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的存档

在李白故里问题上有必要争吗?!

2009年10月25日星期日

看到李白故里又起纷争,这位伟大诗人的“新”故里——湖北安陆的人说的很谦虚:“文化不应有独霸心理。”

我又笑了,看来好不容易才有一个牛人,就得大家分着用才好。

记得在中学时候学李白的诗,下面对于作者的注解上总有李白生于碎叶的说法,那就不是当今中国的地盘了,不知道我的印象准确不准确,似乎碎叶的说法还是来自伟大的口号诗人郭沫若呢。

当然,每个人都有多个故里,出生地是一个,对于与外国不同的中国人,在户口上还有一个所谓的出生籍贯,那就是说你老爹或者你上辈子的祖宗所在的地方,我们家陈热闹出生还问我籍贯填哪里,我很光荣地填写了“山东”,尽管医生提示过我可以直接填写出生地的北京。

这样,是不是李白在出生地方面属于碎叶,而在唐朝的户口上应该属于四川江油呢?就不得而知了。

湖北这个李白所谓的“新”故里,估计也许是他老人家还尿裤子的时候曾经在那里待过几个星期,在唐朝这样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家可能都在不断地转移居住地,于是,有多个故里也就可以理解。关键是现代的人比较糟糕,人家都死了那么多年,还要争来争去。

争个茄子啊!按说,他现在连是不是中国人都值得论证论证,还争啥地区啊,没劲!

说不定哪天俄罗斯人或那个斯坦的人感兴趣,很谦虚地告诉我们中国人说,李白是他们国家的著名诗人,语言天才,会写汉文诗,而且跑到中国,还为中国全体人民所敬仰呢,这将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举呢。

唉——

做一个用人又用心的导师

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学生在导师那里干“活”是正常的,毕竟,你毕业时要拿出“活”来才能拿到学位证书。不干活就没法毕业。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一定要“用”人,或者说“利用”学生对于学位证书的需求而让学生干活。如果老师不用学生,或者说明老师手头根本没啥活干(这里的“活”不是指项目,有项目没项目都一样有活),或者说老师的“活”小到自己就可以干完了,根本不需要学生帮忙。

因为要用人,自然会存在“人”好用或不好用的问题,如果不好用,或者刚开始的时候不好用,自然要教,而如果在同样的问题上教这个一教就会,教那个老是教不会,自然导师会着急,着急之下,就会有“训”的形式出现。如果不“训”而直接认为学生不是那块料,放弃拉倒,这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老师。

如果屡教不进或屡教不改,那才有放弃的权利。

但是,导师用人的时候,不能只认为因为你是要拿学位的,而学位是我给的,就天然地拥有“用人”的特权。

学生确实是来学习并拿学位的,可是,拿学位有拿学位的逻辑,帮导师干活有帮老师干活的逻辑,这两个逻辑并不完全一致。现在师生所以会有矛盾,很多时候是导师先把这两个事情当成一个事情来对待了。

于是——

给我干活才有学位

不干活当然没学位

——之荒唐逻辑出现了,学生随后自然要把导师当老板,老师也就当然地把学生当苦力。

如此下去怎么可能和谐?

作为导师,在“用人”的时候还要“用心”。用心和不用心,学生作为成年人,绝大多数是能看得出来的,当你在“用心”的前提下训学生,很少有学生不接受的,而不接受批评中99%的情况,就在于导师连心都没有,更不会去“用”。

当然,所有的讨论情形中都有例外,有的导师说从来不训学生,那恭喜您,或者您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弱智导师,或者您是大师,言传身教就足够了。可是,您是大师吗?很多导师怕是不敢接受“大师”这个称号的,当然,人家浙江大学准备弄上100个大师,那是他们把“大师”这个定义给弄宽泛了,大概也只有余秋雨同学这样的人才特别好意思地接过大师的称号而毫不脸红。俺们觉得,当今中国的大学,一个著名大学有1-5个大师就不容易,甚至我斗胆说“目前中国所有大学里一个大师都没有”也不会引起一群大师对我高声抗议。

可是,确实有人主动把自己当弱智或大师,觉得自己的学生全是个顶个的,自己的水平也不是其他导师所能比的,那就随他吧。哈哈——

只要“用心”,我不太相信导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完全满意,作为一个导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进步更快一点,超过导师的时间再提前一点,最后在研究生阶段就能够有超过老师的成就出来,而不是为导师的名声又做了什么积极的贡献。于是,如果大家能够认可这样的一个“用心”,学生的进步怎么不牵挂导师的心肠呢?当然更愿意继续促进学生的进步方面下功夫,更愿意直接指出学生有问题的地方,以促其成长,而不是原地踏步或退步。

没有了“用心”的前提,则怎么“用人”都是很难有积极效果的。毕竟,耳濡目染,天天接触,99%的学生是知道导师的心的。

应该要什么样的保送生?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这几年更倾向于招收报送生,原因却不能太多涉及,只想在这个基础上来说说究竟要什么样的保送生更好些。

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本校,本科生素质最好,硕士生次之,博士生再次。

后来在读博士的时候也听到其他大学有这样的说法,大概还是有人往高处走的行为模式,才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性质的话出来吧。

也奇怪的是,我在山东大学读硕士的整个过程,确实没有听到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到山东大学来读研究生的。因而不少朋友对我耻笑道:“你的大学是越读越差了,博士的学校(北航)比硕士差,硕士的学校又比本科的差很多,总之你就是一个‘差人’”。

说得我特别无奈,但是也不想去辩解什么,否则就是三个学校之间的口水战了,而糟糕的是,我好像哪个学校的坏话都没法说,这让人好生为难啊。

后来可以招收推荐免试生的时候,我第一个招收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算是我的校友了,第二个则招收了来自山东大学的,也是校友了,后来又招收了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真个大学是我没有待过的,不过又是个山东的孩子,也不能算是完全未知,至少山东人的基本性格我还是自认晓得的。

中间也有P大的学生和T大的学生联系过我,但是,一看其成绩单和所谓的排名,在一般大学里都是连报送资格都没有的,可是在P大和T大却充满自信地拥有了免试资格,当时我还和同事议论了一下,同事提醒我道:“这样的学生我建议你坚决别要!他们比其他大学的免试推荐生素质差太多了,可是却又满身的所谓名校味道,真让人受不了,能推掉就抓紧推掉。我是吃过亏的!”

我疑惑了一阵,终于茫然不知所措了。

这两天看到网上吵吵某大学几门功课不及格的推荐免试生,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同事的建议。其实,如果有1门2门不及格还是可以原谅的,如果是5门不及格还能获得推荐免试资格,这这这——

伟大的高锟,10年前从香港电视上看到的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高锟可谓伟大。

  这个结论不是我从他刚刚得到诺贝尔奖上获得的认知,而是在一次看香港播出的关于中文大学的一部电视片上得出的结论。

  那个时候,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给高锟校长评了一个具备某种耻辱性的称号,并且要求他当场接受,形式上要戴上一个高帽。

  中国的大学校长,师道尊严何其讲究,而且大权在握,肯定是不但秋后算账,而且即时报复。

  但是,高锟校长笑眯眯地接受了这个称号,并戴上了帽子,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样的场面。

  高锟先生并非没有脾气的人,也曾有过拍案而起的举动,可是,在校长的这个位置上,对于一个可能更多出于主观而给出的“称号”却没有拒绝,更没有生气,而是欣然先受之,无疑,他相信历史和时间能够给出自己一个更为公正的评价。

  如此胸襟,试问国内的大学校长哪个敢站出来说自己也有。

  所以,高锟是伟大的。

  当然,他的伟大不可能只是自己的胸襟,而更是因为自己的作为,看到了金冬雁先生的的文章,看到他对于几位香港的大学校长的评述,让人看到了其“伟大”作为的背后更为关键的内容。

  对于中国大陆,我们其实不但需要高锟先生的科学造诣,我们更需要高锟先生在校长任上的那些作为,有了这些积淀,得个诺贝尔奖怕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诺贝尔奖对于我们来说,是可能性还不存在,也许和中国足球得世界杯冠军的可能性相当?我相信华人最近几年还会再有获奖者,可是,他们的获奖却和中国大陆基本无关,除了长的模样、神情这样的中国痕迹。

  大学校长们5年一届的随风而逝着,没有任何痕迹留存,让人奇怪的是,怎么在这么几千个校长里,就出不了一个(哪怕一个)能稍微不同些的呢?

中国姓名古怪者竟如斯(三)——姓怪名不怪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本节主要介绍目前所知道的怪姓
  
  1、怪姓: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个邻居姓普,他自称是爱新觉罗的后裔,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一些非汉族的姓氏变成了怎样的汉字姓氏,其中就有这个普,当然,爱新觉罗也生发出了很多其他姓,和我原来一直以为的不同,我,其实不只是我,老觉得既然姓了爱新觉罗应该用最大的力量把它持续下去呢,看来大家为了方便起见,还是简称了。当然,嫡系的皇族多数人是例外的,保留它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往日光荣的余辉吧。
  此外,我还有一个朋友原来姓铁木,自然是铁木真的后裔了,不过他们家族已经从不知道哪一代就改姓铁了,估计也是出于简化的想法吧。还有一位蒙古的欧音格勒则姓了欧,不过这个欧和欧阳的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阿迪2000”初中时同级有个女生比较凶狠,是个回族MM,每次看到她都能让阿迪想起《说唐》里的罗成,罗成不是有锁五龙的一章吗?这家伙名叫锁西亚,阿拉伯的朋友们听了别生气,她可没有任何要制裁我们穆斯林兄弟国家的意思,绝对不能象美国那么强悍啊。
  此外,下面的这些怪姓多是网上的朋友提供的,我没有做考证的工作,所以也许有一些就是从少数民族姓里转化来的,有知道者还请多指教。
  惠;一个朋友认为姓“惠”是挺少见的,其实很多人大概都知道庄子和惠施的那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这个家伙也许真是惠家的最大的名人呢,当然了,古代的家伙们只以名不带姓而立于世的人也有,所以这个暂时存疑。“刘小鱼”告诉我说,“惠”应该读Xi,四声。
  “酷的我”有一同学叫麻天将!还好,有个“天”字,否则被我们中国人天天打他会受不了的;只是,我一直不知道麻姑是不是也姓麻,大家都知道她是喜欢拿着桃子到处跑的。
  “tigerblow”大学里同学有个名字叫碎媛的,是温州人,据说这个碎是排行老四的意思。
  “孙小美今天有点馋”还有个同学的妈叫慈维花呢,不过慈这个字这么好,不做姓真是一个大的浪费,我原来就听说过一个中国科学院已经去世的院士叫慈云桂,所以,对于我,这个姓不是太罕见。
  “harryCASI”认识两个人有十分神奇的姓:一个姓“庙”,另一个姓“妙”!还认识一个姓“揣”(三声)的,幸亏是三声,否则是谁就灭谁啊,这样的姓也太可怕了。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应该念“Ge”(三声)的,不过现在“Gai”倒好象是为大家广泛所接受了,盖丽丽则是个有点名气的演员,据说因为不愿意和导演们有龌龊的关系而老是演不了好角色,也算是女演员中最洁身自好的人之一了;另外一个怪异是纪晓岚的纪,也应该念三声,但是现在至少生活中和电视剧里都没有这么念,如果按照他的聪明劲,在泉下有知也许会为后人的无知而微笑的。
  “单挑王”见过的一个姓简直怪极了,因为它就是:姓
  “若雾”见过最奇怪的姓是:他
  “wildcat2000“高中时的同桌姓:乙
  “经常做白日梦的蛇 ”见过一个人叫次落,是看报纸看到的,他才知道有姓次的。
  “水铃兰”认识一人,姓:鸡,名:群,哈哈,当时差点没把“水铃兰”笑晕了。
  “驱蚊草”有个朋友姓寒,叫寒冰。
  “绿色人间”认识的人叫“死光荣”,怪吧?
  而“刘小鱼”的老妈姓“是”,“刘勰”有个同校的同学也姓“是”,感觉上比较经典;
  “陈悬”的同事叫:排麻翁,和绿竹翁有得一拼。
  “starinsky03”身边的同事:一个姓“暴”、一个姓“职”,还有姓“修”的,一听和韩人一样,还有姓“简”的。其实,“starinsky03”朋友可能有所不知,暴姓我们应该在电影《少年犯》中看到过,就是爸爸是市委书记的那位少管所的暴连星,就是和方刚打了一架的那位;修瑞娟可算是个大名人了,知道的人不少;“简”姓也多见,有朋友就提供了一个叫“简爱”的名字,当然,是中国人。
  “麦克天涯”的同学有:招国杰,支斌,同事的名字里则有:星生山,税梦亭,明敬兴,姓氏都够怪吧。
  “折磨红尘”中学时班上转来个新女生,问她什么名字,她羞怯的把书递过来,书皮上竟然赫然写着——-母XX!其实,我早就知道南开大学原来的校长叫母国光,也算个大名人了,
  “小dot”同事有姓郗、井、景、计的,在我看来,除了郗姓外,其他一个都不特殊,我的小姨妈就嫁了个姓井的,而我的大表姐的名字也值得一说:井水清,呵呵;计更不特殊了,《笑傲江湖》的夜猫子计无施就是,此外,我现在项目组的老师也是这个姓,为避讳起见,他的名字就不说了。“小dot”还认识一个中山大学的博士,姓录,这个是我没有见过的,他还认识个姓法的,因为我知道《三国演义》里蜀国的法正、法孝直,所以不觉得特殊。
  “网络猎人”认识一个人姓名:完虎君,籍贯:甘肃省,还没有见过这么一个姓,也不知道是不是复姓。“annastasia”也有个同事也认识有姓完的人,是完颜改姓完的,“青七七”也觉得很可能人家也是完颜氏的简化。
  “红烧十香肉”家一远房亲戚,祖传的姓氏:混;“澜铮”见到的最奇怪的姓是:每,可惜那人的名字比较一般,要是叫每天、每周、每月……嗬嗬,多热闹。
  “雾满拦江”看到的最怪异的姓:对,看到的最怪异的名字:对米,看到的最怪异的全名:对对米,此人是江北一家商店的小老板。
  一广西人叫“盘茶”,还好的是没有叫“盘查”。“炎夏之”表妹丈夫姓强,名串串,听表妹说他家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母亲说一个男娃也要强有男娃多的人家一串串。
  “秋花明”高中同学一个班的有:赛男,贾帅,樊欣(烦心),黛若,全是女生的名字。
  “夏晨风”见过的有:光辉,廉洁,还见过一位姓毋的。
  “compux”原来一个高中同学叫:丑飞武,是个女孩子,呵呵。“慕容玄恭”有个同学叫:要冰冰。

去你二大爷的!论二大爷差名声的来由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一入侯门深似海。”

确如其说。前段时间侯耀文先生的身后事因为官司而格外引人注目,再次有趣地印证了这样的一句话。

看来,就连艺术家的“侯门”,那水也是很深的。

有时候觉得很是奇怪,为什么侯家大哥不常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中呢,都是侯耀文先生女儿的二大爷这样一个角色却不断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而且,这次怕主要是负面形象了。

侯家的事究竟如何?自有法官们去忙乎,咱们老百姓可以不去管它。不过,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一个一般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二大爷”好像在民间都特别不受待见。最经典的表述就是——

——“去你二大爷的!”

为什么大爷不让离开,倒是二大爷需要让他滚蛋呢?!

俺们想了想,还是利益所致。

每当一分析这样的民意表达,我们都能很容易就发现利益的影子在后面,也就让人心里格外悲伤起来。

是啊,作为二大爷我惹谁了啊?为什么让我“去”?

民间(不只是民间,皇家也一样),如果兄弟多的话,往往老大会充当一个权威且相对中立的角色,而老二呢,则往往认为自己没有当老大已经是很亏了,本来可能获得的众兄弟们的尊重也就没份,毕竟,自己和老大一步之遥,如此委屈也确实可以理解;另外一个方面,自己又比其他的兄弟年长,也许对于家庭、家族的贡献都要比其他的兄弟高,于是希图的收益也就相对较高些,可是,上面有老大罩着,下面的兄弟们又不会象尊重老大那样尊敬他,甚至都觉得应该和老二平起平坐,于是“二大爷”就整个两头受气,窝囊得很。

在只有兄弟们在的时候一切还都好说,毕竟一奶同胞嘛,怎么都无所谓。

可是,媳妇们纷纷进门,孩子生过一堆之后,这个心态可就不是一般的不平衡了。在家族中就老想说话,可是,如果老大在,自己说话的分量就提不上去,老大不在了,老二也不能直升为老大,因为大家就觉得哪怕缺位也不需要递补,应该大家每人一票才行,“二大爷”还是没希望。

没有获得权力和和尊重希望的人,又有所贡献,甚至贡献可能还不少,当然就不舒服了,当然就很容易成为搅局者了。

于是,二大爷就很容易前往搅局,可是,你去搅局别人并不拿你当回事。自然而然,那句著名的话就出来了——

去你二大爷的!

最伟大的科学家做什么类型的科研?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今天上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班。

  上午的安排开始是由亓菁晶讲了一下耦合解耦的一些进展,随后是张雪给大家展示了一下两篇需要我们评审的论文,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最后综合大家的看法我给了最后意见:一篇直接执行死刑,一篇录用。随后,中午即将奔赴浙江杜桥调研的李季梅讲述了一下调研的基本内容设计、随后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下一本专著第十二章撰写的安排。

  在讨论结束后,结合大家做的工作,我发表了十几分钟的感言。

  感言的主要内容就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做什么类型的科研?”

  物理里面最伟大的科学是谁:牛顿和爱因斯坦,等等,如果说哪个更伟大,我选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我的理由是爱因斯坦颠覆了大家以往的观点,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而这套思维方式以及相对应的问题又确实是正确的,那些被爱因斯坦揭示出来的“常识”一直深深地隐藏在不准确认知的背后。

  如果数学家里要选择唯一最伟大的,那么我选择高斯。因为他的很多东西都是首次证明,或用1-2篇不长的小文章确定了数学的某几个新的学科方向,这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如果说中国的数学家只选择一位最伟大的,我会选择冯康先生。因为他提出的新理论是实践中得来的,且很快就在理论上到达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随后,经过更多别人的努力,这一被称为有限元方法的理论更广泛地应用到了特别宽阔的领域。

  如果说管理学界里面一定要选一位,和大家的意见可能比较相左的,我会选择还健在的Saaty先生,就是那位提出AHP、ANP的老先生。

  有些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管理学界有诺贝尔奖,那么每年的获奖者都只会是一个人,那就是彼得-德鲁克。

  这话我觉得比较荒唐。

  其实,最伟大的科学家要改变人的思维模式,而且,作为科学家,他们给出来的新思维模式首先在数学上是自洽的,然后是可理解的,再次是可运行、可操作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

  Saaty先生提出的AHP用在了涉及决策的几乎所有领域,另外,不仅仅是决策,很多可以划分层次的评价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换句话说,他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做科研的,尤其是部分研究生,整个论文就是AHP的一个应用,除了Saaty先生的思想,论文里没有任何其他闪光的地方。

   彼得-德鲁克先生也不是没有做工作,可是俺们觉得,他的那些东西强调管理的艺术性更多于科学性,这就使得他讲出来的很多玩意都必须“存乎一心”,这就比起一个绝妙思想为铺垫而又在几乎任何情形下都可操作的方法要欠很多了。

  Saaty先生提出的AHP开始也是个粗糙的东西,据说数学家都是看不上的,可是在工程界却很受青睐,这也使得一些数学家开始考虑这一方法的妙处,后来也有人参与了这一方法的完善过程中,将其在数学上不够完美的地方补充得尽量完美了。这才是今天这个简单而美妙的方法。

  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其很不错的工程控制论提出之后,总想再提出一套适应于一切系统的方法论,也有很多的追随者做了很多工作,可是到今天,至少我还是对钱先生倡导的方法依旧稀里糊涂,觉得除了要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这一哲学论题外,没有任何我可以好好拿来用以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或(干脆是)工具。

  而我们知道,一个哲学思想,它距离操作实在是需要以光年计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论及“创新”与“常识”之间的关系。说到如果一个学者能够发现大家认知范围之外的“常识”,则是很有趣的一个事情,事实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做的科研就一定不是不断支持已经发现的常识,而是发现那些隐藏起来的、却又确属“常识”的知识。

  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上,基本可以认为科学家在发现“上帝”创造的常识。

  而在管理科学领域,则有些认知是可以被创生的。比如决策过程,就可以如Saaty先生那样搞出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层次决策方法出来。

  我就跟学生说,我总是希望学生们先学会解决问题,然后再考虑能够创立一个方法的问题,最后才是一个方法论的创造问题,后者是终某些学者一生都很难做到的,有时候一个学者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错了,哪怕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小问题,用了加减乘除的方法去解决。

  华罗庚先生在数论上解决了一些公开问题,随后自己也提出过一些公开问题,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听一个学术报告,就有一个俄罗斯的学者说很自豪解决了华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

  但是,按照丘成桐先生的说法,华老的最大贡献却不是数论,也不是统筹优选经济数学,而是多复变函数论,这是华老自己提出并在基本研究方法上有所创建的一个领域,外国人跟着华老的足迹做,而数论,即便华老做得很出色,也无非是在外国人的脚丫子后面继续走得更远而已。

  我们做应急管理自然也希望能够提出我们自己的方法,可是这个难度我们也知道,没有十年二十年是休想的。

  于是,我们现在只能从问题出发,比如,发现了目前应急的研究界所忽略的几个重要问题(这个我随后还会继续唠叨,之前其实已经唠叨过多次),然后,顺了别人提出的方法(如伟大的AHP)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想想是否可以有更适合于现代应急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分析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最伟大的科学家做的科研类型:

  1,发现其他人没有发现的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常识”。(如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

  2,创造一套具备广泛适应性的分析方法(如冯康之于有限元)

  3,给出一套符合人类思维方式,却又设计得很绝妙的可操作方法或工具(如Saaty之于AHP)。

  其他,如解决了一个问题,一个方法的多个形式化变种,由n到n+m的拓展研究等,都属于一般科学家做的科研。

  而那些不断支持常识的科研则基本可以认为是粗陋的科学家所做的科研了。

又遇到一个避之唯恐不及的趣人

2009年8月2日星期日

  我总是觉得,如果我们研究所从目前的思源楼上搬走,很多有趣的人就再也遇不到了。

  比如,大约在两周前吧,从公交车里下来,看到研究所大院的北门口有一个人拿了一页A4的纸。上面打印了几个大字:我证明了1+1=2。

  我抓紧跑了,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人拉住在院里上班的人就要讲个不停的事情,我是有点害怕了。有次还见到门卫和要进门的一位先生吵起来的情况,驻足了一会,发现也是一个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要来这里获得数学家们的意见的一位先生。

  而这位证明了1+1=2的先生有意思之处在于,连哥德巴赫猜想是个啥意思还没弄明白呢,要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能证明,可是这位先生却以为是简单加法运算呢。

  无奈!

  以前还见每年青年报或其他报纸的记者都会来采访一下数学所科研处的领导,翻炒一下哥德巴赫猜想之事,有时候觉得无聊,怎么每年都翻炒一遍呢?烦不?

  而现在在思源楼里待时间长了,发现还真有澄清的必要,因为还是会不断有人来宣称自己的科研成果,而这位1+1=2的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不过,真离开思源楼也许还能继续见到这样的一些有趣的人,因为我们要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局在同一个楼上,很可能各类1+1+2的人物会粉墨登场,毕竟,科学不是数学这一个门类呢。

裹耶稣遗体的那块“圣”布是真的吗?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本文还有个副标题《The Brotherhood of The Holy Shround(中文翻译成<耶稣裹尸布之谜>)》读后 

耶稣这个人的存在性据说直到今天也还存在一些疑惑之处,历史学家与小说家不同,他们认为说话需要很多的证据——不管是考古证据还是文字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则可以认为这段历史至少是不确实的。

科学的态度就是这样。

不过,由于《圣经新约》实际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耶稣此人至少在很多基督徒那里是个确实有过的历史人物。

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原教旨基督徒是不承认耶稣的存在,这是基督教自家的事,有点意思,不过我对此没有太多兴趣。

前几日看了一部小说《The Brotherhood of The Holy Shround(中文翻译成<耶稣裹尸布之谜>)》,里面甚至提到了连教会都承认科学家们给出的裹耶稣尸体的那块布来自13-14世纪的说法,它根本不可能是公元一世纪的东西。

但是,宗教感情和科学事实一向都是相悖的,所以,大家依然把目前在都灵存放的那块13世纪的布当做是“圣布”。

小说用故事形式推测地解释了这块新布的来历。

这个基本故事是:耶稣死后,有门徒将其尸体用一块亚麻布包裹后放到了一个山洞,随后,耶稣复活了,复活后也没理这块布,就径直飘然而去。

按照当时当地的风俗,裹尸布是不可以拿走的。可是,恰好追随耶稣的就有一个不是当地人,这个叫赫萨尔,是在当时一个小国“艾德沙”(在今伊拉克附近)的国王派出的为其寻找治病良药的使者。赫萨尔因为追随了耶稣有一段时间,笃信耶稣的神迹,而当时也机缘凑巧,就把这块布拿走并带回了自己的祖国“艾德沙”,小说里提到那位久病的国王摸了下布之后病神奇般地好了,从此该国由国王倡导,全国人民开始改信耶稣教。

等到国王的儿子上台,刚好这是个不信教的,估计在他老爹当政的时候也憋屈了不少日子了,一开始就屠杀一切基督徒。如此严苛的环境下,那些原本的基督徒就将这块布藏在城墙砖内,并割了自己的舌头表示了绝不泄露机密的决心。此后的数百年,这块布就始终这样藏着,靠了一个家族来口口相传这个秘密。

直到公元4世纪末。

该国该城处于被外邦攻击而至灭亡的边缘,秘密的拥有者就带了裹尸布逃走到了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随后将其献给了该国一样笃信基督教的国王,该裹尸布从此存放在了该国的一个教堂,并获得了教皇的认可。

又过了若干年,到了公元12-13世纪,该国(土耳其附近)又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国王想通过租借或出售给舅舅——法国国王——的方式用布换回钱来。此时,正如日中天的圣殿骑士们得知了这一消息,用比法国国王还多的金子买到了这块布。从此,这块布开始在圣殿骑士中间代代流传,由于使用了另外一块类似的布来包裹这块真正的裹尸布,那块新布也具备了灵气。

按照书中的说法——现存于世的这块裹尸布其实就是后来这块包裹过裹尸布的布。也就是被复制了一次的布。这也是这本书里解释出现“科学家鉴定认为现在的裹尸布是来自13世纪”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而最原始的那块裹尸布则到今天依然没有踪迹。

再然后,布就开始存放于意大利都灵的教堂,成为全世界基督徒的圣物。

【以上是我整理的裹尸布流传的整个故事】

这本我看到的小说,从存放裹尸布的教堂失火案开始,随后警方发现了现场出现了一些没有舌头的人,他们来自哪里?来干什么?就成了警方要追查的目标。

当然,我如此顺叙故事,大家就都能知道,没有舌头的人来自原中东小国“艾德沙”,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里面的某些从公元一世纪传下来的基督徒们依然梦想着使圣布回归原地。

而保卫圣布的则是圣殿骑士团的后代,尽管这些人在13世纪初被法国国王取缔后已经式微并进入地下活动,但是实力还是有的,且大家依然具备当年的理想主义“骑士”精神。

于是,警方、伊拉克国内由老辈传下来的那批基督徒、圣殿骑士团的现代追随者(也就是今天的地下圣殿骑士)开始就这一裹尸布进行博弈和抢夺。

故事在真相被全部揭露时结束,写得还挺生动有趣。

著名作家丹-布朗的书《达芬奇密码》大约说的是差不多的事情,不过他的主题 放在了耶稣的法定传人上。书里的观点是:耶稣本来把教会传给了自己的老婆玛利亚,但是男性逐渐占优的现状却把这段真实历史给湮没了,不过,玛利亚的那个分支却作为秘密组织流传下来,保留了当年的真相,却不谋求浮出水面,宁愿作为一个地下组织存在。《达芬奇密码》里的纠结之处其实在于真相究竟需要不需要揭幕的问题?整部小说的文字组织和情节展开都围绕着那个真相。

西方很多小说是和耶稣的遗留物相关的,这个有点意思。我现在在看的另外一本《圣殿骑士遗物》也是大致的意思。

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当消遣读读,也随便了解下耶稣此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些东西都是荒谬无忌之谈,只能权作小说读之,当然,我读到的这篇也刚好是小说。其实,还有一些非小说类的出版物也说这些昏话,写得还不如小说好玩,您老别上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