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做客NIH,回顾人生历程

28 11 2012年

《美华商报》2012年11月16日

(本报讯)2012 年11 月9 日(周五)下午,著名科普作家、打假斗士做客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与会场50多名NIH博士后、学者畅谈其人生历程。
方舟子来NIH 座谈本不在其计划之中,是NIH学者联谊会得知方舟子来到马州,与其联系后做的临时安排,尽管通知比较仓促,但还是吸引了许多在NIH求学工作的中国学者。方舟子与NIH的博士后、学者们有许多共同经历,他曾经赴美留学,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做了两届博士后研究,对于科学研究方法有深入的认识。当然,方舟子更有其独特的人生传奇故事。
在这次座谈中,方舟子从回忆其在国内做本科毕业论文时的一些经历说起,然后讲了刚来美国时的志向、兴趣,他本来打算以成为教授为事业追求,但美国的科研生活使得他感到即使成为教授,也不能满足其追去自由生活的深切渴望,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最终他成为了自由撰稿人,主要工作是写科普文章。令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的新语丝平台最初其实是服务于海外留学生,进行文史交流的场所。但后来因为方舟子的几次有力的揭露造假行为,而成为了一个学术造假的举报中心,并且一路坚持下来,已经十来年。方舟子回顾了这十来年的打假生涯,着重介绍了第一次影响较大的“基因皇后”事件以及揭露肖传国不当手术事件,方舟子因为后一起事件而受到肖传国的雇凶报复,而他面对生命威胁表现出来的捍卫科学的勇气,使得他最近获得了John Maddox科学贡献奖。方舟子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如何从一个学术界的小众名人变成了大众名人,以及因此带来的诸多烦恼与风险。方舟子幽默又无奈地分析了自己的成功难以复制的原因,因为要做到像他这样,需要有知识,勇气,需要自己洁身自好,在学术上坚持原则,真理,不讲人情,需要做好面对谣言,诽谤,甚至生命威胁的准备。方舟子坦言对于这些他都有心理准备,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被他揭露的造假者;利益,脸面因他受损之人……见报复他无路可寻,于是下作地攻击其妻子与女儿,他为此很无奈,甚至对亲人满怀愧疚,展现出侠骨柔情的一面。
参与座谈的NIH 的博士后与学者们听完方舟子的座谈后,踊跃提问,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方舟子就为什么中国学术造假泛滥,医患关系紧张,转基因作物在中国是否应大规模推广,中国的中医研究,为什么方舟子不组织团队协同打假,以及方舟子与政府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
座谈结束后,大家纷纷与方舟子合影,整个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韩寒博客文章的真实作者是谁?

28 11 2012年

最近“韩三篇”之一《谈革命》被发现在韩寒博客登出之前已先在韩寒之父韩仁均的博客登出,被一些人视为证明韩文代笔的“终极铁证”,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宣布韩寒代笔事件即将落幕,甚至连大五毛都要来抢夺“胜利果实”。

其实单凭这一证据并不能证明韩文被代笔,如果没有此前已发现的众多证据和分析已证明韩文被代笔,它几乎不能证明什么,韩家完全可以做出种种狡辩。只有在此前众多证据的基础上,这一发现才构成了证据链的一环,其作用不在于证明韩文有代笔,而在于把代笔者锁定在韩仁均。

那么它是否能证明韩寒所有博文都是韩仁均所写呢?答案是否定的。韩寒博文有一部分显然是韩寒亲笔。韩寒博客最早的那批文章(2005年10月~2006年11月)每一篇都是语句不通、文笔拙劣、内容粗鄙,很好地体现了一个语文差生的形象,毫无疑问是韩寒本人所写。韩寒的包装者显然认为这些文章会暴露韩寒的写作水平,后来将它们从韩寒新浪博客中全数删除,但从其博客镜像点仍能找到。

2006年11月之后韩寒博客中部分文章,例如那些写赛车经历、生活流水帐的,其文笔、内容与其早期博文相同,也是其本人所写。但还有一部分时评类博文,语句通顺、文笔相对较好、内容偶有思想,与其他博文形成鲜明对比,不是韩寒本人所写,也不是韩仁均所写,而是团队写作的产物(很可能是当时声称要把韩寒打造成知识分子的路金波组织的团队),理由如下:

一、我知道南方报系的一名前编辑从报社离职后曾是该写作团队的成员。

二、这些时评都不是对时事第一时间做出的评论,而是等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再做出,即需要搜集资料、讨论、观察动向的时间。

三、这些时评有典型的网文风格,一些诙谐语句和段子从网上搜集而来。

四、这些时评的排版较为规范,例如每段开头都空两格。可知代笔者受过编辑方面的训练或对作文规范较为习惯。而韩寒自己写的博文则往往不遵循这些规范,例如每段开头要么不空格要么空很多格。

在2010年6月之前,韩寒博客每隔几天即发表一篇文章,每个月都有数篇文章。2010年7月起其博文发表频率突然明显减少,2010年7月、8月、10月、12月和2011年4月少到都各只有1篇文章发表,似乎表明团队的运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可能和路金波与韩寒分手有关。2011年7月~10月甚至有4个月的时间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以致有传言称韩寒被禁言。这个传言当然是无稽之谈,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写作团队在2011年7月解散,没人代写了。

然后在2011年10月16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只有两个字:“测试”。这意味着韩寒博客的写作者换了人,而且此人对博客写作不熟悉,所以先发了个测试帖,发完了还不知道删除。测试之后,2011年11月2日发了第一篇博文,到2012年1月中旬代笔事发为止,共发了9篇。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排版不规范,文风中规中矩,特别是所谓“韩三篇”,完全就是一本正经的议论文,并不具有此前时评的网文风格。观点也与以前的时评不一致,以前的时评偶有自由主义思想,为柿油派推崇,而“韩三篇”则是在上一代人中较流行的典型的御用政治观,以致有人怀疑其被招安。这些都表明其作者与此前时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且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所写。其中有三篇先发于韩仁均博客上,可证明这段时间的博文为韩仁均代笔。

综上所述,韩寒博客文章2005年10月~2006年11月为韩寒本人所写,2006年11月~2011年6月,一部分为韩寒本人所写,一部分则是团队所写。2011年7月写作团队解散后,出现了4个月的空档,未能组成新团队,也不能长期空置,所以韩仁均在测试后亲自上阵写了9篇。此时韩仁均也开始使用微博。由于新浪微博与博客是绑定在一起的,在韩仁均微博没退出时打开新浪博客进入的其实是与韩仁均微博绑定的韩仁均博客,这导致有三篇博文误发到韩仁均博客。韩仁均发现后再退出微博、登录韩寒博客重新发布。就像没有去删测试帖一样,韩仁均也没有去删误发的那三篇博客,毕竟那是一个几乎无人知道的内部博客。到代笔事发之后韩仁均才想到要焚尸灭迹,但已被网页快照存下,最终成了韩仁均代写的证据。

2012.11.27



“韩三篇”为韩仁均所写的铁证

18 11 2012年

新浪韩寒博客在去年12月23、24、26日连续发表三篇系统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被新浪管理层吹捧为“历史文献”,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重点推出,每篇点击率都超过100万,影响巨大,也引起广泛争议,被称为“韩三篇”,算得上是韩寒代笔事发之前韩家最辉煌的壮举。一贯为韩寒代笔狡辩并攻击“倒韩派”的韩家枪手“破破的桥”称三联明年还要出一本他研究“韩三篇”的专著呢。

韩寒小说和部分博客文章被证明是韩仁均或其他人代笔之后,韩寒无写作能力已可确定,文风中规中矩的韩三篇非韩寒所写是显然的。但韩三篇为何人代笔,却有各种猜测。昨天有网友发现“韩三篇”的第一篇《谈革命》为韩寒父亲韩仁均所写的铁证,下面我综合一下各位网友和我本人发现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证据。

《谈革命》一文2011-12-23 06:09:34“首发”于韩寒的新浪博客(ID:twocold)。但在其发出的41分钟前,该文已于2011-12-23 05:28发在新浪博客一个几乎无人知道、访问量很低的博客上(此前访问量只有117),ID为fjfh6602。fjfh6602的博客还登有“韩寒”的其他博文。这个秘密被网友发现后,fjfh6602的博客已经被清空:

http://blog.sina.com.cn/fjfh6602

但在腾讯搜索引擎soso.com搜索”fjfh6602 sina 我的2011″,仍能搜出这篇博文。

比较两篇博文,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有几十处修改。那么“韩寒”博文时间滞后“fjfh6602”博文41分钟,会不会是因为修改导致的?不会,在新浪博客修改博文,并不会改变最初发表的时间。有没有可能是“韩寒”博文修改后,删掉原版,重新发表呢?也不是。“韩寒”博文发表后,就被广泛转载,有的转载的是和“fjfh6602”博文一样的版本,例如:

http://blog.sunnyboy.me/2011/12/23/13206/

上述转载给出了“韩寒”《谈革命》的新浪博客链接和发表时间,和现在看到的一致,说明“韩寒”未删过博文。

所以上述证据可证明,《谈革命》一文最先登在fjfh6602的新浪博客上,41分钟后再发表在韩寒的新浪博客上,后来有人又在韩寒的新浪博客上做了几十处修改,修改时间不详。

那么fjfh6602的新浪博客是何人所有?多条证据都指向韩仁均:

一、fjfh6602的新浪博客上的微博链接为韩仁均的新浪微博。

二、fjfh6602的博文虽然已经删光了,但是fjfh6602的播客还没有删,在我写这篇文章时还放着两段视频:

http://you.video.sina.com.cn/fjfh6602

这两段视频是韩仁均微博上链接过的韩仁均所拍的视频,ID、链接相同。

三、fjfh是“韩”字的五笔编码。众所周知,韩仁均用五笔编码打字,韩寒则自称不会五笔编码,用拼音打字。

四、韩仁均的支付宝帐号对应的电子邮址为fjfh6602@163.com。

五、网货交易会网站http://www.alihz.com/ 收录“韩寒的书店”(出售韩寒作品的淘宝店)的店主为韩仁均,电子邮址为fjfh6602@sina.com:

http://www.alihz.com/list.php?catid=250

六、“韩寒的书店”淘宝店曾在2010年11月20日招聘店员,留下的联系邮址也是fjfh6602@sina.com。

可见fjfh6602这个罕见的组合是韩仁均在网上各种场合使用的ID,“fjfh6602的博客”即为韩仁均秘密使用的新浪博客。另,比较“韩寒”与“fjfh6602”两个版本的《谈革命》,也可发现韩仁均代笔的蛛丝马迹,例如fjfh6602版的“历史曾经给过中国机会,如今的局面则是我们父辈的选择”,在“韩寒”版中“父辈”改成“爷辈”,正说明《谈革命》的原作者与韩寒差了一辈。

目前能检索出来的“fjfh6602的博客”文章,除了《说革命》,还有一篇《2012年01月08日》,发表时间2012-01-08 06:09。2分钟后,该文发表在“韩寒”博客上,标题改为《我的2011》。

总之,fjfh6602的博客为韩仁均的博客,《说革命》等署名“韩寒”的文章最先秘密发表在该博客上(说“秘密”,是因为此前该博客几乎没人看,显然是个内部人才知道的博客),之后再发表在“韩寒”博客上,在“韩寒”博客发表的文章有的经过润色,直接在“韩寒”博客上改,而fjfh6602的博客为原版。韩寒的《谈革命》(以及观点、文风相同的“韩三篇”的另两篇)为韩仁均所写,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后来经过了何许人的修改(包括改掉露马脚的语句),则难以肯定,因为韩寒自称有多人掌握其博客密码、可以直接修改其博文。但修改者不可能是韩寒,也可肯定,因为他无此写作能力。

2012.11.17

和讯博客首发



英国《新科学家》专访:打假斗士:“科研造假在中国泛滥”

15 11 2012年

英国《新科学家》专访:打假斗士:“科研造假在中国泛滥”
方舟子告诉我们他如何在中国冒着生命危险和诽谤诉讼揭露科研不端行为刚刚让他获得首届马多克斯奖

《新科学家》2012年11月17日
Jon White采访

问:你刚刚获得首届马多克斯奖表彰你冒着威胁持续不断地揭露中国科研不端行为。感觉如何?

答:我很激动并深感荣幸。有很多人支持我、和我并肩作战,因此我认为这个奖励是对我们所有努力的认可,而不只是我的。

问:是什么促使你开始挑战发生在中国的伪科学说法?

答:1998年,在美国学习8年之后,我首次回到中国,很震惊地看到中国充斥着伪科学、迷信和科研不端。

问:当时你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

答:1994年我还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的时候我创立了一个叫新语丝的中文网站,作为分享中国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的平台。自2000年起,我开始在这一网站发表文章与科研不端和造假作战。新语丝最终变成了与发生在中国科学界的伪科学、不端行为、造假和腐败战斗的一艘旗舰。

问:那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吗?

答:我们揭露的案例大部分是剽窃、夸大学术履历和论文造假,这些在中国泛滥成灾。

问:告诉我一些例子。

答: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核酸“营养”骗局——这些保健品宣称能让疲劳者、孕妇和老年人充满活力。它涉及到十几个中国生化学家,这是我们首次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新语丝已揭露了一千多起科研造假。

问:为什么科研造假在中国问题这么大?

答:这是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极权体制,缺乏言论、出版和学术研究自由,试图让包括科学和教育在内的所有东西都商业化的极端资本主义,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爱面子的文化,等等。它也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信的官方渠道来报道、调查和惩罚学术不端行为。造假者不必担心他们有一天会被抓住和受处罚。

问:你面临的最坏的情形是怎样的?

答:我被起诉了十几次。因为中国司法系统非常腐败,并非总是根据证据做出判决,因此并不意外的是我输掉了一些诽谤诉讼,虽然我没做错什么。在其中的一起诉讼中,武汉地方法院判决我赔偿4万元人民币,并把款从我妻子的银行帐号划走。我还侥幸躲过了一次辣椒水和锤子的袭击。

问:这值得吗?

答:是的。我完全理解我面临的危险并愿意去承受。最让我不安的是我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也要忍受辱骂和人身攻击。

Fraud fighter: ‘Faked research is endemic in China’
Shi-min Fang tells us how risking his life and libel writs to expose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his native China has just won him the inaugural Maddox prize

17 November 2012 | NewScientist | 29

You’ve just won the inaugural Maddox prize,awarded for your continuing work exposing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China despite the threats you face. How does that feel?

I am thrilled and honoured.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supporting me and fighting with me, so I consider this award as an acknowledgement of all our efforts, not just mine.

What prompted you to start challenging dubious pseudoscientific claims in China?

In 1998, after eight years studying in the US, I returned to China and was shocked to see it was deluged with pseudosciences, superstitions 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

What action did you decide to take?

I had created a Chinese website called New Threads in 1994 when I was a graduate student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s a forum for sharing Chinese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From 2000, I started to publish articles on the site fight in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fraud. Eventually New Threads became a flagship for those fighting pseudoscience, misconduct, fraud and corruption among the Chinese science community.

Are dubious claims a big problem in China?

The majority of cases exposed are plagiarism, the exaggeration of academic credentials and faked research papers, which are endemic in China.

Tell me about some of them.

A typical case was the nucleic acid “nutrition” scheme – supplements promoted to boost energy levels in the tired, pregnant and old. It involved more than a dozen Chinese biochemists and was the first that brought wide media coverag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New Threads has exposed more than 1000 cases of scientific fraud.

Why is science fraud such a problem in China?

It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otalitarianism, the lack of freedom of speech,press and academic research, extreme capitalismthat tries to commercialise everything includ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ck of scientific spirit, the culture of saving-face and so on. It’s also because there is not a credible official channel to report, investigate and punish academic misconduct. The cheaters don’t have to worry they will someday be caught and punished.

What have been the worst moments?

I have been sued more than 10 times. Because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is very corrupt and a ruling is not always made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lost some libel cases even though I did nothing wrong. In one of these, a local court at Wuhan ordered me to pay 40,000 yuan in compensation and transferred the money from my wife’s account. I have also narrowly escaped from an attack with pepper spray and a hammer.

Has it been worth it?

Yes. I fully understand the risk I am facing and am willing to take it. What troubles me most is that my wife and my young daughter also have to endure vituperation and personal attacks.

Interview by Jon White



英国《自然》社论:约翰·马多克斯奖

11 11 2012年

英国《自然》社论:约翰·马多克斯奖
两名意志坚定的人是一个捍卫科学奖的首届获奖者

《自然》2012年11月6日

英国精神病医生西蒙·威斯利和中国科学作家方是民(方舟子)是约翰·马多克斯奖的首届获奖者。该奖由《自然》和科恩基金会赞助,由英国慈善机构“理解科学”推动和组织,纪念《自然》前主编约翰·马多克斯。约翰在倡导可靠的科学方面贡献突出。该奖奖励那些倡导与公共兴趣有关的可靠科学和证据,特别强调那些在从事这一事业时面临困难和反对的人。在今年首次颁发时,评委们奖给了两个人,每人奖励2000英镑(3200美元)。

中国的快速现代化以及共产党政府对科学技术的赞赏让其牢牢地接纳科学家和科学成就,有时到了不加辨别的程度。有太多的投机分子进入这一宽松环境之中,随时准备用夸大其词的履历、造假论文和剽窃论文、假药以及没有临床证据的医疗方法为自己牟利。

2000年,方是民开始在他的新语丝网站上曝光这些胆大妄为之举。方曾受训成为一名生物化学家,但改行成为科学作家和评论员。作为一个局外人,他做了科学界想做但是经常做不成的很多事情——根除造假者。

例如,方曾质疑DNA保健品,当时该保健品大作广告,声称它能让疲劳的人、孕妇以及老人重获活力。最终,政府对此保健品发出了警告。方看上去尤其有兴趣抨击那些有权势或很知名的科学家。他甚至挑战政府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支持。但是他的目标进行反扑,有一个案例尤其显得歹毒。在2010年夏天,受雇于一个泌尿科医生的暴徒用铁锤袭击了方,据方说,暴徒试图杀死他。方之前不仅挑战该泌尿科医生开展的一项外科手术的有效性,还质疑了他的履历。

方让一个模糊的体系变得透明。他在一个缺乏批评和争论的社会开辟了一个论坛。

西蒙·威斯利是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研究所的精神病医生,其专业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军事人员和退伍军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慢性疲乏综合征。他和同事证明了慢性疲乏综合征和抑郁症的症状存在高度重叠。他从事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研究来检验常见病毒感染和后来的疲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随后他研发出了一种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疗法,在许多病例中都有显著改善,有一些病例患者获得新生。这一疗法经过了大型临床试验的检验,被收入了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成就研究院的指南。

“一直以来,”提名他获奖的人说,“威斯利遭受到了来自一小部分有权势的人持续不断的虐待和阻挠,这些人把自己打扮成自助组织,对该疾病提倡一种极端而狭隘的观点。这一观点否认任何心理的和精神病的因素,到了把精神病学当成是一门抹黑精神病患者的卑鄙学科的地步。二十年来,威斯利收到了充满敌意的信件、电子邮件甚至死亡威胁。他和他的临床团队受到恶意投诉,议院也对其提出站不住脚的疑问。他在互联网上遭受恶毒的攻击,有组织地试图把他变成一个让人憎恨的人物。他被比作约瑟夫·门格尔——这一比较特别伤人,因为西蒙是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儿子。也许很天真,西蒙面对这些攻击时,大多尝试与其对话,试图进行教育、让其放心,而不是以牙还牙。”

威斯利是第一个承认在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人也受到了类似的甚至更糟糕的虐待的。尽管如此,该奖认可威斯利对这些问题采取的非常公开的立场。

《自然》对西蒙·威斯利和方是民的获奖表示祝贺。

NATURE | EDITORIAL

John Maddox prize
Two strong-minded individuals are the first winners of an award for standing up for science.

06 November 2012

The British psychiatrist Simon Wessely and the Chinese science writer Shi-min Fang are the two inaugural winners of the John Maddox Prize. Sponsored by Nature and the Kohn Foundation, and stimulated and organized by the UK-based charity Sense About Science, the prize commemorates a former Editor of Nature, John Maddox. John was distinguished for his championing of robust science. The prize rewards individuals who have promoted sound science and evidence on a matter of public interest, with an emphasis on those who have faced difficulty or opposition in doing so. In this inaugural year, the judges (see go.nature.com/9rvd1t) were able to make two awards, each of £2,000 (US$3,200).

China’s rush to modernize and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s celeb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firmly embraced scientists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sometimes uncritically. And into that permissive milieu has walked a plethora of opportunists read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with padded CVs, fraudulent and plagiarized articles, bogus medicines and medical procedures carried out without clinical evidence.

In 2000, Shi-min Fang started to expose these escapades in his New Threads website. As an outsider, trained as a biochemist but turned science writer and commentator, he has done much of wha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ims, but often fails, to do — root out the fakers.

For example, Fang called into question DNA supplements that were widely advertised as a means to rejuvenate the tired, the pregnant and the old. Eventually, the government issued warnings about the supplements. Fang seemed to especially relish smacking down powerful or popular scientists. He even challenged official suppo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his targets fought back, in one case with particular hostility. In the summer of 2010, thugs hired by a urologist attacked Fang with a hammer and, according to Fang, tried to kill him. Fang had previously challenged not only the efficacy of a surgical procedure developed by the urologist, but also his CV.

Fang imposes transparency on an opaque system. He has opened a forum for criticism and debate in a community that is otherwise devoid of it.

Simon Wessely is a psychiatrist at the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King’s College London, who has specialized in two areas above all —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and veterans,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He and his colleagues demonstrated substantial overlap in symptoms betwe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He carried out a massive and ambitious study to test the link between common viral infections and later fatigue,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mple causal association. He subsequently developed a treatment approach using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techniques, which in many cases brought about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and in some was life transforming. This treatment was tested in large clinical trials and can now be found in the guidelines of the United Kingdom’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All along the way,” says the individual who nominated him for the prize, “Wessely has had to suffer continued abuse and obstruction from a powerful minority of people who, under the guise of self-help organizations, have sought to promote an extreme and narrow version of the disorder. This version repudiates any psychological or psychiatric element to the extent that psychiatry is viewed as a contemptible discipline, which, by association, denigrates psychiatric patients. Hostile letters, e-mails and even death threats have been directed at Professor Wessely over two decades. Mischievous complaints have been made against him and his clinical team, and bogus questions raised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He has suffered a vigorous Internet assault and coordinated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turn him into a hate figure. He has been compared to Josef Mengele — particularly hurtful since Simon is the son of holocaust survivors. Simon has, perhaps  naively, tried to deal with most of these by seeking dialogue and trying to educate and reassure, rather than by responding in kind.”

Wessely is the first to acknowledge that others working in this field have received similar or even worse abuse. Never-theless, the prize recognizes the very public stand that Wessely has taken over these issues.

Nature congratulates Simon Wessely and Shi-min Fang on their awards.

Nature 491, 160 (08 November 2012) doi:10.1038/491160a



约翰·马多克斯捍卫科学奖获奖感言

9 11 2012年

(英国《自然》杂志和英国科普组织“理解科学”(Sense about Science)联合评选,为纪念《自然》已故总编John Maddox新设的约翰·马多克斯捍卫科学奖,于今年11月6日首次颁发,我和英国精神病科医生Simon Wessely为获奖者。)

得约翰·马多克斯奖我深感荣幸。在中国科学面临着来自迷信、伪科学、反科学和科学不端行为的巨大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正站出来捍卫科学。我把这个奖励视为国际科学界对我们的努力的认可,我对此深表谢意。谢谢。

I’m truly honoured to receive the John Maddox Prize. Science in China faces great challenges from superstition, psuedoscience, anti-science 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who realise this is a big problem and are standing up for science. I consider this award as an acknowledgement of our effor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mmunity and I deeply appreciate it. Thank you.



美国大选漫谈

9 11 2012年

这是根据这段时间我在腾讯微博、搜狐微博上谈论美国大选的微博整理而成的,讲的主要都是一些美国制度的常识,因为我发现,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公知,都对美国制度缺乏常识,要么想像得太好,要么想像得太坏。

美国人每两年选一次国会议员,每四年选一次总统,都在同一天,定在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今年是11月6日。有的州、市也乘机在这一天搞地方选举。所以在大选投票日那天,美国公民除了选总统、副总统,还要选轮到换届的联邦议员、州议员、州、郡、市的各级政府官员、法官等。还要对某些问题进行公投。例如加州今年要对是否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进行公投(美国转基因食品目前都不标识)。难得能在一天把选民请来投票,该投的乘机都投了

美国大选日为什么定在11月初?当时美国还是农业社会,大部分选民是农民,11月初收割已结束,有时间去投票,冬天还没开始,没有暴风雪,便于旅行。为什么定在星期二?因从农场赶到投票点有的要坐一天的马车,星期天做礼拜,星期一赶路,星期二投票后,星期三在很多地方是集市日,可乘机做买卖。

11月6日是大选日,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提前去投票站或通过邮寄投票,免得大选日那天因故或因气候不好投不了票。有的州9月份起就可以投票了。奥巴马10月25日去芝加哥提前投票,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提前投票的总统。奥巴马想借此吸引更多人提前投票,因为上次提前投票的人多数都投了他的票。

美国总统选举算是直选还是间接选举?这要看是在什么层面上。在州的层面上,它是直选,一人一票统计出来的。但是在全国的层面上,它是间接选举,是根据各个州的选举结果综合起来的。也可以说,美国并不存在全国选举。

美国总统选举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直选,而是各州根据大选日选举结果派出选举人,在12月第2个星期三后的星期一到州首府投票选总统。选举人保证支持在该州获胜总统候选人,所以这一投票只是形式,个别倒戈的不影响大局。各州选举人人数与该州国会议员数相同,人口最多的州(加州)有最多的选举人数(55)。

加州有最多的选举人票数(55张),但是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不会去那里竞选,这是因为加州历来都是民主党候选人获胜,没有必要去那里做无用功。大部分州都是这种肯定选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所谓保险州,都被忽略了,受重视的是那些摇摆州,特别是俄亥俄、佛罗里达等票数多的摇摆州。

选举人制度是为了平衡大州和小州而设计的。美国人口最少的州是怀俄明,占美国人口的0.18%,但一个州人口再少,也能有3个选举人,占全国选举人(538个)的0.56%,显然很占便宜。人口最多的州加州占美国人口11.91%,选举人数55个,只占10.2%,亏了。而且大部分州是赢者通吃,小州就更重要了。

采取选举人制度,使得摇摆的小州显得重要,总统候选人都要去那里竞选,结果保险的大州无关紧要,被忽略了。但是如果采取直选,就会反过来,候选人只去人数多的大州竞选,小州就没人去了。所以二者各有利弊。美国历史上多次提出要改为直选总统,但都没有通过。

最终选举总统的选举人不能是联邦政府官员,他们由获胜的党派出,派的都是对党忠诚的党员,要保证只把票投给本党候选人。但在历史上也发生过个别选举人投票时倒戈的。有的州(例如密歇根)规定不忠的投票无效,但大部分州承认其有效,有24个州规定对不忠选举人进行处罚,但还无人因此受罚。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选举人倒戈发生于1836年,由于获胜副总统候选人Richard Mentor Johnson与一女黑人同居生子,弗吉尼亚州的23个选举人拒绝投票给他,导致总统选出了,副总统却没能获得足够的选举人票数。根据宪法改由参议院选举副总统,Johnson还是当选。所以选举人倒戈从来没能改变选举结果。

最近的一次选举人不忠投票发生于2004年明尼苏达,但可能是那名选举人摆了乌龙,把应该投给总统候选人约翰·凯利的票投给了副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由于明尼苏达选举人投票是秘密投的,没人知道是谁投错了。从那以后明尼苏达修改法律,选举人投票改为公开,而且不投给获胜候选人的票无效。

美国总统选举是分州举行的,除了2个州,谁赢谁获得该州所有票数。不管谁是候选人,有些州(例如加州、纽约州)历来都是民主党候选人获胜,叫蓝州,有的州(例如得州)则历来都是共和党候选人获胜,叫红州。其他的州有时民主党获胜,有时共和党获胜,叫摇摆州。

历来选民主党候选人当总统的州(蓝州)分布在美国两岸和中西部,是美国经济发达、开放的地区,而历来选共和党候选人当总统的州(红州)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南方,是美国经济落后、封闭、宗教势力强大的地区。

美国民主党是美国的左派、自由派,追求社会正义,政治理念属社会自由主义,共和党是右派、保守派,追求个人权利,政治理念属古典自由主义。但美国政党是松散的竞选组织,所以两个党内的成员都有左、右、中、中偏右、中偏左等派别。注意,国外的左、右派划分和中国的刚好相反。

美国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自由主义,希望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进行干预,提供福利以保证社会的公平,而共和党的意识形态属于古典自由主义,希望减少政府的干预。比如现在在是否要实行全民医保问题上,就很典型地表现出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

美国民主党主席(全国委员会主席)不是奥巴马,而是来自佛罗里达州的众议员Debbie Wasserman Schultz。共和党主席不是罗姆尼,而是Reince Priebus。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只是松散的竞选组织,党主席并没有特殊权力,职责是协助本党候选人在全国和地方的选举。

美国民主党是美国的自由派,学界人士、专业人士、年轻人、妇女、工人、少数族裔、同性恋、宗教小派别等倾向于支持它。美国共和党是美国的保守派,商界人士、笃信宗教的人等倾向于支持它。(所谓倾向,指支持者占的比例较大)说美国某个党派代表某个群体的利益,是相对而言,是根据其提出的执政纲领、调查统计发现在某个群体中支持者人数相对较多,不是绝对的。

国际上通行用象征激情的红色代表自由派,用象征理性的蓝色代表保守派。以前美国媒体在对民主党、共和党用色上并不一致,但2000年起媒体突然统一用蓝色代表民主党(自由派),红色代表共和党(保守派),并获得了两党认可(例如民主党网页用蓝色条目,共和党用红色),这种用色和其他国家相反。

共和党在南北战争前夕成立,林肯是第一个共和党总统,当时共和党代表的是美国的自由派,民主党发生分裂,其反奴隶制的自由派有的加入共和党,而为了对抗共和党,南方奴隶主及其同情者则加入民主党。所以当时民主党代表的是美国的保守派。与现在民主党代表自由派、共和党代表保守派的格局相反。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共和党总统治下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民主党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政府干预市场的新政,反对新政的保守势力集中去了共和党,由此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民主党基本代表自由派,共和党基本代表保守派的格局。

美国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大党,还有一些小党派,例如自由党、社会党、绿党、社会主义工人党等,他们也会推出自己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如果得到足够多的联署,个人也可以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上选票。当然最后结果是两大党的角逐,其他候选人则是乘机混个脸儿熟,为自己和所属党打知名度。

美国也有一个共产党,是合法政党。在1988年以前的总统选举中,美国共产党多次推出自己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最多时能获得十万张选票。自1988年开始,美国共产党不再推出自己的候选人,改而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现任美国共产党主席叫Sam Webb,几年前访问过中国,中国这边是总工会、妇联接待的。

国外说的政治左派指激进派、自由派,右派指保守派,在中国则相反,保守派被称为左派,自由派被称为右派。传统上共产党被归为左派,这是国内保守派被归为左派的历史原因。美国共产党认为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属资本主义政党,但民主党的理念与他们较为接近,都属左派,所以他们支持民主党候选人。

美国历史上有三届总统选举没有对手,第一、第二届全体选举人一致选举华盛顿当总统。第三次是1820年的选举,门罗总统要连任时,没有人出来和他竞争,全体选举人也都保证把票投给他,但是实际投票时有一个选举人倒戈,把票投给了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使得华盛顿成了唯一获得全部选票的总统。

美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总统选举不是2000年小布什和戈尔之争,而是1876年的选举。民主党候选人蒂尔登获得184张选举人票,共和党候选人海斯获得165张,但是还有南方三个州共20张有争议,两党都宣布在这三个州获胜,表面上民主党获胜,但是在这三州民主党(代表南方势力)都出现了明目张胆的作假。最后是由国会两院和最高法院各派5人组成委员会解决20张选举人票的争端,表决的结果是以8:7决定把这20张票给共和党候选人海斯,海斯以1票之差(185:184)反败为胜成了总统。但是两党为此做了妥协,代表北方势力的共和党决定从南方撤军,结束了南北战争之后联邦在南方的重建工作。

大约只有60%的美国选民会参加总统选举投票。美国人每4年选一次总统,每2年选一次议员,选多了也就疲了。不投票的原因可以很多,比如觉得多一票少一票无所谓,选谁当总统没区别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珍惜自己的投票权。如果要改变一人一票的制度,这些人也会不干的。

有人不愿去投票的原因是觉得不管谁上台,结果都会差不多。却不知这种“差不多”正是民主制度成熟的体现。如果换不同的人上台结果就大为不同,每四年或八年折腾一次,那还了得。

美国并不要求党员一定要选本党候选人当总统,叛党并不被认为是丢人的事。曾在老布什手下当过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小布什手下当过国务卿的鲍威尔是共和党成员,还差点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因妻子反对没当成),但在2008年和今年他都公开支持奥巴马。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美国总统选举是间接选举,由选举人团选出,选民投票只是参照。事实上,州派出哪一党的选举人,是由选民投票结果来决定的。选举人是选民民意的执行者。所以虽然美国总统正式选举(由选举人团选出)是在12月,但选举结果等今天选民投完票就可知道。

有人说美国总统选举是由富人或华尔街操纵的,靠钱砸出来的,那怎么会出现大多数州历来只选某个党的候选人的现象呢?难道富人、华尔街把各个州刮分好了?人数最多的加州有最多的选举人票,历来选民主党,如果金钱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共和党怎么从来不在那里砸钱把55张选举人票弄过来?

富翁、团体再有钱,每届选举给每位候选人的政治捐款额度也不能分别超过2500、5000美元,这正是为了防止富翁花钱买路、团体抛钱换政策。竞选经费的多少会影响美国大选,但也不是比谁钱多,并不是经费多的那方就会获胜,否则不用投票了,或不用做民意调查预测谁可能获胜了,改比谁钱多就可以了。

美国政体已经相当稳定和成熟,所以大选时不会去争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之类的大问题,而是像能源政策、人工流产合法化、同性恋权益之类的非常具体的社会问题,它们同样与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会不会让人工流产非法,不仅育龄男女要关心,有育龄子女的父母也要关心。

美国总统在就职时无需手按《圣经》向上帝宣誓,甚至连宣誓也不强求,可以以郑重声明代替。按照美国宪法第二款第一条的规定,总统就职誓词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全文为:“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2012.11.6

和讯博客首发



当你听说“华盛顿留下私生子一大堆”

6 11 2012年

近日适逢美国总统选举,关于美国的话题在网上也热了起来。其中有一条传闻称:“大家知道华盛顿其人的外号吗?——波托马克诃上的种马,华盛顿理政之余,与200余位妇女有染,留下私生子一大堆……”虽然伟人被发现私德有亏在现在已不算什么新闻,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还很正常,“伟人也是人”嘛。但是“留下私生子一大堆”还是颇令人震惊的。虽然据说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课教师说的,仍然让人起疑:这是事实还是谣言?

随便搜一下华盛顿的简历,即可发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华盛顿没有子女,至少是没有婚生子女。当然,没有婚生子女不等于就没有私生子。但是一个人有一大堆私生子却没有一个婚生子女,这事总显得奇怪。是因为华盛顿结婚的时候他或他的夫人已过了生育年龄了吗?不是,华盛顿在1759年1月结婚时还不到27岁,而他的夫人玛莎则只比他大一岁,两人都是正当青年。

是他们两人感情不合或两地分居、夫妻关系形同虚设吗?也不是。华盛顿夫妇感情甚笃,有流传下来的华盛顿写给玛莎的情书为证。两人在婚后共同生活了16年,直到美洲独立战争爆发。

是华盛顿不想要子女,采取了避孕措施吗?也不是。在华盛顿54岁时写的一则日记中,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很希望能有个子女。何况在当时,也没有可靠的避孕措施。

那么就剩下了一种可能性:华盛顿夫妇中至少有一方患有不育症。那么责任在谁呢?在上述日记中,华盛顿指出如果玛莎死在其前头而他续弦的话,并非没有可能他会有自己的子女,这似乎委婉地暗示两人不育的原因在于玛莎。但是华盛顿并非玛莎的原配。玛莎在17岁时嫁给了科斯提斯,科斯提斯死后才改嫁华盛顿。玛莎与科斯提斯共同生活了8年,生下了4个子女,其中两个活到成年。可见玛莎生育力很旺盛。

有没有可能玛莎在与前夫生完第4个子女后突然患上了不育症呢?有某些妇女在生育后会出现不育,例如发生了子宫纤维化、子宫腔粘连综合征。这是由于产后感染或大出血导致的后遗症。但并没有玛莎在最后一次生育时发生产后感染、大出血的记载。实际上,按当时的医疗条件,如果发生产后感染、大出血,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不育,而是死亡了。

所以就只有这一可能性是最合情合理的:华盛顿是不育症患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华盛顿不育?我们现在当然没法对华盛顿进行体检,只能根据历史文献对其病因进行推测。男性不育症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先天的因素很难排除,因为它们除了导致不育外,可能就没有别的症状。但是先天因素引起的男性不育比较少见。例如Y染色体丢失一小段能导致不育,但这只占所有男性不育症的7%。

更可能是因为后天患某种疾病导致不育。有很多种疾病都会出现男性不育的后遗症。这些疾病有的常见,有的罕见,有的容易排除,有的很难排除。据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人类生殖研究中心教授约翰·阿莫里教授的分析①,华盛顿很可能是因为年轻时感染肺结核而导致不育症的。

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表明华盛顿得过肺结核,但是有一些间接的证据能够说明他得过。在19岁那年,华盛顿曾陪伴他的哥哥劳伦斯去巴巴多斯岛,当时劳伦斯得肺结核病得很重,希望热带气候能缓解其病情。从巴巴多斯岛回来后,华盛顿得了“胸膜炎”,几个月才好。此后有几年时间华盛顿经常发烧、腹痛、便血。这些都可能是从劳伦斯那里感染了肺结核的症状。在病得很重时,华盛顿也怀疑自己得了肺结核。在与玛莎结婚前,华盛顿的这些症状都消失了,似乎一切健康。但是没有经过抗生素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有三分之二在被感染后5年内其他器官会发生慢性结核病,其中大约20%发生在睾丸、附睾等生殖器官,因此不育。

虽然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华盛顿不育的很难确定,但华盛顿是不育症患者一事,却基本可以断定。一个不育症患者被说成留下一大堆私生子,是很滑稽的一件事。一个历史教师、学者当然不应该去传播谣言。但华盛顿患有不育症一事,倒是可以引发一些历史思考。美洲人民打败英军获得独立后,华盛顿的声望如日中天,有条件成为美洲国王。华盛顿手下的将军也向华盛顿劝进,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毕竟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君主制。但是华盛顿拒绝了,而是解甲归田。华盛顿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仰,5年后他全票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但是华盛顿之所以不愿意当国王,是否与他没有子女可世袭王位有关?

没有子女的另一个影响是华盛顿会像对待儿子一样培养、照顾跟随他的年轻人,特别是到美洲参加革命的法国王室成员拉法耶特侯爵,他成为华盛顿的副官,华盛顿像“朋友和父亲”一样看待他。拉法耶特侯爵回法国后,说服路易十六援助美国革命,亲带6千法军到美洲参战,对美国革命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时候,一位伟人身患某种疾病也能正面影响到历史进程,患病对他是悲剧,对国家却是喜剧。

2012.10.31

①Amory, JK. FERTILITY & STERILITY,VOL. 81, NO. 3, pp.495-499.

(《新华每日电讯》2012.11.2)



工信部调查360浏览器 金山发布360窃取隐私证据

5 11 2012年

记者:史燕君
2012年11月05日国际金融报

由于安全软件存在于系统的最底层,因此,从技术上说,它想要收集什么信息就能收集到什么信息,关键取决于企业对于用户隐私的态度。这些公司在获取大量的信息之后,可以做很多数据分析、改进产品、发展新业务等,如果内控不严,就会造成信息泄露

由方舟子质疑奇虎360窃取用户隐私而引发的“方周大战”在持续。近日,工信部明确表示,对360通过其浏览器窃取用户的信息和隐私问题,“如果查实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部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对于工信部的调查,奇虎360很自信,它在给记者发来的声明中表示欢迎。不过,来自同行们的举证对其似乎很不利。工信部表态后,金山、网秦、卡巴斯基等其他安全厂商纷纷表态,坚决支持工信部对360的调查,以彻底肃清安全软件行业中某些企业一直以来隐藏的隐私安全问题。其中,金山还出面提供360侵犯用户隐私的切实证据。在第三方分析机构易观国际举办的“安全沙龙”上,金山毒霸安全工程师、反病毒专家李铁军发布了360超范围收集政府、机构、个人隐私信息的确凿证据,并全程展示了360安全卫士操纵用户电脑,窃取用户隐私的全程视频。

昨日,互联网威慑防御(IDF)实验室创始人、安全专家万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作为独立第三方,IDF实验室正在对金山提供的证据以及结合360给出的回应进行验证核实,预计报告会在近几日得出。

万涛认为,此事的关键是由其引发的公众对于安全软件的信任危机。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工信部的出面调查某款软件侵犯用户隐私在国内尚属首次,如能借此机会明确国内安全行业底线与规则,对促进行业自律和网民隐私保护都是利好。

金山举证360

据李铁军介绍,2010年底,有网友曾发现,在Google上可以搜索到大量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的隐私记录,信息包括个人浏览记录、账号密码、联系方式以及企业内网信息,据查证,这些数据来源恰是360公司。

记者看到,这些信息十分详实。比如,在淘宝购物的罗小姐的信息是:她于2010年12月16日19∶01下单购买了一件韩版时尚外套,价格69元,联系地址为上海市金山区某地,这一信息记录中甚至包括罗小姐的电话、网络订单号等详细信息。此外,一些用户的QQ账号、密码、政府机关、企业内网信息及经营数据也被360收集和泄密。

据金山公司的统计发现,此次泄露数据总条数141万条,其中涉及用户名信息的条目有247326个,包含用户名又包含密码的条目816个,邮件记录数21444个,QQ空间记录数229080个,淘宝信息90747个,内网记录数2474个,文档记录数7576个。

“相对于360收集的海量数据来说,目前Google抓取揭露的信息仅是冰山一角。”李铁军在会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网名为“独立调查员”的网友曾举证了360定期收集用户隐私数据并上传到360服务器的行为。而在此次会议上,李铁军首次通过视频,复现了360安全卫士(7.3版),偷传用户使用电脑等私密操作行为到自有服务器,窃取用户隐私的全过程。

现场显示,电脑在已经关闭360“云安全计划”(云计划具有信息上传功能)并断网的条件下,360安全卫士仍会自动记录用户对电脑的操作信息。例如,测试人员在电脑中打开记事本、玩纸牌等操作行为,均被360安全卫士记录下来,而在该软件目录中,还可以找到记录了程序名称、运行时间及程序详细信息的文档。联网后,360安全卫士迅速将该文档信息上传到360服务器。随后,360立即删除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产生的文件夹,使用户完全不会发觉360的这一行为。

技术成犯罪保护伞

“如果金山曝出的问题属实,那么360此举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对于金山的举证,万涛表示,作为独立第三方,IDF实验室正在对金山提供的证据进行检测,同时也会结合360方面的说法。

万涛表示,这一报告将会在近期出结果。不过,他透露,从目前来看,金山举证的问题有些确实存在。

一位不愿具名的安全领域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由于安全软件存在于系统的最底层,因此,从技术上说,它想要收集什么信息就能收集到什么信息,关键取决于企业对于用户隐私的态度。“这些公司在获取大量的信息之后,可以做很多数据分析、改进产品、发展新业务等,如果内控不严,就会造成信息泄露。”

事实上,近年来,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从2010年11月3日爆发的“3Q大战”到2011年12月下旬的程序员网站密码泄露事件,再到近日爆发的“方舟子和360大战”,用户隐私屡屡在网络上“裸奔”。

对此,上述不愿具名的安全领域人士表示,这种情况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国内在用户隐私方面的监管不健全,基本处于草莽时代;另一方面,企业窃取用户隐私只是一瞬间的事,之后往往会删除,这就导致事后取证困难。“这些都会助长企业的窃取之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专家成员于国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政府部门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也越来越难。尤其是一些网络公司实际都是在境外注册,而我国政府部门所管的只是这些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国内的一个牌子而已,管理权限有限,力不从心。

透明评测是上策

尽管工信部表示要调查360公司,但于国富对此并不乐观。在他看来,检测的样本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和随机性,所以,要求某一个鉴定机构给某一款软件发放“清白”的许可证,本身就是不靠谱的。

万涛认为,要减少这种安全软件企业的安全问题,开放源代码,增加透明度可能是改变当前现状的可行性办法。“广遭质疑的360云查杀症结就在于目前的‘不透明’,运营机理和如何上传数据以及相关标准、流程都不为公众知晓,这种不透明没有规范的行为的确很难让用户不担心,一旦自身暴露安全缺陷也容易为黑客大开方便之门。”

万涛建议:“安全厂商可以把特别核心的技术内容予以保护,比如引擎和病毒库,但涉及用户桌面端的系统控制权限机制和检测标准等这部分可以开源,组织安全爱好者一起来查找BUG,检测产品自身安全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质疑,360此前在声明中也表示,已经将产品代码提交有关部门检测。不过,360此举在万涛看来,有忽悠的成分。360软件提交的代表只是客户端代码,而其使用的是云端控制技术,单单检测桌面软件很难检测到问题,对整个过程与环境进行检测评估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把问题集中呈现在阳光下解决,推动行业自律,这是国内安全产业健康发展的正途。”



严正声明:本人从未推荐蓝色光标股票

1 11 2012年
今天千龙网、中国经济网等十几家网站刊登软文《蓝色光标(300058):方舟子推荐买入》称,“方舟子在公开场合推荐蓝色股票,……方舟子的妻子、新华社记者刘菊花也在新闻稿件中推荐了蓝色光标的股票。”这纯属谣言。本人及我妻子从未在任何场合推荐蓝色光标股票。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听都没听说过蓝色光标。

http://luxury.ce.cn/html/2012/cygc_1101/105990.html

蓝色光标(300058):方舟子推荐买入
2012-11-01 14:50:49来源:千龙网
[导读]近日,国内首家公关概念的股票蓝色光标(300058),公布了2012年三季度财报,今年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为15.2亿元,同比上升了109.36%。由于业务规模扩大,期间费用攀升,财务费用压力开始出现。但与此同时,热点人物方舟子在公开场合推荐蓝色光标股票。
近日,国内首家公关概念的股票蓝色光标(300058),公布了2012年三季度财报,今年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为15.2亿元,同比上升了109.36%。由于业务规模扩大,期间费用攀升,财务费用压力开始出现。但与此同时,热点人物方舟子在公开场合推荐蓝色光标股票。

图1 方舟子与蓝色光标的关系图

蓝色光标是一家主营公共关系管理的企业,2010年在国内创业板上市。一直以来,蓝色光标与高科技企业尤其是IT类公司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近四年的数据显示,IT及高科技企业是蓝色光标主要的收入来源,联想、腾讯、百度等知名IT企业都是蓝色光标的重要收入来源。

自2010年上市以来,蓝色光标的重点客户一直聚焦于IT企业,因此其服务对象的动态直接关系到公司收益。10月30日,其重要客户百度公司发布三季报,由于受到新增竞争对手的影响,同时三季度营收低于分析师预期,当天百度股价大跌6%,花旗下调百度股票评级至卖出,目标价降至95美元。

蓝色光标作为“公关第一股”的强大作用,恰恰是在公司出现负面危机情况下得以体现。近日,方舟子针对360的种种质疑和攻击,有分析认为就是蓝色光标驱动下的一种反击,目的就在于全力阻止360搜索的推广,保护百度的市场地位。同时,方舟子在公开场合推荐蓝色股票,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此外,方舟子的妻子、新华社记者刘菊花也在新闻稿件中推荐了蓝色光标的股票。

投资建议:今年下半年开始,蓝色光标周线始终保持上涨趋势,其重要客户百度为应对新的竞争对手、维护市场地位,公关投入必然大幅增加。股价长线大趋势支持向上,建议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