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都不吃,人可以吃

20 04 2005年

    “绿色和平”组织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他们在湖北地区发现了未经批准
种植的转基因水稻。这些水稻含有一种名叫Bt的毒蛋白基因,能抵抗水稻的主要害
虫——螟虫。他们提出:“虫都不吃,人怎么可以吃呢?”

    这种逻辑能迷惑许多人,甚至某些科学家也在使用。我曾经收看过一位著名水
稻育种专家的电视访谈节目,他在总体上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同时,也对含Bt基因的
作物表示了保留意见,理由也是:它能杀死害虫,会不会也有害人体健康呢?

    在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对这位名人的敬意不由大减。有关Bt的研究文献可谓汗
牛充栋,他不先去了解一下,就在电视上提出质疑,由于其崇高的声望,将会误导
一般的公众,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而且,他竟然忘了这么一条常识:由于昆虫和人的生理状况不同,能杀死昆虫
的,却不一定能危害人体。许多蔬菜、水果由于含有天然杀虫剂、驱虫剂,虫子是
不吃的,但是我们人却大吃特吃,例如西红柿、柑橘、葱、蒜、辣椒、胡椒等等。
这些天然杀虫剂、驱虫剂有些可能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是也有些不仅对人体无害,
甚至可能有益,例如柑橘含有类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驱虫剂,有报道说也具有抗
癌作用。

    Bt毒蛋白正是对人体最安全的天然杀虫剂之一。它来自于苏云金芽孢杆菌(拉
丁学名Bacillus thuringiensis,因此简称Bt),是杆菌芽孢中分泌的一种蛋白
质晶体,称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是无毒的。昆虫吃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
后,内毒素晶体在昆虫的肠道中溶解,并经过昆虫肠道中的蛋白酶加工,被激活变
成了有毒性的蛋白毒素,与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造成昆虫肠道穿孔。昆虫
因此不再进食,1-3天后就饿死了。

    很早以前,这种生物毒素就被做为生物农药使用,向作物喷洒。所谓“有机作
物”、“绿色作物”并不是不洒农药,而是洒Bt内毒素这样的生物农药。但是这种
生物农药要比化学农药贵很多。1981年,编码Bt内毒素的基因被克隆出来了。将该
基因转入到作物细胞中,这样培养出来的转基因作物也能分泌内毒素,害虫吃了转
基因作物的叶子后,也吃进了内毒素,将会被毒死。因此,栽培抗虫害转基因作物,
可以不用或者少用农药。目前栽培得最多的是抗虫害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棉花。

    那么为什么Bt内毒素对人、畜无毒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吃食物时一
般是要加热、煮熟才吃的,内毒素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热后会变性,实验表明,
内毒素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失去活性。即使是生吃也没有关系,内毒素只
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和牲畜的胃环境是酸性的,
并且它们肠道细胞表面不含有毒素蛋白的受体,因此不会中毒。被人和牲畜吃下去
的内毒素,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掉。

    美国使用Bt内毒素做为生物农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
虫害转基因作物也已有十来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人畜因吃这种作物中毒的。
用老鼠和绵羊做的实验也表明吃Bt内毒素不会影响哺乳动物的身体健康。

    化学农药残余量过高,一向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既然种植Bt转基因作物可
以不用或少用农药,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对保护环境
和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Bt转基因作物更环保、更安全、
更绿色。“绿色和平”组织不去管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却肆意反对转基因作物,
正与其“环保”主张背道而驰。

2005.4.18.

(中国青年报2005.4.20)

(XYS200504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寻找“原生态河流”

13 04 2005年

    “原生态”不知是谁发明的新名词,究竟又有什么明确含义,但近年来
却成了频频出现在“环保人士”笔下的一个时髦的漂亮词藻。例如在推广转
基因作物时,反对者吓唬大家说:“这东西一旦推广将无法回复原生态。”
最近该不该开发云南怒江水电资源的问题引起全国的关注,反对者也呼吁:
“为中华民族留下一条完整的原生态河流,可以给人类留下一个参照系,具
有重大的意义。”

    我后来得知,事实上怒江已不“完整”,且不说在其支流建有许多水电
站,上世纪80年代,已在其上游干流西藏比如县境内建有比如电站,而在其
下游缅甸境内(改称萨尔温江)也已经开工建设大山电站。但是我曾经听过
一位著名“环保人士”的讲座,声称怒江在云南境内还是“原生态河流”,
有照片为证:一条碧绿的江水从大峡谷中穿过,两岸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有
人还计算过,一旦水库建成,被淹没的森林腐烂、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将超过火力发电云云。

    我虽然对这种对比法很不以为然,但是觉得这么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淹
没,毕竟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最近有机会到云南怒江流域考察四天,
临行前便抱着欣赏原始森林风光的念头。我曾经去过也是大峡谷地貌的武夷
山自然保护区,一路上处处可见激流飞瀑、茂竹密林,层峦叠翠,美不胜收。
根据我从“环保人士”的文章、照片中得来的印象,怒江大峡谷也会是如此。

    结果令人非常失望,如果我是为了“生态旅游”的话。历经河谷两岸
世代居住的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开发、利用,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了
严重的破坏。在我途径的约400公里河段,仅有几百米的一小段由于过于陡
峭、人迹罕至而残留了原始森林,其他河段甚至连植被都不多见。这些植被
都是次生的灌木丛、草坡或人工种植的用材林。

    一路上我见到在两岸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小块一小块的耕地,当地人形
象地称为“挂在墙壁上的大字报地”。我多次遇到烧荒。这些耕地还保留着刀
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按自治州州长的说法,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事实上是最
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先进生产方式。由于过于陡峭,无法犁田,只能刀耕;而
由于土地贫瘠而且买不起化肥,只能通过烧荒来增肥。这种耕地的产量极低,
亩产四、五十公斤,人均耕地要5亩以上才能保证基本口粮,而且种上几年
就要放弃,重新烧林开垦新耕地。

    一路上我还多处遇到塌方、滑坡、泥石流这些由于植被遭破坏造成的自
然灾害。植被遭破坏的原因除了烧荒垦地,还由于过度砍伐生活用柴。当地
农民至今仍然主要以木柴烧火做饭、取暖。据当地农民介绍,为此一户一年
需要砍伐5“排”木柴,1“排”约等于0.7立方米,也就是3.5立方米。据估
计当地农民一年共要烧掉50万立方米用柴,使林木资源损失4亿元左右。此
外,近年来实施的“村村通公路”的“民心工程”,也加剧了对当地植被的
破坏。

    我在当地拿到的材料说,怒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
存,1500米至2000米之间的植被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都在2000米以上。这
符合我的观感。规划中的怒江水坝在云南境内的正常蓄水位为1570米,因
此规划报告书说建坝对当地动植物影响很小,有其道理。如果不是实地走一
趟,就不容易接受这样的结论。

    但是更令我吃惊的是,当地环保官员反复向我强调,怒江水电开发不仅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反而有助于保护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例如
通过搬迁移民、开发替代产业减轻人口压力,减少对陡坡耕地的需求;通过
以电代柴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并且将有用于环保的足够资金。怒江流域的贡
山县60%以上的土地被划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
能开发,但是国家并未给予补偿,也没有专项拨款,保护经费靠地方自己解
决,这对于一年财政收入仅有1千万元、支出却高达8千万元的贫困县来说,
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地官员称,只有靠水电开发引进的资金和建成后的税
收,才可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急需的大量资金。

    坦率地说,我以前对大坝建设持保留态度,就是因为认为大坝不可避免
地会破坏生态环境。此次怒江之行让我觉得在看待大坝与环境的关系上,不
可过于简单化,也不能抱有偏见。这可算是寻找“原生态河流”的幻想破灭
之后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2005.4.8.

(中国青年报2005.4.13.)
    
(XYS200504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亩产万斤”的误区

24 03 2005年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的疯狂年代,全国各地大放
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时,有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在报刊上撰文,论证
“亩产万斤”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且还没有到顶,只要有必需的水利、
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并不清楚他是如何论证的。如果去看一下他的论证过程,可能还
要感叹其严密,似乎还很保守。例如,他考虑到了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
光能中只有30%能被植物利用来制造养料,由于阴天而损失25%的太阳能,
植物体中只有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等等,最终算出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
五、六万斤。

    这个计算看上去无懈可击,以致有人在现在还评论说,从理论上说,可
能并没有错,只是在现实中没法做到。实际上,在理论上它也是错误的。它
假定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太阳光能全部转化成了有机物所含的化
学能,即光合作用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而这是不可能的。光合作用的效率
很低,被植物吸收的太阳光能只有极少一部分被转化成化学能,其他的都耗
散掉了。如果考虑到水稻高产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大约为1%,那么上面的
计算结果就变成了亩产量只有五、六百斤,接近实际亩产量。

    光合作用效率恰恰是制约水稻产量的瓶颈。目前全国的水稻平均亩产为
800斤,只相当于利用太阳光能的1.2%。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可以使这个数
字翻番,达到亩产1600斤。还要再提高产量,就必须用到转基因技术提高光
合作用效率了。根据袁隆平的说法,从理论上讲,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
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相当于亩产3000多斤,这应该是水稻亩产的极限。

    做为一名著名物理学家,竟忽略了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低
级的错误。那么,它是无心的错误,还是有意的造假呢?我相信是前者。他
显然真诚地相信“亩产万斤”的奇迹在实际上已经被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了,
科学家只需要在理论上对这一事实做出解释就行了。毕竟,“亩产万斤”是
当时的党报报道的,怎会有假?在该论证发表后不久,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
公社城管大队宣布创下了水稻亩产十三万零四百三十四斤十两四钱的惊人纪
录。不知物理学家是否注意到了这条消息,如果注意到了,是否有觉得修正
自己的论证的必要?

    这位大科学家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并不在于在做计算时忽略了一个关
键的细节,而在于缺乏科学精神,在听到惊人的说法时,没有抱着怀疑的态
度,不想想是否其中有诈,而是轻易相信,并迫不及待地为其找理论依据。
如果细心一点,即使从当时的报道中也不难发现造假的痕迹,因为有的造假
手段是做为先进经验公开报道的,例如其中一条经验是移植已经抽穗的禾苗,
把许多亩的禾苗合并到一亩试验田中,所谓亩产实际上是许多亩的产量。

    20多年后,这位大科学家又犯下了同样的错误,轻信“人体特异功能”
的存在,并且创建“人体科学”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亩产万斤”早就成了
笑柄,但是“人体科学”的阴影至今没有完全消失。一名科学家一旦在科学
问题上背离了科学精神,其学术地位越高,影响就越恶劣。

2005.3.17.

(中国青年报2005.3.23.)

(XYS200503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科学不是神话

17 03 2005年

    1822年9月14日,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此古埃及
历史不再是秘密,埃及学由此诞生。就在这一年,美国康涅狄格诞生了一位埃
及学家埃德文·史密斯。1862年,史密斯在埃及卢克斯特市从一位古董商那里
买到一卷纸莎草书卷,辨认出是一份医学文献。1906年,史密斯的女儿将它
捐献给纽约历史学会。后来,纽约历史学会请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著名埃
及学家亨利·布里斯蒂德翻译、出版该书卷。布里斯蒂德花了十年时间在1930
年完成了这项任务。结果发现,这是一本外科手术指南,收集了48个病例,从
头往下依次讨论了身体各个部位的损伤。对每个病例,依次介绍病名、如何检
查、诊断和治疗。

    这个书卷此后就被称为埃德文·史密斯手术书。它是一个抄本,大约抄写
于公元前17世纪,而它根据的原本,写于公元前3000-2500年间,是一位不知
名的古埃及医生的作品。迄今人们共发现了14种古埃及医学文献,埃德文·史
密斯手术书是其中最古老的,事实上,它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
科学文献。

    但是,与其他古埃及医学文献相比,埃德文·史密斯手术书却是令人惊讶
的“现代”。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认为疾病是神的惩罚或恶魔作祟,巫医
不分,拜神祛魔和用药都是治病的方法。古埃及人普遍相信身体的每一部位都
对应着一个神,因此只有通过膜拜神灵才能治病。认为万物有灵的泛灵论在各
个古代文明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在古埃及文明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古埃
及的医生往往是由祭司担任的。因此在古埃及的医学文献中,都搀杂着大量的
迷信和巫术。埃德文·史密斯手术书却是个例外。它对病因做出自然的解释,
治疗方法也是相当理性的,只有一例用到了巫术。

    更难得的是,埃德文·史密斯手术书在介绍了各个病例后,分别给出可治
愈、不确定、不可治三种结论。其中不可治的结论出现了14次,探讨这些无法
治疗的病例看来是出于科学的兴趣。认识到存在着不治之症,承认人力不是万
能的,这不仅是诚实的表现,也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科学态度。在所有古埃及医
学文献中,只有埃德文·史密斯手术书表现出了这种态度。埃德文·史密斯
手术书不仅是古埃及最早的医学文献,也是最客观、最清晰和最有科学态度的。

    在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文献中,也很少愿意承认会有不治之症。似乎世上
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治好的病。只要遇到神医,寻到灵丹妙药,就会出现
奇迹,什么病都可以手到病除,甚至起死回生。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充
斥着这种神话。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征服了以前无法治愈的无数疾病,但仍然对许多
疾病没有良效,总有医治无效的时候。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这就给
“另类医学”、江湖骗术、伪科学、迷信留下了生存空间。即使平时很有科
学头脑的人,一旦厄运降临到自己或亲人身上,也会对现代医学产生怀疑,转
而乞灵于其他方法,梦想出现奇迹,为此受骗上当、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患
者和家属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可恨的是那些有意无意的医疗骗子。5000年前
就敢于在书中坦承许多病不可治的古埃及医生,由此更值得我们的敬仰,虽然
我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2005.3.2.

(《中国青年报·冰点》2005.3.16.)

(XYS200503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进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4 03 2005年

    对那些信奉基督教《圣经》字字是真理的原教旨基督徒来说,进化论
属于绝对不可接受的歪理邪说。美国是当今原教旨基督教的大本营,进化
论教育在那里经历了其他国家的人难以想像的磨难。自1925年以来,就公
共学校要教进化论还是教神创论的问题,在美国法庭上打了许多官司,直
到198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才一锤定音:进化论是科学,神创论是宗教,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公共学校只能教进化论,不准教神
创论。

    但是原教旨基督徒并不善罢甘休,想出了种种招数阻挠进化论教学。
2002年,佐治亚州柯布郡教育当局在一些信教家长的要求下,给当地公共
学校使用的生物学课本贴上一个声明:“该课本含有关于进化的资料。
进化是关于生物起源的一种理论,而不是事实。这些资料应该开明地对待,
仔细地研究,并慎重地加以考虑。”为此,在去年年底,美国民权同盟和
几名学生家长将柯布郡教育当局告上法庭。最近,美国联邦法庭判决该声
明违宪,必须除去。

    我们可能觉得很奇怪,指出进化论是一个理论,建议学生开明、仔细、
谨慎地对待它,这种态度不是很“科学”吗,有何不妥?但是正如法官所
指出的,特地给进化论贴上这么个标签,实际上是在贬低进化论教育,迎
合了原教旨基督徒和神创论者的宗教信仰。为什么独独挑出进化论,而不
给其他科学理论,例如日心说、原子论、相对论等等也贴上类似的标签呢?

    “进化只是一种理论,不是事实”,这是神创论者攻击进化论的常用
措辞。在日常用语中,“理论”含有“假说”的意思,让人觉得进化论不
可靠。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清,科学上所说的假说、理论和事实都是怎么一
回事。

    所谓假说,是指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做为科学假说,这
样的解释必须有能够被验证的预测。如果预测结果不符,原有假说就必须
抛弃或做出修正。如果一系列验证结果都跟预测相符,假说就成了已被证
实的科学理论。如果一个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经过了无数检验,都只有支
持的结果,而没有任何抵触之处,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接受它,研究者也不
觉得有必要特地再去寻找证据,那么,这个理论核心,就成了一个科学事
实。比如,哥白尼当初提出“地球绕太阳转动”时,只能说是一个科学假
说。以后一系列的观察支持这个假说,它就成了科学理论。最终,只有愚
昧的人才会不承认“地球绕太阳转动”,它就成了一个科学事实。

    进化论的核心部分——“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是这样一个科
学事实,而进化论就是有关这个事实的科学理论。正如美国科学院编写的
进化论教学指南所指出的,进化的发生是一个事实,进化论是最强有力的、
最受支持的科学理论之一。就连天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1996年也承认:
“新的知识已经引导我们认识到进化论不仅仅是一个假说。”“把各项独
立进行的研究的结果会集起来,有力地支持了这个理论。”

    在认定进化是一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对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其过程、
细节、机制是什么,还存在着非常多的争议。所以,进化论是一个丰
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庞大体系,既包含了科学事实,也包含已被证实的科
学理论和未经证实的假说。至于经常有业余研究者提出有关进化的种种
“理论”、“假说”,那往往是出于对进化论的误解,建立在错误事实的
基础上,连科学假说也算不上,只能算是“怪论”、“胡说”了。

2005.2.27

(中国青年报2005.3.2)

(XYS200503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太空笔的传奇

25 02 2005年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美国科学家们想研制一种在太空失重
情况下使用的太空笔,可是研究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成功,只好向全国
发出了征集启事,收到了一位小学生寄来的包裹,写着一行字:“能
否试试这个?”打开一看,是一大把铅笔。

    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有时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其实有极其简单的
现成解决办法。这当然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可惜它完全是捏造出来的。

    早期的宇航员都使用铅笔,并不是因为接受了小学生的建议,而
是因为钢笔、圆珠笔在失重条件下都无法使用,铅笔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铅笔笔芯有时候会断,在失重的环境中漂浮,会漂进鼻子、眼睛
中,或漂进电器中引起短路,成了危险品。而且,铅笔的笔芯和木头
在纯氧的环境中会快速燃烧。

    因发明了圆珠笔通用笔芯而发了大财的保罗·费舍尔意识到宇航
员应该使用更安全可靠的书写工具,自掏腰包研制,在花了两年时间
和2百万费用之后,于1965年研制成了能在太空环境下使用的圆珠笔——
太空笔。其原理其实很简单,采用密封式气压笔芯,上部充有氮气,
靠气体压力把油墨推向笔尖。经过严格的测试后,太空笔被美国宇航
局采用。1967年12月,费舍尔以每支2.95美元的价格把400支太空笔卖
给美国宇航局。

    1969年7月20日,太空笔跟随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上了月球,并
救了他们的命。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完成历史性月球漫步回到登
月舱准备离开时,发现发动机的塑料手动开关被宇航服的背囊碰断了,
无法启动发动机,向地面指挥中心求援。他们需要拨动开关中一个细
小的金属条,但是为了减轻重量,他们已抛弃了所有的工具。地面指
挥中心的一名工程师灵机一动,建议他们用太空笔试试。奥尔德林掏
出太空笔,缩回笔芯,用笔的中空尾端拨动了开关,成功地启动了登
月舱的发动机。

    太空笔是全天候的圆珠笔,除了在太空环境,还可在其他各种极
端恶劣(例如寒冷的高山上、深海底)的条件下,在油污、潮湿、粗
糙、光滑的表面上,用各种角度书写,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深受登
山运动员、户外活动者、 技工、士兵、警察的欢迎。目前在美国市场
上8美元即可买到一只最简单的费舍尔太空笔。

    奇怪的是,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太空笔却成了谣言的对象,备受
嘲笑,成了愚蠢的象征。有的说美国人花巨资开发太空笔完全没有必
要,不如像俄国宇航员那样简单地使用铅笔(实际上,俄国宇航员后
来也改用费舍尔太空笔)。还有的干脆说太空笔从来就没有研制出来
过。直到最近,还有人在学术会议上不仅继续传播这个谣言,而且还
添油加醋,将开发费用夸大了5000倍:

    “‘为了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圆珠笔能出水,竟使科学家花费了100
亿美元,终了却毫无结果。最后得知,铅笔在太空环境下就能写出字。’
11月3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2004年全国农林研究生教育发展论
坛’上,一位专家将这则黑色幽默娓娓道来,各大学领导和专家对
‘研究要切合实际,尤其是以前沿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
的观点表示认同。”(《中国农大研究生教育创新性“学科群落”质高
多产》,《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费舍尔太空笔中国市场上也买得到(叫“飞梭太空笔”),许多
百货大楼、礼品店均有销售,与会专家竟然没有一个人见过、听说过?
“研究要切合实际”,说得一点也不错,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

2005.1.23.

(中国青年报2005.2.23)

(XYS200502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让我们接近星星

18 02 2005年

    仰望晴朗的夜空,星星不过是一个个亮点,是如此的遥远、神秘。
即使在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也无法用它一窥恒星的真面目。这使得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建者、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835年为了说明人类的认识有
其局限时,举恒星为例,声称人类只能对恒星做一些简单的视觉观察,永
远无法知道恒星的化学组成及其温度。

    在孔德如此自信地下断言时,他并不知道早在20多年前,一个名叫弗
朗荷费(1787-1826)的德国人已经找到了研究星星的一种新方法。弗朗
荷费11岁成为孤儿,没有上过学,靠自学成为光学仪器专家。1812-1814
年间,弗朗荷费在为天文望远镜制造消色差物镜时,需要精确地测定透镜
的折射率。早在1666年,牛顿发现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了7种
颜色的光,它们似乎形成了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光谱。1802年,英国化学家
沃拉斯顿注意到光谱并非连续的,其中有7条黑线,他天真地将它们当做
是颜色的自然边界。1814年,弗朗荷费用更精密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太
阳光谱中的黑线多达500多条,他对其中324条的波长进行了测量,并对最
明显的8条用字母标记。

    一种明显的可能性是,这些黑线是棱镜产生的假像。为了否证这一点,
弗朗荷费用260条密集的金属丝制造了第一个衍射光栅,阳光穿过它之后,
也形成了光谱,而且同样出现了那些黑线。接下来,弗朗荷费做了一件从
来没有人想过要做的事:他把望远镜对准某颗恒星,再让星光穿过棱镜,
形成了恒星光谱,上面也有黑线,但是位置与太阳光谱并不完全相同。

    弗朗荷费也注意到,用酒精灯烧食盐,产生的火焰光谱中,有一条黄
色的光带,位置恰好与太阳光谱的D黑线重叠。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个
问题。1826年,弗朗荷费患肺结核病逝,年仅39岁。他至死都不知道这些
黑线是怎么产生的。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发现,如果燃烧某种
元素,发出的光经过棱镜后,会形成位置固定的光谱线。例如,燃烧钠,
会出现两条黄色的光谱线,它们的位置恰好与太阳光谱中的两条黑线相同。
为了验证它们的确相同,他让阳光先通过钠蒸汽,再通过棱镜,料想会见
到钠发出的光谱线刚好填补了太阳光谱的两条黑线。没想到,那两条黑线
反而变得更黑、更明显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基尔霍夫又做了几个实验才找到了答案。一种元素
被加热、发光,我们看到了它的发射光谱。但是在它处于冷却状态时,它
将吸收与它的发射光谱的波长一模一样的光。因此,太阳发出的光穿过比
较冷的钠汽,钠汽就会吸收那些它自己在炽热状态下发射的光线,而形成
黑线。也就是说,太阳光谱中那两条与钠光带相对应的黑线,是钠吸收线,
表明在太阳外大气层中,存在钠元素在吸收太阳内部发出的光。这样,通
过分析太阳光谱和恒星光谱,与化学元素的光谱对比,就可以知道太阳、
恒星上面都有什么化学元素。1868年,通过分析太阳光谱,法国天文学家
詹森发现太阳含有一种未知的元素,被称为“氦”(Helium,意思是“太
阳”),到1895年这种元素才在地球上发现。通过分析光谱,我们还可以
知道恒星的温度、压力、运动速度、旋转速度,甚至它的年龄和距离。星
空不再遥远而神秘。弗朗荷费的墓志铭准确地预见了这个结果:“他接近
了星星。”

    孔德死于1857年。如果他晚死几年,见到星星的奥秘正在被揭开,将
会做何感想呢?哲学家往往是非常自信的“智者”,但是很遗憾,他们对
科学研究所划定的界限,几乎没有不被以后的科学进展证明了是错误的。

2005.1.22.

(中国青年报2005.2.16)

(XYS200502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光的真理

5 02 2005年

    “惠更斯”号探测器在太空飞行了7年多之后,近日成功登陆土星最大
的卫星土卫六,引起全球注目。这颗卫星是荷兰科学家惠更斯于1655年发现
的,所以这个探测器以他的名字命名。惠更斯是科学史上罕见的天才,除了
发现土卫六,还发现土星光环、离心力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创建了概率论,
发明了摆钟,首次提出其他星系上也有行星和生命,并为此写了一本书!

    惠更斯最著名的科学贡献,是为光的波动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光是什
么?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最直观的答案是:光是由
极细小的微粒组成的。这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一些光学现象:光微粒的运动速
度极快,所以光做直线传播;光线反射是由于光微粒碰撞反射面引起的;光
从一种媒介进入另一种媒介(例如从空气进入水)时会发生折射,是因为光
微粒在不同媒介的运动速度不同。与惠更斯同时代的牛顿就是光的微粒学说
的集大成者,认为光微粒遵循他发现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发现阳光是
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他认为不同质量的光微粒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光,
这些光微粒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白光。

    但是此前,意大利数学家格里马第已经注意到,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
其投影的边缘出现明暗条纹。他联想到水波的衍射,提出光可能是一种波,
不同颜色的光是由于光波的频率不同引起的。但是怎么用波动来解释光的反
射和折射呢?惠更斯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惠更斯原理”的学说阐明波面
在媒体中的传播性质,在此基础上用作图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牛顿的死对头胡克也支持波动学说。牛顿刚提出微粒学说时,备受胡克
的讥讽,声称牛顿学说正确的部分是剽窃他的,其他部分则荒诞不经。牛顿
一气之下不再发表光学著作,等到胡克死后,才出版《光学》一书,全面论
述微粒学说,构建了一个相当精致的体系。这时候惠更斯也已经死了,没有
人能和牛顿唱对台戏。由于牛顿的权威,微粒学说被普遍接受,毕竟,这个
巨人在那么多科学问题上都对了,这一个想必也不会错吧?

    牛顿死后70多年,才有人试图复兴惠更斯的波动学说。英国物理学家托
马斯·杨、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用干涉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不过,对牛
顿微粒学说的致命一击发生于1850年。牛顿和惠更斯的学说都能解释光的折
射现象,但是有一个重大差别:牛顿学说认为光从空气进入水发生折射,是
因为光微粒在水中的运动速度比较快;而惠更斯学说恰恰相反,认为是由于
光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导致的。当时人们还没有办法精确地测量光速,
不能验证谁对谁错。1850年,条件成熟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实验证明了
水让光速变慢,牛顿的学说被推翻了。

    此后,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学,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赫
兹用实验证实了这个预见。波动学说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是赫兹同时也证
实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这是波动学说没法解释
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提出光的发射和吸收都采取量子的形式,
光波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具有波和粒子二重性质。

    这给人的印象似乎牛顿也没有错。经常有人在争论问题时引用这个所谓
“波粒二像性”来说明真理不止一个,大家争来争去可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
不同一面,最终会统一起来,证明大家都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爱因斯坦
的光子和牛顿的微粒除了都是粒子之外,并无任何相同之处。光子不是牛顿
所描绘的那种遵循经典力学运动定律的微粒。牛顿对光的反射、折射、衍射、
颜色等等光学现象的解释都是错误的,波动学说才是正确的。在光的问题上,
真理仍然只有一个。

2005.1.21.

(中国青年报2005.2.2)

(XYS200502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28 01 2005年

    在一些海洋岛屿上,生活着被称为象龟的巨龟,它们的体重能达数百公
斤,活上一百多年。它们的祖先是生活在大陆的体型较小的龟,偶然漂流到
岛屿上,其后代历经几百万年的进化,逐渐进化成了巨龟。体型变大的一个
重要因素是因为它们在岛屿上没有天敌,不用怕目标太大而暴露。但是一旦
人来到这些岛屿,巨龟的厄运就降临了。

    非洲毛里求斯岛原先生活着多种巨龟,在18世纪初,遭到法国殖民
者的捕杀而灭绝了。1769年,法国探险家马利恩从2000公里外的塞舍尔群岛
带了一只象龟到了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成为当地法国驻军的吉祥物。1800
年,塞舍尔群岛上的巨龟也因为殖民者的捕食而灭绝了,马利恩龟成了其物
种的最后一员,并在1810年目睹了英国军队占领毛里求斯,也成了英军的吉
祥物。1918年,已在路易港生活了150年的马利恩龟爬到要塞的炮台上,不
幸从炮台上跌落,伤重而死。其尸体被制成标本,保存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
博物馆。它的寿命超过了150岁,是迄今为止有记载的最为长寿的动物。

    南美洲的戈拉帕格斯群岛上的巨龟更加出名。“戈拉帕格斯”在西班牙
语中的意思就是“龟”。1835年9-10月间,年轻的达尔文乘贝格尔号环球
旅行时,曾在这里观察了5周。他观察到这个群岛的一些小岛都有自己的特
有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巨龟。它们总共有十四个种(或亚种),
岛与岛之间的巨龟的形态差别非常大,以至于岛上的副总督向达尔文吹牛说,
他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哪只龟是哪个岛上的。这促使达尔文开始思考物种起源
的问题:为什么上帝要在这小小的角落显耀他的创造才能,他真有必要专门
为这里创造出这许许多多独一无二的物种吗?

    在达尔文到来之前,戈拉帕格斯象龟就已遭到了海盗、殖民者、捕鲸者
的屠杀。它们的肉和蛋一直被当成美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又捕杀
巨龟用于提炼“龟油”。殖民者开荒种田和饲养家畜也对巨龟的生存造成了
重大威胁。现在,达尔文所见过的14种戈拉帕格斯象龟已有3种灭绝,剩下
的11种象龟总共只有大约15000只。其中有一种只剩下了1只。这只被称为
“孤独的乔治”的巨龟被养在岛上达尔文研究站中。实际上,有几种象龟是
靠达尔文研究站的孵化、饲养才避免了灭绝的厄运。

    象龟生活在海岛上,属于陆龟。那些生活在海洋中的海龟的命运要好一
些。但是,由于人类的捕食、捕鱼时的误杀、生存环境被破坏等因素,现存
的7种海龟也全部濒临灭绝。在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科巴群岛,有多个
海龟研究站在实施海龟保护计划。这次印度洋海啸摧毁了这些研究站,不仅
导致多名生物学家殉职,并毁灭了正在那里孵化、饲养的龟蛋和海龟。海啸
也对海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除了人类,海龟是这次天灾的最大
受害者,使它们更接近灭绝。

    大约2亿年前,海龟已在地球上出现。它们凭借坚硬的甲壳,躲过了无数
灾害,见证了恐龙的兴衰和灭绝。它们能否躲过这一劫难,还是个未知数。
如果大自然真有意识的话,那么就像这次大海啸所显示的那样,他对其产物
丝毫没有怜悯之心。物种灭绝本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事。自地球有生命以
来,99.99%的物种已经灭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象龟、海龟就能够永世长存。
但是既然人类对它们的濒临灭绝负有责任,那么还是应该竭尽所能让它们的
生命尽量延续,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只能在影像资料中才能见识到这种美
丽而无害的生物。

2005.1.19.

(中国青年报2005.1.26.)

(XYS200501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古希腊的科学遗产

12 01 2005年

    美国有一位汉学家,对中华文化的痴迷胜过大多数中国人,却不愿
去中国旅游,唯恐中国的现实破坏了他用唐诗宋词营造起来的梦境。这
种心态,大约和我对希腊风景望而却步有些相似。唐宋风流对我来说没
有多大的吸引力,如果时间机器把我送到古代,我最乐意去古希腊当一
名自由人。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哲人,而是德谟克利特、亚里斯
多德、阿基米德式的智者,才是我心目中的圣贤。

    这个古希腊情结,在我还在上小学时从《我们爱科学》上读到古希
腊一位科学家如何巧妙而准确地测定了地球周长起,便已种下了。这位
天才人物是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埃拉托色尼。他从书中获悉在埃及南方
的色耶尼城市有一口枯井,每年只在夏至这一天的中午,阳光会直射井
底。但是他知道在同一时间,在他所在的亚历山大城太阳并不直射,而
会立竿见影。他测出了这个影子的角度,再根据两个城市的距离,计算
出的地球周长与今天测定的赤道长度非常接近。这种“视差位移”测量
法,直到现在还在天文学上使用。

    这个故事,要比尽人皆知的阿基米德用浮力法测定金冠的体积,更
令人叹服。阅读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著作,总让人不停地惊叹:“他怎么
会想到这一点?”现代科学各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其源头几乎都可以追
溯到古希腊。但是古希腊留给现代科学的遗产,并不只是这些任何一个
其他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所创立的科学基本
思想和方法: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毕达哥拉斯的规律观、德谟克利特的还原论、欧多克索斯-阿基米德的
数理方法、欧几里得-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体系、亚里斯多德的博物
学方法……这个名单可以长长地列下去。

    如果我们把科学精神分为探索、怀疑、理性和实证四个方面的话,
那么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已把探索、怀疑和理性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创
造了古代文明的奇迹。只是他们在实证方面仍有欠缺而已。所以一旦文
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们把实验方法注入其中,现代科学便诞生了。当然,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对旧知识体系的突破,所以我们今天把哥白尼突破托
勒密天文学、维萨留斯突破盖伦解剖学、伽利略突破亚里斯多德物理学
做为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人们一般不知道,在哥白尼《天体运行》和
维萨留斯《人体结构》出版的同一年(1543年),阿基米德的著作首次
被译成拉丁文出版,对伽利略等人的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这些近代科学的先驱者,正是古希腊圣贤的真正传人。人们在颂扬
这些科学先驱时,往往非常错误地把古希腊圣贤当成僵化的化身、科学
的敌人,忘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些毫无科学精神、墨守成规的宗教势
力,恰恰是他们抛弃了古希腊的精神遗产。让崇尚“吾爱吾师,吾更爱
真理”、绝不盲从的古代智者为后人的盲从承担责任,是非常具有讽刺
意味也非常不幸的。

    最近中国科学院唯一一名研究科学史的院士在反驳杨振宁关于中国
传统文化妨碍近代科学的诞生的说法时,也犯了类似的偷换概念的错误。
他声称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与希腊文化无太大关系,主要理由是“近代
自然科学是在不断摆脱古希腊科学的束缚中诞生的”。如果我们用同样
的逻辑,是不是也要否认伽利略、牛顿对当代物理学的影响?当代物理
学不也是在不断摆脱经典力学的束缚中诞生的吗?

    有时候,一名当代院士的逻辑思辨能力,甚至还不如古希腊的一个
自由人,也就无法欣赏古希腊的精神财富。

2005.1.5.

(中国青年报2005.1.12.)

附:
席泽宗院士:近代科学与传统文化无太大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17:33 新浪科技

  到目前为止,对近代科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问题,学术界
已经有了无数次的讨论与无数场的争辩。本刊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论坛,可以看作是这场争论的延伸。回顾
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你会发现答案中大多是将原因归到文化的层面上,
这些文化原因大体可归结为一句话:西方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而我们没有。而
更深一层挖掘是:中国不仅没有古希腊文明,而且还有阻碍近代科学萌芽的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官僚制度,封建压迫,方块字,儒家文化,缺乏逻辑思维,不重视
实验,没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没有《逻辑学》……

  对此,我们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前所长席泽宗,在这众多的回答中,席泽宗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
原因应该是社会原因,即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与希腊文化
无太大关系

  《科技中国》:许多人在讨论“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何诞生在欧洲而
没有产生于中国)时,认为欧洲人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因而产生了近代科学。您
认为是这样的吗?

  席宗泽:欧洲人吸收希腊文化是从12世纪开始的,他首先被经院哲学家们所
接受,以至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时,也埋怨在教会的学校里不讲《圣经》
而讲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与此相反,近代自然科学则是在反对古希腊科学的激烈
斗争中诞生的。

  在科学史中,以1543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这一年出版了哥白尼的《天
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了以希
腊托勒密和盖伦为代表的古希腊天文学和医学传统受到质疑与抨击。哥白尼的太
阳中心说出现以后,在欧洲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就连马丁·路德也反对。法国思
想家博旦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具备普通知识(希腊知识)的人或学过一点物理学
(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的人,会想象如此笨重庞大的地球竟能以太阳为中心上下
运动。”为了证实和宣传哥白尼学说,为了推翻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伽利略写
了两部名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
(力学和弹性学)的对话》。这两本书都是以三个人的对话形式来否定亚里斯多德
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由此可见,近代自然科学是在不断摆脱古希腊科学的束缚中
诞生的。

  《几何原本》对近代科学的影响很难评估

  《科技中国》:如果希腊前期的自然科学与近代的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
的系统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也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但是希腊后期却产生了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样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著作,杨振宁先生也认为近代科学
诞生的标志——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深受《几何原本》推理方法
的影响。您怎样评价这种说法?

  席泽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什么样子,很难说清楚。现在用的希腊
文本是1808年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的公元10世纪的一个手抄本,无法肯定它是
1400多年前的原物,人们猜测,这个手抄本就是当时的人为教欧几里得几何而编
的一个手稿。除了这个版本之外,其余阿拉伯文、拉丁文译本都是根据公元4世
纪末赛翁的一个增订本,而这本书是没有图的。一部讲几何学的书没有图,很难
想象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作为近代数学标志的微积分,也并不是从欧几里得几何学发展出来的。
牛顿、莱布尼茨和他们的先辈们为了适应当时运动学、弹道学、光学和天文学的
需要,大胆的不顾欧几里得关于严密性的要求,而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建立
以后,反对微积分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关于这一点,在斯
科特的《数学史》中有详细地记载。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是按
《几何原本》的模式写的,但那只是形式,牛顿自己曾经说过,读了《几何原本》
对他没有多大帮助。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无太大关系

  《科技中国》: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的思维得以系统和精密,并成为近代科学
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没有对于推演法的重要认识,即中国
传统文化里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对此很想听听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席泽宗:在杨振宁先生的几次演讲中,杨先生都反复地提到了中国没有产生
近代科学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有关。我不是很同意杨先生把原因归结到人们的思
维和知识层面上来。

  逻辑和语法一样,是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正如许多人没有学过
语法也会说话一样,中国古代没有写出逻辑学著作,不等于中国人不会逻辑思维。
再者,逻辑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利斯多的
逻辑学,对上帝的存在做出了五大证明,难道上帝真的存在吗?与此相反,作为
近代科学开始的一系列新发现,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如果说,哥白尼的
《天体运行论》还用了传统的方法,即逻辑的论证,维萨留斯则完全使用观察和
实验的方法,得出和旧观念相反的结果。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伽利略对木星
卫星的发现,都与三段论法毫无关系。伽利略认为,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必须
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和数学只是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先验目标的
追求。这正是近代科学方法的精髓。再看看希腊人是怎么说的?柏拉图在他的
《理想国》第七卷中说:“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必去思考昼夜长短、日月运动
以及其他天体的任何事物。在建立真理时,考虑这样多的事业是愚蠢的。天文学
和几何学一样,如果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问题,那就要把星空抛在一边。”
接着,他又引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声学的老师们想比较他们仅仅能听
到的声音的和谐,这种试验也和天文学观测一样,是白费力气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没有推演法并不构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周易》与孔孟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不同的

  《科技中国》: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周易》、
孔孟之道,究竟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席泽宗:李约瑟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三大哲学思想体系是阴阳理
论、五行理论和《周易》,前两者对科学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而《周易》的那
种精致化了的符号体系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它诱使那些对自然
界感兴趣的人停留在根本不成其为解释的解释上。没有一种是以任何形式为《周
易》的观点进行辩护的,或是要减轻它对中国科学思维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的。李
约瑟对《周易》的评价我基本是赞同的。从天文学的发展研究来看,《周易》对
中国古代科学是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对那些盲目夸大《周易》作用的观点,如
有些学者把现在发现的遗传密码、量子力学等等都用《周易》来解释,我更是不
能赞同。

  我认为,《周易》的影响没有孔子的思想影响大。《周易》是一本哲学著作,
一般人很难读懂,而孔子的思想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
今天。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没有坏处的。以《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为
据,孔子的言行对科学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是有益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已有不少。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孔子思想中的这些有益成分也是其中之一。 

  现实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科技中国》: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既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最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席泽宗: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原因,即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按照明末发展的
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
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
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
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
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的67年中(1578—1644)出
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
的。

  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和英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1644年是个转
折点。这年,英国打败了封建王朝,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后虽
有反复,但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以后,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国就在资本主
义道路上前进。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落后
的奴隶制游牧民族入关建立了清王朝。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
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有懂科学的传教士在身旁帮忙,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
错,这时是一个机遇,是中国有可能在科学上于欧洲近似于“同步起跑”的时机。
然而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
失去了。如:康熙在用人上,对汉人采取防范措施,致使一些科学家得不到重用;
在培养人才和集体研究问题上,在有众多传教士的条件下,没有兴办外语学校,
没有组织中国学者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在制造仪器和观测时,只是把所制成的仪
器视为皇家礼器,只供皇帝本人使用,而没有用来进行观测;对于中国传统科学
的弱点——系统性、理论性不强,康熙未予以重视,他只关心一些普通常识问题,
对从欧洲传进来的一些理论问题,不管是托勒密体系、第谷体系还是哥白尼体系,
都未重视去研究。康熙时期的科学政策是我们同欧洲科技发展拉大差距的起点,
在之后的统治政策中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如乾隆后的“复古”运动就崇尚
一切都可以从古书中找到原因,包括科技。

  中国科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建国初期,由于种种
的社会原因,使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以后的
“文革”时期,更谈不上社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条件。而当时欧美科技
工作者的研究条件就比国内好得多,在他们研究钻研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打扰。
这种社会条件的差异,也是现在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中国人,但都是外籍华
人的一个原因。

  从这些看来,我还是偏重把社会原因作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以至至今
中国科技仍然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

  在采访结束后,席先生一再的对记者强调说: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并得到迅
速的发展是由当时当地的条件决定的,不必到1400多年以前的希腊去找原因。自
16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开始落后,也要从当时当地去找原因,不必一直追着孔子、
孟子。

(XYS200501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