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有没有可能反对习近平?

7 03 2025年

我之前谈到李克强是习近平的政治竞争对手,可以说是唯一对习近平有威胁的人。这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习近平也是这么想的,但这不等于李克强本人真的对习近平有不轨之心,想要取而代之。我不认为李克强有这样的胆量和魄力。

 

日本的媒体报道说,北戴河开会期间,中共元老向习近平发难,李克强也参与了。我不相信这样的报道,李克强没有这样的胆量。为什么呢?因为李克强属于所谓的“团派”,是从学校的团委书记一步一步当到团中央书记,然后再当大官的。中国的团干部并不是选出来的,而是领导指定的。领导为什么会看重李克强,让他当团委书记、团中央书记呢?就是因为他听话。当团书记、团干部这些人都是比较听领导的话、谨小慎微的人。跟胡耀邦那一代的团干部不一样,他们是干革命出身的。所以,李克强即使被习近平打压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任何反抗,甚至没有不满的表示。

 

例如,在胡锦涛被习近平下令当众架出去的时候,胡锦涛拍了拍李克强的肩膀,跟他说了一句话,好像是向他道别。但李克强只是点了点头,连头都不敢转过去,更不要说跟胡锦涛告别了。胡锦涛毕竟是李克强的老上级,李克强是胡锦涛一手提拔的,现在老领导跟你道别,居然不敢跟他打招呼,显得李克强很不近人情。而且说明这个人很胆小,很害怕习近平的淫威。这种人怎么可能造反呢?

 

2023.11.06录制

 

2025.01.08整理



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可以吃

6 03 2025年

国家医保局前几天在上海召开国家药物集体采购会议,号称做了“灵魂砍价”,把准备采购的药品价格尽量压低,据说因此为医保基金节省了几亿元。人们以前一直在怪中国的药价太高,现在真把药价砍下来,很多人反而不放心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司匹林,一片的价格才3分钱,很多人就怀疑是假药,不敢吃。最典型的是“科学公园”,自称做科普,其实一直在做骗人的伪科普。他们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作者项栋梁也自称做科普,其实也是一直在做骗人的伪科普。文章的标题就很耸人听闻:《集采3分钱一片的药,你敢吃吗?》,针对的就是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作者在文章里说,他妈妈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每天都要口服阿司匹林,但对于这么便宜的阿司匹林,“打死我都不会让妈妈服用的。”因为“那是我亲妈”,要保命,吃这种特别廉价的药,说不定小命就丢了。说得很吓人。

 

我查了这几年各地政府和各地物价局公布的采购药物定价单,国产阿司匹林不管什么剂量都是3、4分钱一片。只有进口的原研药即拜尔公司的阿司司匹林才比较贵,一片要3、4毛钱,是国产阿司匹林的10倍。我不知道项栋梁是不是一直给他妈妈吃拜尔的阿司匹林,如果是,说明他对中国国产的所有仿制药都不放心,都认为是害人、骗人的,吃了会丢掉小命,而不只是针对这次国家药物的集体采购。

 

国产的阿司匹林一直就是这个价格,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发了这么大的风波。不仅中国国产的阿司匹林是这个价格,美国卖的阿司匹林仿制药也差不多是这个定价。我查了一下沃尔玛卖的阿司匹林,一瓶500片,定价4.18美元,算下来0.8美分一片,合人民币6分。这是零售价,批发价和集体采购的出厂价比这便宜多了,完全有可能3、4分钱一片。美国卖的拜尔的阿司匹林也比较贵,一片6美分。原研药本来就是卖一个牌子,不一定跟仿制药有多大的差别,不能因为仿制药卖得便宜就不敢吃了。这些做伪科普的人,如果到了美国,是不是也不敢吃美国药房卖的仿制药,而非要吃高价的原研药呢?

 

化学药的成本主要是研发成本。研发一种新药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投入,有的要花十几亿美元才有可能研发出来,要收回成本当然会卖得很贵。等到专利过期,别的药厂也可以仿制,就不存在研发成本了,仿制药的成本就只是原料和工艺的成本。而很多化学药的原料很便宜、工艺很简单,成本低,当然就可以卖得很便宜。阿司匹林就属于这种药。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叫做乙酰水杨酸,就是用水杨酸加乙酸酐(也就是脱水的乙酸)制造出来的。水杨酸最开始是在杨树里发现的,如果用杨树作原料,那当然会很贵。但现在的水杨酸都是化学合成的:苯酚和氢氧化钠起反应,制造出苯酚钠;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在100个大气压、100多摄氏度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杨酸钠;然后再加硫酸,变成水杨酸。阿司匹林最基本的原料就是硫酸、氢氧化钠、苯酚、二氧化碳和乙酸酐,这些都是非常便宜的化工原料,得到的最后产物成本很低,价格很便宜就不奇怪了。

 

一片阿司匹林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没有活性的淀粉,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含量非常低。常规的阿司匹林片乙酰水杨酸含量是350毫克,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含量只有100毫克或更低。生产出一吨乙酰水杨酸,就可以用来生产几百万片阿司匹林,一片几分钱有啥奇怪的?

 

人们之所以觉得几分钱一片的药便宜得让人怀疑是假药,是因为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西药比较贵,中药比较便宜。这是极其错误的,往往是西药便宜、中药贵。去中国医院看病,医生开的药方里往往最便宜的就是西药,贵的是中药。便宜的西药是用来治病的,而贵的中药是为了赚钱的,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对身体有害,但医生要靠它拿回扣,医院要靠它赚钱。

 

有一些化学药的仿制药的确会比较贵,比如原料比较贵,或者工艺比较复杂,那就会比较贵。但不管仿制药是便宜还是贵,它的价格高低跟有效无效没有直接的关系。决定一种仿制药有效无效,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它是不是跟原研药一样:成分、效果、被人体吸收的效率都要一样。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仿制药跟原研药是一致的,那么即使再便宜,也可以替代原研药,跟原研药没有什么差别。要看一个仿制药究竟有效无效,就要看它有没有经过一致性评价,药盒上有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图标。

 

有人会说,即使有经过一致性评价的图标,那也可以造假,质量也有可能出问题,并不是真的达到了标准。这当然有可能,但是,不只是便宜的药,贵的药也会有这种情况。这属于药厂品控、药监监控的问题,跟药价的高低没有关系。反而很便宜的药会让人更放心,因为没有造假的动力。像阿司匹林,按原来的工序、原料生产出来就好了,本来就成本极低,何必造假呢?造假被抓的成本太大了,完全不值得。而且像阿司匹林这种药,造假很容易被发现,因为患者会有感觉。阿司匹林是镇痛解热的药物,头疼了吃下去效果非常明显,如果吃到的是假药,患者马上就知道了,就露馅了。所以,我不认为正规药厂有谁会去制造假的阿司匹林。

 

这一波质疑低价药采购后面也许有推手。那些所谓的医药代表、卖高价药牟利的药厂,觉得市场被低价药抢去,就赚不到钱了。还有项栋梁、“科骗公园”这种号称做科普,却在做骗人、吓人伪科普的,吓唬人还显得自己很有良心。

 

2024.12.17录制

 

2025.01.07整理



夏令时有利有弊

5 03 2025年

美国一年实行两套时间,冬令时(或叫做标准时间)和夏令时,早在1967年就开始了,但争议一直比较大。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美国人反对这么改来改去,认为应该固定实行冬令时或夏令时。2022年,美国参议院曾经无异议地通过了法案,一年到头都采用夏令时。但这个法案在众议院没有表决,就黄了。众议院、参议院2023年都有议员提出类似的法案,但也都没有进行表决。

 

美国的专家们对这个问题倒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但究竟应该都用冬令时还是都用夏令时,有不同的看法。研究睡眠的专家认为,应该固定用冬令时,因为冬令时跟人的生物钟比较吻合,有助于睡眠。有人估算过,如果一年到头都用冬令时,那么平均每天可以多睡19分钟。而支持固定使用夏令时的人认为,用夏令时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也有更多的购物时间。下班晚高峰天还亮着,就不容易出车祸。人们在外面活动时犯罪率也会降低,因为罪犯喜欢天黑时出来活动。最近有人研究过,如果全部改用夏令时,可以减少3万多起汽车撞鹿事件,但全部固定使用冬令时,车和鹿相撞的事故会增加7万多起,因此固定用夏令时比固定用冬令时减少10万起车鹿相撞事故,一年可以减少死亡100人左右。

 

但是,固定使用夏令时也有坏处。小孩上学的时候天还没亮,家长不愿意,而且摸黑送小孩上学也容易出事故。美国1974年曾经取消过时间的更换,夏天和冬天都固定使用夏令时,结果几周之内,光是佛罗里达就发生了8起学生上学被车撞死的事故。佛罗里达州长因此建议国会还是实行两套时间制度,于是又改过来了。

 

虽然大家都认为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但究竟定在都用夏令时还是都用冬令时,有不同的看法,也各有利弊。所以,可能以后还是要改来改去。

 

2024.03.10录制

 

2025.01.06整理



美国禁止TikTok进入倒计时

4 03 2025年

2024年4月,美国通过了禁止TikTok(抖音海外版)的法律,要求TikTok在270天之内,也就是2025年1月19日之前出售,剥离跟中国的关系,否则会要求苹果和谷歌的应用软件商店下架TikTok。法律通过后,TikTok的CEO周受资说,这个法律侵犯了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他哪也不去,要留在美国,捍卫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我当时评论说:一家中国公司,来自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却要在美国捍卫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这不是非常搞笑吗?何况这个法律跟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无关,并没有禁止美国人民使用TikTok,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要求TikTok必须剥离跟中国的关系。

 

TikTok在2024年5月起诉美国政府。按一般的程序应该在华盛顿特区的法院起诉,但时间不等人,他们必须赶在270天禁令生效之前把所有程序走完,所以直接在华盛顿特区的上诉庭起诉。现在判决下来了,上诉庭的3名法官一致判决TikTok败诉。原因跟我以前分析过的一样,法官们认为,这条法律并没有侵犯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因为没有禁止美国人使用TikTok,也没有对TikTok的内容做出限制和审核,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法官们甚至说,这条法律其实是为了保护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不受敌对国家(指中国)的侵犯,比如避免中国政府通过TikTok收集美国人民的数据。所以,它针对的是TikTok公司,只要TikTok公司剥离了跟中国的关系,那么一切就都正常了。

 

TikTok只是初审败诉,它还可以上诉。现在只是3名法官做的判决,按一般程序,还可以要求上诉庭的全体法官审核判决。不过TikTok为了抢时间,直接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不一定受理,因为最高法院对于绝大多数上诉案是不受理的,尤其像这种没有什么争议、在法理上也很明确的案件,一般都不受理。如果最高法院决定受理,那么可以先发布禁制令,让这条法律在受理期间暂缓执行,否则1月19日TikTok就要被下架了。但即使最高法院决定受理,判决也不一定就对TikTok有利,很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上诉庭3名法官是一致判决,没有异议。这3名法官中,两名是保守派的法官,一名是自由派的法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跟法官的意识形态没有关系,不管是哪一派的法官,看法都一致。最高法院也是保守派的法官比自由派的法官多,但在这个问题上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法官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过,美国最高法院那些保守派的法官现在往往出于政治动机乱判,判案的水平甚至还不如下级法官。所以,TikTok还要寄希望于最高法院的乱判了。

 

如果最高法院没有受理这个案子,或受理了既没有发禁制令也没有乱判,那么到1月19日,TikTok就要从应用商店下架。不过这条法律留了一个口子,到1月19日,如果美国总统认为TikTok已经进入了出售程序,只是还没有完成销售,那么他可以延长90天让销售完成。1月19日总统还是拜登,川普1月20日才就职,要由拜登来决定。但现在TikTok根本就没有出售的迹象,1月19日肯定不会有望卖出去,谈不到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销售,拜登没有任何理由再给TikTok90天时间,就会立刻要求苹果、谷歌把TikTok给下架。拜登一直支持禁止TikTok,他没有理由让TikTok有一条生路。

 

我之前也说过,TikTok案件有一个变数,那就是川普可能上台。现在川普果然要上台了,那就有变数了。川普本来最支持禁止TikTok,曾在2020年下行政命令禁了TikTok,结果惹怒了年轻人,年轻人都出来反对他。川普认为他在2020年之所以会落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禁止TikTok惹怒了年轻人。所以今2024年大选他改变立场,一再表示反对禁止TikTok,就是为了向年轻人拉票。现在当选了,是不是还会遵守他在竞选期间的诺言呢?他在竞选期间承诺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拉票,大部分不一定会遵守,现在票拉到了,当选了,就完全可以不管了。跟川普打交道比跟拜登打交道容易得多,因为他容易被说服。TikTok可以去游说他,中国政府也可以去收买川普,给他一点好处,让他放过TikTok。

 

如果最高法院维持下级法院判决,而川普想放过TikTok,他会怎么办呢?一个做法是让美国国会再通过一条法律,把禁止TikTok的法律撤销了。但这很难,基本上没法做到,因为禁止TikTok是美国两党的共识。当时通过禁止TikTok的法律是压倒性通过,两党绝大多数议员都投了赞成票。现在法院判决出来后,两党的议员也都表示支持法院的判决,并没有改变立场,共和党的议员也没有因为川普改变立场而跟着反对禁止TikTok。如果川普被中国政府收买,硬逼着共和党的议员改变立场,那么大多数共和党议员也有可能真的改变立场,因为共和党已经被川普改造成了川普党,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票数很可能还不够,毕竟不是所有的共和党议员在这个问题上都听他的,特别是平时反对中国特别激烈的那些议员不会听他的。即使在众议院票数够了,在参议院的票数也不会够,因为参议院要通过这样的法案必须有60票的赞同,川普在参议院肯定拿不到足够的票数。

 

法律这条路走不通,还有没有别的路呢?在这条法律没有被撤销的情况下,川普可以宣布司法部不会追究苹果和谷歌的法律责任,谷歌和苹果不用把TikTok下架。但这意味着谷歌和苹果要冒着犯法的风险放TikTok一马,它们有这么做的必要吗?谷歌下面有YouTube,YouTube也在推自己的短视频,跟TikTok有竞争关系。苹果也没有必要为此冒风险。虽然川普答应不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但川普变化无常,说不定哪天改口,就让司法部追究谷歌和苹果的法律责任。即使川普不改口,他总是会下台的,换了别的总统上来,司法部也有可能要追究谷歌和苹果的法律责任。所以,谷歌和苹果没有必要为TikTok去冒犯法的风险。

 

川普还有一个做法,可以宣布这条法律已经失效,对TikTok没用了,因为TikTok已经卖了,已经跟中国剥离了关系。不管真卖假卖,也许TikTok只是做样子,根本就没有卖,川普也可以宣布TikTok已经剥离了跟中国的关系。他本来就一贯喜欢胡说、说假话,不管是否跟事实符合。他只要宣布TikTok跟中国没有关系了,这条法律就已经失效,那么谷歌和苹果没有下架TikTok就不犯法了,就不会有被起诉、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这样一来,TikTok倒是可以继续在谷歌和苹果上架,不受影响地继续在美国生存下来。

 

所以,美国最高法院如果不乱来,TikTok最大的希望就是川普乱来,看中国政府能通过什么途径收买川普,让他胡说八道一通,说TikTok已经剥离了跟中国的关系,TikTok才有可能在美国生存下来。否则,中国政府不许TikTok出售,TikTok也没有任何出售的迹象,真的被谷歌和苹果下架,它在美国的市场也就完了,它的价值也就基本上没有了。

 

2024.12.07录制

 

2025.01.05整理



美国最高法院要怎么改革?

3 03 2025年

拜登总统提出了美国最高法院的三条改革方案。第一条,通过修宪,规定前总统不具有司法豁免权。这条其实跟最高法院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因为它针对的是最高法院最近关于川普作为前总统具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的判决,所以也放进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改革方案里。第二条,取消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制,改成任期18年。第三条,制定可执行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行为守则。最近有最高法院大法官被揭露出行为不端,但对他们没有办法,所以要制定行为守则。

 

拜登总统显然认为后面两条不需要修宪,只需要国会立法、总统签署法案就可以通过。但这样做存在着问题。第一,美国国会两党在这个问题上是对立的,共和党不愿意对最高法院作出改革,所以拜登总统的改革方案一公布,共和党大佬就纷纷表示不赞同。众议院议长说,我们根本就不会考虑他的法案。即使民主党控制了两院,同时也当了总统,也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参议院要通过一个法案至少必须60名参议员同意,那就意味着必须有部分共和党参议员同意。再退一步说,即使有少数共和党参议员同意,或者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获得了60席以上的席位,改革方案得以通过,也会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宪。因为触及到最高法院,特别是保守派大法官的利益,他们不愿意这样的法案成立并能执行。而且他们也有理由:美国宪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终身制,但它说联邦法官品行良好就可以一直担任。人们一般理解为只要品行良好就可以当到死,那就是终身制。如果由国会给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制定行为准则,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就会说这是想让国会凌驾于最高法院之上,所以也不愿意。

 

那怎么办呢?只能修宪。但是,美国修宪极其困难。首先要两院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然后要有四分之三的州的议会通过。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因此,拜登总统现在提出的最高法院改革方案没有实现的可能,只能引起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讨论,同时也可以用来拉票,为民主党的选民打气。

 

有没有可能不修宪就对美国最高法院作出改革呢?这是有可能的,可以通过增加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数对最高法院做出改革。美国最高法院可能是全世界的最高法院中权力最大的,但在全世界最高法院中人数最少,只有9名大法官。这样的弊端导致每一名大法官的权力极大,特别是所谓的“摇摆法官”也即中间派的权力更大。关键的判决往往取决于某一个摇摆法官怎么投票,因为这种关键的判决往往就是5:4作出来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增加大法官人数,以稀释每个人的权力。而改变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人数不需要修宪,因为法官的人数不是由宪法规定的,而是由国会规定的,只要国会通过法律就可以。在美国历史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数多次变来变去,最开始只有6名,后来缩小成5名,再后来又恢复到6名,后来又变成7名、9名,一度曾改为10名。最终固定下9名大法官,一直沿用到现在。其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提出一个改革方案,认为大法官的权力太大,要改成15名大法官,但国会没有同意。

 

但不管怎样,增加大法官人数不需要修宪,相对比较容易,只不过目前要扩充大法官的人数也不可能。现在是保守派大法官控制了最高法院,共和党的议员不愿意扩充,不愿意因此消弱保守派大法官的权力。只有等到哪一天民主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当了总统且控制两院,参议院里的民主党参议员人数达到60名甚至更多,才有可能增加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数。这种情况比较难,但也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只不过什么时候实现就不知道了,可能要用一代人的时间吧。

 

2024.07.30录制

 

2025.01.04整理



发酵食品对健康的益处和风险

2 03 2025年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海报,加州尔湾中国人扎堆的地方有一个华人医生要做医学科普讲座,讲关于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这个医生在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到美国的大学读微生物学博士,后来考了美国的行医执照,在尔湾的一家医院肿瘤内科当医生。她自称自学中医,深信“药食同源”,对于肿瘤防治和养生很有“积累”,要宣扬“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古为今用守护健康。

 

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肿瘤医生就懂得怎么预防癌症、怎么养生。肿瘤医生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治疗癌症算是她的专业,但怎样预防癌症、怎样养生不是她的专业,不是靠一个医生所谓的个人经验积累就能知道的,因为那属于流行病学范畴,要做大量的研究、分析。而作为一个外行,要了解这方面的进展,需要读文献。我不认为这个医生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阅读生物医学的文献我肯定比她强。

 

这个医生是在中国接受的医学训练,而中国的医学教育很成问题。其中一大缺陷就是忽视科学素养的教育,缺乏批判性理性思维。所以中国医学院出来的医生,不管学的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普遍迷信中医,都是“老中医”。就像这个医生号称相信古老的智慧,就跟现代医学格格不入。现代医学不相信古老智慧,中医才相信古老智慧。她说她相信天人合一、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是中医的说法,我不知道她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某些食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这不奇怪,也不是中医的发现,其他的国家、民族以前也都发现过。比如古希腊的医生就知道吃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所以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治疗。但用食物治疗疾病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比较少的个例。中医认为什么食物都能用来治疗疾病,什么疾病都可以用食物来治疗,如果这就是这个医生说的药食同源,就完全是迷信。

 

这个医生的讲座讲的是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显然是要讲吃发酵食品对于预防甚至治疗癌症会有好处。真的是这样吗?我接下来就讲一讲发酵食品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以及有什么风险,包括增加癌症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历史非常古老,世界各国都有发酵食品。以前之所以要用发酵食品,是为了保存食物。没有冰箱的年代,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发酵。微生物发酵之后,食品里的淀粉、多糖、纤维素被分解,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酸,还会产生酒精,就能抑制会让食品腐败的细菌、真菌的生长,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这是制作发酵食品最开始的目的。

 

吃发酵食品的确对健康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好处是能够增加某些食品的营养价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酸奶。很多人喝牛奶会腹泻,因为他们患有乳糖不耐症,消化不了牛奶当中的乳糖。牛奶发酵之后,乳酸杆菌把里面的乳糖变成了乳酸,牛奶成了酸奶,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也可以喝了。大豆里含有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所以大豆没法多吃,否则消化就会出问题。但是大豆发酵之后,这些抗营养因子也就没了,吃起来就不会有消化问题。

 

发酵食品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一些微生物,即所谓的益生菌,还有促使有益细菌繁殖的物质,即所谓的益生元,所以吃发酵食品能改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的一个好处是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助于预防、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减轻消化系统的炎症。改善肠道菌群还可能有别的好处。比如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改善了肠道菌群,就能减肥、改善免疫系统、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甚至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还有可能预防癌症,不知道这个医生讲防治癌症是不是也引用这项研究。现在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热门领域,无数的人都在研究,发表了很多结果。但这些研究有的质量比较高,有的质量很差,不能完全相信。而且,吃发酵食品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也有健康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一大风险是制作、生产、保存过程中很容易污染有害的细菌、真菌。这容易理解,因为发酵食品就是在培养微生物,那么,那种环境下不会只是想要的有益微生物才能够生存、生长、繁殖,别的微生物也能生存、生长、繁殖,而微生物并不都对人体有益,有的对人体是有害的。发酵食品中经常被检测出各种有害的微生物,像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等,都能让人食物中毒。发酵食品还容易产生生物胺,比如组胺,吃了也能导致食物中毒。所以发酵食品经常导致食物中毒,中国、韩国和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吃了发酵食品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

 

以上说的是急性中毒。更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增加癌症的风险。发酵食品,特别是泡菜、酸菜、豆瓣酱之类的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致癌物的来源有这几方面:发酵食品被有害的真菌污染,产生了真菌毒素,有些真菌毒素是很强烈的致癌物;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癌物亚硝胺;发酵的蔬菜容易生长导致胃癌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

 

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都是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食道癌、胃癌患者非常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人都喜欢吃发酵的蔬菜。韩国有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40克泡菜、豆瓣酱等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5%;每多40克,就多15%的风险。中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得胃癌的人有50%左右跟吃发酵蔬菜有关。还有一项研究研究的是日本和韩国的情况,结论是经常吃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会增加28%;反过来,如果吃很多新鲜蔬菜,胃癌的风险就能降低32%。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发酵蔬菜。泡菜、酸菜只能偶尔、少量地吃,解解馋就够了,这样才不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2024.12.15录制

 

2025.01.03整理



新冠死亡率是不是和流感一样了?

1 03 2025年

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专家都在说,我们可以设一个目标,等到新冠的死亡率跟流感的死亡率差不多时,就可以认为新冠疫情已经不是很严重了。达到这个目标后,随着疫苗接种的推广以及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人群普遍都对新冠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新冠的死亡率就会逐步下降,人们也逐渐地不再把新冠当回事了,疫情也就算过去了。但是,从来就没有哪个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或美国疾控中心宣布过,因为新冠死亡率现在跟流感死亡率差不多了,所以新冠大流行已经过去了。

 

我以前曾根据一些数据估算过,美国当时的新冠死亡率跟流感死亡率差不多,但那只是一个很不准确的估算。美国的研究人员最近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统计了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3月,也就是上一个流感流行的秋冬季,美国各地退伍军人医院接收的新冠和流感住院病人的死亡情况。对比发现,住院的人当中因新冠感染死亡的人数占5.7%、流感死亡人数占4.2%。这样就可以知道,现在住院的人当中,新冠的死亡率比流感的死亡率还是要高约35%。不过因为死亡率已经很低了,所以高35%其实高得很少,相当于100个住院病人中,新冠只多死了1个人而已,二者的死亡率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这只是住院的死亡率,并不是感染的死亡率。感染的死亡率具体是多少,现在已经很难知道了,因为现在不再做大规模的检测。

 

由于新冠的传染性比流感强,即使二者的死亡率差不多,但住院和死亡的人数新冠也还是比流感多。2023年10月到2024年3月这段时间,美国因新冠住院的人数是流感的1.6倍。

 

不过新冠的死亡率在美国还有可能继续下降。为什么呢?第一,美国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加强针的比例还是太低,现在还愿意接种疫苗加强针的美国成年人只有20%,而高危人群继续打疫苗加强针,还能够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所以,继续推广疫苗加强针,及时补种,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第二,新冠有特效药,流感没有特效药。新冠的特效药辉瑞的帕克斯诺维德还没有推广到所有的高危人群,没能让他们得了新冠及时服药。这项研究调查的在退伍军人医院住院的新冠感染者,95%都没有吃帕克斯诺维德,吃的人只占5%。所以,特效药普遍推广、高危人群普遍服用,就可以大大降低住院率,死亡率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新冠的死亡率还有望进一步降低,降到比流感还低。

 

2024.05.17录制

 

2025.01.0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