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的存档

推荐太簇的《缺德的科学》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有些文章,隔几年就要再推荐一遍,因为又有一批求知的人们还没有看过……比如小保尔这样的小孩子。

这就类似基督教中的圣经,佛教中的《金刚经》……

太簇的这篇《缺德的科学》给我这种经文(超过经典)的感受。

———————————————

【按:最近,方舟子用科学精神教训了一下科学松鼠会一位“温良恭俭让”的满嘴里跑火车的博士后妹妹,打翻了一些人的道德酱缸。对这位妹妹及她的拥趸,我用下面一段话来勉励勉励,

“科学,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思想的奥林匹克;它不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游 戏,也不是街道老大妈开的聊天会。智力残缺的、心理素质有问题的、高血压心脏病的、有大慈悲心肠的、见不得血光的、想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都不适合玩这个 游戏;如果勉力为之,必将自取其辱、自取其痛,正如一个老头子硬要和刘翔跑一百一十米栏。”

这段话,摘自我两年半以前写的《缺德的科学》。翻出这篇旧文,也算是对科学松鼠会的一次免费科普。】

缺德的科学

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而非敷衍了事走过场的)学位答辩或学术会议的,不管是台上 的还是台下的,都不会忘记那股火药味。台上的思想完全裸露着,像一头失了群的瞪羚,站在开阔地里,茫然四顾,无依无靠,心跳加剧,血压升高;台下的人多势 众,神定气闲,仿佛潜伏良久的狮群,爪牙锋利,目光如炬,紧盯着猎物,寻找着它的懈怠和破绽,等待着恰当的出击时刻。

科学,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思想的奥林匹克;它不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游 戏,也不是街道老大妈开的聊天会。智力残缺的、心理素质有问题的、高血压心脏病的、有大慈悲心肠的、见不得血光的、想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都不适合玩这个 游戏;如果勉力为之,必将自取其辱、自取其痛,正如一个老头子硬要和刘翔跑一百一十米栏。

因为科学,是最不讲仁义道德的。它富有侵略性,咄咄逼人,得饶人处不饶人。它和“温良恭俭让”的所谓中华传统美德,是格格不入的。一句话,它“不厚道”。换句话说,叫“缺德”。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科学精神在中国被人误解、抵触、厌恶甚至痛恨的很大的缘故之一。在一个“难得糊涂”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的国度,不这样才怪。

科学不敬老爱幼,不尊权威,不重传统,不看长相、人种、文化背景、身体是否残 疾、家庭背景是否显赫、风度是否翩翩。它看重的,是你的概念是否明确,推理是否严谨,假说是否可验证,结论是否有充足证据支持。你有本事,就是肌肉萎缩、 只能坐在轮椅上、无法言语,科学照样敞开胸怀。

科学的缺省状态是不买账。你想把你的思想结果贩卖给我,你得拿证据来。有几分证 据,我就买几分的账。花在收集证据上的时间和成本,要你自己掏腰包。你提假说,我来证明,这赔本的买卖我是从来不做的。科学是个很难侍候的客户。你有了足 够的证据,科学还要接着问上两句,“你这货新鲜么?”,“那又怎么样呢?”你回答不上来,或回答的不令人满意,科学还是不买账。

科学不仅不轻易买账,还主动向你挑战。你有你的假说,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和人生 的意义,我会提出一堆假说和你竞争。鹿死谁手,就看谁更经得起逻辑和实证的考量。你说太阳升起是雄鸡啼叫的结果,我说咱们把公鸡宰掉,看太阳是否还会升 起,或者学周扒皮弄一出半夜鸡叫,看太阳公公是否马上报到。

科学从不停顿,从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它不停地蜕变,蜕去旧皮,换上新装,每换一次,就壮大一次,缓慢而自信地向未知世界扩展开去。

科学无情,因为天地无情;科学缺德,因为自然缺德。


 

(转)施一公当选美国两院院士 曾与饶毅批中国科研体制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此前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发文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表示,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回清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育人”。

【人物小传】

施一公

现年46岁,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 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 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回国工作。

新京报讯 (记者郭少峰邓琦)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30年来,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两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 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 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但中国科技部随即则回应称,“这不符合事实”。

他们的批评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虽然施一公进入了预选名单,但没能最终当选。同样未能入选而声明放弃申请中科院院士的饶毅,为施一公的落选而鸣不平。

但施一公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他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连线

美国国家科学院:当选院士因为科学成就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看重施一公在哪些方面的成就?

高尔文-莫莉(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高级媒体官员):很抱歉,这方面的信息要等到明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会议上才会公布。2014年4月26日 -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召开年会,新入选的成员的入会仪式有可能是明年4月26日举行,该年会的议程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但是新成员当选的理由, 年会上会公布。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选择外籍院士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样的?

高尔文-莫莉:新成员入选美国科学 院,是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由于新入选的成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成员申请入会的过程和程序。此外,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 的正式成员才可以提交正式提名。提名递交后会对被提名人进行广泛和仔细审查。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

新京报:施一公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在选择外籍院士时,会不会考虑年龄因素?

高尔文-莫莉: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所以年龄问题不是考虑因素之一。

新京报: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高尔文-莫莉: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