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示众】北京科技报:“水银”鱼翅

31 03 2009年

方舟子按:《北京科技报》2009年3月30日的报道《“水银”鱼翅:无知的危险消费》多处剽窃我的文章《有害无益的“美味”鱼翅》(载《科学世界》2009.3)。对比如下:

《北京科技报》文:

事实上,近几年来,因为工业废水不断地排入海洋,每年进入海洋环境的石油高达两百万吨以上,使得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而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吞食了其他鱼类后,食物中的重金属也随之进入鲨鱼体内,积累下来,因此鲨鱼体内的重金属的含量会越来越多。

方舟子文:

这是因为工业废水不断地排入海洋,使得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并进入海洋生物体内,而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吞食了其他鱼类后,食物中的重金属也随之进入鲨鱼体内,积累下来,因此鲨鱼体内的重金属的含量会越来越多。

《北京科技报》文:

而2001年,曼谷唐人街市场的鱼翅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7个含有高含量的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2 倍。2008年,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8个含有高含量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而烹饪并不能去除水银或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吃了鱼翅后,水银和其他重金属进入人体,难以被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积蓄下来,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导致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

方舟子文:

2001年,对曼谷唐人街市场上的鱼翅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7个含有高含量的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2倍。2008年对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8个含有高含量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烹饪并不能去除水银或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吃了鱼翅后,水银和其他重金属进入人体,难以被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积蓄下来,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导致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

《北京科技报》文:

    王亚民说,其实鱼翅本身并没什么味道,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它的配料,用火腿、老鸡等真正的美味熬出来的。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并不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鱼翅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是一种蛋白质。鱼翅中的蛋白质即使特殊也并不能在人体直接发挥作用,而是会在胃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所以不管吃的是什么蛋白质,结局都一样,都是消化成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方舟子文:

其实鱼翅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还略带腥味,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它的配料,用火腿、老鸡等真正的美味熬出来的。……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并不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鱼翅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即使有某种神奇的功效,吃它也不能让它直接进入人体发挥作用,而是会在胃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所以不管吃的是什么蛋白质,结局都一样,都是消化成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附:
“水银”鱼翅:无知的危险消费

吴洣麓 张静(实习)
2009-03-30北京科技报
 
“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8个含有高含量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而烹饪并不能去除水银或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吃了鱼翅后,水银和其他重金属进入人体,难以被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积蓄下来。”
 

“对格陵兰岛附近海域的鲨鱼体内有机氯污染物含量进行测量,结果发现那里的鲨鱼是加拿大北极圈地区被污染最严重的生物体之一。”

    在棕黄色的背景上,呈现出两条鲨鱼的影像,中间被拼成两个中文字“水银”。这幅在网络上备受追捧的摄影作品是由27万颗鲨鱼的牙齿构成的,相当于全球每天因鱼翅而被捕杀的鲨鱼数量。图片作者美国知名摄影师克里斯·约旦表示,之所以有此创作,并特意拼出“水银”二字,是希望告诉人们,吃鱼翅的人,实际上是在给自己下毒。
    然而,许多消费者对“水银”鱼翅并无概念。
    “这可是好东西!快尝尝!”在北京一家高档酒楼里,几位食客相互招呼着,围坐在服务员刚刚端来的一盘微黄浓郁鱼翅羹旁边。很快,一丝丝晶莹透亮的鱼翅被食客细细品味之后吞咽下肚。酒楼经理谢先生告诉《北京科技报》,售价380元一盘的鱼翅羹是他们酒楼的特色菜,很多食客都是慕名而来的,每天这道菜都要售出几十份。“鱼翅可是大补的,我们酒楼做的鱼翅都是从京深海鲜市场进的货,绝对假不了。”谢经理说。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大红门地区的京深海鲜批发市场,这是北京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在干货区,有几十家大大小小专营鱼翅、鲍鱼和海参的店铺,每家店铺都摆满了用透明塑料袋装的鱼翅,大小不等,颜色略有差异。
    在一家商铺内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只高达一米的鱼翅。“这就是品质最佳,价格高达十几万的‘天九翅’。”一名店员告诉记者,“天九翅”分两种,鲸鲨翅和姥鲨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贸易国际公约》附录显示,鲸鲨、姥鲨以及大白鲨是需要保护的三种鲨鱼)而普通鱼翅一斤也要1000元左右。这家店铺的老板边整理货品边对记者说,他店里的鱼翅非常好卖,有的饭店一个月就会从他那里进一万块的货,有的则会进上百万元的货。北京饭店、钓鱼台等京城各大饭店,都从他那里进货。
    记者走访了几家店铺,在询问到店里售卖的鱼翅是否具有检验检疫证明时,几家店铺的店员都表示,对于检验检疫证明,一般都是由供货方提供,他们也不知道这个证明具体出自哪个部门。而饭店进货时从来没有人向他们要过检验检疫证明,这样的情况全国都是如此。
    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经理林坤松告诉《北京科技报》,市场的检验检疫工作,主要是在工商部门领导下进行,工商局定期要求将样品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查。“我们市场办公室主要负责水产市场的经营管理,至于检验检疫方面,由于技术与设备的限制,只能做小范围产品的细菌类检测,而对于鱼翅这类干货,是没有办法进行检测的。”林坤松透露,北京海鲜市场的鱼翅,几乎全部来自于广州。
    野生救援协会和中国社会调查所曾专门做过一项调查,因全球鱼翅贸易每年被捕杀的鲨鱼数量在两千六百万只至七千三百万只之间,而这一数据既包括只被切鳍的鲨鱼,也包括那些尸体被保留下来用于其他目的的鲨鱼。目前鱼翅市场还在不断扩大,据估计每年增长5%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鲨鱼专家称,90%来自世界各地的鲨鱼鳍,通过海上运输,抵达中国香港和内地。从1998年至2002年期间,香港进口的未加工的鲨鱼鳍数量从6900吨增加到9800吨。在2004年,香港报告给粮农组织的鲨鱼鳍进口量达到11000吨。
    香港所进口来的鲨鱼鳍,通常都会装车北上,运到广东省的各个加工厂。加工工作完成后,这些鱼翅又被运回香港或出口。而出口的地点除海外的华人聚集地以外还包括中国内地。 
    野生救援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年他们曾在中国16个城市进行过鱼翅消费调查。在2万4千名受访者中,35%的人表示曾经食用过鱼翅。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城市地区的普遍状况,可以推算中国已经有了1亿左右的鱼翅消费者。
    海鲜市场的老板从加工厂进货之后,除了拿到市场上卖,也充当着代理商的角色。他们会定期到经营海鲜的饭店,上门推销自己代理的鱼翅。若与饭店的相关负责人建立了良好关系,就可以长期供货。
    从事酒店管理行业多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代理商从进货到销售再到饭店这个过程可以赚取高额的差价。和肉蛋、蔬菜等食材一样,饭店一般都会有固定的代理商,这样可以省去精力去市场挑选食材。而饭店利润丰厚,并不在乎代理商从中间赚取的那部分高额的差价。
    曾经是金钱豹亚运村店销售经理的一位先生告诉记者,金钱豹作为高端自助形式的饭店,鱼翅的消耗量非常大,所以会采取小规模的招标形式选取代理商。其它饭店也有采取招标形式的,但基于各种考虑,一般都会选择本地代理商。
    “由于我国对鱼翅进口执行高关税政策,很多人因此选择走私或以低报的方法逃避关税,走私入境的鱼翅数量不可能准确计算清楚。但不论这些鱼翅的销售渠道如何,是如何进入饭店摆到人们的餐桌上的,目前市场上鱼翅的检验检疫根本无从谈起。”野生救援协会办公室经理孙莉说。
    事实上,近几年来,因为工业废水不断地排入海洋,每年进入海洋环境的石油高达两百万吨以上,使得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而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吞食了其他鱼类后,食物中的重金属也随之进入鲨鱼体内,积累下来,因此鲨鱼体内的重金属的含量会越来越多。
    孙莉说,有关方面最近对格陵兰岛附近海域的鲨鱼体内有机氯污染物含量进行测量,结果发现那里的鲨鱼是加拿大北极圈地区被污染最严重的生物体之一。三丁基锡是用于船体防污涂料中的一种化合物,在意大利沿岸海域捕获到的鲨鱼的肾脏内已发现这种化合物。在东地中海的几种鲨鱼物种组织样本中也已经发现镉、铅、砷等金属元素。而2001年,曼谷唐人街市场的鱼翅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7个含有高含量的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2 倍。2008年,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有8个含有高含量水银,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而烹饪并不能去除水银或其他重金属的毒性。吃了鱼翅后,水银和其他重金属进入人体,难以被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积蓄下来,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导致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
    那么,北京市场上销售的鱼翅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呢?
    北京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商局进行检查的计划是由上级部门制定的,并非定期定向检查固定产品。工商部门主管流通方面的检查,对于食品的检查主要针对进货渠道,例如合格证、检测报告以及进货手续等等。对于食品质量检测采用抽检形式,但要根据计划抽检,每次抽检的对象、项目、时间不定。而具体到针对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查,这位工作人员说,这样的检查不是由工商部门进行的,而是由国家具有相关检查资质的部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查。关于食物的质检有很多方式,也有很多部门可以进行检查。通常的情况是,如果上级部门要求检查某一项,比如鱼翅,质检部门就会取样,送到具有检查资质的机构检验。
    “水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一般由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林洪告诉《北京科技报》,其中水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会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检查。
    “鱼翅是近些年国内经济水平发展才开始在高级饭店大量出现的,并且,鱼翅的产量比起其他鱼类产品要小得多,属于小众产品,不会引起重视,所以相关的检验检疫工作可能还不太完善,仅仅是作为一般食品来检查。”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的副教授王亚民说。
    记者在采访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时得知,关于鱼翅,目前只有一份检测标准,检测项目大概包括感官、水分、盐分、净含量偏差,还有一些安全指标,包括甲基汞、无机砷、铅、铬。但是,和其它食品标准相比,除了感官上的标准有所不同,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检查项目。这位工作人员告诉《北京科技报》,这个标准是2006年才颁布的,不过这两年并没有送检的案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目前国内还没有鱼翅方面的专业检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可我从事水产研究这么多年没听说过哪个部门去专门检测过鱼翅。国家监测的鱼类主要是人工养殖这部分,而且是大宗的品种才会去查。鲨鱼目前没有人工养殖,数量又比较小,所以并未被列为政府监管的主要对象。”
    “中国内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检测结果。” 王亚民说,鲨鱼分布范围很广,水域不同所以环境状况不同,鲨鱼体内的有毒物质残留也就不同。未被污染的大洋中的鲨鱼可能就不含汞,而污染物含量比较高的河口附近,鲨鱼就有可能含汞。所以,要得出一个确切的鲨鱼或者鱼翅甲基汞含量的数据,难度相当大。
    在王亚民看来,实际上大部分海产品都含汞,所以鲨鱼在这方面并不会更加突出。他指出,比起鲨鱼本身的含汞量,在鱼翅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更应该受重视。例如,为了使鱼翅看起来晶莹透亮,就会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如果是使用食用级过氧化氢溶液就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加工鱼翅的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工业过氧化氢溶液,对人体危害非常大。
    “其实,种种问题的根本是我们国家整个水产品的货源追溯体系尚不健全。”林洪说。水产品不论是天然捕捞的还是人工养殖的,都有重金属、海洋毒素、弧菌、药物残留等危害产生的可能。欧洲委员会就认为改进相关渔产品的消费信息是迫在眉睫,并于2000年时就协调执行水产业的食品可追溯系统,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知道其水产品的生产地及其加工处理过程的整个信息。食品可追踪系统成为欧盟《食品法》的规定之一。法规要求食品、饲料、牲畜、其它物质混入食品或饲料和在所有生产、制作及运输的阶段都需有追踪需要,不管是食品或饲料经营业者,都必须能识别任何一个与其有交易关系的上游供货商及产品,这包括来自非欧盟的供货商。法规要求食品及饲料经营业者,需提供适当的系统及程序,一旦具有法定资格的管理机构提出要求,业者必须要能够立即提供报告证明。
    在台湾,虽然没有完整的食品可追踪性制度,但也有“输欧盟养殖水产品出口作业流程”制度以及“输日养殖鳗鱼出售流程”记录,透过该记录,将养殖业者、贩运商、加工厂等鱼货相关信息登录在出售流程记录上,算是较简单的追踪系统。
    “而在我国,在水产品生产、处理加工以及流通贩售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相关信息尚不能做到完全持续追踪。一旦出了问题,监管部门无从查起。在许多省份,只有农业部设立的两个部级质检中心,而市、县没有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千家万户养殖水产品质量也不能有效检测,无法全面监控苗种、饲料、渔药及水体的质量安全。”林洪说。
    无论是从环保还是人类文明上来讲,专家都一致反对吃鱼翅。王亚民说,其实鱼翅本身并没什么味道,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它的配料,用火腿、老鸡等真正的美味熬出来的。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并不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鱼翅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是一种蛋白质。鱼翅中的蛋白质即使特殊也并不能在人体直接发挥作用,而是会在胃肠中被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所以不管吃的是什么蛋白质,结局都一样,都是消化成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可信的研究成果证明,鱼翅有比其它鱼类产品更加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作用。人们仅仅是为了图个心理安慰或者证明自己经济实力,这实在是愚蠢和残忍。“从我们目前的研究看来,人工养殖的鱼类已经可以提供所有人类需要从鱼类身上得到营养物质,不需捕杀和食用野生鱼类。”王亚民说。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数学天才伽罗华之死

30 03 2009年

    美国数学家埃里克·坦普尔·贝尔在1937年出版了一部至今还在印刷的科普名著《数学大师》,其中最令人心酸的莫过于对在20岁时死于决斗的法国数学天才伽罗华的描写:在决斗的前夜(1832年5月29日晚),伽罗华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去,通宵达旦奋笔疾书,与时间赛跑,力图把他的所有数学成果纪录下来,时不时在一旁写下“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贝尔说:“他在黎明前那些绝望的最后时刻写下的东西,将会使一代代数学家忙上几百年。”“他一劳永逸地发现了一个折磨了数学家几个世纪的谜团的答案:在什么条件下一个方程有解?”

    《数学大师》的浪漫笔调激励了许多年轻人投身于数学研究,甚至成为著名数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后来的科普文章在介绍伽罗华时也多沿用贝尔的描述。据称,伽罗华在这一晚写就的几十页手稿开创了数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群论,被20世纪著名数学家赫曼·威尔称为“可能是人类全部文献中最重大的一篇文稿”。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伽罗华的不幸早逝,人类数学研究的进展推迟了几十年。

    这些描写和评论都是为了增添天才早逝的悲剧色彩的夸大其词。群论的创建足以使数学家忙上几百年,但并非一夜之间的事。自17岁起伽罗华就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写了几篇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或在期刊上发表,其中有3篇在1830年发表。他的遗书中的相当篇幅是在为这些论文做注释和更正。至于那句著名的“我没有时间”,则只在遗书手稿的旁边注释中出现了一次:“要完成这个证明还需要做些工作。我没有时间。”

    1832年5月30日清晨,伽罗华在决斗中被击中腹部,被路过的农民送往医院。第二天早晨10点他死于医院,临终前拒绝接受神甫的祈祷,对他的弟弟阿尔佛雷德说:“不要哭,阿尔佛雷德!我需要全部的勇气在20岁时死去。”按照伽罗华在决斗前夕留下的遗书中的说法,他是做为“一个下流的风骚女人的牺牲品”而死去的,但是阿尔佛雷德认为他是被谋杀的,后来也有很多人怀疑这是一个保王党清除激进的共和党人的政治阴谋。

    伽罗华对政治的热衷丝毫也不亚于数学。他生活在法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后,法王路易十八复位,实行君主立宪制。1824年路易十八死后,由其弟弟查理十世继位。但是到了1830年,议会中的自由派占了多数,查理十世面临被废黜的危险,于是他在这一年的7月颁布敕令,解散议会,修改选举制度,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这激起了街头革命。查理十世被迫逊位,议会推举路易-菲利浦继承王位。

    受其父亲影响,伽罗华很早就是一位反对君主制的共和党人。“七月革命”爆发时,伽罗华正在巴黎师范学校读书,该校校长为阻止学生上街作战,关闭校门,使伽罗华失去参加革命的机会。伽罗华在报上发表来信攻击校长,被开除。在正式被开除之前,伽罗华已离开学校,参加拥护共和的国民卫队炮兵队,并加入当时最激进的秘密革命组织“人民之友社”。不久,政府解散国民卫队炮兵队,并逮捕其19名军官,指控他们阴谋推翻政府。这些军官后被无罪释放。1831年5月9日,在庆祝这些军官获释的宴会上,伽罗华高举匕首高呼“为路易-菲利浦国王干杯”,第二天以“企图暗杀国王”的罪名被捕。一个多月后被宣告无罪获释。7月14日“巴士底日”(后来的法国国庆节)那天,伽罗华身穿炮兵队制服,携带步枪、手枪和匕首,与法律系的学生杜沙特雷一起带领群众在街上示威,再次被捕,被判入狱6个月。1832年4月29日伽罗华获释,1个月后就迎来了那场致命的决斗。

    那位引起决斗的“风骚女人”,有人说是一位妓女,也有人说是一位政府密探、内奸,其实她是伽罗华出狱后居住的旅店的医生的女儿。伽罗华为了她主动挑起决斗。和伽罗华决斗的人是谁?伽罗华在遗书中说约他决斗的是两名“爱国者”。根据大仲马的回忆录,决斗者是当初被捕的19名军官之一德艾尔宾维尔。但是根据决斗几天后一家报纸的报道,与伽罗华决斗的是和他一起被捕的“人民之友社”成员、他的好友杜沙特雷。不管究竟是谁,这两人都是狂热的共和党人,也不是政府安插在共和党人中的内奸——内奸名单曾在1848年被公开,这两人都不在其中。由于是朋友决斗,所以没有采取手枪对射的方式,而是采用“俄罗斯轮盘赌”,用枪口互相顶着对方开枪,其中只有一把枪装着子弹。

    所以,伽罗华决斗不太可能是一场政治阴谋,而是由于一次恋爱事件。虽然伽罗华的死被后人过度渲染,但无论如何,这不管对伽罗华个人还是对科学发展而言,都是一场大悲剧。伽罗华如此轻生,也许与他因怀才不遇而厌世有关。他曾经两次报考被视为法国最高学府、大科学家云集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该校当时的教授包括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傅立叶、泊松、科里奥利这些在科学史上声名显赫的大科学家),却都落榜,第一次是由于没有做好考试准备,第二次是由于顶撞考官。不得已才去上较差的巴黎师范学校。从此他就有了受迫害妄想。

    他曾经三次向法国科学院寄去数学论文,前两次下落不明,最后一次被退稿。第一次是在1829年,在他中学最后一年,提交了关于群论初步研究结果的论文,审稿人是著名数学家柯西。柯西意识到这一论文的重要性,曾在一封信中提及将在科学院的会议上对之做介绍。但是在那次会议上柯西却只介绍自己的工作。为何柯西没有按计划介绍伽罗华的工作,成了一个谜。有人猜测是因为柯西建议伽罗华将其研究写成更完整的论文参加科学院的数学大奖赛。伽罗华于1830年2月提交论文参加该大奖赛,寄给当时科学院终身秘书傅立叶,但傅立叶在5月去世,伽罗华的论文也没了着落。1831年1月,应泊松的邀请,伽罗华再次向科学院投稿。但泊松又以伽罗华的工作无法理解为由退稿。接到退稿时伽罗华正因政治活动入狱,在一次酒醉后曾试图用匕首自杀,被同牢犯人制止。因此有学者怀疑所谓的决斗其实是伽罗华为了让自己成为革命烈士而安排的自杀。果真如此的话,他的目的倒是达到了,有两、三千名共和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但是革命烈士的荣耀总是很短暂的。伽罗华被埋在一块普通墓地,很快就被人遗忘,现在已找不到其坟墓。留下的,只是他的数学天才的英名。

2009.3.25.

(《经济观察报》2009.3.30)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十二)——塑料和纸

29 03 2009年

问:实施“限塑令”之后,有些商场改免费提供纸袋,纸袋是不是比塑料袋更环保?

答:纸袋并不比塑料袋更环保。有以下四方面理由:

1. 能源和资源方面。生产一个纸袋要耗去生产一个塑料袋四倍的能量。而且生产纸袋需要纸浆,而纸浆又是从树来。生产纸袋的过程要释放温室气体。被砍掉的树本可以吸收一部分温室气体。所以生产纸袋在排放温室气体上有倍加效应。

2. 污染方面。生产纸袋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污染空气和水的物质。生产纸袋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50倍的水污染。

3. 回收方面。回收一个塑料袋所需能量大约是回收一个纸袋的十分之一。纸袋的回收率一般高于塑料袋的回收率,但两者都很低(<20%)。而且,我们要记住,每一个新纸袋都要用新纸浆,以增加强度和弹性。

4. 可降解性。有研究表明,纸袋并不比塑料袋更快降解。

总之,为了环保,我们最好既不用塑料袋,也不用纸袋。我们应该用可重复使用的袋子。

(编写:太蔟)

问: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购物袋比较环保?

答:在一般的超级市场购买食品时,超级市场为顾客方便往往会提供纸袋和塑料袋供顾客免费选用。这两种选择在环保上各有千秋,都存在一定的危害。塑料袋使用后作为垃圾遗弃,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会成为长期的污染并对野生动物和鱼类有直接的威胁。纸袋子成为垃圾后容易降解,但纸的生产过程中能源耗费巨大,也不是一个环保产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尽量不用超市提供的袋子,而自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现在包括中国的很多地方开始限制或禁止塑料袋的使用,将有助于消费习惯的改变。

高档的服装、礼品等店往往附送一些质地优良、印刷精美的纸质购物袋,使用时很得心应手。这种高级袋子的生产成本比一般的纸质购物袋还要高,作为一次性使用的商品对环境影响更大。但同时因为这种袋子不容易被损害,如果被顾客用作重复使用的购物袋的话,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编写:程鹗)

问:生物降解材料是不是真的很环保?

答:生物降解指的是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把高分子材料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什么样的材料能被算成是生物降解材料并无统一的定义。欧盟认为那些能在6个月内被降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有机物的材料可称为生物降解材料,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则认为某种材料在暴露在空气、湿度、细菌或其他生物之下时,在比较合理的短时间内被降解成在自然界发现的物质,就可标记为“可生物降解”。但是市场上的生物降解材料未必都符合这些要求,那些要几百年时间才能降解的,或者降解成有毒物质的,也可能被当做生物降解材料。

生物降解产生的物质未必就是无毒无害的。例如,著名的农药DDT能被生物降解成DDD和DDE,但是这两者都比DDT的毒性更大。在垃圾填满场,无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会产生有毒的甲烷。所以,环保的生物降解材料应该是指其降解产物无毒,而且能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

即使是生物降解材料,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被降解,例如需要阳光、氧气、水分和微生物。但是生物降解材料做成的产品被废弃、在垃圾填埋场掩埋后,与外界隔绝,却未必具有这些生物降解的条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垃圾填埋堆中还能找到25年前的热狗、玉米穗轴和葡萄,50年前埋入的旧报纸依然可以阅读,而这些东西本来都是生物可降解的。如果往垃圾填埋堆中注入氧气、水和微生物,会促进生物降解,但是成本太高,难以推广。所以,试图依赖使用生物降解材料来解决垃圾堆积的问题未必可行。更重要的是减少、再使用和回收废弃物。

(编写:方舟子)

问:PVC塑料会带来什么环保问题?

答:聚氯乙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塑料建筑材料,有时也会根据其名字的英文缩写简称为PVC塑料。因为这种塑料强度大、耐用、容易制作成各种形状,再加上造价便宜,聚氯乙烯逐渐取代了各种传统材料成为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用聚氯乙烯作得水管轻巧耐用,又不易被腐蚀,因此很容易地取代金属成为上下水道的管子。用聚氯乙烯做成的板块也正在取代木材或混凝土被用作地板和墙面。聚氯乙烯塑料还具有很好的绝缘功能,常被用作电线外面的包皮。在日常生活中,聚氯乙烯塑料也被广泛地用在各种塑料用品中,包括一些小孩玩具。

聚氯乙烯的大规模运用也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因为塑料制品经常需要掺入一些化学物以改进其特性,这些高分子材料,比如增塑剂,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被释放出来危害健康。为安全起见,一些医院正在逐渐避免使用含乙烯的塑料用品。在聚氯乙烯工厂里工作的人因为长期吸入氯乙烯会增加得肝癌的可能性。

塑料的经久耐用既是它作为产品时的显著优点,也是它作为垃圾时的最大毛病。一旦塑料用品被丢弃成为垃圾便很难处理。被当垃圾掩埋的塑料可以历经几百年不被分解,而那些被倾倒至江河湖海中的塑料垃圾更是会随着水流污染海洋,给鱼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即使是回收的塑料也因为不容易分解而基本上没能做到重复使用。如何才能分解或降解塑料正式当今环保科学的一大难题。

(编写:程鹗)

问:怎么回收不同类型的塑料制品?

答:美国塑料工业学会在1988年把所有的塑料制品按其材料分成7个类型,用1~7的编号表示。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有的也普遍使用这套编号系统,因此你能够在规范生产的塑料容器的底部发现一个小小的“身份证”,是一个三角形回收符号,三角形里有一个数字编号表明塑料类型,以便于回收。

回收利用得最多的是编号1的塑料制品,其材料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用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药瓶等,回收后除了用于生产塑料瓶,还可以用做睡袋、外套、救生衣的填充物,以及生产绳子、梳子、磁带、家具等。

编号2的塑料制品也回收得比较多,它们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制造,用于装牛奶、果汁、清洁剂、洗涤剂、洗发液、机油等较耐用容器。回收后用于生产玩具、绳子、塑料管等。

另一种回收得比较多的是编号6的塑料制品,它们用PS(聚苯乙烯)制造,用于快餐盒、碗装泡面盒、一次性杯子、塑料泡沫等。回收后能用于生产磁带、绝缘材料等。

编号3的塑料制品用PVC(聚氯乙烯)制造,通常用于塑料管、浴帘等;编号4的塑料制品用LDPE(低密度聚乙烯)制造,用于保鲜膜、塑料膜、购物袋等;编号5的塑料制品用PP(聚丙烯)制造,用于生产微波炉餐盒、食品储藏盒等。这三种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很低,较少被回收。

除了以上塑料类型以外的其他塑料被编为7号或不标号,例如PC(聚碳酸酯)。它们最难回收利用,因此通常不被回收,消费者可以把废弃的这类塑料制品送回厂家由他们去处理。

(编写:方舟子)

问:为什么回收塑料瓶时应该去掉瓶盖?

答:许多人在把塑料瓶送去回收时,都盖着瓶盖。这么做通常是不合适的。这不是由于用来制造塑料瓶盖的塑料不能被回收——大多数类型的塑料都能被回收利用。而是因为用来制造塑料瓶盖的塑料和用来制造瓶身的塑料通常不是同一种类型,而如果两种类型的塑料混在了一起回收,相当于让一种塑料污染了另一种塑料,从而降低了其利用价值,或者在处理时要耗费人力将二者分开。

不回收瓶盖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回收中心对塑料瓶进行处理时,瓶盖有可能卡住机器。此外,瓶盖有可能威胁到回收工人的安全。回收来的塑料瓶在运走之前多数都要压扁、打包。如果塑料瓶的盖子盖得紧紧的,瓶身又没有被压破裂,那么在温度上升时,就可能因瓶内气体膨胀而发生爆炸,使工人受伤。

所以,在回收塑料瓶之前,把瓶盖取下、扔掉,其实是比较负责任的做法。有些回收中心可能也接受瓶盖的回收,但也应将瓶盖和瓶身分开放。

(编写:方舟子)

问:包装家具电器的纸盒和泡沫塑料一般该怎么回收?

答:外包装用的纸盒与纸箱的回收很简单,可以把它们送回造纸厂化浆,用于重新生产纸箱。泡沫塑料的回收问题相对复杂一点。泡沫塑料是发泡聚苯乙烯塑料。大块的泡沫塑料通常用于吸收冲击,是包装减震材料。回收的泡沫塑料可以粉碎制成减震和填充材料继续使用,之后还能制成建筑材料。也可以回收后用于制油或者重新制成化工原料苯乙烯。

需要注意的是,你不应该随便抛弃泡沫塑料。泡沫塑料在自然环境中无法降解,同时由于它的密度很低,小块的泡沫塑料很容易随随风飘散从而造成污染。

(编写:柯南)

问:我知道纸的原料来源是木材,对纸的大量需求可能造成森林减少。除此之外,造纸还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答:人类有数千年的造纸历史。秸秆、棉花、竹子等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纸,但是现代最主要的造纸原料是木材。

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为了从原料木材中获取纤维素,造纸厂首先要进行一个制备纸浆的过程。就像我们用来粘贴邮票的胶水,木质素在木材中也起到了粘合纤维素。造纸厂通常使用化学物质(有时候是碱液)把原料木材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分开。这个过程产生了富含纤维素的纸浆。同时,它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液——造纸行业通常称之为“黑液”,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木质素)和碱。之后,纸浆还需要经过清洗和漂白才能制成纸张。即便采用机械方法制备纸浆,在后续的工艺中纸浆仍然会经历清洗和漂白的过程,这也将产生废液。

在中国,造纸行业排放出的有机物废液占了工业排放有机物废液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造纸还会消耗大量的水,生产1吨纸需要100多吨清水。

(编写:柯南)

问:我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印刷品上写着“用再生纸印刷”。 回收使用纸张很重要吗?

答:是的,回收纸张有多方面的好处。正如你已经知道的,纸张主要是由纤维素构成的,而造纸用纤维素的主要来源又是木材,造纸就意味着需要砍伐森林——无论是商业种植的森林还是自然生长的森林。如果不把纸张加以循环利用,而总是使用“原生”木浆造纸,那么随着社会对纸张的需求不断增加,被砍伐的森林数量可能达到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回收纸张重新造纸就是把被回收的纸张重新利用的过程。比较常见的再生纸是新闻纸。由于报纸的时效性强,过期的报纸通常会被送到造纸厂,在去除杂质和油墨之后与一定数量的新鲜纸浆(由木材制成)混合后重新制造出新闻纸。

除了节省资源,回收纸张还因为避免了初次制造纸浆的过程从而节省了能量,这样也就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水资源的消耗。根据美国环保局网站提供的数据,每回收1吨纸可以节省20多吨水和2立方米的垃圾场填埋空间,同时还能减少1吨的碳排放。

(编写:柯南)

问:纸回收以后除了用于造纸,还能用来制造别的产品吗?

答:可以。被回收的纸除了用于造再生纸,还可以用来生产箱纸板、涂布白纸板、瓦楞纸和蜂窝纸板等。我们熟悉的烟酒、食品、服装、医药、鞋类的包装盒,一般就是用涂布白纸板做成的。包装家具和电器(尤其是大型家的),则一般用瓦楞纸或蜂窝纸板。

回收纸的再利用,有多种好处,包括节省木材(从而保护环境)和节省掩埋垃圾用地等。

(编写:太蔟)

问: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尽量减少浪费纸张?

答:纸张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书写和包装用品。今天的造纸技术的原理与几百年前没有太大的不同,绝大部分的纸张是采用木料制作。只有很少部分的纸是用回收的纸质物品重新制作而成。因此,我们使用纸张,也就是在砍树,而节省纸张的使用,也就是挽救自然界的树木。

个人计算机在开始普及时,曾被视为实现“无纸办公室”的一大突破。如果大家都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工作和通讯,纸张的使用就必然会大大减少。不幸的是现实的发展恰恰相反,因为打印机的普遍适用,人们经常打印的文件、图表和各种公用的和私人的材料反而更多了,使用的纸张不仅数量上增多,而且因为打印机的需要,质量上要求更高了。这些纸张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运输等过程中所耗费能量是很显著的。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减少纸张的使用和浪费呢?

第一,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自己家里,尽量减少打印的文件。大部分文字材料可以直接在屏幕上阅读和处理,并不需要印到纸上。当然,不要忘了为自己的电子文件作备份。
第二,好的打印机可以自动支持双面印刷。同时用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可以轻易地节省用纸的一半。
第三,很多计算机软件还可以把需要打印的文件缩小,使得在两页的内容可以同时印在一页上。这样虽然打印出来的文件字体小一些,但也能节省一半用纸。如果同时用双面印刷,则将用纸量降到只是原来的四分之一。
第四,已经打印出来的单面文件不需要了之后还可以利用其反面做印刷或平时的草稿、笔记用纸。
最后,用过的纸张只要磨损不是太严重,都是可以回收作重复使用的。这样利用回收的纸张再造纸,可以减少很多树林的采伐。

(编写:程鹗)

问:用打印机打印文档,有什么办法可以更环保?

答:我们熟知纸张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了人们一个希望,那就是信息传递可以完全电子化,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对纸张的需求。然而,现实并不是那么美妙,因为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和打印机的普及,世界对纸的消耗量反而增长了。

让人们完全不用纸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改进一下用纸方式,节省纸张的使用。下面是关于用打印机打印的一些环保建议:

1. 在打印前,先用一般软件都有的预览功能,看看有没有几乎空白的页。如果有,你可以调节一下页边的空白,消灭空页。

2. 只打印你需要的页。有些文档有几百页,而你可能只对其中十几页感兴趣。如果不小心,你可能会把整个文档都打印了出来。一般软件都有让你精确选择要打印的页码的功能。好好用它。

3. 每页纸上打多页,如打双面,或是在纸的一面上打双页。在眼睛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用小字体。

这些建议中的方法,一个人做起来,可能后果不起眼,但如果千千万万人一起做起来,我们就会节省许多纸张,从而为环保做出贡献。

(编写:太蔟)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十一)——有害物质

28 03 2009年

问:如何保护儿童避免有害健康的环境?

答:根据美国环保署的建议,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儿童健康呼吸:自己不要也不允许他人在你家中、车中抽烟。尽量保持室内清洁,灰尘、霉菌、某些害虫、二手烟和宠物毛屑都有可能引起哮喘或过敏。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室外活动。开车时减少怠速空转。避免露天焚烧东西。

二、防止儿童铅中毒:到医院检查儿童身体的铅含量。检查室内油漆是否含铅。让儿童吃东西之前洗手;经常洗奶瓶、奶嘴和玩具。经常清洗地板和窗台以避免孩子跟含铅油漆和灰尘接触。在取饮用水之前,先让自来水冲流直到水变得尽可能冷再取。

三、防止儿童接触农药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将食物以及垃圾置放于密封储物箱内以防止害虫进入室内。尽量使用捕虫饵或捕虫器并放置于儿童拿不到的地方。阅读产品使用说明并照办。把农药及有害化学品存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不要让儿童在刚刚喷洒了农药的地方玩耍。在吃水果和蔬菜之前用水冲洗,尽可能削皮。

四、防止儿童一氧化碳中毒:对炉灶、烟道、烟囱作年检。不要把煤气炉当暖气炉用, 不要在室内或车库内烧烤。不要在使用煤气或煤油暖气炉的不透风的房间里睡觉。不要在车库内长时间开动车辆或割草机。睡觉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警报器。

五、防止儿童受到太阳损伤:出外戴帽子、太阳镜和穿保护性衣服。六个月以上的小孩要擦SPF 15+ 防晒霜;避免让阳光直射婴儿。中午时候减少室外活动。

六、防止儿童接触到汞:饮食均衡,但避免汞含量高的鱼类。用数码温度计取代含汞温度计。不要让孩童接触汞。不要加热或燃烧汞。如果汞泄露,不要用吸尘器清理,应遵循正确的处理方法。

http://yosemite.epa.gov/ochp/ochpweb.nsf/content/tips.htm

(编写:方舟子)

问: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铅吗?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答:铅是一种很常见的重金属元素,用处非常广泛。汽车用的蓄电池里用铅做电极,很多建筑材料使用含铅的合金或用铅着色。早期的油漆和汽油也普遍含铅。

作为重金属,铅会导致一系列的中毒反应。铅中毒主要表现在恶心、肚子痛、失眠、缺乏精力或多动症、胸痛、头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发生抽风和昏迷。小孩子铅中毒后大脑的发育会受影响,学习能力急剧下降。而小孩子偏偏又是最容易获得铅中毒的人群。孩子到处爬,抓到什么都爱放在嘴里舔或嚼。如果这些物体表面含铅,就很容易被孩子吸收进去。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汽车国家所用的汽油都是掺了铅的,因为掺铅的汽油可以让那时候的汽车发动机运行比较平稳一些。但这样也使得大量的铅通过汽车尾气排放出来而造成广泛的铅污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加铅的汽油被逐步取代直到被禁止。在中国,所谓无铅汽油(其实不是完全无铅,只是不添加铅)的推广还处于初级阶段。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铅的另一大机会是油漆。早期的油漆里普遍掺了铅,因为这样可以使油漆干得快,不容易被水侵蚀而掉色。但这样的油漆,尤其是在刷到小孩玩具表面时,对孩子的健康可以造成巨大的威胁。无铅油漆在中国也正在逐渐推广,但我们还常常能听到小孩玩具含铅的新闻。

完全不用担心的是铅笔。所谓的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并不含铅。

(编写:程鹗)

问: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汞吗?汞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答:汞,也就是水银,是唯一一种在常温常压下下呈液态的金属。汞的用处很广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温度计、气压表、血压表、日光灯、霓虹灯管等等仪器都普遍地用到水银材料。水银还可以在新型的太阳能发电过程中作为传热流质使用。作为矿物质,中国的水银产量居世界领先。

然而,汞具有很强的毒性。它可以被人呼吸时从空气中吸入体内,也可以通过皮肤渗透。水银中毒可以引起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的退化,减低人的协调能力。小孩子水银中毒后还会发生头发、牙齿、指甲脱落,脸发红,皮痒等症状。孕妇水银中毒后可能导致婴儿先天性残疾。

汞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有毒元素。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化,市场上的鱼类食品普遍地含汞。如果过多的吃鱼,尤其是在食物链顶端的大鱼,也会发生慢性水银中毒现象。一般来说,应该避免吃鲨鱼、剑鱼等等含汞量大的鱼。同时每周吃鱼次数不超过两次,以避免摄入过多的水银。

大气层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水银污染。用煤炭做燃料的火力发电站会排放相当大数量的含汞废气,火山爆发也会把大量的水银气体倾泻进大气层。前面说的那些使用水银材料的仪器,尤其是温度计和灯管等等,破裂后其中的水银蒸汽也会逃逸,甚至与人体发生直接接触。这些仪器破裂后,应该立即设法通风使泄漏的水银蒸汽扩散,并不要让婴儿在附近玩耍。

因为水银的毒性,现在有些国际组织正在设法推动全面禁止在家用仪器中使用汞作材料。

(编写:程鹗)

问:家庭用品中有哪些含有汞?如果泄露了怎么处理?

答:玻璃水银体温计、血压计含有一定量的汞,荧光灯中也含有少量的汞。一支体温计打碎后,如果外泄的汞全部蒸发,能使一间15平方的房间的室内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立方米。一支荧光灯破碎后,所含的汞蒸气能使周围空气中的瞬时汞浓度达到10-20mg/立方米,都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最大容许浓度0.01mg/立方米。

万一发生泄露,要注意:一、不要用吸尘器清理,这会让汞飘到空气中,增加被人体吸入的危险。二、不要试图用扫帚扫掉汞。这会让汞破裂成小珠并滚得到处都是。三、不要把汞扔进马桶或水池冲进下水道。这会造成污染。四、如果衣服直接接触到汞,不要用洗衣机去洗,这会污染洗衣机或下水道。应该把衣服丢弃。五、如果鞋底沾上了汞,不要穿着它走动,以免扩大污染范围。

如果水银温度计破裂,在清理之前,让房内的人员都离开房间,离开时注意不要踏到被污染的区域。开窗、开门通风15分钟以上后再返回房间。如果房间有空调,应将它关掉。清理时带上橡胶手套。如果泄露在地毯、窗帘或其他吸收性物体上面,应将被污染的部分剪下丢弃。如果泄露在地板等硬表面上,用下面的方法处理:一、把玻璃碎片捡起来,放进能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二、用硬纸板把散落的汞珠收集在一起。注意汞珠在硬表面上能滚得很远,要注意检查整个房间。如果房间光线较暗,用手电筒贴近地面照射,看是否有反光小珠。三、用滴管吸取汞珠,小心地滴到湿纸上,放进塑料袋中密封好。四、用胶带粘剩余的小汞珠,把胶带也放进塑料袋中。五、在污染区域撒上硫磺粉,它们能与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小汞珠结合,颜色从黄色变成棕色,这样就可以辨认、收集。注意不要吸入硫磺粉。六、把装汞珠的塑料袋、清理材料、手套放进垃圾袋中,询问环保部门如何丢弃。

如果荧光灯破碎,在清理之前也应先通风。然后用如下仿佛处理:一、用硬纸或纸板小心地刮起碎片,将其放进玻璃瓶中,盖上瓶盖。二、用胶带粘剩余的碎片、粉末,然后用湿纸巾或湿布擦洗污染区域。把胶带、纸巾、湿布也都放进玻璃瓶中。三、询问环保部门如何丢弃,可能按一般垃圾丢弃即可。

http://www.epa.gov/mercury/spills/index.htm

(编写:方舟子)

问: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砷吗?砷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答:砷是所谓准金属的一种,有相当的毒性。比较常见的三氧化二砷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是极易致死的毒药。砷也是一种矿物质,在中国很普遍。中国出产的砷就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半。砷化镓就是一种很好的半导体材料。

除了正常的生产过程以外,砷还会通过污染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健康造成危害。最常见的是被砷污染的水源,这在中国、东南亚和北美一些地区比较常见。被污染的地表水如果不加处理而被饮用,就会造成砷中毒现象。砷曾经被当作药用,或广泛地运用在果树的杀虫剂里,其应用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砷还经常被用在传统中药里,借它使人感觉灼热来“证明”中药的疗效。但实际上,这样的中药不仅对人疾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人慢性中毒。

砷除了能令人中毒致死以外,慢性中毒还会引发各种癌症,包括皮肤癌、肺癌、膀胱癌等等。

(编写:程鹗)

问: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石棉吗?石棉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答:石棉是几种不同的纤维状矿物质的总称,具有良好的隔热、绝缘和耐磨损性能,被用于制造建筑材料、纺织品、隔热产品和绝缘产品等。石棉瓦、石棉水泥板、石棉隔热手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棉制品。

开采石棉、制造石棉产品、建造或拆除使用石棉建材的建筑、在石棉建材处理不当的建筑物里生活或工作、修理汽车刹车片、制造和修理船舶、穿着石棉服装等,都会明显增加对石棉的接触。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25亿人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石棉,每年至少有9万人死于石棉相关疾病。

石棉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列为“对人类致癌物质”,它是最重要的职业性致癌物之一,所造成的死亡占职业性癌症所致死亡的一半左右。石棉会导致肺、肺膜、胃、食道、结肠、直肠、声带和肾脏等部位癌变,70%至80%的间皮瘤(一种发生在胸腔或腹腔内壁的癌症)病例与石棉相关,长期大量吸入石棉纤维还会导致石棉肺。这些疾病不会立即出现症状,而是在患者接触石棉多年后出现。

不同类型石棉对健康的影响不同,其中温石棉致癌危险性的阈值尚未确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停止使用各类石棉,部分国家已全面禁用石棉,但温石棉在发展中国家仍然被大量使用。

http://toxtown.nlm.nih.gov/text_version/chemicals.php?id=4
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627
http://whqlibdoc.who.int/hq/2006/WHO_SDE_OEH_06.03_chi.pdf

(编写:碧声)

问:甲醛有什么危害?

答:甲醛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或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它在工业上的用途十分广泛,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产品都含有甲醛,包括装修材料、家具、清洁剂、油漆乃至化妆品等,它们会向空气中释放甲醛。燃烧木材、煤和天然气会产生甲醛,香烟烟雾和汽车尾气中也含有甲醛。

甲醛会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空气中甲醛含量超过0.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时,对甲醛较敏感的人就会感觉眼、鼻、咽喉和皮肤等部位有烧灼感。环境中甲醛含量更高时,人会出现肺部积水、气短、支气管发炎和心跳加快等症状。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眼睛和皮肤会产生严重过敏反应,并出现类似哮喘的过敏症状,如咳嗽、气喘、胸闷、体温降低。饮用大量甲醛会致死,眼睛直接接触甲醛会导致永久性的眼部损伤或失明。

研究显示大量或长期接触甲醛会导致鼻咽癌和鼻腔癌,并可能导致白血病。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于1995年将甲醛列为“对人类可能致癌物质”,2004年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将它重新划分为“对人类致癌物质”。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risk/formaldehyde
http://toxtown.nlm.nih.gov/text_version/chemicals.php?id=14

(编写:碧声)

问:二恶英会有什么危害?

答:二恶英是一些结构和性质相似的化学物质的总称,包括三个类别、几百种物质。其中PCB(多氯联苯)类二恶英是一种化工原料;CDD类和CDF类二恶英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也可由天然过程产生。有时“二恶英”一词用于指代这些物质中毒性最大的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恶英(TCDD)。自然界中的二恶英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和垃圾焚烧。

高剂量的二恶英会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最常见的二恶英相关疾病是氯痤疮,患者皮肤上长出痤疮状的疹子,主要发生在面部和上半身。动物实验显示TCDD会导致脱毛、体重减轻、免疫功能下降。二恶英最受人关注的危害是致癌作用,研究证实长时间接触高剂量TCDD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包括肺癌、软组织肉瘤、淋巴瘤和胃癌等,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将TCDD列为“对人类致癌物质”。

此外,动物实验显示,长时间接触低剂量的二恶英可能会对生殖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孕期动物接触TCDD后流产率升高,后代发育畸形、免疫力低下的风险增大。但尚不清楚二恶英对人类是否有类似影响。

http://www.cfsan.fda.gov/~lrd/dioxinqa.html
http://www.epa.gov/ttn/atw/hlthef/dioxin.html
http://www.dioxina.org/file/file1/dioxin4.htm

(编写:碧声)

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危害有多大?

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指沸点较低、在常温常压下容易挥发成气体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种类,例如醛类物质、酮类物质、其他一些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等。室内VOC的浓度通常比室外要高几倍,原因是许多室内用品都可能向空气中释放VOC,包括油漆、涂料、清洁剂、有机溶剂、空气清新剂、家用杀虫剂、建筑材料、家具、办公设备等等。进行脱漆等装修活动之后几小时内,室内VOC浓度可能暂时达到室外浓度的几百甚至上千倍。

不同的VOC对健康的影响不同,有的毒性很高,也有的暂未被发现会危害健康。室内VOC浓度特别高时,人会感到眼睛、鼻子和喉咙受刺激,出现皮肤过敏、头痛、头晕、恶心、身体失去平衡、记忆障碍等症状;长期接触VOC会使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许多VOC能够使动物患上癌症;某些VOC被证实对人类有致癌作用,有的被怀疑对人类有致癌作用。幼儿、老人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受VOC伤害的风险更高。多种VOC混合后可能产生什么危害,目前人们还知之甚少。

为了减少接触VOC的风险,应避免购买VOC含量高的产品,做好室内通风,严格按说明使用家用化学品、对废弃产品进行妥善处理,避免把两种以上的产品混合使用。

http://www.epa.gov/iaq/voc.html

(编写:碧声)

问:如何减少接触有害的含氯化合物?

答:氯气和含氯的化合物是日常生活很常用的消毒和杀菌用品。我们饮用水和游泳池里用的漂白剂、洗衣粉、清洁剂等等都是利用氯的杀菌功能。这样一般剂量的氯对人体没有显著的危害。但大剂量的氯对人是有毒害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战双方使用毒气作武器时很多用的就是氯气。

人如果吸进太多的氯气,会有立即的咳嗽、呼吸困难和嗓子疼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眼睛、耳朵、鼻子灼热疼痛、呕吐及吐血。如果氯气太强烈(如化工厂或仓库发生大规模泄漏事故),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氯气有难闻的气味,而且人对其反应很快,因此很容易马上察觉。平时我们使用各种洗涤剂时,应该尽量保持通风,使用橡皮手套以避免直接接触氯化物。如果不小心将洗涤剂弄到皮肤上或眼睛里,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如果自来水里漂白剂气味偏高,可以考虑喝比较纯的瓶装水。此外,家里厨房卫生间等储存洗涤剂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做好安全措施,防止小孩接触。

也不是所有的氯化物都是有毒的。比如说,氯化钠就是我们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食盐。

(编写:程鹗)



我们为什么会发烧?

26 03 2009年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会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是,美国人还在使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抛弃的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设定非常古怪,把水的冰点定为32度,沸点定为212度,中间分成180度,不容易记忆和换算。华氏温标这一古怪的设定是历史的产物:德国人华伦海特在1714年发明该温标时把冰、水和盐的混合物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定为0度,把健康人(据说是其妻子)的体温定为96度(后人将其修正为98.6度,即37摄氏度)。

    华伦海特如此设定,显然以为健康人的体温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其实不同的人的体温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体温也不完全一样,甚至一天之内都会有变化。在身体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也不一致。口腔温度在36.1~37.5摄氏度之间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腋下温度偏低约0.3度,肛门温度则偏高约0.5度。

    所以体温根本就不适合用来定温标。不过,我们既然属于恒温动物,体温的变化还是受到了严格的调控。这个调控中心位于大脑内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它通过两个途径收集体温变化的信息,再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一个途径是从皮肤上的热、冷感受器送来的信号,这些感受器极其敏感,只要温度升高0.007摄氏度或降低0.012摄氏度,它们就能觉察到。另一个途径是直接感受流经视丘下部的血液的温度。如果视丘下部觉得体温过高,就会发出信号,让身体做出降温反应。体内热量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减少新陈代谢就可减少热量的来源,让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则能增加热量的散发。反之,如果觉得体温过低,就会增加新陈代谢制造热量,让皮肤血管收缩,或用颤抖的方式让肌肉运动产生热量。   

    有时体温会高到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发烧,生病了。其实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有很多种原因能够导致发烧,最常见的是病菌、病毒感染。这些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引起了一连串反应。它们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随着血液循环到了体温调控中心,刺激那里的细胞释放出前列腺素E2。前列腺E2会使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降低,或者说,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让身体觉得体内热量不足,于是就要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肌肉运动是增加产热的一种快速方法,因此发烧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血管收缩,那里的血液被送到体内深处,因此发烧的人会觉得发冷。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因此它们是很有效的退烧药。

    吃了退烧药,或者病好了,烧退了,体温设定值恢复正常,身体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出汗。所以退烧会导致出汗,但是许多人却倒因为果,误以为是出汗导致了退烧,因而在民间流行着这样的土办法:发烧后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出汗来病就会好。

    由此可见,发烧是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在感染了病原体后,也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这不能不让人猜测,发烧是否是进化而来的一种抵御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它在总体上对身体是有益的?

    理论上,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比如能加速白细胞的增殖和运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并能抑制某些对温度敏感的病原体的增殖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动物实验支持这一猜测。让蜥蜴感染病菌,体温较高的,则生存率也较高。人为升高老鼠、兔子、猪、狗等哺乳动物的体温,发现它们对某些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增加了。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也表明发烧可能有些好处。例如,小孩患水痘,从发烧、出疹到完全结痂,大约要1周,如果用扑热息痛退烧,和用安慰剂相比,这个病程要多一天。成人患普通感冒后服用阿司匹林,鼻涕里感冒病毒的量要比服用安慰剂的人多。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也是有害的。如果是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对细胞、组织造成损伤,也可能导致身体丧失了对体温的调控。当体温达到42摄氏度时,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率达到了最高峰,感冷神经元的放电速率则跌到了最低谷,无法对体温做进一步的调控。因此一旦发高烧,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

    但是如果是一般的发烧,却未必就要急着吃药退烧。在通常情况下,吃退烧药只是让病人觉得舒服一些,无助于身体康复,反而可能还会有所延误。至于“XX退热颗粒”、“XX清热颗粒”之类的传统药物,连是否真有退烧的疗效都很值得怀疑,服用它们更是有害无益。

2009.3.23.

(《中国青年报》2009.3.25)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高校开风水课事件

26 03 2009年

(第22分开始)

下载: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3252210819.wma

在线收听:

http://audio.bjradio.com.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325221000



中国瞄准“剪刀加浆糊”的学术文化

24 03 2009年

记者:Peter Ford
翻译:方舟子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3月23日

一所一流中国大学的三名教授——包括该国传统医学领域的一名顶尖专家——在一个新的剽窃丑闻中丢掉了工作。中国政府看来终于被促使要解决困扰许多教职员工的学术造假问题。

但是专家们对此拭目以待。他们警告说,在一个从运动服装到DVD的盗版都属于常态的文化中,想要除掉根深蒂固的学术习惯并不容易。但是也有人说,希望也许在于受过国际训练的新一代教师。

这一震惊中国学术界的最新造假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享有名校浙江大学的药学副教授贺海波。他现在承认在送交国际期刊的8篇论文中存在剽窃或捏造数据的问题,并已被开除。同时被开除的还包括其研究机构的负责人。

这个事件之所以获得特别的关注,是因为一名中医药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李连达名列其中一篇造假论文的共同作者【译按:有误。李连达是贺海波所有造假论文的共同作者】。浙江大学校长说,李连达的聘用合同即将到期,他不再被续聘。

“这个迄今最大的学术丑闻肯定会唤醒人们注意到,中国大学正面临着诚信危机,”官办《中国日报》的社论说。

一个面向大学教师的网站的创建者方舟子说,学术造假在中国并非新鲜事;在过去的十年,丑闻时不时地发生,但是多数事件从未被曝光。

大学领导“根本就无视造假指控,或试图将其掩盖……为了保护学校的名声和利益,”方舟子在电子邮件中说。

耶鲁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Stephen Stearns在2007年在北京大学教过两个班级,他说,剽窃和赤裸裸的捏造在中国学术界泛滥,因为“至少直到最近,造假的回报很大,而对其处罚微不足道。它有利可图。”

Stearns教授对其中国学生造假行为的谴责曾被发表在互联网上,一度在这里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大学的剽窃现象有悠久的传统,”Stearns上周在电子邮件中说。“有些中国教授实际上教他们的学生如何剽窃。”

方舟子密切跟踪他称为“学术腐败”的事件,把其泛滥归咎于以下这些因素相结合的结果:猖獗的资本主义让中国教育商业化;由于缺少言论自由,使得丑闻被遮盖下去;以及讲情面的传统。

其他人提出,大学根据发表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给教师提职称,这个政策也是一个因素。

“中国大学教师承受着发表论文的压力,”目前正在北京做研究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候选人Jeremiah Jenne说,“最坏的情形是,这意味着匆忙复制并粘贴他人的工作。”

“在教授当中有很多装没看见的和事老,”Jenne补充说。“因此很多人抄近路,并且逃脱处罚。”

学术道德不过是中国社会道德的缩影,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指出。“腐败和造假在中国非常常见,学术腐败和造假只是反映了社会状况,”他说。

胡教授补充说,众所周知,如果付给编辑们足够的钱,许多中国学术期刊将不经同行评议发表任何东西。

方舟子说,不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科研的国际声誉的影响非常严重。他说,例如,“有些美国科学家拒绝为中国研究者提交的论文审稿,因为他们不知道能否相信其数据。”

Stearns说他及其在耶鲁大学的同事们“不相信来自中国教授的推荐信,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中有许多是学生自己写的”,他们的老师不过是签个名。

不过,挽救中国学术荣誉的努力已经开始。例如,在上周,200所大学的教授得以无偿试用一个新的反剽窃软件,自去年12月以来,已有1000多个中国科学期刊在使用它。

同时,教育部在上周发布通知,要求大学严厉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并报告他们发现的所有事件。教育部建议的处罚包括从警告到采取法律行动,并建议应该收回剽窃者的研究资金,撤销其学术奖励。

通知警告说,教育部将在今年年终检查这些建议是否得到了实施。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发言人许梅说,“这些措施是为了建立一个长期防范机制,让学术界保持干净。”

方舟子怀疑这些努力是否会有效果。他指出,科技部在两年前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但是还没有处理过一个案件。

浙江大学的中医药专家李连达教授用了科技部的资金做研究,但是科技部并未对他采取行动。

不过,Stearns看到希望不仅在于其中国学生(“当我给他们一个纠正的机会时,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照办了,”他在其电子邮件中写道),而且也在于新一代的大学教师。

“最近有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学者由于看到了中国有前途而回到中国,并正在大大地提高中国的学术标准,”他写道。

这些归国者中包括饶毅,他原先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学任教,在Stearns开始在北京大学教学时,他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我们将会重获长久以来就拥有的诚信传统,”在Stearns引爆了丑闻之后,饶教授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如此誓言。不管谁违反“基本诚信准则”,他保证都会将其开除。

“这将会是一小步,”他补充说,“但是我希望这将会是我们许多人正在致力的更多变化的开端。”

China targets an academic culture of cut-and-paste
After a scandal highlighting rampant plagiarism, the government tries to rein it in – and a new generation of teachers trained abroad could help.
By Peter Ford | Staff writer of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rom the March 23, 2009 edition

Beijing -  Three professors at a leading Chinese university – including one of the country’s top expert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 have lost their jobs in a new plagiarism scandal. And the government finally seems to have been jolted into tackling the academic dishonesty that plagues many faculties here.

Experts are not holding their breath, though. In a culture where knockoffs are normal, from sportswear to DVDs, it will not be easy to expunge deep-rooted academic habits, they warn. But some say hope may lie with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trained teachers.

The latest fraud to rock Chinese academia centers on He Haibo,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armacology at the prestigious Zhejiang University. He now admits to copying or making up material he submitted in eight papers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has been fired, along with the head of his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ffair has drawn particular attention because a world-renowned expe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Lianda, lent his name as coauthor to one of the fraudulent papers. His tenure will not be renewed when his contract expires soon, the presid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s said.

“This biggest-ever academic scandal is for sure a wakeup call that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a crisis of credibility,” editorialized the state-run “China Daily.”

Academic fraud is not new in China; scandals have broken sporadic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most cases never come to light, says Fang Shimin, founder of a website for academics.

University leaders “simply ignore the accusation or try to cover it up … to protect the fame and gain of the university,” Mr. Fang said in an e-mail.

Sparking debate

Plagiarism and sheer invention have flourished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dds Stephen Stearns, a Yale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who taught two classes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7, because “at least until recently, the rewards were great and the punishment was trivial. It paid off.”

Professor Stearns sparked a firestorm of debate here when his admonition to his Chinese students about their plagiarism wa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plagiaris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tearns wrote in an e-mail last week. “Some Chinese professors actually teach their students to plagiarize.”

Fang, who closely follows cases of what he calls “academic corruption,” puts its prevalence down to a nexus of rampant capitalism, which has commercialized Chinese education; a lack of freedom of speech, which keeps the lid on scandals; and the tradition of saving face.

Others suggest that universities’ policy of promoting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rather than the quality, of their published output plays a role.

“Chinese academics are under pressure to publish,” says Jeremiah Jenne,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who is currently studying in Beijing. “In the worst cases that means slapdash cut and paste jobs on other people’s work.

“There is a lot of wink-wink, nod-nod amongst professors,” Mr. Jenne adds. “So a lot of people take short cuts and get away with it.”

Academic morals are simply Chinese society’s morals writ small, argues Hu Xindou, an economics professor at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rruption and fraud are very common in China and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fraud just reflect the social situation,” he says.

The fact that man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will publish anything without peer review, if editors are paid enough, is common knowledge, Professor Hu adds.

Whatever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the effect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of Chinese research are terrible, says Fang. For example, he says, “some American scientists refuse to review any manuscripts submitted by Chinese researchers because they don’t know if the data can be trusted.”

Stearns says that he and his colleagues at Yale “do not believ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from Chinese professors, for we know that many of them are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merely signed by their teachers.

Cracking down on plagiarism

But moves are afoot to try to salvage Chinese academic honor. Last week, for example, college professors at 200 universities were offered free trials of a new antiplagiarism software that more than 1,000 Chinese science journals have been using since December.

Meanwhil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a circular last week urging universities to crack down on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to report all the cases they uncover. The ministry recommended punishments ranging from warnings to legal action, and suggested that research funds should be withdrawn from plagiarists and academic awards revoked.

The ministry will check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on how well thes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e circular warned.

“These measures are intended to build up a long-term prevention mechanism to keep the academic field clean,” said Xu Mei, an Education Ministry spokeswoman,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Fang is dubious about the value of such effort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t up an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two years ago, he points out, but it has not handled a single case.

Professor Li,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t at Zhejiang University, was using Science Ministry funding for his research, but the ministry has taken no action against him.

A new generation of academics

Stearns, however, sees hope not only in his Chinese students (”when I gave them a chance to clean up their act, almost all of them did,” he wrote in his e-mail), but also in a new generation of academics.

“There is a recently arrived group of excellent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caliber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ho returned to China because they saw its promise, and who are greatly improving academic standards,” he wrote.

One such returnee is Rao Yi, who taugh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Chicago before becoming dean of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 just as Stearns began teaching there.

“We will regain our long-held tradition of honesty and trust,” Professor Rao pledged in a letter to Stearns in the wake of the scandal he had started, promising to fire anyone who violated “basic rules of integrity.”

“It will be a small step,” he added, “but I hope that it will be the beginning of more changes that many of us are working on.”



环保及食品安全知识系列问答(十)——清洁

22 03 2009年

问:使用洗发液、护发素、染发剂这些美发用品对环境和身体有没有什么危害?

答:洗发液以及其他美容产品通常含有对羟基苯甲酸做为防腐剂,它有多种形态,包括对羟基苯甲酸甲、乙、丙、丁、异丙、异丁酯等。动物实验表明羟基苯甲酸具有微弱的雌激素活性,大约是人体天然产生的雌二醇的10万分之一。有些雌激素能刺激肿瘤的生长,因此这一实验结果使得有些人担心对羟基苯甲酸是致癌物。2004年,有一项研究称在人的乳腺肿瘤样本中发现了羟基苯甲酸,更加重了这种担心。但是这一研究结果有争议。至今并无研究能够证明羟基苯甲酸能增加某种癌症的风险。由于美容产品中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很低,羟基苯甲酸又不太可能能够穿过皮肤在体内累积,因此微量的羟基苯甲酸不太可能造成健康危害。欧洲消费品科学委员会在2006年的声明称,根据现有的数据,无法对美容产品中的羟基苯甲酸含量不高于0.4%(欧盟允许的限量)时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做出定论。

市场上用来染黑色、红色和金色头发的染发剂多数含有4-氨基联苯(4-ABP),这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深色染发剂,增加了患淋巴瘤和骨髓瘤的风险。另有研究表明,使用永久染发剂的人,患膀胱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1倍。此外,永久染发剂使用p-苯二胺和过氧化物,能引起过敏。

J Appl Toxicol. 2004 Jan-Feb;24(1):5-13.
http://ec.europa.eu/health/ph_risk/committees/04_sccp/docs/sccp_o_074.pdf

(编写:方舟子)

问:市场上在推销抗菌洗手液、肥皂,它们比普通肥皂更好吗?

答:大部分抗菌肥皂和洗手液里的抗菌成分是一种叫做三氯生的物质,或者与它类似的三氯卡班。三氯生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生长,并有一定的抗病毒和抗真菌能力,被当作添加剂广泛用于日用化学品,除肥皂和洗手液之外,还有淋浴露、洗发水、漱口水、洗面奶、化妆水、洗衣液和空气清新剂等等。在日用化学品中,三氯生的含量一般在0.1%至0.45%之间。

日用品生产厂家通常在广告中声称,抗菌肥皂比普通肥皂的抑菌功能更强、能够更好地保护健康。但科学家对1980年至2006年间发表的相关医学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后发现,迄今进行的试验都没有发现对上述结论有利的证据。对于咳嗽、发烧、腹泻和皮肤感染,坚持使用含三氯生或三氯卡班的肥皂或抗菌液洗手,并不能起到比用普通肥皂洗手更好的预防作用。有一些试验表明抗菌肥皂对抑制手上的细菌生长更为有效(你经常可以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类似的演示),但前提是三氯生浓度远超过日用化学品的里的通常含量,或者连续多天频繁地长时间洗手。也就是说,用正常方式洗手的话,市面上抗菌肥皂的抑菌效果并不比普通肥皂更好。

研究还发现,使用抗菌肥皂有可能会帮助细菌产生抗药性,包括对三氯生本身的抗药性,以及对一些临床使用的抗生素的抗药性。但这方面的数据还不充足,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至于几年前曾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三氯生致癌”传言,迄今还没有确切证据支持这一点。

http://deepblue.lib.umich.edu/handle/2027.42/55477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19/content_2851048.htm

(编写:碧声)

问:公共卫生间有的提供纸擦手,有的用吹干机,哪一种更环保?

答:这又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吹干机要用电,而在许多中国城市,电一般来自火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或烧煤或烧油,会产生大量的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以及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纸巾表面看起来不用电,而且干起手来比吹干机快,似乎优于吹干机。但是,生产纸巾不仅要消耗木材,而且也要用电,还会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工业废水。另外,运输纸巾也要消耗燃油,收集和处理用过的纸巾往往还涉及到塑料垃圾袋、掩埋或焚烧垃圾。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为纸巾如此长的从生产到处理的链条,相对环节比较少的吹干机,在环保方面它要劣一些。所以,一般而言,干手用吹干机比用纸巾更环保。况且,用吹干机干手,会比纸巾更彻底些(少留一些适合细菌生长的湿润角落)。

当然,如果你不在乎卫生,最环保的干手办法,是洗完后,甩甩手,然后在裤子上擦一擦。:-)

(编写:太蔟)

问:衣服干洗会带来什么健康、环境问题?

答:干洗并不“干”,而是使用有机溶剂去除衣物上的污垢。大多数干洗使用四氯乙烯做为主要溶剂。四氯乙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带有刺激性的香味,很容易挥发。它的去污能力很强,不会使衣服缩水或掉色,不会燃烧,能被反复使用,经济上比较划算。

但是四氯乙烯是一种有毒物质,对身体健康和环境都能造成危害。四氯乙烯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浓度有多高和接触时间有多长。如果接触到高浓度的四氯乙烯,即使时间很短,也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以及皮肤、眼睛刺痛等症状。长期接触四氯乙烯能对呼吸道和肝脏造成伤害。四氯乙烯还是一种致癌物质。一些研究表明,干洗工人由于长期接触四氯乙烯,患某些类型的癌症的风险较高。女干洗工人的自然流产率是一般女性的两倍,男干洗工人有较低的精子数量和较多的精子畸变。干洗之后工人会试图将四氯乙烯从衣服中清除掉。虽然衣服中仍然可能含有少量的四氯乙烯,其量不太可能对一般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在干洗过程中,多数四氯乙烯通过窗口、通风设备、空调进入室外空气中,能在大气中存在几星期,然后降解成其他物质,有的降解物有毒性。四氯乙烯本身不会破坏臭氧层,但是其降解产物有的被怀疑能破坏臭氧层。干洗产生的垃圾、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四氯乙烯,如果进入土壤、水道中,能毒害植物、动物,并且污染饮用水。

(编写:方舟子)

问:如何减少衣服干洗带来的健康、环境问题?

答:你如果进入干洗店后能闻到干洗溶剂气味,这表明该店的溶剂使用或干洗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考虑换另一家干洗店。

如果新干洗过的衣服上能闻到溶剂气味,表明干洗溶剂没有清理干净,应要求干洗店进行处理。衣服上残留的微量溶剂无法闻出来,为保险起见,刚刚干洗过的衣服不要马上穿,可先在室外晾一晾,以减少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现代干洗机一般采用“干-干闭合回路技术”,从干态的脏衣放入机中开始洗涤,到干态的净衣从机中取出,都在一台机器内,把排放物减至最低程度。但是有的干洗店可能还在使用“双机转移法”,用两台机器,一台洗涤,另一台烘干,衣服是在干洗剂浸湿状态从一台机器转入另一台机器的。这种方法增加了干洗溶剂的排放,应避开这种干洗店。

大多数干洗店使用的干洗溶剂四氯乙烯对健康、环境有危害,要减少衣服干洗带来的健康、环境问题,应改用其他更加环保的溶剂,例如使用硅氧烷溶剂,它对身体和环境无危害,将降解成水、砂和二氧化碳。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改用“湿洗”,它与传统的干洗、水洗都不同,使用水性界面活性剂和水,并通过控制洗衣机转速,找出一个最小缩水率,开机洗涤几分钟后便脱水、烘干,既能防止缩水,又能达到最佳洗净效果。下次去洗衣店干洗时,记得问问有没有更环保的洗涤方法可供选择。

(编写:方舟子)

问:洗衣粉中的成分会对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答:洗衣粉的主要去污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了有更多更强的洗涤功能,洗衣粉还添加了其他成分:软水剂能软化水,从而保护表面活性剂增加去污效果。碱剂提高碱度,更易于污垢的水解和分散。漂白剂可以减轻衣物的泛黄程度。荧光增白剂能让衣物颜色更亮。香精能掩盖化学成份的固有异味或衣服中的汗味。柔软剂、纤维素酶、抗静电剂、护色剂等能保护织物、改善织物手感。

但洗衣粉中添加的物质越多,对健康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就越大。表面活性剂、碱剂与皮肤接触后,会洗掉皮肤上的油脂,破坏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变得粗糙。强力洗衣粉配入了更多的碱性物质,更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荧光增白剂是致癌物质。香精会引起一些人过敏。这些物质做为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海洋之后,都有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含磷洗衣粉使用的软水剂为三聚磷酸钠,磷排入河流、湖泊能使水富营养化,藻类繁殖特别迅速,使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因此应该尽量选购成分较为简单、对水质污染小的洗衣粉,像增白剂、护色剂、香精这些成分都是不必要的。要避免让洗衣粉直接接触皮肤,用手洗衣物时,最好用肥皂而不用洗衣粉。

(编写:方舟子)

问:为什么不要用含磷的洗涤剂?

答: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来增加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但过量的磷会使河流、湖泊和海洋出现富营养化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暴发式生长,水中含氧量急剧下降,藻类分泌物还可能使鱼虾和贝类窒息或中毒,最终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红、蓝、白等异常颜色,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在自然条件下,水体中磷积累的速度缓慢。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其中生活污水里的磷主要来自含磷洗涤剂。含磷的合成洗涤剂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其普及,水体磷污染开始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在60年代末,美国约有1万个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北美五大湖之一伊利湖一度成为鱼类几乎绝迹的“死湖”。1980年,目前欧盟25国有近90%的水域富营养化,整个欧洲的污染比例约为45%。

美国、欧洲和日本关于遏制磷污染的努力于70年代开始,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取得较明显的进展。有关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洗涤剂中的磷含量,二是加强污水处理。这使一些水域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伊利湖和瑞士日内瓦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制订禁磷或限磷的法律,美国的含磷洗涤剂生产约在1994年左右自发停止。欧洲部分国家实现了洗涤剂无磷化,日本的洗涤剂无磷化程度在80年代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http://pubs.usgs.gov/wri/wri994007/
http://www.epa.gov/grtlakes/gls/gls02.html
http://www.zhb.gov.cn/tech/hjjc/xcd/200604/t20060421_76083.htm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water/pollution/phosphates/pdf/phosphates_xsum.pdf

(编写:碧声)

问:各式洗涤剂排到下水道中,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么?

答: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我们要用到许多种洗涤剂和其它化学用品,包括洗衣用的洗衣粉、洗衣剂和柔软剂,洗澡用的沐浴液、洗发液和护发素,以及厨房用的洗碗剂、洗水果剂,另外还有洗手液、马桶清洁剂等等。这些洗涤剂和化学用品,用毕会被冲到下水道中,最终会进入河流。

为了确定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主要是对河流中生态系统)的影响,日本科学家在2004年做了大量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采用在河流中常见的水蚤为实验对象,观察测量不同浓度的洗涤剂对它们行动能力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最有毒的是洗衣服用的洗衣粉(剂)和柔软剂,毒性最轻的是洗发液和护发素,洗碗剂、洗手液等居中。因为水蚤处于食物链的低端,所以排放到河流中的洗涤剂对环境是有负面影响的。

http://sciencelinks.jp/j-east/article/200424/000020042404A0869530.php

(编写:太蔟)

问:如何减少洗涤剂的使用?

答:洗涤剂通过下水系统,最终进入到河流,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不可能不使用洗涤剂,但是可以通过改变习惯以及使用新技术,尽量减少洗涤剂的使用。比如说,我们洗衣服,应在脏衣服积累到够一缸时集中去洗,而不是零散地去洗。另外,尽量用温水洗,以强化洗涤效果。这两项措施,都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洗衣剂的使用。现在有的洗衣机可以不用洗涤剂。如采用它,会对环保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洗浴频率也不应太高,比如在冬天就可以缩减洗浴次数,否则会消耗不必要的洗浴洗发用品。厨房清洗,也应象洗衣一样,尽量将用过的碗筷等餐具集中清洗,而不是零零散散。有的洗碗机,通过高温蒸汽洗涤消毒餐具,对洗涤剂的使用非常节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

(编写:太蔟)

问:听说清洁剂含有有害健康的化学物质,是真的吗?

答:有不少研究表明清洁剂等家用清洁产品中含有一些能带来健康风险的化学物质。

清洁剂通常含有丁基溶纤剂做为溶剂,是一种有害空气污染物,具有神经毒性、肝毒性和肾毒性。清洁剂通常还含有萜烃(某些植物挥发油的成分),它与地面上的臭氧混合时能生成致癌物质。

清洁剂普遍含有次氯酸盐,容易分解产生氯,挥发到空气中产生有害气体氯气,对呼吸道造成刺激,能使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发生病变,可导致多种呼吸道疾病。

许多清洁剂含有四氯乙烯,是一种有毒物质,对皮肤、眼睛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四氯乙烯能对呼吸道和肝脏造成伤害。四氯乙烯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有的清洁剂含有结晶二氧化硅,对眼睛、皮肤和肺有刺激性,也是一种致癌物质。

(编写:方舟子)

问:浴巾多长时间洗一次,既卫生又环保?

答: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问十个人,可能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在夏天,因为洗浴得频繁,浴巾应比冬天常洗常换。

据网上的讨论,有的人每次洗浴后都要换一个新浴巾,有的每两三天换一次,有的每星期换一次。当然,还有极端懒惰或不讲卫生的人,一直要把浴巾用到有味才换洗。

住过卫生条件较好又有环保意识的宾馆的朋友,可能会在床上看到一个纸片,建议为了节省用水,不要将只用过一次的浴巾扔到地面(意思是请服务员换新的)。

浴巾洗得过频,会浪费水电,用的洗涤剂也会污染环境。一条浴巾使得过长,则可能会滋生细菌,带来卫生问题。将两个因素折衷考虑,一般在夏天,每两三天换一次为好;在冬天,每星期一次就可以了。

(编写:太蔟)



视频:北京卫视报道浙大论文事件

22 03 2009年

(晚间新闻报道头条,需用IE看)

http://tv.btv.com.cn/v/btv1/content/2009-03/20/content_30461.htm



浙大事件背后:学商关系浮现

21 03 2009年

【方舟子按:下面是我答记者问的全文:

我不赞成把这个事件归结为两个药企之间的纠葛。事实上,最早揭露李院士课题组发表的论文有问题的是新语丝的网友,后来陆续把这十几篇问题论文挖掘出来的也是新语丝网友,他们和药企之间的竞争没有关系。祝国光是在新语丝网站见到这些揭露后,才出来炒作此事的。虽然后来事情的演变让人看上去与药企之间的竞争有关,但是,即便揭露者与李院士存在个人恩怨或利益纠葛,只要他所揭露的是事实,也改变不了事件的性质,李院士的论文并不因此就变得没有问题了。

当前国内的学术腐败是与其他领域的腐败紧密结合的,其中就包括经济领域的腐败。其中一个因素是片面强调科技成果要产业化导致的。基础研究通常很难产业化,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可能得到实际应用。即使是在应用学科领域,比如李院士所在的药学,某个产品的实验结果可能并不理想,需要长期摸索,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产业化的片面追求,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下,就会刺激了造假。

科研人员接受企业的资助做研究,无可厚非。但是科研人员在发表这类研究的成果时,应该清楚地表明他们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比如在论文中注明作者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接受企业的资助情况,以便让读者能够知道他们的立场并非客观、中立,在评判其成果时就会更为慎重。如果刻意隐瞒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不端行为。

产生学商勾结的一个原因是学术地位高的学者,特别是院士,手中掌握的学术权力、学术资源过大,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国家资助,为了能使产品获得批准上市,也为了推销产品,乐于巴结、讨好他们,所以院士们到处在企业中兼职当顾问。

浙大的处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某些具体实施造假的当事人,并没有得到追究。浙大现在宣称有20篇论文有问题,其中9篇有贺海波署名,由其承担主要责任,那么剩下的11篇论文,该由谁承当主要责任?例如有的造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牛泱平,与贺海波毫无关系,而造假性质与贺海波相同,为何他就没事?论文上李院士的签名并非如浙大所说,是伪造的,据我了解,是由李院士授权代签的(因为他主要时间在北京,所以必须授权由在浙大的人代签),既然是经过授权的,就必须承担签名的责任。浙大对李院士不续聘,那不能算是处理。如果解聘,还可算是处理。有的造假论文属于科技部资助的项目,科技部也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

浙大事件背后:学商关系浮现

2009年03月21日中国经营报

作者: 何勇

3月18日下午,吴理茂仍在浙江大学药学院305室办公,根据3月15日浙大公布的“论文造假”事件处理结果,这位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且解聘。另一位被开除的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已经离开,浙江大学也决定不再续聘原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院士。至此,折腾4月有余的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似乎告一段落。

但相关的争论仍在继续。

“浙大的处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某些具体实施造假的当事人并没有得到追究。”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仍表示,浙大现在宣称有20篇论文有问题,其中9篇有贺海波署名,由其承担主要责任,那么剩下的11篇论文该由谁承担主要责任?“有的造假论文属于科技部资助的项目,科技部也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方舟子说。

据浙大老师反映,浙大有关方面已经悄悄取消了在相关考核中发表论文的硬性考核指标。

而该事件的另一端,涉事的几位学者和几家企业之间的关系却似乎仍在一团迷雾之中。

顾问和企业之间的“纠结”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一封来自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的信,信中直指其以前指导的博士生、时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的贺海波已发表的一篇论文剽窃其实验室资料。

但当时的影响力仅仅在圈内流传,事件的升级源于2008年10月23日,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首次曝出“院士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 ”的消息,指出在贺海波几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都有李连达院士的署名,由于李连达是贺海波所在的浙大药学院的院长,李连达又是贺所在的课题组合作导师,事情由此升级,在一位高调举报者加入后愈演愈烈。11月18日、12月6日,现居芬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理事长祝国光向浙大发出两封公开信,指李院士3篇论文造假、4篇论文一稿多投。

而事件至此,仅仅局限于针对论文造假的讨论,随着当事人之一李连达的表态才使得该事件背后的复杂“利益链”得以曝光。

2009年2月5日,李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责举报自己的祝国光实际上指责动机不纯,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出在自己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利益,该研究结果表明,该公司生产的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复方丹参滴丸有严重的副作用,实际疗效与宣传效果不符,于是该公司试图收买李连达不成,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对他实施报复和打压,而祝国光是天士力公司的正式员工。

天士力公司对这一说法立即表示了强烈不满,同一天发表声明称,祝国光教授虽然是天士力的顾问,但并非正式员工,李连达的“报复说”也纯属捏造,而李连达攻击天士力其实是为了转移视听,逃避学术造假的社会压力。一位天士力的高管告诉记者,李连达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复方丹参片”的企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研发专家,而该企业是天士力最大竞争对手,李连达的背后其实是其在提供支持,“所以他出这个研究的目的是来打压我们”。

至此,这个“学商” “利益链”日趋“完善”。

而被意外牵扯进来的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月6日迅速发布消息撇清关系,虽承认李连达在其旗下的中医研究院任职顾问,但“李连达和天士力之间的纷争与其无关”。同时,天士力也承认祝国光是自己企业的顾问,“祝国光举报李连达是其自己的行为,与天士力无关,由此产生的联想任凭外界猜测”。

至此,一个看似单纯的学术造假事件竟演变成一场商业利益之争。从此事件来看,一方是两家药企——天士力和白云山,一方是两位学者——李连达和祝国光,而旋涡之中的贺海波和吴理茂只不过是连接这两者利益的纽带和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而已。李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披露,天士力得知他的研究成果后,多次要求他不要对外公布,甚至要以研究经费收买他,但是没有成功,而在天士力接受媒体的采访中,也曝出李连达曾索要200万元研究费未果因此报复的说法,双方不断地互相进行揭丑指责。

“学商”利益瓜葛待解

实际上,跟政商勾结一样,在当前的医药学界,学商之间千丝万缕利益纠结在一起也是当下学术风气日益恶化的毒瘤,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只是把学商利益之间瓜葛推向了台面。

据医药学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记者表示,李连达在此事件中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据这位专家介绍,2006年“鱼腥草注射剂”夺命事件震惊全国,给很多药企造成严重的损失,事件发生后,很多企业找不到原因出在哪里,究竟是处方错了还是工艺错了。当时有十几家药企找到李连达请他分析原因,但李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在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中,尽管李口口声声说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有副作用,这个药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副作用到底有多大,这个研究其实是个很小儿科的事情,“从药理学来讲,这个试验也是个很普通的试验,没必要藏着掖着,你可以直接公布你的试验结论,况且“复方丹参滴丸”有无副作用也是药监局说了算,李连达本身就是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首席研发专家,以此来攻击对方,这里面就不能排除有商业目的存在。”

据悉,在国内医药产业,企业跟医药学家的关系十分矛盾。很多医药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新品尽快上市,傍权威、攀高枝。而医学家为了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找企业赞助科研或者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强卖给企业,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竞争。

天津一家知名的药企老总向记者透露,实际上,现在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既是学术权威又是各方利益的把控者,他们不是这个新药申报评选专家就是那个项目评审成员。企业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不惜高价聘请学者作为企业的顾问或产品的研发专家,甚至出钱资助这些学者做科研,而反过来很多学者为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或者出于自己经济利益的考虑,又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为此很多企业苦不堪言。

这位老总介绍,他们的企业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权威”,开始双方之间关系很好,也有合作,但后来这位学者非要把自己的成果600万元卖给企业,而这位学者的成果又不是很有价值,双方矛盾由此产生,合作也就不了了之。“在当下的医药行业,学商之间的这种矛盾非常普遍。如果真正是为企业的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提供再多的赞助也没问题。但是医学家不应该唯利是图,甚至卷入商业利益之争。”

而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产学研结合对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是对的,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商结合缺乏一个健康的监督机制。“科学家应该站在学术的角度上,审视投资人给你的项目是不是对的,而不能仅从商业利益出发。”

尽管方舟子不是很赞成把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归结为两个药企之间的纠葛,但他也表示,当前国内的学术腐败是与其他领域的腐败紧密结合的,其中就包括经济领域的腐败。其中一个因素是片面强调科技成果要产业化导致的。基础研究通常很难产业化,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可能得到实际应用。即使是在应用学科领域,比如李连达院士所在的药学,某个产品的实验结果可能并不理想,需要长期摸索,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产业化的片面追求,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下,就会刺激了造假。

实际上,产生学商勾结的一个原因是学术地位高的学者,特别是院士,手中掌握的学术权力、学术资源过大。企业为了获得国家资助,为了能使产品获得批准上市,也为了推销产品,乐于巴结、讨好他们,所以院士们到处在企业中兼职当顾问。李连达是200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当选院士仅仅三个月之后,即在2004年4月7日,就出任浙大药学院院长。随后,广西医科大学也将其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他开始应邀担任部分企业的学术或者科学顾问,并时常忙于参加一些讲座和活动。李连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2004年出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以后,由于年龄原因,他与浙江大学约定每年只去5~6次,每次5~6天,除了学院事务外,每次仅能安排1天召集研究生开会,用于对他们的选题、研究计划等进行指导,而在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