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通话”和九个口音区

21 01 2025年

我上次说美国中西部讲的英语被认为是标准的美国英语,是没有口音的英语,是电台、电视台主持人讲的英语。更准确地说,是中西部南方地区的人讲的英语,那个地方最大的城市是俄亥俄的哥伦布。中西部北方地区讲的英语被认为有口音。芝加哥讲的英语的口音叫做内地北方口音。再往北,威斯康辛、明尼苏达、北达科他讲的英语的口音被叫做中部北方口音。电影《Fargo》女探长讲的英语,就是那里的口音。

 

中部地区往南是以得克萨斯为代表的美国南方各州,他们讲的英语就是美国南方口音的英语。南方口音的英语可以说是口音最重的,即使是英语的初学者,也能听出跟其他地方讲的英语不一样。劳拉·布什讲的英语就是南方的英语,她是在得克萨斯出生、长大的,而小布什讲的英语没有口音,他虽然也是在得克萨斯长大的,但把口音改了。

 

从中部地区往西就是美国西部那几个州,一大片土地,讲的英语的口音被叫做西部英语口音。其实,西部的英语跟中部地区的标准美语没有什么区别,一般的美国人也听不出有区别。语言学家能够听出有细微区别,但是外行听不出来。

 

所以,广义的标准美语或者美国“普通话”,把西部也包括进去了,就是西部英语和中部地区英语。从中部地区再往东有一小块地方,是新英格兰西部,讲的英语也被认为是没啥口音的,一般的美国人也听不出来。所以美国普通话也会把那个地方包括进去。

 

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城市纽约讲的英语被认为有口音,一般的美国人也能够分辨出来。它的口音就叫纽约市口音。另一个大城市波士顿讲的英语,也被认为是有口音的。它的口音属于新英格兰东部口音。往南的费城以及巴尔的摩讲的英语的口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中大西洋口音。宾州西部另一个大城市匹兹堡,也被认为有独特的口音,就叫做宾州西部口音。所以宾州的两个大城市费城和匹兹堡,讲的英语的口音还不一样。

 

这样算起来,总共有九种口音。这是现在一般的分法,认为美国英语的口音可以分成九大片。其实美国不管哪个州,各地的年轻人、受过很好教育的人,都会倾向于把自己的口音改掉,讲标准美国英语或者美国普通话,就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尤其是南方的人。因为美国的南方一直就被认为比较落后,所以其他地方的美国人对于讲南方英语口音的人就会有歧视。美国有很多公司、机构在做帮助人们把口音改掉的生意,主要的客户就是认为讲南方的英语比较土的那些美国南方人。当然,这是一种偏见,但是现实如此。

 

2024.08.10录制

 

2024.11.25整理



波多黎各人民在怒吼

20 01 2025年

我说过,今年美国大选的“十月惊奇”可能就是川普一方自己制造出来的。曼哈顿的川普集会请的演讲嘉宾说笑话,把波多黎各说成漂浮在海洋上的一个垃圾岛,侮辱了波多黎各,激怒了波多黎各人。事件发生后,佛罗里达大学一个研究波多黎各的研究所发布了对生活在佛罗里达的波多黎各人的民意调查结果:99%的波多黎各人表示已经注册要投票,97%表示肯定会投票,1%表示可能会投票。投给谁呢?85%的人表示,当然要投票给哈里斯,只有8%的人还是要投给川普。

 

波多黎各人在美国的人数很多,是拉丁裔美国人中的第二大群体,第一大群体是墨西哥裔。波多黎各裔在美国本土有590万人,在波多黎各岛上只有320万。这么多波多黎各人在美国本土主要集中在佛罗里达,有110万;其次是纽约,有100万。波多黎各人偏向于民主党,历来的选举大约有60%的波多黎各人会投给民主党。但是波多黎各人的投票率比一般的美国人低,因为他们在波多黎各岛不能投票选总统,所以很多波多黎各人不知道自己在美国本土可以投票,没有投票选总统的习惯。

 

民主党一直想把美国本土的波多黎各人发动起来投票。2016年希拉里竞选总统、2020年拜登竞选总统的时候,他们都想把佛罗里达的波多黎各人作为秘密武器,如果把他们发动起来投票,就有可能赢得佛罗里达,但这个工作一直做得不成功。没想到这一次川普一方的神助攻把波多黎各人的投票激情激发起来了,高达90%以上的投票率,把波多黎各人变成美国少数族裔中投票率最高的群体。如果这个民意调查的结果可靠,支持民主党的比例就会从以前的60%变成现在的80%,就有可能改变整个美国竞选的版图。佛罗里达不一定因此就能变蓝,因为佛罗里达现在很红,但关键的摇摆州,比如宾州,那里有40多万波多黎各人,就有可能因此改变宾州的选举结果。

 

波多黎各原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国在1898年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在巴黎签署条约,西班牙把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卖给美国,只卖了2000万美元;另外还把古巴交给美国保护。古巴很快就在1902年独立,菲律宾一直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公投独立出去。而关岛和波多黎各一直是美国的海外领地,既没有独立,也没有成为美国的州。

 

作为海外领地,它是高度自治的。他们模仿美国政治制度,自己选出总督,搞了自己的参议院、众议院,也有自己的宪法。但因为是美国的海外领地,不是一个州,所以他们即使是美国公民,在本岛也没有选举美国总统的权利,也没法选出联邦的众议员、参议员,只选了一个众议院的代表参加众议院的活动,但没有投票权。不是美国的一个州,好处是一般的波多黎各人不用缴纳联邦的个人所得税,不过也少了一些权利。

 

相当多的波多黎各人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认为不能这么持续下去,但这在波多黎各本岛有争议。波多黎各有两个主要的党,各有40%以上的支持者,势均力敌、轮流执政。这两个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看波多黎各的地位,观点针锋相对。一个党要维持现在是美国海外领地的现状,另一个党认为波多黎各应该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还有个很小的第三党主张波多黎各独立。而在这个问题上,普通的波多黎各人愿意纳入美国的一派人数多一些。2012年波多黎各曾经公投过,有超过50%的人认为不能维持现状,有61%认为波多黎各最终应该正式并入美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2020年又公投过一次,这一次的问题是波多黎各要不要立即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有52%的人赞成马上并入美国。

 

但要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不是自己公投就可以的,需要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接纳才能成为一个州。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两党表面上是一致的。民主党的纲领是波多黎各的命运由波多黎各人自己决定,尊重波多黎各的自主权。既然波多黎各公投要求加入美国,那么就应该让它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共和党表面上也同意让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但实际做法却不一样。共和党不愿意让波多黎各并入美国,因为我刚才说了,波多黎各人大部分支持民主党,不仅在美国本土,在波多黎各本岛也这样。如果波多黎各并入了美国,就相当于让民主党多了两个参议员和几个众议员,还多了几张总统的选举人票,这显然对共和党不利。所以,共和党口头上支持波多黎各并入美国,实际上在阻挠。

 

在2020年波多黎各公投要求立即加入美国后,当时还掌握在民主党手里的众议院就通过了法案,同意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但共和党不同意,所以那个法案最后就黄了,在参议院没能通过。后来民主党丢掉了众议院,更不可能再次通过这样的法案了。就像民主党也支持让首都华盛顿成为一个州,因为华盛顿的居民现在只有选总统的权利,没有自己的参议员、众议员,变成一个州,就可以有自己的众议员和参议员。共和党不同意,因为如果华盛顿成为一个州,就相当于送给民主党两个参议员和几个众议员。所以,波多黎各目前这种状况还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一直作为美国的一个海外领地,不尴不尬的。

 

了解了波多黎各这种不尴不尬的地位,才能理解为什么波多黎各人不管在波多黎各还是在美国本土,对波多黎各的归属感比其他地方更强烈,更看重自己波多黎各人的身份,也更容不得别人侮辱波多黎各,更有自尊心。正因为一直不被人们当成美国正式的组成部分,也没有独立出去,所以就更强调波多黎各的重要性、更容不得别人侮辱。如果换了别的地方,比如加州,老是被共和党骂有多么糟糕,大部分加州人根本就无所谓,要骂就随你怎么骂。还有美国,川普现在每次演讲必然要骂美国是垃圾桶,跟骂波多黎各是个垃圾岛有啥区别?但大部分美国人也不会因此就特别愤怒。

 

很多美国人不知道波多黎各属于美国,波多黎各人也是美国公民,他们到了美国本土就有投票权,就可以选总统。曾经有过一个民意调查,美国人只有不到50%的人知道波多黎各属于美国、波多黎各人是美国公民。不要说普通的美国人,川普当总统的时候,一开始也不知道波多黎各属于美国,波多黎各遭遇飓风,他因此不想去救灾。听说波多黎各属于美国之后,还想着把波多黎各拿去换格陵兰,说那个地方又穷又脏,要它干什么?在川普集会上污辱波多黎各的演讲嘉宾,可能以为波多黎各是一个外国的岛屿,不知道波多黎各属于美国、美国本土的波多黎各人有投票权,不然的话,他莫名其妙地污辱波多黎各干什么?他这么污辱波多黎各,还真有可能变成一个“十月惊奇”,改变美国的这次总统选举。

 

2024.11.01录制

 

2024.11.24整理



美国中北部为什么被叫做“中西部”

19 01 2025年

沃尔兹被确定为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之后,“中西部”就成了媒体的一个热词,沃尔兹被叫做“中西部老爸”“中西部普通人”,带来了“中西部气氛”。沃尔兹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在明尼苏达工作,这两个州在美国地理划分上都被叫做中西部。但是看一下美国地图就会发现,不管是内布拉斯加还是明尼苏达,其实都在美国中部靠北的地方,应该叫中北部才对,为什么要叫中西部呢?这跟美国版图的变化有关。

 

美国最早只有13个州,集中在东部。美国要开疆辟土,移民去开拓边疆,主要就是往西走,所以最早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方被叫做美国的西部。19世纪上半叶,移民开拓到密西西比河以西,所以密西西比河流域北部地区就被叫做西部。芝加哥有一个著名的大学叫西北大学,就是因为历史上它所在的地方是美国的西北部。19世纪下半叶,美国把版图扩展到现在的西海岸,为了跟真正的西部区分开来,原来的西部就逐渐被改叫中西部,表示是在中央的西部。现在的中西部包括了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堪萨斯、明尼苏达、威斯康辛、艾奥瓦、密苏里、密歇根、伊利诺伊、印第安那、俄亥俄,总共12个州。

 

中西部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美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曾经都集中在那里,著名的有钢铁城匹兹堡、汽车城底特律。那里还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区,土地肥沃,大片大片的土地主要种玉米,所以也被叫做美国的玉米带。后来美国重工业、制造业衰落了,农业占美国经济的份量越来越小,中西部就不再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了。

 

因为中西部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所以一度也是美国的教育中心。美国一些著名的公立大学、私立大学都集中在那里,著名的公立大学(州立大学)尤其多。那里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美国的文化中心,美国中西部的英语被认为是最标准的美国英语,特别是中西部靠南方的地区讲的英语被认为没有口音,最正宗、最标准。美国南方和东北地区的英语被认为口音比较重,就是跟中西部英语相比的。美国西部的英语和中西部英语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美国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不管来自哪个州,特别是来自南方和东北地区,都要学中西部的英语,让自己变得没口音,听不出究竟是从哪个州来的。

 

在政治版图上,中西部属于比较中间的。美国东海岸、西海岸都是自由派的地盘,南方是保守派的地盘,中西部是保守派和自由派混杂的地方,有一些关键的摇摆州就在中西部。所以它在美国的政治版图上反而是很重要的地区,是由美国独特的总统选举制度决定的。

 

2024.08.08录制

 

2024.11.23整理



被蚊子叮咬要怎么止痒

18 01 2025年

最近美国有两个传染病病例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一个是著名的福奇医生感染上西尼罗病毒,一个是马萨诸塞一个老人感染了东方马脑炎病毒。这两种传染病都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蚊子先叮了被这两种病毒感染的鸟,然后叮人,把病毒传染给人。但这两种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为人即使被这两种病毒感染,体内病毒的量也非常低,蚊子即使叮了被这两种病毒感染的人再去叮别人,也不会把病毒传过去。由于没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人被这两种病毒感染的几率非常低。

 

人被蚊子叮后感染上某种疾病的风险非常低,绝大部分人被蚊子叮咬后,最悲惨的结果就是起一个大包,非常痒。为什么会起一个包、感到痒呢?蚊子在叮人的时候会往人体里注射几种蛋白质,一方面起麻醉作用,使人在被叮的时候没有感觉;另一方面还能让毛细血管舒张,有助于蚊子吸血。但是,外来的蛋白质进入人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有炎症反应,分泌组胺,组胺会导致起包,同时让人觉得痒。

 

人们感到某一个地方痒,第一反应就是挠。挠为什么能止痒呢?因为挠的时候会产生轻微的痛觉,而传导痛觉信号和痒信号的是同一条途径,这条途径被痛觉信号占了,痒的信号就暂时传不过去。等疼痛的感觉消失后,马上又能够感到痒,所以用挠的方式止痒只是暂时的。而且,在我们感到疼痛时,大脑会分泌五羟色胺来镇痛,而五羟色胺有一个相反的作用,会放大痒的感觉,这就导致越挠越痒。所以,通过挠来止痒是暂时的,过后反而会越来越痒。

 

要止痒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用冷敷。同样也是因为冷的感觉和痒的感觉是通过同一途径来传递信号的,这个途径被冷的感觉占据,痒的感觉传不过去,就让人不觉得痒了。冷敷比挠产生的痛觉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冷敷还会导致被蚊子咬的部位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组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所以冷敷是比挠更好的止痒方式。

 

有些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非常强烈,包起得很大,痒的感觉也比较强烈,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也就是在药店、超市都能买到的抗过敏药。

 

2024.08.26录制

 

2024.11.22整理



避免蚊子叮咬的有效办法

17 01 2025年

南加州的居民区以前没有蚊子,大概在10年前发现了3种斑蚊从外地入侵,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埃及斑蚊。埃及斑蚊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有一点点水,比如一个瓶盖里有积水,它就可以在那儿产卵。水干以后,它的卵不会死,至少可以存活一年。碰到下雨又有水了,卵马上就孵化,不到一周孑孓就变成蚊子飞出来了。不过这种斑蚊飞行的距离很短,所以如果在家里发现了这种蚊子,就可以断定是从家里或者院子里的积水孵化出来的,不是从其他地方飞过来的。

 

虽然有蚊子,但目前还不严重,一年大概也就发现那么几只,还不是大问题。以后随着气候变暖,也许蚊子会越来越多。但是去野外或者山上,蚊子就多了,所以要做好避免被蚊子叮咬的准备,穿上长裤、长袖,皮肤裸露的地方喷上驱蚊剂。

 

我以前写文章介绍过,最有效的驱蚊剂是避蚊胺,英语名DEET。这是美军在二战之后研发出来的,后来改为民用,非常有效,被认为是驱蚊的金标准。市场上还有很多驱蚊剂号称是天然的,要取代避蚊胺,因为避蚊胺是化学品。但市场上所谓天然的驱蚊剂,要么没什么效果,要么里面偷加了避蚊胺。

 

现在又有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驱蚊剂,跟避蚊胺一样有效,叫做派卡瑞丁(Picaridin),是德国拜尔公司研发出来的。各种试验表明,20%浓度的派卡瑞丁驱蚊效果跟避蚊胺一样好,而且还克服了避蚊胺缺点。避蚊胺虽然驱蚊效果很好,一个缺点是有味道,派卡瑞丁没有味道。第二,避蚊胺会融化塑料和化纤,如果喷到衣服、帽子上,就有可能损害衣服、帽子。派卡瑞丁不会损害衣服,甚至可以直接喷在衣服上,避免蜱虫落到身上。有一些号称能够避免蜱虫叮咬的袜子就是泡了派卡瑞丁。我现在已经不再用避蚊胺,改用派卡瑞丁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买浓度20%的才会有效果。

 

2024.08.28录制

 

2024.11.21整理



美国总统选举的“十月惊奇”

16 01 2025年

美国总统选举有一个“十月惊奇”的说法。美国选举日在11月初,如果有某个能影响选情的重大事件发生在10月份,其影响力是最大的。如果发生得太早,比如在9月份,那么到选举日就过去了一个多月,人们已经忘了,这个事件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了。所以有些能够人为操纵的重大事件,比如什么大的爆料,就会故意留到10月份爆出来。

 

这种说法最早是在1980年里根跟卡特竞争时,里根的人提出来的。当时卡特内外交困,内部通货膨胀极高,外部有伊朗人质危机,里根的人担心卡特会在10月份制造一个“十月惊奇”,通过谈判让伊朗释放美国人质。里根的人就偷偷跟伊朗政府接触,让他们不要在10月份大选之前释放人质。一直等到选举结束,里根就职那天伊朗才释放了美国人质,作为给里根的礼物。“十月惊奇”最终没有发生,只是里根的人当时担心会有这么一个惊奇。

 

真正发生的“十月惊奇”也跟伊朗有关,就是“伊朗门事件”。里根当上总统后,从1981年到1986年一直偷偷向伊朗销售武器,再把销售武器获得的钱作为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经费。“伊朗门事件”在两方面违法。第一,当时美国政府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第二,当时国会禁止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1986年,这个事件被黎巴嫩的媒体捅出来,美国司法部开始调查。调查的时间很长,一直拖到1992年。当时老布什跟克林顿竞选总统,大选日之前的周末,司法部宣布因“伊朗门事件”起诉里根的国防部长温伯格,引起轰动,变成了一个“十月惊奇”。实际上那时候已经进入11月了。最终是老布什输了,至于“十月惊奇”对老布什竞选失败有多大影响就很难说了。老布什在下台之前赦免了温伯格。

 

下一个“十月惊奇”跟小布什有关。2000年,小布什跟戈尔竞选。10月下旬爆出一个大料:小布什年轻时曾因醉驾被捕过,他一直隐瞒着。按小布什一方的说法,“十月惊奇”导致小布什输掉了全国选票,而且输掉了几个州,最后只得靠佛罗里达去赢。但赢得很不公平,虽然小布什当上了总统,很多人不服,认为他实际上输了。小布什的人检讨说,如果没有“十月惊奇”,就不会搞得这么狼狈。

 

发生“十月惊奇”最多的是2016年川普跟希拉里竞选,我认为至少有3个“十月惊奇”。第一个是川普“接触好莱坞”录像带事件。川普以前是一个娱乐明星,曾参加过“接触好莱坞”节目的录制。他在录制之前跟人聊天说,他可以随便抓女人的阴部。没想到这些聊天被录下来了,但一直没有公开,直到2016年10月上旬才被公布出来。那时的共和党跟现在不一样,还没有被川普全面掌控变成川普党,所以很多共和党大佬都出来谴责川普,要跟他划清界线。连副总统候选人彭斯都考虑过退选。搞得川普一方非常尴尬,很多人都认为川普赢不了了,但这个“十月惊奇”马上就被第二个“十月惊奇”冲淡了。就在同一天,一直在帮助川普竞选的俄国政府的黑客打入希拉里竞选团队的邮件系统,把黑来的内部电子邮件公布到维基解密,里面有很多料对希拉里的形象影响很大。这个重大事件把川普的“接触好莱坞”录像带事件的影响冲淡了。

 

第三个“十月惊奇”是一直到10月底才发生的,那个更重大。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突然召开记者会,宣布重启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调查。本来他已经宣布过案子已经了结,不起诉希拉里,希拉里以为这个关已经过去了,没想到科米宣布要重启调查。虽然过几天他又宣布取消了重启调查,但希拉里邮件门又变成了新闻热点。所以,希拉里一直怪科米导致了她败选。

 

2020年的大选,川普一方也想搞一个“十月惊奇”,那就是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的邮件门事件。川普一方把声称从亨特·拜登的笔记本电脑里找出来的一些邮件和淫秽照片都公布出来,但很多人怀疑是俄国在背后搞鬼,不相信那是真的,所谓的“十月惊奇”没有真正发生什么作用。更何况那是拜登儿子的事,跟拜登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选举没有什么影响。

 

“十月惊奇”往往在竞选双方势均力敌时最有影响,否则像上一次大选,因为相差悬殊,拜登一直领先很多,再大的惊奇也很难扭转局面。今年的大选就因为哈里斯跟川普旗鼓相当,咬得很紧,所以人们就一直在等着发生什么“十月惊奇”事件能扭转这个局面。哈里斯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不可能挖出什么丑闻,即使有什么丑闻,也早就被挖出来了,因为她已经作为拜登的搭档竞选过一次。人们等的是川普有什么“十月惊奇”发生。

 

但10月份过去,没有发生什么事。有一个川普干预竞选的案子一直拖着,主审法官判决说,检察官可以把证据都公布出来。那是10月份公布的,人们以为这就是一个“十月惊奇”,公布出来的证据里可能会有什么料。但公布出来的证据大部分是涂黑的,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内容。而公开的、可见的内容都是以前已经爆过的,没爆过的也没什么大的料,就没能成为一个惊奇。还有两个模特指控川普在多年前曾猥亵过她们,这种事发生在川普身上已经不算新闻了。他已经被20多人指控过猥亵,也被陪审团认定是性侵犯,还被处罚了。所以再爆出这种事,对他已经不会有影响了。

 

还有一个惊奇,曾担任川普白宫幕僚长的凯利接受采访时证实,川普曾经骂过美国阵亡将士是傻瓜、失败者。他说川普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崇拜希特勒。这些事以前都已经爆过,只不过是由凯利第一次亲口证实发生过这些事,所以对于川普会有一些影响。哈里斯团队的人也抓住这一点攻击川普,但影响也未必能大到“十月惊奇”的地步。人们对川普的看法基本上已经定型,发生在他身上的再大的丑闻也改变不了人们对他的看法。而川普的支持者对川普的支持类似于邪教徒对教主的崇拜,他们认为川普的丑闻都是假的,都是假新闻捏造的;即使承认是真的,他们还有一个说法:“我们不喜欢川普这个人,但我们喜欢他的政策”,所以即使把川普搞得再臭,也不影响川粉对川普的支持。

 

如果说有什么事件能对选情发生影响,所谓的“垃圾岛事件”也许算得上。但这不是别人的爆料,而是川普一方自己搞出来的。川普在曼哈顿搞了一次大型的竞选集会,这本来就很可笑,因为纽约不是摇摆州,在那里搞大型集会纯粹就是为了满足川普的虚荣心。在这次集会上,一个演讲嘉宾、喜剧演员骂波多黎各是一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激怒了波多黎各人。出现这种事情,如果搞一下危机公关,控制好损失还不会有什么后果,因为毕竟不是川普本人讲的,甚至也不是重量级嘉宾讲的,只是一个并不很出名的喜剧演员讲的。但川普团队并没有把这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万斯说那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大家不要太把它当回事。这不就是在指责波多黎各人太玻璃心吗?而川普则一如既往地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说根本不认识那个人,也不知道他要讲这些话,跟自己没有关系。但是,不谴责这个人,更没有道歉,就没法这么糊弄过去。而想让川普道歉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只会吹嘘自己:我对波多黎各多么好,没有哪个总统对波多黎各干的事情比我多,我受到波多黎各人民的热爱,波多黎各人遇到我都会拥抱我亲吻我。

 

然而,波多黎各人由此想起了川普当年是怎么对待波多黎各的,对波多黎各可没有那么好。在川普当总统的2017年,波多黎各遭遇玛丽亚飓风,死了两、三千人。一开始,川普禁止联邦政府去救灾,因为川普不知道波多黎各属于美国,以为那是外国。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去外国救灾呢?这事被捅出来,舆论大哗以后,他总算知道波多黎各是美国的了,还去视察灾情。视察时又做出一个荒诞的举动,朝灾民扔卫生纸,让人觉得那是在侮辱灾民。他知道波多黎各属于美国之后,认为那个地方又穷又脏,要它干什么?想用它换格陵兰。

 

因此关于波多黎各的事就变成了热点。川普请的人对波多黎各的侮辱、 川普当总统怎样对待波多黎各,都被翻了出来。波多黎各的一些巨星都出来支持哈里斯,这些巨星的粉丝加起来有好几个亿。有个拉丁裔歌星以前曾经宣布支持川普,现在也宣布撤销对川普的支持。这有可能影响到选情,因为波多黎各人属于美国公民,在波多黎各没法选总统,但在美国本土就有投票权。宾州大约有40多万波多黎各人,已经成年、有投票权的波多黎各人估计有30万。如果波多黎各人都被激怒了,出来投票反对川普,那么川普就很可能就输掉宾州了。

 

而且,不仅波多黎各人被激怒了,拉丁裔人也被激怒了,因为波多黎各属于拉丁裔。其他少数民族也被激怒了。以前有研究说,如果哪个少数族裔的人遭到侮辱,其他少数族裔也会觉得遭到了侮辱,有一种共情,就有可能对美国今年的大选产生影响。如果川普输的话,可能就输在这个笑话上,这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十月惊奇”了,而这个“十月惊奇”是川普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2024.10.30录制

 

2024.11.20整理



喝咖啡究竟能不能减肥

15 01 2025年

喝咖啡能够减肥是很常见的一种说法,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咖啡里最重要的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能够刺激肠胃的蠕动,有助于消耗能量。我们每天消耗的能量有10%是消化系统的蠕动引起的,咖啡因能让这种蠕动更加快速,就有助于多消耗一些能量,但多消耗的能量并不是很多。有一项研究发现,喝咖啡的人每天多消耗的能量为80~150大卡。一块奥利奥饼干的能量是50大卡,多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3块奥利奥饼干的热量。

 

咖啡因还能氧化体内的脂肪,这样就有助于消耗体内的脂肪。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天喝4杯咖啡,那么这些人跟其他人相比,体内的脂肪少了4%,这个效果也很小。

 

咖啡里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叫绿原酸,我们喝咖啡之所以会觉得苦,就是绿原酸导致的。身体感受到苦味之后会起反应,抑制胃口。也就是说,咖啡的苦味会让人产生一种饱足感,吃东西容易觉得饱,摄入的食物就会比较少,这也有助于减肥。

 

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喝咖啡的减肥效果究竟怎么样呢?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研究了15万人喝咖啡及其体重变化的情况,发现每天多喝一杯咖啡,四年后,体重平均每年少增加0.12千克。也就是说,如果一天喝四杯咖啡,四年后体重平均只少增加了0.5千克左右,体现不出减肥效果。

 

所以,靠喝咖啡减肥虽然有效果,但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这是喝黑咖啡,也就是不加糖的咖啡,才会有的效果。如果喝咖啡的同时加了糖,效果就更差了,反而会导致体重增加。

 

2024.09.05录制

 

2024.11.19整理



当你听说有人有4个博士6个硕士

14 01 2025年

最近有一个叫赵子健的“90后研究员”成了名人,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公布,招聘赵子健为兼职研究员,并列出了他的简历。他是1995年出生的,居然有4个博士学位、2个博士后、6个硕士学位。这个简历不知道为什么被人注意到,引起了轰动。然后,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宣布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该院院长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没有发现明显材料造假问题”,并对此事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给赵子健带来了这么大的困扰,让他精神几乎崩溃,感到很抱歉。

 

不管怎样,那只是一个兼职而已,并不是正规的职务。他究竟做什么工作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搜了一下,他算得上正规的工作是亚洲人文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亚洲的名头听上去比中国还大,但我在网上没有搜出关于它的任何信息,这意味着或者是赵子健胡编的机构,或者是他在香港或国外注册的机构。在境外注册机构太容易了,名头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只要这个名称没有被用过就可以注册,然后自任所长。他还有20多项社会兼职,有的机构说跟他们没有关系,有的机构说他是所谓的学生会员,也就是只要交会费就能成为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就是这么说的。他的这些社会兼职本来就没有什么含金量。所以我们不知道他的正规工作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来头能够让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招聘他当兼职研究员。一般来说,让一个人当什么兼职研究员,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赵子健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他有一大堆学位,其中有4个博士学位、6个硕士学位,还做了2个博士后。2个博士后都是韩国延世大学的,一个是技术管理,一个是心理学。所谓的博士后是得了博士学位后暂时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只表示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并不是一个学位。博士后在中国却被当成比博士还要高的学位,这是错的。真正的博士后研究通常会拿工资,但他的韩国延世大学博士后据介绍是在线上读的,不是做研究的,而且要自己交十几万元才能读。所以根据中国的国情,他的博士后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学位的东西,而不是做真正的博士后研究。

 

做博士后研究首先要有博士学位,赵子健倒不缺,有4个博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是韩国的加图利大学的,这个大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搜了一下,其实是韩国天主教大学。“天主教”英文叫“Catholic”,可能是天主教大学不好听,就把它音译成加图利大学。他的这个博士学位是线下读的,有文凭,还获得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算是一个正规的学位。另一个博士学位是菲律宾的莱西姆大学,他不去申请认证,可能属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不承认的学位。他还有两个博士学位也是菲律宾莱西姆大学的,但是在线上读的,也没有获得认证。这4个博士学位跨了4个不同的领域:韩国加图利大学是艺术领域的博士,菲律宾莱西姆大学 3个博士学位分别是心理学、教育学、圣经研究。他的6个硕士学位也跨了不同的领域,有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还有两个是我没有听说过的西班牙的大学。

 

听说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第一个念头就是:他哪来的时间?如果是正规的学位,读硕士一般要2年,读全职博士要4~5年,做一个博士后研究要2~3年。赵子健1995年出生,现在还不到30岁。他在2017年从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专业毕业,到现在也就7年时间,最多也就可以读一个硕士,再读一个博士,怎么可能读4个博士、6个硕士呢?说明他的这些硕士、博士,不管教育部认不认,都是没有含金量的,都是交了钱就发学位证书,或者最多要交一篇论文。

 

我查了一下,他还真发表过论文,有5篇英文论文、5篇中文论文。中文论文不用说,那些期刊都是收版面费的,交了钱就发。英文论文也都是档次非常低的期刊,也是交了钱就给发的所谓“开源期刊”。而且,我怀疑那些英文论文可能不是他写的,因为它们是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的英文论文,跟他本科的专业离得太远。一个播音专业本科的毕业生怎么可能去做什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的研究呢?很可能是找中国的论文工厂买的论文。想要什么领域的论文,论文工厂都可以给你,交上去应付一下就发一个博士学位文凭。所以他的这些论文涉嫌造假。

 

他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博士、硕士学位?读正规大学的正规学位很花时间,一般读一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也就行了,个别人可能要改专业、改研究方向,再读一个就了不得了。弄4个博士学位、6个硕士学位干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以前经常要写字,所以有文化、接受过教育的人都要随身携带钢笔,插在上衣口袋里。知识分子写字太多,一只钢笔不够,还要插两只钢笔。有一个笑话说,如果为了显得自己文化水平特高,在口袋里插上三只、四只钢笔,那就会被当成是修钢笔的。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学历,有一两个高等学位也就够了,给自己弄一大堆博士、硕士学位,恰恰表明这些学位都没有含金量,都是买来的。

 

赵子健买来的这些学位全都是境外的,说明现在境外有些也不算是很差的大学,比如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在中国卖文凭。为什么他们能在中国卖文凭?就是因为有市场。有很多人利用人们对洋文凭的崇拜和对境外大学的不了解,就去买一个洋文凭。但是像赵子健这样买一大堆洋文凭,还是很少见的。买一个文凭至少要几万、十几万元,他花这么多钱买这么一大堆文凭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是为了表示自己很有钱,还是把这作为行为艺术,有收集国外文凭的爱好呢?

 

2024.10.16录制

 

2024.11.18整理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辩论

13 01 2025年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辩论是1858年8月~10月举行的林肯和道格拉斯的7场辩论。那次辩论不是为了竞选总统,而是为了竞选代表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

 

道格拉斯是在职的参议员,是民主党竞选连任的候选人。林肯是众议员,作为新成立的共和党候选人竞选参议员。当时参议员并不是全民投票选出来的,而是由州议会两院投票选出。因为道格拉斯所在的民主党在伊利诺伊州议会是多数党,他肯定能够连任,所以没有必要搞辩论,对他没有好处,但林肯追着他要搞辩论。道格拉斯在伊利诺伊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做演讲,林肯也追着他在同一天做演讲。道格拉斯去芝加哥做演讲,林肯也跟着到芝加哥做演讲。虽然是同一天或者隔天做的演讲,林肯的演讲又是在批驳道格拉斯,但因为不是辩论,道格拉斯没法反驳他。另外,当时有不少报纸支持林肯,报纸评论员讽刺道格拉斯不敢接受林肯的挑战。所以道格拉斯最终同意跟林肯进行辩论。

 

当时伊利诺伊州总共有9个选区,芝加哥、斯普林菲尔德这两个选区两个人都去做过演讲了,所以定下来到另外7个选区各进行一次辩论。形式是第一个人先发表60分钟演说,第二个人发表90分钟演说进行回应,再由第一个人用30分钟反驳。下一场辩论顺序对调。第一场辩论是在下午在很大的室外场地举行的,由林肯首先发表演说。两人辩论听的人非常多,每一场辩论都有一万多人去听。那时候美国铁路交通已经很发达,很多人从伊利诺伊的其他地方,甚至从外州坐火车追着过来听。辩论的话题是选民们最关心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那就是在新成立的州要不要实行奴隶制。道格拉斯主张由新成立的州的居民投票表决,自己做决定;而林肯认为应该由联邦政府通过法律,禁止在这些新的州搞奴隶制。

 

这次辩论的结果对于选举没有影响。我刚才说了,参议员选举是由州的两院决定的,民主党在两院有54个席位,而共和党只有46个席位,所以投票结果道格拉斯以54:46连任成功。但这次辩论对林肯的作用非常大,让他有了全国性的名声。美国报业在当时已经非常发达,在芝加哥尤其发达,每一场辩论都会派速记员去把辩论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当时已经有英语速记员,能把他们讲话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然后坐火车及时送到芝加哥,当天就能把双方演讲的全文在报纸上登出来发行全国。另外,林肯自己也把这几场辩论的演讲记录收集起来,出书在全国卖。所以林肯就全国出名了。过了两年,在1860年,他就代表共和党去竞选总统了。

 

2024.09.11录制

 

2024.11.17整理



中国诺贝尔奖梦又落空了

12 01 2025年

一般人说起诺贝尔奖,主要指的是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这三个奖。诺贝尔奖之所以名气那么大、威望那么高,也是这些科学领域的奖给它挣来的。因为文学奖、和平奖的颁发是很主观的,没有客观标准,所以争议往往很大。特别是和平奖,基本上就是一个政治奖,争议更大。科学领域的奖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比较小,毕竟属于科学方面,有比较客观的标准,所以被公认为那个领域最权威的奖。

 

中国人念兹在兹,盼望着能得诺贝尔奖,指的也主要是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看重诺贝尔奖的。中国现在号称经济发展是世界老二,科技发展也是世界老二,但还很缺诺贝尔奖,所以诺贝尔奖在中国最受重视,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跟着在中国很受重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绝大部分在美国都不是公众人物,都没啥名气,因为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太多了。但这些人到了中国,就变成了科学明星。所以近年来,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去中国捞金很流行,到哪里都会受到万众追捧,还可以捞很多钱。甚至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骗钱、推销假保健品。但这些毕竟是国外来的,中国本土得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基本上每次颁发诺贝尔奖后,中国人再一次没有得奖,就会讨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

 

2013年,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大胆预言:在10年后,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他指的是科学领域的奖)将成为常态,不是个案,而且毫无悬念。现在10年过去了,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在哪儿呢?出了一个屠呦呦,但那是改革开放之前做出来的工作,不在黄维院士的预言范围之内。更早一点,在2000年杨振宁也预言过,说在20年内,中国本土肯定会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如果经济发展得好,还不只一个,会有好些个。20年也早已过去,中国的诺贝尔奖在哪儿呢?有人可能会狡辩说,他指的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不一定是获诺贝尔奖。但是看上下文的关系,杨振宁指的就是拿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会拿到而且不止一个。但预言都落空了。

 

早在2013年黄维院士做出所谓大胆预测时,我就评论过他的预测会落空。原因很简单,从做出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到获奖,有一个时间差。有时候获奖速度会非常快,像杨振宁、李政道的工作做出来后,第二年就获奖。今年获得化学奖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获奖速度也非常快,2022年做出来,2年后就得奖了。但这些是非常罕见的个例,通常情况下,做出一项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到获奖,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工作是上世纪80年代做出来的,获得生理学奖的工作是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做出来的,获得化学奖的蛋白质设计是20年前做出来的。黄维预测10年之后就会得诺贝尔奖,而且不是个案而是常态,那么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应该早就在中国出现了,在哪里呢?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当时就说他的预测会落空。我们不排除从2013年到2023年这10年内突然冒出一个重大的工作,然后很快被授予了诺贝尔奖,但这毕竟只是很罕见的个案。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也不是常态。既然他说的是常态,就应该已经有不少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等着发奖。

 

黄维做预测号称毫无悬念,但把时间范围设得很短,才10年,就很容易落空,然后被打脸。杨振宁鬼一点,把时间跨度放得很长,20年,他可能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会那么长寿,过了20年还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落空。一般做预言,鬼一点的都会把时间跨度放得非常长,至少等自己死后看不到,才不会被打脸。

 

黄维和杨振宁之所以那么自信,认为中国在10年、20年内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大发展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对科技也很重视,在科技方面投入很大,科研经费多,所以肯定能有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做出来,就能够拿诺贝尔奖。我们不否认,中国的确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比以前大得多,这十几二十年来在科技方面的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为什么还是得不了诺贝尔奖呢?

 

钱砸进去,的确可以在科技方面有一些进步,甚至很大的进步,比如现在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已经是世界第一,早就超过美国了。但那些论文有很多是灌水的,更不要说重复发表、剽窃抄袭的。后来就说不能只看论文的数量,还要看论文的引用率。而要提高论文的引用率,中国人有的是办法,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这方面很有发挥的余地,所以中国论文的引用率马上就增加了,现在据说也已经超过了美国。后来又说,光是在普通、低档期刊上发论文不行,应该看期刊的档次,要在高档的科学期刊上发论文。当然很快的,中国就频繁地在高档科学期刊上面发论文了。《自然》杂志有一个自然指数,就是统计各个大学在所谓的高档科学期刊上发的论文数量,现在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也都名列世界前茅了。

 

但是为什么就拿不了诺贝尔奖呢?因为诺贝尔奖并不是想拿就能拿的,也不是砸钱进去就可以的,不是靠急功近利就可以拿到的。拿诺贝尔奖要成为常态,像那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样,首先基础研究要非常雄厚。诺贝尔奖主要颁发给基础研究,即使颁发给技术应用,也是建立在很雄厚的基础研究基础上的。如果基础研究没有搞好,没有非常扎实的底子,拿诺贝尔奖就很难。偶尔也许会冒出一个像屠呦呦那种碰运气做出来的成果,跟基础研究没啥关系,也没啥技术含量,那属于例外,不在我们探讨的范围内。拿诺贝尔奖要成为常态,没有基础研究作为底子是不行的。而要打好基础研究的底子,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杨振宁一贯反对中国把钱投到基础研究方面,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花那么多钱搞基础研究,应该搞技术应用。按他的投资思路,更不可能得诺贝尔奖。

 

除了基础研究,还涉及到研究环境的问题。研究环境分两方面,科研体制和学风,而这两方面恰恰都在中国很成问题。砸进去那么多钱,相当多都浪费掉了,就是因为科研体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包括科研资金的发放方式。科研资金虽然很多,但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相当多的科研资金现在还是掌握在那些不学无术、不懂科学的官员手里。学风的问题则是学术造假泛滥,发了无数造假的论文,把科研经费都糟蹋掉了。

 

可见,要频繁地得诺贝尔奖,让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常态,不是短时间十几二十年内就能够做到的,没法急功近利。科研人员也没法急功近利,诺贝尔奖不是想得就能得的。其实,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绝大多数做研究并不是以得诺贝尔奖为目标,而是出于好奇心去做科研,在无意中做出了能够得诺贝尔奖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还觉得很意外。

 

所以,中国本土要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能够频繁地拿诺贝尔奖,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至少在未来的10年、20年内是看不出来的。原因很简单,想在10年、20年内就频繁地拿诺贝尔奖,现在就应该已经有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在排队等着了,它们在哪里呢?

 

2024.10.10录制

 

2024.11.1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