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北京电视台“锐面孔”《方舟子:一个人的“打假方舟”》

18 08 2011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f6lmUtAoGo/



【视频】央视12套“一线”《我建议: 给养生江湖开方”》

18 08 2011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3JSPj5sJ08/



【视频】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方舟子让李承鹏“服软儿”》

18 08 2011年

http://6.cn/watch/15249320.html



方舟子批北大教授贺卫方 引发微博“口水战”

13 08 2011年

记者: 萧雨 | 华盛顿
美国之音2011.8.13

有中国学术界“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近日又盯上了北大著名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称其20年不发表学术论文,单靠时评、演讲没有资格胜任北大法学教授一职。 也有支持贺卫方的网友举出例子,反驳方舟子的说法。

留美博士方舟子,90年代中期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一段时期,后来回到中国展开其打假事业。他最近的一个目标,是在中国法学界很有一些名气的北大教授贺卫方。

贺卫方主张中国的司法独立,致力于倡导司法改革,经常在文章和公众演讲中传播宪政及民主思想,被称作“中国启蒙文人”中的代表。

而方舟子认为,贺卫方是“法学界的水货”,他在回应某网友“自1993年来贺卫方没有在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文章”的话时说:“既然贺卫方20年不发论文,他是怎么当的北大法学教授?”

* 方舟子:随笔、演讲稿不能算论文*

方舟子对美国之音说,他几年前就曾质疑过贺卫方的某些学术不端行为。 他说:“比如说把一篇论文重复发表了三次,而且是一篇好几年前的论文。所以贺卫方这 10几年来,近20年来已经基本不做学术了。”

不过在网上力挺贺卫方的大有人在。一些网民很快在互联网上的期刊数据库中搜索出署名贺卫方的多篇文献。曾经师从贺卫方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哈佛法学硕士仝宗锦就在网上搜索出了贺卫方过去20多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其中收录了贺卫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的28篇文章。

对此。方舟子回应说:“其实那些基本上都不是论文,都是一些随笔、杂感、翻译、评论,甚至是一些演讲稿,跟论文没什么关系的。”

*仝宗锦:贺卫方学术影响无庸置疑*

不过,仝宗锦说,质疑贺卫方教授学术影响的可参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在其论文和著作中对贺卫方学术成果的引用。

仝宗锦随后又在微博中写道:“我从未否认贺老师论文不高产事实”。但是他说,不可否认,贺卫方教授发表过一些出色论文,并且他是“90年代以来译介国外作品最勤最力学者之一”。

方舟子对美国之音说,他并不否认贺卫方近些年来在普法工作和传播民主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影响。他承认,这些工作很有意义,但是他认为,作为名牌研究型大学的一名教授,贺卫方的本职应该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王利芬:方舟子应关注更有意义的事*

对于方舟子有关贺卫方学术成果一事在微博上引发的“口水战”,优米网创办人、前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利芬8月11日就在微博上“建议方舟子把精力、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集中在一些更有意义的需要追根求源的事情上,比如说中国红十字会的帐目和723事情的真相。”

王利芬说:“同意我的人请转发一下。”这条微博两天内被转发了近四万次。

*方舟子:会继续扛学术打假的大旗*

方舟子对美国之音说,他并非不关注社会上的其它热点问题,比如就动车事故,他也发表了一些看法。但是他说,这些毕竟不是他的专长。调查红十字会和动车事故真相的责任应该留给记者和司法机关,他还是要把学术打假的大旗继续扛下去。



视频:北方今日谈:候选院士桃色案牵出了什么

5 08 2011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ODEzNjgw.html



视频: 北方今日谈:知名主持人学历涉嫌造假风波

5 08 2011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ODY2MTIw.html



视频: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诚信是金——假证背后

2 08 2011年

http://tv.people.com.cn/GB/166419/199293/15292207.html



视频:贵州卫视亮剑:他被按摩女点穴?

2 08 2011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MjQ4MjY0.html



名人造假社会影响尤其恶劣

29 07 2011年

2011年07月28日精品购物指南

关于乐嘉学历真假的议论近日沸沸扬扬,这是“打假斗士”方舟子的又一力作。事情缘起7月17日晚,方舟子回复网友“伊力特2011”的一条微博。网友“伊力特2011”在发言中对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提出了质疑,方舟子回应“性格色彩学是剽窃Taylor Hartman性格色彩密码”。这条微博迅速引爆了网友及媒体的关注。

第二天,方舟子继续开炮,称“四色人格分析在国外早有”,并贴出一张证实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已停办的网络截图。因为有揭穿唐骏学历造假一事在先,方舟子关于“乐嘉学历造假”的言论让众网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议论炸开了锅,乐嘉对此一直保持沉默。水越搅越浑,众人皆避之不及。

其实,艺人本来就不靠学历吃饭,那么多大师,未必都有高学历。记者电话连线了“开炮人”方舟子,尽量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到底孰真孰假,还要靠各位自作判断。

“以前没听说过乐嘉”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怎么发现乐嘉学历有问题的?

方舟子(以下简称方):今年2月份,一个在美国学心理学的网友,写了一个帖子说乐嘉的色彩学是剽窃美国学者的,他还做了对比。另外,还有一个网友说乐嘉是从美国阿姆斯壮大学毕业的,我做了核实,就登了出来。我以前也不知道乐嘉,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我从来不看这种电视娱乐节目。几天前有网友在微博上问我对乐嘉怎么看,我就顺便说了一下。

记:关于网友谈论乐嘉的帖子,你亲自去证实过吗?

方:对啊,网友给出了乐嘉简介里学历的链接,我看了,也查了这个学校的情况,发现这个学校已经关门了。这所学校是1996年一个姓王的华人在美国加州注册的,我查到了1996年的注册记录。

记:你仅仅从网上而没有通过其他途径去核实吗?

方:还要证实什么,官方网站就可以。

记:网站的权威性能得到保证吗?

方:那是美国加州政府的网站,当然是最权威的,大学都在那儿登记。

记:那你有向乐嘉本人求证过吗?

方:没有,我不认识他,对这个事情也不感兴趣,只是在微博上顺便说了一下。

记:不是故意提他的?

方:对,只是有人问到他,我回答。

“我尽量找靠谱的网站核实真假”

记:你的微博上有很多打假的消息,你都做过核实吗?

方:对,即使是别人先发现的,我也会做核实。

记:你是通过什么手段核实的?找到信息原发者核实,还是亲自找到这个事件的源头去核实?

方:我基本上是找权威的官方网站进行核实。

记:可是网上的信息这么庞杂,你不会觉得不靠谱吗?

方:所以要找靠谱的网站,美国加州政府网站,所有公司、学校、机构的登记记录都有,不可能出错。美国的政府网站可不像我们的某些网站随便乱说话。

记:你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

方:对。

记:可是你打假的领域也涉及到了其他方面,在你不熟悉的领域打假,很可能出问题吧?

方:不熟悉的领域我一般不会去。涉及到学历问题、论文问题、抄袭问题,这个跟什么领域没有关系,这是基本事实,跟专业没关系。

如果涉及到专业问题,我一般只针对我熟悉的生物、医学领域。超出这些领域,我没把握的,就找信得过的专家鉴定。我不能保证都正确,但是如果出错我会及时更正。

记:以前出现过错误吗?

方:很少,十几年来也就发生过几次。打假总共1000多起,所以准确率还是很高的。

记:那几起你亲自更正过吗?

方:对,我会在网上更正。

记:长期打假就不怕树敌过多,听说你还挺心平气和的?

方:主要是有心理准备,知道这是得罪人的,所以人家会来攻击我、报复我,都很正常。

“我有批评的自由”

记:你打假这么多年后悔过吗?

方:没有,我做事情一般不后悔。

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打假的?

方:2000年,那时候是业余的。

记:当时是什么样的事让你关注到这个领域?

方:那时我主要在美国,国内报刊开始上网,通过互联网我了解到国内的情况,主要是科学界的情况,我发现有的错误没有人出来更正、揭露,正好当时有一个我在主持的网站,我就去做了。

记:可是假的东西太多了,你怎么选择目标呢?你好像大都选择一些名人或者比较大的事情来打假?

方:当然有一定的选择性,每天收到的举报不少,没有核实的,不会登出去。

我会选择那些证据比较充分的,比较典型的,影响比较大的,包括这种所谓的名人造假,因为名人掌握的资源多,社会影响尤其恶劣。

记:你这样打假会不会把绝对的科学理性凌驾于社会的人情世故之上呢?

方:我涉及到的都是科学、学术的问题,不涉及其他方面。学术、科学的真假是有标准来衡量的。

记:可是你以前针对王菲信佛的言论貌似不属于科学领域啊?

方:那是迷信,迷信跟科学本来就是冲突的。

记: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的自由吧?

方:有信仰的自由,我也有批评她信仰的自由。其实那件事本来只是在微博上调侃,被媒体给放大了。

记:媒体会经常曲解你的意思吗?

方:经常曲解,我也会上当,包括乐嘉的事情,我就是在微博上随口一句话,媒体就开始炒作这件事。我在微博上说了那么多事,比如揭露国内医院对“母婴ABO血型不合”的中药预防,媒体不去报,这件事是更重要的一件事。反而乐嘉的事大家都那么关心,我觉得挺头疼,挺不正常的。



知识分子参与科普不够

26 07 2011年

北京晨报 2011年07月26日
最近,方舟子的微博俨然变成了网上的“生活百科”或“生活大调查”,从坐月子是否科学,到火车为什么没有安全带,从煮玉米是不是全谷,到吃西瓜为什么不容易上火?打假斗士似乎有向在线答疑专家“变身”的意思。
其实,方舟子做科普工作已经很多年,前前后后出版过不少科普著作,他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缺少的是一种专业精神,即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的意识。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和意识,可能会少一些人上当受骗。”
面对一些生活、健康小常识中的问题,人们在第一时间往往只关注信与不信,却忘记向专业人士咨询,这恰恰给骗子创造了机会。
生活小常识不被重视
方舟子的微博上,最近经常讨论的不再是打假事件,而是一些生活小常识,粉丝和网友们也常常问一些科普知识。
方舟子说:“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但人们却常常陷入误区,这种误区可能是传统遗留,可能是人云亦云,但是很少有人去寻根追底,其实道理并不复杂。”
很多时候,错误的认识并非出现在重要或者前沿的科学领域,反而是常识的缺乏。比如民间广为流传“受创后不能吃发物”等说法。
对此,方舟子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不大重视技术专业,并没有系统的专业性的科学培养体系,因此对于一些生活、健康中的小常识,往往就会人云亦云,相信名人、大师之类的。因为老百姓往往觉得,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很厉害,那在其他方面自然也很厉害,这算是通才教育的一种表现。比如医学,中国传统社会的医生,历来是没有专业培养的,有时候连师傅都没有,一些读书人做官不成,读一点医书,就成了医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民间有些所谓‘神医’往往是一朝顿悟,便当上了医生。”
咨询专业人士避免受骗
方舟子提倡培养社会的“专业精神”或“专业意识”,他说:“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能就会少付出不少代价。”
从去年到今年,养生大师、神仙道士等新闻充斥着人们的眼睛,大众为科学知识的贫乏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方舟子说:“没有全能的人,每个人都有不知道的东西,碰到这些问题时,应该去咨询专业人士。如有关健康的问题,就应该去问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专业意识的好处,第一,会让人敬业,每个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不必要去涉及太多的领域;第二,不容易出错,专业人士当然也会出错,但是相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出错的概率较低,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一般会因此得以避免;其三,不容易上当,很多时候,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容易让人上当受骗,其实只要稍微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就可以避免了。”
没有专业意识,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意识往往是信或者不信,而不是去咨询专业人士。因此,骗局便假此而得逞。方舟子说:“遇到事情咨询一下,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树立这个意识。”
自古喜好通才缺乏专才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常识缺乏的社会。一百多年前,传统的中国社会还看不起“奇技淫巧”,然而当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仍旧缺乏常识?
方舟子说:“首先,传统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不那么容易改变,即便是尽最大的力量去推动它转化,也未必尽如人意。其次,我们并非一直都奋勇向前,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等。其三,改革开放以后,向科学进军,其实是把科学变成了一项群众运动,而非专业运动,这也是我们出现了那么多所谓‘民间科学家’或者‘科学妄想家’的原因,诸如‘谁造出来永动机,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等,动不动就是惊世骇俗的创举。其四,思想界的传统意识问题,我们的思想界仍旧有传统思想的遗留,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等与人文科学仍旧残留着不同的态度。”
专业精神的缺乏,不仅仅是社会,包括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方舟子说:“中国人更多追求的是通才教育,一个人要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好。像我们所说的博士学位,字面上是指博学的人;而硕士中的‘硕’是大的意思,同样也是指博学。可实际上,西方设立博士、硕士学位,是把科学研究划分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而不是各方面都知道一点的通才。”
常识本不艰深,然而专业意识的缺乏却成了常识普及的难关。
知识分子参与科普不够
对于树立专业意识,方舟子明白这并不容易,他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看见效果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做更多的工作,潜移默化才有可能。”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难的是观念的改变。方舟子认为:“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教会人们知识,而是培养人们的意识,即对不懂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随大溜,而是要向专业人士征询。首先应该从教育开始,我们现在从中学就开始分文理科,本科时的专业划分已经很细,可到博士或硕士则又要求博学、全面,这与西方现代教育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需要更多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参与的工作,然而并非所有的专业人士都愿意参与其中。方舟子说:“知识分子应该关注公共事务、社会事务,让公众了解你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做研究的钱,是来源于公众的,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公众明白你在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就做了科学普及的工作了。而现在知识分子参与得很不够,他们不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讲给非专业的人听,这也说明我们虽然追求通才教育,但并不成功。”(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