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03
2007年
近日一篇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报告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对1990年至2005年10月国际上发表的68项关于抗氧化类营养补充剂与疾病死亡率之间关系的论文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服用这类营养补充剂对降低死亡率没有任何帮助,有的反而会显著提升死亡率:服用维生素A的人死亡率提高16%;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提高4%;服用β胡萝卜素的死亡率提高7%。未发现服用维生素C和硒对死亡率有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个结论有点匪夷所思。南方一家周报头版以《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为题报道此事,配上一幅把各种维生素画成手雷的插图,很是耸人听闻。似乎是为了反击这项研究,上海开了一个“维生素C研究国际发展趋势”研讨会,据称“诸多国内外权威的营养与食品安全健康专家首次针对‘服大量维生素致死’理论集中发表了学术观点,并表达了质疑”。
维生素当然不是什么毒药。它们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适量补充这种维生素有益健康。那些体内不缺乏维生素的人如果还去补充维生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也未必对身体会有什么额外的好处。
补充维生素最好的办法是从膳食中摄入,而不是服用维生素制剂。但是对一些特定的人群,却应该推荐其服用某种维生素制剂。例如,准备怀孕以及妊娠头三个月的孕妇应每天补充600微克合成的叶酸,以避免胎儿出现神经管缺陷。研究表明达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已无法从膳食中吸收天然的维生素B12,因此50岁以上的人应通过服用维生素制剂或吃强化食品每天补充2.4微克结晶形式的维生素B12。绝经期妇女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增加骨质密度和降低骨折的风险。这些都是已有非常确凿的证据支持的建议。
这项新的研究并非针对所有的维生素、矿物质类制剂,而只是针对抗氧化类制剂;也不是针对为避免缺乏某种维生素而服用维生素制剂的,而是针对那种希望通过大剂量地服用某种维生素制剂(特别是抗氧化类制剂)来达到增强免疫力、抗癌、治疗疾病、延缓衰老等目的的。为这些目的而服用的维生素剂量往往是膳食推荐量的几倍、几十倍。
医学界早就知道大剂量地服用某种维生素可能会有引起中毒或副作用,例如服用维生素A过量会导致肝中毒、畸胎,服用维生素C过量会导致肠胃紊乱和结石,动物实验表明服用维生素E过量会缩短寿命。早在2004年,美国科学家已报告过量地服用维生素E有害无益。他们分析了1993到2004年间19项涉及135967人的有关维生素E与健康关系的数据,发现每天服用维生素E不高于150国际单位并无坏效果,甚至还可能有益健康。但是过了这个量以后,服用维生素E的人的死亡率开始逐渐高于不服用维生素E的对照组,45年间死亡率大约高出5%。在达到每天400国际单位(市场上维生素E制剂的常见剂量。维生素E的每日膳食推荐量仅为30国际单位)后,出现了较显著的增加。这个研究结果与丹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相符。
因此,丹麦科学家的这项研究结果甚至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之所以让国内媒体大哗,乃是国内一些营养学家、医生长期鼓吹大剂量服用维生素有益健康的观点造成的。例如,不少流行的健康读物都在推荐每天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癌症。某些维生素C制剂厂家在广告中反复宣扬“口服维C防感冒”。中国著名营养学家自称自己每天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在2003年“非典”期间,许多单位还向职工发放维生素C制剂做为预防“非典”的措施。
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迄今至少有30个双盲对照试验对大剂量维生素C能否预防感冒进行了验证,结果毫无例外都是否定的:每天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研究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癌症的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失望。美国梅约医疗中心曾经进行了三项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癌症并无益处。
某些营养学家之所以不顾科学事实,继续鼓吹大剂量服用维生素,有其商业利益在里头。我注意到参加“维生素C研究国际发展趋势”研讨会的国外“权威”专家是美国莱纳斯·鲍林研究中心主任(有的报道将他误报为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系)。这根本不是什么权威机构,而是一个不属于美国医学界主流的“另类医学”研究中心,其创始人为著名化学家鲍林,他曾两次独享诺贝尔奖——但是并非生理学或医学奖,而是化学奖和和平奖。
鲍林是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预防感冒和癌症的始作俑者,并身体力行。尽管他本人并无医学专业背景,美国医学界也对其主张不以为然,但是还是利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头为其主张造成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在医学界之外影响尤其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鲍林后来死于癌症。
鲍林鼓吹大量服用维生素C有其商业背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片厂家是其研究中心的最大捐助者。对那些鼓吹大量服用维生素的“权威”营养学家,更需要查查是否有商业背景,因为他们本来应该比鲍林更懂得营养学。其实,有学术规范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面向媒体的研讨会并非发表学术观点、表达学术质疑的正常渠道,更恰当的渠道是写成文章交给相应的学术期刊发表。
2007.3.13.
(《经济观察报》2007.3.19)
(XYS200703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21
03
2007年
我在新书《科学成就健康》中批评目前热销中的一批所谓“保健品”夸大功效、隐瞒毒副作用,引起了保健品行业的强烈反弹。代表保健品行业利益的中国保健协会在其网站登出一则声明,其秘书长称:“是药三分毒,但保健食品根本就不是药,因此也就无从谈起任何毒副作用。”
他的意思是说,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因此不是药物的东西就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个逻辑极为有趣。似乎并无人把氰化钾当药物使用,不知该秘书长是否会真的因此认为氰化钾无毒,去偿个新鲜?
即使是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也都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例如维生素A摄入过量会导致畸胎和肝中毒,维生素C摄入过量会导致胃肠紊乱和肾结石,维生素D摄入过量会导致血钙过多症。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富硒保健品,而众所周知,硒既是人体必需元素,也是有毒元素。
营养素尚且会有毒副作用,何况其他那些人体并不需要的“保健品”?以保健协会声明中特地提到的“核酸营养品”和“脑白金”为例,摄入的核酸过量会导致痛风和尿道结石,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难道不是副作用?现在也已发现“脑白金”的主要成分褪黑素有多种副作用,例如影响雄性激素代谢,影响胰岛素的功能,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等等。
如果该秘书长坚信保健品不该有任何毒副作用,那么这些已知有毒副作用的保健品是不是应该被取消批号、禁止销售呢?
还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保健品所不具有的功效,保健品厂商偷偷地在保健品中添加药物成分,这就会产生消费者所不曾预料到的毒副作用。例如,现在热销中的一种核酸胶囊,声称其功效成分是核酸,但是检验表明含有没有标明的人参皂甙成分,也就是说,添加了人参或西洋参。这固然反映了核酸保健品厂家自身已对核酸的保健作用完全失去了信心,而乞灵于偷加传统的补品,但这也让消费者冒了未知的风险,因为现在已知人参、西洋参也是会产生副作用的,例如在手术前切不可为了“补气”而服用它们,否则手术时可能引起大出血。
近日卫生部卫生监督局承诺要严厉打击保健品的加药行为,希望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在管理部门采取行动之前,消费者要学会自保,警惕保健品或明或暗的毒副作用,千万不要相信“保健品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宣传。
(《法制晚报》2007.3.19)
(XYS200703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16
03
2007年
时间:2007年3月17日下午3点30分
地点:中关村图书大厦五层多功能厅
中关村图书大厦、新华出版社联合举办“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主题讲座,特邀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及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教授主讲。讲座之后方舟子签售《科学成就健康》。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1
03
2007年
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大致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已知有营养价值,对特定的人群有益的,例如维生素、矿物质制剂;一类是已知没有营养价值,纯属骗人的,例
如所谓“核酸营养品”;一类是其保健价值还缺乏可靠依据的,多数保健品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类则是虽然有一点营养价值,但是物非所值,没有必要去吃的,蛋
白粉就是这一类。
人体含有数万种蛋白质,它们是最为重要的生物分子,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它们的参与。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却无法被人体直接利用,它们在肠胃里被消化成了
氨基酸,然后再被人体吸收。人体中的蛋白质是在基因的指导下,用氨基酸合成的。体内氨基酸的最终来源是食物中的蛋白质。因此食物中的蛋白质虽然没法被人体
直接利用,但是它们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却又是构建人体蛋白质不可或缺的材料。
因为这个缘故,蛋白质是一种必需营养素,我们每天都必需补充它。不过需要补充的量并不多,大约是一天一千克体重补充0.8克优质蛋白质。对饮食正常的人来
说,这个量并不难达到。如果你每天都吃蛋、牛奶、肉、豆腐这些优质蛋白食品,那么是不太可能会缺乏蛋白质的:吃一个鸡蛋即可补充约6克蛋白质,喝一杯
(250毫升)牛奶可补充8克蛋白质,而吃100克鸡肉、猪肉馅、豆腐则分别可补充19、17、8克蛋白质。因为缺乏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的,一般只出现在
不恰当的节食、素食和贫困人口中,吃得起保健品的人不必有这方面的顾虑。
如果你担心自己会缺乏蛋白质,那么靠吃蛋白粉来补充也划不来。按照某种著名品牌的蛋白粉的吃法,每天吃一次,每次吃10克,其蛋白质含量为80%,也就是8克,相当于喝一杯牛奶所含的蛋白质的量,而其价格却是牛奶的数倍。
吃蛋白粉不仅在经济上划不来,在营养上也划不来。市场上的蛋白粉大多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而大豆蛋白并非品质最好的蛋白质。我们前面说到,食物中的蛋白
质都是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被人体吸收的,那么为什么食物蛋白质还有品质好坏之分呢?这与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有关。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
有11种是人体可以自己用其他氨基酸或别的有机物合成的,不一定非要从食物中吸收,但是剩下的9种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必须从食物蛋白质中吸收,
被称为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品质的好坏,就取决于其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例。
例如大米、面粉虽然也含有蛋白质,但是其中缺乏一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因此谷类蛋白质的品质不高,如果以1为蛋白质品质(营养学上称为蛋白质消化率
校正氨基酸分数,PDCAAS)的最高分,谷类蛋白质的得分为0.54。鸡蛋、牛奶含有全部9种必需氨基酸,而且比例恰当,得分为1(其中鸡蛋蛋白质的品
质最好,如果不是把最高得分限定为1的话,它的实际得分达1.19)。植物性蛋白质以大豆蛋白质品质最高,但得分也只有0.91。大豆蛋白质缺乏必需氨基
酸甲硫氨酸,而且净利用率只有60%,也就是说,10克蛋白粉中的8克蛋白质其实只有5克能被人体利用来制造蛋白质,连一个鸡蛋都不如了(鸡蛋的净利用率
达到90%以上)。
吃高蛋白食物除了补充蛋白质,还能同时补充其他营养素,而这些是吃蛋白粉所不可能有的。例如喝牛奶可补充钙和多种维生素,吃鸡蛋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吃鱼能
补充对心血管健康很有好处的不饱和脂肪酸,吃肉能补充铁,吃大豆制品(豆腐、豆奶)能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可见即使是吃大豆制品,
也要比吃蛋白粉更有益身体健康,在经济上也划算得多。
蛋白质也不是多多益善的。氨基酸进入体内后,如果不被用以制造蛋白质,将会在肝脏中被脱去氨基,转化成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会使人
发胖。脱下的氨基变成氨,是一种毒素。之后氨转化成尿素,由肾脏排出。因此摄入蛋白质过多会对肝脏、肾脏造成负担,并且还会使体内的钙流失,损害骨骼健
康。
2007.2.25.
(《中国青年报》2007.2.28)
(XYS200702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27
02
2007年
2007年02月26日北京晨报
吃晚饭死得早? 肉块能吃死人?
日前,一本关于养生的书籍——《刘太医谈养生》被市民追捧,在西单图书大厦、当当网上书店等销售量排行榜都位居前茅。这本的作者自称太医之后,书中提出了一些诸如“吃晚饭死得早”、“肉块能吃死人”等另类观点。这些观点遭到了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等人的质疑。
另类观点:吃晚饭死得早
《刘太医谈养生》一书的作者刘弘章与其子刘自称分别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第24、25代承袭人。这本“刘太医系列”是二人根据先人养生理论和现代人健康问题推出的读物,从“皇家养生技巧”到“祖传独特配方”,让人感觉怪异另类。
比如在“清肠”一章,刘弘章称,现代生活的空气、水源、食物已经被污染,几乎每个人都处于慢性中毒之中,因此每个人都应定期用安全的方法清肠。而清肠的方式,“刘太医”提出“清肠当天不能吃饭”,要服用泻叶等。
在《肉块能吃死人》一章中,刘太医告诫读者:“你一定要喝肉汤,吃素菜,吃粗粮,不能吃肉块。吃进去的肉块最后没有变成你的,70%都拉掉了,多浪费。这肉汤一定要熬12个小时,充分分解。”
对于我们传统的一日三餐,刘太医居然提出了“吃晚饭死得早”的观点。他摆出了自家先人刘纯《短命条辩》的观点,“过饱伤人,饿治百病。”书中称,人类不必吃晚饭,人吃晚饭会死得更早。
“刘太医”:遭了骂我不在乎
刘太医所倡导的独特“养生之法”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但更多的人对他的另类之说表示怀疑,一位名为“不平”的网友说,“如果他真的是太医的传人,那
也不能说明他就是个好的医生,那也只能是他挂着前人的名誉来吃饭。如果相信他的话,一些病人恐怕有错过最佳治疗期的可能,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去相信科
学。”
记者试图与刘太医本人取得联系。记者在他的个人博客上留了言。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他并没有回复。针对网友的评判,刘太医在个人网页上表示,“我是太医的后
代,我宣传的是太医的养生之道,和三分治七分养的观念。虽然我的观念十分怪异,但是大可不必骂我是该死的人,大可不必对我明察暗访,大可不必对我咬牙切
齿。因为我的观念得到了欧美同行的支持,所以我是一个批不臭、摔不坏、饿不死的人。”
专家批驳:刘太医说法不科学
刘太医的观点是否合理?记者采访了多位营养学专家,专家们对他的“肉块能吃死人”、“吃晚饭死得早”等观点提出了反驳。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称:用肉炖汤可行,但不能只喝汤不吃肉。因为汤里的营养远不如肉本身含的营养。如果长期只喝肉汤不吃肉,会导致营养不良。另一
位营养专家称,“过饱伤人”是对的,但“人吃晚饭死得早”的说法完全不对。营养学最讲究的是平衡膳食,晚上对营养的摄取量和中午的一样才比较平衡。如果晚
上不吃饭,就不能维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因为饿得睡不着而影响睡眠,长期不吃晚饭也容易得胃病。
著名的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称,“刘太医”提出的这些观点在科学上很难站得住脚。他自称太医之后,以此来证明他医术高明是站不住脚的。“古人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并没有经过科学的检测。现代人不应该遵从古人养生之法。”
至于现代人如何养生,方舟子称,饮食平衡、心态良好、不抽烟少喝酒等是现代医学界公认的养生之法。晨报记者
代小琳
(XYS200702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23
02
2007年
现有几个版本的《科学成就健康》电子版在网上流传,都是网友根据新浪或搜狐读书频道的连载整理的。出版公司只授权新浪、搜狐读书频道连载全书60%的内容,并非该书的全文,这些电子版(包括下面的这个版本)也是如此。(方舟子)
附:
《科学成就健康》
细语
http://xiyu.blog.sohu.com/32896899.html
大概是读了《晨报》的报道,昨晚回家,父母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起方舟子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对于他们热衷于购买各式名目的保健品、特效药,我一向头痛不
已。不是怕花钱,不是怕没有疗效,而是怕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我怎么说,父母也不是很往心里去。现在,有专业人士来摆事实、讲道理,那说服力自是不一
般了!
昨天到北京图书大厦办事,虽然很匆忙,还是浏览了一下新书陈列的地方,并没有看到这本书。于是到网上去找,在搜狐的读书频道里下载了,并编辑成比较适于老人读的格式,准备献给二老~~~
我想,对于老年人,这是极好的礼物!(我将电子版上传到了新浪爱问的资料中心,希望能惠及更多的人
http://ishare.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266930)
(XYS200702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21
02
2007年
在人的丘脑后上部有一个豌豆大小的灰红色腺体,因为形状像松果,所以被称为松果体。因为它位于人脑的最深处,这使得16世纪哲学家笛卡儿认为它是人的灵魂
所在,而生物学家们则长期认为它是一个退化器官。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一位皮肤科医生发现松果体会分泌一种激素。这种激素的名称如果从英文音译
叫做美乐通宁,意译叫做褪黑素,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它能让青蛙皮肤的黑色素凝集起来,使得皮肤变白,起到调节两栖类的肤色变化的作用。在国内,因为它
是松果体分泌的,所以又被称为松果体素,而有一家公司把它作成保健品销售时,干脆把它改叫成“脑白金”。
那么褪黑素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呢?人们注意到,松果体在幼年时比较发达,褪黑素的分泌量也比较多,而到青春期时松果体则开始逐渐萎缩,褪黑素的分泌量也减
少了。那些长了松果体瘤、褪黑素的分泌受影响的儿童,会出现性早熟。切除幼年动物的松果体,也会出现性早熟。因此人们知道的褪黑素的第一个作用,是抑制性
腺的发育。
到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又注意到,褪黑素的分泌量在一天之内也会发生变化,白天分泌量少,夜晚降临时开始增多,到午夜时达到了顶峰。实际上,它的分泌与
光线的强弱有关,在黑暗中褪黑素的分泌量要大大多于在光亮中。所以它与调节人的睡眠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黑暗中比较容易入睡。你可以通过拉上窗帘、戴上
眼罩来刺激褪黑素的自然分泌。当然,也可以通过吃褪黑素制剂来增加体内褪黑素的含量。
1993年,褪黑素制剂开始被投入到美国市场。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服用褪黑素制剂能够催眠,在美国引起了轰动。意大利的
研究者声称,用褪黑素喂养老鼠,能让老鼠的寿命延长。这个报道让人联想到褪黑素可能是能让人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第二年,美国《新闻周刊》对褪黑素做了专
题报道,让它上了封面,再加上有两本畅销书大力鼓吹褪黑素的神奇作用,促使褪黑素一度在美国非常热销。褪黑素不仅被说成是一种天然无害的安眠药,而且被吹
成是一种“美妙的激素”,能够提高免疫能力,治疗癌症,预防心脏病,增强性能力,抵抗衰老,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甚至能治疗艾滋病等等。
除了催眠作用之外,有关褪黑素的种种说法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只有一些非常初步的动物试验或小型临床试验的结果,甚至只是一些理论上的推测。例
如,许多人之所以相信服用褪黑素会抵抗衰老、回到“年轻态”,是因为据说褪黑素的分泌量似乎与衰老有关,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也被认为是老年人的睡
眠质量不如年轻人的原因。但是更严密的测量结果表明,老年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与青年人的并无差异。又如,褪黑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而抗氧化剂被认为有益身
体健康乃至能抗衰老,因为它们能够清除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会损害身体的副产物自由基。但是抗氧化剂还有很多种(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E都是著名的抗
氧化剂),它们在体内未必就能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即使是褪黑素的催眠作用,也只是在用以调节时差方面获得了比较严格的临床试验的支持。在用以其他方面的催眠(例如治疗失眠症时),则结果就不那么确定。褪
黑素其他方面的功效就更靠不住了。例如有关褪黑素能帮助治疗癌症的研究结果,大多数都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实验室,而且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我们也不知道褪黑素
的合适剂量。在不同的研究中使用的剂量有的差别很大,有的是每天0.1毫克,有的则高达每天50毫克。常用的剂量在每天1到5毫克之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褪黑素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短期服用褪黑素看来相当安全。在一项研究中,40名健康男子每天服用10毫克褪黑素达28天,没有发现
有毒性反应。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长期服用褪黑素就是安全的。褪黑素是一种激素,而激素的毒副作用有时是要过了很多年才会表现出来的。激素往往对身体有多方面
的影响,对此我们还没有透彻的了解。
服用褪黑素数小时后,会让人觉得昏睡,精神不振,因此在服用褪黑素后,不应开车或操作机器。服用褪黑素常见副作用还包括头疼和胃肠不适,例如恶心,呕吐,腹痛。
研究表明服用褪黑素会影响男性体内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代谢,导致男性乳房肥大,并降低精子数量和活力。它也会对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产生影响。有一项研究表
明,服用褪黑素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功能,导致血糖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应该服用它。初步的研究表明褪黑素会导致血压过低,而且定期服用褪黑素会刺激粥样小
瘤在动脉中的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应该避免服用它。服用褪黑素还可能增加夜间哮喘以及癫痫的发作。此外,由于
实验表明褪黑素能刺激大脑血管收缩,而大脑血管收缩是导致中风的因素,因此一些研究者担心服用高剂量褪黑素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总之,对服用褪黑素可能产生的功效和毒副作用的研究都还是非常初步的,但是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它绝不是没有毒副作用的,而有关它的种种神奇功效却没有确凿的
证据。听信厂家的宣传,让自己成为一种我们所知还很有限的激素的试验品,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2007.2.13.
(《经济观察报》2007.2.19)
(XYS200702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10
02
2007年
【摘自《科学成就健康》,方舟子著,赛先生科学与生活系列丛书,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ISBN:978-7-5011-7777-6,268
页。定价:25元。购书热线电话:010-88555365,
88555157。工作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可要求购买作者签名本。
卓越网:
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uid=w99guqpapsqa79suq9gg7g77u&pageletid=showTopSales&prodid=bkbk715271&ref=CN_TS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54049
】
国内市场上的保健品可谓此起彼伏、前仆后继,一个品牌倒下去,更多的品牌又站起来。这些新老保健品的推销手段如出一辙,而许多消费者似乎又特别健忘,在上
了某个保健品的当之后,又马上去追逐新的保健品。而且,在某个保健品被揭发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赚足了钱。消费者如何自己识别这类炒作、骗局呢?在这里,我
归纳出假营养品的几条特征: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有些食品、药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逐渐表现出来。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生富兰克。
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做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效果,不一
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它们往往隐瞒主要成分,广告所说的主要功效成分与其向管理部门申报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生物活性物”实际上不过是非常常见的药物。
底线是:我们真的需要保健品吗?如果饮食结构合理、平衡,没有服食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饮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营养物(例如维生素、微量元
素)。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对身体有益。但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服食保健品对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灵丹妙药是没有
的,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还仅仅是幻想。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
1
02
2007年
【搜狐科学消息】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还得加上一条,饱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满三宫六院之后,往往还要求仙炼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里有点余钱之后却觉得可以试一试。平常的饮食无法保证我们不得疾病,更无法推迟我们的衰老,总令人觉得该再吃点什么才心满意足。但现代科学对
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伪科学乘虚而入,各种各样声称能够解除这些烦恼的保健食品蜂拥而来。(以上文字节选自方舟子blog)
如何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如何识别虚假保健品和医疗骗局?如何警惕无处不在的医疗、保健陷阱?
2月2日,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和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将携新书《科学成就健康》来到搜狐科学,教您如何识别保健骗局。
我想提问 >>> 问题专区
http://it.sohu.com/20070131/n247961883.shtml
(XYS200701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保健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