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中国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

1 11 2021年

中国科技部发通知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的建议,还要搞全国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这种做法才是真的有颠覆性,颠覆了人们对科技研发的认知。这再一次暴露出中国科技部那帮官僚缺乏科学素养,没有科学理性的思维,反而有伪科学妄想家的思维。

 

这种伪科学妄想家思维,或者说科妄思维的一个特点是,相信高手在民间、民间有高人。“高手在民间”在一些专业性不强的领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在文学领域、工艺领域,在民间可能真的能够找到高手。但是这是不适用于搞科技研发的。科技研发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特别是很尖端的高科技,更是专业。科技部征集的那些领域,生物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等,都是目前最尖端的高科技领域。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研究人员必须受过多年的专业教育和训练,读过博士,甚至读过博士还不够,还要受过博士后的训练。也就是说,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那些非专业的人士对这些领域是不可能想出什么很好的点子来引导这些领域的研发方向的。不要说那些非专业的人士,即使是专业的人士如果已经离开这个领域一段时间,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研发建议。能够想到有价值的研发点子的都是还在做研究的专业人士。这些人都是在大学、研究所、高科技公司,他们如果有什么样的想法,完全可以遵循通常的渠道,提出科研资金的申请,申请立项。科技部发这么一个通知向全社会征集,显然不是针对这些专业的人士,而是面向那些非专业的人士。这种做法表现出科技部的官僚对高科技领域的专业性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很不尊重专业人才。

 

科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动不动就想要有颠覆性的成果,做出具有颠覆性的重大发现,搞出颠覆性的技术。但是,在科技研发的领域,是很少有人去讲什么颠覆性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是一步一步地来的,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改进。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会出现很重大的进展,得到的成果有时候就被叫做革命性的成果。但是,这种革命性的成果也是在学术界、业界自然演变出来的,水到渠成,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且,即使出现了这种革命性的成果,也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并没有把前面的那些基础全部都推翻,然后从头再来。科技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进步,并不是颠覆性的发展。只有那些搞伪科学的人才整天想着要从头再来,把以前的成果全都推翻,想出颠覆性的什么念头,像长生不老药、人体特异功能、水变油、永动机。如果真的有人提出类似的颠覆性的研发建议,难道科技部也要采纳,也要投入大笔的资金去研发吗?

 

这件事暴露出了中国科研资金的发放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中国全国性的科研资金的发放有两个主要的渠道。一个渠道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的。科研人员想到了要做什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课题申请,然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找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通过了,就把钱发给资金申请者。这种做法是向美国学的,由于中国的国情,里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正常的一种做法,只不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的经费往往比较少。

 

经费比较多的课题往往由科技部掌握,科技部要搞的是大项目。科技部的做法是向以前另外一个大国苏联学来的,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这种做法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做法完全相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做法是先有人然后再找课题,科技部的做法是先立一个项目再找人来做。立一个很大、很空的项目,然后让科技人员来竞标。要立什么样的项目,由科技部的官员说了算。虽然这些官员在表面上也会找那个领域的院士、权威当顾问,但最后拍板的还是科技部那些官员,司长,甚至是处长、科长,都有可能拍板。

 

科技部的官员并不是搞科研的,并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一个项目要怎么立呢?他们通过看科普文章、科技新闻,了解科技的发展,发现哪一个领域比较热门,就立一个项目。哪一个领域比较热门,最早不都是在发达国家首先搞起来的吗?发达国家搞哪一种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我们也跟着搞一个,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搞跟踪式研究。

 

也许科技部那些官僚觉得不能老这样干,跟中国的“大国”(现在号称是已经变成“科技大国”)形象不符,应该搞有中国特色的、独创的科技项目。也有可能是某一个大领导发话,要自己搞颠覆性的项目。但是,科技部的官僚自己又没有什么点子。不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跑,自己能够想出什么样的研发的方向出来?想不出来了,所以就想了这么一招,向全社会征集。

 

这种做法有点像中国古代皇帝向全社会征集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药,最终招来的是一帮骗子。也有点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的时候搞大炼钢铁,把科技的研发变成了群众运动。这种做法后果会很严重。往轻的说,会导致浪费大笔的科研经费。往重的说,劳民伤财,会导致灾难。

 

2021.8.25.录制,2021.9.2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