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的存档

(转载)未来人类长什么样?身高1米圆脑袋没牙齿

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最近颈椎病闹得我……

如果(仅仅如果一下)我的身体是某God设计的……那无疑,颈椎,甚至整个脊柱都设计得有Bug。

如果是某上帝干的……

那么(难受得)我只好说:

—-上帝是笨蛋

 

未来人类长什么样?身高1米圆脑袋没牙齿?

 
     
 

根据公认的正式年表,人类起源经过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科学家指出,人类的这种进化并没有结束,现代人的外形构造还存在 很多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最近的100年间,人的外形将会起很大变化,可能出现一种能摆脱现代人所有弱点的未来人。近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发表 文章,介绍了几位科学家对未来人类的构想。

膝盖可以向后弯

国际人类研究中心的美国老年学家杰伊·奥利尚斯基、布留斯·凯伦斯和罗伯特·巴特勒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文,论述为了避免得一些疾病,人体结构到底会有哪些变化。下面便是他们的基本观点:

现代人的很多毛病都与靠两条腿走路有关,可我们的身体构造同靠四肢着地行走的远祖并没多大差别。人类的脊柱负荷太大,椎骨之间薄薄的软 骨盘在重压下变形,压迫神经和脊髓,易得软骨病,所以得让软骨盘增厚,并且将躯干的上部朝地面弯曲,以减轻脊柱的负担。这就是说,人走路的时候得稍弯弯 腰。但为了使眼睛仍朝前看,脖子得往上弓。

膝盖骨是骨骼的一部分,常因摔倒或被撞击而受损。为了减少损伤,还得改变膝关节的结构,可以拿去膝盖骨。这样一来,膝盖不仅可以朝前弯,还可以向后弯。由于软骨层增厚,关节的磨损将会放慢速度,而且人再不会得关节炎。

为了保持因年岁增长而自然变弱的听力,应将耳廓扩大,并使其像动物一样,能朝声源方向转动。经过如此这般改造后,人可以活到200岁左右。

这几位美国老年学家断言,就凭遗传学、医学和生物学现在发展的速度,50—100年后要使人体结构产生这些变化轻而易举。

还得增加几根肋骨

科学家们对未来人类的设想各有侧重,根据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医学院解剖学家瓦列里·沃罗比约夫和格利戈里·亚斯沃因的看法,未来人个头不高,身高也就1米左右,圆圆的大脑袋,躯干短。

科学家们指出,从单个人体来看,未来人每个器官都会偏离所谓的正常状态。这些异常分为重复祖先结构特征的退化和表明下一步演化的进步。 当列出几十万个表示进步的异常现象之后,研究人员试图设计出未来人的外貌。他们应该是这个样子:开始“短头化”进程。也就是说,圆脑袋的人越来越多,长脑 袋的人越来越少。

人们不再有智齿和上门齿。等不再用简单而粗糙的饭食后,剩下的牙齿也没有了。

为更好地保护腹腔,还得增加几根肋骨;骨头变得粗大,皮下脂肪层更加结实,这可以防止摔倒时骨折;为防止血液因停滞过久而腐败,静脉里得添置一些专门的瓣膜;韧带变粗,可防止脱臼和扭伤。

由于身高缩减和身子往前倾,摔倒的概率就少得多,脊柱缩短后,骨盆同颅骨的距离拉近,肩胛骨几乎就在髋关节上。这样一来,人从外形看很像一只大青蛙。

提高人类智能的办法之一是植入电子芯片

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斯蒂文·霍金认为,应该从遗传学角度对人进行完善,否则将来机器人会超过人。霍金说:“与人类智能不同的 是,计算机的效率每18个月提高1倍。因此,不排除它们有一天会征服世界。”照霍金看来,如果想让生物体优于电子体,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人类不得不考虑通 过基因工程来完善自己的基因,二是想出将计算机和人类大脑合为一体的办法。

目前,科学家想出的最好办法是往人的神经系统植入电子芯片。类似的手术已成功进行。将一个3毫米的芯片植入凯文·沃里克的左手腕里,再 往中部神经埋入100个电极。连接的电线埋在前臂的皮下,然后再连接到电脑,便可以将神经冲动传给电脑,由它去执行诸如开门或开灯等指令。

另外一些科学家则担心,“电子人”对“人”的概念将是一个挑战,如果连支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神经系统也能用电子替代品替换,人还能否称 为“人”?不过,这些评论没能阻止人类探索的脚步。美国的一家科技公司现在正在生产一种根据人脑细胞设计的电脑神经芯片。日本的科学家也已在着手建造具有 相当于1000个人脑的人造生物体。

(转帖)为什么婴儿逗人喜爱

2013年10月3日星期四

为什么婴儿逗人喜爱

   

    为什么婴儿的样子大家见了都觉得可爱?为什么有的婴儿要比别的婴儿更令人怜爱?1940年代,奥地利动物学家、197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通过实验, 归纳出了构成婴儿的可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大圆头;大而突出的额头(奔儿头);位置在头部的中线之下的大眼睛;短小、胖乎乎的四肢和手脚;圆胖的体 形;柔软、有弹性的皮肤;肥嘟嘟的两颊;动作笨拙。此外,大瞳仁、小鼻子、细眉毛、酒窝等身体特征和天真、好奇、调皮等性格也被认为很可爱。

    那些强烈地体现出这些特征的婴儿会被认为特别漂亮可爱、脆弱无助,会让大人不由自主地萌生怜爱之心,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关爱之举,例如低头察看、抚摸、轻 拍、尖着嗓子叫小名昵称等等。面对这样的婴儿,大人会消除戒心,感到亲密、温暖,很容易形成感情纽带。这些反应是与生俱来的,不管是在哪种文化环境中长大 的人都普遍具有。

    婴儿并非是为了吸引大人而进化出这些可爱的特征的。这些特征大多是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例如,为了拥有人类那颗巨大的大脑,婴儿在出生后大脑 还要持续快速地发育,这就使得婴儿有相对较大、较圆的脑袋。婴儿眼睛的位置较低,随着两颊和下巴一带的骨头的发育,眼睛位置才逐渐往上移。婴儿鼻子里的软 骨组织还未发育好,所以鼻子显得小而扁平。婴儿胖乎乎的肢体和柔软的皮肤,是在为身体的生长留下余地。婴儿的动作显得笨拙,是因为要让肌肉群的运动达到协 调,需要经过数年的练习。

    婴儿的可爱特征不是“有目的”地进化出来的,但是这些特征能在大人心中激发可爱的感觉,则是进化而来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大人觉得他们的婴儿的这些特征很 可爱,就会更愿意去保护、照顾他们,婴儿就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基因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播。那些不觉得这些特征可爱的人的基因将难以遗传下来,而被淘汰掉。

    成人的这种感情超越了血缘。我们不仅觉得自己的婴儿可爱,也会觉得别人家的婴儿可爱。因此,领养婴儿在人类社会特别盛行,而杀戮婴儿则被视为最无人性的残忍行径之一。

    这种感情也超越了物种界限。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相近的发育过程,它们的幼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和人类婴儿相近的特征。因此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幼 仔都让人觉得很可爱。随着幼兽的逐渐长大,其可爱程度也逐渐降低。某些动物即使在成年后仍然具有人类婴儿的某些特征,它们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可爱动物,例如 大熊猫、树袋熊。

    当然,这些动物并不是为了讨好人类而进化出那些可爱的特征,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大熊猫以竹子为食,为了能咀嚼竹子,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嘴巴肌肉和臼齿,因此 有了大而圆的脑袋。大熊猫的黑眼眶让它的眼睛显得很大,这和它的四肢黑色皮毛一样,可能是起到伪装作用,让大熊猫在竹林里进食时,能与斑驳的竹林背景融为 一体,不容易被发现。这些另有来历的特征,碰巧符合了人类对可爱的标准。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是进化的偶然产物,但是人类也有意识地按可爱的标准培育出类似 波斯猫、哈巴狗的宠物。

    这种感情甚至也超越了生物与死物的界限。即使是死的东西,只要具有婴儿的某些特征,也会让人觉得可爱。甚至简单到把一大一小两块圆石头叠在一起,或者一个 微笑符号:-),都会让人觉得可爱。艺术家和商人在设计卡通形象、玩具和吉祥物时,充分地利用了这个人性的弱点。最著名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和最流行的布玩具 泰迪熊,都经历了一个从真实性逐渐向可爱性转化的过程。当米老鼠于1928年首次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它还很像老鼠,此后迪斯尼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让它 “婴儿化”:头、脑门、眼睛变大,耳朵位置靠后,四肢变粗……变得越来越可爱,但也越来越不像老鼠。泰迪熊在20世纪初上市时,身体部位的比例很接近一头 真实的小熊。此后逐渐向婴儿特征靠拢:眼睛变大、前额变高、口鼻变短。只不过泰迪熊的演变并非某个人的创作,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那些更像婴儿的泰迪熊销 路会更好,市场占的份额会更大,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

    由于人们对可爱的感觉只是由某些特征的刺激引起的,巧妙设计、夸大这些特征的艺术作品、工艺品就会让人觉得异常可爱,甚至显得比真人还可爱。当然,如果过 分地夸张,就会让人觉得怪异而不是可爱了。在洛伦兹看来,美国女艺术家罗丝·欧尼尔在1909年创造出来的邱比娃娃就代表着可爱的极限。真实的婴儿是很难 长得那么夸张的。因此,当人们见到一个长得特别可爱的婴儿时,就会觉得他或她漂亮得不像是真的,用我的闽南老家的话来说,叫做“水啊像画公仔(漂亮得就像 玩偶)”。

转自方舟子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933m.html

———————–

小宝有小弟弟了,给他普及这个……

说一件让天下父母都揪心的要紧事–男孩被挖眼事件

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这不是谣言,我把出处也列出来:

——————-

双眼惨被挖走!山西6岁男童被人下药致昏(图)

    合肥在线  2013-08-27 17:13   稿源: 中国新闻网

    

【6 岁男童被人下药致昏挖去双眼】近日,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发生一起耸人听闻的案件,一名年仅6岁的儿童在自家门外玩耍时,被陌生人骗至离家不远的野地里,并 疑似用下了药的食物递给儿童,服下药物的儿童当场昏倒,被路人发现时,满脸鲜血,双眼已被残忍的挖走。目前,经过院方的全力的抢救,男童已无生命危险,但 基本确定已经失明。

两个斯蒂夫–《写给下一代工程师》

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

小保尔,谁是你最敬佩的人?

每当我提出这个问题。那些或高傲或怪癖(或技术控)的电脑工程师们都会提到一个名字 ——斯蒂夫•乔布斯。一说到这个名字,他们脸上流露出一种奇异的痴迷和崇拜的神情——他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他光芒万丈,高山仰止。可是,这并不妨碍我 在精神上向他寻求支持。” (田溯宁语)

别怪他们没见过世面,成就辉煌如比尔•盖茨也说——他此生最尊重的人不是他自己,不是巴菲特,而是也将他视为此生唯一劲敌的斯蒂夫•乔布斯。

随着苹果平板电脑i-pad在全球发售。4月13日,乔布斯生平第七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距他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间隔27年的时间。

—————————————————————

十来岁时,斯蒂夫•乔布斯知道了他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

乔布斯夫妇是一对普通的蓝领夫妇,大块头的保罗替财务公司追债,业余做点机械修理,克拉拉则是一个家庭妇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全力爱着这个有些麻烦的男孩。

他的生身父母究竟是谁?他们为什么会抛弃他?这个孤单的、相当爱哭的男孩内心充满迷惑。

10岁时,乔布斯对电子学方面的兴趣就明显表现出来了。在加利福尼亚州,新兴的电子公司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每逢周末,一些惠普和其他电子公司的工程师就会在自家的车库做维修。一次,一个工程师送了他一个碳晶麦克风。

斯蒂夫不喜欢自己所读的中学。他告诉他的养父母,他决定不去上学。保罗•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因此我们只好搬家。”

搬到洛斯阿尔托斯市后,斯蒂夫觉得自己进了天堂:他随时都能在各处的箱子翻到一两只废弃不用的电子元件,拆开来看个究竟,玩上好几个小时。他结识了对他后来成功最重要的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比乔布斯大5岁的沃兹是远近闻名的电子学小专家,当时已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一年级学生,曾经因为恶搞学校管理部门的计算机而被赶出学校。

当在沃兹家车库里看到他设计的计算机时,一直为自己电子学知识自豪的乔布斯清醒了,“在电子学方面沃兹是我遇见的第一个水平比我高的人。”

两个斯蒂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做事都很专心,生性孤僻,不那么合群,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着极大的热情,一碰到兴趣范围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两个人又截然不同:沃兹单纯快乐,总是沉浸在计算机和电子学的世界里;而乔布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

两个天才少年很快有了一次以恶作剧开始的合作。

在一个老牌黑客那里,乔布斯和沃兹见识了一种盗打长途电话的做法。两人决定设计出自己的装置。经过几次试验后,沃兹设计了一个性能非常好的称为“蓝匣子”的电子装置。当他们向身边朋友卖弄时,竟然人人都想问他们要上一只。

乔布斯说服了沃兹,在校园里兜售“蓝匣子”。他凭借买电子元件时讨价还价的本事做起生意,第一批每只卖40美元,由于非常走俏,逐渐提价到150元并同时提供售后服务,最后卖到300美元。

他们通过这个方式赚了不少钱。直到一天晚上,在停车场推销产品的乔布斯感到一支枪对准了他。

上个世纪70年代,个人主义的思潮在美国西海岸兴起。乔布斯很快就吸收了这种反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他对个人主义非常向往,拒绝受各种规则的约束或者胁迫,沉迷于迷幻般的自由世界。他和同学克里斯•安恋爱了,常常在一起散步、喝酒(当然,注意这一点就知道乔老师最后为啥死于肝病了)。

到上大学年龄的乔布斯决定去读俄州一所崇尚自由思想但是收费昂贵的私立大学。他告诉养父母,说那是他唯一想去的大学。夫妇俩再一次满足了养子的任性要求,穷其所有,把他送进了里德学院。一个学期后,乔布斯退学,并设法讨回了所交的学费。

乔布斯依旧住在学校,无所事事。他的兴趣转移到东方哲学上。他跑到印度,光着脚、穿着破烂衣服开始精神之旅。回来后,穿着橘黄色的长袍,剃光头发。越发冷漠,沉默寡言。他内心的那种欲望仍旧没有得到满足。

他决定以一种与从前不同的方式重新开始他的人生。

乔布斯开始重新思考他和沃兹的关系:他缺乏沃兹在技术上的卓越天赋,但是,他知道如何把一个产品转化为利润。既然少年时的恶作剧——“蓝匣子”这么成功,他们一定还能设计出别的东西,然后拿出来卖。但那是什么呢?

当时,乔布斯打工的一家叫阿尔塔的游戏公司委托他开发一款叫“突破”的游戏。48小时后,乔布斯拿出了使用非常少电脑芯片的设计方案。

事实上,它全是沃兹的功劳,乔布斯只是在沃兹研发的时候买些糖果和可乐。阿尔塔公司最后支付了1000美金设计费。乔布斯告诉沃兹,阿尔塔公司只给了600美金。就这样,他只给了沃兹一半。负责了所有研发工作的沃兹赚了300美金,而乔布斯拿到了700美元。

一年后,沃兹才知道自己被朋友欺骗的事实。当他得知真相后,伤心得哭了。当《甜苹果?酸苹果?》的作者把这段往事写到书中,乔布斯为之大发雷霆,他打电话给沃兹解释说“我根本记不清那件事”,或者“那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种奇特的合作关系还将持续很多年。他的财富与成功一直来自对别人创造性成就的支持。在未来辉煌的几十年里,这个掠食者还将攫取许多其他合作者的成果,事实上,乔布斯正是以这种方式让别人记住他的。


假如遇到欺凌(about bullying)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小保尔,这不是一个故事,是个真实事件,有些事还是得事先想好。

等到事件临头再“激情”恐怕就悲剧了。

———————————————

校园恶霸被学生群殴死 检察院嫌量刑畸轻抗诉被驳

社会万象兰州晚报

不堪欺侮 众男生打死恶霸

法院以罪刑相适应原则判处5名被告人缓刑

 高中生阿伟好勇斗狠,年纪轻轻恶名在外,在其就读的高中里,从老师到学生无不对他又恨又怕。新学期开学之际,因为一只篮球的归属问题,阿伟多次前往该校高三(3)班寻衅、殴打、辱骂多名同学。俗语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群受气“绵羊”终于忍无可忍,合伙殴打阿伟致其死亡。

命案发生后,该案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对涉案的五名男生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如此判罚致使检察院提出抗诉,理由为“《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并致其死亡,法定最低刑为有期徒刑十年,一审判决没有依据。”当该案经庆阳市中院二次审理后,结果更出人意料,二审法院为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对五被告人从轻处罚,均改判为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7月11日,记者从省高院获悉,最高人民法院已核准该改判结果。

恶霸屡欺弱小 男生组团报复

正宁县四中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提及阿伟都表示又气又恨又怕,却又很无奈。在学校里,阿伟称王称霸、经常打架,部分老师以及学生都对他颇为忌惮。

2009年9月份开学之初,该校高三(3)班学生博文等11名学生共同集资购买了一个篮球,用于本班同学活动。10月10日下午课外活动后,前不久刚丢了篮球的阿伟突然闯进高三(3)班教室,质问该班学生小曾:“刚才你们用的篮球是谁的?”

“我们班的!”小曾怯怯地说道。对此答案不满,阿伟开始殴打小曾。直到班主任迅速赶来教室制止,阿伟这才停了手。当晚19时许,阿伟再次以篮球之事为由来到高三(3)班教室,威胁称:他与该班每一名学生没完,说话之际,阿伟有意将夹在腰部的菜刀掉在地上两次。

10月11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阿伟第三次来到该班教室,质问该班班长“篮球到底是谁的”,班长回答说是他们班的。阿伟因此殴打班长,并表示“若想了结此事,高三(3)班集资买篮球的11名学生需每人给他100元钱。”

转眼两天过去了,10月13日17时50分,学生们的吃晚饭时间,高三(3)班18名男生恐遭阿伟殴打,均未离开教室,只有本班的两名女生前去就餐。17时55分,阿伟来到教室,勒令教室里所有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随后,他来到博文面前,不由分说在其脸上扇了两耳光,忍无可忍的博文突然上前抱住阿伟的脖子,大喊一声“打”!此刻,教室内其他16名学生便手持凳子一拥而上,朝向阿伟绝不手软,直到阿伟头部大量出血后方才住手。当晚19点10分,阿伟经抢救无效死亡。

罪行相适应原则 施暴男生均获缓刑

命案发生后,参与打架且行为过激的博文、小曾等五名学生被检察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正宁县法院审理后认为,五被告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其行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但该案是由于阿伟多次前往被告人所在班级闹事,殴打、威胁学生,引发了伤害行为,阿伟对此有重大过错。法院一审判处五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

宣判后,五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与此同时,正宁县检察院以量刑畸轻为由,提出抗诉。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二审后认为,原判认定五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阿伟案发前曾多次到高三(3)班携带凶器威胁、殴打他人,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闯入教室后,阿伟不仅扬言取刀,还暗示自己有枪等,要求全班同学集体到达其要求的地点,当博文率先反抗时,竟对博文进行殴打,阿伟在引发案件上有重大过错,而博文进行的反击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但从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看,防卫行为显然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应认定为防卫过当。为了更加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庆阳中院二审以故意伤害罪,对五名被告人改判为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反观命案 学校管理不到位

从检察院坚持认为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一审法院判处的三年有期徒刑,再到二审法院判处缓刑,五被告人伤人致死的行为在刑罚认定上存在诸多差异,当该案经甘肃省高级人人民法院核准时,法庭认为,就该案起因而言,被害人阿伟仅因自己的篮球丢失,不听老师劝阻,数天内多次前往被告人所在的班级寻衅(其中一次携带菜刀),殴打、辱骂、威胁该班学生,其不当言行是引发本案的直接原因,故其在引发本案中具有严重过错。而本案的五名被告人在犯罪时刚满18周岁,在参与犯罪中,均因受到阿伟多次殴打、威胁后出于激愤而临时起意的激情犯罪。在案发后的取保候审期间,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其中四人在当年的高考中被不同的大学录取,现均在读,故在减轻处罚的同时依法适用缓刑,有利于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省高院同意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

案件虽已尘埃落定,但该案的发生却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阿伟究竟称霸了多久?欺凌过多少学生?积攒了多少怨恨……以至于他年轻的生命最终葬送在一群被激怒的年轻人手中。承办该案的南法官说,这是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学校在学生间发生纠纷后,不能及时引导和处理,除此之外,校方对阿伟这种恃强凌弱行为也未能及时制止,因此,学校的管理的不到位,也是导致本案发生的原因之一。

——————————-

建议:比如平时多交朋友少惹事。

还有实在不行也要注意别把恶霸打死了,给小混混偿命太不值得……

如果能只打残小混混拿菜刀的那只手……那就比较“防卫适当”了吧?

 

莫言,莫言你莫莫言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莫言

      在我的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 饿,我绝对会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都与食物有关。那时候我家有十几口人,每逢开饭,我就要大哭一场。我叔叔的女儿 比我大四个月,当时我们都是四五岁的光景,每顿饭奶奶就分给我和这位姐姐每人一片发霉的红薯干,而我总是认为奶奶偏心,将那片大些的给了姐姐。于是就把姐 姐手中的那片抢过来,把自己那片扔过去。抢过来后又发现自己那片大,于是再抢回来。这样三抢两抢姐姐就哭了。婶婶的脸也就拉长了。我当然从一上饭桌时就眼 泪哗哗地流。母亲无可奈何地叹息着。奶奶自然是站在姐姐的一面,数落着我的不是。婶婶说的话更加难听。母亲向婶婶和奶奶连声赔着不是,抱怨着我的肚子大, 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生了这样一个大肚子的儿子。

      吃完了那片红薯干,就只有野菜团子了。那些黑色的、扎嘴的东西,吃不下去,但又必须吃。于是就边吃边哭,和着泪水往下咽。我们这茬人,到底是依靠着什么营养长大的呢?我不知道。那时想,什么时候能够饱饱地吃上一顿红薯干子就心满意足了。

       1960年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一个黑暗的春天。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死了人还掩 埋,亲人们还要哭哭啼啼地到村头的土地庙去“报庙”,向土地爷爷注销死者的户口,后来就没人掩埋死者,更没人哭嚎着去“报庙”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强撑着将 村子里的死尸拖到村子外边去,很多吃死人吃红了眼睛的疯狗就在那里等待着,死尸一放下,狗们就扑上去,将死者吞下去。过去我对戏文里将穷人使用的是皮毛棺 材的话不太理解,现在就明白了何谓皮毛棺材。后来有些书写过那时人吃人的事情,我觉得只能是十分局部的现象。据说我们村的马四曾经从自己死去的老婆的腿上 割肉烧吃,但没有确证,因为他自己也很快就死了。粮食啊,粮食,粮食都哪里去了?粮食都被什么人吃了呢?村子里的人老实无能,饿死也不敢出去闯荡,都在家 里死熬着。后来听说南洼里那种白色的土能吃,就去挖来吃。吃了拉不下来,憋死了一些人,于是就不再吃土。那时候我已经上了学,冬天,学校里拉来了一车煤, 亮晶晶的,是好煤。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下面吃煤,一 片咯嘣咯嘣的声响。老师问我们吃什么,大家齐说吃煤。老师说煤怎么能吃呢?我们张开乌黑的嘴巴说,老师,煤好吃,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香极了,老师吃 块尝尝吧。老师是个女的,姓俞,也饿得不轻,脸色蜡黄,似乎连胡子都长出来了,饿成男人了。她狐疑地说,煤怎么能吃呢?煤怎么能吃?一个男生讨好地把一块 亮晶晶的煤递给老师,说老师尝尝吧,如果不好吃,您可以吐出来。俞老师试探着咬了一小口,咯嘣咯嘣地嚼着,皱着眉头,似乎是在品尝滋味,然后大口地吃起来 了。她惊喜地说:“啊,真的很好吃啊!”这事儿有点魔幻,我现在也觉得不像真事,但毫无疑问是真事。去年我探家时遇到了当年在学校当过门房的王大爷,说起 了吃煤的事,王大爷说,这是千真万确的,怎么能假呢?你们的屎拍打拍打就是煤饼,放在炉子里呼呼地着呢。饿到极处时,国家发来了救济粮,豆饼,每人半斤。 奶奶分给我杏核大小的一块,放在口里,嚼着,香甜无比,舍不得往下咽就没有了,仿佛在口腔里化掉了。我家西邻的孙家爷爷把分给他家的两斤豆饼在往家走的路 上就吃完了,回到家后,就开始口渴,然后就喝凉水,豆饼在肚子里发开,把胃胀破,死了。十几年后痛定思痛,母亲说那时候的人,肠胃像纸一样薄,一点脂肪也 没有。大人水肿,我们一般孩子都挺着一个水罐般的大肚子,肚皮都是透明的,青色的肠子在里边蠢蠢欲动。都特别地能吃,五六岁的孩子,一次能喝下去八碗野菜 粥,那碗是粗瓷大碗,跟革命先烈赵一曼女士用过的那个差不多。

 

(少儿暂不宜)小孩子就是要好好学习乖乖听话…不然……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9岁娃娃被劳教,几千“小劳教”被饿死

    1942年6月10日捷克利迪村88位儿童被纳粹德国残忍屠杀,这事成了惊天大案,7年后,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开会,为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待或杀害儿童,设立了6月1日国际儿童节,中国人丁玲参加并作报告。

    时间恰好又过去了7年,即“从1958年开始,来自四川的数千名‘小劳教’陆续出现在峨边县的原始森林。最大的十七岁,最小的九岁。这里的官方名字是:四川省地方国营沙坪农场大堡作业区。”

    “峨边县属于四川小凉山地带,地广人稀,人称‘中国百慕大’,‘死亡谷’的黑竹沟就在这里。1957年四川省监狱系统派出两名干部,去勘察适合设立劳改农场的具体地点前有大渡河,后有八百里原始森林的峨边县中选。”

    以上摘自2013年5月30日的《南方周末》登载的《妈妈,我要回家》中的两段文字。这是纪录片《大堡小劳教》寻访的一段历史。

    偶然读到这篇文章,我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越读越叫我感到恐惧,这些孩子许多还没有锄头高,“一举起锄头,人就仰过去了,罚站也无济于事,开荒定额只好作罢。”

    这个地方不适合农业发展,成年“右派”在这里劳作苦干一年的结果是收获的玉米,一个月不到就吃光了。因为小凉山地区海拔近2000米风大雾大日照少,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小 劳教最大的十七岁,最小的才九岁,他们有些人一直在叫喊“妈妈,我要回家!”这么小的娃娃,这么贫瘠不堪的土地,按理说,这样的劳教农场,根本不应该存 在,更不应该继续坚持办下去,但问题恰恰是这些人民的解放者,存心要把几千人彻底“解放”到底,连同他们的性命,他们有家也回不了。

    1959年的大饥荒,大堡小劳教不能幸免遇难,甚至可以说,这些孩子更是绝对的不能逃脱被饿死的人为恶运。

    “李世元回忆,有些同伴在地里翻的时候抓住了老鼠,直接就吃,老鼠被吞下去之前嘴还吱吱直叫,而蟋蟀就不那么甘心被吃掉,它会咬人的舌头。陈同均吃蚯蚓。当地蚯蚓特别大,都有四五十厘米长,我两头一掐,中间泥巴用水一抹就吃。”

    孩子们吃过种子,“挖出来就吃掉,甚至包括用福尔马林泡过,粪水浇过的萝卜,最好吃的是推屎粑(屎壳郎)。”

    吃 一切不可以吃的东西,但还是逃不过死神的手。“林宪君现在还记得一个名叫萧复新的孩子,饿得奄奄一息,管教干部怕这个孩子死在队里,叫他背到十几里外的医 务室去,一路上,萧复新和他讲自己的身世:3岁父亲去世,母亲靠捡垃圾养他到17岁。饿得难受,偷了农民几块红薯,就劳教了。这辈子唯一的愿望就是再见妈 妈一眼……说得林宪君也掉起了眼泪。刚掉了没几滴,感觉自己后勃颈的呼吸没有了。怎么办?背回队不行,而医务室也不收死人,我只好说‘萧复新,原 谅我!没办法,锄头也没有,不能埋你,只好把你水葬了。’他把萧复新扔到了一旁的河里。”

    也有幸存者,王玉凤14岁被母亲送到大堡农场劳教,因为长得漂亮被选进农场的京剧团学戏,她偷了剧团一锅猪蹄炖花生,藏在山洞里,饿了就去吃。熬到了大堡作业区被撤销,她和一个“小劳教”结了婚。

    还有一些小人儿也熬到了1961年被解放军“解放”的一天。但这些幸存的孩子已不能回家,背负着“劳教人员”的恶名,也得不到社会的接纳,只好作为“工人”留在农场工作,有的被安排到铁厂工作。

    究竟有多少孩子被共和国之手送进“劳改”农场,是五千?还是六千?幸存的“半拉子人”又有多少?根本没有数字。劫后余生的“劳教”者去寻访祭奠当年死去的“难友”,没有坟茔,只好用布条拴在树上代替,两年后,这些树也消失了。

    共和国成功的抹掉了这页历史。如果不是当年被劳教的人追寻这旷世苦难的旧迹拍了个《大堡小劳教》纪录片,这段历史,恐怕将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

    我想,当年德国法西斯屠杀了88名儿童,成为惊动全球大案,被全世界同声谴责,主其事者也可能受到了惩罚。我们这个共和国,单在大堡这个地方,这三年的时光,就以另外一种方式,杀害了几千名儿童,是不是又会悄没声息的以中国特色方式不了了之?

    我三四遍的读《南方周末》这篇文章,我的一个感想是,大堡事件体现的歹毒、邪恶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但偏偏发生了,那么,在这片土地上,共和国之手又营造了多少更大更无法想象的事件呢?

    就在同一天的报纸上,登载了一篇《红校守望》的文章,河南周口市的夏祖海,他主持的民主中学坚持毛泽东思想教育十八载,他在学校里打出一个红色横幅,宣布“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

    使我不理解的是,德国法西斯杀害88名儿童,成了历史大事件,法西斯在全世界在德国遭到了谴责和有效的禁止,在我们中国杀害或以其它方式毁灭了不知其数的儿童,但我们还有人在公开打出“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古怪?

   “妈妈,我要回家”妈妈听到了吗?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229504&boardid=1&read=1

推荐太簇的《缺德的科学》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有些文章,隔几年就要再推荐一遍,因为又有一批求知的人们还没有看过……比如小保尔这样的小孩子。

这就类似基督教中的圣经,佛教中的《金刚经》……

太簇的这篇《缺德的科学》给我这种经文(超过经典)的感受。

———————————————

【按:最近,方舟子用科学精神教训了一下科学松鼠会一位“温良恭俭让”的满嘴里跑火车的博士后妹妹,打翻了一些人的道德酱缸。对这位妹妹及她的拥趸,我用下面一段话来勉励勉励,

“科学,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思想的奥林匹克;它不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游 戏,也不是街道老大妈开的聊天会。智力残缺的、心理素质有问题的、高血压心脏病的、有大慈悲心肠的、见不得血光的、想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都不适合玩这个 游戏;如果勉力为之,必将自取其辱、自取其痛,正如一个老头子硬要和刘翔跑一百一十米栏。”

这段话,摘自我两年半以前写的《缺德的科学》。翻出这篇旧文,也算是对科学松鼠会的一次免费科普。】

缺德的科学

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而非敷衍了事走过场的)学位答辩或学术会议的,不管是台上 的还是台下的,都不会忘记那股火药味。台上的思想完全裸露着,像一头失了群的瞪羚,站在开阔地里,茫然四顾,无依无靠,心跳加剧,血压升高;台下的人多势 众,神定气闲,仿佛潜伏良久的狮群,爪牙锋利,目光如炬,紧盯着猎物,寻找着它的懈怠和破绽,等待着恰当的出击时刻。

科学,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思想的奥林匹克;它不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游 戏,也不是街道老大妈开的聊天会。智力残缺的、心理素质有问题的、高血压心脏病的、有大慈悲心肠的、见不得血光的、想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都不适合玩这个 游戏;如果勉力为之,必将自取其辱、自取其痛,正如一个老头子硬要和刘翔跑一百一十米栏。

因为科学,是最不讲仁义道德的。它富有侵略性,咄咄逼人,得饶人处不饶人。它和“温良恭俭让”的所谓中华传统美德,是格格不入的。一句话,它“不厚道”。换句话说,叫“缺德”。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科学精神在中国被人误解、抵触、厌恶甚至痛恨的很大的缘故之一。在一个“难得糊涂”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的国度,不这样才怪。

科学不敬老爱幼,不尊权威,不重传统,不看长相、人种、文化背景、身体是否残 疾、家庭背景是否显赫、风度是否翩翩。它看重的,是你的概念是否明确,推理是否严谨,假说是否可验证,结论是否有充足证据支持。你有本事,就是肌肉萎缩、 只能坐在轮椅上、无法言语,科学照样敞开胸怀。

科学的缺省状态是不买账。你想把你的思想结果贩卖给我,你得拿证据来。有几分证 据,我就买几分的账。花在收集证据上的时间和成本,要你自己掏腰包。你提假说,我来证明,这赔本的买卖我是从来不做的。科学是个很难侍候的客户。你有了足 够的证据,科学还要接着问上两句,“你这货新鲜么?”,“那又怎么样呢?”你回答不上来,或回答的不令人满意,科学还是不买账。

科学不仅不轻易买账,还主动向你挑战。你有你的假说,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和人生 的意义,我会提出一堆假说和你竞争。鹿死谁手,就看谁更经得起逻辑和实证的考量。你说太阳升起是雄鸡啼叫的结果,我说咱们把公鸡宰掉,看太阳是否还会升 起,或者学周扒皮弄一出半夜鸡叫,看太阳公公是否马上报到。

科学从不停顿,从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它不停地蜕变,蜕去旧皮,换上新装,每换一次,就壮大一次,缓慢而自信地向未知世界扩展开去。

科学无情,因为天地无情;科学缺德,因为自然缺德。


 

(转)施一公当选美国两院院士 曾与饶毅批中国科研体制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此前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发文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表示,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回清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育人”。

【人物小传】

施一公

现年46岁,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 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 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回国工作。

新京报讯 (记者郭少峰邓琦)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30年来,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两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 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 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但中国科技部随即则回应称,“这不符合事实”。

他们的批评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虽然施一公进入了预选名单,但没能最终当选。同样未能入选而声明放弃申请中科院院士的饶毅,为施一公的落选而鸣不平。

但施一公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他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连线

美国国家科学院:当选院士因为科学成就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看重施一公在哪些方面的成就?

高尔文-莫莉(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高级媒体官员):很抱歉,这方面的信息要等到明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会议上才会公布。2014年4月26日 -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召开年会,新入选的成员的入会仪式有可能是明年4月26日举行,该年会的议程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但是新成员当选的理由, 年会上会公布。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选择外籍院士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样的?

高尔文-莫莉:新成员入选美国科学 院,是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由于新入选的成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成员申请入会的过程和程序。此外,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 的正式成员才可以提交正式提名。提名递交后会对被提名人进行广泛和仔细审查。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

新京报:施一公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在选择外籍院士时,会不会考虑年龄因素?

高尔文-莫莉: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所以年龄问题不是考虑因素之一。

新京报: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高尔文-莫莉: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丢子记3月22》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如果人生是一场RGP游戏……

我的(Game)真过瘾

那么多欢笑泪水

那么多的生离

……再会

3月21日下午:

YVR国际机场

上演别了温哥华

 

期待下一幕

尽早上演:

《寻子记》

 

时间加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