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获奖名单

16 04 2007年

  截止2006年12月31日,第七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活动
共收到来稿451篇。经《新语丝》编辑部投票表决,评选结果如下:

                   
一等奖(奖金一千美元或人民币八千元)

   
(空缺,改增设两个二等奖)

                   
二等奖(奖金五百美元或人民币四千元)

    马拉《未完成的肖像》
    非禅《东坡志林·玲珑》
    郑小琼《铁》
    安昌河《菜刀传奇》

                   
三等奖(奖金二百美元或人民币一千六百元)

    卓奇文《1991年的爱情,你追我赶的年代》
    卢江良《赵子龙的枪》
    刘耀儒《都市里的樱桃花》
    夏天《殷红如血》
    彭栋《山乡旧事》
    辰雨石《干校的狗》
    陈家麦《妈妈的发廊》
    夏维东《解决》
    毕亮《独臂铁匠与六指少年》
    花椒《见死不救》

   
本次评奖活动由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赞助。

 


何祚庥:深切悼念彭桓武老师

3 03 2007年

  深切悼念彭桓武老师

  何祚庥
  2007年3月1日

  噩耗传来,我们的老师,彭桓武教授,于2007年2月28日21时40分,辞谢了人世!彭桓武教授是我们这一代许多人的老师,多年来他实行“传、帮、带”,“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多方面“启迪”我们的科研和学习,他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共同工作的伙伴。至于我个人,更是长期在他领导、指导下工作和学习,对于他的离世,我们感到深切的悲痛,更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2005年2月28日,为了祝贺彭老师“从事物理工作70周年”,实际上也是祝贺彭桓武老师的九十寿辰,我曾写了“祝贺彭桓武先生从事物理工作70周年”的长文一篇。由于时机的错失,此文迄未正式发表!其实,此文记录了我向彭桓武老师学习、交往及共同工作的种种经过;这一“祝寿”之词,竟成为我个人对彭老师的追忆和“悼念”!现将原来的祝寿之词,转录如下:

  今年是我的老师彭桓武教授从事物理工作70周年。

  彭桓武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们那一时代的很多同学、朋友们的老师。彭先生1949年回国,到现在已有56年了。自彭先生回国以来,可以说我一直是长期跟彭先生打交道的学生之一。如果说到我跟彭先生的渊源,还要早一些,早在1949年以前我已经听说过彭桓武先生的大名。

  解放以前我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那时的学生们很愿意知道我们老师们是哪一些领域方面的有影响的重要学者。那时我们的科学知识太有限了,对老师们工作的成就知道的太少了,非常愿意了解老师们是哪个行业的专家。但却不敢直接去找老师问问您是哪个行业的专家。于是就找助教去打听。助教比我们年纪大一点,也很愿意跟我们谈天说地。有一次郭敦仁教授,那时还是助教,谈起清华有哪些名人。郭敦仁跟我说,清华有“四大名将”。彭、王、林、杨,亦即彭桓武,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那是在解放以前,那时林家翘和杨振宁还没出大名。杨先生出名是50年代,特别是1956年以后。但在解放前已经公认这四位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里最好的学生,是清华难得一见的好学生。排名顺序是:彭、王、林、杨,彭先生排第一位。虽然王竹溪先生年龄还要大一些,为什么彭先生排第一位?稍微了解一下彭先生当时的工作,彭先生的工作当时是那个时代的领先者。那时彭先生在量子场论,特别是介子理论方面做过一系列工作,最有影响的是以作者哈密顿,海特勒,彭(Hamilton,
Heitler,
Peng)三人姓氏缩写为代号的关于介子的HHP理论,在一个时期内,HHP方法是时代的领先者。

  最先认识彭先生,是从1949年彭先生回国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彭先生回国后,钱三强钱先生就把自己的研究生,现在是黄祖洽院士,推荐给彭先生。因为钱先生认为黄祖洽更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在我们做学生时,黄祖洽院士跟我们私交是很好的。他是我们大家崇拜的一个优秀的学生。因此彭先生怎样指导黄祖洽院士,怎么进行科学研究,就成为我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彭先生的为人行事,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学术看法,一直是我们学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彭先生回国后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开了量子力学的课。清华以前也开过量子力学课,但只是偶然开一次,跟现在的情况是大不一样。现在许多大学物理系都能完整地开四大力学的课,但那时清华只能偶然地才讲一下量子力学,有时是王竹溪先生,或是周培源先生讲一些,但他们都不是量子力学方面的专家。量子力学大名鼎鼎,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很早就听说量子力学的理论是何等地奇妙!都很想知道什么叫量子力学。但那时没有书,也找不到老师教。彭先生从海外归来后的第一个贡献,是带回了量子力学。后来由国家教育部办了一个全国性的量子力学讲习班。这样,在全国各大物理系里才逐渐开设了量子力学课。

  真正感受彭先生对我们的深刻影响,是彭先生开了一门课,叫做数学物理方程。这门课一周讲二节课,整整讲了两个学期,竟然把我们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所用到的全部数学几乎都讲完。从线性代数,二项式定理,积分方程,复变函数,特殊函数,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一直讲到变分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是两个学期教下来,彭先生便将我们学习理论物理的拦路虎给清除了!我们那时有许多同学都愿意学习理论物理。学习理论物理就要学习很多数学,而学数学往往是个拦路虎。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数学就要啃很多高等数学,而这方面的书常常是数学家写的。数学家写书有个特点,喜欢讲存在定理。什么叫存在定理?就是某一种数学在理论上是成立,它的解答是否存在,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但却并不具体给出解答。数学家喜欢讲这些。但对物理学家来说,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求解答,如何解方程,也就是如何运用数学,而不是如何去发展数学。实在遗憾,我们的数学家讲的数学不太适合我们学物理的人的一些需要。我记得我刚到清华的第一天,听的是高等微积分。讲高等微积分的数学老师是段学复院士。他给我们讲德氏分割定理,讲的极其严格。以至于仅德氏分割整整讲了两个多月,然后才告诉我们,由此可见实数是连续的。当时我们实在是不习惯于接受这种严格证明的思维模式。等到后来讲到真正需要的部分,物理学上有用的部分,如傅立叶分析、傅立叶级数,就说你们自己看看就行了!数学家开的数学课,往往不切合理论物理学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时遇到的困难。彭先生这门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不讲存在定理,不讲证明。却对每一个定理给你一个一个简要的介绍。讲完后就解释为什么在数学上要有这样一个定理,你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定理,重点在什么地方,特点在什么地方,怎么应用,应用时候要关注什么问题。这样讲,就大为节省时间。所以一年之内把所有常用到的数学几乎都讲了一遍。彭先生讲课另一大特点是从线性讲起,因为线性的代数、线性的方程有许多共性问题。首先讲线性代数,把线性的问题基本的特征给你讲清楚。然后把线性的观念推广到线性的积分方程、线性的微分方程、线性的偏微分方程等等。这样一讲,一些看起来是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其基本的线性特征,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知道线性的观念不仅在线性代数里有用,不仅在解联线性代数立线性代数方程时有用,而且能推广应用到一切线性问题。所以这样一种讲法既是简化的讲法,又是抓住要点的讲法。当时大家听了,大有收获。

  这就是彭先生讲课的特点。这样一讲,我们这些有志于向理论物理进军的人,就去了一个大大的拦路虎!不然,不知要花好多时间才能进入理论物理的大门。

  彭先生的讲课,后来由徐锡申教授整理出版。在书里用了很大精力把彭先生没讲的证明全部补了上去。此书的主要内容,仍保留了彭先生原来的讲法,彭先生讲稿原来的精神,而证明却写成附录放在书的后面。这样在某些人需要读证明的时候读证明,而在不需要读证明的时候跳过这些证明直接掌握数学的观念和数学的技巧。

  毕业后,我曾经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因为喜欢物理,尤其喜欢理论物理,所以总希望有机会能够回到物理学方面做些事情。那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于光远同志有些想法,认为我们这些人固然要从事科学方面的宣传工作、科学方面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是如果太脱离专业的话,将来可能发展有限。所以他非常支持我们这些不同专业出身的人,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回到专业中去。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去找到了彭先生。彭先生深谋远虑,没有建议我马上跟彭先生本人一起工作,因为那时我有许多基础知识上的缺陷。彭先生建议我跟邓稼先教授一起工作,为什么让我跟邓稼先一起工作呢?因为邓稼先正处在迅速出工作的时期。大家知道,理论物理工作总有一个酝酿时期,酝酿一段时期后才能做出比较象样的工作。有些人正处在出工作的时期,有些人处在不太活跃的时期。彭先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对我这个后辈非常关照,关照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我介绍给邓稼先,让我追随邓稼先从事β衰变的研究。所以我就跟邓稼先共同作β衰变的研究。从事这样研究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学会了做计算。做理论物理的人,首先要求的基本功是计算。计算并不是学校里面考试成绩很好,计算就算过关,而往往在计算能力上并不过关。因为计算往往是很繁长的计算,从头算到底,会不会算错,这是经常碰到的问题。不要以为物理学学好了就会计算,理论物理的工作第一步是学会做计算。邓稼先正处在出工作的时期,在工作上有一些计算,需要有人帮他做。或者说需要两个人来算,以后两个人彼此核对是不是有一人算错了。出于这些考虑,彭先生建议我跟随邓稼先做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第一个工作是跟随邓稼先做的。做这个工作,除读了β衰变的理论外,非常重要的是学了转动群的观念,另外学会了做计算。应当说我那时的计算老出错,邓稼先算的老是对的。两个比较起来总是我错他对,偶然有个别时候他符号写错了,绝大部分总是邓稼先对,我错。就是在跟邓稼先的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计算。

  在跟随邓稼先做β衰变的工作中,我仅仅是学习,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却对我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不久邓稼先与我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于光远造成错觉,认为“小何”还是有点研究才能。所以后来钱三强向胡乔木同志提出,要我去原子能所工作时,于光远就把我放走了。

  1956年底,我在钱三强的建议下,从中央宣传部调到原子能研究所,参加理论物理的工作。刚到原子能研究所参加的工作时,就是跟彭先生做研究。彭先生那时花了很多精力来指导我做研究。如果说我跟邓稼先做工作是学习如何做计算,那么跟彭先生做研究就是他是教导我如何去从事科学工作。那时彭先生让我去看一些文献,看完后向彭先生做报告看了些什么东西,对一些最新问题有些什么看法和意见,有些什么评论,每周一次。老师带学生并不是老师给学生讲课,而相反是学生向老师报告你看了哪些文献。这是很传统的指导研究生的方法。可能有一些“圈外”人士不可理解,为什么学生跟老师做工作,并不是老师给学生讲“课”,而是学生向老师报告,讲他所做的事情。第一,看哪些文献是老师的指导,看了以后看懂了没有,这在报告中就可以看出来了。非常重要一点是,你看了后有些什么感想,有些什么意见,对这个文献评价如何,你有何评论或议论。如果这些文献有道理,进一步有哪些工作值得做。我跟彭先生工作了半年,基本上坚持每周一次向彭先生报告我读了哪些文献。那时我很急于做出一些科学工作来,老问彭先生这一想法可不可以做,那一想法可不可以做?几乎每次彭先生都阻拦了我,说不值得做。为什么不值得做?因为做下去不一定有希望,也不一定有结果。所以他多次阻拦了我要做什么样的题目。如此讨论持续了半年之久。最后他认可了一个题目,就是μ子在液态氘里如何催化冷核聚变。他认可了这个工作,认为这个工作有意义。“你可以做一下,μ子如何和氘核结合成μ子原子,又如何在μ-子作用下和其它氘核相结合,从而形成氘一氘反应等。”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工作。可惜我刚开始做不久,国外一些人做得极快,很快做完了。所以我仍然没有做出什么结果。但是从彭先生那里学会了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怎样来挑选科学题目,以及对科学工作的看法、评价等等。这使我终生受益!

  我跟彭先生工作半年后,就没有再跟彭先生工作了。因为彭先生忙起来了。核工业部让彭先生承担很多实际工作,包括核反应堆的工作,后来又由彭先生主持原子弹理论的研究。于是他就没有时间管我的科学工作了。他想了个办法,请朱洪元先生代替他指导我做科学工作。所以后来朱先生就成了我的老师。不过朱先生从来不承认他是我的老师,朱洪元先生老说你是彭先生的学生,我只不过接受彭先生的委托,代替彭先生来指导你的工作。

  进一步和彭先生在科学上有较多的的来往,是在核工业部的九院。1960年我们奉调从苏联回国参加氢弹的研究。不久为了要加速原子弹的研制,又被调到核工业部九院从事原子弹理论的研究。在九院工作期间,又进一步看到彭先生为国防所做的杰出贡献。

  现在我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国家后来设立的国家科学进步奖的特等奖,彭先生是第一得奖人,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成为获奖人。很多人问彭先生在核武器理论开拓当中做了什么工作?彭先生很谦虚,从来没有说过。我也看到一些材料,讲到彭先生做过一些概念性的工作等等,给人印象彭先生只是一般原则性的领导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其实不然,我讲两件事。在我们这代人中,很多同志公认在原子弹理论工作中,起最重要贡献的是周光召的工作。我认为,周光召同志在原子弹的理论方面在三方面很重要的工作,其中有两件,都和彭先生有关。这里我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我们在做原子弹的理论工作时,曾花了很大的气力来探索原子弹的爆炸原理。那时有一个可供参考的A039文件。这一A039文件是当年有一位苏联专家大致地讲了一个原子弹的教学模型。这个教学模型是在核工业部给部长们讲课时讲的,部长们有钱三强在内。当时苏联的专家讲得很快,讲了个大概的观念,非常要紧是给了个图,在图上有一些标记。其中标记之一,就是当冲击波到了某个位置,其相应的压力是多大。这个图是当时在场的人,特别是钱三强教授记录下来的,事后由朱光亚根据记录整理出来的这样一个材料。当然这是绝密文件。图上曾指出在某个位置上的冲击波,其压力差不多约有400万个大气压力。因为这是个教学模型,所以首先要对这一图形所显示的原子弹的原理进行透彻的研究,亦即设法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个教学模型所给出的这些结果。很遗憾,当人们做了大量的计算后,在图上所定的位置上,这一400万大气压力就是达不到!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虽然当时人们作了大量的理论工作,但人们所作的计算,究竟对不对?是不是里面有原则上疏漏?我们有许多人反复核查其中的计算,看不出有什么不对,觉得都对。那么为什么不能重复苏联的结果呢?是不是有某些因素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得不周全?曾做过种种的尝试,都解释不了。这时光召同志提出一个想法,很有可能是苏联专家随意点错了位置。因为这些数据,当时是凭记忆记下来的,在某个位置写上400万的大气压力,未必是对的。因此他就从这个思路去做。这个思路怎么做呢?他想了个办法,叫做“最大功”的方法。光召同志构造了个理想模型,如果某一理想的“原子弹”在受冲击波压缩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耗散,而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们最大可能所做的功是多少?因为任何热转化为功,总不能超越热力学第二定律。光召同志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就可以构造一个简化模型,这个简化模型不是实际的,但可以估算它最大可能做的最大功。光召同志提出这个设想后,未想到却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反对的人认为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做出来一定是苏联人对,一定大于苏联人的结果,没有意义。光召同志的想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想法,但是反对的声浪很高,包括一些前辈。前辈们的反对,使光召同志也不能不考虑这些反对意见。因为这牵扯到计算机时间使用的分配。能不能做这件事情还需要一些批准手续。这时周光召同志就找到了彭先生,彭先生全力支持。他说如果你不能做,我来倡议做这件事情。因此由彭先生出面倡议做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周光召去做。正是在彭先生的支持下,周光召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大功。因为这个工作是个理想模型,当然做得比较严格,也没有什么可批评的地方。但是这个最大功做出来后,也达不到在某个位置上的400万大气压力!所以光召同志就用了这种严格的科学方法,确实证明了苏联专家给的这个教学模型,其随手画的图,还是可能有一定的问题。这件事情澄清了很多混乱的思想,也使得我们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光召同志的工作贡献是很重要的,但首先得益于彭先生高瞻远瞩的大力支持。

  光召同志还做过另外一件重要工作,这个工作是问冲击波在向心聚拢过程中,能不能把能量集中到一个较小的范围。这件工作是光召同志从理论上先弄清楚的,最后的计算是黄祖洽计算出来的。但是这个工作的开头,是彭先生先做的。彭先生先取了个大胆的近似,这个近似也许应叫……和彭近似,而在上述近似的观念下,得到了一个简化的方程式,可以解析的求解。解析求解后,就得到一个观念,亦即在上述可信近似的条件下,冲击波可以自动聚拢!如果这个观念能成立,能量集中问题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周光召同志却做了证明,认为这个观念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因为有一些流体力学的不稳定性,没有考虑进去。我已经多年不做这方面工作了,可能记忆有误。我的印象是泰勒不稳定性。就是说在冲击波聚扰的过程当中,可能还要遭到泰勒不稳定性的破坏。所以彭先生的结论是不对的,而周光召的结论是对的。但是,正是彭先生的不甚精确的近似的工作,或不很严格的工作,促进了周光召更全面的,更精确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认为彭先生的工作毫无意义,彭先生的工作的意义,是在这一可信近似条件下面,介质中的冲击波有自动聚扰的功能;而另一方面,由于在聚扰过程当中,还可能出现泰勒不稳定性,这一不稳定性可能会破坏自动聚扰。所以实际的冲击波聚扰的过程,是两种力量的争夺,亦即自动聚扰和破坏聚扰的争夺。因此更全面的理论就变成两种力量的斗争。因此一个科学的结论,就是要求在设计上限制泰勒不稳定及发展,以至于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将能量聚扰中到狭小的区域内。我的印象是周光召从理论上比较透彻的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开创这个工作的是彭先生。我只在九院停留了一个短暂时间,所知有限,但仅从所知道的这两件事情,说明彭先生当初做为理论方面的领导人,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都是看得很清楚的,而且是做了实质性的推进的工作的。光召同志做的第三个重要工作跟我有关,跟彭先生没有直接的关系。当时我们所做的状态方程,用的是托马斯——费米方法。但这一方法是不是足够严格?自然会有一些争议。周光召用了格林函数的理论,发展了一整套费曼规则,结果证明托马斯——费米是初级近似,还有许多高级近似。他还证明了高级近似是较小的修正,是可以收敛的。所以,托马斯——费米是较好的近似,否则我们的状态方程的工作不可能做得很可靠。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彭先生在核武器理论当中的某些贡献,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贡献,有一些在其它文章当中都讲到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的科学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全国科学工作的大会上,很多理论物理的工作者都集合起来,酝酿成立一个新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个倡议得到了科学院的领导的支持。但由谁来担负这个所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非常自然,彭先生是所长的最佳候选人。彭先生的科学威望很高,做所长当之无愧。我只是协助彭先生做一些具体工作。彭先生并不喜欢管很多事情,所以彭先生把大小事务交给我来办。但是彭先生对研究所,并不是放任不管。我和彭先生商量定,理论物理所的建设上,有二件大事彭先生是要过问的。第一件,是所的方针,这件事彭先生是过问的。彭先生认为理论物理所该怎样发展,应该说现在我们理论物理所定的方针还是当年彭先生所定的方针。第二件,是所长要关注研究员的提升。我们所里很多人研究员的提升,彭先生都仔细审阅过材料,严格把关。当领导的重要职责,一个是出主意,一个是用干部。大的主意是所长拿,哪些人可以当研究员,是所长决定的。彭先生承诺理论物理所其它的事情一概不管,但这两件大事他管,而且真管。

  彭先生还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比如自然科学基金。前几年纪念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10周年。实际上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在以前,就有一个非正式的基金。当时领导批了一笔钱,约有几千万人民币,分配给各个领域。当时物理学方面怎样分配,由彭先生来分配,彭先生要我来一起帮他分配。应该怎样来分配一笔钱,应该给谁不应该给谁,它都有一个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应该按照什么评价标准,究竟给多少,很多事情都是彭先生来决定的。我个人认为,一开始我们的科学基金分配就比较合适,作风比较正。这跟彭先生当初推动这件工作是分不开的。后来自然基金委正式成立了,我们正式参加评审,不直接参加分配的工作了。但后来又搞了个理论物理的专款,由彭先生来做主任,我做副主任。理论物理基金专款该怎样分配,也是彭先生决定的,我参与工作的。所以彭先生不仅是做科学工作上的开创者,而且是科学体制上的建设,包括经费的分配,包括基金的评审,彭先生也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现在包括基金委的评审的办法,理论物理的评审的标准,评审的办法,至今还按照当年彭先生定下的许多原则准则延续下来。

  让我非常佩服的是彭先生老当益壮。大家知道前一时期,我们科学上出现了新的动向。在宇宙空间当中除了有暗物质以外,很可能还有暗能量,而且宇宙是在加速膨胀。为什么宇宙会加速膨胀?彭先生立刻想到早年狄拉克曾做过的工作,大数定理。在狄拉克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引力常数会随时间的发展而演化。为什么宇宙会加速膨胀呢?一个很自然的解释是引力常数慢慢变弱一点,弱了一点,看起来象加速膨胀。所以彭先生为了解释这个加速膨胀就专门做了一篇引力常数不断变化下的相应的重力场的理论。这个理论当然有很多具体的计算。彭先生已经八十九岁高龄了。到了八十九岁了,还能做大量具体的工作,可见彭先生理论物理的功底是何等深厚。让我十分佩服。这样的工作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彭先生没有介入层子模型的研究,因为当时彭先生正在从事核武器的研究。但是彭先生还会不时问起这些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关注这些工作。所以彭先生不仅在科学方面有很多成就,而且在支持、鼓励后辈做出许多科学工作方面,也是做出了很多成绩。我们年轻时都很愿意追随彭先生当他的学生,拜彭先生为老师。而且的确从老师这里学到很多做科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后来我们到了中年的时候,又跟彭先生学会如何评审基金,如何分配经费等等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彭先生到了九十岁高龄还能从事具体的科学工作,彭先生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里我模仿彭先生为总结原子弹氢弹的工作经验所作一副对联:

  “集体、集体、集集体;
  日新、日新、日日新,”

  也撰写了一副对联:
  “日新、日新、每日新;
  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以为这是彭先生从事科学工作的一生的总结。

  谨以此祝贺彭先生从事科学工作的70周年,并祝愿彭桓武先生健康长寿!

  ——时光易逝!自2005年2月28日起,到2007年2月28日止,恰好是整整两周年!愿以此一祝寿之词,追忆这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越贡献,并不断“启迪”我们这些后学者,如何工作、学习的彭桓武老师!



新语丝镜像的当前情况

22 01 2007年
当日更新:xys.dxiong.com
迟一天更新:xys.xlogit.com
1月18日以后未更新(有问题):xys.freedns.us, www.chinaxys.net
连不上(有问题):xys.3322.org


新语丝镜像xys.3322.org等已恢复正常

22 01 2007年
xys.dxiong.com
xys.3322.org
www.chinaxys.net
xys.dyndns.us
都能正常更新了
不过xys.xlogit.com的更新反而出现迟滞。


悼念邹承鲁先生

23 11 2006年
    
今天一打开邮箱,收到邹承鲁先生的邮箱发来的邮件,标题却是“Dr. Cl
Tsou has passed
away”,传来了我所担心的坏消息。邹先生的家人通知我,邹先生于今天(北京时间11月23日)凌晨病故了。对这个坏消息我已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近年来邹先生因患癌症,一直在接受治疗。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今年6月份,他正在北大医院住院治疗。当时他的精神很好,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主要话题是正闹得沸沸扬扬的魏于全院士涉嫌造假的事件。邹先生告诉我,他给中国科学院主管学术道德的副院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中科院组织调查组调查此事,但没有接到任何回音。关于此事,邹先生在11月2日交新语丝发表的《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一文——可能是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曾有披露:

   
“学术腐败问题已经蔓延至院士群体,有此类问题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几个月以前,当某一位院士的问题开始在媒体上曝光的时候,我曾通过学部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席写过一封私人信件,我认为,科学院有责任处理院士的问题,要求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就此事进行调查,如果属实,应予以严肃处理。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等待,但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件事的任何处理结果。”

   
邹先生祖籍江苏无锡,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青岛,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后来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折叠、酶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担任过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1979年他在英国《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因我也是学生物化学出身,他的大名在我还在国内读本科时就已如雷贯耳。90年代我在美国留学时,曾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一本由他主编的介绍中国生物化学研究进展的英文著作,还饶有兴趣地翻了一遍。但是我与他的交往,却与学术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始于2000年8月“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时用电子邮件联系。次年“核酸营养品”事件,在我怒斥中国生物化学家向公众做伪证时,邹先生以中国生物化学界泰斗的身份站出来支持我,当年秋天我到北京,登门拜访,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此后我们又因为揭露其他事件,例如徐荣祥“5年内克隆全部人体器官”事件、张颖清“全息生物学”事件,有过合作。今年年初有出版社约请我写一本关于生物医学方面的学术规范的书,问我能否找一位中科院院士写序。在看了该书的大纲后,邹先生马上就寄来了一篇序言(附后)。这本书我没能抓紧时间完成,无法让邹先生见到其出版,是个永远的遗憾了。

   
学术腐败问题虽然在最近几年才引起公众的关注,而其实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一直在呼吁重视科学道德、学术规范问题,并亲自参与揭露学术造假事件。他可谓中国打击学术腐败的第一人,只不过这些工作在当时限于学术界内部,不为公众所知罢了。邹先生在其晚年为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不遗余力。他是我知道的最正直敢言的老一辈科学家之一。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中,这种品格尤其难能可贵。邹先生对中国科学普及和学术道德建设的贡献和影响,不亚于他的学术成就。他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杰出的学术成果,更是伟大的科学精神。邹先生的学术成果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但是他的科学精神已经和必将激励着无数在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薪尽火传,邹先生传递的科学之火,我们已接过,并将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2006.11.23.

附:

方舟子《学术的规范》序

邹承鲁

  近一二年来,我经常浏览“新语丝”,特别是“新语丝”有关反对学术腐败和揭发学术界弄虚作假的内容。毋庸讳言,我国近年来学术界的违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我认为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增加透明度,使每一位做学问的人的行为都置于广大学术界的监督之下。无论一位科学家、教授的地位多高,在学术界的声望多大,如有违规行为,也同样应该予以揭露,同样应该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只有敢扬家丑,才能逐步消除家丑。才能逐步净化我国学术界的空气,使我国学术界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样,对于学术界的不同看法的问题,也只有公开讨论和辩论,才能逐步分清真假,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团结大多数,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

  我认为在揭露学术界的违规行为方面,方舟子通过“新语丝”做了很好的工作。虽然我没有读过“新语丝”的全部内容,对于方舟子的论点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总体上来说,我认为“新语丝”在揭露我国学术界违规行为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另外,我还很欣赏方舟子在“新语丝”上也发表了一些读者的不同论点,供其他读者自己判断谁是谁非。

  我是从文化大革命过来的,深受扣帽子,打棍子之苦。我理解的“扣帽子,打棍子”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政治性的定性。但如果有书面的文字性的依据,再据此予以恰当的分析和评价,是谈不上什么扣帽子、打棍子的。

  总之,为了净化我国学术界的空气,揭露当前存在的一些严重不正之风是绝对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术界的部长,院长,校长,院士,教授们都同样置于广大学术界的监督之下。任何人,只要有充分根据,都有权利进行反腐和打假。这样才能清除腐败,使我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走上大踏步前进的道路,真正落实科技兴国的目标。

  在这一方面,方舟子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希望他勇敢地继续下去,对净化我国学术空气作出更大的贡献。



欲留言、评论者请到牛博网

30 10 2006年
因中医支持者在这里炸版、污言秽语满天飞,会对青少年读者造成不良影响,而新浪网又没有提供有效的屏蔽机制,所以我决定关闭这里的评论功能。欲留言、评论者请到我在牛博网的博客:
 


请留言、跟贴者合作:不要使用脏话

13 10 2006年
有老师、家长提醒我中、小学生在阅读我的blog,他们对某些留言、跟贴中的脏话很有意见,希望我能清除。请留言、跟贴者为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着想,不要在留言、跟贴中使用脏话,特别是不要在科普文章的跟贴中使用脏话,否则将导致整条留言、跟贴被删。谢谢读者合作!


网上掐架与太极推手

9 10 2006年
【按:我现在已无闲心和时间在网上掐小混混,这是以前的经验之谈,供今日还有志于掐小混混者参考。1993年11月10日贴在ACT上的,够前辈了吧?今天的小混混当时都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学三脚猫玩意呢。】
   
有人说,掐架的最高境界是不掐架,非也。既是不掐架,就算不得掐架,而且不掐架的人总是多数,不能说多数人都达到最高境界了吧?

   
掐架的最高境界是反掐,不主动掐人,但是也不拒绝掐人,来一个掐一个,来者不拒,任谁都讨不了好去。

   
我不是说网上已有人达到这种境界,而是说可作为努力方向,大家心里有个底。

   
昨天有位小兄弟问,太极推手有那么厉害吗?有,这太极推手就是反掐,或者说反震在技击上的应用。

   
太极推手有三个步骤:
   
第一,舍己就人,后发制人。用方某的话说,叫:“以反震为主,绝不主动出击。”用拳经上的话说,叫“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若人人如此,则天下太平,无架可掐。所以,太极的最高境界不是与世无争,而是后发制人,否则还算什么拳术?

   
第二,听力懂劲。一搭手,就测知对手的来势怎样,力度如何,然后不丢不顶,不匾不抗地应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方用几分力进攻,我用几分力化他。对方用几分力后撤,我用几分力追击。用方某的话说,叫“人家厚道我厚道,人家狠毒我狠毒,人家敢抡扁担,我也会抄板凳。”

   
第三,借力打力。敌人与你拼命,不必正面还击,只要轻轻一化,加点力度,就让敌人因自己的来势甩出去,十米八米的,不稀奇。如此,自己也不费劲不伤神,不至于象当年闲人那样“累得直喘气”,讨个没趣的是敌人自己。用方某的话说,叫“自取其辱,徒增笑耳。”

   
要作到这三点,还必须注意:
   
第一,要精神放松,所谓“内固精神,外视安逸。”不管对手攻势如何凶猛,甚至十个八个连膀子招呼着上,也不要着急,更不要发怒,来一个是一个,慢慢料理就是了。

   
第二,千万不要打名师指点的招牌。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只要不自我吹嘘,人家知道你能练到这种程度也不简单,自然手下留情,否则难免实打实地让你出丑。只要不吹嘘,败了有什么打紧?胜败乃兵家常事嘛,迭倒爬起来,照样是条汉子;不然,就只能从此绝迹江湖,干那等蒙面大盗的勾当了。所以,打名师指点的招牌,乃是行走江湖的大忌。

   
第三,友谊比试,千万不要先存了害人之心,否则让人反震回去,乖乖不得了。方某早年亲见一太极高手与省队的摔跤队员比试,摔跤队员想让太极高手出丑,下重手欲把人家击倒,被借力打力反震回去,胳膊立断!

   
我不是名师,也没受过名师指点,但是见过名师掐架,这点体会,与网众分一下。

1993.11.10


美国《新闻周刊》全球大学百强排名

20 08 2006年
(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8月13日发布)
1. 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2. 美国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3. 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4.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6. 英国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8. 英国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9.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1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11. 美国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1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3.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4. 美国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1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ty
16. 日本东京大学 Tokyo University
17.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 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20. 美国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21.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
22.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Seattle
23.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24.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5.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6.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27.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University Texas at Austin
28.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29. 日本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30.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31.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32. 瑞士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33.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34. 英国伦敦经济学校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35. 美国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36.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37. 美国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8.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9. 美国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40.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41. 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42.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43. 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校 Ecole Polytechnique
44. 瑞士巴塞尔大学 University of Basel
45. 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46. 瑞士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47. 英国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48. 美国伊利诺大学Urbana Champaign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49.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50.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51.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52.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
53.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54. 美国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5.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
56. 美国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57. 日本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58.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59.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60.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Wageningen University
62.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63. 德国慕尼黑大学 University of Munich
6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65. 美国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66.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67.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68. 日本东北大学  Tohoku University
69. 香港大学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0.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7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72.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University of Vienna
73.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Monash University
74. 英国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75. 美国卡内基米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76. 瑞典兰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77.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78.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79.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Ecole Normale Super Paris
80.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81.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82.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83. 荷兰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84.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University of Waterloo
85.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86. 美国普度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87. 英国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88.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89.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90. 德国海登堡大学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91.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92. 比利时卢维思大学 University of Leuven
93. 美国艾莫利大学 Emory University
94. 日本名古屋大学 Nagoya University
95. 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96. 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97.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98.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Innsbruck University
99.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100.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 Sussex University
(XYS20060819)


牛博网开通方舟子blog

2 08 2006年
 
如果新浪blog出现问题,可去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