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人》报道:中国学术造假凸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弊病

7 06 2006年

中国学术造假凸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弊病

Benjamin Robertson 北京报道
《苏格兰人》2006年6月6日

  如果方是民开始调查你的履历,你就要当心了。做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方先

生用业余的时间挖掘中国最受尊敬的文化和学术偶像——大学教授的污点。

  方先生持续不断地对学术造假进行揭露,使得该国高等教育系统受到一连串

大人物丑闻的冲击。

  上个月,曾被誉为新一代芯片之父的陈进教授在被证明其芯片功能是捏造的

之后,被上海交通大学开除。今年早些时候,另一名教授因为剽窃而被解雇。

  方先生已促使至少十余名教授和博士生被开除或辞职。

  他最近的一个案例发生于今年3月,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医学院

院长助理刘辉被开除。方先生发现他冒用他人的论文,并捏造履历。

  方先生并非唯一一个认为在中国教育系统中这类问题非常猖獗的人。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针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发表了一份措辞强烈的声明加

以谴责,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社会监督和科研机

构内部的制度建设。”

  和其他学者和政府官员一样,路先生也担心最近一连串丑闻正在玷污中国高

等教育系统的形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已投入了数百亿元用以发展世界级大

学,并寻求加强与国外机构的联系。

  同时,高层领导人也经常鼓吹中国有必要成为全球研发中心。

  但是,自从2000年8月份以来已披露了500多起造假指控的方先生说,在反对

剽窃以及它所代表的更大社会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缺乏尊重这些方面,做得很

不够。

  “中国从未很认真地对待剽窃问题。中国学术界一直在说要和国际规范接轨,

但是在实际上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见到

老师们都那么干,就跟着学了。”

  方先生说,许多大学对此也不重视,即使在不端行为已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也

是如此。

  他调查的许多案例涉及到位居高位的学者,能给学校带来资金和名声,方先

生说校方宁愿对他们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

  他的网站在中国被屏蔽,由此可见他所指控的那些人所拥有的权力。

  方先生相信需要有重大的变革。他说:“我不认为在近期内情形会有所改善,

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政治体制和新闻自由问题。”

(方舟子译)

http://news.scotsman.com/international.cfm?id=832252006

Cheating academics ‘highlight wider social malaise’

BENJAMIN ROBERTSON IN BEIJING

The Scotsman, 6 June, 2006

WHEN Fang Shimin starts investigating your curriculum vitae it is
time
to be worried. A freelance writer by day, Mr Fang spends his free
time
digging for dirt on China’s most respected icon of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Mr Fang’s consistent exposure of fraudulent academic research
has
helped send the natio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eling from a
series
of high-profile scandals.

Last month, Professor Chen Jin, the much-feted father of a new
breed
of microchip, was fired from his position at Shanghai’s
Jiaotong
University after it emerged evidence of much of the chip’s
supposed
abilities had been falsified. Earlier this year, another professor
was
sacked for plagiarism.

Mr Fang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ismissal and resignation of at
least a
dozen professo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His most recent case was in March, with the dismissal of Liu Hui,
the
assistant dean of Tsinghua University’s medical school - one of
the
country’s top universities. Mr Fang found he had taken credit
for
someone else’s research paper and lied about his background.

Mr Fang is not the only one who says such problems are rife with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ssuing a strongly worded statement deploring recent events,
Lu
Yongxiang, the head of the prestigiou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id: “Ethics education,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outside
supervision
are necessary to cure the disease.”

Echoing other academic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Mr Lu
expressed
concern that the recent spate of scandals was tarnishing the imag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government has poured billions of pounds
into
developing a serie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courted
links
with overseas institutions.

At the same time, senior leaders have regularly trumpeted the need
for
China to become a global centr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t Mr Fang, who since August 2000 has exposed more than 500 cases
of
alleged abuse, says not enough is being done to counter the issue
of
plagiarism and the wider social issues it represents, such as the
lack
of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hina has never looked at plagiarism very seriously.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been talking about connect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ut when it comes to practice, problems still exist. And now you
have
students who don’t realise its seriousness, they see their teachers
do
the same and just follow.”

Nor, says Mr Fang, do many universities pay attention, even
when
discrepancies are brought to their attention.

Many of the cases he has investigated involve senior academics
whose
presence attracts extra funding and publicity, and Mr Fang
says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prefer to turn a blind eye.

Symbolic of the power of those he has made accusations against,
his
website is now blocked in China.

Mr Fang believes radical action is needed. He says: “I don’t think
the
situation will improve in the near term, because this problem
concerns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such as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press
freedom.”

(XYS200606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减肥保健品的“科学”包装

2 06 2006年

   据报道全国肥胖者已超过9000万人,超重者约为2亿人,减肥保健品有
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年销售额近100亿元,预计2010年减肥品消费额将达到
600亿元(《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4月17日)。为了争夺市场,五花八门
的减肥方法、概念宣传都被发明出来了,有的到了荒诞的地步。比如中央
电视台曾经揭露过一种减肥产品“足下抽脂贴”,把药粉倒在胶布上贴在
脚心,号称就能把人体脂肪给抽取出来。这种只要有一点人体生理知识的
人就知其谬的东西,居然也欺骗了许多人高价购买。

   
有的减肥保健品的原理听上去要科学得多,让一些科学素养不算低的
人听了也将信将疑。我最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

  “我是一个胖子,由于一直受到贵站的熏陶,所以知道保健产品的可
信度很低。但最近有一种叫做‘脱脂LPA’的减肥产品,吹得很传神,令
我这个想减肥的胖子有点心动。所以想请教一下您这个产品的真假。这个
产品号称直接补充LPA(脱脂转化酶)来达到分解体内脂肪的效果。由于
我看过批核酸营养品的例子,所以我在想,这个脱脂转化酶在胃肠道内是
否也会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来吸收,而致使直接补充LPA没有任何效果?”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种产品似乎正在热销中。根据厂家的广告,
它的成分是LPA,又叫脱脂转化酶,是人体内自然分泌的一种分解脂肪的
酶,服用它约30天内即能减重5-40斤,“在日内瓦召开的减肥医学大会上,
92%的减肥专家认为脱脂LPA的效果已经接近科学减肥的极限!”

   
但是人体并没有什么“脱脂转化酶”,用这个名词检索网页,出来的
全是该产品的广告。如果真有什么酶的话,口服也不会有效果的,因为酶
做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会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生物化学中简称LPA的
物质是溶血磷脂酸,它是一种细胞间的信号分子,并不能分解脂肪。

   
那么这种“脱脂LPA”减肥产品的真实成分是什么呢?根据产品包装上
的批号卫食健字(1999)0189号查询,可知它报批的产品名称是“美福乐减
肥美容片”,而其有效成分是总黄酮,一类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它
可能有抗炎症、抗菌、抗癌等作用,但是在水果、蔬菜、茶叶中都有的是,
不是什么神奇、稀罕的东西。

   
像这样把非常普通的物质用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进行包装后高价销售,
是保健品、特别是减肥保健品常用的广告手段,我们以前也揭露过。例如
有一种号称是太空宇航员专用的高科技产品——吸油基,能“20天专业吸
平小肚子”、“抽取肠油”、“专业对付肚子凸起”,据说根据的是“美
国宇航组织发现:北纬46.3°以上的高寒油质土壤里生长的绿色植物胚胎
中,可以提取出吸油基”。而根据该产品的批号查询,可知其报批名称为
“多V氏谷精”,主要成分为米糠,功能是“改善胃肠功能(润肠通便),
调节血脂”。至于美国宇航组织的发现云云,自然都是编造出来的。

   
《北京科技报》曾经在去年8月份对吸油基做过长篇揭露(《质疑哈
慈吸油基减肥神话》,2005年8月3日),随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生活
315”节目也在9月9日播出《吸油基还是“吸钱机”》,进一步揭露该保
健品的铅含量超出国家规定的有害金属限量标准的10
倍以上。该产品也
因砷含量超标而被泉州市卫生局列入不合格保健食品名单中。但是这一切
都没能阻止该产品的继续热销。

   
媒体的揭露当然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有时也能让管理部门采取一
点行动。5月26日北京市药监局公布了首批16家盗用军队名称的军医院名
单,同时申明所有利用媒体宣传的军医院都是假的,军队是不允许其医疗
机构在互联网等媒体上发布医药信息的。同一天国家药监局在全国禁播
“黄金搭档”牌组合维生素片广告,禁播的原因是由于无锡健特药业有限
公司擅自篡改广告内容。无数消费者的钱财已被骗走之后,再来亡羊补牢,
而不去重罚、追究法律责任,让人觉得未免对欺骗者太过仁慈。不过,不
再让虚假的广告去误导、欺骗消费者,也总算聊胜于无了。我们需要提醒
管理部门的是,还有无数虚假广告在电视、报刊、互联网上风行呢。我见
到的保健品广告没有一个不夸大、虚假的,严格起来,每一个都应该被禁
播、禁登。

2006.5.28

(北京科技报2006.5.31)

(XYS200606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华尔街日报》:中国将制定科学家行为准则遏制学术造假

2 06 2006年

  记者:NICHOLAS ZAMISKA
  《华尔街日报》2006.5.29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翻译,方舟子据英文原文略做修正)

  近几个月来的一连串学术造假丑闻对加强监管提出了要求,有鉴于此,中国

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遏制愈演愈烈的造假风。

  在学者和科技界人士的不断呼吁和推动下,中国政府上周表示,将制定全国

性的科研人员行为准则,并成立一个由30人组成的学术研究监管机构。中国政府

此举的背景是,韩国克隆技术先驱黄禹锡因造假行为东窗事发而名誉扫地,同时,

国内针对学术造假的指控日益增多,而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勇于揭露造假行为。

  由于被指在电脑芯片研究中造假,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上月被

开除。他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曾接受国家经费支持,并被视为中国走上自主创新道

路的一个标志。最近,另外两名学者也由于工作经验及学术记录受到质疑而离开

工作岗位。笔者未能联系到陈进发表评论。

  “一些人把科研活动当作工具,追名逐利;一些人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甚

至攻击……揭发者。”新华社报导引用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上周在北京召开

的科协大会上的讲话。“这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科技界的形像,并且不利于科技

创新的发展。”

  据一些研究人员称,目前,中国政府在监督学术人员方面的措施非常有限,

一些大学有时不愿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这种状况最终导致大众媒体上对此

类现象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辩驳。

  最近中国两位科学家之间激烈的辩驳(一人指控另一人捏造数据)引发了对

政府监管不力的批评声。这次指控最早出现在一家网站上,该网站已充斥了数百

例类似造假事件的揭露,成为人们发泄对中国学术造假现象不满和担忧情绪的主

要出口。

  本月,约120名身居美国的中国科学家联名给中国科技部部长发来公开信,

呼吁政府“设立国家级权威机构,制定调查学术违规行为的相关政策和机制。”

  这些科学家指出,中国缺乏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类似的针对学术造假的指

控进行调查和处理的途径。比如,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设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调查此
类指控。

  联名写信的科学家之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陈列平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非常容易相互攻击。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这种攻

击能变得非常出格。”

  日益激烈的竞争在中国学者中间掀起了一股发表论文的潮流。根据美国国家

科学基金会今年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国学者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从1988年的

4,619篇增加至2003年的29,186篇,增长了六倍多。

  中国政府也承认,剽窃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造假行为非常普遍。在新华社最

近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剽窃和学术造假变得猖獗”的报导中,一位政府官员称,

根据对180名研究人员进行的最新调查,有6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出钱在学术期

刊上发表文章;有60%左右的人表示他们有抄袭他人成果的行为。

  China Lays Out Measures To Tackle Academic Fraud

  By NICHOLAS ZAMISKA
  May 29, 2006 Wall Street Journal

  China is moving to address an apparent surge in academic
fraud
after a spate of scandals in recent months that has prompted
demands
for more oversigh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aid last week that it will issue
national
ethics guidelines for researchers and will form a 30-member
commission
to watch over the country’s academics. The move, which had been
urged
by academics and scientists, follows the spectacular fall from
grace
of South Korean cloning pioneer Hwang Woo Suk and comes amid
mounting
charges of scientific fraud in China, with scientists in the
country
growing bolder in ferreting out and reporting misconduct.
  Chen Jin, a dean 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as fired
this
month after the university alleged he had falsified research on
a
computer chip that had received state funding and had been heralded
as
a symbol of China’s move towards innovation. Two other academics
left
their posts recently after questions were raised about their
work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records. Dr. Chen couldn’t be reached
to
comment.
  ”Some people u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o
gain
fame and profit, and some plagiarize others’ research results,
and
even attack those who…expose their fraud,” Zhou Guangzhao,
president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quoted by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as saying at the organization’s
conference
in Beijing last week. “Such behavior has poisoned the academic
field
and harmed the innovation-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Until now, the government has done little to oversee the work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ometimes been
unwilling
to investigate claims of wrongdoing,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The
result has been a morass of accusations and rebuttals that often
play
out in the popular media.
  A bitter battle in China between two scientists, one of
whom
accuses the other of falsifying data, triggered a backlash against
the
government for its failure to act. The accusations surfaced on a
Web
site that has swelled with hundreds of similar accus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has become the main outlet for the
country’s
academic angst.
  This month, nearly 120 Chinese researchers living in the U.S.
sent
an open letter to China’s mini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rging
the government to “set up authoritative agenc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o provide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for investigation of alleg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The group has complained that China, unlike the U.S.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as lacked similar ways to investigate and
resolve
accusations of academic dishonesty.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r instance, has an entire office in
Rockville,
Maryland, dedicated to investigating such allegation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was very easy for people
to
attack each other. And without rules, it can go very far,”
said
Lieping Chen, a professor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Baltimore, one of the scientists who signed the
letter.
  Increasing competition has helped foster a scientific
publishing
bonanza among Chinese academics.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papers
published annually by Chinese authors rose more than sixfold to
29,186
in 2003 from 4,619 in 1988, 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this
year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 U.S. government agency
that
funds research.
  Ev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ays plagiarism and other forms
of
academic dishonesty are widespread. An article published recently
by
Xinhua ran with the headline, “Plagiarism and fake research
have
become rampant in China.” In the story, a Chinese official cites
a
recent survey of 180 researchers, saying that 60% of them paid to
get
published in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at a similar percentage
copied
others’ work.

  Write to Nicholas Zamiska at nicholas.zamiska@wsj.com URL for
this
article: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14884968715265330.html

(XYS200606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报道:神秘“念力医学”真相

2 06 2006年

独家报道:神秘“念力医学”真相

神秘念力医学横空出世 主讲大师行踪扑朔迷离

2006年05月31日 北京科技报

  -文/本报记者 唐逸

  暗访“念力大师”国内总负责人

  3000元买“带功”MP3能治肿瘤?

  5月14日,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播出了一个关于“念力医学”的讲座。

讲座人
“太极五行自我康复工程创始人”、“抗癌高人”、“念力医学创始人”

何斌辉。何斌辉讲到“只要通过念力来进行治疗,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愈”,而

整堂讲座均围绕过去很少为人所知的念力。讲座一播出,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质

疑。

  记者多次联系凤凰卫视的编导,获得了“念力医学”创始人何斌辉先生的秘

书的联系方式。这位现在内蒙古的沙先生告诉记者,何斌辉现在人在美国,无法

联系上,国内所有关于“念力医学”的事物都得找他接洽。他称自己是何斌辉的

念力医学在国内的总负责人。

  5月24日,记者以亲人患胃癌手术3年后,肿瘤复发为由向沙先生求助,希望

能请何斌辉通过他的“念力医学”来缓解疼痛,治愈肿瘤的复发。沙先生告诉记

者,联系上何斌辉是不可能的,他现在人在美国休斯顿的一个大学里搞科研,而

且何斌辉是从来不见任何病人的。要想通过“念力医学”来治病,只要花3000元

买一个MP3就可以了。在这个MP3里,有何斌辉关于“念力医学”的全部精髓,根


MP3的引导词,每天坚持10个小时以上的练习,就能提高免疫力,得到康复,

彻底根治任何疾病。但同时,他提醒记者,一定要放弃西医治疗,因为西医会阻

碍免疫力的提高。

  沙先生很坚决地对记者说:“你不要有什么怀疑,心不诚是治不好病的!你

还是抓紧时间,赶快买MP3吧!凤凰卫视的节目播出后,购买者十分踊跃,据我

所知,北京就剩一台了,MP3里的内容都是大师在美国录制的。有一个成都的病

人和我通话后,15分钟就把钱打到了我的卡里了。”

  记者表示MP3价格有点高,沙先生颇为不悦地表示“治病哪有嫌贵的!”记

者一再要求面见何斌辉大师,沙先生表示,见何斌辉本人不可能,如果确定买,

他可以安排通过念力治好了的乳腺癌晚期重症病人,何斌辉大师在京的高足苏女

士和记者见面。

  二度暗访大师徒弟

  见神秘大师一面需要“缘分”

  苏某接到记者的电话,很谨慎地向记者追问是如何知道她的信息,她答应当

天下午5点半,和记者在建国门某大酒店大堂见面。记者在等待了20分钟后,见

到了年约五十多,穿戴得体的苏某。

  苏某:我是1997年得的乳腺癌,从2期开始一直到5期(记者注:癌症只有4

期),医生始终没法控制我病情的发展,后来在2000年,我认识了何斌辉大师,

是“念力医学”使我康复了,以至现在生龙活虎的。

  北京科技报:你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了?你是大师的弟子,大师是不

是针对你的病情给过特别的指导?

  苏某:是去
医院化验查的啊,我的各项指标一步步都趋于正常了。

  北京科技报:沙先生告诉我,何斌辉大师是广东罗浮山九天观的掌门,这是

不是念力医学的基础?作为掌门的何大师怎么老在美国啊?

  苏某:师傅不是那种主持掌门,所以可以到处走。师傅老在美国是因为好些

大学的科研机构都争相邀请他搞研究,所以能见到师傅得靠缘分。

  在交谈中,苏某给记者看了数张她和沙先生以及何斌辉的合影,苏某介绍,

这是在香港举办讲座时的照片,记者发现有一张照片的背景中有这样一行小字

“世界自愈力及念力研究院(亚台区)有限公司”。记者表示,如果苏某能出示她

的康复报告,会更有说服力,对方顾左右而言它。

  调查大师背景

  大师曾做灯光设计师

  5月26日,记者辗转数次,与何斌辉过去曾经工作过的广东省南方歌舞团取

得了联系,采访到了一位何斌辉昔日同事。

  北京科技报:何斌辉在团里是做什么的?

  何斌辉昔日同事(以下简称同事):他可能是1988年调到南方歌舞团的。何斌

辉当时是以灯光师的身份调过来的,直到他1998年辞职去美国。

  北京科技报:你知道他除了灯光师,还被人称为“大师”?

  同事:哦,我们团里的人都知道啊,是1992或1993年吧,在工作之余,他租

用团里闲置的平房,开学习班。后来,团里的其他人对这有意见,于是,何斌辉

就到外面租房子授课去了。

  北京科技报:你或团里的同事学过吗?你们当时对“念力医学”是什么感觉?

  同事:我的确也跟着学过,但对我没什么用,也就没坚持下去。我不知道什

么“念力医学”。

  北京科技报:对何斌辉的印象怎样?

  同事:可能在外人或学员面前,他很神秘,但对我们,他倒还挺友善的。虽

说他是我们单位最早一批买房、买车的,但他倒不是架子大的人。他一般很少讲

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不过在大家眼里,他是个能人,五十多的人了,要没钱,哪

能美国、中国两头跑!

  北京科技报:那他很有钱了?

  同事:那是肯定的,他办班的收入远远高于我们单位发的工资。他办学习班

时,好些生病的有钱人来找他呢,我就记得有一个香港病人老来找他。

  北京科技报:香港那个病人被治好了?

  同事:没有,三年以后死了。

  记者试听MP3

  3000元MP3网上才卖399元

  在与苏某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后,记者表示要听一听MP3中的内容。苏某告诉

记者,
MP3里录制的“念力医学”内容为2小时,分为3部分,站桩功30分钟,静

功1小时,排毒功30分钟。苏某介绍,拿到MP3后,各种疾病的患者一天要尽可能

地多听,要一天至少循环听10小时。

  记者试听了MP3内所播放的内容,在25分钟里,印象最深的是高山流水般优

美的古乐声,何斌辉在其中的提示语并不多,只是一再要求练习的人放松,对动

作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只有站桩功要求站着听。苏某也解释,除了站桩功要

站着外,另外的两个功无论是躺着、坐着,倚着,任何状态都能练,这也是许多

癌症病人都能坚持的原因所在。

  随后,记者查询得知,苏某所拿的那款MP3的网上售卖价仅为399元。

念力能否控制肿瘤转移 医学专家斥为天方夜谭

  -文/本报记者 唐逸

  5月14日,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播出了一个关于“念力医学”的讲座。

讲座人
“太极五行自我康复工程创始人”、“抗癌高人”、“念力医学创始人”

何斌辉。何斌辉讲到“只要通过念力来进行治疗,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愈”,而

整堂讲座均围绕过去很少为人所知的念力。讲座一播出,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质

疑。

  网友与何斌辉对话:

  “念力医学”是“零误诊率”吗

  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播出由主讲人何斌辉宣传所谓的“念力医学”后,

网友
conp在凤凰世纪大讲堂论坛发现何斌辉的踪迹,于是发帖与之对话,以下

是网友conp与何斌辉的对话记录,其中也有其他网友参与。事实上,现在该论坛

上正在激烈争论“念力医学”是否伪科学的问题。

  网友conp:昨天看了《世纪大讲堂》节目,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何先生:您重

复了几次,声称“念力医学不存在诊断问题”,所以它是“零误诊率”。我想请

问您一个问题,根据您的逻辑,是不是同样可以说:念力医学“不存在诊断问

题”,所以它是“零确诊率”呢?

  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您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了。

  何斌辉:由于念力医学对人体生命状态只在宏观上分,正常与不正常,不做

微观的具体分析。
则:凡是您感到不舒服的地方都属于不正常的状态。而对不
正常的状态首先需要用自己的意识,对不舒服的局部进行沟通,具体就是放松全

身并意守局部病灶(或不适部位)并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制造病灶图像,一般正

常为白色,有病的地方为黑色,然后向局部病灶(意识图像)发布正常指令。并通

过意识图像的改变(用自己的意念将黑色改变成白色,与正常颜色一致),你的不

适感就可以得到缓解或消失。每天可以重复多次!由于操作方法极其简单,而且

把所有不舒服的地方都定位在“不正常状态”,不需要具体确诊,所以是零误诊

率。

  网友conp:我想您可能没明白我的意思。我并没有问其他问题。我是只问

“不存在诊断问题”就能推出“零误诊率”吗?根据您的回答似为“是”。对此

我想说,给一个文盲看报纸,他当然也是“零误读率”。因为他压根不识字,所

以同时也是“零正读率”!同样的,我认为“念力医学”也不可能指导治疗任何

疾病,因为它根本对病理一无所知。

  何斌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念力医学”的提出已经使数以万计

的病患者康复。没有诊断问题当然就不存在误诊问题,没有误诊就是零误诊,这

就是逻辑关系。当今医学误诊率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这是许多西医权威杂志自己

统计发表的。看来你非常满意这种现状,那我也就爱莫能助了。

  网友conp: 何先生,
如果您的这谓所谓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文盲读报纸也是
零误读率!您的这个零误读率没有任何意义!
再者,您说您的“念力医学”治好
了上万个患者的疾病,请您问有什么证据吗?

  我承认人体是一有定的自我治愈作用的,比方说我的手上划出了一道小口子,

我不理它,它三五天也就好了。如果我利用了您的“念力”,它也好了的话,您

怎么证明是您的“念力”起作用呢?摘自《凤凰网》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张珊文教授:

  没有包治所有肿瘤的“神医”

  “作为一个从医三十多年的肿瘤科医生,面对如此的胡说八道,这样的节目

内容,我实在看不下去。”当记者对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张珊文教授提出采

访请求时,没想到的是,他在电话中这样告诉记者。当面采访时,张珊文教授告

诉记者,凤凰卫视的那期节目他看了,看得他直生气,于是就转换了频道。

  北京科技报:根据您从医接诊的经历,您有没有接触过通过意念,也就是精

神的力量,来治好肿瘤病人的先例?

  张教授:从来没有过。医学上,把肿瘤分成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人们

常说的癌是各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人体内大约有2000万亿个细胞,在正常的生理

条件下,它们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速度不断新生、

成长、衰老和死亡,非常有规律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但

是,在某些条件的影响下,有些细胞不受任何限制地盲目生长、自由发展,其生

长速度远比正常细胞快,从而消耗了人体内的大量营养,这些恶性增殖的细胞就

称为癌细胞。癌细胞的快速增殖和特殊的代谢过程,破坏了人体内的组织、器官

的结构,使其丧失功能。如在肺癌病人的肺泡内,因为有大量癌细胞的充塞,肺

组织受到破坏,最后使病人的肺失去了呼吸功能。

  面对实实在在的癌细胞,用精神的力量,用意念来治病,你说能消灭癌细胞

吗?

  北京科技报:作为一名肿瘤科的大夫,您认为对肿瘤的治疗,什么样的手段

是最有效的?

  张教授:大家要明白癌细胞很容易就通过淋巴来转移,这不是靠精神所能左

右的。目前的科技手段还不能达到完全控制癌转移的手段。

  针对恶性肿瘤,它在医学上分为4个时期,在第一、二期时,我们完全可以

通过手术将病灶切除,只要病灶切除干净了,将癌细胞完全剔除了,那么病也就

治好了。针对第三、四期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中晚期,相较于一、二期,癌细胞

易变化、转移,那么我们就采用2种方法来将其杀灭,一种是通过放射线将癌细

胞杀死的放射治疗,97%的肿瘤能接受放疗。另一种就是化疗,用一些药物来控

制癌细胞的生长。但实事求是地讲,化疗的药物是带有一定毒性的。

  北京科技报:是不是因为化疗的药物带有一定毒性,加上癌细胞容易转移,

给病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于是病人就想通过其他方式来治病?

  张教授:对于第三、四期的中晚期病人来说,术后转移确实是件让人很痛苦

的事,但是找精神寄托,靠念力从理念上克服肿瘤细胞的复发和转移,那是不可

能的,比如说,癌细胞转移了,你靠精神上说不疼就真的不疼了,可能吗?疼痛

能引起精神上的紧张,只有打吗啡缓解,不打吗啡,就不可能止疼。

  北京科技报:不和患者见面,光听MP3,通过意念来使癌症自愈,你是如何

看待“念力医学”的治病理念的?

  张教授:每一个患者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致病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哪能一刀

切?我觉得听MP3,其实是给病人在做心理暗示治疗,但这种治疗对癔病其实更

有效。

  关于癌症自愈的例子,我行医几十年了,还没碰到过,但是在书上是有这样

的记载,几十万人里可能会有一个。什么叫自愈?那是指在没有任何的治疗下,

肿瘤自行消失,医学上的解释是免疫力的提高,那也不是精神的作用。

  北京科技报:在您的医生职业中有没有遇到什么肿瘤都能治的同行?

  张教授:术业有专攻,据我所知,医学界还没有什么样的恶性肿瘤都能治好

的医生。由于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肿瘤的成因和扩散速度及人体都有着这样那样的

差异,所以,一个医生不可能包打天下。乳腺癌就直接和内分泌有关,胃癌就和

内分泌一点关系都没有,怎么可能有什么癌都能治好的医生呢?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教授:

  念力医学充其量是暗示疗法

  我的生活习惯是每天晚上12点前回家睡觉,上床以后打开电视。5月14日,

打开电视后,当换到凤凰台时,发现有人在讲医学,作为医生,就自然想听听说

什么,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坚持听完以后,首先的念头就是:凤凰台

怎么啦?“百家争鸣”难道连常识都不顾了吗?(如何斌辉说道:“只要通过念

力来进行治疗,所有的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我治愈了一大批大医院无法治

的晚期全身广泛转移的癌症病人”等等)。

  “人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把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来当作你的‘念力医学’

的试验品,真不知这位何斌辉先生目的何在?我是个医生,对于医学领域的这种

明目张胆的错误,由于它涉及到人的生命这么一个重大问题,所以不得不关注一

下,免得使病人上当受骗,后悔莫及!”这是武警总医院病理科、肿瘤生物治疗

科主任纪小龙教授看完凤凰卫视后在自己的博客中留下的话。他告诉记者,面对

中晚期癌症病人,医生应该做的是延长他们的生命时间,减轻他们的痛苦,同时,

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北京科技报:你觉得何斌辉在演讲中提到的他已经治愈了5000多例的大医院

无法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的例子可信吗?

  纪教授:对于何斌辉所说的病人例子,我想说:“你把具体数据拿来,什么

是科学,科学是实事求是。科学具有2个特征,一是确实的实践,二是具备了可

重复性。你说你的方法可行,不能光你做,别人做也能重复出来,那才是可重复

的事实,才是科学。”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听到何斌辉的名字了,因为我以前的一个病人,是广西柳

州人,来我们医院看病时,和我提过他在第一次癌症开刀后,参加过何斌辉在柳

州办的学习班,他还见过何斌辉本人呢,他后来大肠癌肝转移去世。

  北京科技报:面对中晚期癌症病人,西医对癌细胞的转移还没有什么特别好

的办法,但念力医学称都能治愈?

  纪教授:念力医学充其量不过是暗示疗法,那是针对心理和精神上的恢复的,

这不是何斌辉的发明,在医学中原来就有的。我不认为何斌辉自己不明白,这是

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而且,我最想说的是,何斌辉,你是医生吗?你有行医资格

吗?不是医生在这里讲治病做什么?

  生物学博士、著名科技打假人方舟子:

  江湖医生惯用心理暗示

  北京科技报:我看了何斌辉的个人简历,但是他的头衔中的这些机构,不是

没有,就是查不到。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方舟子:有许多江湖医生都有类似的头衔。有些人组织了一些没有登记注册

的非法民间组织、境外组织或者虽然是登记注册的组织,但是门槛很低,交了钱

就能当上的。

  北京科技报:根据何斌辉的说法,“念力医学”的前提是重视人存在身体以

外意念的能量。身体和意念往往相互作用,而当身体一旦发病,意念往往可以调

控自己的生理状况,从而起到治病的效果,甚至一些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绝症,

也可以自我治疗直至痊愈。

  方舟子:要确定一种疗法是否有效,我们要看是否有真实的临床统计数据,

而且在统计时要遵循几项原则,例如要遵循随机原则,病人必须是随机选取的,

而不是有意选取的,因为有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有的不容易,所以江湖医生会有意

识地选择那些容易接受暗示的病人来说明其疗效,这就违背了随机原则。

  北京科技报:关于自愈的问题,有没有不见病人,能治百病的人?

  方舟子:某些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是有可能通过心理暗示使病情得到缓解甚

至痊愈的,这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现代医学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检验某

种药物、疗法的疗效时,要设立安慰剂对照组进行比较,排除心理作用的影响。

但是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这就给了江湖医生糊弄人的机会。只要心诚就能治

好,也是江湖医生用来糊弄人的惯用说法,治不好就怪你心不诚而不是他的方法

不行,碰巧治好了就是他医术高明。

  深入调查再揭谜团:

  大师身世云山雾罩

  “没有,没有,没有!”何大师的很多“头衔”并不存在

  记者在google上搜索,轻易就能检索到何斌辉的简历,在简历中,他称自己

是中国太极五行功创始人和中国太极五行功培训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临床医学会

副理事长,中华当代医学家学会副会长,卫生部中国医促会医疗、养生、康复专业

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上的头衔有加拿大全加中医抗癌研究中心顾问、泰国泰华医

药研究中心荣誉理事、美国世界科学院带薪顾问、美国国际医学研究中心顾问。

  记者随后采访了卫生部和民政部,对相关内容进行核实。记者就中华临床医

学会中华当代医学家学会,卫生部中国医促会医疗、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这

三家机构向卫生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处的谭先生了解时,他明确告诉记者,

前2个机构他可以确定,压根就不存在,而卫生部中国医促会医疗、养生、康复

专业委员会在好几年前,由于没通过卫生部的复审,而被取消了。

  谭先生还介绍,经过卫生部批准的组织机构在国家卫生部的网站上都有公布,

点击首页的人事管理,就会看到民间组织这一栏,民政部的政府网站上对所有的

合法民间组织都有记录。记者依照谭先生的提示,在卫生部和民政部的网站上仔

细查询了数遍,都没有查询到何斌辉的简历中所提到的任何一个组织。

  而记者也没有查到关于何斌辉国际头衔授予单位的任何正式资料,“美国科

学院”是个正规机构,可在里面没有任何关于何斌辉的信息,“美国世界科学院”

最后也被证实没有!

  关于身在美国的何斌辉是广东罗浮山九天观掌门的说法,记者采访了中国道

教协会。道教协会教务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其实“掌门”一词是民间的说法,真

正的称谓应该是“道长”。全国所有道观的道长在外出时,在中国道教协会教务

部都有登记备案,但查证了记录后,没有这个人的备案。记者又采访了广东省道

教协会,其工作人员称,没有何斌辉的任何资料。

  调查动机:

  警惕再造大师神话上演

  念力医学是个啥东东?那些高深理论,普通百姓并不“感冒”。只知道晴空

传喜讯———从今往后,大家伙儿有了病不用去医院了!

  捧着何大师的带功MP3听上一段———其效果如同从网上“荡”一段郭德纲

的相声,听完了可以消遣解闷一样———立竿见影音到病除!399元的MP3卖到

3000元确实贵了点,但是架不住人家里面有信息含量啊!能产生直接效果和间接

效益啊!听段郭德纲您只图一乐儿,要是听段带功MP3,把下半辈子的医药费都

省了,您说值不值?!

  虽然记者多方调查,神秘的大师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网上搜了海量介绍

“抗癌高人何斌辉”的文章,但是看完了没有醍醐灌顶,反倒一头雾水。其中介

绍他的一招功法叫“神水冲病灶”,看后不禁哑然。特摘录如下:

  当你在宇宙中完成五行精气采集进入自然呼吸之后,飘到一个风景优美,有

山、水、树林和瀑布的神圣境地;意想头顶百会打开一个似碗口大的洞,犹如开

了天窗一样。此甘泉瀑布从百会进入大脑,形成漩涡,冲刷你的整个大脑。此时,

意想你的脑血管变软了,血管内的沉积物化散了,血液循环非常畅通;脑神经松

弛下来了,脑细胞得到了充分的滋养。神水继续往下冲,进入头腔———胸腔—

——上腹———下腹均形成漩涡,冲刷以上各段病灶,并加上“正常”、“健康”

等良性意念。被冲刷过的区段,一切热毒病邪均被神水冲下,经大腿、小腿,由

脚底涌泉排出。意念观想由脚心排出的水是黑浊色的,是带着你的全身病气排出

的。头顶的神水不断进入体内,脚底的浊气不断排出。你的全身病气被神水冲走

了,你全身清澈,非常舒适!非常健康!

  ———与其说是练功,不如说在“洗头”、“桑拿”、“全身按摩”,外带

“足疗”排毒,透着实惠和环保,“全套”下来就带您进入极乐世界了。

  境界倒是挺美,看后心里却是五味杂陈。眼前总是晃动着当年的义和团,面

对八国联军冒着烟儿的枪炮,一群赤膊农民拿着西瓜刀高喊着“刀枪不入”冲上

前,专家告诉我们,那也是一种很强烈的意念,只是,那些可怕的意念和愚昧的

血肉之躯最终都纷纷扑地一命呜呼。

  这么些年,也见证了社会上那些大师起起浮浮轮流坐庄,那些名目翻新的概

念也曾经把耳朵磨出老茧。现代医学的确没有攻克癌症,许多领域也没有研究透

彻。因而许多人宁肯把死马当活马医,也要给“大师”烧炷香。对于现代医学的

这种根深蒂固的
“彷徨”,经常引发人们“冲喜”式的集体撞大运行为,也催
生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大师争风流。但是,大师们的最终命运,实在没有几个

像他们编制的神话一样是善始善终的。

  说了归齐,老百姓吃五谷杂粮,哪个不得病?只是千万别耽误在大师手上,

该去医院还得去医院。话说回来,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播出了这么多富有人

文精神的好讲座,怎么这次这么不开眼呢?可别让这个健康的学术栏目离咱们老

百姓越来越远啊。 (杨猛)

(XYS200606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社论:中国必须从根整治科学欺诈

2 06 2006年

英文原文链接:
http://www.scidev.net/Editorials/index.cfm?fuseaction=readEditorials&itemid=192&language=1

中文原文链接(6月2日晚生效):
http://www.scidev.net/chinese/gateway/index.cfm?fuseaction=editorials.article&itemid=192

31 May 2006

  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监督学术不端行为的委员会。但是这个委员会不仅应该

注意到个人的行为,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科学运作的方式。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这大约25年时间里,苏联的生物学主要掌握

在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就是农学家特罗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李森科
在创造农业奇迹方面看起来很成功,例如,他让作物能在远低于其正常环境温度

下生长。这样的成功让他获得了民族英雄的地位以及广泛的权力。但是他的实验

缺乏真正的科学基础,而且他用自己的权力让批评者沉默。这两点让苏联的遗传

学研究停滞多年。

  最近出现在中国的一系列科学欺诈事件似乎类似于李森科的故事。没人认为

中国的情况几乎和苏联李森科时代一样糟糕。事实上,上周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建

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监督学术欺诈和剽窃行为,这一举动表明,中国有关部门正

在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委员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即与李森科事件一样,许多中国的科学

欺诈行为看起来来源于一些已经成为中国科学体系组成部分的固有压力。如果许

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报酬制度到监督机制——不得到恰当修正,这些欺骗行为

不大可能会消失。

  报酬的压力?

  例如,让我们来看一看报酬制度。在李森科事件中,很清楚的是,他的部分

动机是对权力的渴望。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感恩戴德的俄国人民的

支持下——提供了这样的权力,把它作为表面上解决该国粮食问题的一种报偿。

尽管李森科事实上缺乏任何传统的科学资历,他还是被放在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

的位置上,并且接受了防止苏联科学家散播“有害”观点的任务。

  与之相比,中国的问题似乎是部分基于学术成功能够带来的重大的经济、而

非政治回报上。5月早些时候,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所声称的开发了一种全新芯

片的主张,被发现是一个十足的骗局。他从美国返回中国时,获得了一大笔钱,

然后又得到了大笔资助来继续他的工作。

  除了金钱外,成功的科学成果也会提高科学家的职业地位,以及他们在学术

圈中的权力,这也是渴望成功的重要动机。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中国科

学家经常比他们那些从事不太知名研究的同事多赚几倍钱。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奖励拥有卓越论文纪录的科学家的国家。在全世界范围

里,论文纪录是一种衡量学术成就的方法。但是没有几个国家向中国一样充满热

情的追求它,中国全力以赴,以一种让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想象的速度增加科学

生产力。

  一位生物化学家出身的专栏作家方舟子运行着新语丝网站,他发现,当科学

家们努力追逐自己设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时,他们在许多伦理问题上抄了近路。

新语丝网站已经发现了500余起中国的科学不端行为(参见揭穿骗局:中国的

“科学警察”在行动)。

  内部权力结构

  当一切运作良好时,按照成果给予报酬是促进高质量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必须有一种机制来确保这些成果像科学家说的一样坚实。这也就是科学欺诈

问题的第二个层次,即如何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监督机制来确保科学的质量。

  在最近几个月,一种经常听得到的抱怨是,科学家们不敢批评他们怀疑有不

端行为的同事,因为这意味着向那些已经宣布结果有效的个人和机构发起挑战。

那些被怀疑的人也会向那些潜在的指控者挥舞权力的大棒,或者掌管着为后者及

其单位分配经费。

  例如,5月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的一篇文章引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

话,后者抱怨说期刊的编辑经常是因为资历而不是能力而获得任用。

  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国,官员们经常在决定新项目资助或者继续资助某项目、

或者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已经实现目标方面有最大的发言权。已经有人指控说有些

官员被贿赂。此外,官员们通常没有资格做出学术判断。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论

文数量和发表论文的媒体更容易评价一项研究,而不是看这项研究真正的学术重

要性。

  在期刊编辑和做出资助的行政官员都属于同一个紧密的权力共同体这种情况

下,他们彼此都不愿意质疑对方的判断,在受到挑战时,双方经常会结成盟友来

捍卫他们的权力和权威。这些因素有助于解释,那些指控学术腐败的人或者是匿

名进行,或者年近退休。

  在李森科事件中,他通过把自己的批评者解职甚至枪毙来确保他们沉默。幸

运的是,在中国还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有人担心,科学界内部的一种威权

主义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总是会阻碍内部的批评,并尽可能阻止监督的进行。

  科学行为的规范

  当李森科在苏联的权力冉冉上升之时,一位美国科学史家罗伯特·默顿

(Robert
Merton)提出了他认为应该成为科学界行为规范的内容。它们包括:
(1)普遍性(指科学观点应该是普遍有效的);(2)公有性(指科学界的利益

应该优先于个体科学家的利益);(3)无私利性(或者称之为客观性);(4)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在国际科学界,大家普遍同意,尽管这些规范有些理想化,它们都是让科学

更加健壮和可信的合理的行为模式指南,。

  当它们没有被遵循时,随之出现的科学就是不合标准的。近年来,仅仅在美

国也有许多不遵循这些规范的例子。在中国,最近科技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被

调查的180名博士研究生中,有60%承认抄袭过别人的研究成果。

  这类不端行为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这些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和期望的科学发

现将是虚假的,因此也就不能为所期望的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现在几乎没有人会

相信,韩国有机会在干细胞研究中成为世界领导者,因为黄禹锡那些令人鼓舞的

研究结果多是伪造的。(参见干细胞研究必须保持秩序)

  被孤立的风险

  一个相关问题是,中国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他们越来越被国际科学界孤立。没

有人会用自己的科学声誉冒险,去和那些研究方法不能被他们相信的科学家合作。

已经有迹象表明,一些与中国的科研中心有合作协议的外国大学正在密切关注这

些研究进行的条件,以及相关人员的学术纪录。

  中国需要采取坚决的措施来表明,伪造成果在科学上没有容身之地,它们只

会损害整个科学事业,以及那些支持和声称要监督它的人们的声誉。这也就是

120名知名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发出的一封公开信要传达的信息。这些人大部分在

美国的大学中工作,他们的这封信提交给了中国的科技部长、中国科学院的院长

和其他中国官员。(参见中国“必须对越来越多的科学欺诈指控采取行动”)

  这封信要求建立处理科学不端行为的正式机制,这一点完全正确。现在,局

面已经变得混乱,需要持续惩罚那些犯错的人,也要对无辜者给与适当保护。这

样才能确保公开信签名者们所描述的那种“公平、公开和正式的机制”来处理对

科学不端和对其它与科研诚实性相关问题的指控。

  但是,灌输好的行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化监督作用。同样重要的是,需要

确保中国科学的体系能鼓励诚实的行为。由于阻碍这一点的许多因素都根深蒂固,

中国新建立的这个委员会手头有一项主要的任务,那就是要产生长效的成果。

  David Dickson是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的负责人
  Jia Hepeng 是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的中国协调员

  源自《自然》杂志(Nature)的英国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旨在增进

人们获得可靠和权威的有关发展中国家科技问题的信息。它是世界上领先的提供

有关发展中国家科技的新闻、观点和分析的电子媒体。

(XYS200606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英国《自然》社论:发现中国的造假行为

2 06 2006年

社论:发现中国的造假行为
中国科研正在发展,谁去监督虚假结果?

英国《自然》2006年6月1日

(方舟子译)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总是困难重重,即使具备了必要的程序和有经验的专

家委员会也是如此。在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该国成为科技强国之时,

如果要控制科研不端问题,这一情形必须改变。

  中国科研机构的确有调查不端指控的框架,但是在缺乏公开的讨论和独立的

新闻监督的情况下,很少有科研人员对它们有太大的信心。互联网上迅速、公开

的信息交流有可能填补这一空白,但是它也带有风险(见《自然》441,
392-393;
2006)。它会很容易地变味,成为一场不受管制的指控和反指控的危险游戏,无

助于搞清楚实际的不端行为。

  去年,在名誉扫地的韩国克隆技术先驱黄禹锡事件中,互联网充分地显示了

识别科学造假的威力。网上对黄的论文中可疑图片和数据的讨论最终导致首尔大

学进行调查,暴露了黄的造假。互联网上指控陈进伪造数字处理芯片的张贴,促

成了上个月上海交通大学将其开除。

  在像中国和韩国这样的没有调查不端指控的恰当体制的国家,互联网能够发

挥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在那些具备这种体制的国家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但是至少它们已发展出了处理它所必要的某些机构和程序。

  中国的确存在负责评判科研不端指控的机构,在表面上这一体制似乎在发挥

作用——但是并无证据表明它真有成效。中国缺乏独立的媒体来报道这类事件。

这个国家的幅员辽阔和各地不去认真执行北京制定的政策,让事态更为糟糕。

  此外,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对“留情面”的重视,也使得像西方社会那样对不

端行为进行全面的公开抨击的做法,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没有有效的

规定来保护揭发人,因此难以让人相信那些见到不端行为的人会鼓起勇气向当局

报告。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新语丝,这个由住在圣地亚哥的一名研究者一个人管理

的中文网站,在监督科研行为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这种情形是很成问

题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当局经常滥用自下而上的指控以迫害政府的敌人。这在文

化大革命中更是如此,当时只要贴一张大字报说某个人是一个“资产阶级分子”

就能够毁掉他们的生活。无辜者有被心怀嫉妒的对手或被政府打成“伪科学家”

的危险,这使得中国不端现象更为混乱。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真正的办法,要比接通互联网复杂得多。它要求在中国

科研机构中建立独立的办公室,类似于美国国家科研基金的监察长办公室,或美

国卫生部的科研诚实办公室。只有向揭发者提供保护,这个体制才能有效地运作。

它也要求对新一代的科学家进行教育,教育他们什么是正当的科研行为。它要求

在调查过程中确保任何被指控的人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

  除了在科学界,中国整个社会也正在力求达到这些要求。出于各种各样的原

因——渴望科学进步只是其中的一个——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Editorial
Nature 441, 549-550 (1 June 2006) | doi:10.1038/441549b;
Published
online 31 May 2006

Finding fraud in China
As Chinese research expands, who is looking out for faked
results?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earch misconduct is always fraught
with
difficulty, even if the necessary protocols and experienced
expert
committees are fully in place. In China, they are not. If the
nation
is to get to grips with the problem of misconduct as it becomes
a
substantial scientific power, that situation has to change.

Chinese research agencies do have structures for
investigating
misconduct allegations, but in the absence of open discussion
and
independent press scrutiny, few researchers have much faith in
them.
The rapid and ope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ver the Internet has
some
potential to fill the void, but it also carries risks (see Nature
441,
392–393; 2006). It could readily break down into a dangerous game
of
unregulated accusation and counter-accusation, shedding no light
on
actual misconduct.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identifying scientific fraud was
amply
demonstrated last year in the case of Woo Suk Hwang, the
discredited
South Korean cloning researcher. Online portals discussed
suspicious
images and data in Hwang’s papers, ultimately leadi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to pursue an investigation that exposed Hwang’s
fabrications.
And Internet postings of allegations that Jin Chen faked
digital-processing chips contributed to his dismissal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last month.

The Internet can play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at do not have adequate systems
for
investigating misconduct allegations. That isn’t to say that
countries
with systems in place are totally on top of the problem, but at
least
they have developed some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protocols needed
to
handle it.

Organizations charged with assessing alleg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do exist in China, and on paper the system appears
functional —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really works.
China
lacks an independent press to report on such matters. The very size
of
the country and subsequent disparat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set
in
Beijing make matters worse.

In addition, the cultural importance of ’saving face’ in
Chinese
society makes the full-frontal public attacks that tend to
characterize Western misconduct allegations almost unthinkable.
There
are no effective provisions to protect whistleblowers, so it is
hard
to believe that anyone who observes misconduct would summon
the
courage to report it to the authorities.

It is in this climate that New Threads, a Chinese-language
Internet
site run by a single researcher based in San Diego, has come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monitoring of scientific conduct.
This
arrangement is deeply problematic, however.

In China’s recent history, ‘bottom up’ accusations have often
been
abused by the authorities to persecute perceived enemies of the
state.
This was especially tru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simply
pasting a poster on the wall calling someone a ‘bourgeois’
could
destroy their livelihood. The threat of innocent people being
branded
as ‘pseudoscientists’, either by a jealous rival or by the
state,
further clouds the misconduct picture in China.

The only re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a great deal more
complex
than hooking up to an Internet connection. It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pendent offices in Chinese research
agencies,
rather like the inspector general’s office at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r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at the US
health
department. The system can only operate effectively if it
offers
protection to whistleblowers. It also requires a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to be educated in what constitutes proper scientific
conduct.
And it needs to ensure that investigations give anyone accused
the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their innocence.

China is struggling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se kinds of
requirements
in society at large, as well as with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For a
multiplicity of reasons — of which the desire for scientific
progress
is just one — addressing them ought to be the government’s
greatest
priority.

(XYS200606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