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北京电台:方舟子解读转基因食品

18 03 2011年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284&start=20110316090000



中国40余名作家发表公开信指责百度侵权

15 03 2011年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40多名中国作家15日发表一封公开信,指责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未经授权收录他们的作品并对用户免费开放。

这封公开信发表在知名出版人沈浩波个人博客上,并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公开信称,“百度文库收录了我们几乎全部的作品,并对用户免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下载阅读,但它却没有取得我们任何人的授权”。

公开信称,“它(百度)偷走了我们的作品,偷走了我们的权利,偷走了我们的财物,把百度文库变成了一个贼赃市场。”

作家方舟子和冯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参加了这一针对百度的行动。方舟子说,他在百度文库发现几乎他所有的书,甚至是十年前的书都有人扫描并传上去。他怀疑这可能是有组织、有意识的盗版行为。

沈浩波介绍说,许多作家从去年开始筹划,而3月15日是一个“维权的日子”,是一个发表公开信的“合理时间段”。

沈浩波说:“对结果不报奢望,要以愚公移山的态度不断推进。”

参与公开信联名的作家李承鹏则在他的个人博客中打了个比方:“我一直误以为百度文库是向读者提供免费阅读的地方,跟政府在大街上设置了一些连锁的公用自行车一样,是善举,现在明白,这些自行车其实是小偷从我家偷来的,它每被骑一次可以给小偷带来很大利润。”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百度“某高级经理”,该人士表示已经知晓公开信一事,但要求记者发电子邮件提供采访提纲。记者用不同邮箱向该人士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发送邮件,均显示无法送达。记者多次致电百度公司公关部,电话没有人接听。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百度首次因为旗下的“在线互动式文档分享平台”百度文库陷入纠纷。2010年末,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曾在微博上呼吁包括作家、出版社在内的内容创造者、提供商,向百度“开火”。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此后也在网上发表支持声明,呼吁各出版机构、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作家等著作权人加入联合起诉百度的队伍。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宋慧献博士认为,百度既然推出了百度文库,就应当有能力也有义务履行审查义务。

宋慧献指出,互联网知识产权纠纷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存在,客观来说不大可能完全杜绝。现在需要做的是探索一套更为完善的机制,使得信息既能通过互联网有效传播,又能有效保证作品权利人的利益。

方舟子认为,如果仅仅依靠作家本人通过起诉等手段维权,成本太高,而中国对版权侵犯的诉讼赔偿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得到的赔偿甚至还不够付律师费。因此,目前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这次呼吁的意义就在于引发社会舆论对网络侵权的关注,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重视。”方舟子说。

中国官方坦承,发达国家用数百年的时间建立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美国也用了二百多年,而目前中国实行这个制度还不到三十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制度不完善,公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领域和产品中比较突出,而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也有所发生。

针对“版权混乱”“盗版”等现象,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导演张艺谋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交提案呼吁整治盗版、盗播现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将“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方舟子:打假不是“一天狂欢”

15 03 2011年

2011年03月14日新安晚报

瘦高个儿,体型有些单薄,但内心强大。“3·15”前夕,我们将目光投向“打假斗士”方舟子。十余年来,他将一个个丑闻披露开来,成多败少,树敌无数。科研机构、高校教授、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中医甚至食品安全,方舟子都有涉及,俨然成为一个打假“全能”。

不要用名气干坏事

新安晚报:你在合肥生活、学习5年,最近回母校看过吗?

方舟子:最近没有回母校,主要是没有什么机会,我最近一次回母校是在2001年,至今有10年了。

新安晚报:不少人觉得你打假是为了出名,你怎么看?

方舟子:这种说法十几年前我开始揭露造假时,就有人说过了,一直还在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实可以证明。揭露造假既出力不讨好,也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是一种很好的出名方式,那应该会有很多人跟我学,可现实情况是,没有人跟我学。我不是为了出名,才去揭露造假。

我不否认因为揭露造假附带着让我出了名,但是我觉得,人出名不一定就是坏事。同样一件事,如果由一个普通人的嘴里说出来,可能没什么社会影响。但如果我说出来,就会得到社会的关注。“名气”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要用名气干坏事,一定要善用“名气”。

新安晚报:这么长时间,没有多少人跟你您学打假,在这条路上,你会觉得孤单吗?

方舟子:我不觉得孤单,就算孤单也无所谓。其实从事揭露造假行为的人也有不少,只不过这些人不像我这样长期坚持,而是时不时的地揭露造假,让人感觉我经常处于风口浪尖。虽然没有人跟我学,但我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一些默默支持我的人,所以我不觉得孤单。

做打假的事情,其实无需什么追随者。我只是把一些造假的事情揭露出来,就是把自己看不惯的事情说出来,至于有无人支持这是另外一回事。

手中线索不涉及安徽

新安晚报:你曾说,在你掌握的可能造假的人中有大学校长、副校长、两院院士甚至知名大学的著名教授,这些人是否涉及安徽?

方舟子:安徽一些高校教授以前我也揭露过造假行为,最近掌握的或正在调查的线索中,暂时没有涉及到安徽的,如果有,我会第一时间在网站上公布。

新安晚报:近期你参与了一些电视节目打假,不少人说你是为生活所迫?

方舟子:之所以参与一些电视节目,是因为我觉得通过媒体传播科普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渠道,这个并非商业性质的行为,我也没有与媒体签约。

新安晚报:最近你就去年的遇袭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了刑事申诉状,是觉得不公平吗?

方舟子:是的,我觉得不公平。从遇袭当天的情况看,歹徒是抱着要将我打死打残的动机来的,并不是寻衅滋事。所以,我提交了申诉状。这个事件我觉得影响很大。目前申诉还没有受理,至于结果我倒不乐观,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关注此案,就算不能重审,也能给出一些解释。

打假不是“一天狂欢”

打假多年,方舟子经常受到谩骂攻击,甚至连累家人朋友,但家人却鼓励他不要因此缩手缩脚。方舟子说,等他的孩子长大后,希望中国已经没有这么多“假”,那就不需要打假了。

“3·15”晚会不该有广告

新安晚报:“3·15”本来是消费者维权的日子,但现在发现一到“3·15”,往往成为商家促销的好时机,商业味很重,你怎么看?

方舟子:是觉得变味了。打假不能光靠这一天,不能讲发现很多打假线索,集中到这一天或者说这一段时间来打,这是很可笑的事,本来发现造假,应该马上去打,不能说让造假者继续害人,非要等到“3·15”这一天来打。

新安晚报:几年前,你就发现一些电视台举办的“3·15”315晚会播放的广告中涉及的产品是假冒伪劣的,现在还有这种现象吗?

方舟子:现在“3·15”商业化味越来越浓,包括“3·15”晚会也有广告,我认为“3·15”晚会是不应该有广告的,有的广告还是虚假广告,一边在打假,一边在放虚假广告,本身就很可笑,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也有,这是一件可悲的事。

主要精力是做科普

新安晚报:你打假这么多年,树敌应该很多,家人对你支持吗?

方舟子:首先我要说一下,我并没有把我的精力都投到打假事业上,实际上我主要的精力是在做科普,主要的时间是写科普文章和科普书籍,打假只是业余时间做一下。第二,我的家人对我都是很支持的,也很理解,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我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他们也受到了影响,一直以来不停有人在造谣攻击谩骂我,有些人发现攻击漫骂对我没用,就转向对他们进行攻击,想要对他们进行报复,甚至还告到他们所在的单位,因为我没单位可告(笑)。

新安晚报:他们有没有劝你放弃或者说尽量少打假?

方舟子:没有, 虽然遭遇造谣攻击,他们还是百分百支持和理解,他们甚至鼓励我,如果我因此就不敢做了,或者缩手缩脚,那么这些造谣攻击人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我的朋友有很多

新安晚报:平时除了写科普文章、打假外,还有什么业余爱好?

方舟子:以前业余爱好挺多的,但是现在没什么时间,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工作上,有一些爱好就放弃了,比如说我象棋就下得很不错,也挺感兴趣的,但没有什么时间,也就不怎么下了。

新安晚报:曾有媒体说你因树敌多,朋友圈比较小,是吗?

方舟子:我朋友其实是很多的,有些人说我没有朋友,这不是事实。中小学、大学、留学期间 ,包括回国以后都交了很多朋友,关系很好,所以我并不是一个没有朋友的、很孤僻的人,那是外界的误会。

新安晚报:如果未来你的孩子走上打假之路,你会支持吗?

方舟子:哈哈,我孩子以后会干什么,我不知道,他还小,但是不管干什么,我首先都要培养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他如果要去打假的话,我也会去支持,但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不会说去鼓励他、强迫他,或者说阻止他,这要看他的个人兴趣。另外我也希望等他长大的时候,中国已经没有这么多“假”,那就不需要打假了。

说我抄袭很荒唐

新安晚报:2月下旬,你的《“智商”的误区》一文被有人揭露出来说是抄袭、剽窃他人著作,你好像至今没有回应?

方舟子:这种事很早就有了,十年前我刚开始打假的时候,就有人说我好几篇科普文章是抄袭美国一些杂志,还告到这些杂志去,最后杂志调查后否定了,说不是抄袭。

网上说我抄袭的太多了,科普文章是抄的,我写的诗是抄的,散文也是抄的,真是荒唐。你要说《“智商”的误区》抄袭外国的杂志,一般人外语水平不高还容易被糊弄,但他们说我写的《墙上的阳光》抄袭你们安徽诗人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真是笑话,两首诗一比较,里面除了都有一个“墙”字外,没有任何关系。

一些人每天都说我抄袭,所以我不可能也没时间去回应,只是觉得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回应下。

新安晚报:被媒体誉为“兔年第一炮”的方舟子、王菲微博“开火”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说你炮轰天后王菲是为新书炒作,最近有新书要出来吗?

方舟子:最近绝对没有书要出来。 今年肯定有新书要出来,我10年出了19本书,平均下来一年差不多要出两本书,每年都会有新书要出来,所以每年出啥事他们都可以说我是在为新书炒作,包括我去年遭袭击的时候,当时有人说我是为了出新书炒作,这种话太荒唐可笑了,我会为了出一本书来搞这种恶作剧吗?

微博打拐要慎重

新安晚报:于建嵘今年因“微博打拐”声名大振,你是否支持“微博打拐”?

方舟子:这个人几年前我跟他打过交道,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对他做的事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另外在微博上打拐还是要慎重的,也许是好心,但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如果没有很确凿证据,有一些根本不是拐的,是自家的小孩也被说成是拐来的,已经出现过这种事了,影响很坏。

如果真的是拐的,弄到微博上去,被那些犯罪分子看到了,那不是打草惊蛇吗?我觉得如果真在路上看到儿童被拐,可以先拍下来,不一定要传到微博上去炒作,可以去报警,让警察去查,如果警察查处不力,那可以再到网上去说,去批评,所以不要一看到,不去做调查,就弄到网上去,这样可能会无意间造成伤害。

新安晚报:你的微博粉丝超过55万,你是否打算借助微博力量来打假?

方舟子:去年以来,我花了不少精力在微博上,微博可以作为一个科普工具,因为其传播力很强,互动性也很强,也是一个了解信息的途径,包括发现造假的线索,以后如果有什么新的信息我都会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公布。

我的微博粉丝比较多,但绝不会去利用这么多粉丝去与交战的人对骂什么的,粉丝都是自愿的网民,不能去利用他们做什么。

本组报道由 杨远亮 本报记者 李欢 刘建昌 采写



视频:方舟子,十年屹立不倒的打假

15 03 2011年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报道



【视频】央视“奋斗”栏目访谈:破阵者方舟子

7 03 2011年



视频:方舟子做客广州日报两会直播室谈造假问题

7 03 2011年

(声音小,要戴耳机听)



视频:方舟子与中医博士辩论针灸是否有效

27 02 2011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z0asnq5nSM



谁叫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没有生在中国

20 02 2011年

——方舟子学术打假综述

德国之声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4851167,00.html

古滕贝格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告诉普通中国人,这位德国联邦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恐怕不少中国人只是耸耸肩一幅见怪不怪的表情。因为学术作假在中国基本已成”家常便饭”了。

复制、抄袭、剽窃,这些在中国是让人日常生活中已经感觉习以为常的概念。学术界在这些概念面前也没能”免俗”。博士论文作假、抄袭他人的学术报告,这样的消息最近几年在媒体曝光之后不断捕捉着公众的注意力。

剽窃别人的创意想法在中国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去年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剽窃文化”会阻碍中国实现成为科研大国的目标。

方舟子可谓是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2000年他创办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开始揭露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学术造假在中国已经是大面积而且是半公开的行为,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涉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层次的人,从本科生、研究生到普通的老师到著名的教授,一直到院士、校长,都参与其中。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我把它称作’学术腐败’,这是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中国曾有媒体报道说,一项调查显示,6000名参与调查的高级研究学者中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都承认曾有过抄袭剽窃的行为。

学术打假人方舟子说,因为中国缺少制度性的管理打击学术腐败,因此学术界大部分抄袭剽窃行为都不会受到惩处。”这十年来被揭露出来的学术造假有1000起左右,其中有上百起媒体做了跟踪报道。但因学术造假受到处理的也就只有十几起。”

今年2月,中国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并追回奖金。这是中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外界评论说,由此看出中国开始逐渐严肃对待学术造假问题。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不仅局限于揭露学术界的论文抄袭剽窃,同时还包括对学历造假的揭露。去年他揭出有”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在简历中声称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与事实不符。后来唐骏出示了在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明,而事实上西太平洋大学只是一所早已倒闭的”野鸡”大学。

方舟子的打假行动自然也给他树敌无数。去年8月底方舟子在北京遭遇陌生人袭击。而雇凶袭击这位”打假斗士”的竟然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这位名叫肖传国的教授不满方舟子和《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的学术”打假”行为导致其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便指使他人教训二人”。肖传国后被司法机关判处拘役。

对于学界造假的问题,方舟子表示,只要没有独立的监管机构对涉嫌学术造假的案例进行调查,那么就只能通过在互联网上曝光的形式打击这些造假行动。

(本文作者:ARD 编译:洪沙)



视频:南方台《2010给力红人榜之方舟子》

20 02 2011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xODE1Mzg4.html



2010年度阅读盘点

19 02 2011年

凤凰网读书:您在2010年所读的书里,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有哪些?请简要谈谈读后感。

方舟子:我现在很少读中文书,一般是出版社或作者送的我才会翻翻。2010年读的中文书中有比较好印象的只有袁越(即网上的土摩托)的《生命八卦》(三联书店)。“生命八卦”是袁越在《三联生活周刊》开的专栏,名称虽然八卦,内容其实很严肃,是普及生命科学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进展。据袁越本人的介绍,他每天都要浏览国际顶尖的几个科学杂志、科普杂志的网站和国外主流媒体的科学板块,从中寻找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最新报道作为写作的素材。这虽然算不上是根据学术论文等一手资料写作,但消息来源毕竟是比较可靠的。又由于袁越有多年学习、研究生命科学的专业背景,对素材能够融会贯通,不像某些科技记者只会对外电报道进行一知半解的编译,内容大体准确无误是可以保证的。有些人见多了那种天马行空似的科技报道、科普文章,读到较为严谨的科普作品反而不习惯。把科普文章写得通俗有趣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了迎合读者而牺牲严谨,把科普变成了纯粹的娱乐,真的成了八卦,却是本末倒置,丧失了科普的应有之意。在趣味与严谨之间的度,袁越把握得比较好。

凤凰网读书:您今年读过的书里,有没有看完后觉得是浪费时间的?

方舟子:今年看了几本唐骏写的书,当然,是为了从中找批判材料的,如果不带着这个目的,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读这类书纯粹是浪费时间。

凤凰网读书:迄今为止,对您最有影响的书是什么?为什么?

方舟子:《鲁迅全集》吧。我以前这么评过:对这套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初中、高中、大学时代和现在不同的时候读,总能有新的感受;在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来读,滋味也不会相同,所以也就可以时时、不停地读下去。先生所教给我的,并非人生观–我觉得人生观是应该靠自己去领悟的,无人可教──而是更为实际的东西,教我为人,教我处世,教我作文,甚至也教我写诗。我对现代诗歌的最初的感悟,就是在把《野草》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中的每一句话所以不必再读以后所得来的。

凤凰网读书:您有在网络或手机等手持设备上读书的习惯吗?如何看待阅读纸质书及电子书的阅读体验?

方舟子:有。除了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看电子版的书,我有一个iPad,也用它来看书。对我来说读纸质书和电子书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我现在更喜欢电子书,不占地方,找起来方便,并且容易检索。

凤凰网读书:您阅读的书籍以哪类作品居多(如历史、文学、文艺、生活、财经、科普。。。。。。)?

方舟子:现在读的书以科学类的居多,主要是英文的著作。其他的书读得很少了。

凤凰网读书:目前,书市上揭批黑恶势力的“打黑”图书已经自成一类,您是否考虑写作“打假”图书,以为读者正视听?为什么?

方舟子:我以前已写过两本打假的书。一本是2001年出版的《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是关于学术打假的。一本是2007年出的《科学成就健康》,是揭露医疗保健方面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