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驳斥“保健品毒副作

8 02 2007年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驳斥“保健品毒副作用说”

2007年02月07日北京晨报

  晨报讯
(记者代小琳李若馨)本报连续几天独家报道的方舟子、何祚庥等人批驳知名保健品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昨天,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致电本报,驳斥方舟子的观点,称保健品并无副作用。同时,徐华锋还透露,40项保健食品标准今年出台。

  徐华锋昨天表示,中国是全世界保健食品审批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保健品管理实行的是审批制,上市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将对送审品做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送审周期一般要在一年左右;而批准上市之后,卫生部监督中心、食品药监局、质检部门还会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查;上市后每5年,国家还会对保健食品的批准文书进行重新审核登记。

  徐华锋说,我国对保健食品有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第一,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第二,功效确切。所以,方舟子称很多保健品忽略副作用是很不负责任的。至于夸大宣传,不可否认,市场上确实存在肆意夸大功效的保健品,希望消费者不要偏听推销辞令,而应该参考保健食品说明书和外包装上对于功效的介绍。

  虽然反驳方舟子的观点,但徐华锋也表示,保健品行业在中国还处在亚健康状态。保健品行业在中国发展了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徐华锋透露,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体系正在制定当中,从今年开始将有将近40项有关保健食品的标准陆续出台。

方舟子回应“无毒副作用说”缺乏常识

  面对徐华锋的质疑,方舟子予以反驳:保健品有审批制度是一回事,这个制度是否得到了实施是另一回事。目前审批制度实施并不严格。说保健品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才是明显缺乏常识的表现。

  方舟子说,各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都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何况那些人体并不需要的“保健品”?摄入的核酸过量会导致痛风和尿道结石,这难道不是副作用?现在也已发现“脑白金”(褪黑素)有多种副作用,除了已经提到的增加中风的风险之外,已知的副作用还包括:昏睡,精神不振等。“我认为,一种保健品含有的成分、甚至是主要的成分有副作用,当然证明这种保健品有副作用。”

消费提醒购买保健品须注意三点

  徐华锋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前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看清“蓝帽子”标识。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都会印有象征通过国家审批的“蓝帽子”标识以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第二,看清适用人群。第三,不要把保健食品当药品。保健食品的功效是辅助性的,消费者切忌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来服用。



给跟踪、恐吓者立此存照

6 02 2007年

http://s4.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n3
跟踪的

http://s1.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n0
上门恐吓的(一)

http://s2.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n1
上门恐吓的(二)



部分知名保健品遭质疑 方舟子、何祚庥、司马南、郭正谊联手揭批

5 02 2007年

部分知名保健品遭质疑
方舟子、何祚庥、司马南、郭正谊联手揭批

2007年02月05日北京晨报
(晨报记者 代小琳/文)

  昨天,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多功能厅,方舟子、何祚庥、司马南、郭正谊集体亮相,四人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保健品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并称这样的揭露使方舟子等人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点名道姓揭批保健品

  昨天,集体亮相的方舟子、何祚庥、司马南、郭正谊是来出席方舟子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首发式的(图)。首发式的主题定在“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
上,这也和这本书的主题基本一致。没有开场白,四人直接将矛头指向当前最流行的、最名牌的保健品,并称许多保健品误导消费者。

  “脑白金的成分是什么?是一种抑制性成熟的激素。滥用激素可能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人体不能直接吸收核酸,食用核酸过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人吃了核酸营养品觉得‘效果不错’是心理作用。”

  除了脑白金和核酸产品,这本书还对丰胸产品、减肥产品等都做了毫不留情的批评。何祚庥等人对方舟子的这本新书大加赞扬。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称:“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开列了一大批夸大宣传的营养品。揭露陷阱,点名道姓,不讲情面。这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的科学精神。”中国科普所原副所长郭正谊说:“我坚决支持方舟子,现在电视虚假广告比比皆是,大家应该读读这本书,举一反三。”

  ■方舟子称收到恐吓信

  “方舟子老师,你是全能吗?你怎么就能揭露方方面面?”

  “请问何院士,你怎么就能证明主流科学就是正确的?历史上有很多主流科学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昨天,在场300多名读者极为热情,向“四大恶人”不断发问。除了请他们辨别当前一些保健品外,更有人也提出了质疑。

  方舟子回应网上的种种质疑,“我不会很生气。我不是什么都懂,但我自认为比别人懂得一些科学的方法。”

  方舟子说,由于这本书指名道姓批驳了多家假医假药假保健品,因此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几天前,有三个人跟踪我,并到了我的房间给我扔下了一份恐吓信。”也正是因为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这本早已写好的书拖了好几年,大多数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以后我们会更小心,更注意安全。”针对人身威胁,“四大恶人”称今后对“打假”依然不会姑息,“但是说的话会更谨慎,更唯物。”

  记者连线

  厂家电话无人接听

  被方舟子等人痛批的保健品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厂家如何应对这些批评?昨天,记者分别致电生产脑白金的“上海黄金搭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生产珍奥核酸的
“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是周末,两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接听电话。记者分别给两家公司相关人员的电话录音留了言,询问如何回应方舟子等人的质疑。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并没有得到回复。

  但从两家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记者已经清楚看到了两家目前的态度。在珍奥集团的网站上,记者看到,珍奥还在上月获得了“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的称号,同时,该网站在介绍产品时依然称,“核酸产品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被作为治疗癌症的辅助疗法。”在脑白金厂家的网站上,记者也看到了该产品介绍,“脑白金无任何毒副作用。”同时该公司还刊登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些信件分别表示,“服用脑白金我年轻了10岁!”“65岁的老病号又能穿裙子了。”

 



方舟子新著《科学成就健康》痛揭保健骗局

5 02 2007年

http://s11.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hy
方舟子新著《科学成就健康》痛揭保健骗局

2007年02月05日新浪科技

方舟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中国科普所原副所长郭正谊郭正宜集体亮相

科技时代_方舟子新著《科学成就健康》痛揭保健骗局
方舟子为读者签名

  新浪科技讯
2月4日下午14时30分,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新著《科学成就健康》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首发。由于作者“用科学说话”,点名道姓地揭露了二十多种常见虚假保健品真相,并且根据对药监部门的通报、医学研究文献等资料的搜集整理,用近二十页的篇幅,列举了一些常见中药的毒副作用,使得这本科普著作上个月刚面世便引起了各方强烈的关注。

  这本书共有五章,分别是“科学地看待保健”、“正确认识营养素”、“常见保健品真相”、“认识现代医学”、“科学看待中药毒副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此书序言中说,这是一本讲述科学保健知识的书,一本科学地介绍保健品、营养品的书。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开列了一大批虚假保健品,开列了一大批做夸大宣传的营养品。揭露“陷阱”,点名道姓,不讲情面。

  对于常见医疗、保健骗局,书中告诫,第一不可轻信其广告中堆砌的“科学术语”,尤其是那些紧跟形势跟得特别紧的,比如跟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面推销“基因食品”、“基因药品”的,跟在“纳米技术”后面推销“纳米产品”的,跟在“干细胞技术”后面推销“干细胞保健品”的,更不要相信。因为一项科学成果要得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不会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第二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第三不要轻信所谓“权威机构”的“鉴定”。第四不要轻信名人的“证词”,在科学上,一种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效,个人的证词不足以信赖,只有依靠双盲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定期服用维生素适合所有人吗?某种维生素摄入过多,会有何毒副作用?什么样的人需要补钙?怎样补钙最有效?钙补得太多有什么副作用?体内的微量元素比如硒,缺少了不行,那么对市场上出现的“富硒”食品、保健品,食用过多是否也会中毒?螺旋藻健康吗?人体需要“排毒”吗?核酸有必要补吗?……《科学成就健康》用简洁晓畅的语言,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健康观,给消费者关心的许多“保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答,并告诉读者应该怎样科学地看待健康、保健问题。

  此书的另一个焦点,是第一次集中介绍了常见中药的毒副作用。方舟子表示,一般人会认为毒副作用只有西药有,而中药没有。西药的毒副作用是在每份西药说明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唯恐使用者不知道,但中药的毒副作用却是被普遍隐瞒的,这方面的信息也很少。比如,2003年2月新华社以系列报道的方式,首度披露了著名“清火良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可能导致尿毒症,该药名列公费医疗药物名录,在国内就有十几家药厂在生产,而早在
1993年西方医学界便已经注意到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问题,并且有许多国家都陆续发出了含马兜铃酸中药的禁售令。

  “一种药物被使用了几千年,并不能证明其无毒。有的药物毒性较慢,中毒症状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出现,例如能导致癌症、畸胎、肝肾损伤的药物毒性,是很难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而必须经过动物试验、严格的临床试验或流行病调查才能发现。许多历来被认为无毒的中药,现在都被发现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我想做的,就是警告读者不要轻信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广告宣传。”方舟子说。

  何祚庥、司马南、中国科普所原副所长郭正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南元等人出席了4日的首发仪式。



方舟子炮轰虚假保健品 被人跟踪收到恐吓信

5 02 2007年

  方舟子炮轰虚假保健品 被人跟踪收到恐吓信

  信报记者赵明宇
  2007年02月05日北京娱乐信报

  方舟子新书列举虚假保健品 好几家出版社不敢出该书

  在网站做完宣传后有人跟踪

  门缝里被塞进恐吓信

  “打假斗士”方舟子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首发式昨天在王府井书店举行。何祚庥、司马南等四位活跃在打击伪科学的知名人士到场助阵。方舟子表示,由于本书揭露了一些生产保健品的厂家,出版的过程很曲折,“这本书一年前就应出版了,但很多出版社都不敢出,怕得罪人。好在新华出版社还是比较勇敢。”

  揭露常见虚假保健品

  在《科学成就健康》中,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方舟子“用科学说话”,指名道姓地揭露了二十多种常见虚假保健品的真相,如“核酸营养品”、“干细胞美容”等。方舟子表示,对待假保健品、假药泛滥,如果读者能多了解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不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

  好几家出版社不敢出版

  谈到这本书的出版,方舟子无奈地说,出版过程比较曲折。“我发现现在书店里健康类图书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宣扬不健康的观念,跟学术界的主流是背道而驰,宣扬什么排毒、练什么气功之类的。但这些书反而容易出版,我这种打假的书倒难出版。这本书本来是应该在去年这个时候就出版,但是当时我找了好几家出版社都不敢出,都是因为怕得罪人,怕得罪里面揭露的这些生产保健品的厂家,甚至怕惹上官司,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总算新华出版社比较勇敢,所以书才终于到了读者手里。”

  门缝里塞了封恐吓信

  有读者提问他是否考虑过这本书出版的后果,方舟子坦承自己有担心。“我2月1日去新浪网就这本书做访谈节目,从新浪网出来就被三个人跟踪,一直跟踪到我家。然后往门缝塞里了封恐吓信,叫我不要再打假。”但他表示,自己既然敢站出来揭露这些造假的东西,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说是多注意这方面安全。而且由于现在名气大了,说话也越来越谨慎。”

  对《科学成就健康》的出版,何祚庥、司马南等人给予了大力支持。何祚庥表示:“亲友彼此来往送一点保健品,是希望大家健康长寿。但按照这本书来说,很多保健品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真话很难听到。”他认为,这本书体现了一种对人民负责的科学精神。



方舟子遭恐吓 北京警方已立案调查

5 02 2007年

  科普作家方舟子遭恐吓 北京警方已立案调查

  2007年02月05日TOM科技

  TOM科技讯
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新著《科学成就健康》2月4日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首发,但就在新书首发前几日,方舟子却被三名不明身份的人跟踪并进行恐吓。

  据方舟子透露,2月1日,他因为有事前往在北京的工作室,在进入公寓的电梯后,有一个人跟进了电梯,当时,他并没有怀疑此人的身份,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有个人敲门,说是送快递的,当方舟子开门后此人便甩下一句话:“你自己做的什么事你自己知道”,然后扔下一封恐吓信就跑掉了。后来,方舟子立即就报了警,根据监控录象发现,跟进电梯的人和送“快递”的人还有另外一人,总共三人一起对方舟子进行了跟踪及恐吓。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这一恐吓事件的调查。

  记者在翻阅了方舟子的《科学成就健康》一书后发现,书中点名道姓地揭露了二十多种常见的虚假保健品真相,这些保健品中不乏有许多经常在电视及报纸上露脸的大品牌。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评价说,《科学成就健康》一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开列了一大批虚假保健品,开列了一大批夸大宣传的营养品,揭露“陷阱”,点名道姓,不讲情面。所以,我们就不难想象恐吓方舟子那些人的目的所在了。

  在《科学成就健康》一书的封面上,记者看到这样一行字:“本书献给关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的人”。就在今日首发会上,许多读者的回答体现了这句话的意义。有一位读者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已经买了15本了,本来他通过卓越网定了一本,看完后非常兴奋,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书中除披露了一些大家原本都认为具有奇效保健功能的保健品虚假真相外,还在第一、二章阐述了科学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不仅要把这本书送给家人,而且还要送给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这是一份非常好的新年礼物。

  (责编:邹波)



方舟子、何祚庥作客搜狐谈如何识别保健骗局实录(上)

3 02 2007年

http://s11.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dy
搜狐科学2006.2.2.

  史少晨: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了方舟子和何祚庥两位老师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近期方老师出了一本新书,2月4号要签售是《科学成就健康》,这本书谈的是教大家保健,请问方老师,我们出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方舟子:出这本书是让一般的公众能够了解一些生物医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方法,能够增加识别医疗保健当中的真和假这种能力。我想提一个口号——培养一种科学的健康观。现在市场上虚假的保健品,虚假的药品,还有错误的健康观念是很流行的。这个跟一般人的身心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你怎么样识别它,怎么样不要受骗上当,不要去花冤枉的钱,不要因为吃了假药,假保健品,把身体吃坏了,首先要有一种科学的,健康的观念。

  史少晨:我看到书是赛先生科学与生活系列丛书,为什么第一本书是以健康和保健为话题?

  方舟子:这跟我的专业有关系,因为我本人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和医疗保健关系非常大的,我在这方面有专业上的优势,能够普及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也能有辨别真假的能力,这个跟我的专业有关系。另外一个,医疗保健这种虚假的情况目前来说是比较流行的,非常多的,这几年一直在打击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这一块很大部分是跟生物医学领域有关的,就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造假行为跟其他的领域相比,是比较突出的。生物医学领域的造假又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就打击这方面的造假跟一般人的关系比较大,如果是其他领域的学术造假,学术界的事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方面的关系比较密切,比较受一般老百姓的欢迎。

  史少晨:我们知道何老师,您为这本书写了一个序,您之前肯定看了这本书大概的内容,您怎么看待这本书?

  何祚庥:第一,这本书讲了现在保健品的许多缺点甚至一些骗局,这种真话很难听到。一般来讲,我们亲友当中来往送一点保健品,这是很普通的事情。都觉得是希望你健康长寿,但是实际上按照这本书来说,很多保健品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这样的话非常难以听到,当然我们生活当中是看到一些,有些问题不容易辨别,比如纳米杯子,胡扯。人家送了一个纳米杯,觉得这个纳米杯是什么高科技,我最近收到不是纳米杯,收到一个磁杯子,说把新酒放进去,搁了一天以后,第二天新酒变陈酒。这一看就是骗局,我知道的。但是对我来说,我是物理学家,生物的知识就差劲了,营养品的知识就少了。这个书有价值的地方,点名道姓,具体分析,指出这个保健品怎么样,那个保健品怎么样,所以我的序言叫大有利于人民的健康,不是小有利,因为太普遍了。现在大家的生活比过去好一点了,大家要吃点营养品了,要追求健康了,结果弄得很多都是靠不住的。这种事情对社会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个兴趣要吃营养品,年纪大了,我的同龄人都有点,他们一看,觉得这个书太好了,给我的反映都是太好了,我们这些人都不知道。我就不知道这个有点毒,那个有点什么问题,看了以后才知道,看了以后知道说很好很好,说幸亏我现在知道了,否则的话,我还会继续下去。这个书很好。

  史少晨:您是学物理研究的,对生物学、化学不知道,您转换一下身份,作为普通消费者,您觉得这个书很有作用,很有意义是吧?

  何祚庥:我刚刚讲的是作为消费者来说,我虽然是物理学家,我不懂生物化学,其实我刚才讲的是消费者的话。不过我是受点科学训练,知道科学工作该怎么做,可以判断一下方舟子讲这个话是胡说八道的还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信它是有科学根据的,我只能做到相信,他告诉我书里说的话从哪来的,从文献里摘出来的,他查了大量的文献,他说这些书是看不见,他说是看不见,是在文献里抄出来的,文献的工作量多大,要看多少文献,把这些文献总结出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是可寻的,所以科学成就健康,这个题目不是白起的,一个是要健康,一个是科学。这就是我讲的理念了。这里说了一段说,我对于马俊仁先生说了一段话,马俊仁培养了几个人,长跑跑得很好,是中华鳖精,那个时候我就怀疑,是不是有点特殊的激素,这个我不知道,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我不大相信会有那么大的神奇效果。后来网上揭露什么中华鳖精,这是网上揭露的,中华鳖精没有人买了。那个时候我收到好几盒中华鳖精,何老师这个太重要了,为你的健康长寿,是我的学生,说看了报纸觉得这个很好。那我就怀疑,现在看了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看了这本书,有一个单子,哪个哪个,希望这个单子以后逐步丰富发展,更充实一些。如果过春节,亲友之间要送礼的话,我赞成送这本书。

  方舟子:刚才何先生说到希望我把这个单子开得更丰富一点,我现在正在写另外一本书,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续编,就是针对这个。现在出的《科学成就健康》最主要还是要传递一种科学的健康的观念,里面虽然提到了一些假的保健品,只是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告诉大家怎么样去辨别而已,从资料角度来说,还不是很全面,下一本书就想写一本类似于资料性的,手册一样的书,供大家去查阅,写得比较详细一点,具体的分析某一种维生素有什么作用,吃多了会有什么样的害处,某一种保健品它的真实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研究表明它是不是有广告上说的那些作用,有没有副作用,或者某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有什么样的副作用,都把它很具体的,一一列出来,然后还附上医学的文献,注明出处。现在出的这本书对这些文献的出处基本上是没有注明的,因为它是一本科普书,科普书按惯例的话,一般不会对这些文献注明出处。下一本是作为手册性质的,我希望把这些都列出去。作为科普书出来,有些人提出怀疑,说你这个说法从哪里来的,你是瞎编出来。何先生信任我,知道我不是瞎编,知道我查过文献。但是有些人就怀疑,是不是真的查过,下本书是作为这本书的补充,把查的文献都列进去。

  史少晨:说到您出下一本书其中的目的,很多人质疑这个书的权威性,有的网友说为了赚钱,还有人说您出这本书谈健康、保健,说您出这本书不合适,说得难听点没有资格?

  何祚庥:为什么他没有资格。

  史少晨:网友说,如果要谈保健,谈养生,请医学专家来谈。

  方舟子:因为我不是医生,这本书不是告诉你怎么样看病、治病的书,不是临床的指导的书。他是告诉你营养保健的科学的道理,它的科学原理在哪里,这个营养保健的科学原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是建立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我就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所以我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是最专业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我也碰到很多问题是不了解的,这个好办,对我不了解的东西,我去查文献,查生物医学方面的文献,我看得懂,因为我是学这个出身的,所以我能够看得懂专业的文献。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你不知道的东西通过查文献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告诉大家。而且我觉得我有一个优势,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做科普的工作,所以我知道怎么样让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这里面的科学道理告诉给一般的读者,比我专业的人员肯定多多了,搞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他们知道不一定能够写出来,写出来的话,可能写得过分高深,过分专业,看不明白。我有这方面做科普工作的经验,也有文学方面的才能,写文章能够让大家看得下去,而且看得明白。

  史少晨:很多网友还质疑出书的目的,刚才我同事也提到,说为了赚钱或者为了商业利益什么的,您在这儿想不想反驳一下或者说一下您自己的目的?

  方舟子:如果说为了赚钱去出一本书的话,我想不会出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得罪人的书,很难出来的。你到市场上,到书店里看,看最畅销的,谈健康的书,都是宣扬排毒,教你练气功,练特异功能,在书店上最畅销几本书都有这方面的内容。要标新立异的,耸人听闻的这种东西很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吸引大家的好奇心,这样的书会卖得比较好,而且不会得罪人,出版社也敢出。像我这本揭露性的书出来不容易,这本书本来是一年前该出了,但是出版这个过程很曲折,找了好几家出版社,他们都怕得罪人,都不敢出。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如果纯粹是为了赚钱的话,不会出这类书。

  史少晨:怕万一出了,还赔钱,打官司。

  方舟子:对,如果出来以后,作为一个作者来说,当然我是希望这个书能够畅销,能够卖得很好,这个我想是很正当的愿望。因为我本身是希望能够普及这里面科学的,健康的观念,能够普及生物医学的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好,你卖得好,我收入也增加,这也是很正常的,这是无可厚非的。

  何祚庥:我倒希望方舟子这本书大赚其钱,大赚其钱就是销售旺盛,就是很多人买这本书。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倒希望方舟子大赚其钱,他还有一个情况我要介绍一下。方舟子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像我,科学院拿工资的,有钱的。现在年纪大了,人家不太要求我,我干活积极一点说好,干活干得马虎一点,上了岁数了,不必苛求了。但是他现在是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怎么生活,人家也要生活,他在国外过去卖了一点专利,所以还能够支撑,这个专利要下降的,慢慢越来越少的,他就写书,写书赚钱,非常正当,自由职业者。不要因为写书赚钱,我害了人家。为什么我相信方舟子,我也讲一下,生物化学我不懂,他自己说得对还是不对,我也不知道,我没有辨别能力,举一个小例子,大家说核酸营养品有问题,媒体让我支持,我说这种事我不知道,方舟子支持,方舟子支持,我还能稍微了解了解,我跟你讲真话。后来我了解,你看理由,食物里到处都有核酸了,不需要核酸了,这个理由很充足。很关键邹承鲁表态,我说这个就相信了,这都是有过程的。我都讲非常真实的话。为什么我相信方舟子,他做很多事情都是没好处,没有经济背景,新语丝网站打假,打假有好处吗,没好处,就跟我一样,我就打点伪科学,没有捞着什么,不仅没有捞到什么,还冒点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讲说点话,简单的话就这个理由。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为忘年交,在这个基本理念上,大家比较相同。

  方舟子:刚才何先生讲核酸事件是比较大的风波,我们学生物化学出身的,都知道核酸是没有营养价值的,吃多了还对身体有害处的,这几年来核酸营养品在国内卖得特别好,而且有一些专家还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专家出来支持它,说最新的科研成果证明了核酸有营养,但是这个是很荒唐的,是违背了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我当时站出来揭露他们的时候,阻力还是比较大,有些人还是将信将疑的,后来邹承鲁先生也出来支持,邹承鲁先生是国内生物化学的前辈,是生物化学泰斗人物,他出来支持,给我很大的支持。后来这件事情慢慢有一个变化,媒体对核酸营养品态度慢慢被扭转过来。去年商务部把核酸营养品厂家的执照给吊销了,相当于官方也承认,认可了,知道核酸营养品是在做一种虚假宣传。这本书里讲假保健品的时候,列举的第一例就是核酸营养品事件,因为这个是非常典型的假保健品事件。保健品不能完全说它是假的,有的可能处于模糊的区域,可能对人体有一点好处,好处不是很大,属于浮夸,有的还属于没有定论,还没有很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它有那些疗效,还在研究当中。但是对核酸可以给一个定论,就是违背基本的生物化学知识,这个事件当时引起那么多风波,那么多专家来支持,这是很典型的事例,花了很多篇幅来介绍这个事件。

  史少晨:跟说要反对这个书的人形成对比的,还有一些人有一个观点,在网上都发布了,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人们的科学素质很低,改变思想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期望科学家们勇敢地站出来,人民大众冷静思考,中国就能加快发展。二位怎么看?

  方舟子:我说一下为什么现在造假的东西这么多,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卖假保健品,假药的那么多,很泛滥,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到处都是。这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比如涉及到管理部门执法不力,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专家、学者或者说同流合污,或者是不敢站出来,愿意站出来揭露他们的还是不多的,还是比较少的。刚才网友说得很有道理,希望更多的专家、科学家能够站出来,来打假,不要说只是忙于自己的研究工作,还是应该关注一下社会的公共事务,关心一下国家的大事,还是应该关心一下公众的利益。当你出来的时候,有人会说你不务正业,像何先生、邹先生,有人攻击他们,自己的工作不好好干,老是管闲事。对这种必要的闲事就是要管,对社会,对一般的公众有益的闲事就是应该管。

  赵文元:但是还是有人说,经常说,说您炒作,比如您之前提到否定张仲景,否定中医,现在媒体炒作非常厉害,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样回事?

  方舟子:这本书还没有上市的时候,就有媒体在炒作说我这本书是专门批判中医的书,还有否定张仲景,在中医被认为是医圣的张仲景,这个可以说是断章取义的误会。大家如果拿我这本书去翻一下,就知道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保健品这方面的,还有介绍生物医学知识这方面的,涉及到中医的内容实际上不多,最后一章的时候谈到中药的毒副作用的问题。因为中药的毒副作用经常被忽视的,一般人认为西药有毒副作用,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我最后一章是纠正大家这种错误观念,有的中药有毒副作用,甚至有很严重的毒副作用,有些人因此把身体吃坏了。我这本书并不是说在批判中医的一本书,里面涉及到张仲景只有一两句话,也不是说在批张仲景,而是因为有医生打着张仲景的名义来推销中药,我就怀疑,你推销的这些药没有经过很严格的检验,你怎么知道它是有效的,怎么知道没有毒副作用,医生就说,我们用的这个中药是张仲景时候就开始用了,没有问题。我说作为一个医生不应该迷信一两千年前的古人,一两千年前的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肯定远远不如现在医学院的毕业生,张仲景有历史的极限,他是古人,不应该去责备他,这个很正常的,应该责备的是这些到现在还把一两千年前的古人当成神一样去崇拜,觉得他说过的话就没有问题,他用过的药就没有问题的观念,我不是在批张仲景,而是批的现在这些迷信的人。

  史少晨:今天主题就是如何识别保健骗局,接下来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问一下您在写这个书之前,您对保健品市场的情况了解怎么样?

  方舟子:我没有做过很科学的统计,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感觉到,现在保健品市场是非常非常地混乱,虚假的东西是特别地多,只要随便拿一个报纸翻一翻,或者打开电视一看,到处都是保健品的广告,都是夸大其词,而且都是针对的大家想要达到的目的,什么抗衰老,美容,增长记忆,对小孩来说,增长智力,都是属于这种。都是针对人们一般的心理做这种广告,都是夸大其词,都是包治百病,绝对没有副作用的,老少皆宜,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祖传秘方,虚假的广告特别多。

  史少晨:您刚才说的这些,什么祖传秘方,这都是宣传广告的一种手段,也有人相信,我们普通老百姓如何识别判断这个广告是真是假?

  方舟子:我这本书里也列了虚假保健品宣传的特征,他们往往打最新的高科技的招牌,跟得特别紧,什么样最新的技术出来,马上跟着打。就像何先生一开始说到纳米杯,纳米技术前一段炒作很厉害,但实际上纳米技术现在还在实验室摸索的阶段,还根本没有推广到市场阶段,那可能是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但是前段时间市场上到处都是纳米产品。大家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基因,感觉这好像是好东西,出来很多打着基因旗号的药品、保健品,还有干细胞,干细胞也成为新闻的热点,一般人模模糊糊知道,干细胞是一个好东西。其实干细胞也是一项摸索中的技术,还没有成熟,也都是过二三十年才能可能得到应用的,但是有些保健品开始打干细胞的招牌了。大家对跟踪最新的技术,高科技跟得特别紧的保健品,就要当心,一般来说都是假的。即使不是假的,肯定是浮夸的,就是炒作一个概念这类的。这个是大家要当心的一点。另外保健品的广告往往是号称说经过了某一个权威机构的验证,做广告的时候,特别是喜欢说的是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验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生物医学领域被认为是权威的机构,经过他认证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个都是假的,因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认证保健品,只要是保健品或者中药,没有一种中药是经过机构认证的,只要是保健品、中药,做广告的时候说是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肯定是假的。他们这些广告往往是隐瞒真实的成分,用一种你听上去很漂亮的术语,生物活性物质,航天技术的结晶之类的,但是仔细去看,去找它的真实成分,会发现实际上是很普通的食品或者很普通的药物,往往隐瞒真实的成分。还有,比如说往往找一些名人来做广告,说我吃了保健品以后,效果多么多么好,或者找一些患者来替他做证明,说本来得什么癌症,吃这个药就好。像这种证词往往是假的,可能是编出来的,特别是找名人做广告,名人根本没有用过,给他付广告费就替他做广告,即使是真的,也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个案说明不了问题的,患者的证词不能作为证据来用,因为你不能说吃某个东西我的病就好了,就说跟吃这个东西有关,可能是某种原因引起的,可能自己就好了,你不吃那个东西,身体就会好的。我这本书里反复强调就是这点,就是现代医学的检验方法,如果大家掌握了这些现代医学检验方法这些知识的话,就有了识别能力。经常有人特别是做假医假药的广告,都是说某一个患者吃了我这个药马上就好,而且有名有姓,有联系方式,这些即使是真的,也说明不了问题。

  史少晨:一个点不能代表一个面。还想问一个,为什么有这么多虚假广告占了大部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消费者相信这个,还有这么多上当的?

  方舟子:他利用了一般人的心理,特别是跟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传统背景有关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很相信进补,说吃什么东西来补一补身体,以前是吃一些中药,现在保健品开始打高科技的旗号或者打祖传秘方的旗号来让大家补一补身体,特别对一些少年、青年人,想让自己变得聪明一点,保健品就说吃我这个保健品智力就能够提高,很多保健品就打这方面的广告,对老年人说能够抗衰老或者逆转衰老,不仅延缓,还能够让你返老还童。对女孩子就说能够美容,对男的就说能够补肾。他针对的是消费者的心理,一种幻想,一种愿望。推销的时候,花了很多精力做营销工作,花了很多投资,保健品的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主要的成本就是在广告这块,是用钱堆起来的,为什么材料很便宜的保健品可以卖得特别贵,可能几块钱的成本就能够卖出几十块钱,上百块钱的价格,那是因为里面花了很多钱做广告,做营销的时候会做很多手段,会找当地的老年人协会或者当地的保健协会跟他联系,说我们举办了一个保健的讲座,或者是免费给你检查身体,利用一般人贪小便宜的心理,来听你讲座,趁机推销保健品,这些人的态度特别好,推销员的态度特别好,老年人说好话就容易接受,跟年轻人的心理不太一样,一听好言好语跟你劝说,推销的话,就掏钱就买了,所以有很多营销的手段。

  史少晨:问一下何老师,何老师您今年高寿了?

  何祚庥:80还没有到,79.6。

  史少晨:我看您身体不错,还挺硬朗,看不出是80岁的,是不是曾经吃过营养品?

  何祚庥:我吃维他命。

  史少晨:您也看电视上保健品广告。

  何祚庥:绝大多数我都不相信,什么减肥,增加脑力,我不太关注美容,美容方舟子以后研究研究,现在宣传美容的食品是不是有虚假的。

  方舟子:这里有一章是讲美容的,特别是现在流行排毒养颜,这个是比较流行的,他说的排毒其实是让你吃泻药,号称把毒排出去的。不可能吃泻药把毒排出去,而且吃泻药反而把对身体造成损害,我们正常人是没有必要排毒的,排毒的观念完全是错误的。我们吃的食品当中,吃的药品当中,确实有一些毒素的成分,但是吃到体内以后,身体的器官,肝脏、肾脏,它的功能就是来解毒的。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必要排毒的,吃了这些排毒养颜这些药,反而会增加肝脏、肾脏解毒的负担,因为药里也有毒素。真正是身体中毒了,不可能说通过泻药把这个病就解决了,赶快上医院的,做专业的处理,把毒药弄掉。

(未完,接下)



方舟子、何祚庥作客搜狐谈如何识别保健骗局实录(下)

3 02 2007年

(接上)

http://s12.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dz
  史少晨:现在请您给我们大家一个界定,什么叫保健品,保健品定义是什么?

  方舟子:保健品有真的,有假的,所谓保健品的定义就是能够增进你身体的健康的,能够提供你身体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的,能够预防一些疾病的,现在市场上很多保健品,虽然打着这个旗号,实际上起不到这个作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它确实有这方面的功效,而且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在于保健品不是为了治病的,药品为了治病,保健品是可以来预防病,主要是预防,而不是治,你有病的话,应该来治疗,而不是通过吃保健品把病治好,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都是包治百病的,一说起来都是能够治疗癌症的,作为保健品敢当药品来卖,这都是虚假的成分在里面。什么样是真正的保健品?跟我们的营养有关的,
比如像何先生他也吃维生素,维生素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适合吃的,如果你饮食不正常。

  何祚庥:我饭吃得比较少,因为胃口差了,可以理解。另外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所以吃一点钙片,当然牛奶喝多了,也可以不吃,但是吃了也没有大坏处,所以我感觉没有骨质疏松症,这可能和喝牛奶有关系,和吃钙片有一点关系。我倒是不自然的,我的营养方式很适合他书里说的。因为我做过点调查研究,因为我的亲友当中有人是大夫,有实验根据的维他命的对比实验,钙片的对比实验,其他的东西不确定,不过也有大夫说西洋参不错,也有对比实验。

  方舟子:人参、西洋参没有定论,有一些研究对身体某一些机能有保健的作用甚至有一个治疗的作用,有些研究没有支持这种说法,目前来说还不是定论。

  何祚庥:但是我就不吃西洋参,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功效,我又不缺,因为这有一个目的,这个思维重要在什么地方,老年了容易缺钙,这是事实,我为了防止一下,不算太贵。老年人容易吃维他命,因为我的肚子越吃越小,胃口越来越小,本来你们不缺,每天饮食很多,进去很多,我现在进去少,你自己得有一个思考。

  方舟子:我说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吃维生素,矿物质,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因为有人现在也开始卖维生素、钙片营养品,甚至打了一个招牌说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搭配出来的黄金搭配。中国这么大,饮食习惯,甚至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不可能搭配出适合每个中国人的搭档出来。这种说法靠不住。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如果饮食很正常,很平衡,各种各样的食品都吃,不偏食,特别是蔬菜吃得比较多,维生素和矿物质一般来说不会缺,但是也有很多人没法做到这点,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每天吃入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足够用,因为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证明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果缺乏,人体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出来,为了避免,就经常吃综合的维生素片,这个无可厚非,而且一般来说对身体不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害。

  何祚庥:我也调查了一下,有的维生素稍微过量会排掉。我也不会一吃吃一大瓶维生素,这类东西可以放心吃一点。如何做营养的时候,是要学一点知识,我倒不是知识非常丰富,不过还是看一点,看一点脑子里想一想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方舟子:这本书讨论维生素比较多,有些维生素吃得过多会中毒,有些吃多会自己排掉,维生素分两类,一类可以溶解在水里,一类溶解在脂肪里,溶解在水里没有过量的危险,吃多了,就排掉了,但是溶解在脂肪里,吃得太多了,就有可能中毒,所以我有很详细的这方面的讨论。包括矿物质,补钙,为什么上了年纪就应该补钙,应该怎么补,补得太多也不好。

  何祚庥:科学成就健康,在健康程度上讲应该讲科学,什么叫讲究科学?每个人的情况不完全一样,不可能千篇一律,怎么识别保健品真假,因为我搞过伪科学,反对过伪科学,也反对过李洪志,我们的经验吹牛的,吹大牛的,吹超级大牛的,一定是骗子,这个牛吹得特大的,大到你不可想象的,一定是骗子。当然你要做法律判定是不是骗子的话,还得讲究科学,做点调查研究,从人情来看的话,当年人家问我,你怎么识别李洪志,我说李洪志法轮功那些理念弄清楚,很麻烦,但是有几条,说世界末日快到了,因为到了时候,世界末日不到不行,但是李洪志有一个高明,他说世界末日,地球要爆炸,是他定的,他定地球哪一天爆炸,这个了不起,为了证明这个理论对,他说地球已经爆炸81次,上一次爆炸是他师傅定的,再上一次是他师爷爷定的,下一次地球要爆炸是他来定。他说江总书记跟李鹏总理曾经接见过他,给他一个重要任务,你要尽量推迟地球要爆炸的时间。你想想看,这个牛怎么样,这件事情会有一些受煽动的人就相信了,这个人了不得,对我们这些人来讲是不可能的事情,吹如此超级大牛,就值得怀疑了。保健品有类似的问题。他说我这个保健品什么都好。

  赵文元:现在过年快到了,过年送礼,你这个书出来,正好趁过年卖,你的书出来,保健品的厂家会不会来找你?

  何祚庥:目前还没有这个影响,希望有影响。

  方舟子:对假的东西让他的销量受影响,这是好事,减少被骗了。因为我这本书现在刚刚开始上市卖,最开始是通过网络的邮购,很多人一买就买好多本,他们说是送给亲友,为了不让他们买保健品送礼,有人甚至说要送还不如送这本书,我说你你不一定要送这本书,也可以送本其他的好书,中国人要改变送礼的习惯,不要送礼就送保健品,这是不好的习惯。在国外没有见到这个习惯,中国人有这种习惯,给人送保健品。

  何祚庥:网上号召,现在春节快到了,很多进城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家,号召每个回乡的人带一本好书回乡,现在网上宣传这个东西,我没有留心是不是官方提倡这个理念,这个理念不错,从城市里拿一本好书。不过对方舟子来讲,自己不好说,王婆卖瓜总说自己瓜好,我不姓王,我姓何,我说这个瓜不错。我也当个托,我这个托没有好处,我写这个序送了若干本,这几本送这个朋友,送那个朋友。

  史少晨:纯是相信方舟子的为人。

  何祚庥:我是相信他的为人,因为我们交往很多年了,他这个人不是给钱就给你干的,也不是说给你什么地位就干的,有时候网上吹捧一下,方舟子教授,他马上声明我不是教授,一般来讲,他不是教授,是副教授什么的,人家说一个教授就算了,人家称我也不好辩驳,比如明明何祚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一去做报告就说两院院士何祚庥,我当时不好站出来说你不对,你知道这个也很难的,说你不对的话,人家对你很尊敬。尊重一下人家的面子含糊一下,下来的时候说报纸千万不要说,可以理解。但是方舟子这个人非常实事求是,我看了两三次人家说方舟子教授,马上出来宣布我不是教授,你叫我方舟子博士。这个地方我感觉到生活上,说话靠得住,人都是一样的,我也能理解,我这个人自我吹嘘一下,我在生活上也是比较实事求是,不讲究这个,我做科学工作也是很认真的。包括写一写科普文章,也是很认真的。是坏的东西我愿意说它坏,是好的东西,我愿意说它好,不要因为愿意说它好觉得很容易做,不见得。你试试看,有些人不愿意说人家坏,也不愿意轻易说人家好。为什么呢?我说你好以后,他心里不舒服,说好的时候也得罪人,说你好以后,他不高兴,很多人也有这种经验。我为什么相信方舟子这本书,包括他的为人,包括处理很多事情都是实事求是,本着实事求是去做。要问我,我没有本事辨别这里的话说得对还是不对,倒是维他命跟我的理念差不多,钙片我研究了一下差不多,这个我倒是认真。什么龙胆泻肝丸,我没有吃过,我不知道。对一个人全面验证一下,才能认同,这是科学态度。一般做科学工作,是有信誉的,杂志上登的文章是经过很多科学家评审的,大概都是可靠的,个别错误是有,因为评审也不是绝对对,这里面讲方舟子书里不排除有个别错误,我敢说,大多数是对的。因为是按照科学方法来做。

  主持人:网上有网友请教方老师,说有的专家把食物分成酸性和碱性,例如牛奶是酸性的,吃了以后,会使人骨中的钙质流失,您觉得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根据?

  方舟子: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现在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通过喝牛奶来补钙是非常好的方法,是应该值得提倡。他现在反过来说,喝了牛奶反而让钙质流失,这个刚好跟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相违背的,我觉得是一种耸人听闻的,标新立异的看法。他也没有什么证据,你通过喝牛奶补钙这是有大量的证据,不是随便说的。像他这种说法,属于信口开河,随便说的。让我很不能理解的还是有很多人去相信这个,不相信主流科学界的看法,不相信绝大部分专家的看法,反而会去相信某一个人,可能他的背景本来就值得怀疑,他的学术背景,他的学位可能从一个很不正规的大学里拿来的,也不是说正儿八经搞科研研究的,但是他提出来的观点跟生物医学界主流观点相对抗,很多人相信他,他的书就特别畅销,这是从很畅销的书里摘出来的观点,这是书上写的。

  何祚庥:酸牛奶不是很好的食品吗?

  方舟子:食物酸碱跟身体的健康没有太大的关系,你吃进去以后,到胃里被胃酸一混合都变成酸了。你吃了以后,怎么会跑到骨骼里,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就知道他这种说法不对。

  网友:吃首乌还有黑芝麻能让头发变得更黑,还有有人吃了自泡的药酒,身体会变得多么强壮,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方舟子:这个说法目前没有什么科学的根据,这个只是一个传说,有的甚至只是一种想像,比如首乌,这个东西叫首乌,顾名思义就觉得肯定吃了以后,会让头发变得乌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就觉得吃了以后会让头发变黑,可能只是一种联想而已,并没有很确凿,确切的科学根据能够证明它的。何首乌是不能随便吃的,现在已经发现何首乌吃了以后,有可能会导致急性肝炎,这个不能乱吃的,不要以为中草药没有毒副作用,还是有的,英国有好几例报道说吃何首乌导致肝炎。

  何祚庥:我在清华大学念书,有一个老师吴征镒教授,他现在在云南昆明,原来是云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非常有经验的学者,比我大十岁,精神非常不错。他说跟何首乌的营养不是很大,里面有淀粉,特别不要相信人形何首乌,都说人形何首乌不得了,说那种人形何首乌太简单了,用人形的盒子装起来,长长,就出来了。

  方舟子:我这本书里就有人形何首乌的照片。

  何祚庥:真有,你这个人形是长得像。可是更像的比你还像。这个是卢正义教授跟我说过,而且写了文章的。

  史少晨:我们刚才说了如何教大家识别保健骗局,刚才说的像浮夸,吹得越大,可能虚假成分越高,我们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方法,其他的还有更实用的方法吗?

  方舟子:刚才说的不要相信浮夸,虚假的宣传,最主要的是有科学的怀疑的精神,为什么市场这些假保健品,假药市场这么大,因为一般人很容易相信,很轻信,你跟他一说我这个东西能够治什么,他就信了,甚至连保健品的成分是什么,很多人不看,即使在说明书上,在盒子上写了真实成分,很多人不看,就信了。就缺乏一种怀疑的态度。就是你没有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你抱着怀疑的眼光去看,也容易识别它。比如,现在很多保健品都号称从国外引进的,说曾经在美国卖多么好,引进到中国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怀疑的态度去查查,到网上用google检索一下保健品英文的名称,发现都是中文的网页,英文的网页都没有,怎么可能这个东西在美国卖得很好?我书里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号称都是美国引进的,我到网上查,一检索都是中文网页,这能够证明他在美国卖得不怎么样。我可以做更专业的调查,比如到比较专业的网站到生物医学的数据库或者到美国专利局数据库查一下有没有这个东西,一查没有,一般的人用不着到这么专业的地步,一般的搜索引擎查就能够发现有假的东西。这个很关键,要有怀疑的,科学的精神。最终要减少受骗上当的机会就是多增加科学的知识,多增加生物医学的知识。这书半个篇幅就是介绍这方面。因为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假的保健品都一一列出来,一一进行剖析它,太多了,市场上这么多,不能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希望大家掌握科学的精神,多了解一些生物医学的知识,这样自己就有一个辨别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假的保健品,自己能够识别它,不要都依赖我。

  史少晨:方老师在美国留学的,我想问一下您,国外普通老百姓他们吃不吃保健品?

  方舟子:像美国人吃保健品也很多,但是他们保健品很大一块属于维生素和矿物质,这是他们最大的一块,销量最大,特别是复合的维生素片,把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做成一个药片,一天吃一片,这么吃的人很多,所以市场很大。还有一部分是属于跟国内虚假保健品比较靠近的。因为国内这些保健品确实在美国曾经流行过,又拿到国内来的,也有,像核酸营养品就是二三十年前在美国流行过,后来被美国法庭认为是一个骗局,没法卖了,结果拿到中国开始流行起来,包括脑白金真实的成分叫退黑素,也是曾经90年代的时候在美国一度流行过几年,后来流行不下去了,又到中国来卖。美国市场还有一些比较假的保健品,也有可能以后会引进到中国来。但是美国和中国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美国市场上虽然也有这种假保健品,但是一出来,生物医学界人士会出来揭露他们,说他们浮夸、虚假,就像我刚才举的脑白金的例子,曾经在美国火起来,一下子消失了,就是当时生物医学界的人士出来说那是虚假的宣传,卖不下去了。中国现在还是不一样的。站出来说它假的人很少,而且往往跟它同流合污的还不少,替他做虚假宣传的很不少,所以中国假保健品市场比那边混乱得多。

  史少晨:由于时间关系,再请二位老师给我们广大普通消费者最后提一个建议,如何看待保健品,如何给自己规划健康,为自己如何保健?

  方舟子:如何保健,要掌握几条原则,第一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抽烟,因为抽烟是有害健康的,不要酗酒,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第一个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经常做适当的锻炼,体育运动,不要过量,但是要适当,这个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第三饮食要平衡,不要偏食,各种各样的营养素都应该有。另外心态要健康,这个健康包括身心两方面,精神状态要好,不要太紧张,工作不要太劳累,精神压力不要太大,最后一点,不要轻信这些保健品,过不健康的方式,希望通过吃保健品来弥补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往往是做不到的,说不一定会更进一步让你的身体受到了损坏。今天也谈了不少的问题,大家有疑问的话可以发电子邮件跟我交流也可以。2月4号星期天下午2:30王府井新华书店我有一个跟读者见面会,就是这本书首发式、读者见面会,到时候有签名售书,大家有什么问题,到时候可以提出来。

  何祚庥:方舟子讲得很全面,不过我稍微强调一点,心理健康很重要,我看到跟我同时代的人或者比我同时代稍微年纪小一点的人,最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因为过去他在领导岗位上做很多事情做惯了,一下来以后,他已经不是领导了,不是领导的话,过去很多人去找他,现在没有人找了,这是正常现象。相当一些人不适应于这个情况,心情非常不舒畅,非常影响健康。我觉得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对相当一些老年人很有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比他们好,包括网上那么多尖锐,骂我的话,我一笑置之,从来不放在心上。有些人受不了,稍微说一点重的话,跟他的情况有点出入,他就感觉受不了。我就笑他,你太过分了,这一点有什么不得了,他非常紧张。这件事情还是要把心态放好。

  史少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跟二位老师探讨到这里,也谢谢二位老师今天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谢谢大家。



方舟子做客新浪网谈如何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实录(上)

1 02 2007年

http://s10.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7x
2007年02月01日新浪科技

  视频:http://tech.sina.com.cn/d/bn/2007-02-01/1634389.shtml

  方舟子新著《科学成就健康》由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正式出版。2月1日13时,方舟子做客新浪网与广大网友讨论:如何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雷永青: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做客嘉宾聊天室的嘉宾是方舟子先生,方先生您好,跟新浪的网友打声招呼。

  方舟子: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新浪的常客,很高兴又有机会跟大家讨论一些问题。

 
 主持人:方先生作为新浪的常客,在新浪开了专栏、博客,很多网友也通过新浪网跟您探讨一些问题,今天方先生做客新浪网聊天的话题是识别假医、假药、假保
健品这些话题。今天为什么请方先生过来呢?因为方先生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今年已经由新华出版社在1月份出版了,星期天2月4日在王府井书店有一个签售
的仪式。

  2月4日星期天下午两点半有一个首发式,完了就是签名售书。这本书实际上还没有正式上市,已经在网上有一些邮购,有一些地方的书店已经开始卖了,但是首发式是在这个星期天。

  主持人:我已经拿到,已经拜读过了。今天跟广大网友已经做了预告,网上很多人已经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间过得很快,上一次跟方先生在新浪网聊天已经过去快差不多三年了,我想先请问方先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三年来是不是您在学术打假,反伪科学最集中、最激烈的三年?

 
 方舟子:这三年可以说我们揭露的这些案例会比以前要多一些,受到媒体的关注也比较多。而且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进步,我们揭露出来的一些事件、当事
人,有的受到了处理,就像去年引起比较轰动的是有3个地位比较高的人,因为被我们发现有剽窃的行为被开除了。这在以前是没有见到的,也算是一种进步。而且
去年我们国家的管理部门,科技部、教育部也都制订了相关的条例,说是要处理这方面的事情。科技部甚至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从今年开始要开始运作了。

  所以,我想这三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进步还是比较大的。

  主持人:您满意自己这三年的工作吗?

  方舟子:我觉得我们这三年来,实际上做的工作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以前的延续,只能说影响比以前大了一些,受到的关注多了一些。

  主持人:三年来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跟反对伪科学,或者是以学术打假为多,至少这些事情是被广大网友所熟悉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您的一本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很多的网友也在问,你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方舟子:我们从一开始打击这些学术腐败的时候,从2000年开始打击的时候,关于医疗保健这一块的造假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个跟我的专业背景有关,我是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所以比较关注这方面的造假现象。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在生物医学领域造假特别多,跟其它的领域比起来是比较突出的。

 
 还有一个原因,生物医学领域的造假往往涉及到是普通老百姓身心健康的问题,社会的影响、造成的损失非常大。我们打击这方面的造假是最受一般公众欢迎的。
所以,这实际上是我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包括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文章,有的实际上是好几年前就已经写了,最后出书的时候把它修改了一下,根据最新的情况把它
做了一些修改、补充。所以,这个可以说也是我这几年来打击生物医学领域的这些造假的一个总结,并不是说我突然心血来潮来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不是,这是
一脉相承的,几年来一直是这样的。

  主持人:广大网友可以通过移动手机来参与我们这次聊天,网友访问手机新浪网地址是sina.cn。欢迎广大网友踊跃地提问。

  刚才有位网友听说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有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也是一个首发式,他问方先生以前有没有搞过这种类型的活动?

 
 方舟子:以前没有搞过,我以前从来没有在书店搞过这种签名售书的活动。首发式以前有一本书搞过,但那是一个很简单的仪式,在2001年的时候出了一本揭
露中国学术腐败的书,曾经找了一家民营的书店搞过一个首发式,还有一个座谈会就完了,当时也没有签名售书,这次是第一次,到这种比较大的书店去搞这种活
动。

  主持人:网友刚才问的问题实际上是这样子,他说现在感觉您像一个明星了,就像哪个明星在新华书店或者是王府井哪个书店签名售书一样,您感觉是这样吗?

 
 方舟子:我觉得也不是只有明星才能搞这些活动,我看了一些王府井新华书店最近这一段时间签名售书活动的安排,并不是说只有明星才去做这方面的活动。当然
最近这几年来媒体对我的活动的关注会比较多一点,这也是一个事实。而且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做的这项工作就是希望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有媒体来
重视的话,传达这方面的声音,我觉得这个实际上是很好的事情,让公众能够得到一些造假事件的真相,这些医疗保健骗局、炒作的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不要因
此去受骗、上当。这个我觉得如果媒体能够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社会效益很大的一件事。

  主持人:但是没有想到很多的网友会对您这个活动或者是对您这本书还有很多的不理解,他们在网上留言,我说出来您可能不大爱听。

  网友:您肯定是没钱花了,赚点稿费花。

  网友:您这几年打假把钱赔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只能赚点稿费了。

  主持人:说得比这个难听的还有。

 
 方舟子:通过写文章、出书赚一些收入、稿费,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当的,你只要书的内容不是里边有乌七八糟的东西,有造假的东西,只要你写的文章、出的书
对这个社会是有益的,你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得回报,这是无可厚非,非常正当的一种收入。我并不是说为了能够有这些稿费的收入才去写文章的,这个不是我主要的
目的,写作动机不是这个,不然我可能不会写这方面的文章。因为这方面的文章和书是不太容易发表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国家有一个比较不正常的现象就是那些浮夸
虚假的骗人的这些书是很容易就出出来,而且往往是卖得非常好、非常畅销。包括现在市面上那些健康类的图书,比较畅销的那几本我都看过,里边都掺杂了很多伪
科学的内容甚至是迷信的内容。但是这种比较正而八经搞科普、打假的、揭露医疗保健欺诈现象的书反而不容易出出来。包括像我这本书,它的出版是比较曲折的,
本来是应该在去年这个时候就出版了,但是当时找了好几家出版社都不敢出,都是因为怕得罪人,怕得罪里面揭露的这些生产保健品的厂家,甚至怕惹上官司,当时
都不敢出,一直拖到现在,总算新华出版社比较勇敢,敢出这本书,所以就出来了。

  主持人:看来出版社是冒了风险的?

  方舟子:冒了风险。所以说如果我光是为了赚钱,不会冒这个风险,也不会出这样一本很不容易出版的书的。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出版社冒了风险,那您个人实际上也在冒风险,您就不怕有人拿着书里的涉及到厂家告你,或者是让你赔钱吗?

 
 方舟子:我做这方面打假工作的时候是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了,而且去年也已经被人告了好几次,有三个案件也都一审判我败诉了。所以,如果说因为这本书的内
容再被人家告的话,我觉得实际上是无所谓,而且对这方面的官司、恶意的诉讼,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他们如果有人来打这方面的官司,出丑的是那些造假的
人,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揭露它造假的这些人。不管官司的最后结果是怎么样的,我是相信公众舆论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所以我是不怕冒这个风险的。

  主持人:我刚才念了这条网友的意见,实际上在网上有很多很多支持你的朋友,我们在这里也先念念他们的发言。

  网友:我非常支持方舟子先生的《科学成就健康》这本书,我想尽早去买。通过您的博客了解到可以通过邮寄买这本书。

  网友:难得有这本好书,难得在这满世界都是谎言的环境里还有这本书。

  主持人:您同意他的看法吗?

  方舟子:我是同意的。现在到书店看那些假健康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宣扬不健康的观念,跟学术界的主流是背道而驰,宣扬的是另类的观点,什么排毒、练什么气功之类的。

  主持人:被很多人认为是非常时尚的。

  方舟子:我发现现在最畅销的几本书都是这种观点。但是去揭露这些造假的,去宣扬这种学术界主流声音的做科普的、医疗保健的书是不多见的。涉及到披露造假的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著作。

  主持人:这位网友刚才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发言,他说这本书我看了新浪网的预告里已经贴出来书的目录,看了认为肯定是一本好书,说得准备今年过完春节就得买几本书送父母,而不像以往买营养品、保健品。

  网友:这本书得买给我老婆看,估计以后他就不再逼我吃蛋白粉了,非常支持方先生这本书。

  主持人:刚才网友也发了很多言,我们现在讲了大概15分钟时间,我们现在跟网友、方先生一起,针对书里的内容和大家讨论,一边也回答网友的问题。

  翻开书的目录,我们在网上也已经公布了,这本书是何祚庥院士给这本书写了序,先带网友看一下里面的内容。

 
 第一篇是保健品。第一篇保健品里第一章是“科学看待保健”。我们看到第一页非常醒目的标题,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用,其中有四个不要相信,不要相信科
学术语,术语是打引号的;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当然科学家也是打引号的;不要相信权威机构的鉴定,鉴定也是打引号的;不要相信名人的证词,证词也
是打引号的。四个“不要相信”非常有力。那我想问问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方舟子:首先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常识,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识,像现在晚期的癌症还是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像一些长生不老的,说能够抗衰老、逆转衰老,现在来说还是没有的,像什么能够吃了以后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是没有的。我想,第一个首先你要相信常识。

 
 第二,你要相信科学的知识,多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了解一些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所以,这本书有一半是打假的,揭露这些假药、假保健品的,但是也差
不多有一半的内容是做正面科普的,是介绍比较基本的生物医学的知识,现代科学的方法,让大家能够掌握这种方法以后,能够举一反三。因为市场上这些虚假的保
健品、假药实在太多了,我不可能在一本书里一一列举出来,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大家掌握了这些方法,有了一定的生物医学的知识,自己也有能够识别这些层出
不穷的假保健品、假药。所以,我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说具体的去打击某一个假产品。之所以列举一些假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把它作
为最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帮助大家认清这些假保健品一些共同的特征,提高识别的能力。

  主持人:您的第一章第六个小节写“如何识别假保健品”,您刚才也说到了您的书里有一个列表,一些假保健品的列表。您认为这个世上还有真的保健品吗?

 
 方舟子:真的保健品看你怎么理解,比如有一些维生素、矿物质,这个对缺乏的人来说是有用的,可以对身体起到一定的帮助。还有你如果上了年纪以后,应该去
补一补某一些维生素,像钙片是有必要的。如果你准备怀孕或者是已经怀孕,在怀孕的初期应该补叶酸,这个也是生物医学界公认的。所以,有一些保健品的确是能
够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市场上看到的这些保健品,基本上都是非常浮夸、虚假,一说出来都是让你能够抗衰老,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对老年人就说能够
延缓衰老,对女人就说能够美容,对小孩就说能够增加你的智力,对男人就说能够补肾什么的。

  主持人:都是一款保健品?

  方舟子:对。

  主持人:但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各有所学。

  方舟子:都是一般人想要的,但是现在的医学还是做不到的,就钻这个空子,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种希望,但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希望。它钻的是这个孔子,这是这些假保健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都针对的是一般人的幻想,这是其中的一个。

 
 主持人:追求长生不老是从古至今帝王追求的一个梦想,追求身体健康也是普通老百姓再正常不过一个想法。但是选择健康的方式,选择营养品、保健品的过程中
常常有一些误区,我们不能完全怪老百姓。刚才一位网友提到快到春节了,晚辈都得孝敬长辈,前些年我们都是买点保健品、营养品、补品拿得出手,现在听您一说
也不知道送啥了。怎么回答这位网友?

  方舟子:之所以保健品这么流行的原因是大家觉得拿它来送礼拿得出去,因为保健品的包装都很好看,
送给长辈好像在孝敬长辈一样,这是保健品这么流行其中的一个原因,特别是有一个广告,今年不送礼,送礼应该送什么保健品之类的广告。但是实际上送保健品,
有的保健品长期吃的话是会有副作用的,所以并不是说真正是在送保健,可能反而对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并不是像这些保健品宣传的那样,一方面包治百病,一方面
老少皆宜、没有副作用,不是的,一些保健品长期吃是有副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送这些保健品,送的话就送一些至少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一些食
品,不一定非送保健品,甚至送一些书,这也很好。因为这本书现在开始在网上邮购,很多人一买都买好多本。有一些人在我博客上留言,都是说买完要送给老人,
作为春节的礼物。

  主持人:对,刚才那位网友就说买了书就送给老婆、送父母。

  方舟子:所以我们要改变送礼的观念,不是说非得送我这本书,送其它好书也是很好的,要比送保健品要好。

  主持人:刚才方先生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现在老年人在这一块是最大的受害者。怎么说呢?晚辈送的,不吃挺可惜,花了钱的,有的人也认识不到这里有多少陷阱、危害。另外,现在老年人这个群体有很多人上已经陷入了保健品的商业圈套。

 
 方舟子:像老年人是推销保健品这些人特定针对的人群,他们很大的精力是盯着老年人这个群体。因为老年人一般来说退休以后手里有一点余钱,又有时间,又比
较关注健康保健这一块,所以卖保健品的人,比如跟某个地方的老年人协会或者是通过其它类似保健的组织,把老年人组织过来号称搞一个保健讲座,然后开始推销
产品,因此受骗上当的很多。而且老年人一般来说心地都比较随和,比较好说话,这些推销保健品的人跟他说一点好话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就不好意思拒绝,说不买
你的东西。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一般比较固执一些,做子女的跟他们说吃这个没用,这些话他们很难听得进去。以前我写的这些文章,有的是一开始都会贴
在网上,一些比较年轻的网友也经常把我的文章打印下来给他们的父母看,跟他们说这个保健品是没用的,但是他们的父母一般都不太相信网上的东西,因为觉得好
像网络上这些信息什么都有,不太可信,他们比较相信出了书比较正规的。所以,现在能把我这几年来的文章搜集起来出一本书就显得比较正式,这样可能就具有了
某种权威性。所以,很多网友就说要买这本书要让我的父母看一看,这样就会比较有说服力。平常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也不一定能把话说得很清楚,他们也不听。那
好,现在有一本正式出版社出的书给他们看,他们可能就容易看进去。

  主持人:比较系统,可能比网上的文章更容易让人家接受。

  方舟子:对。

(未完,接下)



香港《南华早报》专访方舟子:崇高的呼唤

31 01 2007年

http://s11.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0k1y
(Nick Otto摄)

方是民的网站揭露大陆学术界的剽窃、造假行为。这位科学界监督者告诉Joey
Liu为何其工作正变得艰难

崇高的呼唤

香港《南华早报》2006年1月26日

  对那些假造研究成果和履历的中国科学家来说,方舟子是一个可怕的名字。这位分子生物学学者和专栏作家主办一个很受欢迎的网站新语丝,关注中国大陆的学术腐败。

  方的真名是方是民,由于他的揭发,在去年有几名研究生被开除,三名占据高位的学者被解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杰;和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敬安(译注:应是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登义。杨敬安是在2002年受到处理的)——都是因为剽窃研究成果。在一系列丑闻之后,科技部上周宣布成立一个科学道德委员会和监督办公室以打击学术造假和剽窃。但是这一新闻并没有让这位自命的科学监督者感到振奋。

  新语丝网站在大陆被屏蔽,虽然其内容通过一些镜像点可以看到。在网上揭露科学不端行为6年之后,方认为如果没有民主政体、独立的科教机构和新闻自由的话,官方监督系统将会是无效的。相反地,今年39岁的方说他的工作正在变得更为艰难,因为他的揭露损害了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人物。

  “我们肯定需要有一个揭露错误行为的体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方在其北京家中说。“但是我非常怀疑这个官方监督体系会有成效。有些造假案件与科技部有关,因此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去保护造假的科学家。学术腐败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

  方宣称自2000年以来他已披露了多达600起的科学不端行为案例,但是其中的多数都被大学和政府所忽视。有影响的科学家被开除的情形很罕见。关于刘辉一事,方说清华校方起初并不想做出任何处罚,在刘辉的同事的压力之下才采取了行动。在方在其网站发布对刘辉的指控4个月后,刘被开除。

  “即使在一个案例被披露之后,校方也会试图掩盖它,以保护学校名声和经济利益,”他说。“如果被指控造假的人很有权势,例如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更是如此。他们能带来大量的经费,而且他们在学校内部的关系根深蒂固或者与高层官员有很深的渊源。”

  他举例说,他发现有约20名院士参与剽窃或学术造假,但是没有一个受到官方的调查或处理。

  方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说他是在通过网上新闻报道获悉大陆科学界造假非常猖獗之后,才变成了打假斗士。那些报道表明虽然有许多海归人员被吹捧为英雄,但是他们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往往被夸大了,有的甚至伪造履历。因此他开始去揭露这种造假行为。

  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为了使用他和另三名科学家发现的一种与艾滋病毒有关的蛋白质而支付专利费,这给了他一些稳定的收入。但是他主要通过给报纸写专栏和出书获得收入。“我过着简单的生活,这些收入够用了,”他说。

  与他网上文章的激烈措辞相反,这位福建人是个和善、说话柔和的人。他的网站最初是为海外中国留学生中的中国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论坛。做为一名业余诗人,他在1994年与一些朋友创办了《新语丝》,当时他正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论坛张贴唐诗、宋文以及他自小喜爱的作者鲁迅的著作。“鲁迅是个孤独的战士,与当时的社会弊病作战,”他说。

  受鲁迅的理想主义的影响,方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放弃了学术研究,改而与学术腐败作战。

  “在当时进行得很顺利,因为我的大多数目标是那些假冒履历回国的留学生,”他说。“但是到了2003年,在我开始针对越来越多的国内科学家时,阻力增大了。”

  批评者争辩说方没有资格对其专业以外的领域发表评论,比如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他好战的语气——冒犯者常常被描述为“骗子”和“弱智”——更进一步激怒了那些习惯小心翼翼的批评的成名人物。但是他坚持认为他在美国所受的科研训练和做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使他能够做出基本的判断。

  而且,他说有许多知道内幕的人士和专家学者在帮助他。通过互联网,他常常收到其他实验室科学家的通风报信,他们担心公开说出来会丢掉工作。未经允许他不会透露举报者的姓名,但是也不接受匿名的举报。举报必须有证据支持,而且把举报公开之前,他自己也做一些调查,包括从专家学者那里获得帮助。

  个别的指控后来被证明是不成立的,但是方为其做法辩护,说他发表了更正和道歉。反对者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注意到他的网站没有给来自恶意攻击者的评论提供地盘。

  这并不是说方在其无所顾忌的战役中毫发无损。他已在北京和西安输掉了两个损害名誉权案件,并正在上诉在武汉的另一个案件。

  不过,这位科学牛虻并没有遭到冷落。在11月,几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物理学家何祚庥,设立了一个基金帮助打击猖獗的科学造假。方是其首位受资助者——该基金将会用于支付他的诉讼费用。

  方依然无所顾忌,把他在法庭上的失败归咎于中国大陆不正常的司法系统,并拒绝道歉,因为他的文章“不是人身攻击”。他反对坏科学的战役的最新目标是中医。他说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一个包含了民间经验、哲学以及迷信的混合体基础上的。“许多草药实际上毒性很大;在被用于治疗之前应该对它们做仔细的研究。但是许多中医从业者为了赚钱掩盖了这一点,”他说。

  他说一般的中国人对科学存在许多错误观念,想要写更多的文章让公众能接触到科学。他最新的一本书《科学成就健康》就是这种文章的汇总。

  “这将是我以后的主要工作。”他说。“揭露科学造假是破坏性的,但是科普写作则是建设性的。我对后者更有兴趣,因为他结合了我的两大兴趣,科学和写作。”

Fang Shimin’s website has identified plagiarism and graft in
mainland academia. The watchdog scientist tells Joey Liu why his
job just gets harder

HIGHER CALLING

FRIDAY, JANUARY 26, 2007
South China Morining Post

FOR CHINESE SCIENTISTS falsifying research and resumés, Fang
Zhouzi is a dreaded name. The molecular biologist and freelance
writer runs a popular website, New Threads, highlighting academic
corruption on the mainland.

Fang, whose real name is Fang Shimin, was credited last year with
the expulsion of several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dismissal of
three prominent academics – Liu Hui, assistant dean of medicin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Yang Jie,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and Hefei Industry
University professor Yang Jing’an – for plagiarising research.
Following the series of scandal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nounced last week that a science ethics committee and
a supervisory office would be set up to combat academic fraud and
plagiarism. But the self-appointed scientific watchdog hasn’t been
heartened by the news.

The New Threads site (www.xys.org) is blocked on the mainland,
although the content is accessible through mirror sites. And, after
six years of exposing scientific misconduct on the Web, Fang
reckons the official monitoring system will be ineffective without
a democratic government,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 free press. On the contrary, the 39-year-old
says his work is getting harder, as more influential people are
hurt by his exposés.

“We definitely need a system [to expose wrongdoing]; an
individual’s power is limited,” Fang says at his Beijing home.
“But I seriously doubt that it [the official monitoring system]
can work. Some [academic] fraud cases are linked to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it’s in their interest to protect those
dishonest scientists. Academic corruption i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

Fang claims he has uncovered up to 600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since 2000, but most were ignored by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Dismissal of influential scientists is rare. In
Liu’s case, Fang says Tsinghua administrators were reluctant to
mete out any discipline, and only took action following pressure
from his colleagues. Liu was fired four months after Fang’s
accusations were published on his website.

“Even when a case is disclosed, the university will try to cover
it up to protect its reputation and economic interests,” he says.
“This applies particularly when the accused is powerful, for
example, member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y can bring
in a lot of funding, and they have deep-rooted relations within the
university or with senior officials.”

He cites how none of the 20 academy members that he linked to
plagiarism or misconduct had been officially investigated or
punished.

Fang, who earned his doctorate in the US, says he turned fraud
fighter after learning about the prevalence of mainland scientific
chicanery through online news reports. The articles showed that
although many returning researchers were feted as heroes,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research was often exaggerated and some were
even lying on their CVs. So, he began to expose such
misconduct.

Royalties paid by a US biotech company for the use of an
HIV-related protein that he and three other scientists isolated
gives him some financial stability. But he makes his living mainly
as a newspaper columnist and from his books. “I live a simple life
and this income is enough,” he says.

In contrast to his feisty online rhetoric, the Fujian native is a
gentle, soft-spoken man. He first set up his website as a 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lovers overseas. An amateur poet, he founded New
Threads with a few friends in 1994 while he pursued a doctorate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forum posted Tang poems, Song dynasty prose and works by Lu
Xun, his favourite author since childhood. “Lu was a lonely
warrior, fighting against social maladies at that time,” he
says.

Influenced by Lu’s idealism, Fang gave up academic research after
gaining his PhD to fight academic corruption.

“It was smooth-going at that time because most of my targets were
overseas students who cheated on their CVs when they returned to
China,” he says. “But in 2003, when I began to target more
domestic scientists, the resistance grew.”

Critics argue that Fang isn’t qualified to comment on fields
outside his specialisation, such as social science and the liberal
arts. His belligerent tone – offender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crooks” and “idiots” – further grates on establishment
figures used to more circumspect criticism. But he insists his
training as a researcher in the US and as a literature lover
enables him to make basic judgments.

Moreover, he says he is aided by many insiders and leading
scholars. Thanks to the internet, he often receives tips from other
laboratory scientists who are afraid to speak up for fear of losing
their jobs. He doesn’t publish an informant’s name without
permission, but neither does he entertain anonymous submissions.
Charges must be supported by evidence and he undertakes some of his
own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seeking help from leading scholars,
before making any accusations public.

A few allegations later proved groundless, but Fang defends his
actions, saying he publishes corrections and apologies. That gets
short shrift from opponents, who note that his website allows
little room for comments from detractors.

That’s not to say Fang has emerged unscathed from his
no-holds-barred campaigning. He has lost two libel cases in Beijing
and Xian, and is still appealing the judgment in another suit in
Wuhan.

However, the scientific gadfly hasn’t been left in the cold. In
November, several celebrity academics, including physicist He
Zuoxiu, set up a fund to help fight rampant fraud among scientists.
And Fang is the first to benefit – the fund will contribute to his
legal defence.

Fang remains defiant, attributing his court defeats to a warped
legal system on the mainland, and refuses to apologise because his
writings “are not personal attacks”. The latest target of his
campaign against bad science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says the ancient methods of healing are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folk experiences, philosophy and even superstition. “Many herbal
medicines are actually very toxic; they have to be studied
carefully before being used for treatment. But many practitioners
cover this up to make money,” he says.

He says ordinary Chinese hold many misconceptions about science,
and wants to write more stories to make it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His latest book, Science and Health, is a collection of
such stories.

“It’s going to be my major work in the future.” he says.
“Exposing scientific fraud is destructive, but writing popular
science materials is constructive. I’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atter because it combines my two interests,science and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