中国现有的心脑血管病人大多集中于中老年人这一部分,尤其是男性病人,这些人究竟有多少经常吃洋快餐呢?我的感觉,很少,原因很容易理解。
希望新版教科书的编者再版时能够考虑修改一下这个并不严谨的说法。
2008年4月13日 at 3:48 am
没有博主这么一提,我还真的一直这样思考。
为我脑瓜勺子打开一扇窗了!
赞博主
2008年4月28日 at 8:43 pm
也赞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