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养生明星?

1 06 2010年

 

2010-05-31北京晚报

 

方舟子:张悟本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他是一个群体的代表,这样的伪科学明星几年就出一个;他还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他早已经产业化了,他身后有一个很长的利益链条,明星人物只是这个链条的形象代言人,还有幕后操盘手来负责组织、生产、推广、公关、营销,他之所以这么火也是这个利益群体推动的结果。这种伪科学明星的名气越大,其本人和其身后的利益集团所获利也就越大。

 

同时,把关人严重缺位,研究一下这些人“成名之路”,你会发现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可以说是媒体把他们推到了“圣坛”、“神坛”上,由于“伪养生专家”经常违反科学抛出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更能迎合受众,结果出现了医疗保健领域专家干不过“伪专家”的局面。其实,新的学术观点,应该遵循学术规范提交学术论文,到学术期刊争鸣,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讨论,先争取获得专业人员的认同。通过媒体向不具有专业辨别能力的公众推销,这是不正常的做法,而媒体或者出版行业不加审查、片面助推这些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对公众是不负责任的。

 



卫生部专家团批驳张悟本“绿豆能治病”说法

29 05 2010年

 

2010-05-29京华时报

本报记者李秋萌 张然 袁国礼

 

“著名养生专家”张悟本的“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身份被卫生部予以否认。针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绿豆可治百病、喝酸奶将阻塞血管、高血压吃药会引起脑卒中等所谓的养生理论,昨天上午,卫生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内知名的6名中西医专家进行讨论。专家们指出,一些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养生理论可能使误信患者延误治疗时机。

 

张悟本非高级营养师

 

针对张悟本自称已取得国家卫生部的高级营养师资质一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陶茂萱表示,卫生部门关于营养师做了两方面的考试,一个是技术职称考证,一个是关于公共营养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但是经过查询,在这两个考试里面都没有查到张悟本的个人信息,他个人说的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是不属实的。

 

对于张悟本所宣称进行了几十人几百人的样本调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陈春明表示,一般来说,数据样本量应采集至少3000人以上,“比如我们说这些因素跟疾病相关,都是几万人,对几万人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像张悟本进行的120人这样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弱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专家否认绿豆能治病

 

张悟本的养生理论中,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讨论中,专家们列举了大量数字和临床试验结果,驳斥了此类明显违背常识的伪养生理论。陈春明表示,把绿豆说成像目前网上所说的“功效”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吃豆类是很好的,但是绿豆是不能治病的。从营养学来说,豆子都有它的特点,蛋白质比较高,在吃的过程当中它的一些膳食纤维和一些成分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也不是那么神。

 

同时,专家对“患病不用服药”的论调予以坚决驳斥,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合理用药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老百姓不能一味拒绝使用药物,以免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从而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人体补钙限量2000毫克

 

张悟本曾否认盐摄入量太多将导致高血压的说法。对此,几位专家表示,这是全世界公认的,而且经过了大量的数据研究、试验而得出的世界公认的结果,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定要降低盐的摄入量,也就是说他是完全颠覆了已有的建立在完善科学试验基础上的一些基础养生理论。还有比如牛奶和酸奶,张悟本提出是不能喝的,因为黏稠会引起血液变稠,引起血管堵塞。专家明确指出这也是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而且没有基本的科学常识。

 

而对于张悟本声称补钙可以降低高血压(男的吃4000毫克,女的吃3000毫克),并给出很大剂量的做法,专家也指出,如果过量的话,会影响肾功能甚至引起肾衰竭。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表示,钙多了会在肾上沉积,损害肾的功能,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影响铁、锌微量元素的吸收。摄入量太高,还会引起人体的代谢混乱,在临床上是一种疾病,不是说钙多就随便摄入。

 

程义勇介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钙的摄入量成人是800毫克,孕妇和乳母是1200毫克,最高也不应该超过2000毫克的水平,超过了就会有问题。

 

>>现场探访

 

悟本堂昨歇业外地患者扑空

 

昨天下午2时许,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南门的悟本堂大门紧闭。几名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女只得望锁兴叹,他们都是从河北、山西、陕北、吉林等地慕名前来。

 

提到张悟本的书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素不相识的众人来了兴致。来自陕北的张大姐身患便秘、高血压。一个月前,看到张悟本的养生节目后,张大姐每天晚饭严格按照“食谱”:生拌菜、柿子椒、大白菜、茄子等为主,不吃肉。一个月下来,不仅血压降了,便秘也明显好转。为了能准确诊疗,张大姐和爱人坐火车于前晚赶到北京。

 

除了“食疗”见效的病人外,也不乏癌症晚期的病人慕名前来找张悟本号脉。当得知悟本堂既无卫生许可证、相关人员也没有医师资质后,有人仍坚持己见:“我们就信疗效,况且他在中央电视台都讲过课,没理由怀疑”。

 

记者昨天上午拨打悟本堂的电话,语音提示称“公司所在地举办大型活动,上午暂停活动,下午1点半继续营业”。但当记者下午再次拨打时,电话语音则称“公司所在地举办大型活动,暂停营业一天”。记者随后联系上悟本堂媒体总监肖肖,她拒绝回答记者的各种提问,并称悟本堂仍在继续营业。

 

>>卫生部门

 

无法处罚悟本堂

 

朝阳卫生部门表示,虽然悟本堂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人员也无从医资质,但因在现场未发现任何诊疗行为,即使悟本堂对某些食品确实存在扩大宣传的嫌疑,卫生部门仍无法对其进行任何处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悟本堂一事仍在调查之中,将持续关注此现象。

 

针对有报道称朝阳工商分局正在调查悟本堂涉嫌虚假宣传和超范围经营一事,朝阳工商分局有关负责人昨天明确表示,前天他们只是协助卫生部门调查悟本堂涉嫌非法行医的情况,并未涉及虚假宣传和超范围经营的内容。至于最后如何处理,需要看卫生部门的调查结果再做处理。

 

>>探因

 

六大原因催生火爆养生业

 

“这不是张悟本一个人的问题,是养生业的问题。”方舟子说,张悟本是恰巧被绿豆推到台上的个例,他的背后是国内养生领域的火爆景象。

 

卫生部去年的关于国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具备健康素养的群众只占6.48%;如果谈到慢性病的素养,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人只占4.66%。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表示,近两年市场上出版了6000多册保健书,“我是专门做中医课本的,很气愤,也感到很无奈。”温长路认为,目前鱼龙混杂的健康宣传市场,不仅影响了百姓生活,还涉及卫生资源问题、物价问题,“有一段时间,北京流行吃黑木耳养生保健,结果北京市场出现了许多假黑木耳。”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目前养生业的火爆乃至混乱?

 

1.传统由来已久

 

“一些并不科学的养生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是有传统的,而恰恰国人又相信传统。”方舟子说,过去曾流行打鸡血,后来流行气功热,众多的民间“养生秘诀”中不乏实用的方法,但各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也一并流传。

 

张悟本的忠实观众安先生坚信他80%的说法是站得住的,依据就是许多说法都曾听家里长辈零星提及,“再说食疗也吃不死人。”有这点做底线,安家的绿豆照吃不误。

 

2.基础健康知识匮乏

 

“一方面,老辈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科学健康知识又太少。”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教授于小冬介绍,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识教育。可国人接触“养生、保健”类知识除了家族传承,要等到毕业融入社会之后,而他们接触到的还多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宣传,实际营养健康水平比日本等相差很远。

 

3.对医疗体系的失望

 

医改逐年推进,但方舟子认为对现代医疗保障的失望部分导致了人们的排斥心理,从而倒向预防、养生。“老百姓不想跟医院发生联系。”方舟子说,既然看病难,看病贵,不生病或者生病不去医院被人们向往。一本畅销书正体现了这种心理——《求医不如求己》,“这种心理被一些人捕捉、放大,最后利用。”

 

4.出版商把关缺位

 

“并非人们接触科学养生知识的渠道少,是太多,太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拥军说,大量良莠不齐的图书、电视节目助推了全民养生的热潮。

 

“把关人缺位了。”方舟子将矛头指向了出版商,认为出版商有责任对出版物内容质量进行核实。刘拥军指出,在图书进入市场流通之前,质量由出版社负责,但部分出版社或栏目过度商业化,放弃了自身作为把关人的职责。目前部分出版社同策划公司合作,将前期策划工作交给这些公司去做,一并交出了“三审”把关的职责,而图书的作者往往就是公司推荐联系的,最起码的身份核实随之落空。

 

5.正规图书竞争力差

 

方舟子称,“伪养生专家”常用手段是先把人吓住,然后迎合受众,抛出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让人觉得原来健康如此简单,但讲究研究的科学无法说出“包治百病”的话。另一方面,“伪专家”背后,往往是一个庞大组织,生产、宣传、营销一条龙,这是学术型专家所不具备的。

 

6.养生业监管缺失

 

刘拥军介绍,从图书出版物来讲,国家对于那些市场小的、学术味浓的、科技含量高的出版物有专门的出版基金进行扶持,但是火爆的养生业显然不属于这类“小众”。

 

“养生本身就是民间的、尚未形成科学体系的一个行业。”于小冬认为,中国正经历着科学养生的“初级阶段”,但凡规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甚至找不出一个对口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谁来举起板子,又该落到谁的身上?

 

-专家炮轰语录

 

像这类的宣传都是对群众的误导,说你根本可以不去吃药,靠食品就行,这也是误导。还有人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那我说他可以得诺贝尔奖了。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

 

(张悟本)说茄子膳食纤维含量很高,其实不是,茄子也就1.3%的膳食纤维,其它的蔬菜也都大体在这个水平,有的品种甚至比茄子还要高,所以茄子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蔬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陈春明

 

我们用25万人的样本,来说明中国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张悟本)这样20人的调查肯定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

 

 

说许多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是吃药吃出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对病人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

 

食品不能代替药物。否则的话,国家培养很多厨师就行了,不用培养大夫了,不用设医院了。

 

——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李光伟

 

很多出版商以法律为借口,说做这个节目不违法,出这个书不违法。你是不违法,但是道德呢?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

 

 

 



人造细胞诞生意味人类可造万物?

27 05 2010年

【方舟子按:过几天我会写篇文章较详细地评论这个事件。】

人造细胞诞生意味人类可造万物?

2010年05月25日新京报

  文特尔的试验成果究竟能不能被称为“人造细胞”或“人造生物”?这是技术问题。

  在方舟子看来,化学合成与现有的遗传工程相比,只是合成的方法不同。

  而业界很多人更关注的是此类基因技术如何为人类所用,而不伤及人类自身和人世伦理。

  美国人类学家保罗·兰波说,就目前而言,人工合成细胞技术由于太过复杂,还不太可能被恐怖分子当作生物武器。然而,这项研究必将改变有关基因技术伦理的讨论热度。

  历经15年,耗资4000万美元,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圆了自己的“梦”。

  他领衔的研究所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布报告称,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最终,被植入人造DNA的细菌体重新获得生命,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被繁殖。

  文特尔宣布:

  “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

  “这是地球上第一个父母是电脑、却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物种。”

  中国著名学者、生物博士方舟子昨日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文特尔的试验只是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但用“人造生物”或“人造细胞”来定义试验的成果则未免夸大其词。

  他强调,对生物进行改造肯定存在变数。基因技术诞生时起就存在风险,关键是如何控制。过去数十年来,遗传工程已在很多领域造福人类,如大幅度降低生产胰岛素的成本,所以,不能由于存在风险而不去开发它。

  文特尔是何人

  无论是被称为“小报”的英国《每日邮报》,还是堪称主流报纸的英国《卫报》,都在相关报道的人物介绍中,视文特尔为富有争议的人物。

  作为生物学家和企业家,文特尔曾领导私人部门为人类基因组排序。

  “由于将基因排序的项目带入竞赛的地步,文特尔于是被整个科学家所中伤。不过,他的努力意味着人类基因组排序工作的完成比料想得早。”

  生于1946年的文特尔曾是一名普通的学者,热衷于冲浪。他曾随美军开赴越南战场,负责照料伤员。如此经历激励他要成为一名医生。

  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文特尔表现出众,且很快意识到解构基因的重要性。

  1992年,他成立了私人的基因组研究机构。3年后,他首次公布了一个自由有机体的完成基因组,而这种自由有机体会导致儿童耳朵感染和患上脑膜炎。

  文特尔的创举让业界“瞠目结舌”。

  2005年,文特尔成立私人公司“SG(Synthetic Genomics,意为合成基因组学)”。该公司致力于开发新的生命形式,从而批量生产可替代能源。

  2007年和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连续将其评为当年的100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基因研究何处突破

  文特尔的影响力来自于基因研究的破题。

  1995年,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启动细菌体解码工作。

  他们首先选择了一种名为生殖支原体(M. genitalium)的细菌体,对其基因组进行解码并复制,生成人造的合成基因组。

  在总共485个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删除”其中约100个基因而不会产生负面作用,同时还除去了14个可能治病的基因。

  解码并复制的过程长达数年时间,因为当时复制完整染色体的技术还不存在。

  当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遇到难题:由于生殖支原体细菌体生长过程过于缓慢,一个实验需要数周才能完成。

  研究小组决定中途更换试验对象,他们选择了生长更快的丝状支原体(M. mycoides)。

  与此同时,文特尔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购买了1000多个基因组。

  研究小组将基因组放入酵母液中,使其重新组合成人造DNA。由于基因序列是电脑设计的,于是,文特尔说:“它(人造DNA)没有基因先祖,它的父母是电脑。”

  2008年,研究小组完成了人造DNA的工作,并为其标注了“水印”,以区别于同类的天然DNA。

  2009年,研究小组证明他们可以将自然染色体从一个微生物转移到另一个微生物体内。他们在成功提取了丝状支原体的天然染色体,将其克隆到酵母人工染色体上,并进行遗传改造,随后,移植到山羊支原体(M.capricolum)中。

  丝状支原体的人造DNA被制造出来后,研究小组将其转移到去除了天然DNA的山羊支原体内部。

  试验遭遇何种难题

  不过,最初的时候,没有奇迹产生。如同电脑程序员寻找程序漏洞一样,研究小组仔细对照人造DNA和天然DNA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基因组的错误。

  这个疏漏使整个项目耽搁了3个月。

  在此期间,研究小组尝试了各种基因的组合以及移植方法,但无数次的试验以失败告终。

  直到今年3月的一天,来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培养皿上一片蓝色的细菌体经过一个周末的时间正在迅速生长。蓝色表明这些细胞正在使用新的人造DNA。

  项目负责人丹尼尔·吉布森赶快给文特尔发了一条短信:试验成功了。

  听到喜讯后的文特尔拿起数码相机,赶到实验室把期盼已久的这一幕记录下来。经过随后的确认,研究小组肯定新繁殖的细菌具有人工合成的基因。

  文特尔追求的此种基因技术在未来可“炮制”炼制生物燃料的细菌,可“打造”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以及“生产”合成疫苗所需的蛋白质。

  文特尔试验风险何在

  诚如文特尔所言,他领衔的试验意义如何,应由他人判断。如同文特尔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造细胞”的诞生也引发了争议。

  有西方媒体发问:人造细胞的诞生是否意味着人类也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创造万物?

  这个敏感的话题未被宗教界视为亵渎。上周,从梵蒂冈传出的消息显示,文特尔的研究很有意义,可能用于治疗疾病。

  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保罗·兰波认为,就目前而言,人工合成细胞技术由于太过复杂,还不太可能被恐怖分子当作生物武器。然而,这项研究必将改变有关基因技术伦理的讨论热度。长远来看,该技术会被用到合成各种新的基因组,但现在对于未来的长期风险还不得而知。

  奥巴马总统已致信负责生物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统委员会的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要求确定这类技术的合适伦理界限,将其危害控制到最小。

  中国著名学者、生物博士方舟子表示,文特尔的试验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如达到足够的精确度让人造基因组被细菌识别并用于繁殖。但用“人造生物”或“人造细胞”来定义试验的成功则未免夸大其词。

  “合成的只是基因组,但细胞的其他部分,蛋白质、细胞膜、细胞质、都是现成的,都是来自活的细胞,并非人工合成。”

  在其看来,化学合成的基因组代替天然基因组并不奇怪。在过去几十年的生物工程实践中,一直都用到了化学合成的DNA,只是合成的长度有限。

  然而,他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笨”,不具备很多优势;或者说,化学合成与现有的遗传工程相比,只是合成的方法不同。

  方舟子将基因组比作一本书。以前的遗传工程的操作手法,如同用复印机把书内容复印下来,那么化学合成DNA的方式,则是用打字机按照原书的内容逐字敲下来,再证明和原书一致。“但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还不知道。如果想改写这本书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内容,而现在还没到那一步。”

  文特尔试验有何成就

  对文特尔大加褒扬的人也不少。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安东尼·福斯特表示,文特尔的研究是“令人惊讶的成就”。

  俄勒冈大学哲学家马克·贝岛称,文特尔的发现是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家阿瑟·卡普兰为《自然》杂志撰写评论称,文特尔的试验成果终结了有关生命的存在是否需要特殊力量或能量的争论。“这使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研成果。”

  牛津大学实践伦理学教授居连·萨文拉斯库认为:“文特尔正在推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扇门,通过它或许能窥见未来。他不仅是在拷贝生物或者通过基因工程进行改造,他是在创造自然中绝不会产生的人造生物。”

  文特尔合成人造细胞路线图

  1 从山羊身上取出支原体细菌体,再将该细菌体的内部掏空,备用。

  2 研究人员通过邮购目录购买DNA片段,随后用4个瓶子装上含此DNA片段不同序列的物质。

  3 含DNA片段不同序列的瓶装物质被放入酵母液中,使其重新组合形成人造DNA。

  4 人造DNA被植入备用的支原体细菌体中,随后该细菌体会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一个含人造DNA,一个具有天然DNA。

  5 向培养皿中加入抗生素,导致具有天然DNA的细胞被杀死,而含人造DNA的细胞得以存活。

  6 支原体细菌体中的原有天然DNA被彻底清除,最终由人工DNA支撑其恢复生命机能,自此“人造细胞”得以生成。

  □本报记者 谢来



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养生热充斥伪科学

14 05 2010年

方舟子:养生热充斥伪科学
某些养生书靠标新立异、危言耸听来吸引读者

北京晨报
2010年5月14日

方舟子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为中国科学与社会的进步尽一分力量。

大多数人对伪科学缺乏判断能力,再加上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所以就容易受骗上当。

打假斗士方舟子,最近又因为“打假”而被人告上法庭【方舟子按:这个“最近”不在今年】,戏剧的是,同一个案件在武汉和北京两地法院产生了完全相反的两个结果,先是败诉,后是胜诉。

对于方舟子来说,打官司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么多年来,他“打假”无数,有粉丝也有敌人。有人视他为斗士,也有人视他为寇仇。

但是方舟子对记者说:“我只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

一场官司促成打假基金

晨报:你和肖氏案子的情况如何?

方舟子:由于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选举期间我质疑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肖传国的履历,肖认为这导致他从此选不上院士,为此曾先后在武汉法院告我三次、在北京法院告我两次。在北京的起诉都被驳回,在武汉的起诉则有一起判我赔偿其精神损失3万元(另两起至今未判),并于最近悄悄地从我妻子的银行帐户中划走了4万多元。同样内容的案子在两地出现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不是很值得深思吗?不是足以反映现在的司法制度的不健全乃至腐败吗?

晨报:据说由此案催生了一个学术打假的基金,这个基金的具体运作是什么样的?

方舟子:武汉法院以很荒唐的理由(例如“在获奖名单中找不到原告名字不等于原告没有获奖”、“原告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属于国际论文”)判决我败诉后,舆论大哗,国内外有600多名知识分子签署了抗议该判决的公开信,许多人希望能够捐款帮助我应付这些诉讼,因此有一些人发起在美国成立“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接受海外网友的捐款,支持揭露国内的学术腐败。该基金会除了资助因揭露学术造假而导致的诉讼费用,也资助学术造假受害者采取法律行动起诉造假者,例如最近他们设立“扶助学术不端受害人专项基金”,帮助“肖氏手术”受害患者讨回公道。

养生不能信伪科学

晨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很多养生的书成为畅销书,您怎么看这些书?

方舟子:目前畅销的这些养生书,基本上都是属于与主流医学对着干的“另类养生”,其中充斥着伪科学、迷信的内容。这些书的编写者大都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本身就没有多少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不具有科普健康知识的资质,靠标新立异、危言耸听来招徕读者,迎合了许多人害怕生病、试图找到健康捷径的心理,再加上媒体的炒作,所以就流行开了。其中有的作者根本就是江湖骗子,例如来自台湾的“排毒教父”林光常已在台湾被判刑,天津的“刘太医”已被捕。这些人的“养生”书都曾经风靡一时。

晨报:人们关注健康应该是好事,那么,您对于普通人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舟子:在健康方面最不应该追求“另类”,那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主流医学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有可能出错,但是总体上都是经过无数专家的研究、有无数科学证据支持的,和只靠某一个人的信口开河的“另类养生”相比,出错的可能性极低。所以在健康方面一定要听从主流医学的建议,注意饮食平衡、适当的锻炼和放松的心态,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的最可靠方法,并没有捷径可走。

不懂的不要轻信

晨报:非科学很容易判断,但是现在很多东西打着科学的旗号在行骗,迷惑性很强,您怎么看?

方舟子:许多人虽然推崇科学、相信科学,但是科学素质比较低,对伪科学缺乏判断能力,再加上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所以就容易受骗上当。

晨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判断这些以科学之名的伪科学?

方舟子:不要轻信某个人标新立异的观点,不要轻信“最新的科学成果”,也不要迷信“传统文化”。那些标榜发明者如何“权威”、“超前”的,那些用你看不懂的“科学术语”进行包装的,还有那些号称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往往就是假的。尽可能地多掌握科学知识,多了解科学方法。

打假成为了习惯

晨报: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假?

方舟子:一方面是因为轻信的人太多,造假很有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不作为甚至在保护造假,造假很少受处罚,或者处罚力度太小。造假的成本很低,风险很小,获益又很大,当然就泛滥开去了。

晨报:作为打假斗士,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方舟子:造假者比我想像的更猖狂,监管、执法部门比我想像的更腐败。

晨报:打假多年,同时打官司也很多年,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坚持?

方舟子:当初打假,是属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到那么多假,却没有人站出来揭露,只好自己站出来。之后由于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就成了一种习惯了,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为中国科学、社会的进步尽一份力量。

为了安全,

演讲前不敢预告

晨报:据说您曾受过威胁,您害怕过吗?

方舟子:害怕倒是没有,否则也不会还在继续打假,只是现在变得小心了一些,比如不轻易透露自己的行踪。以前我去某个地方做演讲都会在网上预告,现在为了安全起见,都不预告了。

晨报:是不是也有人打您的假?对于这种人您怎么看?

方舟子:如果有谁能够有根有据地打我的假,欢迎。如果能够证实我在某方面犯了错误,我一定更正、道歉。但是目前这些所谓要打我的假的人,都是因为曾经被我打过假,或者因为某方面的利益被我触及到,因此靠造谣、歪曲事实、捕风捉影来泄恨。

晨报:打假对您来说是工作还是生活?

方舟子: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做科普,打假算是其中的一部分,算是业余工作。

晨报:您现在的固定职业是什么?

方舟子:我现在的职业就是科普作家或自由撰稿人。我现在固定给4家报刊写科普专栏,定期出书,已出了18本书。

晨报: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您现在的所思所想?

方舟子:我一直在追求生活和思想的自由,做一个自由人。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视频】深圳卫视:地震能够准确预测吗?(下)

6 05 2010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xNTQ3MDY0.html


如果没有看过(上),下面是其链接: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地震预测

4 05 2010年

下载(第25分钟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10050321203461.wma

在线收听(第25分钟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100503121000



【视频】深圳卫视:地震能够准确预测吗?(上)

2 05 2010年

http://you.video.sina.com.cn/b/32655096-1589298705.html



又看了深圳卫视“22度观察”地震预测辩论节目下集

2 05 2010年

这一集删得有点乱,把我们纠正孙士鋐搞混了震级和烈度的部分删了,只剩孙在说我们无知,让人听了莫名其妙。最后还让那位跑江湖的吹嘘自己报准了攀枝花地震,要求地震局与民间人士合作。地震局本身就很不专业,长期以来就跟三教九流的关系都很密切,他还有啥不满意的?



看了深圳卫视“22度观察”地震预测辩论节目上集

1 05 2010年

这一集推迟到晚上11点才播出,可能有的人以为被和谐错过了。总体上剪辑得还可以,很有笑果,我看的时候又乐得不行。有两点不足:一、主持人问我“为什么科学界认为现在地震无法预测”,我的回答被删得只剩下我在解释地震预测三要素,让人觉得答非所问(我主要谈的是所谓地震前兆为什么靠不住)。二、任振球批斗我的发言大部分被删,不然会更搞笑。
这一集保留我的发言比较多,明天的下集谈地震预报能否透明的问题,我可能没有那么多话了。



期待世博开阔国民眼界

1 05 2010年

腾讯科技讯 今晚8时10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将在黄浦江畔世博园区举行。有来自全球的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实际参展,历时184天的世界“大聚会”将由此展开。世博已经准备好迎接全世界的朋友,著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腾讯科技连线时表示,作为一个热爱科学和喜欢人文、但对体育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我对上海世博会的期待超过北京奥运会,期待着它能开阔自己以及国民的眼界,看看世界究竟有多大。

方舟子说,他可能会更关注那些这一生可能都没有机会访问的国家的风土人情的展览,以及发达国家对最新科技成果的演示。但是他希望从各国的展馆中不仅能看到未来科技和民族文化的展示,而且能感受到世界一家、人类一体的氛围,让我们对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多一些信心,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着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危机时,这样的信心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